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乡的那一缕缕炊烟》有感
《故乡的那一缕缕炊烟》是我的班主任顾启淋的原创之作。有这样的作家老师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幸运。一听书名就能让你遥望到心中的故乡,那个需要长途跋涉坐很久很久的车,走很长很长的路方能达到的终点。升起炊烟的亲人一直在那等待着我的归来。
我的故乡在江西上饶,那是个物资丰富的地方。物美,景美,人也美。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片油菜花,每年春节回家的路上,总能透过车窗看见一片又一片的油菜花。远远的望去,似金色的麦浪,但又比麦浪更鲜更亮。春风路过菜地时,它们相互点头摇曳,让过往的行人心旷神怡。
每年回到这里我和几个表姐弟都要相约去地里拍几张与油菜花的合影,看看故乡的油菜花,不知是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还是一种已经融进血肉的怀念,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留恋。拍照时,镜头里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洁白的云朵,映衬着下面一望无垠的油菜花海。站在花地的我此刻犹如花中仙子般,尽情呼吸着这沁人心扉的自然花香。
在花丛里穿梭玩耍的时候免不了会踩烂油菜的枝花叶,可是在故乡,没有人会恶意指责我们甚至罚款,因为故乡的人不像大城市的人那么冷漠计较。顶多有路过的大人会在田埂上吼几嗓子,就把我们这些破坏者吓得四处蹿跳不见了踪影。现在想想他们那纯朴亲切的模样,真让我后悔当时的行为。
以上的情景在《故乡的那一缕缕炊烟》中有许多许多,作者将自己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都用文字叙述的那么精彩生动,让我由衷敬意。这时我才感觉到有故乡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热爱故乡的人更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的梦想——月亮_700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看见小鸟展翅时,会羡慕它们拥有的自由和飞翔的能力,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张开双臂,徜徉在蓝天白云中;看见小草破土而出时,会惊讶于它们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希望自己也能像小草一样百折不挠,奋斗一生;看见大树下的荫凉地时,会钦佩它们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宁可自己受到阳光的强烈照射,也要给过路行人一个凉爽的小憩之地。当我站在庭院中遥望那皎洁的月亮时,一个梦想便油然而生:假如我是月亮——
假如我是月亮,我不会给清美的嫦娥那样一个寂寞的栖息之地。我会把月宫装点得如诗如画,邀请各路神仙纷纷造访,并给玉兔找些伙伴,让月宫不再是凄美的化身。有可能的话,我会救起当年的后羿,让他与嫦娥做一对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假如我是月亮,我很荣幸可以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但我不甘心作为张若虚笔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春江畔,孤舟中寂寞游子的离愁与相思之情的衬托;张九龄诗中“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中因望月而相思,以致长夜难眠;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孤独凄然。我要让人们一看到我就仿佛看到了残夜的海日,黎明的曙光,希望人们因望我而想起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假如我是月亮,我会每晚都带着星星一起显现,给人们一个璨若星河的天空,我不会让被污染的空气遮住太阳赐给我的光芒,我会尽我最大力量给夜晚一份安详的神秘,一份静谧的美丽,一份温馨的怀恋……
假如我是月亮,是一轮望尽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月亮,我会尽自己毕生所能,制造一个又一个与众不同的夜晚,因为只有那时我才可肆意地舞蹈。
