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贬官文化,看到这个题目,心头不禁沉重了些,一方面是因为其厚实的文化背景令我不堪负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文化背后的坎坷令我倍感压抑。
不妨先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
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
这便是贬官文化了,包含着文人骚客多少的辛酸无奈,有政治抱负却无以施展,怀一腔热血却惨遭冷遇。于是,宏伟的志向沦为了无的之矢;赤胆忠心化做空怀一身惆怅,这样的境遇,文人们各自有各自的释怀:
洒脱者之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无畏者之如子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义者之如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气者之如东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他们的不幸造就了文坛的大幸;他们的坎坷,成就了文坛的辉煌。
十年寒窗的书生,一身正气。哪里懂得官场险恶,明争暗斗?于是乎,与社会交手不足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
也许是文人骨子里那点墨水没了施展的地方,于是寄情与山水,抒愁于笔墨似乎成了他们最好的方式。不知道着算不算是死要面子,文人们总喜欢把官场不得志美化成“不屑于与朝廷为伍”,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乍一听是多么的洒脱,多么的超然物外。可是回想起当年“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
豪言壮语,不免令我们挂起一丝苦笑,再听听“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不禁感叹到:这真的是洒脱么?这不过是壮志难酬后给自我的一点安慰罢了。诚然,在历史上李白没有被贬,可在我看来,他是被贬了,他是被“自己贬了”,他在别人没有对他不利前淡出了这争权夺利的混世,然而余秋雨先生说得好:“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里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华人文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确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好一个自卫和自慰,在我看来,中国的文人和文官应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文官懂得在混沌的官场中权衡利弊,像魏征,房玄龄之类的上书房行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官,而杜甫,白居易之类,或过于激进,缺乏官场经验;或年轻气盛,欠缺政治手腕。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乌台诗案”“僭越言事”,在西湖边留下了长长的苏堤和白堤,他们终究不是政客的对手,被贬了官职,只好凭着文人的天性,发点牢骚。
可就是这点“牢骚”,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因为一次次的贬官,中华文坛上才不会是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吟风弄月。才有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怀古伤今,以抒其愤。
尽管文人内心中的那点小九九暴露了“贬官文化”中“浓重的霉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现实所迫亦是造就“贬官文化”的重要原因。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把一个个文弱书生搞的狼狈不堪。更有甚者焚书坑儒,文字狱,令文人闻之色变,言谨行慎。历代君王也许也有几个造就太平盛世的,可是加固皇权的步伐
却从未停止过。秦始皇一统天下,开灵渠,修长城,统一度量衡。可是有谁看到长城下的白骨?汉唐盛世时,又有谁预见了安史之乱的烽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后受苦的往往是百姓:朝代兴,兴建设施苦的总是人民;朝代衰,焚河屠城害得还是人民。可人民往往是最无辜的。
也许是文人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愤然拿起了笔墨,欲以此激浊扬清。然而文人们终究是太嫩了,往往沦为政治,军事,阴谋,圈套,争取夺利的牺牲品。如果把官场比喻成一个僵硬的机器的话,在这台惨无人性的机器里,充斥着狡诈,残忍,嫉妒,仇恨和愚昧,而一味正直前行的书生们往往会在这台恶魔般的机器里碾成粉末。尽管里面没有刀光剑影血雨仇杀,但含沙射影绵里藏针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往往更加残酷,折磨的都是精神,摧残的都是意志。
于是,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文人内心的无奈,便构成了这独特的“贬官文化”
这条文化之旅,虽然走得艰难,却也前赴后继地曲曲折折走了五千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贬官文化的大写意,莫过于此。
门外的幸福
如果你还不知道幸福在哪里的话,那就到门外看一下吧!它一直在那里等待着你……
——题记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从窗户里射进来时,那就是幸福;当你成功时,挂在你脸上的笑容就是幸福;当你无助时,面对一双希望的眼睛,那就是幸福……幸福其实就在门外,只需你轻轻的推开门。
幸福医百病
幸福本身就是医百病的药。
当我躺在床上无力呻吟时,我还有幸福来相伴;当痛苦布满全身时,我还有幸福相伴;当我再也无力挣扎时,我还有幸福相伴……
在一个炎炎夏日,我得了感冒,晚上天气闷热,又赶上停电,使我难受万分。忽然一阵清凉的风迎面吹来,轻轻睁开眼,是妈妈在为我扇扇。哦,我明白了!那一丝凉风就是幸福呀!此时此刻我顿觉轻松,病痛也悄悄离去……
幸福棒棒糖
在我的童年时光,大都是棒棒糖伴我度过的。小时候,我就体弱多病,不得不经常吃药,药很苦很苦,难以下咽。爸爸为了使我吃药,想尽了办法,他特地发明了“糖球爸爸”牌帮帮糖。虽然没有买来的那么好吃,但很甜很甜,很好的帮助我吃药。渐渐地,我长大了,我也渐渐读懂了爸爸的心,更喜欢那伴随我度过童年的棒棒糖,那甜甜的味道就是幸福……
迎接幸福
当你将幸福从门外迎接进来时,千万不要忘了用心去聆听幸福的声音,去品味幸福的味道,去寻找幸福的足迹,
轻轻地抓住幸福的手儿,不要让幸福再一次悄悄留走,让它每天守候在你的窗前,你的书包里,你的门外……
轻轻的推开门,你便会发现:原来幸福就在门外……
——后记
相似题目
-
