《在人间》读后感800字

《在人间》读后感

800字 初二 读后感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主人公阿廖沙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怜惜、打抱不平的精神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尔基的命运非常坎坷。童年的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面包工、佣人等各种低下的工作。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底层,与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还不忘学习,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学习、读书,从而不断积累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这本书中有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希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书就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有了寄托,有了奔头。”这些真实、纯朴的语句,令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酷爱学习,从书中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但事实总与他作对。

我似乎对这本书着了迷,一连读了两、三遍。这时我想起了我们。

我们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父母不仅能让我吃饱穿暖,还能满足学习国画、古筝的额外要求。另外,高尔基的父亲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从小就少了一份父爱。他,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负,令人怜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而感动。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对自己说:“如果想让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像高尔基那样付出行动,有坚定的信念,永不气馁。我坚信展现在眼前的将会是我所期盼的的灿烂的明天!”

我们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地心游记》读后感

800字 初二 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由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尔•凡尔纳写的一部妇孺皆知的小说——《地心游记》。

该书于一八六四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尔•凡尔纳编写,主要讲的是: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阿尔纳•萨努克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路程。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和野兽等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儒尔•凡尔纳夸张的渲染了冰岛的贫穷、落后与凄凉,将探险工作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使读者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担心。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描述了主人公们探索地心的过程。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主人公们在进行了地狱般的历练后,重新回到了地面,把读者带到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地心游记》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的阿克赛尔起初是一个十九岁的孤儿,在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逼迫下,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踏上探险的路。那时候,他的脑子里除了吃、睡和他所爱的格劳本,没有别的想法。但随着旅途的渐渐深入,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他终于成为一名男子汉。

阿克赛尔的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则是一个精力充沛、性格急躁的科学界的泰斗,自然使它成为了地心探险小队的首领,他的固执也充分的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与李登布洛克教授截然相反,冰岛向导汉斯则是一个冷静、沉着的人,对一切都显得漠不关心,即使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他也会雷打不动的向教授讨要自己的薪水。

而在小说的多处还提到了另外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正式出现过的人物,他就是第一个到达地心,并成功返回地面的十六世纪占星术士阿尔纳•萨努克。他虽然从未出现过,但在掌握小说节奏,推进故事情节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本书中教给了我的不单是很多有关于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知识。还教给了我作为一个人必须拥有坚强的意志,不抛弃,不放弃,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都要永远在自己坚持的事业上不断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