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氓刘邦的优点
品味“鸿门宴”,可管中窥豹而预知楚汉争霸之结局。沛公刘邦何德何能最终夺得天下?《史记》中鸿门宴一段告诉我们:刘邦大胆、粗中有细、理智、有手腕。是故刘邦终是扭转败局,金瓯入手。
一:刘邦大胆。当项伯让刘邦赴鸿门宴时,刘邦很爽快地一声“喏”便答应下来。他不傻,知道这一去则性命多虞,却依旧应承下来,并在次日仅携百骑赶赴有四十万精兵的鸿门,足见其非胆小怕事之徒。
文中有云:“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这是刘邦在鸿门对张良说的。这说明陪同刘邦赴会的张良并不知近道,进而可知刘邦到鸿门绕得是远道。
刘邦为什么知近而绕远道?
一则说明他并不着急见项羽,至少说没有被项羽的震怒吓得屁滚尿流。他不担心到鸿门晚了惹项羽不开心。二来刘乃项之义兄。近道为山路,去得急了路途颠簸,赶得上气不接下气,岂不灭了自己威风长了他人志气,又使哥哥矮了弟弟几分?多丢人呀!刘邦老奸巨滑,他不这么干。其三,刘邦也是为了留条乏人知晓的小道以供逃命。
由此我们可只刘邦胆大心细。
二:刘邦粗中有细。既说他胆大心细,又怎么说是粗中有细呢?哪粗了?
我们瞧瞧,项羽挥师西进,直到鸿门,离沛公只有二十里路。可刘邦却不知项羽近在咫尺,更不知是来兴师问罪的。足见刘邦情报之闭塞。连自己部下出卖自己,却未能觉察,也实在粗心。
三:刘邦理智冷静。当时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可在关中称王。关中是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富饶繁荣可想而知。刘邦入关后,按理称王之日指日可待,部下们个个喜笑颜开,但刘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理智地接受了客卿张良的分析与建议,决定向项羽赔礼谢罪。
四:其手腕厉害。刘邦原是沛县一小混混,处世圆滑,曾分文不花上座贵宾席,瞎吹胡扯。他瞅准项羽的弱点,对项点头哈腰低声下气,并奉上白璧,一下子便把怒火中烧的项羽摆平了。其交际手腕不可谓不厉害。只携百余骑赴会,接着仅带张良一文弱书生进危机四伏的军帐,刘邦无疑也对自己的交际手段颇为自信。
显然刘邦适合于做位领导者――他胆大心细、理智,又对交际得心应手。而项羽只适合于做侠骨柔肠的剑客。
突发奇想:让刘项来今世做个小职员,他们又会如何发展?
想必刘邦往上窜得飞快,而项羽就郁闷了。想想,刘邦这样既会送礼又会拍马交际,处世圆滑的职员,哪个上司会讨厌?而项羽这般傲骨不屈,再优秀,上司也要打压一番:“这小子,恃才傲物,狂妄得紧!”
就此瞎划几笔,抛砖引玉。
浅谈知青文学
何为知青文学?当代人普遍认为,知青文学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对“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后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这与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知青文学的界定保持一致。不过,这只是狭义上的知青文学。根据学者定宜庄、刘小萌对“上山下乡”史的研究,“上山下乡”的起止时间为1953年到1980年。如果将“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文学的大背景,那么知青文学的外延就包括不限于“文革”。在此基础上,学者郭小东给出了广义的知青文学概念,即,以 “上山下乡”为题材,展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学样式。从郭小东的这个界定可以看出,知青文学几乎是贯穿新中国历史的文学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以不同的面貌存在,被归入不同的文学思潮范围中。
一、“文革”前的知青文学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这一年,团中央下发文件,组织高小、初中毕业生回乡。这次号召知识青年回乡是一种政策性的倡导,本质上是人力资源调配的行为。除了强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赶到农村监督劳动外,其他人的回乡行为基本上是自愿的、零散的。不久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回乡知青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如马烽的《韩梅梅》、邓普的《军队的女儿》、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黄天明的《边疆晓歌》、冯金堂的《红姑娘》、柯蓝的《洋土结合》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这类文学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所创造的人物概念化、简单化,只不过是国家政策的传声筒罢了。
二、“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
“文革”期间的知青文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流价值下的文学创作;另一部分是带着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学”。“文革”10年给广大知识青年带来的精神伤痛,一直以“地下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如食指等人的诗歌创作。那些所谓的“地上文学”,则处在话语权与文学精神被阉割的状态下。
1973年前后,文坛出现了一些反应知青生活的中长篇小说,如,张抗抗的《分界线》、邢凤藻与刘品青合著的《草原新牧民》、汪雷的《剑河浪》、王世美的《铁旋风》等。这些小说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青生活的状态,但受先天不足的影响,难免堕入俗套。与此同时,政治审查也是无处不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如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于197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处女作《分界线》。有一处写到北大荒的原野上有野罂粟花,当时没留意。样书出来后,被送到有关部门审查。张春桥夫人发现了“罂粟”这两个字,立即召见出版社领导,指出这是一个政治性错误:“罂粟是国际公认的毒品,而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杜绝了毒品的国家,中国的土地上怎么可以生长罂粟?这不是往我们国家脸上抹黑吗?这不是为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提供攻击我们的口实吗?”出版社当即让印刷厂悄悄地将已经印出书全部返工,翻到书中出现“罂粟”字样的那一页,由工人把每一页上的“罂粟”用纸贴上,换成“石竹”花的名字。尚未印出来的那几十万册,那一页全部改版重印,另行装订。
这类作品是作者在时代大潮下滥用激情,失去独立个性的产物。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模式化、套路化,小说内容所表达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作家倾向于用僵化、做作的笔调,表达变态的豪情壮志。他们几乎被宗教式的政治氛围彻底扭曲,精神状态处在无耻的亢奋中,写出的东西多为文字垃圾。
三、知青文学的繁盛期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满怀热情地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代的文学主潮。刘心武的《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年青一代精神与心灵的伤害;卢新华的《伤痕》,反思了文革给青年一代心灵及家庭造成的悲剧。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此后的伤痕文学从批判“文革”向构建新的历史主体过渡,为“文革”后重新掌权的老干部探寻历史的延续性与政治的合法性。
