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书。作者林达夫妇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一个超级大国。以前,我对美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美国电影与各种旅游攻略上。除此之外,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独立战争、民权运动还有“自由与民主”。我从来没有仔细了解过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运作的。林达在书中所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能够走进美国,了解它历史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忧虑。
美国的自由早已从我爸那里听到了许多。比如“9•11”事件,当时碰巧在看电视直播的他对此是深有感触,每每提起自由与民主,他就要拿这件事发表长篇大论,仿佛这件事情必须和美国的自由挂上钩。我自己也对美国允许持枪和言论自由攻击宗教,最后导致极端行为的事件而感到十分疑惑。这不禁让我想问,美国的自由究竟是有多自由?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答案。“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在了解到美国人为了自由付出的代价后,我为他们对自由与民主的狂热追求感到不可思议。即便付出巨大代价,他们依然乐意用生命甚至是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自由与民主。
自由与权利是密切相关的。而权利又与法律不可分割。书中提到了关于华人因为不了解当地法律,做了在中国人看起来十分正常的事情而被邻居举报,最终被指控“虐童”的案例。美国警察的严格执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如果被指“贿赂警察”,那你可摊上大事了。还有许多案例和故事都让我对美国人极强的法律意识感到惊讶。因为和中国比起来,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中国人经常会以对错来判断事情,而美国人经常是以合法或不合法来判断事情。对于这个移民国家来说,确实是需要严格的法律才能治理好“文化大熔炉”。
在大篇幅的有关辛普森案的介绍中,案件的来龙去脉、法庭上的精彩辩论、“无罪推定”和“陪审团制度”的解读、给美国带来的影响,还有相关的死刑在美国的发展历史,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公正、平等的法律精神令我十分敬佩,从美国故事中我对于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就好像我身边那些移民到美国的同学,他们为了在自由的国度,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付出了许多代价。不过这与美国和美国人民200多年来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愿他们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就像照镜子一样,我现在也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国与健全法制体系。虽然美国式的自由在我们身上并不适用,但是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人民可以更自由、幸福地生活在这广袤土地上,历史深处的忧虑可以越来越少。
一双脚上的修养读后感
【篇一:读《一双脚上的修养》有感】
今天自习课上读了一篇文章《一双脚上的修养》,光是题目就非常吸引人。脚上的修养?脚上有什么修养呢?于是,我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阅读文章,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含意。
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图书馆开在我家附近,每逢双休日,我就会去那里看书。起初,我对修养的理解是那些有一定思维、生活在上层的顶尖人物所拥有的。后来,当我发现所有人都用沾满污水的双脚在图书馆内行走而毫不在意那辛苦的擦地女工时,有一个送水工却在脚上套了一个塑料袋,以免弄脏那擦了无数遍也擦不干净的地板。这一幕震撼了我的心,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修养。
这篇文章简单易懂,却不失耐人寻味之意。文章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几句名言。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这就是作者在文章最后对修养的理解。
我十分敬佩那位坚持不懈的擦地女工和那位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的送水工。他们两个有可能不如那些在图书馆读书的人有智慧,但是他们的内在品质远远超越了那些只有知识修养的人。
老师讲过修养有两种,一种是有文化有学识的知识之修养,另一种则是待人处事的态度所反应的道德修养。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之修养,而没有一点道德品行,那他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既有知识文化之修养,又有道德文化之修养的人,并发扬它,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篇二:读一双脚上的修养有感】
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读了一篇《一双脚上的修养》。它让我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擦地女工奋力擦“我”身后的脚印。过了一会二,送水工推开了门,又把头缩了回去,又推开了门。“我”看到了他的双脚都套着塑料袋。擦地女工盯着送水工泪光闪现。
我想:送水工真有修养。而平时的我,可没有送水工那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记得有一次,我拿着钱去超市买冰激凌吃,打开包装袋,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冰激凌色泽鲜亮,香味沁人心脾。看着它,我早已垂涎三尺,二话不说,随手一扔包装袋,把冰激凌往嘴里一放。哇!好舒服呀!汗流浃背的我顿时感觉透心儿的凉。再往后看看,那包装袋已经跑出很远了,一位叔叔拿着大架子,弯着腰,一遍又一遍地捡着地上的烟头、塑料袋、饮料瓶……包括我扔的包装袋。显然,他是一名环卫工人,他已经满脸流汗,不停地用手擦着汗珠。看到这儿,我不禁又想起了文章中的送水工。是啊,他为了不弄脏地面,就用塑料袋把自己的鞋给套上。而我,却让环卫工人又多流了一些汗珠,又多了一份辛苦。顿时,我羞愧不已。
《一双脚上的修养》教会了我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能做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我感谢这篇文章——《一双脚上的修养》。
