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论语》65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论语》

6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声声不息的文化长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论语》穿越时空,一直将和谐、宽容、仁慈、孝顺、友爱、学习的声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未来。

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古代先贤。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正是他虚怀入谷、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写照吗?他活到老,学到老,还处处拜能者为师,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不谋而合,他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的先进教学方法不值得我们借鉴吗?新时代的教师,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死守书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行吗?长此以往,你只能成为夜郎。我们应该以孔子为榜样,拜能者为师,不收到下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你看,我们身边的许多平凡人,他们有的是书法好手,有的是绘画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师,有的是球场精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人身上汲取点滴之长。

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战乱不断、挑战多多的 年代,和平、和谐更是人们所向往的境界。一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应互相尊重、取长补短才能和谐,才能创造美好的一切。对每人而言,真正的和谐应该是人人互助,团结友爱,身心健康,尽可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论语》对现代人所谓和谐的启发。

《论语》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学习、诚实守信地交友、孝顺的对待家人。这样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完美。

这就是《论语》,是智慧、是真谛也是心灵良药。在微微灯光下,读着论语,虽说是懵懵懂懂,不解其意,但那份道德财富却让我喝了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雪“公鸡”失踪案

7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虽然我们很认真地守护着那只雪“公鸡”,但它还是悄悄地“飞”走了。

今天上学时,“公鸡”在我们刚到时还是完好无损的。但上完两节课后,我们出来一看,“公鸡”虽然没有变形,但“鸡”头有一小点变化,中间被开了一个四方形的长口。同学们都以为是哪个调皮的家伙挖的呢,觉得没有大碍,还是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其实,一个“阴谋”正在实施着……

又上了一节课,正当同学们下楼时,前几个特别快下楼的大叫:“哎呀,咱的‘公鸡’呢?”另一个又喊了起来:“一定是校长干的好事。”还有一个提了建议:“朋友们,跑过去看个究竟!”大家便一个跟着一个地跑到了“公鸡”原来的位置,旁边什么也没有,只是看到地上有一根粗粗的大绳。

雪“公鸡”失踪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让我这个小侦探为大家分析一下吧。

鸡头被打了个洞,这样便于各个老师用铲子打?嗯,不太可能。因为雪“公鸡”被打了怎么旁边没有一小丁点儿的雪块,按常理说,旁边不该没有一点儿雪块,老师们根本扫不干净,假如扫完了,又堆在哪儿呢?所以,这个考虑,否定!

第二个想法,切块之后肢解运输?但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个想法,虽然是很容易的,但为什么地上会有一根大绳?还在鸡头上掏了个洞,岂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否定。

第三种想法,就地搬移?更不可能了,因为那个大“公鸡”跟个大石头似的,想就地把它这个重量级的大家伙搬走,谈何容易?否定,否定,否定!

只有最后一种合理猜想了,就是把所有条件全用上的一个可能:拖走。我们不妨想像这样一个场景:刚开始,老师挖了个洞,然后上课集合,拿着那根跳绳,开始行动。先把跳绳放到洞里,然后用拉东西的方法拉走,就是一边几个老师,另一边几个老师,一起合力拉到后院,就地粉碎。他们连打带踢地将“公鸡”打成了末儿。此事做得神秘,竟然没人发现。

真巧,第四节课下课后,校长告诉了我们实情,这才使我的猜想得到了证实。

但校长同时告诉我们,他们只是粉碎了一个鸡头,鸡尾还没等到打碎就下课了,所以只好草草收工。抱着一线希望,我们来到后院看了看,嘿,鸡尾正向我们一摆一摆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