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做青团子
清 明 节 — 做 青 团 子
四(7)班 王煜
今天,是四月四日,清明节。刚起来,就看到外面烟雨迷蒙。我从窗户往下看,有一家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好奇的问妈妈:“妈妈,那家店是卖什么的呀,怎么这么多人排队啊?”“他们是卖青团子的,吃青团子是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妈妈回答道。“哦,我知道了,妈妈,我想试试做青团子好吗?”“好的。”妈妈和我向楼下那家店的阿姨要了一些米粉和豆沙馅。其实,这些米粉就是米粉加了一点野菜汁才变绿的。
我和妈妈来到厨房,先洗了个手,然后把袖子卷高,然后才做起了青团子。我先把那些米粉分成五个粉团,因为妈妈以前做过,所以我就去请教妈妈该怎么做。妈妈给我做了个示范:她拿起其中一个我掰开的粉团,然后沾了点水涂到粉团上,就开始揉这个粉团,直到把它揉成一个圆为止,然后又用手指朝粉团的中间搓了一下,搓出了一个洞,再把这个洞逐渐扩大,然后用勺子勺了一勺豆沙馅,把豆沙馅放到那个地方,再把那个口子合拢,再搓成圆,一个青团子就做好了。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个我事先掰开的粉团,把它揉成圆,原本以为很简单,但粉团很软,一揉就扁了,一点也不听话,妈妈说:“你不能把手摊平了揉,要把手拱起来揉,这样子才可以揉的圆啊!”我照着妈妈的话把手拱起来,果然,这个青团子很听话得变圆了。接着,我用手指在粉团的中间搓了一个洞,把豆沙馅放进去,但是,放进去简单,要把它合拢可就难了。不管我怎么弄,它都有一点豆沙馅露在外面,把这里的豆沙馅弄进去了,另一边的豆沙馅又出来了。我无可奈何,只好又去求助于妈妈。妈妈说:“你不能用露出来的豆沙馅附近的米粉来填补,要拿离豆沙馅远的米粉来填补才可以啊!”听了妈妈的话,我用露出来的豆沙馅对面的米粉,取下一小块来填补露出的豆沙馅,果然,没有再露出来的豆沙馅了。就这样,一个青团子做完了。有了上次的经验,接下来的青团子我做起来简单多了,不一会儿,就做完了。
妈妈把荷叶撕成一片一片的放在蒸锅里,然后又把青团子一个一个放在上面,开始蒸了起来。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妈妈把锅盖拿开,香气扑鼻,我和妈妈各拿起一个放在嘴里尝,“嗯,真好吃!”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
做青团子不仅好玩,而且好吃,明年的清明节我还要继续做。
清明节去环翠峪踏青
环翠峪踏青今天是清明节,爸爸说:“我们去你妈妈老家——环翠峪踏青吧!”我们举手赞成。一家人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开车出发了。
一走近山谷,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满目青翠,花香怡人。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爬马头山,妈妈说这是荥阳最高的一座山。山坡上,到处都是鲜花。红的桃花、白的梨花、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许多妈妈也不知道名字的野花,竞相开放,和满山的新绿交织在一起,真是美极了!