【篇三:读《一双脚上的修养》有感作文】
能写出好文章的,知书达理的人有很多,但是能注意自己修养的作家就不多见了,能反思自己有没有注意修养的就更稀少了。有一个不知名的作家写了一篇触动我心灵的文章。其中“修养”这个技术系,又陌生的词格外醒目。这就是《一双脚上的修养》整篇文章蝙蝠不算大,写的就是作者在一个下雪的冬天步行去图书馆看书,她的鞋沾满了脏雪,可是他没有在意就直接走进了图书馆,发现里面的一个女工准备抹他那黑黑的脚印,他却没有在乎。直到他坐下来看见那个女工好不容易才擦干净,他才有了愧怍感。过了很久,他看见一个男人想进来,犹豫了一会又出去了,他一会后又进来了,原来是一个送水的工人,他惊奇的发现那个送水工人的两只脚上都套了一个塑料袋,走进来后地面仍然干干净净,作者看见那个女工落泪了,就觉得更加惭愧了。他觉得一个人不是读了很多书,不是知道很多东西就是修养的,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
这篇文章说中了我的不足之处,以前家长也这样说过我,但是我还是不以为然,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真正觉得爸妈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喜欢看书,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可是他却没有在乎到自己留下的脚印给那个女工带来多大的不便。可是那个普通的送水工人却能为她着想,女工难道会敬仰那些看上去分量十足却要让她做得那么辛苦的人吗?那个送水工完全可以大摇大摆的进来,可是他在乎那女工的感受,他不是比那些看是满腹经纶却给人家添不必要的麻烦的人更有修养吗?
就拿我们班的一些人来说吧,读了这么多圣贤书的他们满口粗言秽语,令人不堪入耳,上课随便说活,用它们所谓的小聪明,大见解来侮辱,挖苦别人,让别人难堪。这些人即使考了全国第一,我也看不起他。
古代的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了第一,可见一个人的修养是多么重要!连最根本的修养也没有的人,即使他的书读得再好在社会上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的。
相关推荐
-
历史深处的爱爱在历史中默默存在。不喧哗,自有爱。——题记爱到底是什么?爱到底存在于何方?透过历史的眼眸,我发现,爱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无处不在。爱,是杜甫对广大生活艰辛的劳动人民之爱。在那一刻,杜甫被震惊了。那,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门,上面雕着龙,画着凤,镶嵌着黄金,宝石。门里住着一个富贵的家庭,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锦衣玉食,好生富贵。门口,堆着一堆堆没吃完的酒肉。时间之长,甚至已经让这些酒肉变质了,散发出一股股臭味,苍蝇在这上面来回盘旋。然而,在这栋豪华大门的门口附近,有一条偏僻的小路。在这条路上,有一位刚刚冻死的穷苦人。时已隆冬,而这个人身上仅仅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这样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心寒。于是,穷苦落魄的诗人杜甫吟出了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正是那个贫富差异如此之大的时代的真实写照。杜甫的爱,是对百姓,对众生的一种同情的爱。这样的爱,进而升华成一种对国家的担忧与热爱。爱,又是李煜在被赵匡胤俘虏后对家庭与故国的眷恋与热爱。在那一刻,李煜独自登上了西楼。那,是一个凄清冷寂的夜晚,刮着些许的风。李煜独自一人静静地走上了西楼,只见天上的月亮像圆钩一样弯曲,小院里的那一株梧桐树在凄冷的深秋时节早已掉光了叶子。冷风瑟瑟,飘零的梧桐叶被风儿卷起,在低空打着旋儿,最终仍逃脱不了悄然落在地上的命运。深秋,在这住梧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好似锁住了一院清秋。他的心里,泛起了一股股“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这种愁绪,在深秋中快速发酵,变成了一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这种乡思,这种离愁,这种郁闷和爱国交织在了一起,变成了一首首《虞美人》,变成了一首首《相见欢》,更变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奇迹。爱,更是辛弃疾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对国家的那份热忱与深爱。在那一刻,辛弃疾举起了曾经伴随他征战沙场的宝剑。那,是一个生死搏杀的战场。他端起了酒杯,品一口杯中的美酒,望着那口陪他征战沙场,杀敌无数的宝剑,思绪又回到了自己年轻时。他想起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出征前夜,想起了他在疆场上“沙场秋点兵。”的豪情千古,想起了他骑在马上,手握雕弓,纵横沙场的英勇豪迈,想起了他想要为宋朝夺回北方从而博取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凌云壮志……这种感情,是一种爱。这种爱,爱得纯粹,爱得刻骨铭心。他们代表了宋朝知识分子对国事的热忱,对国家的热爱。爱,就有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每一股都默默无声,但存在于历史深处的它们汇集成了河,从而奏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高音,使中国文化拥有了底蕴,更有了内涵。1000字 二年级 抒情
-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历史的选择》读后感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这90周年来,共产党经历了多少困难,才有了我们的新中国!《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讲了从1921年到我们2011年,共产党经历的无数坎坷,正因为经历了这无数坎坷,才会有成功;正因为有了成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国!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个故事讲的是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各个地方的1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途有密探闯入,只好转到浙江举行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等。最后,会议圆满结束,代表们齐呼万岁,中国共产党便正式成立了!