随着知青作家的崛起,伤痕文学的主题也在发生着转向。从丛维熙的“大墙文学”到张贤亮的《灵与肉》,伤痕已经变得太美,甚至看不见伤痕了。历史的非理性与荒诞性,被这些“归来”的既得利益者们,通过神圣的笔,慢慢抹去,实现了自身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无缝对接。“右派”作家的转向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的终结,将这部分反思继续下去的是知识青年作家群体。很显然,知青文学与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有着交叉重叠的地方。“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否定了知青“上山下乡”政策,揭示出知青经历是浪费青春年华这一事实。叶辛的《蹉跎岁月》用极为高昂悲壮的基调,对“文革”表示了尖锐的批判,展现出一种昂扬的格调。随着知青文学的发展,这些淡淡的伤痕慢慢消失。
作为知青作家,史铁生的作品与当时的伤痕性质的知青文学大不相同。他的小说不再剖析知青一代的心灵创伤,也不再感叹青春的失落,而是描写乡村生活和风土民情。他的名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已经没有了伤痕文学批判与反思的力度。此外,王安忆的《本次列车到终点》已经开始描写知青返城后的失落感,以及面临的生活与生存问题。这种失落感促使知青作家重新思考知青文学的主题。孔捷生的《南方的岸》把知青返城后的失落感变成了主动的理想主义。这预示着知青文学主题的转向。梁晓声“北大荒文学”的出现,为知青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他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1983)以充沛的英雄主义豪情书写北大荒一代知青的气质与命运,仿佛给中国文坛刮起了一阵飓风。这是知青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出现,给当时的知青作家出了道难题。很多作家开始冥思苦想,希望突破固有的知青文学套路,超越梁晓声。
在梁晓声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的文学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将这种文学精神发扬较好的首先是张承志。他的小说《北方的河》所彰显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吻合。这种风格一改宏大而集体性的历史叙述,内容变得极为鲜活和实在。这种改变也意味着知青小说正向新的多元叙述的趋势转向。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之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到80年代后期,大量知青作家的写作开始尝试非知青题材。随着现代派文学的回归,知青文学面临着更为深刻的转向问题。
四、知青文学的转型与衰微
上一部分谈到了20世纪80年代知青文学主题与叙述模式的转变,实际上这一转变预示着中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处于主导的现实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作者面临的创新压力有关。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向现代主义转向不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现代主义的接续罢了。
早在“文革”结束初期,作为伤痕文学一个偏门的王蒙就尝试用意识流写作,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现代主义的早期践行者。王蒙的意识流写作,更多是在现代派技术的掩盖下,悄悄越过主流价值之外的小心翼翼的异端尝试,属于反思文学中较为深刻的写作。到刘索拉发表《你别无选择》以及徐星发表《无主题变奏》之后,现代派在中国文学界已经崭露头角。
在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创作手法和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国际上大获成功对中国文学带来了巨大启示:回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一样可以具有现代性。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寻根”的文学概念于1984年提出,随后学界出现了大量相关言论。虽说“寻根”的旗号1985年年底才打出来,但被列为“寻根”系之内的作品很多是之前发表的。含有“大自然主题”的早期知青小说都被归为“寻根文学”,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邓刚的《迷人的海》等。寻根文学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应该是阿城的《棋王》。在《棋王》里,阿城把知青文学书写时代和历史的主题转换成对叙述知青的个人记忆。王安忆的《小鲍庄》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乡土中国的背景成了叙事的主体部分。不过,批评家认为,寻根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夸大了个人的记忆,将个人的记忆上升为艺术创新和思考国家宏大命运的高度,实际上显得笨拙、虚假和矫情。
到20世纪90年代,知青文学全面衰微。梁晓声、张承志、史铁生依然辛勤地耕耘在文学领域,其他的作家要么改变了写作题材,要么转换了职业。他们三人的创作成为知青文学的绝响。此外,王小波《黄金时代》的问世,实现了之前知青作家一直未能实现的突围。作品中对性爱的正面书写,对现实的批判和嘲讽,对人生状态的反思,对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显,迥异于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说。除了《黄金时代》之外,90年代有影响力的作品少得可怜。文学界反应不错的作品,不过是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邓贤的《中国知青梦》以及老鬼的《血色黄昏》等几部。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这个时代出现了数倍于知青小说的知青回忆录。知青回忆录作为一种压抑已久的民间声音,是知青文学的另一种立场和姿态。这部分回忆录多少有点直面历史,进行自省和忏悔的精神,好歹弥补了一点早期知青小说的不足。
很多人把姜戎于2004年出版的《狼图腾》归入知青文学里。虽然这部作品从题材上看可以归入知青文学,但它对民族性的思考主题远远压倒了知青文学“青春无悔、蹉跎岁月、劫后辉煌”的惯常主题。2013年出版的,梁晓声的《返城年代》和韩少功的《日夜书》,主题、格调与当年的知青文学差异明显,是知青文学的变体,也算是在新世纪的回光返照。虽说知青文学的各种变体不断出现,但作为有着特殊反思性背景和主题意向的知青文学已经终结。
五、知青文学未摆脱主流政治意识
