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门柳》有感1200字以上

读《白门柳》有感

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韦庄《金陵图》一句“无情最是台城柳”说的也是南京,也是在国将不国的时期。几百年以后,南京的柳树再度目睹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颓废。如果在战火中还有幸存的白门柳的话,那么它一定等待向一个有缘人述说当年发生的种种。像深谷幽梅,并不喜欢别人来欣赏它在艰苦岁月中得到的奇异的花朵,它只想向人们诉说那一段历史,提醒人们“勿忘历史”。

《白门柳》三部曲,洋洋洒洒几百万字,只写了三年的历史。明末三年,战火纷飞,外有强敌如侵,内有“流寇”造反;国土支离破碎京都朝不保夕;百姓流离颠沛,路有饿死骨;朝廷昏庸无道,朝纲乱作蓬麻;奸臣当道,巧取豪夺;朋党相斗,尔虞我诈;士人奔走救国,无奈“大厦将倾,一木难支”,惟有秦淮河上画船,无处躲闪,听天由命。

当朝政完全荒废,大臣不思救国救民,只想排挤同党,陷害忠良,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时;当百姓背井离乡,互食其肉时;当知识分子对朝廷彻底失望时;当八股毒害人心,腐朽不堪时,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也该狼狈收场了。

反映明末的历史,作者只着手从知识分子与接触不同社会阶层的妓女身上描写。复社一群年轻无谓的知识分子不同的主张,思想以及对时局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而秦淮河的一群名妓虽然抓住了“嫁如官宦”这跟细线,却注定要永远跌入国家覆亡的深渊。

“生于这个时代,幸与不幸”,“不幸”的是国家将亡,君主昏庸,知识分子空有一身才学无法施展,无法救国救民;“幸”的是文化处于昌盛时期——政局动荡,思想自由,他们可以承前启后,着书立说,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黄宗羲——明末思想家,血气方刚,真诚坦率,刚正不阿,才高八斗,积极奔走救国,当认清朝廷的真面目后,终于眼见报国无望,转而归隐山林,专心学问,成就一代伟大的思想家。

冒襄——复社四公子之一。虽也才学出众,存有救亡图存之心,但终被世俗所累,郁郁一生。

方以智——复社四公子之一。这位才子较其他人更聪明一筹,很早就认识到救国必须发展实业,从科技上入手才能有经济的进步。他灵活机敏,虽参加过八股考试,官居朝廷,但丝毫没有八股呆子们的酸腐之气。他不拘小节,灵于变通,有基本原则但不故摆朝廷命官的架子。他乐于实验,好学新事物,独立创新。这位明代的智者代表的是民族的希望!“秋露危城”那一部中,正写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的事情。作为明朝的官员,方以智同大多数宦官一样,是农民起义军要斗争的对象。皇帝自缢,“流寇”入主,这一朝代政权的主持核心只好任人宰割,受了多少的侮辱与苦楚不得而知。进不能明哲保身,退不能叛国逆民,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殉国殉主,做大明王朝的陪葬者。方以智抛妻弃子逃了出来,沦落为乞丐,后遭到明朝儒士声讨,罪名“,卖国投敌,抛妻弃子,不忠不孝,罪大恶极”真是里外不是人了。第三部“鸡鸣风雨”中已经没有了方以智的踪迹,除一处“南下入粤,事从县衙”。清军入关,天下势在必得,南方少战乱而经济繁荣,方以智的命运不难猜测。作者之所以没让他也干出伟壮的“救国救民,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以”的大业,大概是想为民族留希望吧。

自不必说后来在再立帝和抗清事件中,黄宗羲表现出来的大明大智,是非分明,果断迅速,忠义兼顾,知不可行而退之的境界。这些都是他嫉恶如仇,黑白分明,不死板,不盲从,见解独特性格的写照,让人敬佩不已。

小说中另外两个主要人物是钱谦益及宠妾柳如是。这一对夫妇在三部曲中都没有干过什么好事,有的只是一心一意争取高官厚禄,排挤其他,不惜出卖道义。钱谦益投降于清,遭人唾骂,身为复社的元老,他也一度让黄宗羲失望之及。至于那位风情万种,手段高超的昔日盛泽名妓柳如是争宠,助钱谦益复官,一心想到尚书夫人,红杏出墙,但在清军入驻北京后竟宁死不屈,后又协助钱反清复明的举动真是让人惊讶不已。