走在树林里,很静。忽然传来“嘎”的一声,一只山鸡从树丛里飞出来,吓了我们一跳。
终于登上了山顶,累了一身汗,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往山下一看,哇!好深的沟呀!都不知道怎么爬上来的。一阵风吹过,浑身都好舒服。看着远处的群山,真是非常壮观。
老家的山真美呀!下次我还要来爬。
相关推荐
-
做清明团子放学一到家就看到妈妈面前放着一大盆米粉,嗯,一定是要做清明团子了。我忙放下书包,赶紧帮妈妈打打下手,妈妈让我倒点儿热水,我马上倒了适量的热水,妈妈马上用手和起了面团,米粉渐渐成了形,趁着面团还热乎,妈妈又赶紧放了已经煮好的艾草,和在了一起。“嘿啾,嘿啾!”妈妈揉这个大面团,揉得气喘吁吁,不过艾草早已融入了团子里,整个大面团变成了青绿色,这第一项任务就完成了。吃完晚饭后,我又与妈妈忙活了起来,妈妈先把“绿”面团抓了一块下来,把它放在撒有米粉的砧板上,又揉了几下,接着妈妈把它分成几块,分别捏成陀螺状。然后,妈妈就开始包馅儿了:她先将大拇指给“陀螺”的尖头按出了小坑,另外四根指头在“坑”外转,大拇指在“坑”里转,转出了个“大坑”,用事先准备好的菜料填平“大坑”,再包起来,就成了。我学着妈妈做了好多清明团子。做好后,妈妈分了好多次蒸才蒸完了所有清明团子,吃上一口啊,满口留香!350字 四年级 叙事
-
清明节择“青”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 。但是做清明 要用“青”作辅料,如果没有“青”就不叫清明 。所以我奶奶都要从田野里去采很多很多“青”。“青”采回来以后要择干净,这时我就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择,我来择。”我想:择“青”还不容易,不就是把脏东西和枯黄叶子摘下来吗?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比爷爷·奶奶做得快,让大家对我刮目相看。于是,我马上动起手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呐,三下五除二,没过多久,一大把“青”已经躺在了我的篮子里,正当我得意洋洋,准备去喝开水的时候,奶奶就大声喊道:“颖颖,你没把“青”弄干净。”我说:“奶奶,篮子里不是一片青吗?”我便嘟起了嘴,不高兴的说:“哪里不干净呀?”奶奶指着我刚才挑选过的“青”不紧不慢地说:“你自己好好看看吧,这底部的茎是很老的,怎么不摘下来呢?明显不符合奶奶的要求嘛。”“咦,我怎么没想到?”我惭愧地低下了头,只好开始亡羊补牢—重新把那些“青”再择一遍。唉,看似简简单单的择“青”也是一门大学问啊!通过这件事,使我懂得每做一件事,都要动脑想想,不要把它看地太简单。400字 四年级 叙事
-
清明节包青团既然是清明节,当然少不了包青团了,还记得去年清明节在老家包青团的场景。外婆先把家里自己种的红彤彤的大红豆清洗干净,晾干后用小石磨磨成红豆沙,再把红豆沙放在不锈钢的小盆里,加几勺白砂糖,搅拌均匀。我把从田野里剪来的嫩艾草洗干净,用小石臼捣成糊状,再把青青的艾草汁盛在碗里备用。外婆弄了些糯米粉,放在面板上,中间挖个坑,在盛艾草汁的碗里加了些冷水,左手拿着碗,把这个稀释后的汁水缓缓倒在这个坑里,右手从米粉坑内侧轻轻地搅拌打湿。待米粉完全被艾草汁染成青色后,开始揉米粉团。揉透后,弄成长长一条,用手揪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外婆再把小团米粉用双手一搓,变成球形了,在米粉球的中间弄个坑,舀一勺红豆沙放进去,搓匀称,放在干净的剪好的粽叶上。如此这般,不一会儿,外婆就把青团做完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在大锅里蒸了。等了好一会儿,香喷喷的青团就出锅了,我一口气连吃了三个,有点不过嘴瘾,还想拿的时候被外婆叫停了,说:“这是糯米做的食物,不可贪嘴的,不然消化不了要撑破肚皮的。”吓得我不敢再贪吃了。400字 四年级 叙事
-