文化苦旅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题记从乔布斯到人大教授“财富逻辑”,从“杜甫很忙”到“梁林故居被拆”,在这些时事阅读中,我们学会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这一系列时事中,杜甫也学会了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骑白马的杜甫、送水的杜甫、高达战士、谈恋爱的杜甫……”如果杜甫穿越过来,看到这些他也只能哭之笑之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诗人的一生中都是在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中度过的。也许这就是中国诗人在写出流传千古佳作的前提吧。中华文化极其夺目的一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被贬,失宠,摔跤,悲随之来;外出走走,看看,就有了诗词。范仲淹,被贬写《岳阳楼记》,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处暮年的杜甫在陨落前二年亦写下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然范仲淹比杜甫晚两百多年出生。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凡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总不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他们总是以极度虔诚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熔铸在一起。”如今,网络上对“杜甫很忙”的涂鸦,把中国文人十年寒窗苦读、饱读诗书的君子品行与现代人的浮躁和价值取向的迷失形成鲜明对比。但原画中杜甫冷峻深思的表情却没变。我想,这些处于人为的,归根结底,涂鸦人想保留下杜甫那双深邃的凝望的眼眸。也许是想借杜甫来讽刺我们无聊的炫耀。就像余秋雨先生写《文化苦旅》的警世意寓。在中国文化的航行进程中,我们也要像古文人一样“苦旅”。我也曾想划过杜甫漂泊过的水路?可那亮晶晶的水路,竟会这般黯然。650字 高二
-
文化苦旅无奈了。若是把余秋雨的“苦旅”总结成一句话,我或许会很气恼,他竟把我眼中如此绚丽的文化描绘的那么苦。但若稍加仔细的阅读一番,我不得不敬佩,也不得不漠然。敬佩余老充满灵气的笔锋,漠然他狼毫下悲凉的“苦旅”。第一次看《道士塔》还是在小学。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余秋雨全集》,第一篇便是《道士塔》。只记得很长,只记得有个很讨厌的王道士。如今重读,对于那个王圆?,更是讨厌!憎恶!心里难受。晚上,翻开练习册,昏昏沉沉大案做阅读,一段密密麻麻的文字从我苦睁着的双眼中复制到大脑中。读到最后一个句号。挖出全然迷茫。作为一名理科生,本来就不太对如此大家的文章过于抱有能读懂一二的信心,题目是《笔墨祭》。对于书法我就更是不敢恭维了。鄙人的字乃属“龙飞凤舞”一类的,没有过深的研究,对于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更是提不出什么见解,只是颇有感触。铿锵有力的楷书,圆润柔美大案隶书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整齐,好看。但毕竟不是写出来的,或许墨香的真谛就在于此吧,只有凭自己的感觉才写得出被公众认可的好字。所以才有诸多流派,成为文墨爱好者争相效仿的确对象。书法才能流传至今。虽然“长寿福”的传说有些蹊跷,但它不失为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有一次我和哥哥一起看张卫健版的《鹿鼎记》,那一集演的是小宝和康熙在布库放摔交。正座的墙上就有一幅书法,写的是“武”字,当时我也注意到了,还觉得它很丑,那么大的框框里一排排一列列的都是“武”字。但在这时,哥哥碰了我一下,你看那幅字,虽然都是“武”但每个“武”都不同。我诧异,而后晃起鼠标,剪切到有那幅字的镜头,看了又看,的确是啊,有的苍劲有力,有的秀美小巧,有的整洁大方,有的乱中出美。我惊然,这时想起《大宅门》中,年仅7岁的白景琦,在给母亲祝寿时写了一幅百寿字的扇面。于是这种一字多形的镜头开始在我的脑中浮现,以前竟没有注意过,若不是哥哥提醒,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会发现如此奇妙的事。我是知道了,但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又有多少能“提醒”的人呢?当我和同学侃侃而谈这些瑰丽的文化时,回击给我的竟是一张张不耐烦的脸,好多次她们都把话锋转到某某帅哥身上。我漠然。会不会有一天,影视导演们也不知道了,古装剧中古文化内涵大大缩水,偶像剧中无聊低级的东西膨胀,大家纷纷拥护所谓的“新潮”“时尚”“另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我不敢想了,似乎也有了一点“苦旅”的味道,不知与余老的“苦”是否有些许相通。但终究是苦了。900字 高三 状物
相关推荐
-
文化本是一场苦旅文化本是一场苦旅-----读有感很早就知道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本书叫,那是因为”文化本是一场苦旅”,今天有幸读完全书才深深感受到余先生这本书中书眼”苦”的含义.一开篇,文章便显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个道士将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国宝以极低的价格,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和贪婪,却将中国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价值放弃,换来的是一辆辆马车将中国的一吨吨国宝拉走,或许是时代的抉择吧,道士却不知他打开的那个洞窟是世界奇绝。大西北的凛冽的风吹的敦惶在无助地流泪,如今,面对于道士的坟墓与早已空空的国宝宝库,留下的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同样的,随着读者对文化遗产的丢失的遗憾,作者也感慨开来,一开头便是对历史的深深叹息,让人尝过了苦的滋味。随着作品的深入,我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游览大好的风景,与他一同感受与前行。“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随着他这样一个开篇,我们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时代,在他那无尽的表达下,当他对一片片风景或欢呼鼓励,或低调批评时,都能深深感受这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或悲或惊。当然,文章中也不乏风趣地写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气,对他人的鄙视,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缘故,他把上海人写的如此令人喜忧皆具。至今让我无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啬,但也无不显示出作为大都市人非凡的头脑与智慧。文章就在这样一篇一篇的游记中结束了,大半个中国便透过作者这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化为这样一本《文化苦旅》。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这是他闲暇之余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样一本小小的作品却记录下的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国的所有人文与风景在一本小书中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对于书眼“苦”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旅游中肉体的苦,心灵的苦却能化为文化和思想的甜。650字 高一 演讲稿
-