我认为这个故事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艰难,各个代表无比自豪的激动心情,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90周年来,有多少战士壮烈地牺牲,为国家、为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牺牲啊!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来之不易的!站.长.陈。老。师Q.Q:2。0。8。2。3。44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凝固的历史凝固的历史翻开沉重的历史记忆,回想那惨不忍睹的一幕幕,真让人痛心。语文书里的那张照片,又让我想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暴行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1937年8月28日,这一天,上海火车南站显得异常冷清,月台上焦急地等待着几位旅客,大家都想赶快离开这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地方,去一片没有战争,只有和平的土地安居乐业。突然,就在人们没有任何防备的时候,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居然用轰炸机轰炸全是无辜百姓的上海火车南站。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个不停,呛鼻的浓烟好久不散去……弥漫的浓烟终于散去,眼前那原本繁华的地方在几分钟之内变得让人震惊:那原本完好无损的房屋都已经倒塌,车站也看不到半个人影。这种情景只能用凄惨、凌乱不堪来形容。“呜——呜——我要妈妈!妈妈!”这听了让人心酸的声音,原来是从一个孩子嘴里发出。这个孩子坐在一截炸断的铁轨上,他衣衫褴褛,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泥巴和血污,眼眶里不停地淌出泪来,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我要妈妈!”可是,可怜的孩子去不知道,他的妈妈永远都无法答应他了。孩子嚎啕大哭,显得那么可怜,那么无助……“咔嚓”一声,这一幕被随即赶来的记者拍了下来,这张照片永远定格在了我们心里,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战争!战争!人们对这两个字充满了厌恶和憎恨!是它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是它搅得全世界不太平!是它让许多孩子幼小地心灵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但是,为什么会有战争呢?就是因为有些人那贪婪、残酷的野心。现在,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所以只有全世界一起行动起来,才能真正维护和平,制止战争!600字 二年级 叙事
-
历史的警钟在历史的长河里,曾爆发过许多战争,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那些生命就那样在每一场战争中死去,永眠于黑暗潮湿的地底下,独留地上的人儿哀悼、怀念。幸存的人还要继续同残酷无情的战争斗争,呼唤和平的到来。在那么多战争中,我最深感同情与悲愤的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日本军队强攻入南京,留下了一场震惊全世界心灵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多万人!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数字啊,30多条生命就那样被残暴无情到几乎丧失人性的日本鬼子活活屠杀。死法及其残酷,有枪毙的,有被刺刀刺死的,还有被活埋了的。那一场大屠杀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不可磨灭的痕迹,令后人谈之咬牙切齿,恨不能将日本鬼子剥皮抽筋。但是记住这段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希望后人以此为戒,更加热爱和平。如今这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仿佛孕育着一场高级机密的毁灭性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们应该要团结一心,一致反对战争,全力呼吁和平。不要忘记历史上每一场战争带来的致命后果,不要忘记每一场战争带给我们身心的极度痛苦。反对战争,呼吁和平。让和平永驻世间,让欢笑充满每个角落,让我们心连着心,奔向美好未来,不再有泪水,不再有痛苦。二年级:吴莹莹450字 二年级 叙事
-
历史的选择吴欣阳前几个星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历史的选择》。而今天,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好书——《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共产党经过血肉拼搏,奋命抵抗,把中国人民成为辫子、苦力、文盲、流浪汉、亡国奴、东亚病夫、灾民和难民的代名词统统抹去。把中国从社会的黑暗推向世界的光明!中国现在这么强大,稳坐世界第二。如果你要问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历史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的脑子里浮想联翩:在以前,中国被世界欺辱,被日本残杀,甚至被世界遗忘。中国人顶着这顶“东亚病夫”的帽子。任受别人欺负。就连小小的葡萄牙都割去了我们的亲骨肉,澳门!就这样“东亚病夫”这顶帽子一戴就是漫长的100多年。在这10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们的建起,让中国渐渐摘取了“东亚病夫”的帽子!1931年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经常放肆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且发动了南京大屠杀,在短短几天内就杀了我们中国30万人!俗话说的好: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中国在受尽欺辱的情况下,出了一帮硬汉子。我们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人——毛主席,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人民获得解放与自主,在"一唱雄鸡天下白"之后,他又操起了建设国家,强民富国的担子,毛主席他们不怕死,不怕痛。面对凶狠的日本人,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如夏明翰所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就这样,这一帮硬汉子,打开了通往新中国的道路,逼迫日本人签了投降书。让原在一边窥视、和随时准备乘人之危的强盗邻国们,缩回那贪婪之手。为什么?因为雄狮终于醒了。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了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建国以后,中国又在短短十年内发射了“两弹一星”;王进喜拼了命,终于拿下了大油田;杨利伟代表中国登上了太空……还有许多事都把中国的成就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坡。这就是共产党!他们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全新局面。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东方大国,使世界各个强国不得不承认中国了不起!这说明了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唯一选择。我爱你中国!我的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你,永远的中国!900字 二年级 记叙文