《白门柳》三部曲主线脉络一目了然,只写了三年的历史,从“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分别以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和清军占领北京为界限。第一部着墨“虎丘大会”交代背景人物党派和明末社会状况等,第二部主要是“选立新君”,进一步揭示官场的黑暗,明朝灭亡的必然。第三部写知识分子和爱国分子的救亡图存,反映了五千年来传统的爱国精神。

明朝统治不得人心,被“诛而灭之”是迟早的事情,被清朝取代后,知识分子虽厌恶“朱氏”但仍然拼命御敌一方面是爱国精神的支配,另一方面是不甘于华夏璀璨文明将“毁”在野蛮种族手中。黄宗羲更是在这一方面计较的深入,兵败六七年,他仍从事“反清”,后来目睹了清朝统治者积极学习汉文化,能够保护华夏文明后才放弃了并专心着书立说。

古老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更迭不断,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时候,就会出现改革或革命,新的政权也随之出现。清之前,战争大都发生在民族之内,而清朝廷面临的敌人却是“外邦”,后人看来,这才是胆战心惊的。牢记历史,警钟长鸣。

读《百年孤独》后感

1200字 高一 应用文

《百年孤独》,真是一本好书,当我决心要写这本书时,我竟不知道我的文字够不够分量去评价它。自己不是一名专业的文学评论者,不过作为一名学生,一位读者,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不错。借鉴一位网友的话,读外国名着,翻译者很关键,而我好像是恰恰读了一本不错的译版,整本书从头至尾,就像是作者的经历过的生活,虽然是第三人称写的,但还是有一种真实而奇特的感觉。

说实话,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段文字,脑子里顿时一片发麻,虽然开始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写,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绕来绕去的语言,感觉这本书一定很难读。后来我发现,书真的不好读,可是我居然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读完全本,合上书,再看看书的封页,“百年孤独”四个大字,顿时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惆怅与失落感涌遍全身,这可能就是整本书的伟大之处吧,让人从书中感受到现实。

偶尔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简介,我感到大为震惊,原来作者和中国还有一段崎岖历史。在1990年,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到访过中国,然而看到了当时中国随处可见的盗版作品,愤怒至极,并表示他死后150年内不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2008年,马尔克斯再次到访中国进行两个月的考察,并在2010,中国才终于获得《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看来《百年孤独》在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不过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一本着作的质量,相反,这段崎岖的历史更给了《百年孤独》这本神秘着作,更加丰富的神秘色彩。

《百年孤独》,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历史,从定居马孔多,到全镇消失在大风中;从第一代人的探索与衰败,到后来六代人的奋进与颓废;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到后来变成一个复杂奇特的“人群聚集地”,整个家族与村落的发展,细腻的与整个世界的变化结合到一起,既是对孤独的诠释与理解,又是对当时世界的映照与感触。全书充分发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既像是对一个家族的真实描写,又如同一个神话故事,书中语言巧妙,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但在传奇中不失真实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让情节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在看似普通的家族发展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点点侵来的孤独之感。直到读完全书的最后一刻,一种强大而又莫名的感觉出现,于是自己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孤独,这就是百年孤独的灵魂所在。

不过说实在的,读这本书真的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和耐心,因为作为一本大书,语言说不上优美,结构说不上巧妙,而唯一却又最能吸引人的,就是故事看似平常却有极大吸引力的情节,一个家族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一章,好像平平淡淡,但就是这种平淡让读者能真正进入到书中,直到读完,才发现原来家族变化了这么多啊。可又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描写,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又因为这是一本外国名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相似甚至重复的人名了,再加上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强大的想象力与耐心,真的很难把全书读完。可这又正是一本着作的伟大之处,只有读完了全书,书中的灵魂才会一下子贯穿读者全身,让读者感受到书中浓烈的精神。

值得庆幸的是,我确实把书读完了,我确实没有半途而废,所以我能看到了如此震撼的故事,如此伟大的着作。今天我又再一次拿起这本书,又再次认真的看了看极富震撼力的文字——《百年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