以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文化本是一场苦旅文化本是一场苦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 很早就知道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本书叫〈文化苦旅〉,那是因为”文化本是一场苦旅”,今天有幸读完全书才深深感受到余先生这本书中书眼”苦”的含义. 一开篇,文章便显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个道士将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国宝以极低的价格,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和贪婪,却将中国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价值放弃,换来的是一辆辆马车将中国的一吨吨国宝拉走,或许是时代的抉择吧,道士却不知他打开的那个洞窟是世界奇绝。大西北的凛冽的风吹的敦惶在无助地流泪,如今,面对于道士的坟墓与早已空空的国宝宝库,留下的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同样的,随着读者对文化遗产的丢失的遗憾,作者也感慨开来,一开头便是对历史的深深叹息,让人尝过了苦的滋味。 随着作品的深入,我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文章来源于 ]先生游览大好的风景,与他一同感受与前行。“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随着他这样一个开篇,我们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时代,在他那无尽的表达下,当他对一片片风景或欢呼鼓励,或低调批评时,都能深深感受这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或悲或惊。当然,文章中也不乏风趣地写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气,对他人的鄙视,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缘故,他把上海人写的如此令人喜忧皆具。至今让我无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啬,但也无不显示出作为大都市人非凡的头脑与智慧。文章就在这样一篇一篇的游记中结束了,大半个中国便透过作者这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化为这样一本《文化苦旅》。 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这是他闲暇之余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样一本小小的作品却记录下的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国的所有人文与风景在一本小书中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对于书眼“苦”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旅游中肉体的苦,心灵的苦却能化为文化和思想的甜。750字 高一
-
盐之苦旅在羌塘的盐湖上寻找咸味,脸被紫外线灸烤得发黑,牦牛是最忠实的伴侣,驮着盐袋驮着一生的希望……女人已离得太远太远,那点少得可怜的气息,只有在吃糍粑时才能闻到,用盐去换回谷子和玉米,只好翻越神圣的喜马拉雅山……在茶马古道上苦旅,让歌声凝成一座座冰山似的脊梁。跋涉在高高的世界屋脊,生命就有了岩石一样的坚强!抓紧时间赶路,翻越几座雪山,让牦牛队的铃声震撼冰川深谷,在下雪之前一齐吆喝着,摆脱羁绊,一步一步地走向遥远的目的地……在寻盐之路上,女人的缠绵只是一种传说。白雪皑皑的山峰把思念冰封,险峻的悬崖峭壁没有任何幻想,只有远方的那点绿,是闪烁在心头的火把…… 也许,在盐的旅程结束时,才想起在记忆深处,还有一个企盼着的女人,和那一段春天的故事……300字 高一 散文
-
娱乐文化那些年,我们为“衣、食、住、行”绞尽脑汁,想在竞争激烈的城市里抓到一丝生机;这些年,我们却磕破了头皮去“找乐子”,去“放鬆身心”。但我想问:脱离了文化的娱乐方式能给我们带来什麽呢?环顾四周,多少人乐此不疲。众多宅男宅女一放假便窝在家里玩网路游戏,一些学生沉迷于网吧彻夜不归宿,平时有空玩玩微信、刷刷微博自然也是上班族的一大乐趣。为了紧跟剧集进度,又有多少人不是通宵达旦追剧呢?现在就连小学生也知道生日时该叫上朋友去KTV消遣。不太富的我们,总喜欢省下钱来去买名牌、炫名牌。国人的娱乐生活,硬是要“精彩多姿”,“欢乐不停”。国人为生计为学业日夜打拼,却没有在娱乐时段大受优良文化薰陶。那麽,某市“土豪弟”豪买千元电动车赠十岁小女友之少狂见于报端,十四岁初中生猝死于网吧之悲哀令人扼腕歎息,早前球星贝克汉姆来到同济大学后发生踩踏事件之狂热传得沸沸扬扬,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在疯玩得筋疲力尽之后,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自己得到了什麽?在一幕幕悲剧发生之后,我们是否深深自省:自己做错了,应该停止这种脱离文化内涵的低俗的娱乐方式了。有人说:“失去优良文化支撑的民族注定是缺乏信仰的族群。”此言极是也!脱离文化的娱乐方式最终只能带给我们更深的寂寞与空虚。我们应该在有文化的娱乐中提升品位,陶冶情操,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空閒时,不妨细读几首唐诗宋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给急躁的你带来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给儒弱的你带来了漂泊闯荡的人生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给空虚的你带来了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每当走进这片文化天地,我们都能感受到文化名人的真切情感与热烈追求。晚饭后,携手进入京剧戏院。看穆元帅征战沙场,知今日之安定生活来之不易;观讽喻贪官的喜剧,感清廉正洁之重要;望古代圣贤待人处世,得铮铮人生之正道。每看一剧,都能使我们的思想感情愈发丰满。假日里,踏步走进中国壮美的山河里。庐山在前,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顿悟;北雁南飞,触发“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感时伤逝之情;长江奔腾,引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每观一景,我们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穫。在文化这条源远流长的长河里,有多少瑰宝值得我们俯拾。中华文化这一杯浓茶,确实值得我们细品。当下,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这些都是娱乐与文化相结合的好例子,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细观赏。在娱乐中享受文化,在文化中找到乐趣。让我们在有文化的娱乐中接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洗礼,养育自己的文化人格,解开国人低俗与愚钝的枷锁。如此,我们才能将文明的内涵化进我们的血液,大大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诚如是,则“中国梦”之实现、中华之和平掘起有望矣!1200字 高一 议论文