站在新世纪的今天,可以明确地说,知青文学已经成为历史,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还将继续出现。纵观知青文学史,有一点可以确定,知青文学是特定政治意识、政治体制或政策的产物。知青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带着浓重的政治性。知青文学的主题也随着现实政治的变化而变化。知青文学巧妙而又隐蔽地寄生在政治体制上,为某种政治运动、政治统治进行合法化的文学表达。无论在任何时期,知青文学首先表达的是意识形态功能和政治体制内的审美观念。作家只有在满足了这种政治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讨论艺术性及文学性。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学,这种意识形态烙印明显,所以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品。改革开放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知青文学依然是现实政治的工具。在僵硬的政治指令与缺失人性浸淫的意识形态中,知青文学先天就带有鼓动人心、让人热血喷涌的气质,很容易融入青年人的血脉深处。
无论是“文革”期间的革命浪漫主义叙述,还是伤痕文学时期对“文革”的深刻批判,以及后来高唱所谓的青春无悔赞歌,都是现实政治的需要。知青文学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先天的局限性。知青文学巧妙地寄生在政治体制上的本性,决定了它对社会政治批判或政治运动抱有一定的使命感。作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担起了这个使命。“文革”后冠以知青文学标志的作品,要么是对过去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批判,要么是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表达直接的拥护或支持。在这种拥护或支持中,作家获得了相应的文学地位和政治地位。本质上,这是作家与政治体制的共谋。
无论是归来的“右派”作家还是知青作家,在新时代,他们很快就成了既得利益者。在体制温暖的羽翼下,他们要么将早已愈合的伤痕小心翼翼地戳开一个小口,血肉模糊地展示给人看;要么将伤痕当做荣誉的胎记,渲染它曾经的辉煌与光荣。恐怕没有多少作品是通过作者心灵净化后才呈现给读者的。这个特点决定了知青文学的非文学性,以及它浓厚的政治话语色彩。
随着文学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知青文学所秉持的这种隐晦的价值慢慢受到消解,而知青文学也响起了丧钟。并不是知青作家抛弃了知青文学,也不是时代抛弃了知青作家,而是政治体制抛弃了知青文学。当现实政治运行稳定且成熟时,当回城知青慢慢走上体制内各个领导岗位时,现实政治已经不需要知青文学为其代言了。知青文学与政治意识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的厚度与反思的力度有限。很多知青小说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却并没有反思人性,更没有反思中国人在那个时期应该承担的责任。很多伦理与人性的问题,在知青小说里变成了政治和历史的问题。
正是把右派作家和知青作家“自身”排除在反思之外,才使这类小说的主题如此具有灵动性。一会儿舔舐伤口,一会儿展示伤痕;一会儿青春无悔,一会儿蹉跎岁月。这类作品,从文学的角度讲,更多像是政治报告或宣言,不太像小说。知青这一代人,在那段历史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到底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这是“文革”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人对历史的拷问。展示壮丽的蹉跎岁月,沉湎失落的青春更像是“文革”后“胜利者”的自我陶醉,抑或是“既得利益者”的意淫。
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出版的知青回忆录,也不过是成功者的回思,无异于当年英雄自得的红卫兵小将情节。那些依然游荡于山野的孤魂野鬼,那些碾压在社会底层的老知青,那些没有回城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并未全面地反应在知青文学里。总的来看,知青文学是中国特殊时期政治话语的文学表达。知青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现实政治绑在一起,随着政治进程的变化而变化。当新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念变成稳定的社会意识时,知青文学便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知青文学有过辉煌年代,也是一代人的伟大精神财富。但是,它的时代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这也需要值得人们去深思。
相关推荐
-
浅谈今天看到了诗人王家新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诗歌,或悲痛的余烬》,他在文章里提到今年地震里诗歌的缺位,他说:"我想写诗,但深感无力。"我在读到这句话时,深有同感。里面有惊人的坦率。当我看到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兆山的媚俗已极的那首所谓的"诗"时,我觉得很悲哀。这根本就不是诗,是一种堕落的招摇,一种无耻的表演,不说也罢。最著名的那首震后诗《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据说是一位山东作者根据几年前写给病中女友的诗改头换面而成的,我不能确认这点,如果这是真的,我将更加伤心。难道诗歌已经廉价和堕落到如此地步了吗?真正深刻的诗歌,对生命和人类进行反思的诗歌在哪里?我确实看到了很多表达悲痛的诗歌,有些还很感人,但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抒发伤痛和哀悼的挽联,太含蓄的诗歌,似乎不合时宜,所以必须以人们能够理解和共鸣的方式写就,但诗歌一直白,就失去了诗的味道,看到一个出版社刚出的《汶川地震诗集》,说实话,里面确实有真实的哀伤,却实在缺乏诗意和深度,都是很儿歌化的语句或者励志的口号,其中就有以上刚提到的两首诗,不一读。忽然想到一句话:今年一切都不正常,只有国足表现正常。我想说的是,其实,诗坛的表现也很正常。或许,诗歌不适合于描述灾难。我倒记得海子那首《五月的麦地》和那首《七月不远》。但我不能肯定,假如海子还活着,今天他还能不能写出真正的诗来。他咏唱道:"因此跋山涉水死亡不远,/骨骼挂遍我身体,/如同蓝色水上的树枝。/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也许还有一句诗歌更形象:那是在五月,黎明以前的深水杀死了我。----《黎明》。在《土地。忧郁。死亡》里他也写道:我的心脏中楚国王廷面对北方灾民默默无言/全世界人民如今在战争之前粮草备齐。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诗歌,而且贴切隽永,可问题是:今天,我们还需要这样的诗歌吗?我相信泪水是真实的,但我也看到呐喊是空洞的,一个年轻诗人,干脆收起了纸笔,一个人去了灾区当志愿者。"救一个人,就是救了整个世界"这是电影《辛德勒名单》里的一句话,如果说,我们四川地震也捐了点心意,那只不过是释放良心的负担和不安的一种方式。四川诗人杨黎的《地震》里写道:"在众志成城的好时代,我有点孤独"集体抒情,与个人抒怀的矛盾;克制反思与集体悲情的错位;从真实到矫情,从独立到媚俗,从独吟到合唱,从饱满到空洞,其间的距离,不可以道理数。有时,一个诗歌的题目就可以毁灭一首还算真诚的诗,比如说:《我的心和千万旗帜一起飘向汶川》等等。因为,在那刻,似乎我也感觉到这时候写作的难度,一种面对死亡和灾难的写作,要么是应景之作,即使有真实的伤痛,却无法深刻;要么是过于宏大的抒怀,显得做作和虚伪。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不语。在巨大的公众共灾难面前,确实无法找到属于一个人自己的语言。而诗歌,是很个性和心灵的,在现实的灾难面前,诗歌是无能的。作者有点刻薄地说道: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回归了真诚,学会了祈祷,却不知向谁祈祷,那些摆成心形的烛光晚会,倒象是一场生日派对,即使洒了点泪水,也是小资情调的场景。于是,感人和抒情成为评论文字和诗歌的唯一标准。没有看到真正有深度有艺术有个性的文字,于是有人说:地震之后写诗,是可耻的。这很深沉,却似乎缺乏同情,就是这么难!就象全民族的悲伤一定会过去一样,世界还是会回归到平常。无论有没有诗歌生存的土壤,但这片土地一定得有重获灵魂的力量。不然的话,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地震就会改变世界逐步走向空虚和荒谬的轨迹。有时,我很平和,但每到深夜,我往往会变得格外倔强,而心里却非常平静,当读到一句诗:"伟大的树,把悲伤散尽"时,我知道,我们已经不再悲伤了。诗歌永远无法写实,却永远关注心灵深处。于是,我们只敢偷偷地吟唱,生怕触动了世俗的眼光,那一刻,我们无地自容。1200字以上 高三
