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法治”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列国争霸兼并剧烈,社会已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国家的法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一些开明识惠的君主已认识到了加强巩固君主专制的重要性并以此统一中国,此时以韩非为主要代表的法家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其核心的法治思想对当时的秦朝治理国家以及最终统一中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后秦朝又以极短的寿命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悲惨的历史结局,使我们不得不对韩非法治思想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类当今已经跨入21世纪,随着中国正在逐渐走向现代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建设,也给我国的法治建设代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并且某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其进程。而以韩非为主要代表的法家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起到了极其重大的深远影响,伴随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演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深入系统研究韩非法治思想以此来拓展论证其是否对当今我国法治建设有现实意义及联系?
关键词:韩非
法治思想
意义
导论:
韩非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以法为本,“法、束、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借鉴和吸收韩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和研究其思想的局限性,对当今我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法治建设”和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更替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借鉴意义。
有关韩非子法治思想研究,我国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在探索钻研,至当代我国学术界更是出现了空前的“百花争鸣”的热潮,当代的学者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后不断推出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等,从以上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归纳为三点:1、韩非思想阶级属性即韩非思想是与旧奴隶主贵族相对立的;2、韩非基本思想问题即韩非基本思想就是“法、束、势”三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3、韩非思想的来源即韩非思想与儒、道、法、墨家关系较为密切,但总的说来还相当薄弱,研究还是深度不够,认识不够,理论缺乏具体分析,贬斥有加,以偏概全,没有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当今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并且不是非常系统,没有足够的总结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作联系。
当今社会,关于韩非法治思想研究再次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步与时俱进推出了许多现代版本,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接受和吸收,因此本人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和自己的个人想法理解相结合,通过时间线索为主线逐步分析阐述韩非法治思想的产生、核心内容形成完善到展现给人其中的历史演变过程,最终来总结出对当今我国法治建设影响意义的方面并进行相应的评析。
一.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
韩非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
1.韩非子其人
关于韩非其人,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太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除去所引《说难》及司马迁对韩非的评说之外,仅387字。但是,凭这寥寥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知道韩非整个的人生历程。
1.1韩非悲喜剧身世
韩非大约诞生于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去世。这是战国七雄——秦、齐、楚、赵、韩、魏、燕用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一方面是刀枪剑戟,血雨腥风;另一方面是说客、策士横行天下,有的人早上还是普通百姓,晚上就贵为卿相。韩非未必不做这样的梦,但他的梦始终未能做圆。不说别的,他受了自己生理缺陷的影响,社会需要能言善辩之士,他却口吃,不善于言谈。
其实,韩非的先天条件不是普通百姓可比的。他出生在贵族世家,是韩国的公子,生活的起点很高。而且,他是著名儒学大师荀况的学生,和后来做了秦王朝丞相的李斯一道学习、切磋过。不过,他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传统,而受法家前辈的影响,吸取、综合他们思想的精华,成为他那个时代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不善口辩则以笔辩,韩非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辞峰犀利,论理透辟,气势不凡。他目睹韩王不以法治国,不以权势驾御群臣,不举贤授能以富国强兵,反而重用虚浮图名之辈,韩国日渐削弱,于是多次上书韩王,劝他变法图强,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
然而,文章却给韩非带来了机遇。他的《孤愤》、《五蠹》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了以后十分欣赏,感叹:“我要是能见到作者并和他交个朋友,死也无遗憾了。”刚巧李斯在他身边,听了这话,顺势说:“这是韩国的公子韩非写的。”秦王赢政紧急发兵攻打韩国,只有一个要求,这就是得到韩非。