-
文化≠庸俗据报道,超女李宇春上了趟北大百年讲堂,简单的一首歌、十几句话却引起了现场的极度混乱。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论:北大百年讲堂是否可以成为李宇春的舞台?诚然,中国是一个蕴含着多种文化的国家,但文化并不等于庸俗。北大的讲堂并不是为庸俗者搭建的舞台,而是一个供时代的佼佼者展示风采,探讨学术的舞台,北大的莘莘学子们如此为之疯狂,不得不让人感到辛酸,辛酸之余让人感到滑稽:竟会为一首歌、十几句话疯狂成那样;疯狂感动之后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恐怕什么都没留下;他们该为之疯狂感动的人或事,却并没有这样。还有一件事,让我深思,据说李宇春被登上了《世界周刊》的封面。如果单从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李宇春的名气已跨越国界,冲出亚洲了!但当我们得知雅典奥运跨栏冠军刘翔也曾成为《世界周刊》的封面人物,我们不得不纷纷不平了:李宇春怎配与刘翔相提并论。李宇春,这样一个妙龄丑女,无非在台上摆弄了几步恶心的舞姿,干嚎了几句,就成了娱乐圈里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刘翔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所有黄种人的骄傲——“谁说黄种人不能得跨栏冠军,刘翔不就是一个吗?”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500字 高一 记叙文
-
知青文化研讨会发言稿作为第三届会议的承办方镇江知青首先向承办第四届的安徽石台会议组织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建国同志十天前给我一个任务,叫我在大会上谈谈关于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的意义和想法,匆忙之中也没有深思熟虑,只是抛砖引玉,好在这是在自己家里说说,说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正。一、长三角知青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当下,全国各地知青活动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非常时期,无形之中在悄悄地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关于知青下放运动的1700万知青在寻求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说法,二是各大媒体纷纷刊载和播放大量的关于知青体裁的文章和影像资料。这不免使我联想到原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顾洪章接受中国知青网记者的一段讲话,他说:“无论如何评价知青上山下乡,对于这批知青本人绝对不能否定!他们用自己承担的艰难困苦帮助年轻的共和国克服了大量的困难,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发展,也锻炼了自己的身心。把共和国的事情交给这批人,是完全放心的。事实上这也是当今我们中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这段讲话是否意味着作为一代曾经为新中国分忧的知青儿女中步入政坛高层的精英们将挑起国家的大梁,为共和国谱写新的篇章?作为下放知青相对集中和量大的长三角地区,上海知青广场的建立、2010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各地40周年的纪念活动和回忆录的出版、任毅先生的资料频频出现在政府举办的重大庆典展览中、各类知青纪念馆的建立等,和北京中国知青网的开通、黑龙江知青博物馆的落成、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上山下乡大型纪念画册、云南知青文化节等,从南到北汇成了一股强大的知青潮,荡涤着这段空前绝后政治运动中的真与伪、成与败、美与丑。不难看出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特别是上海知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所做的工作是值得大家引以自豪的。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两个瓶颈问题我们在活动中清楚地看到目前大多数老知青对这段历史表现出的沉默、无奈和失意,看到他们放弃了人生追求,自闭在麻将、小酒、无聊和孤独之中,走到社会边缘的他们心底渴望社会关注,渴望有一个自己的组织、有一个交流的平台、有一个老朋友聚聚的地方。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老知青面对着这么多的渴望时,往往被经济是基础的活动经费困扰,尽管采取化缘、自掏腰包、aa制,还是解决不了杯水车薪的问题。二是被这个群体的知识层次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困扰,先天的不足、新知识的扫盲不是我们能够有能力解决的。上述两个问题,就是我们知青文化建设道路上的瓶颈,也是知青文化研讨会需要研讨的新课题,我们必须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我们的明天干什么?知青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史料汇集、实物展示、影像存档、纪念馆等形式保存下来让后人去研究,如果我们像祥林嫂那样整天絮絮叨叨无休止地叙说,社会将无法认知这段历史的价值和实质,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史料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至于怎么评价那就是后人的事情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用知青精神尽可能地唤起和帮助更多的知青朋友,寻找到一个既不与社会脱轨,又能心情舒畅地安度晚年的生活方式,作为有志为知青事业做出奉献的同志也就显得任重而道远了。多元社会为知青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组织大家搞知青文化旅游、成立知青联谊社会团体组织、开通知青网站、建立知青活动基地、创办知青产业、开展新知识培训、组织知青队伍中的专家学者为社会服务,利用我们自办的媒体呼吁社会帮助老知青中的弱势群体等等,都是推动知青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我们终于盼到了一个知青文化的春天,我们感受着新中国60年的伟业,1700万知青无愧自己的祖国,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五彩斑斓的夕阳晚霞中含笑高歌:知青精神不朽!知青精神万岁!1200字以上 演讲稿
-