-
浅谈拼搏,拼搏,拼搏!——回响在校园的呼声,激荡在胸膛的誓言。这就是高三,原以为付出就有收获,但血淋淋的分数毫不留情的把希望打破的高三;这就是高三,高唱着“无可奈何花落去”,将“红衣脱尽芳心苦”埋在心底的高三。高三生活是苦是累是乐,徜徉其中,用心享受,高三就是幸福,就是悠长而生动的,要融身于高三首先就要树立一种高三意识。高三是高中生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是选拔赛的预备时期,所以我们要重视它,这是众人皆知的,是“高三之累,累于上青天”的根源。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高三不可有畏惧心理,要用坦然平和的心态来笑迎高考,否则大战尚未来临就畏缩不前,岂不是灭了自己的威风!高三常常是让人惊喜又让人忧的,但是惊喜者勿狂,忧虑者勿急。高三这年中大小考试可谓是接踵而来,应接不暇,这些测试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是对心态对考试习惯的检验,所以考好了要总结经验,考差了要吸取教训,要记住的是,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记得刚上高三时就听人说,经历高三就注定要失去很多。的确,我们必须放弃自己酷爱的运动和电视,远离喧噪与杂念,但是高三不是牢笼,它同样需要改变环境和方式,周未时花点儿时间散散步,打打球,也许它未必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但至少给了我们拼搏的信心,给了我们奋斗的动力。在很多家长的说教里,异性总是一个危险的代名词,这又尤其是在高三,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早恋是深恶痛绝,一旦涉足是必严惩不怠的事情。对于正处高三,心理生理日趋成熟的少男少女来说,的确容易因此而迷茫而困惑。我要说的是,千万不要沉浸于这种幼稚而短暂的幸福中,想想未来,想想理想,还是让我们的友情健康发展吧!拼搏,拼搏,拼搏!——这依然是高三不变的口号。这就是高三,在拼搏中记得,在记得中珍惜,在珍惜中长大,在长大中收获的高三。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浅谈高三750字 高三
-
浅谈很多时候,我们时常预料不到,下一刻将会遇到什么,有的可能各乎情理,也有的,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安之若素,以不变应万变。一些事情,即便荒诞,让人无法理解。但世间万物,总离不开这么一个定律,即“存在即合理”。凡事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定律准则,没有什么事物是能够脱离这个规律而独立存在,而不与其他事物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旦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探索到其本身固有的发生发展规律,那么,我们便能够掌握化解其带来的各种复杂因由,为我们的生活更好的服务。况且,正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在未知的现象面前,我们不必急着去探索它的本质。或许,可能由于它出现的时刻尚属过早,还没能给出更多的探索提示,为此,我们不得不再耐心多等等,等它再进行演变,幻化出更多的因果联系。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的,在我们能力还未能窥探到它的其中一角之前,在它还未显露它的庐山真面目之前,我们不妨先静观其变,以求得出其发展状况的最优解。又或者,我们可以绕过事物本身,从它的对立的另一事物,根据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角度,来挖掘专属于这事物的特征,并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因为事物的起源发生发展到消灭的全过程,无一不是处在发展之中的,或是前进,或是倒退,但凡存在,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它的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发展的各个阶段,无不是矛盾着的,唯有用辩证的眼光方能准确把握住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事物的存在,是因为“适者生存”这个定律,通过不断修缮改进自身以不断适应这个世界的,在它的演进过程中,它的内涵本身,就带有辩证否定的这个特征。可以说,对于发展,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途径中,它一直保持着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对于自身的一切,不是一味的肯定抑或是否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自身发展。故此,即便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可预料或难以预料的各种事物和突发状况,无论结果将是如何,不妨冷静看待,毕竟有时,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先不急着轻易下定论,事物方才出现,你我还尚未了解其事实情况,万不可匆匆的,就将自己的结论发表出来,未免太过草率。不如先静静观察,待其逐渐发展完善,慢慢显露出它的特有的外在表现时,我们再根据它的产生的现象,来预估它的利与弊。900字 高三 议论文
-
浅谈很多时候,我们时常预料不到,下一刻将会遇到什么,有的可能各乎情理,也有的,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安之若素,以不变应万变。一些事情,即便荒诞,让人无法理解。但世间万物,总离不开这么一个定律,即“存在即合理”。凡事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定律准则,没有什么事物是能够脱离这个规律而独立存在,而不与其他事物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旦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探索到其本身固有的发生发展规律,那么,我们便能够掌握化解其带来的各种复杂因由,为我们的生活更好的服务。况且,正所谓,风雨不动安如山,在未知的现象面前,我们不必急着去探索它的本质。或许,可能由于它出现的时刻尚属过早,还没能给出更多的探索提示,为此,我们不得不再耐心多等等,等它再进行演变,幻化出更多的因果联系。世间万物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的,在我们能力还未能窥探到它的其中一角之前,在它还未显露它的庐山真面目之前,我们不妨先静观其变,以求得出其发展状况的最优解。