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900字

家的味道

900字 六年级

家的味道总是最好吃的,也是最温馨的。

记得端午节时节,家中必会吃粽子,百吃不腻的各种口味。这些功劳都要归功于外婆!看着外婆转,拿,转……一系列娴熟动作之后,一个小头笠似的粽子便立在了桌上。

“外婆,外婆,我也要包粽子!“

“好……”外婆一边笑着应声,一边递给我两张浸过水绿闪闪的粽叶。

第一次包粽子的我接过叶子一脸茫然看着外婆,外婆一边说一边迅速地完成了第一步,给粽叶扭出一个上大下小的漏斗造型,但是我却笨手笨脚地怎么转都不对。

折腾了好半天,在外婆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总算是我给扭出来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小漏斗。接着,我开始装米了。看着外婆熟练的将米倒入漏斗底部,然后夹了一块肉铺在中间,再继续装米粒直到铺满,期间滴米未漏,这不就是小菜一碟嘛!我照着外婆的步骤,左手握好漏斗,右手拿起勺子舀起一勺米喂给漏斗,只听“哗啦啦”米粒们一窝蜂地往下掉,一部分掉进了漏斗里,一部分也掉到了漏斗外,看来这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好嘞!米都掉出来了,不着急地你慢慢地倒”,外婆笑着说,我好尴尬地赶忙停下来,捡起洒了一地的米,抖了抖漏斗,清了清粘在手上的米粒,我挑了一块最大的肉放进漏斗里,外婆放下自己手里的粽子,过来帮我扶着手,跟我一起接着装米直至盛满。看着外婆满鬓的白发,我由衷感慨地说:“外婆,谢谢你哦!”

总算,到了最后一步:系绳子,这对我这种跟绳子有仇的人而言简直是难上加难。

我将多出来的粽叶按照外婆的方法,折过来盖住漏斗的顶部,然后握紧,右手拿着绳子先在漏斗的中间部位绕几圈,打一个结,固定好后再从底部到顶部,绕圈,这会绳子根本就不听我的使唤,东倒西歪的绕来绕去,就是不按照我的路线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把绳子绕完了,在顶部打了一个死结后我的粽子算是包完了。看看我的,再看看外婆的,我的粽子简直是“丑“到惨不忍睹,外婆看着我撅着的小嘴,会意地说:“好看难看都不重要的,只要煮出来不会散架,它就是好粽子!”

盼啊等啊,粽子们终于能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首先找出我的那个小“丑“棕,用筷子翻来覆去的检查了一遍,“外婆,外婆,它没被煮破,它是个好粽子呢。外婆,有你,真好!”,我开心的大叫着。那天的晚饭当然就是吃粽子了,一家人围坐着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整个饭桌上飘着无以伦比的粽叶香,其乐融融!

那天的粽子特别特别好吃,也让我每每想起那味道就直流口水,这就是家的味道,这味道比任何地方的菜肴都好吃百倍。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800字 初三

不行万里,不尝百味,不为人生。总有那么几处风景使我留恋,更有几缕芬芳驻我心间。这芬芳不是菜香,不是花香,而是书香。

书之芬芳,唯有茶香可以比拟。纸香,有如山间泉水的清甜;墨香,有如柴火烟气的厚重。至于棉线胶水之香,有如紫砂陶泥的微妙。但字里行间透出的精神之香,有如茶叶之变化:入口微呛,而后苦、咸、甜、辣、香……纷至沓来,独立中不失照应,融合中不失层次……

司马迁的文章,如红茶般厚重而有力。如豆的油灯,淡黄的竹简,伴随着这个不健全的男人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他虽陷狱中,却展鸿鹄之志;尽管因上书获刑,还坚信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理想;尽管已身败名裂,却坚信自己的死要“重于泰山”。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以万钧之力映于纸上,更刻在我的心中。以至于两千年后,被一个骨头最硬的人评价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个骨头最硬的人叫鲁迅。他的檄文,如姜茶般辛辣。有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韵味,也有着对国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怀,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没有躲在黑夜中潜行,而是像野草一般,用自己锐利的笔触翻开历史,用一针见血的讽刺揭开历史伪善的外衣。我读他的文章,先是一阵发自灵魂的颤栗,随后是一阵悲凉,紧接着是对人性冷漠的愤怒。怒火平息后,我又开始思考那字缝里写着的,究竟是“希望”还是“吃人”。我能感受到,纸张背面跳动着他的赤子之心。那心跳是那样的有力,连书页也会微微的颤抖。

汪曾祺的散文,如白茶般清爽,却又回味无穷。没有溢美华丽的辞藻,没有纷繁复杂的修辞,没有昂扬激荡的呐喊,有的只是片片真情。人间至味是清欢,他能从一枚咸蛋中写出对故乡的绵绵相思,也能把战火连天的苦难,浓缩于一罐炒米之中。读他的文章。常常是从索然无味当中领会到他的率真和质朴,而后被他的人间大爱所打动。“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这是他的自述,也是他对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文字是精神的拐杖。当领略到精神,文字本身已不再重要。合上书,无论是忍辱负重之精神,抑或忧国忧民之抱负,还是人间之大爱,都已铭刻在我心中,成了留在记忆中最美的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