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韩王有他无他没有什么关系。在秦军兵临城下之际,便拱手把韩非给了秦王。
人往往没有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时,渴求、盼望,一旦得到了,本来很珍贵的东西也显得不珍贵了。秦王对韩非就是这种态度,他很喜欢韩非,但不信任他,更谈不上重用。这本对他人没有什么威胁,却有人感到了威胁。
李斯嫉恨他,两人有同窗之谊,而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及韩非。姚贾对韩非深怀不满,因为韩非曾批评他不应该用财物贿赂燕、赵、吴、楚四国,并嘲笑他出生的卑贱和行为的不轨。
这对韩非是致命的。李斯和姚贾联合起来陷害他,在秦王那里进谗言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想吞并诸侯,韩非终究是维护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大王不用韩非,把他长期留在秦国,最后送他回去,这是为自己留下祸患,不如借故把他杀了。”
秦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官吏治他的罪,把他打入了监狱。李斯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要韩非自杀。可怜韩非远离故国家乡,想拜见秦王为自己申诉,有李斯、姚贾作梗而不可能,不得不含愤自杀了。
待秦王后悔不该如此处置韩非,派人去赦免他,然而韩非已经死在了监狱里了。
韩非在异国他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辉煌的政治业绩,留下了十余万言的政治理论,治国方略,后人作为《韩非子》。
古人喜欢说人死而不朽的三条途径:立功、立德、立言。韩非子以立言而不朽。《韩非子》,以部帝王书。
在这里,春秋以来的法家思想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和创造性的发展,韩非喜欢劝解帝王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宗旨只有一个:如何治国安邦。大到天子,小到诸侯,如何才能雄踞君王之位,不发生动摇,并避免自己身亡国灭。
韩非知游说之难,为人谋划正确的游说之法,却不能在秦王面前为自己辩说,摆脱死亡的灾难。但他的书被秦王读到心里去了。秦王实践韩非的理论,把他的法术势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建立了秦王朝。
1.2韩非兼容并蓄的个人思想——最终形成法家集大成者的法治思想
很有意思,韩非出自荀子的门下,成了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然而,人们往往认为,他思想的最深处,是受了道家的影响。
司马迁说: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根本源于传说中黄帝和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以,他把韩非和老子列为一传。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论道论德,韩非也论道论德。他不像老子那样说道是什么,说道能够生万物,道是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等。他论德也不像老子说的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等说得那样玄虚高远。而是把德视为人或物的内在品质,人以精神积聚为德,家以拥有资产为德,天下以拥有百姓为德。
韩非很下功夫解说老子的理论,但无意保持老子思想的原貌。他说道是国家的根本,又说道是从享有国家君主的权术中产生的,用道来和社会周旋的人,生命和福禄都很长久,就像树木有根,才能够生长。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功,韩非还以无为无思来解释最高尚的道德,也就符合老子说的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不过不要误会,这不是老子那样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是以貌似没有作为、没有思想为手段,虚中有实,以便控制别人。
像这样的道论、德论,其实是权术论。韩非思想的源泉并不只是老子一脉。他对老子、墨子、荀子思想的领会,融入了法家前辈的法术势思想。并以后者改造前者,以适应自我的进取人生。最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法治思想。用法术势改造君主以改造自私自利的人,建立集权的一统国家,这才是他的人生理想。
2.韩非法治思想的时代背景
韩非子的生活年代,已经到了战国后期,此时,旧的贵族制度向新的制度转变,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适应了新兴阶级变革需要的法家思想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在此之前,许多诸侯国已经由新派人物的代表掌握了政权,任用法家人物进行变法,从事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的改革。可以看出,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已体现了法家思想的逐渐壮大和全面深入。
2.1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大量出现以及实物地租形态表现的封建生产关系
从经济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他们的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从而促使社会经济很快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青铜器的使用,铁器的普及,标志着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奴隶们除了耕作井田之外,还有条件开垦荒地,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以及与私田相适应的,以实物地租形态表现的封建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产生。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力,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实行如“初税亩”、“量入修赋”等经济政策,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布成文法活动开始列入社会变革的日程。
2.2政治方面:分封制开始瓦解,大一统宗法统治开始动摇
