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淡伤,弗掩少年狂650字

心淡伤,弗掩少年狂

650字 初三 散文

初三——很简单的字眼,让初一初二的学生恐惧,但对我来说,和它完全融合,便没有太多恐慌了,即使未来有更艰难的高中三年等着我,我也不再惶恐了。

摆脱电脑和手机的游戏,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但进入初三,必须做到!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消磨一天一天少下去的日子,我们能做的,只有坚定不移的前行。刚开始时,我很快适应了,玩儿命学习了一个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作业由一两本渐渐变为一座“喜马拉雅”时,我便开始懈怠了,以致后来物理成绩的不如意;我并不是说拼命学习只会使人松垮,而是一定要注意自己日常的行为是否一致,否则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低,试卷就会给你一个大耳光,那时候清醒,只会越发吃力。

正如我们常听到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初三中午学校一般会给午休时间,那么,若你并不是天资聪颖而且过目不忘的“神童”,就可以按照我的方法,不用睡觉了,留10分钟阅读摘抄,20分钟做数学题,剩下的一点儿时间倒是可以小睡一下,保持这样高度集中精力的学习习惯,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莫使老后的自己哀叹少时习焉不察,而终身无所作为。

挫折、打击总是会有的,惧它作甚?“奋力向前,勿顾首,莫回头”,这是我留在自己的《辞海》扉页上的一句话,学无止境,若中途无些风雨,怎算精彩?如果我的人生就像一艘天生就被保护好的画舫,在一江平缓无奇的死水中淌过,那我还不如不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非我所欲;腰缠万贯,挥金如土亦非我所求;所求者,心安也;所谓心安,便是奋力拼搏过,即便最后只是坠落天际的一刹花火,亦同样心安,无愧于本心即可。

月狡黠兮,浮光碧影俏伊人。

星璀璨兮,晨落东晓雄霸王。

我们都是孤夜里的小小星辰,尽力在短短的数十载内,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吧,沧海桑田,抵不过少年一朝狂气,心虽受伤,孰敢阻我少年狂?热血,狂心,如天际潇潇雨,不歇!

我眼中的苏轼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从小就读苏轼的诗篇,但自以为了解还是甚少。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还是觉得很不了解,人无完人,但所有材料都一致指明,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优秀得让人产生敬意,直至有些畏惧。我固然可以用很多很多华而不实的词来装扮他,使人更不理解他,但这是很没有意义的,在搜索了许久后,我决定读一读别人眼中的东坡,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苏轼——一个人。

其实“苏轼”这个名字我就很喜欢。总是有一种大家风范的味道。

他是一位诗人,终其一生,他写的最多的也是诗。他的诗随着年龄的增大有变化,从豪放到婉约,再从婉约到豪放。但他终究,从他的本心来看,是一个率兴而为的人,比如我还不识几个字时就会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种波澜壮阔的豪情,显现出了苏轼的一种奇才,这并不代表他不努力,小时侯由于父亲苏洵的刻苦努力,使苏轼耳濡目染,只有二十一岁的他便考取了进士第二名,他本是应考得第一的。他的诗词与同一朝代的李清照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尝不可以说此二人性格也是如此,苏轼牢记着忧郁不可以当饭吃,抑郁多了,会把自己逼疯的警句,成为宋朝,特别是后期,少有的乐天派。

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不禁感叹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混乱,黑暗。其实主要是王安石不停在变法惹的乱。看着这些尔虞我诈就足以让人头痛了,苏轼竟还写了一些反对新党的诗,结果很自然地就被找个借口捉进监狱了。后来又被不停地谪迁,来到了杭州。从此我对王安石感觉极坏。

不过人家毕竟是苏轼,被贬到哪就玩到哪。在杭州为官的时候,不但疏浚西湖,把挖出的土建造了“苏堤”,还经常泛舟西湖,享尽欣赏美景之乐。常与黄庭坚,佛印和尚开玩笑,先不断其真假。其中实有一例另人捧腹,摘录如下:

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

苏轼有时候开玩笑也会开得过头,也会刺到某些人的痛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真心钦佩他的,以至于他被谪迁到哪,哪里的官员百姓会尽可能地帮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懦弱。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当然这也使他自己少受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很有意思的是苏轼与高俅的关系。高俅是《水浒》里最大的反面角色,差不多有点“恶贯满盈”的意味了。而实际上是苏轼向当时还是太子的宋徽宗推荐的高俅,使得高俅平步青云,官升的非常快。且不说这对梁山起义有什么后果。后来苏轼去世后,高俅对苏轼的子孙可算是报恩了,这一点高俅做的还是不错的。苏轼是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可苏轼依然过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尽管如此,他仍宽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匆匆几行。似不可述尽我心中东坡形象,他既才华横溢,又很幽默,很豪放。更多的是他一种处世不惊的宽阔心胸。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还会用他微笑风趣的心看着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