假如我是月亮……
相关推荐
-
故乡的那一缕缕炊烟读后感我从小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像我一样,能吃上饱饭,穿好的衣服,上好的学校,可是并不如此,反而差了十万八千里。《故乡的那一缕缕炊烟》散文集记载了顾启淋先生又困难又能感到一点温馨的童年。其中一段有许多故事描写了他家的贫困,吃饭没什么菜,早上就是吃上鸡蛋面也算得上最营养的;穿不上暖和的的毛衣,只能和同学你拥我挤地取暖;学到的的知识很少,就连《西游记》的作者都说不出来,多么可怜啊!看完这本书后,我泪如雨下,想想现在美好的生活、先进的科技……不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待何时呢?200字 读后感
-
故乡的那一缕炊烟读后感故乡,一个温暖的家;故乡,一个随时可以回去的家;故乡,一个亲朋好友可以陪伴在你左右的家……读了顾老师的《故乡的那一缕炊烟》我才明白,故乡的“风景”是如此之美。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从故乡一路走来,从泥泞的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走来,走过大山走过乡村,走过城镇,一路磕磕绊绊,我终于带着梦想走进了都市……是呀,这句话说的没错。这个世界上的农村人有多少不想去大都市的,有着许许多多的“都市梦”却无法走出这连绵不断的大山,只能在乡下过着无聊乏味的日子。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着大都市,期望走出这个小山庄。去看看山外的世界,去看看那未知、美丽、梦幻、遥不可及快乐的世界。走出去的人,也有着走出去的痛。那些从深山老林中走出去的人,也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苦。他们不是被欺负就是被刁难。要不是为了生活,他们也不想出来呢,要不是为了儿女,他们才不想出来呢……是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成天抱怨命运的不公。350字 读后感
-
读《故乡》有感提起故乡,在大家心目中一定是个欢乐的地方,但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日夜牵挂的故乡则无比悲凉。文中的“我”在回故乡时,发现故乡则成了几座萧索的山村。“我”小时候有个好朋友名叫闰土,两人那时候无拘无束。那时候的闰土无拘无束、充满活力、可爱的质朴少年,二十几年过后,闰土再次和我见面,两人就像隔了一座墙。闰土从前和“我”兄弟相称,可如今却称“我”老爷。闰土有了六个孩子,但他没什么本事,什么地方都要钱,种出东西去卖,也要捐几个钱,折了本。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已变得衰老和拘谨。他真是个可怜人,因为政府苛税、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都已经把他苦的像个木偶人了。我为闰土而感到可悲,那个轻松而年轻的他不见了,生活折磨着他。文中还有一个反面人物,便是豆腐西施,专门从平常老百姓家拣点东西,如果主人反对,她便会说尽尖酸刻薄的话,直到气得别人无话可说。看到这儿,我便捏紧了拳头,豆腐西施刁钻又刻薄,从而便让我感到了故乡的破败和凄苦。这篇小说让我感触颇多,我从作者的对比中感受到了忧郁和故乡巨大的变化,作者又刻画了豆腐西施这个人物,用她的性格突出了农民们的劳苦,我希望他们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合上这本小说,我仍为那悲凉的故乡而感到难过。500字 读后感
-
读《故乡》有感当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时,心中澜翻絮涌,不知所云。鲁迅笔下的故乡,已物是人非,不免有些凄凉。当年活泼的闰土,变得尘世,懦弱,道那一声“老爷”不禁让人觉得疏远;当年豆腐西施——杨二嫂,变得势利,鲁迅先生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圆规……或许,时间可以浊化一个人,但无法改变我们对家乡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怀!“爷爷,奶奶,我回来了!”我激动地叫喊,我已经好久没有和他们说笑了。低矮的房屋,灰色的瓦,烟囱冒着袅袅青烟,俨然一幅和谐的画面。奶奶弯着腰,在田间除草,猛然一起身,踉跄了一下,眉头微微一皱,但转瞬冲我傻呵呵的一笑。奶奶一米五矮小的个子,黝黑如枯枝的皮肤似褶皱的核桃,让人看了一阵心痛。“海燕(我的乳名)回来啦!”