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涯1000字

我的读书生涯

1000字 六年级

读书是一趟没有终点的旅途,开始了,就无法结束,一个不读书的人,是灵魂不全的人,读书早已成为了我灵魂深处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记得最早的时候,我读幼儿园中班,那时认识的字不多,还不能支撑我看完整本书,于是便由妈妈读给我听,那本书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是一本制作精美的《逃家小兔》,讲的是有一只小兔子想要离开家,他说他要变成鱼,变成山。兔妈妈说,如果你变成鱼,我就变成钓鱼人;如果你变成山,我就变成攀岩人。他们两个说了好久好久,最后,小兔说:“我要变成一个小男孩,跑回家!”兔妈妈说:“那我变回妈妈,紧紧地抱住你。”故事的结尾,小兔躺在妈妈怀里,吃着胡萝卜,烤着火,以一个温暖的结尾收场。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告诉了当时年幼的我,妈妈温暖的爱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再大一点,到了小学二三年级,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海伦·凯勒的励志性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非常敬佩的是,她从小被病魔夺去了听觉和视觉,同时,也几乎被夺去了说话的能力。你能想象一个听不见的人学习说话有多么困难吗?她如果可以学会说话便已经是奇迹,更不要提别的学习。

但是,她做到了,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造了奇迹之中的奇迹。

她不但学会了英文,还学会了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她在全世界演讲,用自己的故事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看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当时还是低年级孩子的我,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读后感。

因为某些原因,我思考的角度往往要比同龄人深。最近我比较多的是看余华的两部代表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作品里接触“死亡”的频率比其他作家更加频繁。而且这两部已经是余华比较成熟的作品了,在余华早期的作品《第七天》中,据统计非自然死亡的人竟多达二十九个。

如果让我对这两部作品作出评价的话,我更喜欢《活着》,《活着》里面写出了世态炎凉和权贵高官的玩权弄势,对比书中人物福贵的凄惨人生,不禁让人心寒。全书中让我最心沉的是当福贵的女婿受了重伤被送进医院时,福贵大叫着:“把他抬出来!”因为他的一双儿女都死在这家医院里,他的儿子死在别人生孩子,他的女儿死在自己生孩子。其他人都觉得他老昏了头,都觉得他疯了,想把他也送进医院。最后,福贵的女婿也死在了医院里。最后,福贵的儿子、女儿、女婿全都死在了同一家医院里,只留下他和一个小外孙相依为命,故事的最后,那个小外孙苦根也因为饿了太久大吃了一顿豆子而被撑死,这世上只留了福贵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福贵从屠刀下救下了一头老得干不动活的老牛,把它买了下来,每天放着牛,度日子。

每本书,每个不一样的故事,背后都不一样。读书就是一趟没有终点的旅行,读书,一定会伴随我一辈子。

我的读书生涯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无论是清风拂面,鸟儿鸣叫的清新早晨,或是被阳光灌满的惬意午后,亦或是明月繁星,凉爽宁静的舒适夜晚……书籍,永远都是身边的陪伴者。轻轻抚摸那微微泛黄而有质感的书页,我的世界中只剩下文字的影子和那清脆悦耳的翻页声音,我在书的世界中不停探索,却从未感到疲倦。渐渐地,我迷失了时间,我也愿意迷失时间,一直在书的世界徜徉,直到永远、永远……

书籍,它是我知识的摇篮,是陪伴我成长的基石和动力。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这就是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每当我在学习上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困惑时,想起海伦的故事,总会在心中扪心自问:与海伦相比,四肢健康的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退却、去叹苦、去抱怨?

从幼儿时期不知道书是怎样一种概念,捧着书本像读“无字天书”的懵懂小屁孩,到现在与书形影不离的“小书虫”;从只看图片,字少得可怜的绘本,到标有拼音的彩绘少儿读物;从小说、散文、诗集,到“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到现如今能悟出较深的道理……可以说,书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与书并肩,一起经历生活的百味,学习的百变。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头脑,还丰富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教会了我善良,教会了我勤勉,教会了我向上,教会了我……

书,就同人一般,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美好的遇见,一次精神的享受。无意间的翻阅,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读书更是一种缘分,在茫茫书海中,遇见一本与你相遇的的书,观点吻合的书,或是让你无比赞叹、欣赏的书,这就是缘起。因为,读到一本好书,就好比遇到一位知音,碰到一位好老师。而我,就遇到了一位极为欣赏的大师——欧·亨利。

来自美国的欧·亨利,他的小说不仅在故事的情节上一波三折,设下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引人入胜,更为惊叹的是每篇小说的结尾都会让读者“带泪地微笑”。我还喜欢他的故事所引出的“鸡汤”,不仅耐人寻味,更是暖心、暖情、暖心窝。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主要讲述了穷画家琼珊得了重病,在病房里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的那一片叶子代表着她,当最后这片叶子凋零的时候,也就代表着她自己的死亡。琼珊失去了生存的意志。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得知琼珊的事情后,夜里冒着暴雨,用心灵的画笔悄悄地在病房对面的墙上画出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拾生存的意志,对生命充满希望,而贝尔曼自己却患上肺炎去世了……

看到最后,不知为何,书页湿了……这幅画,是贝尔曼老人一生最美的作品。最后一片常春藤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琼西也绽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变得开朗乐观;伟大的画家贝尔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真爱是无处不在的,世上像贝尔曼老人一样高尚的小人物还有很多很多。所以,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一定不要害怕,因为,天地之间,有真爱!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自己的生命画一树绿叶,也为别人的生命画一树绿叶,让爱在人与人之间永恒地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