太仓的特色文化嗨!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小导游——xxx。我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太仓的特色文化。说到太仓,就不能不告诉大家太仓有“金太仓”的美誉。太仓市的浏河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出海要津,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郑和泛海通使西洋,后来,刘家港码头号称“天下第一码头”。(浏河)(郑和公园)历史悠久并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太仓,粮食文化更是异常丰富。太仓喻意为皇帝的粮仓,太太的仓库,是个天然富庶之地。春秋时期吴王在如今的太仓位置设仓囤粮,故而得名。打这以后,无论是元明旌帆云集的漕运,还是明清盛极繁华的“米市”,太仓的贸易兴衰始终与粮食相关。现在,我们太仓人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的粮仓概念,以博大的胸襟海纳百川,砥砺前行,奋勇开拓,追求卓越。我们不断吸取“粮仓”的滋养,努力做到每年五谷丰登。啊!我忘了向大家介绍“南园”。南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朝宰相王文肃(字锡爵)营建,占地三十余亩。主要建有“绣雪堂”、“潭影轩”、“香涛阁”诸胜。南园以前是王宰相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之处,太仓民间亦称“太师府”。(南园)好了,篇幅有限,今天就说到这里吧!经过我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太仓有所了解,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就来找我吧!550字 二年级 演讲稿
-
我看中山文化不用刻意表现什么,也不需要刻意去解释什么,中山文化诞生于生活,高于生活,却又回到生活。每每遇到老师,点点头,轻道一声:“老师好!”足矣!因为它起源于生活。拥有条条框框的规矩,却丝毫无法阻挡我展翅地飞翔。我是风筝,有了丝绳的牵挂,我才可以飞的更高。我不会挣断丝绳,即使它像极了可恶的束缚,但旁人也许不知道,是丝绳的缠绕编织出我广袤的天空,让我可以任随梦想飞翔。因而,它又高于生活。我不懂得怎样去概括中山的一草一木,我亦不懂得怎样评价放歌的鸟儿,但我却又仿佛听到它们在唱诵着幸福——为了圆梦而追求幸福,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这就是我眼中的中山文化,我无法诠释它的涵义,但它高于生活,却又回到生活。250字 高一 演讲稿
-
廉政文化进校园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道题吧:一个不为我们做事的贪官和一个能为老百姓做主的好官员,你喜欢谁呢?不用说,大家肯定都会选后者吧。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现在谈廉政文化显得过早了呢?是的,我们现在不太懂,但是廉政文化就更应该在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开始做了,从小就受到教育。廉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其实在校园里处处可见关于廉政的问题。例如:某某值日生不想值日了,就找来值日组长,塞给他一点儿利益,组长就准许他不值日了。这利益有可能是一块口香糖、一把尺子、一块钱……虽然这样的事情很小,但是这也是廉政的事情了。刘备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善处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问题呢?一要廉洁奉公,为人正直,绝不因小失大。校园里有多少“官”受过自己成员的小利益呢?在接受利益的同时,有是否想过事情的严重性呢?像之前说的值日生与值日组长的做法将会使他们自己养成坏习惯不说,还会让班级扣分,给班级抹黑,损害集体利益。二要勤政为民,热爱成员,帮助同学。一个人要是不热爱成员和帮助其他人的话,那人们也不会关心他的。他的生活将会冷淡下去,不会有人注意他,也不会有人关心他。反之,人们也会关心他,尊敬和帮助他,他的生活将会充实起来,就会充满阳光。“廉”与“政”是对搭档,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让我们从小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吧,积极响应号召,做个正直的人,做个有用的人才。打开门窗,让“廉政”随着暖风飞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廉政”之心!浙江丽水缙云县碧川小学五年级:陈浙钰550字 五年级 演讲稿
-
廉政文化进校园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道题吧:一个不为我们做事的贪官和一个能为老百姓做主的好官员,你喜欢谁呢?不用说,大家肯定都会选后者吧。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现在谈廉政文化显得过早了呢?是的,我们现在不太懂,但是廉政文化就更应该在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开始做了,从小就受到教育。廉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其实在校园里处处可见关于廉政的问题。例如:某某值日生不想值日了,就找来值日组长,塞给他一点儿利益,组长就准许他不值日了。这利益有可能是一块口香糖、一把尺子、一块钱……虽然这样的事情很小,但是这也是廉政的事情了。刘备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善处廉政文化进校园的问题呢?一要廉洁奉公,为人正直,绝不因小失大。校园里有多少“官”受过自己成员的小利益呢?在接受利益的同时,有是否想过事情的严重性呢?像之前说的值日生与值日组长的做法将会使他们自己养成坏习惯不说,还会让班级扣分,给班级抹黑,损害集体利益。二要勤政为民,热爱成员,帮助同学。一个人要是不热爱成员和帮助其他人的话,那人们也不会关心他的。他的生活将会冷淡下去,不会有人注意他,也不会有人关心他。反之,人们也会关心他,尊敬和帮助他,他的生活将会充实起来,就会充满阳光。“廉”与“政”是对搭档,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让我们从小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吧,积极响应号召,做个正直的人,做个有用的人才。打开门窗,让“廉政”随着暖风飞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廉政”之心!550字 五年级 演讲稿
-
文化苦旅集锦【篇一】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篇二】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面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特别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1200字以上