搓团子“啦啦啦随着我的欢呼声,快乐的搓团子活动开始了。奶奶拿来了米粉和水,准备和面团。我拿起水壶,一点一点地往面粉里倒水,随着奶奶的一声“好了!”,我连忙停了下来。接下来,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情——和面团。奶奶和我分工合作,奶奶多拿一点,我少拿一点,分开来和,看谁先和好。可事情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那么省力。“哎哟,哎哟”的,才和了一分钟呢,我已经开始手酸了,想休息下可又不能,两手都是面粉。虽然我这么努力,还是不能和的跟奶奶一样。可能是水加少了,面粉老是散开来,于是听奶奶的指挥再加了点水,可是一不小心水加多了,又太稀了,粘粘乎乎粘的满手都是,于是奶奶又帮我加了点面粉。就这样,我一会儿加水,一会儿加面粉,忙得团团,最后还是在奶奶的帮助下,才好不容易和好的面团。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那就是搓团子。我认真地看着奶奶的步骤,生怕错了自己做不好。我学着奶奶的样子,从和好的大面团上扯下一个小面团,然后把小面团放在手心里搓圆,这还难不倒我。接下来,只见奶奶右手拇指按在圆子下,圆子在手里呀的就成了一个“小碗”的样子,然后在里面放上预先准备好的肉馅,然后“小碗”在手里呀的合拢起来,再用手搓了两下,一个完美的团子呈现在我的面前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笨拙的开始做我的“小碗”,可手就是不听指挥,一会儿不是把碗底戳穿了,就是碗边裂开了。试了好几次,终于一个丑陋又奇怪的小碗出来了,然后我夹了一点肉,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小碗”里面,但最后一步如何把“小碗”还原成圆子可难倒了我,怎么包都包不上去,面皮不够了,馅露出来了,最后,它还是在奶奶的手里还原成了一个丑陋的团子,因为面皮上有我刚才弄到的肉汁。于是奶奶告诉我了一些技巧,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一个洁白如玉的团子。团子做好了,那接下来就是品尝了。我守在灶台旁边,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我的劳动成果出锅。吃着自己做团子,我觉得格外的香。750字 四年级 日记
-
包团子今年过年,我们一家回老家过年。回到老家后,年也快到了,我们家也急急忙忙的买好了年货。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还在梦乡中,突然被一阵像地震一样的声音惊醒了。我想;地震来了,快跑。拿了件衣服就直冲楼外。到了楼外,妈妈叫住了我,原来只是爸爸在揉糯米粉。我很好奇,于是站在爸爸旁边,看见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糯米粉揉好,这时爸爸已经气喘吁吁的了,再瞧瞧妈妈那边,妈妈灵活的双手先在糯米团中捏出一小块,先将它揉成一个小圆型,再用大拇指在中心按出一个小洞,再把切好的芝麻,放入小洞里,最后用中指将小洞的洞口封了起来,完成了。我觉得好简单,小菜一碟嘛。我学着妈妈的方法开始包团子,困难随即出现了。我将大拇指往里一按,谁知我的手和米团连在了一起,等我拔出来,团子也变形了。我不服气,用筷子使劲一压,谁知又出现了个小隧道,我再把筷子转几圈和妈妈按出来的一样,我将芝麻放进去,一封口。可封口时的造型成了一个扎了冲天辫子的小姑娘一样,我又把辫子往下按了按,可是又被我按扁了,没办法我只能重新揉圆,这才把一个团子做好了。原来包团子也并不容易啊。今年过年我第一次尝到了自己亲手包的团子的香味。4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清明做青团子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我看奶奶在忙碌着,就知道她一定又是在做青团子。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奶奶都会做青团子。因为江南一带,清明节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色泽翠绿,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咬一口,满嘴巴艾草的香气,深受我们全家的喜爱。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清明节食品中显得格外重要?青团子是用艾草做成的,团子的馅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的,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放入蒸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青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除了青团子,江南的美食还有艾饺,艾饺是浙江省传统节令小吃之一,属于浙江清明节民俗,清明食艾饺,能驱邪禳毒。它是用鲜嫩的艾叶和米粉和匀作皮,包入白糖芝麻馅,捏成海燕状饺子,蒸制而成。其颜色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在众多美食中还别有一番风味,深受江南居民的喜爱。350字 初中 状物
