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精神——读《中国精神》有感1200字

伟大的中国精神——读《中国精神》有感

1200字 初一 读后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们大家措手不及,但是,当我们一起伸出双手时,就拥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我读了《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在这场灾难中体现出的不是一个受伤的中国,而是一个强大的中国。

这是一位母亲的故事。当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停止了呼吸。清理完废墟,人们发现他的身躯下躺着一个婴儿。婴儿被被子包裹着,看上去有三四个月大,小宝贝毫发未伤,安静的睡着,当救援人员揭开被子准备给婴儿做进一步检查时,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上面有一天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在朦胧泪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伟大母亲对孩子的爱——超越生死——不惜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切。

这是一位老师的故事。在汶川县映秀小学,一位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严蓉在地震时为了尽快疏散学生,被留在了最后。等第13个学生跑出来,教学楼就倒了。学生们得救了,而严老师却匆匆走完了她光辉灿烂的人生……当看到这里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在生与死的瞬间,严蓉老师用自己娇小而伟大的身躯为学生开辟了生命通道,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起了一座大爱无私的里程碑。

又有这样一个藏族女孩,她在映秀小学(?)年级是班长,也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地震发生后,教室开始左右摇晃了,她临危不惧,主动协助老师组织学生撤离,后来,已经跑到2楼楼梯口的她听到一个同学的求救声,又毫不犹豫的返回教室。不幸的是,教学楼倒塌了,她也没能跑出来。她的名字叫邹雯樱,她是汶川县体育运动会第5名的运动员,她是有能力跑出来的,可她用稚嫩的生命换来了其他同学生的机会,她小小的身躯里有怎样感人至深的爱呀!

还有一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她是什邡市华镇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当救援人员在废墟里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忍着伤痛、孤寂和恐惧,就着这手电筒微弱的光亮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当她被救出来后,她说当时又冷又饿又害怕,看着书就什么也不怕了,就能坚定活下去的信心。她的坚强和不屈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我也深深被震憾:邓清清那种不惧死亡威胁、在地震后的废墟下还能打着手电筒读书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还有很多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

大难无情,人间有爱。当我合上《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的眼里再次闪烁着泪花。灾难中那感人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石块下的同学们唱起了国歌;废墟下,黄月、张扬两姐妹互相鼓励的画面;救援者们紧张忙碌、奋不顾身的身影……不管是遇到灾难的人们,还是去救援的人们,都向世人证明了一点:地震震垮的只有建筑、房屋,震不跨的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灾难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灾难过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坚强的站起来,与援建者手牵手、心连心,克服困难,共建新家园,废墟上开出了自强不息的幸福之花!

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但是,却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一刻!安息吧,不幸遇难的人们!奋进吧,幸存下来的人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拥有伟大的不可磨灭的坚强不屈的中国精神!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一:杨敏

伟大的书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每次整理书柜,对于一些眼下已经过时的书总是不忍淘汰,思来想去重又放回柜子里。丈夫对于我的举动大为不解,书柜拥挤,旧书不弃,何为?其实对于书的此番用心,皆因小时候少有书读,遂倍加珍惜,这种惜书如宝的情结恐怕一生难解。

记得小时候是没什么课外书可读的,偶尔,借光看看哥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小人书,已是奢侈。每到发放语文书时,心中那个欢喜呀,当天准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个遍。姐姐那时上初中,对于书更是渴望以及。有次她从别处借了一本有关英雄故事的书,读书心切,上课时按耐不住,偷看书时被老师发现,老师当场没收书并把厚厚的一本书撕成碎片,姐姐的心被撕碎了,又遭一顿羞辱,一气之下辍学回家。

朋友跟我讲了他的故事,看似好笑,听了却很心酸。他说,小时候,如得到一本书总是看的很慢,唯恐看完没得看。看一页摸摸书有多厚,就像现在数兜里的钱,看到最后一看剩下很薄了,那种绝望的心情刻骨铭心。有次到邻居家玩,看到人家桌上放一本《三侠五义》,邻居家哥哥正看呢,他趁哥哥出去就给拿走了,跑到自家里间的马棚里,把大笸箩盖在墙上,借着小窗户的光线藏在里边看,邻家哥哥发疯似的找他,怎么也找不到,家人也找不到他,他真是紧张死了。还有一次,他大哥拿到一本《敌后武工队》,他要看,结果被邻家哥哥给抢走了,他伤心极了,一个人跑到他家房顶上偷偷的哭,睡着了,家人怎么也找不到他。醒来后,天漆黑的,他不害怕,却首先发誓一辈子不搭理他哥哥。他对书的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90年代,因为买书多,觉得愧对家长,每买一本就饿自己一顿,后来把自己都饿瘦了。朋友的讲述令我深有感触。

如今的孩子是不会理解书怎么还能把人的胃口高高吊起,也无法体会我们小时候对书的那份强烈渴望。

那时候没有书,好在有广播。村子里家家都有小广播,记得那时每天定时播出的《岳飞传》,吸引了全村人。村民们在地里干了一天活,收工时一溜小跑,就为了回家听广播说书。每天只讲一点点,讲到最后把你的胃口高吊起来,却嘎然而止,让你真着急呀!就这么一天盼着一天地等呀。其间,对说书人刘兰芳的性别也争论不已,她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有人判断一定是男的,那时刘兰芳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明星,她每天以其独特的声音绘声绘色地给大家送上一道精神大餐,缺一顿整个人就像掉块肉似的。

后来我家买了台上海牌收音机,我们先后收听了《神秘岛》、《夜幕下的哈尔滨》……尤其喜欢《神秘岛》,每天心系着那个小岛,甚至加入了那个小团队,与他们一起居住在悬崖上的山洞里,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小小的心由此变得宽广。每天心满意足地听上一集,在现实生活与虚幻世界中往来,感觉是那么快乐。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才有书读。那时候哥哥考取中专,到城里求学。每到假期回来时,在他的绿色帆布旅行袋里都会带回几本刊物——《大众电影》、《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文学作品中。直到现在,那些书还被我保留着。它们跟随我从家乡来到城市,从旧家迁入新家。有些书的封皮都有些破损了,书内纸张发黄。翻开目录,每一篇小说都是熟悉的,甚至依稀记得当时读某一篇时情绪的起落。它们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可以在某个闲暇时,与我相对而坐叙谈起那些远去的岁月。

回想从前,那些困苦年代其实给予了我们一笔丰厚的财富,至少让我们懂得珍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比今天的孩子更幸运,因为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往事深深打动。

海三路小学5年级 陈彦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读后感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