-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坦率的说,大师当年的《文化苦旅》以及《霜冷长河》的确有惊艳的地方,虽然还是免不了矫揉造作,但至少还流露出一点知识分子的小清高,不完全是媚而无骨之作。书的第三部分是秋雨老师的书法赏析,尤其是第四篇《钟山之碑》,源于中山陵改造,秋雨老师在接受南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碑文中有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不知“满纸烟霞”从何而来?秋雨老师才写了三句话,就觉得字字珠玑,还毫不犹豫地夸自己“满纸烟霞”。如果幸运的话,这块碑传个几百年,“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这些文字能够留给后人研究当代中国的拆迁盛况,真是委屈了这块石头。何谓“文化”?大师自己恐怕也说不圆,因此他借谢晋之口说“我最大的苦恼,是遇到了不懂艺术的审查者和评论者”,而实际上,看起来吓人的《何谓文化》,不过是以几篇演讲主打的杂碎拼凑,更本谈不上宣传中所谓对文化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委屈了几百张好纸。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沙源既是沙鸣山,隐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文中讲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寻找月牙泉的旅途经历和感受。“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这句话是余秋雨攀上山顶时发出的感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美吗?为什么一颗平凡的野草在摄影师的手下变得如此唯美?为什么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术家的笔下变得如此辉煌?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头课堂,最美女老师张丽莉,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你说她们不美吗?美,不是伟大,其实就在身边。”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世间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这样的产物吗?黄河以她澎湃的气势流传千古,长江以她的绵延万里而闻名于世。这让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时,给粗狂以明丽。”余秋雨在书里的这段话实在是再贴切也不过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古人以他们的方式赞美着四季的美丽,平静,实在。或许又会是这样,当你回到家时饭桌上已经摆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当你生病时有人在照顾你……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读完《文化苦旅》,也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刚开始读时,对“文化苦旅”的“苦”字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认知中,旅途是快乐的,美好的,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也跟着融进去了。每一次旅行都是心灵一次美好的体验。这“苦”也许是旅行的劳苦吧。读完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认识太肤浅了,太幼稚了。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于心才真是苦。作者曾经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先苦后甜,当你走过一座城市古迹,了解一段段历史,在苦涩的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历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我们的道德境界,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近。这段旅程是苦的,那段历史更是苦的。历史上曾演绎过一幕幕壮士英雄,视死如归的话剧。那一个个历史英雄有着我们中华子孙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那样的骨气,但多数人还是逃脱不掉悲剧性的结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关于他们的回忆是苦涩的,但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很多。回味人生,总有苦涩的时候。那段耻辱的历史是苦涩,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站起来,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我们走到最后时会发现,人生总是苦涩的,但苦后的甜,是我们最终的胜利,只有你经历了苦,回忆时,才会无悔!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传承“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脚印,而寻找祖先也就是寻找我们生命的基因,寻找我们自己。”那次华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山人那一张张坚韧的面庞。他们接过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历史,并让这脉搏跳动下去,生生不息。我听见内心的声音呼喊着:传统文化绝不能被遗忘,要传承延续下去,这是一个民族的魂!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传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明晰并坚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会滋润一生,而我们的内心,终将如菩提一般,开花。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历史的探索,往往始于足下。我跟随着《文化苦旅》的脚步,把握历史的韵律,静观王朝的兴亡。遗失“文化,不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延伸么?”《风雨天一阁》中有一个文化传承中令人欷歔的事件,明朝大藏书家范钦藏书颇丰,然而时局的变迁令其中多数毁于贼手,许多孤本失传,成为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曾慕名前往拜访大相国寺,却发现佛教氛围早已面目全非,我不禁疑惑了,我们该怎样避免文化的遗失?而西安大雁塔前一位僧人以倒立的形式化缘,不顾周遭耀眼的闪光灯,才真正诠释了佛教的思想——修行。这正是如今无数的庙宇楼阁中的僧人所遗失的——佛的精神以及历史所赋予他们传承佛教思想的使命感。文化苦旅读后感400字作者在书中既有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后的畅快,也有自己内心中的伤古伤今。我书中开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对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画中的飞天等经典形象的叹服,更多的是对那些已经轶失的古经卷的叹息和那位守护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纂愤恨和无奈。因为王圆纂个人的愚昧无知和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对这些经书的漠视导致了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客走他乡。此时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这个“苦”字含义,其中有对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种对文化遭到破坏的愤恨和无奈,所以这一次次的旅程怎么能不是一个苦旅。