-
雨林深处读后感说到雨林,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些可爱的动物吧!可是雨林里可不只有可爱的动物,还有可怕的动物哦!在雨林里,动物的世界是残酷的,弱小的动物无法在那里生存。比如,蛇吃老鼠,老鼠要是逃不快,必定会死亡。蜘蛛吃昆虫,如果昆虫不会飞,生存一定会很艰难……书中讲到了巧克力、口香糖、香草冰激凌、巴西果……这些美味的食物的原料都来自于——热带雨林!这本书还讲了“迷失在丛林”、“雨林生活”、“躲在阴暗角落里的角色”、“面对利斧”等许多故事。在“面对利斧”那章里,我了解到了人们大量砍伐森林,迫使当地人的生活不再快乐、安宁。许多人背井离乡,去外地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无异于流放。后来,当地人被迫反抗来保护自己的家乡,可那些凶恶的伐木者却送他们去坐牢。许多当地人还被伐木者们染上了疾病,并且因为不能得到很好的救治而悲惨地死去……读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想到:我们伐木不断,让许多人无家可归,人们反抗,却要被送去坐牢,我们还让他们染上疾病,令他们走向死亡……到最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如果我们再这么无节制伐木的话,土地会因为树木变少而流失,最后会沙化,变成沙漠。当树木没有时,沙尘暴来临,我们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后走向灭亡……这是多么可怕啊!但是只要我们不在滥砍滥伐,那么森林就会回到从前,我们也会安宁地生活,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读了这本书,我真想去看看雨林啊!但同时,我们也要看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从我做起。550字 读后感
-
历史书籍读后感在我们初中学语文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强调,史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通史即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另一类叫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这段话被我奉为真理,为此形成了我基本的历史观。直到我看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书中描绘了以万历在他的即为的第十五年为起点描绘了万历、张居正(虽然张首辅已经驾鹤西游5年有余了)、申时行、戚继光和海瑞在这一年前前后后的人生变化,描绘了一幅帝国黄昏的众生相。如果说以往的史书都是宏观历史的化,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叫微观历史了。在万历十五年年发生了以下事件。这些事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历史大轮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这一切吧。事件一:戚继光死了。就像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使军事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而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的国运。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将军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个人民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海瑞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事件三: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我认为这是三件事里最严重的一件,从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说明白人都死光了,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看完此书我不经想,假如戚继光多活几年,能和孙承宗并肩剿灭大明的内忧外患吗?如果海瑞多活几年,那么一个清廉的偶像,一个顽固的斗士依旧会同官场上的黑战斗到底,大明还会死鱼内忧外患的国库空虚吗?假如万历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那么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还会迅速发展,中国会是世界第一强国吗?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我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华帝国由盛及衰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便注定了历史的滚滚洪流。历史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进程,好的积累就能及盛,反之则衰。结合我们工作,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基础数据,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发生的设备类型,部件类型,发生的条件等等运行人员能分析出缺陷是怎么来的,而检修人员能研究出缺陷应该怎么送走,通过一点一点的数据积累,那么我们的缺陷率肯定会降低,缺陷消除率也会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们的工作质量?当然说比做来得容易。企业的兴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样,匹夫有责!1200字 高三 读后感
-