-
青团子昆山在上海与苏州中间,是沪宁线上的棵明珠。昆山的特产很多,有奥灶面、万三蹄、阳澄湖的大闸蟹,还有青团子。青团子是我最喜欢吃的。它外形是圆圆的。记得我刚来昆山,每一次见到青团子时,十分惊呀,“咦!这只汤圆怎么这么大?怎么是绿色的?”于是,我第一次买青团子时,随便说道:“买只绿汤圆。”卖青团子的人用惊奇的目光望着我,说:“孩子,你不是本地人?这不是叫”绿汤圆,”而叫’青团子’”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这种东西叫青团子,并且了解到青团子在昆山历史悠久,每年春节一过,青团子便出现在大街小巷,其中正仪的青团子最为著名。制作青团子的过程较复杂:首先要准备好青水、糥米、水粉和馅。其中的青水是最关键的东西。用浆麦草捣烂后拧出青汁,放入适量的石灰稀液,这样青便调剂成了。再把青水倒入糥米粉中,开始和面,接着把糥米搓成粉团,在粉团中放入足够的豆沙馅,最后把弄好的团子有秩序地列入蒸笼中。数分中后,掀开蒸笼盖,就会有一阵扑鼻的香味而来。最后再抹上一点熟的色拉油,使一只只青团子透着光泽,犹如一颗颗精致而又美观的绿宝石,使人爱不释手。如果说看青团子能够让人一饱眼福的话,那么吃青团子就可以让人一饱口福了。青团子如果用熟的棕叶包着,便会让你闻到股清香。这时,轻轻尝上一口,香而不腻,令人禁不住再吃一口。等青团子下肚后,口中却仍然潢口清香,甜津津的,真是叫人回味无穷呀!如果你到戚家或去看望友人,青团子绝对是拿得出手的好礼品。青团子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 。当你吃到美味可口的青团子时,你一定会称赞它说:“这青团子的味道 真不错,不愧是名不虚传的正仪青团子啊!”650字 六年级 状物
-
清明节吃青团几年前的四月,又值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岭南地区,我们通常都会去扫墓,吃乳猪,而在我的老家——江南地区,人们不仅会去扫墓,还会弄一种“美味”——青团,岭南地区也叫“艾糍”。每逢过节,我们都会去到奶奶家,而那年清明节,又正赶上姑妈准备做青团,我这个吃货自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首先,把制作青团的原料:糯米粉、粘米粉、豆沙馅还有最重要的艾草准备好。第一步,把艾草洗干净,然后把艾草放入锅内焯,加水,用搅拌机把艾草打成艾草汁,闻着这散发出来的清香,我们开始进行最关键的一步。终于开始包青团了,首先把粉和艾草汁活成碧绿的面团,每次截取适量大小,摊开,放入豆沙馅,再包成拳头大小,这样,一个碧绿诱人的青团就大功告成啦~姑妈心灵手巧,飞速地包着青团,成品一个个大小均匀;而我包的青团则“一瘦一胖”,东倒西歪,心中默叹姑妈的手艺,心里倏忽燃起了胜负欲,更加仔细认真地包青团,起初还是不大好看,但我越包越上手,很快掌握了门道,不知不觉包的越来越快,青团也越包越好看,不一会儿,一盘子的青团都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青团拿去蒸,青团散发出的艾草清香,惹得一屋子的人都“口水直流”。经过不长时间的蒸制,青团终于蒸好了,我等不到青团完全凉透,八成凉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自己包的青团,一口下去,满嘴都散发着“春天的味道”,青团不甜不腻,不黏牙,艾草的清香仿佛融入了豆沙馅中,散发出清淡悠长的味道,看着大家吃着我包的青团赞不绝口,我不仅享受着美味,更有一股幸福与自豪感。长大后,我每年清明节都会吃青团,但无论是买的,还是别人送的,我再也没有吃到过像那年那样好吃的青团了。650字 初三 叙事
-