又或者,我们可以绕过事物本身,从它的对立的另一事物,根据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角度,来挖掘专属于这事物的特征,并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因为事物的起源发生发展到消灭的全过程,无一不是处在发展之中的,或是前进,或是倒退,但凡存在,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它的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发展的各个阶段,无不是矛盾着的,唯有用辩证的眼光方能准确把握住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事物的存在,是因为“适者生存”这个定律,通过不断修缮改进自身以不断适应这个世界的,在它的演进过程中,它的内涵本身,就带有辩证否定的这个特征。可以说,对于发展,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途径中,它一直保持着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对于自身的一切,不是一味的肯定抑或是否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自身发展。故此,即便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可预料或难以预料的各种事物和突发状况,无论结果将是如何,不妨冷静看待,毕竟有时,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先不急着轻易下定论,事物方才出现,你我还尚未了解其事实情况,万不可匆匆的,就将自己的结论发表出来,未免太过草率。不如先静静观察,待其逐渐发展完善,慢慢显露出它的特有的外在表现时,我们再根据它的产生的现象,来预估它的利与弊。800字 高三 议论文
-
浅谈懒惰懒惰是成功道路上的荆棘,它将阻挡我们迈向成功的脚步,只有勤奋可以助我们披荆斩棘,因为它是我们迈上成功路上的一把宝剑。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懒惰等于把人活埋。”懒惰是生活的死亡。有一个寓言说:有一家人都很懒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妈妈做,妈妈不做就叫女儿做,女儿不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没有办法,只好用尾巴扫地,用身子抹桌子,甚至用嘴叼着水管给花草浇水。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见到小狗做事便很惊讶地说:“喔!小狗这幺能干,还能做家事呢!”小狗说:“没办法,他们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听,大吃一惊:“小狗也会说话!”小狗赶快对客人示意:“嘘!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否则他们还要我接电话!”一个人,天生两只手,就是要做事;生来一双脚,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巴要讲话。天赋属于我们的本能,如果不用,人不是成为废物了吗?西谚有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起它。中国人一向相信财神爷可以送财富,但是财神送财来,也要你礼貌性的去接受,如果你懒惰避开他,也不能发财。甚至套在脖子上的大饼,你吃完了前面的部分,如果连转动一下都懒得去动,那么饿死也是活该。人多数不是懒惰的,你看!天生用眼睛来看世间万物,但是人觉得不够,因此发明显微镜、望远镜,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天生耳朵要来听声音,人们又发明了播音机、广播机、电视机,希望听得更远,更大声;天生一双脚应该用来走路,人们又发明了脚踏车、汽车、火车等,希望能与时空竞赛。世间上,懒惰与贫困是难兄难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所以容易懒惰,这是互为因果。所以人如果想改变命运、改变贫困,必须舍弃懒惰,要勤劳精进。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个懒惰懈怠的人,就算拥有再多的天赋又有什么用呢?他永远等不到收获成功的那一天……天纵英才,又有何用?700字 高三 议论文
-
浅谈刘邦的功臣如果说项羽成为一个悲剧英雄的关键在于他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那么,刘邦手下的韩信、彭越纵使在战场上能够冷静考虑大局,不被情绪波动迷失方向,在战场之下却少了项羽同样的政治智慧。且不说被人们说过无数次的如果韩信保持中立,三国就不会轮到曹孙刘来演义。汉代开国后,地方居然有手握兵权的悍将,这个代价岂非太大?我看来这不过是刘邦的缓兵之计,先干掉项羽,再拿自己的鹰犬开刀。其实,这完全可以是韩信的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诛杀项羽之后倒打一耙——这个时候,刘刘邦庆功,必然放松警惕,而且可以打着刘邦背信弃义的名号。一则,刘邦背信弃义倒打一耙突袭项羽,二则刘邦封王的封地大了点折扣。韩信为了摆脱刘邦的猜忌杀了好友兼项羽部将钟离昧。这下,莫须有的罪名成立了,韩信遭到监禁、由王贬至侯。想想吕后召见韩信,就将他宰了,刘邦此时已经到了韩信地盘,却在家门口被逮捕。第二个遭毒手的彭越居然向吕后哭诉。如果他保持缄默,也许还能够成为一个平民了却余生,但是吕后一转身就要刘邦杀了他。也不想想韩信与自己谁的功劳大、再者不想想韩信怎么死的。灭三族、腰斩、剁成肉馅,都说刘邦约法三章、仁慈无比,我呸!英布倒是有意思,收到肉馅,马上起兵。不过独木难支了。时代不一样了,周天子讨伐不臣,需要联合各路诸侯。现在,某个地方的势力单独与中央对抗,毫无胜算。各个击破,倒霉的总是自诩功劳大的功臣。想要衣锦还乡,要么交出兵权担任文职,要么马上倒戈。有足以称霸一方却不足以改天换地的兵马很头疼。60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浅谈浅阅读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是全球图书日,在这一天,你也许会收到一两本书,那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这几本书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吧!在一次偶然,我听到了浅阅读这三个字,因知识短缺,便向人请教,听得解释为:“追求简单轻松,使用的阅读。”我想了想,便又联想到了另一个成语,“不求甚解”。我联想的根据是两个的意思都相近,特别是“简单”和“实用”这两个词,“实用”才是抓住了一篇文章的精华,“简单”才是真正的博览群书。陶渊明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这句话的意义,也就是不求甚解,或说是浅阅读,每一个人都是从出生便开始学习,一直老去,因此说书才是交得最值的朋友,因为他不会离你而去,不管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离开你,陪你从生至死。其实古人早就知意到了浅阅读的实用性,就比如说诸葛亮吧,为何他的知识会如此之广,那是因为他能在读书时,运用上浅阅读这个技巧,“观其大略”,这难道不是浅阅读中的轻松简单阅读吗?“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句话是宋代的陆象山说的,意思是在读书时,不要太过于的死抠一字一句,不要因小失大,这难道还不是浅阅读的实例证明吗?浅阅读,其实就是读书时要抓住这本书的中心大意,要取其精华。如果你说你想要读懂一本书你就能走天下可真正当你弄懂这本书后,别人已经读了上百本,上千本了。世界上的书数不甚数,海洋也无法恒量书堆起来的宽度与高度,拿这么多书,你如果不掌握,不运用浅阅读这一技巧,这一方法,那你到老死去,恐怕也只读了几本书。孔夫子搬家——尽是书,从这句谚语中便可看出孔圣人的书可有多少。那这么多书,他如果只是一本一本的死抠字眼的读,那从何而来的那么多书,何来的孔圣人这个称呼?从此也可看出浅阅读这一方法的好处。从古至今也有多少的文人墨客能够攀登上文学的顶峰。如果没有浅阅读这一方法,你学一生都是死抠字眼,那你又会学到多少呢?说了这一些,我想你也能懂得一些浅阅读的受用之处吧!也希望你能用好浅阅读这一技巧,攀登更高的文学顶峰。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高一:宋漫800字 高一 议论文