唐朝历史读后感我最喜欢看历史书,尤其是唐朝的历史,令我爱不释手,我可能太喜欢强大的唐朝了。在唐朝的历史中,你们一定知道平阳公主吧?平阳公主是唐朝的一大名人,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而“平阳公主”这个名字,只是她的父亲唐高祖李渊给她的一个封号。也许你会问:唐朝的女牛人那么多,比如: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杨贵妃等等,为什么我就非要写平阳公主呢?答案很明显,我非常敬佩平阳公主,她不仅仅是女中豪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娘子军,就是平阳公主建立并统领起来的,山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就因平阳公主带兵驻守于此而得名。顺便说一句,她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用军礼安葬的公主。带领一个军队,对于男人来说也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一个女人带领军队那就更难了。首先,女人地位低下。能召集几万人的军队,说明平阳公主的政治能力很强;其次,女人没有很多的学习机会,平阳公主还能带领军队打那么多的胜仗,真是绝顶的聪明。平阳公主带领她组建起来的几万部队和父亲李渊会合,顿时,李家军队势力猛涨,在那个打仗靠人多的古代,这简直就是助了很大一力。这也为以后的李渊建立唐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实我最佩服平阳公主的还有两点,第一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不像一般的女人退缩,而是担当起了男人都不敢担当的事情。第二,平阳公主不贪恋于权势,她能把她辛苦组建的几万人部队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父亲管理,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这也是最宝贵的一点。6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历史书籍读后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这段波澜壮阔的开场白。没错他就是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我所看的第一部有关历史的小说。从此,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便对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可以更准确更具体的了解三国,我买回了一本《三国志》看了起来。《三国志》是由西晋的陈寿而成,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史学名著。与《汉书》、《史记》、《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分《纪》和《传》两种记载方式。《纪》用编年的方式记载了许多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传》则记载了人物的事迹,记录略为详细。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最受益非浅的要数是赤壁之战了。孙刘联合军仅三万人却使曹操的七十万大军付之一炬。大家一定认为这一战的功劳全在孙刘的二位军师——周瑜,诸葛亮上吧!非也!读了书后我觉得导致失利的关键人物还是曹操!曹操仗着自己人多就过于轻敌。出战时又犯兵家大忌,士兵多感伤寒,战前就死伤惨重,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这一时的糊涂却成了导致曹军大败的原因。然而我也十分钦佩曹操,在经历如此大的失败之后他竟然毫不丧气,而是重整兵马,恢复士气,准备复仇。同样这场经典大战也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骄兵必败!”但是从曹操身上我明白了一更重要的道理:“失败了不要紧,就看你能不能重新站起来,这才是成功的关键”。一本三国,回顾历史沧桑;一本三国可以读出许许多多,有人恨曹操,而有人则钦佩曹操,每个人眼里都有一本不同的三国;一本三国,读出人生百味,让我从中悟出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6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历史书籍读后感作为一个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的兴趣爱好者,我前段时间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读完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全册(上下册),其中有大概六分之一的阅读时间都花在了查阅文中繁体字上。好在自认为读的还算认真,于是就想写点读后感作为对自己初读此著作后的一个小结。当然,钱穆先生的这套书值得再次精读,我保证再读的时候如果不看注释,很多字和词我仍不知如何发音,作何解释。《国史大纲》是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就个人整体的观感而言,首先非常佩服大师们视野之广阔、学识之丰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都有信手拈来之感。历史如同一张刻在他们脑中的画卷,似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熟谙于心,对每一历史事件得失总结、评论观点独到而犀利。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大家的大师之作,尽管读起来略微吃力,但正因吃力才读的慢且细,细细品读让人受益匪浅的一点在于,不但开拓视野,更重要是启发思考。其次,当我读到那些描述浩瀚如烟的历史进程的文字时,过往时空中一些片段就会如电影桥段般跃然眼前。我知道它们并不是电影桥段,它们有的也许曾真实发生,过程被亲历者拿笔记下而流传下来;有的也许只是来自历代人们的口口相传,真相在传播过程中经或多或少的加工而变得模糊不清;有的来自于今人通过学术研究及科技手段,对历史进行还原、推断或假设。无论如何,历史本来的面目对于我们来讲,只能是一种隔着时空之窗的遥望。但我认为,我们仍要多读历史,不仅是因为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在历史浩瀚的遗物中尽可能寻找线索,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以及我们自身进行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有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置身其中的每个人,对于自身与过去,自身与当下,自身与未来这三层关系将会有更多的思考。因为只读了一遍,我可能还做不到就书中内容的解读或延伸来分享自己的拙见,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大事与小事在历史整个语境下,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这个需要从不同维度来看。