廿四夜做团子今天是廿四夜,我跟奶奶学做团子。我看见奶奶走进厨房,我连忙跑过去:“奶奶,要做团子了吗?”奶奶说:“还要等水开了才能做团子。”我要回到沙发上看电视。过了一会儿,奶奶说:“可以做团子了!”我连忙走过去,只见奶奶把热水洒在白白的面粉上,使劲地揉搓。不一会儿,面粉就成了一团胖胖的面团了。开始做团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从面团上掐下一个小面团,在手心搓成一个小圆球。然后用右手大拇指在球中心往下按,另外四只手指在面团的四周不停地碾,并同时让球在左手手心滚动起来,一会儿就做成一个窝窝头。再把馅儿放在窝窝头里,最后封口。一个椭圆形的团子就做好了。我看着这个圆团子,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我灵机一动,给它装上了胡子,眼睛和尾巴,顿时,一只小老鼠出现在我的眼前。奶奶、姑姑、妈妈都笑了!吃着我自己做的团子,我心里美滋滋的!350字 三年级 叙事
-
致团子最近我很忙很忙很忙【我养蚕和种豆子去了】,所以你明白滴啦!我在信上面也写了啦!不过我还是很想你。我昨天帮你的神【指黄颍颍】了一件事,我把她一直很想看完的小说给了她,之前是在我这儿的。还有,你的神怕蚕,最近班上很多人养蚕,她很喜欢凑热闹,所以哪儿有蚕我就会告诉她不要去哪。呵呵,我对她好吧!这样你应该会开心吧!我很喜欢你的笑,因为它曾融化过我的心,温暖过我的心,无论发生什么,它永远是对我最重要的,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融化和温暖我。所以,你,也是我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你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我需要你。为了你的笑,我不会离开,为了我,希望你也不会离开。没有你,我该怎么办?还会像现在这么精彩吗?也许,没有你我的生活会变得无趣,变得没有色彩。我不想我的生活没有色彩,所以我是不会让你逃脱得!300字 初一 叙事
-
外婆的青团子春末夏初,家乡的空气里总是散发着一股沁人的清香——是艾草。矮矮的艾草,姗姗然立在墙角,立在田中的,立在一条条小径旁,占领了故乡的每个犄角旮旯。外婆极为喜欢去摘艾草。我每每回老家,总能看见外婆缓慢地在田边的小径上弯下腰,艰难地摘下那艾草最嫩的叶子,放进竹篮子中,为的是给我们做青团吃。小时候的我总是认为,外婆做的青团无疑是这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甜甜的,糯糯的,软软的,小巧玲珑的一个小青团子,总能被我一口咬进嘴里,享受它里面那冰冰凉的红糖汁。在我吃的时候,外婆总是会轻轻地叨叨着,让我妈把这做青团的手艺学起来。妈妈也总是含糊地答应着。后来,外婆老了,是真的老了,于是妈妈把外婆从乡下接到了我们家,这样子,我们回老家的次数就更稀少了。我总是看见她依旧想去摘那路边的艾草,却总是弯不下腰,努力了一下仍然无果,眼底映着的是失落和黯然。这会儿,妈妈会帮着外婆摘下艾草,然后再按外婆的指示把艾草磨碎,混上糯米粉。妈妈也会做青团了,我吃过,也很甜,清香依旧,却总是缺了点东西,我也想不出缺了什么东西,或许是童年在乡间的小路上哼着小曲,端着碗吃外婆做得青团的那份纯真的欢喜吧。我看得出外婆想家,妈妈也看得出,于是便找了个空闲日带着外婆回了老家。外婆应该是高兴的,她缓缓地走进好几月未打扫的老房子,抚了抚窗檐,沾了一手的灰尘。我也四处看着,模模糊糊回忆着我小时候在草垛上“占草称王”的情景。累了,与小伙伴告别回家,在夕阳的照映下,是外婆靠在门边,笑颜依旧。想着,想着,想了好久,直到天渐渐暗下,昏黄的光从桌子上渐渐退下,外婆又做好了青团,咬下去,还是那样清香,浓浓的家乡味儿,沁人心脾。家乡总是在回忆里,那般美好,令人陶醉。是桥下如时光般急急穿过的小溪,是渐渐消失在耳边的小贩的吆喝,是浓浓的青团味儿,是心中依旧的乡情。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800字 高三
-