-
浅谈谦虚毛主席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只有学会了谦虚,才会前进,学会了谦虚,才会成功。谦虚是走向成功殿堂的步伐。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谦虚的人。每当他写出一首新诗后,总会持之以恒地带着不骄不躁的心情先念给牧童和村妇听。哪怕村妇们只提出一点点意见,白居易都会洗耳恭听,虚心纳谏,心平气和的接受他们提出的各种意见。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懈怠,而是经过认认真真地思考,反反复复的修改。直到他们拍手称赞为止。诗人白居易并没有认为牧童和村妇知识浅溥而轻视他们,鄙视他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严格要求自己与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也正因如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被人们赞颂,他那谦虚的性格实在令人敬佩。这就是谦虚的见证!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应该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大知识面,储蓄更多的知识,才能走进成功的殿堂。谦虚是打开成功的金钥匙。宋朝的文学家苏轼,小时候聪慧过人,出口成章,文釆飞扬,妙笔生花,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他沾沾自喜,渐渐地有些飘飘然,还有几分傲气,认为没有人可以超过他出众的才华。于是,他在自家大门口得意洋洋的写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大家看了看这幅对联,便都来向他提问题,结果,都没有难住苏轼,他不假思索地一一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过了几天,一位白胡子老先生来到苏轼家门口拜访,手持一本厚厚的书,请苏轼念一念上面的字。苏轼便毫不犹豫地接过书一瞟,先愣了一下,皱皱眉毛,傻眼了,然后是目瞪口呆,魂不守舍,满脸涨得通红。原来苏轼竟然不识第一页里面的大字,小字也一个不知,更别说一本书了。老先生带着微笑,摇摇头转身离去。等老先生走后,苏轼羞愧万分,他立刻把对联改成了“发奋识别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以后,苏轼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脚踏实地,专心致志的勤奋好学,还要夜以继日的学。经过他的刻苦读书,默默无闻的努力,孜孜不倦的学习,最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学家。这就是谦虚的力量!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以为自己聪明博学,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目空一切。有句格言,大家耳熟能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只有谦虚,努力向上,才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古人说得好:“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如果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那么成功的大门将不会为你打开。所以我们要谦虚地学习,要谦虚地接受,要谦虚地成长,这样,我们才会更上一层楼。1000字 初一 议论文
-
浅谈合作“合作愉快!”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合作是友谊的纽带,代表着一种协和与默契,一种荣辱同担的决心。然而看看我们的周围,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投和与默契是不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的猜疑与不信任。我们不得不危机地感触到,合作的观念已被许多人淡化了。其实,社会的长足发展需要的就是合作精神,唯有相互之间伸出真诚的手,以诚信的理念建立起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让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纵观我们的周围,许多领域都是需要合作精神的。进行一项科研,得大家合作,如果仅靠一个人“钻”,又怎能出成果?制定出一项政策,也需要大家合作去实施,否则这项政策就是“空中楼阁”。开办一家企业,同样需要的有员工齐心合作,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可见,发扬合作精神,建立诚信的理念,更是我们的物质生活的保障。要发扬光大合作精神,“私”字当头是不行的。只想着自己的好处,不考虑别人的得失和集体的利益,合作永远是一句空话。我想之所以许多人将合作的观念淡化,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私”字占了上风吧。一旦头脑中私字占上风,一切便替自己想,在集体中患得患失,凡事总觉得自己亏了;人人都这样想,结局便是“纷纷作鸟兽散”,合作更无从谈起。记得一位党员曾经说过:“人生在世,奉献二字。”为何不这样想呢﹖将自己融于集体当中,把集体的事当作自己的“私”事,想集体所想,急集体所急,以奉献为乐,这样头脑中的“私”自然换成了“公”,人人“公”字当头,又有什么事情不能合作?做一切事情都以合作为保障,以人与人之间的诚意为纽带,我们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自然就能进行得顺顺利利,祖国的腾飞、民族的复兴也便指日可待。650字 高一 议论文
-
浅谈分数好久没有发表文章了,偶有兴致便想谈谈学生关心的分数。分数是什么东西?且听我慢慢和你说。说实话我这几天就是为忙分数,为了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忙了半个多月,忙到最后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忙出了一个什么名堂,到是提心吊胆的混了半个多月。也不是说什么收获也没有,道是培养了我遇事不惊的心理态度。但是我就纳闷了,中国的教育方针难道是培养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吗?对此我十分不解,也懒得去解。因为小孩子永远不会理解大人,反过来大人永远不会理解小孩。自从我上小学以来,我的大部时间就和分数形影不离,虽说日久生情吧。我和这老兄生活这么多年了也不认识它,我真可谓悲哀啊。时间随着箭瞬间流逝,转眼又是一个学期末,老师要杀人,学生要自杀。总之学校蔓延着紧张的气氛我也被这气氛所熏陶,但我不想自杀且又不想被杀所以我就只能讨好分数,拿起书拼命的看,拿起题拼命的做,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孩子暂时性休克。其实也没人逼他,心甘情愿。其实内心心极极其的不甘情极其的不愿。但他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为了分数呗,中国人都知道。分数乃虚物,乃人们自己发明的东西。但人们对这个东西乐此不疲的追求着。为了这个无形的东西人们激动过。悲伤过。绝望过。愤怒过……就像演电视一样一遍又一遍出现在这大千世界中。最郁闷的是这虚物在关键的时候只有一次机会,小心还好,一不小心你就完了。即使你有一身的才华一不小心你就和要饭的没有什么区别了。即使你是一个读书的工具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要和分数哥俩好你就会成为人上人,这又让我多少有些不解,曾经有一个有趣的美国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一个重点班的60个学生做了一个匿名调查问题是:分数和能力你愿意得到什么(二选一)。调查结果一出来有55个孩子愿意得到分数,只有五人学生愿意得到成绩。又此可见中国学生对分数的无限向往之情和对能力的不屑一顾。而到了美国全校500人有480希望得到能力,只有不到20人希望得到分数。如此大的差别似乎也预示着中国和美国的未来……800字 五年级 议论文