对于君民二元关系来讲,皇帝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制定的一条国家政策,任命一个地方官员,在天下黎民百姓看来是事关自身命运的大事。开明的统治者能明察秋毫,感受到社会中变化,民情的动向,他们不是不犯错,只是能掌控事态,在小事演变成大事之前及时解决。所以历史上那些所谓“盛世”,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所绝对领导。相反,那些亡国的君主既看不到这些变化,又掌控不了局势。秦二世制定《七科谪》与《闾左戍》时,陈胜、吴广只是千万劳役中不起眼的角色,履行着在皇帝看来为民者天生的义务。最终他们不堪忍受徭役,燎起了社会反抗革命的星星之火,导致了一个大帝国的灭亡。细细想来,那些决定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并非突然爆发出来,追根刨底可能都是由各种小矛盾聚合而成的。如果其中的一些小矛盾能被及时处理,这些大的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那历史是不是该是另外一番模样?从这个意义讲,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决定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面貌的因素之一。尽管,只有那些大事件能被记住。许多人的小事情,加在一起就是国家的大事件,这大概就是“民心”的含义。多数与少数《国史大纲》里有相当的篇幅都在讲民族关系,也就是华夏民族与“蛮狄戎夷”的关系。“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春秋》)大概就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指导思想。在中原华夏文化语境中,我们华夏民族不但人数比少数民族多,文明程度还比他们高,于是我们就跟他们取一些特难听的名字恶心他们。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鄙视,更多是一种防卫的心理,从一开始就说明你跟我不一样。但是,当低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通过武力征服取得高文明程度地区的统治权之后,如何维持统治就成了统治阶层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少数统治多数,光靠武力显然不行,吸收、融入中原文化,然后尽量把自己变得和华夏民族一样,所谓“同化”,是必由之路。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不言而喻,不但是民族间融合的矛盾,更有本民族内各势力间关于“汉化”的分歧而导致的矛盾。对于数量占有、文化占优的华夏民族来讲,被异族统治在文化上是不可接受的,开始的反抗很激烈,反抗不过就慢慢妥协,最后从文化上同化异族,能被同化的最后都变成了华夏的一部分,不能被同化的统治也维持不了多久(比如元朝)。总之,从历史上看,民族问题背后都是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大规模人口减少,甚至有些民族被灭亡。但同时,民族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而正是因为融合多于冲突,才能让我们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完整与断裂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大概是说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朝代吧。以前也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比如五胡乱华时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过其疆域只是局部,远不比元朝统治全境。关于元朝算不算中国这个问题我暂且不做谈论,我想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链条,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历史,更像是一次次链条节点的断裂,然后又组成新的链条的过程。历史上各个朝代更替,新的当朝者在执政中既会学习前朝,也有自己创新,但这些创新不足以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跨时代的变革,顶多算是前朝的plus版。如果对比唐代和清代两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做一个全面对比,相隔几百年的两个朝代,不过是同处在农业社会的不同阶段而已。看看从19世纪以来的200多年间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现在信息时代,如果19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也发生了这些巨变,现在的中国又是何种面貌?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社会之所以几千年历经各种变乱而文化不断的原因,也许就是太过于稳定,我们的文化一脉传承,导致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是后来者沿着前人的方向和脚步在走。社会变乱只是打断了原来生锈的链条,社会思想和文化让链条重新连接,于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又重新开始工作,社会又按照原来的轨迹在运行。如此循环,直到近代才被打破。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我们读到史书里每一段寥寥数语的记载,更应该透过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文字,看到它们背后可能是一大群人的故事,有生有死,有血有泪,有痛苦欢笑,有喜乐哀伤。厚厚的历史卷本,记录的那些征战杀伐中的善恶选择,艰难岁月里的人性光辉,至今读来仍震撼和敬佩的人生故事,以及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它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跳过冰冷的文字,直抵我们脑海,让我们有感受到历史中的不同一面。还有一些人,我们读他们的故事时可能不那么欣赏,甚至有些厌恶。面对他们,我们不妨少些痛斥和辱骂,多些批判和反思。如果我们是他们,我们在面对他们遇到的那些状况时又将如何选择?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也没有毫无污点的历史,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选择。古代与当今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如果用当今的价值取向去判断古代人们的一些选择,也许会觉得古人有时难以理喻。