宠溺的眼神如水。这时,正从猪圈出来的爷爷,手拎猪食桶,腆着个大肚子,略显笨拙地停下脚步,愣了愣神:“孙女儿回来了啦,放几天?”“明天就走了”我有点沮丧。“啊?”爷爷耳朵有点背,还中过风,我又大声叫了一遍,这才罢休。中午的阳光甚好,笼罩着这温馨的画面,不觉一阵和风拂面而来,真是惬意……下午,走在泥泞的小路上,石子还是有些硌脚的。在绿色的麦浪中,偶有几处灰色,一起一伏,原来是那些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婶在忙活。“大婶好”“你好,海燕都长这么大啦,小时候还那么一点点呢,肉嘟嘟的”我笑而不语。这时一旁的人听到些动静,纷纷抬头看我,对我笑。我仿佛看到了不同的面孔上有着相同的善意。不一会儿,他们又专心低头忙着农活,他们一生勤勤恳恳,最好的报酬,莫过于这满田的金黄。抬头仰望参天大树,仰望湛蓝的天空,长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伸伸懒腰,舒活舒活筋骨,向着羊肠小路的前方悠然走去。傍晚,夕阳西下,驻足于小溪边。展望这天然的一切:天空像是被披上了一件彩衣,颜色均匀有致。从深处渐渐向远处变淡,紫红,大红,玫红,粉红,一层又一层,错落有致。像是一幅水墨画,慢慢的渲染开来。瞧!有的还藏于树丫间,躲在树枝后面,像个顽皮的孩子。你越是要接近她,她越是躲得厉害,带你佯装生气时,她便会依偎在你身边,好个调皮可爱!我从家里搬了一个长凳,与堂妹静静地坐在那儿,看着火红的太阳一点一点的被远方的房屋吞噬,直至消失。不禁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淡淡的忧愁充满了我对这片土地的不舍。一天,竟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我要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可爱的家乡哟,你贮满了这世上最美的情愫——乡情!”9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读《故乡》有感看完鲁迅先生的《故乡》,我顿时觉得有些失落。鲁迅的儿时好朋友闰土,经过漫长的时间不见,竟与鲁迅存在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刚要与闰土再见面时,鲁迅是多么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记忆又从新浮起。可见到闰土后,却发现闰土与他疏远了,鲁迅感到非常难过,也为这个间隔而感到失望。我想,闰土也并没忘记和鲁迅儿时的快乐时光,只是他觉得不能像儿时那样“不懂事”,他们有着阶级的差异,在那时,他们有着大人们所没有的天真。仔细品味他们的话,小时候的“闰土哥”“迅哥儿”以及长大后的“闰土哥”“老爷”这其中有着多么微妙的变化啊!变的是闰土,他忘记了童年的真诚的友谊,这样,他就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故乡》中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两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这个对比又是由一系列的对比描写组成,包括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在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上的对比;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对比;少年闰土跟“我”的友谊与中年闰土跟“我”的隔膜的对比;“我”跟闰土的隔膜与宏儿想念水生的对比;以及苍黄的天底下萧瑟的荒村与月夜西瓜地的美景的对比,等等。通过这一系列对比,不仅表明在苦涩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作者梦幻破灭的悲凉心情,更抒发了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虽然鲁迅书上说他离开自己的故乡没有特别不开心的,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挺舍不得那儿的,舍不得那儿的人们,舍不得那儿的环境。舍不得那儿的点点滴滴,他一定很痛苦,因为他深爱自己的故乡!深爱自己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能快点强大起来,人民富裕起来!