-
浅谈掠过,时间慢慢去了;回忆,永运不会忘记;漫过春夏秋冬的水际,留下许多痕迹,我们不要忽视这里。——题记淡淡一缕清香,带走一丝倦意,埋头思索去苦苦寻找着真理。在最珍惜的时光里,度过最难忘的记忆,而如今是在最后分离的一年里。斗胆试问,是否只有最后一个年头,就必须学会承担生活的责任了?是否只有一瞬间的快乐年华了?是否只有唯一选择长大的答复呢?是的,生命里的时间是不容等待的。从弱稚的我踏入这几年的历程中,我渐渐地学会了许多许多……看着春变夏,秋变冬,雨水逐渐多;看着困难多,惊喜多,一步一步变老了;这才发现人生之短暂,一挥手便过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母亲一起翻一下子就老了,模样,不由发起感慨说道:“你看妈妈以前读书时多年轻啊!现在人一下子就老了,总感觉这些事情发生在昨天似的,历历在目。”我知道母亲是想告诉我人生一触即逝,要好好珍惜。对啊,为什么人总要到老了才明白年华短暂?后来母亲又跟我讲述了她一边劳作一边学习的苦,只为走出那穷山沟。我总厌倦着说:“您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但我懂得,那是她的希望,她又有一个更大的希望,愿我能爱学习,生活更富足,为以后接班顶起这个家。这些话也许说得太早了,但这是当母亲的一片心。如今,只有初中最后一年的冲刺,母亲仍一直叮嘱着我,这令我很感动。母亲一向以来都以淡淡的话与我交谈,教育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又一次,我在遗憾地丧失一次机会后,失望地告诉母亲,她一句话敲开了我,她只给了这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啊,都市才是人的最高境界,我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学习是不能落下的。每一次受到大的挫折,母亲都用看似不关心、实含大道理的话教育我、关照我。现在我们仍分隔两地,但仍分不离母女情深母亲也不时捎个电话或短信回家,问问我的情况。我很想念她,她告诉我不要哭泣,要坚强,自强不息的学习,几分浅浅的话谈论出无限的母恋。母亲说我不要背负太大的压力,不管怎么样,她也会让我读书的,她说天塌下来有她撑着,不用怕的。我真的特别感动。我现在渐渐习惯这几年来母亲的浅谈,一直陪着我度过最精彩的年华。时间掠过,扫去了母亲的容颜岁月,我既希望时间过得快点,能早日与母亲想见;但又不想时间飞速,不然母亲会老的更快,我真不知道母亲离开我时,我该怎么办?虽然我长大后她一直会陪着我……初三:田紫荆900字 初三 抒情散文
-
浅谈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果每个问题都去深深刻刻地解剖、分析再把它转换成文字写出来的话估计我这篇文章就要成长篇论文了,出于简便考虑(给阅读者简便也给我简便),我于是写了这篇浅谈文,应该算短篇的议论文吧。环境总会影响着每个生存者的心情,一个人如果总是在黑暗的环境下待着,过不了多久,他这个人也将会变得心存不轨,甚至说是无恶不作,无法控制住自己。一个人如果在阳光的环境下成长,那他的未来之路一定会很光明,因为他的心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不像那些已对自己绝望的人一样。这就说明,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生活中不一定处处都有良好的环境,就比如说教室,往小了说教室仅仅是一个空间,容纳着几十个人口同呼吸共成长,而往大了说教室却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恰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存在着不同种的噪音的合集,比如自习课不顾他人利益自私自利地进行讨论(你可不知你发出的声音可有多大),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小事中见本质:至少可以判定出此类人的公德心不够强,甚至是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有着“不祸害到别人不罢休”的“气质”。又比如说,吃饭要别人陪,这点我不介意,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例真实的例子在我身上发生过。从前我和同学一起出去吃饭,因为那时候我也有空,他也有空,所以一起去吃饭至少能有个人陪同;而后来的后一天因为我真的有急事,以好的语气对其说道:今天我可能没空,你自己去吃吧!你猜猜他怎么回应?直接板着个脸跟我说:唉,我交友不慎啊,交上你这样的朋友。我也只能笑笑,此中蕴含着十分多的哲理,在这里我暂且先提起几点:1。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当作理所当然,因为没有一个人在生下来之后就应该对你好,对方对你好是给予你面子而不是给了你资本。2。为人处事的时候要懂得包容,谁没有意外情况?你如果还是按照老路来前行,撞到大树、跌进溪流、坠入悬崖那都是你自找的。3。思想不要太幼稚,只有幼稚的思想才会干出幼稚的事情(甚至说是愚蠢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了。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离开环境,只要你还活着,那你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环境,自己忍耐环境中的种种不足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是让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树立起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不要总是想着自私自利,也只有这样,环境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我们每个人才能直面阳光无惧黑暗。初三:凯品天下900字 初三 议论文
-
浅谈语文我在学校里,交到了很多的朋友,我和他们在一起,学到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西下的太阳,绚丽灿烂,为山河增光;语文是多彩的锦缎,流光溢彩;华丽典雅。这些美丽的事物说出来是“语”,写出来是“文”,它们都是一篇篇华美的乐章。语文是各个方面的结晶。古典文字里的语文是当阳桥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令人惊心动魄。诗歌里的语文是古道西风中的瘦马……让人含英咀华,回味无穷。我现在终于知道了,语文不是一篇篇应试作文,也不是一份份模拟试卷。他可以是天空中的彩色云朵;它可以是原野上的一朵蒲公英;它还可以是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观人世沧桑,看人间温情……我在学校里,交到了很多的朋友,我和他们在一起,学到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西下的太阳,绚丽灿烂,为山河增光;语文是多彩的锦缎,流光溢彩;华丽典雅。这些美丽的事物说出来是“语”,写出来是“文”,它们都是一篇篇华美的乐章。语文是各个方面的结晶。古典文字里的语文是当阳桥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令人惊心动魄。