可是,当我们以当时的视角,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如果可以的话)来看待那些事情,也许会对他们那些选择一些保留态度和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如同我们人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我们长大了看小时候的事,有多少是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在我们当时做那些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不妥。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历史中的是非曲直自有后人的定论,我们当然也有权力去评判我们先民的一些做法。只是,以史为鉴,过去的事情不正是我们当下所作所为的一个参照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历史的遗迹-读后感《明朝那些事》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跟其他历史书不同之出在于:首先,作者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进行历史事实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十分有趣,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在常觉寺里的悲惨生活时这样写道:“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又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让捉襟见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条时,这样写道:“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诸如此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这本书中俯拾皆是,作者最大的成功,我想是用通俗的文笔,把本来艰涩难懂的历史,变得非常活泼,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篇幅不长,却让读者感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次,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加入了小说的笔法,使得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我想这个因素也为本书增色不少。书中刻画的这些人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个皇帝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皇帝不是开国的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在位最久的万历,而是朱棣。朱棣是一个传奇的皇帝,在我看来,他一生的功过都有,功大于过。朱棣打败侄子朱允炆,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华。而登基后的杀戮,则体现了他的残暴和软弱。这也是他最大的过失吧。在朱棣统治期间,他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所向披靡。他派郑和几次远航,传播了中华文化,永垂青史;他修订了《永乐大典》,这本书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不少史学家给了朱棣极高的评价: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是的,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两个大臣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466年明朝灭亡,几百年里,可谓人才辈出,但我只对其中两位大臣最为钦佩。于谦是于谦挽救了北京城,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当北京城被围,多数大臣主张逃跑的时候,是于谦一声大吼,坚持留守,并成功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没有于谦,历史必将被改写,会被写上耻辱的一笔。几百年后,我们仍然对于谦充满景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和他的诗将永远被人传颂。郑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当之无愧!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他使人永远不忘。1000字 初中 读后感
-
历史类书籍读后感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
深处海风吹乱了我的发,我用手搭在额前,试图挡住这猛烈的阳光,虽不住要眯起了眼睛,在正午的炽热下,我却已然陶醉……在美国波士顿游学的最后一天,领队将带我们走完最后一个行程——去波士顿最美的科德角海湾。大巴在沙滩边的公路上缓缓停下,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带了相机穿着洞洞鞋就直奔沙滩而去。海边到处都覆盖着成片成片的耀眼的白沙,细细感受着被阳光烤热的沙子给我带来的热情。抬起头望向不远处的大海,我不禁呆住了,内心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感叹——美,太美了!稍稍退后两步,由浅蓝到宝蓝再到深蓝,我看到的大海,仿佛是一幅以蓝为主色调的油画,色泽由浅到深,没有刻意的拼接,这一切的融合是那么的和谐、完美。我奔向了海,它又以自己独有的宽广的冰凉来欢迎我,一热一凉,一种沁心的凉意正朝我席卷而来,让我振奋。面对深沉广袤的海,我更是一个长不大的少女,在他的怀抱里撒欢嬉戏。一个大浪打来,我跟着节拍腾空一跃,就这样反反复复,起起落落,我乐此不疲。不经意间,我发现不远处有成长条的大礁石,由沙滩延伸至大海。我带着相机,怀揣着兴奋的心情,爬上了大礁石,小心翼翼地靠着身体的平衡向前走,向海的深处走去。每走一步,我就离大海越近,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礁石的尽头,眼前早已没有了人群、快艇、冲浪手,回头一望,这真是好长的一块天然礁石,它像一条巨型黑色帆板浮在海面上。我独自一人站在石头上,聆听着大海的呼吸,它来自深处,海的深处。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扑溅到了我,我再一次闻到了海水咸咸的气息。脚下的礁石旁已是无边无际的大海,阳光肆意的在我身上跳跃,我的视线有些迷糊,海与天空水天一色,在阳光的笼罩下更添一份神秘感。我深深地为这片美景所陶醉,拿起相机我不再调试,直接就拍,因为这份天然就是最美的景。缓缓放下相机,我竟看到一只白色羽毛的海鸥也停驻在礁石上,我诧异它居然毫不惧怕。我离它很近,但它似乎并不关注我的存在,只是静静立在礁石的一角,将视线投向远方,我没有吓走它,我们就这样平静地相处于同一片海。也许它也是被美得非凡的海景所迷倒吧,我轻声一笑,斜过头又望了望这只小家伙。礁石、海鸥和我,我们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欣赏角度凝视这片大海,我们仨此刻的相遇也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礁石的安稳让我的心踏实,海潮的吟唱听得我陶醉,此刻的我很幸福,此刻的每分每秒好像永恒的满足……回来已经一年多,但这海之深处的体验在我脑海中依旧挥之不去,“永远不会刻意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也许就是对这片美景和那段时光最长的思念。深处1000字 初三