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只是浅浅的阅读了书中的一部分章节,但是书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们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们也倒不是非要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去走完这一段的路,但是走这一段路程抱着何种态度很重要的。我们大可嬉笑怒骂、走马观花的走完这一程,但是最后沉淀到心底的东西又能所剩几何?所以我感觉要像作者那样带着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领略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程。沿途我们会经过诸多风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独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过,而不是短暂的来过。1200字以上 四年级
-
作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余秋雨在自序里如此写道。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他写下了 道士塔 、 莫高窟 、 五城记 、 夜航船 、 酒公墓 、 家住龙华 、 华语情结 、 这里真安静 。至此, 文化苦旅 真正诞生了。文化苦旅 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然而,书名所隐含的深层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观照人体生命,余秋雨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历程相当辛苦,故谓之“文化苦旅”。再观照中国文化的生命,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故又谓之“文化苦旅”。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其实中华文化并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历史意示要求强蛮、突进、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来自于此。“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形成了 文化苦旅 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当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在 文化苦旅 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我感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尽管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他厌倦了戏剧研究之后的产物,然而,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实是,他在 文化苦旅 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散文中制造出惊险曲折、绚丽多变的剧场效果。“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灵感并不呈现为波澜壮阔的状态,而只是片断闪光。”余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样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鲁迅那样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断闪光的灵感,通过生命潜藏的唤醒,倒不愧为一种创作散文极佳的境界。我读 文化苦旅 ,是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脑海里闪现出的却是不同画面的剪辑,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个时空交错的舞台之中。试想一下,如果余秋雨没有在戏剧方面的长期积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 文化苦旅 中如此的写法,他也就不可能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说古道今,娓娓而谈,兴趣盎然。余秋雨放弃了戏剧,然而他不曾料到,戏剧却不自觉地成就了他的文学。就文笔而言, 文化苦旅 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构。文辞雍容、典雅,而又不显出雕琢的气息,在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在 五城记 中他如此描写广州:“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锚出发。”对于远处南疆的广州市来说,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真是既准确又极富想象力。如果没有阔大的胸襟,如果没有游历过祖国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镇,如何能写得出这样的奇句。而在 西湖梦 中,作者则是如此点染苏小小的心灵世界:“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无需寻寻觅觅,在 文化苦旅 中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类精雕细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历史氛围作为烘托,又有类似小说情节的剧场效果作为主干,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写,并不会让读者有过于雕琢之感,反而会让文章增添一些诗意,增强一份艺术的魅力。悠远的历史便如一条缆索,余秋雨便是这样依稀走来,又于秋风秋雨中渐行渐远,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读后感大全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苦旅人生旅途的道路各不相同,而我讲述的是一个悲剧女人的苦旅生涯。(一)清明时节雨纷纷,她记忆中有好多年没有去看他了。开始是怕面对那一堆突出地面的厚土,后来就是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顾得上去管他呢?可是,今年不知怎么了,她想去看他的心情和意念是那么的强烈。于是,这一天,她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一个人上街用心地购买面额不等的冥币,大到上亿元的,小到一元、五元的,她怕数额大了,他在那里找不开。又挑拣各色各种的“衣服,裤子,鞋袜”之类的东西,还有红黄蓝绿紫的各色纸张,凡是市场上有的,她都给他备齐了,并准备一件一件的交付给他。一切准备妥当后,她迈着急切而又沉重的步伐,向他安息的地方走去。今年的她太想念他了,白天想他,晚上想他,经常在梦里梦见他,甚至一人独处时,自言自语地与他交流,总之,只要空闲下来,脑子里全都是他了。