诗歌里的语文是古道西风中的瘦马……让人含英咀华,回味无穷。我现在终于知道了,语文不是一篇篇应试作文,也不是一份份模拟试卷。他可以是天空中的彩色云朵;它可以是原野上的一朵蒲公英;它还可以是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观人世沧桑,看人间温情……我在学校里,交到了很多的朋友,我和他们在一起,学到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西下的太阳,绚丽灿烂,为山河增光;语文是多彩的锦缎,流光溢彩;华丽典雅。这些美丽的事物说出来是“语”,写出来是“文”,它们都是一篇篇华美的乐章。语文是各个方面的结晶。古典文字里的语文是当阳桥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令人惊心动魄。诗歌里的语文是古道西风中的瘦马……让人含英咀华,回味无穷。我现在终于知道了,语文不是一篇篇应试作文,也不是一份份模拟试卷。他可以是天空中的彩色云朵;它可以是原野上的一朵蒲公英;它还可以是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观人世沧桑,看人间温情……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感情浓烈,如火山喷发,汩汩而出,能深深打动读者。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900字 二年级 散文
-
浅谈人性“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古人说的好,人之初,性本善,在如今这个世态炎凉的地方,又是如何的?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要是没有善恶美丑之分,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呢?但是在当今社会,人都本性,显露出的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善良中也潜藏着罪恶。一次次扪心自问自己做得如何?我也是其中的那一员吧!我还记得曾经在一次考试中,考过一个检验的问题。他是这样问的: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撞倒在地的老人时,肇事已经逃跑,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主动去扶?我相信百分之百的学生回答的都是会,但真的如此吗?我相信我自己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我也会犹豫。我深刻的记得在那次考完试后回家的路上,我就遇到这个问题。当时是一位女士载着一个老人,不知是什么原因。两人摔倒在地,东西也跑出去了很远。当时站在那里围观的人有很多,硬是没有一个人敢去扶,这叫人多寒心。不久急救车就来了。确实,现在有太多的人因为伸出了援手帮助了别人,得到的却不是感恩,而是反咬一口,这难道不是吗?他们连良知都没有了。这个社会现在给大家带来的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干脆不去帮助别人了,已经形成了一种见死不救的观念。现在不只是这些,更有的是不赡养自己的父母,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生养出来,把我们带大,而我们给他的回报是什么?甚至我在微信中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讲述的是因为老伴走了,就她一个人,他有5个儿子,一个抱养的女儿,他的儿子把她的身体分成了6块,然后抓阄,哪一部位出事了,就哪一家负责?这位老人的左腿被车撞伤了,没有一个人去照顾,因为,她的女儿不知道抓阄这回事,但是这个女儿来照顾她了,这个肇事者是一个好人,主动给老人30万。打电话回家说去分钱时,其中的一个儿媳妇说:正好5个儿子,每人6万,当要按手印时,老人用受伤的脚按了指纹。这个肇事者问为什么?老人说:“我的儿子把我分成6块,这个脚分给了女儿,所以这钱应该给女儿。”这难道就是一个作为儿子对父母的回报吗?五个儿子,没有一人赡养,你有没有想过你以后也会成为父母,甚至你已经是身为人父的人了。你这是在给你的孩子做榜样嘛?最难懂的是人,最难猜测的是。有多少美丽的脸庞下隐藏的是丑陋歹毒的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是自私的,但是同时也应该帮助别人,最基本的你都不能做到,你还能算人吗?你还有良心吗?人要是一点都没有了,活着还有意思吗?难道这个世界只有冷漠吗?900字 高二 议论文
-
浅谈食品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得不承认,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已成为生活的重中之重。在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更是成为第一大产业。然而,我们吃的越好,健康越是受到了威胁。十年前,我们可能对食品安全事件鲜有耳闻,大家吃的也简单:春天吃春椿,夏天吃黄瓜,秋冬吃萝卜,吃的放心实在。如今,社会发展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家家住进了小洋楼里,本想着享享清福,可接连不断地噩梦搅得我们食不下咽,睡不安寝。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无疑对公众是当头一棒!地沟油、假葡萄酒、回炉面包、瘦肉精、牛肉膏、毒豆芽、染色馒头、染色花椒等只要我们日常生活里吃的,几乎无一幸免。这情景很让我们毛骨悚然,用温总理他老人家的话说:“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现在,我们再走近酒店里,面对种种色泽鲜艳的菜肴,如何下手?纵览古今,名哲先贤们莫不对诚信的品格推崇之至。“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流传千古的守信美谈。墨子云:“言不信者,行不果。”庄子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孔子更是谆谆告诫人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国十大会计名家、被美国人称之为“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之所以把自己的第一家会计事务所命名为“立信”,就是本着“信以立志、信以立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这一信条。足以可见,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法商贩们为了谋取暴利,竟不惜丢弃诚信,背上良心债!!在这种防不胜防的背后,不仅良心掉价了,社会体系也遭到了深刻崩盘,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遭到了质疑。老百姓们原只是想做一场小本买卖,但当他发现官员可以贪污、领导可以舞弊、城管可以打人、医院可以乱开单、媒体还无法监督。一些有权的地方和人,在行驶他的“伤害权”,以侵害别人来获取利益。世间万物是普遍联系的,社会体系处处是都是因果循环。当正义不在成为主流,谁还会将它作为做人和行事的准则?让食品成为时尚,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需要商家们洗心革面,诚信经营,更是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职业道德,诚心为人民服务。有一天,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周围的环境洋溢着和谐的音符,人们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900字 高一 议论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