从政治上看,西周时期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开始动摇。分封制实行时间过长,经过几代,原有的兄弟同宗之间的亲情与亲缘关系逐渐淡化,分封领土之间的利益之争频繁,逐渐蚕食原有的宗法礼制,周王室号召力、控制力逐渐减弱。成为图有虚名的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各封建领主之间为扩大领土,掠夺财物和建立霸权而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各自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臣杀君,子杀父,弟篡兄,下犯上等严重违反礼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甭乐坏”时代,礼制已不能治理天下,法制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封建制度还不完善,奴隶主贵族势力不断反扑,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各国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已得的封建政权,加强封建制度建设,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
2.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在诸侯割据纷争时期,政治上不统一,当然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思想。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游来游去”,有相对的自由。收门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的盛行,只要略微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发展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当时的文化知识,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各家各派之间进行剧烈的论争,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社会上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后起之秀的法家等。战国晚期,伴随着实现封建统一条件的日趋成熟,有些学者力图批判、总结、综合其他学派,构筑地主阶级的统一的思想。
法家思想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韩非作为战国思想家中的后起之秀,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最终完成了法家思想集大成——韩非的法治思想。
3.韩非法治思想的思想渊源
韩非法治思想是多元化的思想集成,吸收了墨家、儒家、道家和前期法家的精华之处并将其糅合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从他的法治思想中的各个角度都能折射出以上各家学派的印记:
3.1继承了墨家的政治独裁并将尚同、非命、非乐、非儒部分发展到了极致
郭沫若曾经指出:“韩非个人在思想上的成就,最重要的似乎就在把老子的形而上观,接上了墨子的政治独裁的这一点。他把墨子的尊天明鬼、兼爱尚贤扬弃了,而特别把尚同、非命、非乐、非儒的一部分发展到了极端”(郭沫若《十批判书》)。这句话从侧面也说明了韩非法治思想在行程推动上或多或少也参照了墨家,比如他所主张的绝对君权已经就是墨子“尚同”的主张,而韩非的“以一国目视”、“以一国耳听”的多设耳目之办法,更是墨子所发明的。韩非继承了墨子的政治独裁,他把墨子的“尊天明鬼”、“兼爱”、“尚贤”扬弃了,而特别把“尚同”、“非命”、“非乐”的一部分发展到了一个极端。
3.2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实践原则,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完善奠定且推行了其法治主张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的人物,他的思想渊源也是多方面的。他既然师从荀子,荀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他自然有深刻的影响。从儒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和早期政治实践的实际过程上看,孔、孟、荀、韩四人中,孔子和孟子共同完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创立;荀子承前启后,正处在儒家思想的一个转变的环节上;荀子的弟子韩非则实际上是以“法治”的具体政治主张,继承和实践了儒家的人道实践原则。孟子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最终实现了“定于一”的,就是“法治”。
《韩非子•五蠹》曾批评儒者“以文乱法”,但批评儒者并不能作为其是否属于儒家学派的标准,荀子曾对儒者提出批评(注:《汉书•艺文志》。衡量儒学的标准,只能是早期儒家孔、孟、荀子三人所共同建立的人道实践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韩非继续了荀子的思想转变过程,以“法”的思想承接了“仁”、“义”、“礼”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实践原则。或者说,由于“仁政”、“王政”、“礼制”的具体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儒家的人道实践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要表现为韩非的“法治”主张。
韩非主刑名法术之学,又与李斯师事荀子,荀、韩的师承渊源是非常明确的。荀子对韩非的显著影响是:历史学说上的后王主义,杀诗书的思想。荀子的也曾经说“道”,但韩非之所谓“道”,是由老子的“道”演化而来。韩非在法家理论和逻辑概念上主要取源于道家的老子,而荀子在战国后期“最为老师”,韩非作为荀子的高足弟子和战国末年最有才华的学者,在人道实践原则方面得力于荀子之处,是直接而丰富的。
3.3继承对道家老子哲学的发挥又有自己的创造,为其推行法治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
当然韩非的思想渊源也有来自于道家的影子,韩非的天道自然观既有继承又有创造。韩非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观,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名,字之日道,强名之日大”(《老子》二十五章),意思是说有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叫道,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而韩非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主道》)。意思是说万物之所以能够发生发展的根源是“道”。很显然,韩非与老子一脉相承,认为天地和“道”就是自然界自身及其根本的总规律。而更重要的是韩非在认同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又创造性的提出了“理”的范畴。韩非认为世界万物从属于一个总的规律——“道”,但又有各自的形态和特征,这使得万物得以彼此区分,这个区分万物之差异的标准就是“理”。韩非认为,“道”是自然界根本的总规律,“理”是万物借以互相区别的特殊规律。特殊规律离不开总规律,总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所以韩非说:道者,“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就是说各种不同的事物,各有其特殊的规律,所有万物的特殊规律,共同体现出了世界的根本的总规律。他认为“道理相应”,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遵循。他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但反对消极地因循自然,主张用人力改变自然,他说:“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韩非子•显学》),椎段者,所以平不夷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韩非崇尚人力,强调“理”的变化性,为反对抗拒变法的复古主义思想,推行其法治思想进行论证。
