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800字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800字 初二 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又译: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出于对航海安全的考虑,也是在公众的呼吁下,由美国派遣了一艘战舰对“海怪”进行追逐。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又译:阿罗纳克斯)教授受邀参加了这次追逐行动。结果,追逐怪物的战舰反被怪物追逐,并遭到“海怪”的凶猛袭击。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又译:孔塞伊或龚赛伊),以及一个捕鲸手尼德兰(又译:内德·兰德)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后便被尼摩(又译:内莫)船长囚禁在这艘潜艇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并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最后,他们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又设法逃走,重回陆地。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

小说探险的原版插图(20张)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艇长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之后不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着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的闪电挡住土着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逃上大海;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惨死;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十个月之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潜艇误入迈尔海峡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鹦鹉螺”号潜艇。这时,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凡尔纳的小说得以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平四中初二:雷依婷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读后感

蓝色,梦幻的色彩;海洋,神秘的存在。对于这样的事物,谁不心生好奇,谁不为之向往呢?早在100多年前,“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对于海洋,就已经做了一番畅想。书里丰富多彩的想象深深地吸引了我,他那大胆超前的幻想深深地感染了我。

1867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克斯教授为了弄清楚“黑色庞然大物”的真正秘密,他和仆人孔塞依、鱼叉手尼德·兰一同登上“林肯”号军舰。不幸的是,他们遭到了“怪物”的撞击而落入大海,被关进了牢里。之后他们知道这个“怪物”原来是一艘潜艇,利用海洋发电的“鹦鹉螺”号。船长尼摩因不想他们泄露秘密而把他们留了下来,一起进行神秘的海洋历险。在历险中,他们接触了不为世人所知的海底世界,经历了匪夷所思的奇特遭遇:海底森林打猎、受到土着人围攻、在珊瑚石林中埋葬死去的船员、与鲨鱼殊死搏斗、穿越阿拉伯隧道进入地中海、发现传说中的大西洋洲、第一次踏上南极、遭遇章鱼袭击,等等。最后,“鹦鹉螺”号被卷入大漩涡,销声匿迹。

在这次神秘的海底历险中,我结识了一个个“新朋友”:对知识永远不满足的阿隆纳克斯教授,忠心耿耿的孔赛依,脾气暴躁而勇敢善良的尼德,还有自信沉稳、聪明善良、为了朋友奋不顾身的尼摩船长。我还领略了从前不曾认识的海底世界:海底森林、珊瑚组成的石林、红海中名为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各种各样的鱼类等等,凡尔纳都描写地形神俱备、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是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它诞生在真正的潜艇出世之前,让读者如痴如醉,惊叹万分。它还为日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建造真正的实用潜艇给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这一切都令我们惊叹不已,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凡尔纳大胆奇特的想象,凡尔纳不是自然科学家,却充分利用了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的科技成果,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诡谲多变的情节,将幻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且借助幻想,表达对科学大发展的热烈探索和强烈追求。

现在,我们中间还有多少同学拥有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呢?但其实,当每个人都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怀有同样丰富多彩的幻想和不可抑制的好奇心,但在成长过程中它们或多或少都被抑制或扼杀了,这样做等于亲手掰掉了孩子茁壮成长的嫩芽。因为依我个人的看法,幻想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幻想比现成的知识更加重要百倍。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是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难以摘取诺贝尔奖项——因为,“诺奖”青睐的是好奇!但是,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的好奇心日渐退化。某文章提出,在我国,应试教育不仅成了一种体制,更成了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进入骨髓深入灵魂的集体无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时期的成绩好坏并不是决定一生命运的东西。过度注重分数会使学生们失去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随之失去的还有我们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并不是说应试教育有错,适当的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过度,就会变成残忍的“好奇心杀手”。被这个“杀手”所“改造”出来的考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知识,汲汲于功名,思维格局非常有限。怎么指望“考生”能有创造性的思考呢,怎么指望他们能摘取“诺奖”呢?

好奇心真的很重要。不信你瞧——成绩平平的牛顿因为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冒出来的蒸汽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曾经被怀疑智商低下的爱因斯坦在小时候对罗盘有很强的好奇心,不停向家长发问,长大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因为对吊灯的摇晃好奇,后来发现了单摆……我还记得,有一位着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残留有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感到很奇怪,但是没放在心上,很武断的认为那不过啊碘的化合物,只是贴了纸标签。后来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那些残留物是新元素溴,李比希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名人们的事例难道没有向我们证明,好奇心和探索心的重要地位吗?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想象是人们插上翅膀的思维。让我们以这本名着为伴,带着思维的翅膀,永远翱翔在幻想的蓝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