从家到坟地要经过一片杨树林,她一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说不清要去赶集还是赴约,只顾低头想心事,全然没有顾及身边或者是远处的风景,在经过杨树林时,隐隐约约的有脚步声轻轻地跟在自己的后面,回头来又什么也没有,就这样,走走停停再听听,仿佛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不知是迷了路的孩子还是丢了魂的老者,感觉是需要被人呵护的,就这样在树林里转悠了一阵后,再一次停下脚步细细地倾听,这时听到的是微风吹动树叶沙沙的响声,噢,原来是风!出了树林,越过一个疙梁再翻过一座山头,远远就望到了坟头的柳树,孤伶伶的杵在那里。她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向埋葬他的地方奔去。到了坟头后,先把供品放下,然后围着坟堆转了一圈,将上面的杂草一株株认真细致的拔了一遍,像是在替他打扫多年没有人料理的屋子。这里已经好久没有人清理了,杂乱的很。杂草拔完后,先将香点上,又点燃三支香烟,再把各种水果、酒肉和点心都摆放整齐,开始烧纸钱。每烧一件,便交代一下,这是冬天的,那是夏天的;这件是出门穿的,那件是上班穿的;这边是铺的,那边是盖的,你都收好了。这时天空风和日丽,没有一丝丝的风,静的出奇,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在空谷间游移。可是不知怎么了,烧着烧着突然一个火苗吐着长舌窜起老高,一下子引燃了半坡的枯草,眼看着就要殃及周边的森林了,她下意识地急中生智脱下身上的衣服拼命地灭火,好容易才把大火扑灭,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同时也避免了一场森林火灾!望着满坡黑色的灰烬,她已精疲力尽,骨头都快散架了,猛然跌坐在地上,顿时悲从心涌,于是恸哭起来。她哭他不辞而别,哭自己苦渡无奈,她喊着他的小名:“小亮,你是个狠心的王八蛋,你个挨千刀的,不声不响的抛下我们祖孙三代孤儿寡母,不管不问,你在这里倒挺自在的,啊?!我好心来看你,你却惹着大火,差点儿害得我引燃了森林大火坐了牢。小亮啊小亮……”山野上回荡着她凄惨的哭声,由近及远飘荡开来,此时的山花为之动容,收缩了盛开的花朵,高粱也垂下了一直挺拔高昂的头颅。她就这样哭着喊着,哭累了,喊累了,提起竹篮往回走去,等待她的还有两个儿子的学费和婆母的医药费呢!对她而言,哭过了喊过了仿佛将身上的重担卸了一半,生活啊,她能像今天这样放开自己一回,都成奢侈了!(二)原来,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曾经令多少人羡慕过,赞扬过。但从家庭经济好转后,有了车有了房,他开始不按点回家了,来去匆匆也无规律,小日子由甜蜜过渡到争争吵吵,后来就演变成打打闹闹了,尽管如此,彼此都没有放下对方的思想,但有一天,这种争吵打闹的日子也噶然而止了……那年冬天,丈夫离开家两三天后的深夜,她突然接到派出所的通知,先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纠纷呢。可派出所的人说,来了就知道了。她情急之下披了件衣服,摸着黑打了车,急忙赶往派出所时,却不见人影。派出所的干警又把她领到一个村庄的山坡上,这时她看到自己的小亮衣着单薄,蓬头垢面,卷曲着身子,侧卧在冰寒地冻的那个疙梁梁上……她的眼前一黑顿时天旋地转,这一切实在是太突然了!『作者:被炉猫』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苦旅天地间没有一点生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暮色压顶,山渐渐显得神秘起来,云淡而去,自己又不知道面向何方。颤巍的灯光,照着暮霭,不知又有几人华发苍然,须发俱白。天下苦旅者似乎都同时出发,又同时发问。同时悟到冥冥中的宏大才开始发问,同在思乡之情溢出时问乡关何处。苦旅者的问题有些可笑?一路跋涉,竟忘记了自己归去的道路?苦旅者自己踏出的路,竟不知如何倒回,闭眼想想,这竟是苦旅者再问自己心中的故乡!崔颢时间遗弃在了黄鹤楼,楼中空悠悠,来回踱几步,恍然想起了故乡!对着东去大江,茕茕孑立,顿时,崔颢老了许多,黄鹤楼宽大的楼台,撞击着他的吟诵千古绝唱在苦旅者的口中吐出,却一下被长江的轰震声吞噬,绝唱竟只停留了几秒钟。旅者顿然失去了思想的权利。于是,走吧!我们继续苦旅。崔颢的诗被长江带往了他的故乡——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些远,但又不太远,思想之情如此之浓,何不再去踩踩故乡的土地?因为崔颢是真正的游子,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次也会很快离开,走在外面,却又开始没完没了的思念。身在异乡,又傻傻地问,我的故乡在哪里?李白也可算为苦旅者,稍识文墨的人,提起李白,即刻想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皎白,李白坐在床头,地上起了霜,李白柔柔眼,抬头一望,竟是月亮,低下头时,以满眼是泪。月亮圆了,我与故乡散了。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因此成了一个不停步的苦旅者。这说得很有道理。李白第二天醒来,背起包袱,又在苦旅。突然,李白面前出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通往故乡,一边通往异乡。李白狠狠地咬咬牙,通往异乡的路,已被苦旅者踏上。李白来到洛城已是夜里,街道上阒寂无人。忽然不知何处飘来一段笛声,在空中盘旋,李白一抬头,是一片漆黑,他坐下了,仔细地听着,故乡有开始了萦绕:谁家玉笛暗飞声,飘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想,诸多人生况味,置身异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项。只身在异乡,心中揣着故乡,但却仍要苦旅,这乍看来似乎是悖论,其实却是人生的体味。李白走了一生;醉了一生,也愁了一生。李白沽了一碗酒,立刻把自己灌醉,只有最才能忘记自己正身在异乡。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有一位老人,一生都在苦旅,地方走得很多少年离开故乡的第一步,自己便成了孤儿,丢了故乡的孤儿;闯荡了几十年后又一次会到了故乡,老人一须发俱白,坐在轮椅上,自己的儿孙将他推到他孤苦的母亲的坟头,老人竟又成了另一种孤儿。老人的一双脚废了,却仍想往他乡走,老人已被岁月折磨的面容憔悴。画面外响起了歌,大概是:妈妈我还要旅行,世上没有比这更销魂。这就是《南行记》里的老人。画面外的歌声结束时老人正看着远方,于出走是一样只是,老人不能再走了,但老人不甘心,再次与母亲告辞,亦同出走是一样,只是那时在山头,这时在坟头。老人从此不再苦旅,因为他已苦旅了一生。余秋雨先生也是苦旅者,这一出走,竟是十五年。余秋雨先生的苦旅是在文化上,这般苦旅,脚步稳健,走一路,写一路。余秋雨先生不当院长了,只是握这笔杆,在文化上苦苦的写着文字,不是,发出一声千年的叹息。余秋雨先生谦卑地作揖与故乡告辞,就像《南行记》里的老人出走时与母亲地一次告辞。华夏目送这位诚恳的学者。余秋雨先生一走十五年,换来一大叠书稿,余先生捧着它,向故乡报告:我会来了!另一位动身,余纯顺。来到罗布泊,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苦旅,罗布泊的征途是悲剧。这天,罗布泊吹起了狂放的风暴,与这位苦旅者纠缠着,风暴中举步维艰,他想征服罗布泊。一夜过去,风暴停了,余纯顺有站起身来,迈了一步,突然用手捂住了胸口,想:我的时间到了。于是脱去身上的衣服躺下,他要以出生时的赤裸而回归。躺下时,面朝故乡。余纯顺在大漠中吸完了最后一口气,于是没有了呼吸。余纯顺的苦旅结束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面朝着故乡。大漠凄怆了,余纯顺的尸体运走后,又是一夜狂放的风暴。苦旅,总要行,总要别。别离苦,行路苦,思乡苦。苦旅者一路匆匆。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