3.4继承了法家思想商鞅、审不害、慎到的“法、术、势”创新将三者相统一的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作为一个法家,韩非当然接受法家的影响是最大的,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纷纷主持变法运动的倡导者都是前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是结合社会经济最密切的学派,学术上的渊源和韩非的思想体系有紧密的联系。
韩非子的法治理论,集前期法家“法”(商鞅)“术”(审不害)“势”(慎到)三派之长,强调国君必须行法、执术、恃势,以法为本,使法、术、势三者密切结合,提出“抱法处势则治”的思想,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韩非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他把商鞅的“法”、审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于老百姓,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所谓术,是指君主考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所谓势,是指君主的权势。它对于君主来说,就好比飞龙必须乘云而飞,蛟蛇必须驾雾而游一样,不可缺少,而且也决不可让给别人。这三个方面,法是根本,人主考查任用,施行赏罚,都必须以法为准绳。同时,术与势也不可缺少。只有法术兼用,抱法处势,才能更好地使法发挥作用。
韩非把这三种学说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这样,他的政治思想就不同于前期法家某一个人的政治思想,而是法治、术治、势治三种政治主张的混合体。也就是说:“君主凭借政权的威力,运用术数以驾御群臣,而使群臣百姓都守法奉令来体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学说。”(《韩非子•前言》)。这些话,极为简明扼要到说明了韩非思想的实质。若从实际的政治出发,则韩非总结了前代的统治经验,而建立了完备的君主专制理论。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根据、核心内容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韩非法治思想的产生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持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思想是分不开的。
1.理论根据
1.1人性好利论
在人性问题上,韩非与他的老师荀子相近,荀、韩两人都把人的欲望本能和好利恶坏的
自然取向看作人性的内容,这是他们的一致之处。但是韩非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他并不主张老师荀子的“化性”而主张“因性”,因此他认为:
人是自私的,老子说人应该少私寡欲。
荀子的言辞更激烈:人性恶,性善是一种假象。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夺,相互厮杀、嫉恨,都是人性恶的缘故。
韩非步他们的后尘,他不像老子说得那么婉转,也不像荀子的话说得尖锐,韩非另有见地。人性趋利,利是自私的核心。人要生存,寒则求衣,饥则求食,不能无利。医生用口吮吸病人的伤口;做车子的工匠,希望人人都享有富贵‘做棺材的工匠,希望人早点死亡,都是为利驱使。
君臣之交,利是连接的锁链。危害自己生命而对国家有利的事,臣子不会干;危害国家对臣子有利的事,君主不会干。父母与儿女血肉相连,该是亲密无间,却也是恩厚则相爱,恩薄则相怨。人人如此,求利没有止境。不论国家贫穷还是富裕,财货足以争夺还是不足以争夺;不论人在现实社会难以生存,或者可以生存,或者本来就富贵安逸,都争夺不休,国家没有安宁的日子。况且,人自私必损公害人,只有这样才能肥了自己的腰包。人性如此,是社会和君主的灾难。现实社会却又是公私不分明。为公的君主,本该是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有形无形地奖励私义,使行私者享受了名誉和利禄。
韩非忧心忡忡,他没有因之消沉,而从人的自私性中激发了亢奋的情绪,要在公与私之间划一条界线。他说古代创造文字,都知道自环为私,背私为公,公私相违,现在的人难道不懂得这个道理了嘛`?问题是要弃私为公。弃私为公的道路只有一条:明法,令必行,禁必止。
人性难以靠自身修养来矫正得,必须依赖外在的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法治。它有赏赐的恩惠和刑法的威严。无法,人不服于人,惟利是图;立法,人得服于法,守法。法明确表示怎样趋利避害,行私则违法有害,谁还敢行私术而废公法。
韩非以自己的睿智认识人性,又顺应人性力图对它进行改造,让君主、臣民都一心奉公。
韩非从现实利害关系出发,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好利恶害是人的本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冰冷冷的利害关系。他举例论证说:“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见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韩非子•备内》)甚至是父母子女骨肉之间也是一种利害关系,他说:“且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坏狂,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其长利也。。。”(《韩非子•六反》),把人际关系一概看成是利害关系,表现了韩非的冷漠和偏颇。但是,作为一个主张以法治国的冷峻的政治家,韩非对人性弱点的认识和对人际关系的分析,又的确有其深刻的一面,他抓住了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利害关系,这就为他的强权政治理论提供了人性论的根据。
1.2历史进化论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直承商鞅而来,不但更系统化,而且因为人口论、利害论、经济论的
介入而更完备,并将他个人的思想使其创新,他认为:立法,是站在历史的土地上,以先王之法为法;还是站在现实的土地上,自立新法?