最后,鲁迅通过自己的想法结束了这篇文章,他想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心中一定要时时装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永远的母亲!6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读《故乡》有感抱着对“故乡”这个刺眼词语的好奇心,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故乡》。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心酸,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亦或许进一步说是探寻到“故乡”与“童年”的真谛。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的鲁迅,眼前的乡景却已不再是那心心念念的故乡了,放眼一望,满眼的苍黄,横着萧索的荒村啊,已早无生气。但故乡本应如此,只因自己的心情早已改变,遭逢的事多了罢,也就有所不同。回到儿时的记忆,才知什么是美好,什么是纯真。儿时与闰土的乡忆啊,却早已回不去,那记忆早已在时光的翩擦下,隔上了一层厚障壁。那两小无猜的关系啊,唯存记忆罢。再见已是生死无话,谁还能不动声色地饮茶。“故乡”这两个或许会令人感到温暖又或许使人心酸的字眼,只会随时间的消磨给人留下记忆罢,事物终究都会变。人原本可以和平友好地相处,但在那封建的思想影响下的人也会变得不堪,唯有记忆是不变的!即使当今社会没有从前的残暴压迫和剥削,也会附随成长远离故乡,淡化那记忆中的熟悉感。莱辛曾说过:做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聊,期盼着长大,长大后又向往返回童年,我们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将来,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活过。既然当今没有以前那样的压迫,为何总要活得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将来,为何总沉浸在那已逝去的时光中,为何总向往着能否回到过去的幻想?忆虽美,但已逝。人总不能往回走,儿时那美好的时光啊,就让它永远存在你那美好的记忆里吧,儿时的故乡啊,就让它一直为那记忆的存在而存在吧!往前走,有一天你能自然微笑面对过去,面对那充满乡忆的故乡时,你一定过得比别人好!6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炊烟夕阳西下,灿烂的余辉染红了落日的那座山头。渐渐地,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升起了深灰色的,飘缥如雾般的轻烟。那是乡下人们开始做饭了。每当这时候,小默都会顺着那仄仄的竹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小屋的顶层,走到那个被磨得光光的木墩坐下来。小默抬起头,用手托住下巴,出神地凝望着窗外的景色,炊烟如游丝缠绕在夕阳染过的天空飘上天后越来越淡,和夕阳共为一色。忽然,一阵风吹来,炊烟分成两半。小默咯咯地笑起来,原来,风也会恶作剧。小默掏出一块银晃晃的怀表---这是表哥去年送他的,他小心记下时间。直到妈妈叫他吃饭,他才会随着竹梯“咯吱咯吱”的响声下楼吃饭。小默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城里又是什么样的呢?第二年,外出打工的爸爸回来了,还带回好多钱,好多钱。爸爸在一个工厂工作,赚了一大笔钱,他要把小默和妈妈带到城里去。小默收拾好行礼,跟着爸爸走了。一家人来到了喧闹的大城市。来到城里,小默甚至为这壮观的高楼大厦,为这城市的热闹繁华而惊呼。可大城市的天空总是灰扑扑的,没有了炊烟独特的气息,云絮静默着,失去了光彩。城里的人仿佛吸足了水的海棉一样,庸碌懒散。当他看见工厂中排出的浓烟时,恍惚了。小默下意识地望着天空,他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小默的思绪又回到了乡村,又看到了那袅袅炊烟升起,氤氲在小村上空那淡青的烟雾,热气腾腾的灶房仿佛就在眼前。炊烟曳处是故乡,逃离这诺大的城市,回到那炊烟升起的地方,那才是自己的小天地,找到他生命最初的那份欢乐、甜蜜和安宁。600字 初一 记叙文
-