-
深处深处,我们人一出生就仿佛与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出生到死亡,似乎是它一直伴随着我们,与我们同行。一声“哇——”的清脆哭声,我们来到了人世间,伴着手术台的第一缕灯光,我们有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印象。心中生出了对世界万物的好奇,惊叹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对目光触及不到的远方感到困惑。在一点点的了解之后,我们渐渐长大,从之前的稚嫩变成了如今青涩的少年。我们走向学堂,不知为何就被学习的重担紧紧压住。还在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我们,跌跌撞撞的前行,心中不禁对学习深处产生疑惑。难道那知识海洋的深处真的有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那只是虚无缥缈的指路标?在长达20多年的探索后,我们好像找到了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也同时明白之前的学习只是马拉松之前的热身,而我们也只是带好氧气面罩,刚刚准备潜入那深不见底的海洋。一个刚刚加入实验室的年轻科学家,也许他此时并不知道,他将和这实验展开长达一生的殊死搏斗,却也仅仅只是为了探索科学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不久才入职的公司小职员,也懵懂着踏上了与升职加薪缠斗不休的征程。为了实验的成功,为了旁人眼中的成功,我们精疲力尽,也有一个疑问萦绕心头。成功的深处究竟是什么?我们对成功疯狂的追求,值得吗?成家立业,努力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我们,也在默默探索着人生的深处,人性的真谛。在长达数十年的长跑后,我们终于慢了下来。不再忙于追求成功,不再疯狂地想挖到成功深处埋藏的宝藏。终于,我们衰老了。死亡迫使我们无比的想知道,生命的尽头、时光的深处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奥秘,死亡的深处真的有那么可怕?最终,我们带着这个找不到答案、困扰着我们一生的疑问走向死亡。回顾人的一生,我们好像一直都在不解,一直都在疯狂的探索,与那遥不可及的“深处”斗智斗勇中度过。那有什么能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潇洒?难道对深处的探求一定会让我们痛苦不堪吗?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婴儿时,在对世界深处的好奇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少年时,在对学习的不解中,找到前行的意义;成年后,在对成功疯狂的渴求中,找到生活的意义;走向死亡,在对时光尽头的恐惧中,找到安然面对的理由。而不奋斗,懒散地心安理得的人生,就会在迷茫与不安的碌碌无为中变得毫无价值。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对深处的不解、寻找、恐惧中度过。可也是这个过程,给了我们安然面对,充实生活的理由与动力。我们也是在长达一生对深处的探索中,有了心安理得的资本,有了负重前行的动力,也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1000字 初三
-
历史无限江山,绝色佳人,引多少英雄豪杰,为之争锋:鸿蒙开篇,上古传说,女娲炼石留火种,天佑神州。赤县大地,森林茂密,长江黄河泌乳汁,人畜共济。狩猎采撷,茹毛饮血,饮食男女性本色,恣意欢谑。氏族社会,无产无私,部落首领凭推举,禅让传位。人文始祖,炎黄二帝,逐鹿中原战蚩尤,华夏奠基。大权旁落,驾崩苍梧,娥皇女英殉夫处,泪盈斑竹。纣王无道,妲己替罪,酒池肉林莫须有,历史栽赃。武王伐纣,分封诸侯,权归臣兮鼠变虎,战国春秋。东周列国,各自为政,社会分化大改组,分庭抗礼。战国风云,合纵连横,齐楚燕赵韩魏秦,互相兼并。吴越争雄,馆娃宫中,美人一笑欲倾国,忍辱负重。老子论道,反行其道,一分为二看世道,条条是道。诸子百家,一支独秀,高山仰止孔夫子,当仁不让。报国无门,肝胆俱焚,九舍其生离骚去,以身殉道。修史立言,青史留言,太史信言遭宫阉,正史难言。秦始皇帝,横扫六合,阿房宫殿三百里,划地为牢。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大起义,渔翁得利。楚汉相争,霸王别姬,不以成败论英雄,虽死犹荣。胡汉和亲,昭君出塞,未央宫门洞开时,大惊失色。锦心绣口,秀外慧中,当庐卖酒为相守,司马不如。三足鼎立,群雄逐鹿,好汉难过美人关,夺命貂蝉。骨肉离散,文姬归汉,胡笳悲歌十八拍,肝肠寸断。三国归晋,尘埃落定,滚滚长江东逝水,南北潮兴。北魏拓跋,游牧文化,挑战中原十六国,汉服天下。南陈北隋,势均力敌,大有作为隋炀帝,罪在过奢。大唐初开,玄武事变,兄弟相残为夺权,父子难堪。武后则天,李唐周代,江山社稷美人志,三位一体。天宝当年,安史之乱,马嵬坡前埋艳骨,贵妃罹难。瑶池饮酒,嫦娥伴舞,诗仙浪漫游广寒,龙翔凤翥。格以律己,诗以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死而无憾。春花秋月,故国山河,雕栏玉砌朱颜改,南唐无主。亡国之君,桂冠诗人,若以文章论得失,霸主地位。拥兵自重,势大欺主,兵不血刃释杯酒,旗号大宋。大江东去,豪放浪尖,跃上九天揽明月,勾引婵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剪剪秋风理清照,凄美多娇。风流误国,死于安乐,琴棋诗书丹青画,断宋天下。铁蹄南侵,山河破碎,英雄饮恨朝天阙,精忠报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跨欧亚建大元,一统蒙汉。朱帘伶秀,风情万缕,词人骚客争相睹,趋之若鹜。驱逐鞑虏,恢复正统,八月十五现大明,相约中秋。华夏中心,世界闻名,七下西洋夸大国,正大光明。白山黑水,养育八旗,骁勇善战欺大汉,虎视眈眈。长城万里,关山无险,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入关。前世情种,顽石不恭,误入红楼梦一场,警幻色空。抱残守缺,满清帝国,孤儿寡母无可奈,危在辛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凄风苦雨罩九州,黑地昏天。何去何从,关系国共,依靠对象决雌雄,看我工农。东方红熙,蒸蒸日上,天翻地覆三生劫,多难兴邦。振兴中华,任重道远,改革开放再接力,长治久安1000字 初三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