糯米小团子糯米小团子_包粽子作文900字说到春节,则一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在中国发展历史中,还有着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腊八节,人人都会在那日喝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以示对丰收的期盼与自豪;在北方腊月二十三日则是过小年,北方人则要扫尘,为了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准备过大年;接下来,则是人人都在准备的新年,也除夕,又唤作大年三十,在除夕夜也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一年美好的开始。每个都有过年的不同习俗,在我家则……包粽子则是我家每年的习惯,在腊月二十三日时,奶奶则就开始准备,每年这时,作为家中名副其实的“小吃货”我当然是最开心的一个,今年,我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每次吃别人家的味道总是不如奶奶包的好,难道是奶奶在里面施了什么“仙法”?不行!为了探出个究竟出来,我这百年不见一动的大小姐准备自己试一试。想要吃,一定得自己劳动,一大早便起床,放一个大盆子,洗起了粽叶,在每一片叶子上认真地擦了一遍,接下来是拌糯米,在堆得如一座小山高的糯米上洒下一把盐,再放半把鸡精,搅拌均匀后,再用浸过五花肉的酱油倒一点儿在米上,直至米全拌成深褐色。放好粽叶,摆好五花肉,一段地剪好绳子,包粽子开始!看了半分钟后,我便准备与粽子“大战一场!”看了奶奶包了这么多年,“吃货”我也不是浪得虚名,我“潇洒”得拿起了粽叶,将两片叠在一起,弯起了一个尖尖的角,可面对接下来,我是一头污水,也可畏帅!不过三秒,只好浑水摸鱼,呆手呆脚,抓了大把的糯米放进粽叶中,又随手抓了块巨大的五花肉,自然是包不进去,粽叶小,糯米多,扎都没扎好,变一下子爆了出来为了探究竟,我努力尝试,一次不好再一次,经历几十场“狂风暴雨”之后,我终于包出了一只稍微像样一点儿的糯米粽子。之后,就剩下蒸了,成败在此一举!粽子也不过是一只糯米小团子,你可别小看这只小东西,包起来可十分不容易,又饱含了我们家过年独特的风俗风情!最后蒸出来,我几经风雨的小糯米团子,味道确实异常的好,奶奶包的粽子有一凡丰味,我的团子也有独特的味道!那便是新年的味道!8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清明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我国人民又迎来了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每年的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节日。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上让我们战胜困难;在赛场上让我们赢得荣誉;在集体生活中让我们更加团结。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烈士们,你们看到了吗?如今祖国是多么美丽呀!看着自由自在的白鸽,看着美丽的彩虹,看着我们,看着祖国,你们心里应该很心慰吧。在美丽富饶的祖国上,你们用自己的坚强与勇气,用自己的血肉建立了万里长城和新中国啦!很好吧,但是如果你听不见我们的声音,也就随便吧。烈士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尽管如此,我们还在为了帮助人们奋斗当中!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学们:读书是一条正路,只有用知识把身武装起来,才有资本到社会上闯荡!初一:王金钊800字 四年级
-
清明节“淅淅沥沥”那是春雨送给春天的一首柔软的歌;“叽叽喳喳”那是鸟儿送给春风的一首快乐的歌;“哈哈哈”那是孩子们送给春天的一首笑语盈盈的歌,我的心情无比快乐。当春天的风吹过窗户,发出“叽叽喳喳”的响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我房间里,我睁开朦胧的双眼,起床洗漱了。今天是清明节,俗称“踏青节”,因为刚好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日子,所以也相当于领略春季的变幻了。吃过简单的早饭,我们便围着篓子坐,每个人手中拿一份纸,一张张撕扯开来,然后放进了篓子里。“唰唰唰”,撕纸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不停摆动的手指,娴熟的撕纸技艺,是在一次次玩中学会的,我们也沉浸在“唰唰唰”的世界里头,无法自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纸一点一点在减少,直到我们手指停止摆动,撕纸声若隐若现,时间终于静止在了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快乐。