炊烟炊烟今天晚上,晚饭过后,我与妈妈一同散步,正好绕到了东山上。山上树很多,虽是在夏日,但在这林间,却清爽无比,一阵阵凉意夹杂着林间果木的芬芳扑面而来,使人神清气爽,心情畅快无比。怀着愉快的心情,我与妈妈在林间漫步。经过几户农家小院,院内传来一种别样的气味,这气味既不像鲜花那么扑鼻,又不似果木气息那般甜美。但这样似香不香、似甜不甜夹杂着农家稻谷、林间沃土的气息,却给人舒畅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那样的温馨与和谐。妈妈显然也闻到了,她说:“小时候,在农村,一到这个时间,全村里都弥漫着这个味道,这边是那袅袅的炊烟的味道。”我边听着妈妈的话边抬头望去,只见那农家小院的房顶上冒着阵阵白烟。那白烟开始像一朵白云,越升越高,越来越薄,那烟好似一位少女,在空中婀娜多姿地舞蹈着。渐渐地,“少女”消失了,那烟化成了一片,好似一面薄纱,笼罩着天幕,显得愈加神秘了。“薄纱”越升越高,渐渐地与深蓝色的天幕融合在了一起。看到这儿,我想到了在山的哪一边的城市里有一个工厂,那工厂的烟筒比这农家小屋的烟筒大好几倍。当那烟筒喷放烟雾的那一刻,好似火山爆发时的蘑菇云,顿时一片昏暗。那黑烟渐渐上升,当它与蓝天融合的那一刻,现在回想起来那场景都会担心它会把蓝天染黑!当你站在那儿时,你会觉得那浓烟刺鼻无比,那时我真恨不得立即飞离这个地方,那浓烟滚滚,与眼前的炊烟有多大的差别啊!我见了这炊烟一次,便爱上了它。它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在这山间绽放自己的光彩……回到家,我的心久久未能平静。于是我提起笔,写下了这篇《炊烟》……600字 初二
-
炊烟一缕淡淡的炊烟,又勾起了我对故乡老家的思念。从前,我小时住在老家,每当做饭时都会燃起炊烟,飘得很远很远。那时候我也很“疯”,摘桑葚,捕蝴蝶,逮蚂蚱,甚至于在奶奶的麦田里打滚,翻跟斗,像只小泥猴。不知当时小小的我哪来那么多的力气去玩,去“疯”,顽皮得像个小男孩。无论多么疯狂地玩耍,只要远远地一看见自家烟囱冒出了炊烟,好像士兵听见了集结号令,我就一蹦三跳往家跑。一次,站在高高的土堆上,回头看见了炊烟,顾不得再停,就往下蹦,跌到了膝盖,赶紧起来,拍拍土,不顾疼,就像飞机一样,一溜烟儿往家跑。奶奶见我这样就戏称我为“小馋猫”。不知怎的,总觉得奶奶做的饭好吃,总是能吸引我。有一次,真正仔细地看了炊烟。接近午饭时刻,我躺在村外晒干的烧火用的玉米杆堆上。仰望着蓝天,天透明、纯净如一块蓝玻璃。渐渐地,我看见不远处炊烟飘起来。渐渐地袅袅上升,轻轻舞动,时而沉重呆板如毛毡,时而神秘灵动如轻纱。有微风吹来,炊烟便快乐地飞上了天,像一匹自由的马,在天空的草原尽情奔跑、飞驰,似一幅幅的水墨画在我眼前不断地变幻。慢慢的炊烟淡了、散了,天空又恢复原来的纯净,我依稀看到了奶奶在村口张望的身影。炊烟在我眼中是千变万化的,唯一不变的是它那熟悉的味道,混着玉米杆的馨香深深印在我童年的脑海里,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亲切!如今农村做饭也现代化了,人们做饭也很少再烧玉米杆,但在那个叫老家的地方仍有一缕炊烟,时常牵动着我的思念!哦,童年的那抹炊烟……600字 初一 记叙文
-
那味道缕缕温情每一人都有觉得温暖的事,父母的夸奖,朋友的安慰……我觉得温暖的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足以温暖人心。因为它带着家人的关怀。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路上的行人穿着厚棉袄低头赶路。放学了,今天是我太太来接我,她怕我冷,还给我带了件外套,我有些不耐烦:“不穿了,赶快回家还要写作业呢。”太太没有说什么,收好外套,便带我往家走。在经过一条小巷时,太太突然说:“小宝,你在这等下,别乱跑,我马上就回来。”我想:太太可能又去买保健品了,老人家不都喜欢用吗?所以我也没怎么在意太太去了哪里干了什么。等了许久,太太依旧没有回来,我有些担心又有些自责,太太万一迷路了怎么办?她年事已高,万一病倒在路边怎么办?我刚才为什么不和她一起去,还有在校门口我不该对她那么凶的。在我不知所措、只能干着急的时侯,一阵红薯香飘了过来,只见太太拿着烤红薯,边向我跑来边说:“等急了吧?刚才排队的人有点多,刚烤完的红薯快趁热吃吧!”原来太太是给我买烤红薯去了,我恍然大悟又是一阵感动。我把烤红薯掰成两半,给太太一半:“太太,你也吃一半吧。”太太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小宝长大了,学会照顾人了。”我和太太边吃着烤红薯边向家走去。从此,烤红薯的香味便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以后每次一吃到烤红薯就感觉太太在我身边。现在,太太在养老院,我经常去看她,冬天还会带上一只烤红薯,看到太太吃,就感到很满足。烤红薯的香味并不如花香那么甜美,但它带着太太的味道,温暖着我。600字 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