爸爸和爷爷把笋、豆腐、鸭肉、米饭……放入用竹篾编制的篮子里,收拾好一切以后,我们出发扫墓了。穿过一条笔直的公路,接着就走上了乡间小路。小路一次只能容一个人走,所以我们一个一个排成队往前走, 虽然小了点, 但是有趣嘛。田野上一派春天的气息,被春雨洗刷过的大地更加楚楚动人,花儿欣欣然张开了眼,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向远处一望,都是绿色一片,生机勃勃,太阳公公也真给面子,没有那么灼热,反倒是带有温暖的,让你的心瞬间暖暖的,融融的。穿过山间小路,我们终于来到了山脚下,因为不能用火,所以很多人多是买白色或黄色的菊花放在墓前,表示对已故的人的思念之情。我往山顶上一看,都是扫墓的人群,只是今年的清明节少了鞭炮声。还真是有点不习惯呢!今年的映山红特别给力,开得比往年都更加红,更加艳,为春天添上了一笔粉红色。山顶上看更壮观,我们站在山顶上,漫山遍野的树木,还有映山红尽收眼底,花香也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让人沁人心脾。我们来到墓前,将周围的杂草除去,折一根嫩柳插在土里,表示对已逝的人的祝愿,当篮子里的东西渐渐消失,腿渐渐酸痛时,我们的踏青之旅也被终结。我们沿原路返回,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地“活”了起来。清明节就像一个小精灵,悄悄地来,悄悄地走。800字 初二
-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无边的丝雨像帘子一样挂在屋檐上,路上的行人很少,都在形色匆匆的赶路中。这天是清明节,你可以看见,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一条十字路口的右边有一座两层楼的小房子,从屋顶上的烟囱里冒出淡淡的青烟,其中还夹杂着一种特殊的野菜的香味。我喜欢这种香气,那是清明团子的味道。清明我们都会去爸爸的老家——仙居,那是一个青山秀水的地方,仙居的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想而知这里的风景多么好。我们在姨婆家,看着大人们把肉馅、春笋做成馅,包进一层绿色的面团里,这是大家在包清明团子呢,吃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一大习俗。“这绿色的面团是用什么做的?”我问到。“是用糯米粉、粳米粉和加上艾蒿叶一起揉成的”奶奶边说边把包好的清明团放在阔大的绿色叶片上,放进蒸笼。过了不久,就听见大人们喊道:“清明团好啦!”我在厨房里跑来跑去,两个大盘子里装着满满的清明团子,有菜馅的还有豆沙馅的。坐在桌前,我咬了一大口清明团,外面的皮糯糯的,里面的馅很香,可好吃了!清明节还有一个风俗是扫墓,纪念自己过世的亲人,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是跟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相聚的温馨日子。我们打着雨伞,沿着滑溜溜、长着青苔的石阶一步步爬上山,路两边是齐整的柏树,高大挺拔,在细雨中越发的郁郁葱葱。不远处有一座坟墓,那是我已经离开的爷爷的坟墓,周边串生着许多绿草、藤蔓。扫墓,第一是要把坟墓边上杂草清理干净,让去世亲人的“家”变的整洁干净。爸爸拿出带来的锄头,开始清理杂草藤蔓。第二是要放上祭品,比如鲜花,食品。奶奶摆上花篮,从袋子里面开始拿吃的,有酒、红烧肉、小螺蛳,都是爷爷生前爱吃的。第三是要点香和蜡烛祭拜,我跟妈妈点好几根香和蜡烛,然后大家轮流在坟前祭拜,希望爷爷在九泉之下安好。清明节,可以让去世的亲人见到他们挂念的家人,也许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吧!雨还是下着,风在耳边轻唱,小树在风雨中摇曳,仿佛我听到了爷爷慈祥的叮咛声。这就是清明节,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代表着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800字 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