韩非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就像人不能够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现实社会也决不会是历史社会的绝对重演。
天不变,道也不变,殊不知天无时不刻不在变,只是抱有这种观念的人把它的变视为变或者是不察其变,随之把治国的方略僵化了,形成用原古之法治当世之民的滑稽局面。先王不可效法。社会不同,风俗不同,更有古今的人不同,社会生产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思想进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远古的人可比拟的,而且,前者没有,永远都不会有后者的蒙昧和淳朴,先王之法怎么用?先王以仁义治天下,仁义是用在可用的时候。当今之世,战乱频繁,奸邪泛滥,施行仁义,只会滋长懒惰,使人不求上进,而图坐享其成。既然不劳可获,何必劳力苦身呢`?先王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从舜、禹、汤到周文王、周武王,谁守了祖宗成法?代代如此。以先王之法为法,仿佛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既定的笼子。人不能失去活力,一旦失去,自然就少了创造。社会如同万物,万物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才会兴旺发达。
韩非瞩目历史,扫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勇敢的走进现实社会。他以法治反对先王的仁义之治,这法治也不单纯。正像他不主张效法先王一样,他吸取前人的法治思想,也没有简单的照搬,同样充满一种批判精神。他说商鞅知道用法而不懂得用术,说审不害懂得用术而不知道用法,分别取了商鞅的法,审不害的术,在加上另一位法家人物慎到的势位思想,把法术势融为一体,构成自己的法家思想系统。他指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废”(《韩非子•五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心度》);“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由此可见,韩非的法治思想事有着较为科学、辨证的理论根据的,韩非能够从动态的角度寻找到因时变化服务政治的最佳契合点。
2.核心内容
韩非在总结先秦法家理论的基础上,面临着“大争之世”、“多事之时”的社会矛盾,创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他的法治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实质内容。韩非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法、术、势三者并重。应该说,法、术、势这三者并非韩非的独创,但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把它们强调到了极致的却是韩非。
2.1法、术、势三者各自的内容
所谓“法”:吸收李悝、吴起、商鞅关于“法”的思想,这种“法”就是“编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的成文法典。通过“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法律决不袒护权贵。
韩非认为,法为君主提供了治理国家的客观尺度,可以避免因统治者个人因素给封建政治造成的损失,并可保证政治的连续性。他说:““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诡使》)又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用人》)这都是强调法的客观性。同时,成文法的公布,可以限制统治者个人的私权,以缓和君主与臣民的矛盾,调整上下关系。他说:“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法……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就是说,成文法公布出来后,做君主的不能,乱杀大臣,而做臣下的有法可依,不致于死得不明不白。另外,法还能够整齐民心,竭尽民能,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并提高国家的政治效能。在韩非看来,刑、赏二柄固然是“明主之所导制其臣”的有力武器,但无法之刑却不足以禁奸:“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用人》)同样,无法之赏也不足以劝善。只有按照法度赏所当赏,罚所当罚,才能胜暴劝善,“故民劝极而乐尽情”,“赏刑明则民尽死”。正因为法治有这么多的优越性,所以,韩非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并认为,在列国纷争的动乱年代,是否实行法制乃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他说:“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饰邪》)“简法禁而务谋臣……可亡也。”(《亡征》)在他看来,实行法治小可以救亡图存,大则可以致霸王之业。
所谓“术”:吸取申不害有关“术”的思想,强调君要用权术控制臣下,就是“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吏的手段。
术也是韩非政治思想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什么是术?它并非泛指君主的统治方法。因为法治和势治也是一种统治术,如果述泛指统治术,那就应该包括法治和势治在内,但在韩非那里,法、术、势三者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述的概念并不包括法治和势治。关于述的内涵,韩非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可见,术是特指君主驾驭群臣的统治术。这种统治术要求君主暗中综合研究各方面的情况,对照群臣的职分和诺言,检查群臣活动的效能和事实真象,然后予以赏罚进退,借以达到任能、禁奸的目的。术与法的不同在于,法是公开的,术是隐蔽的;法是臣民所共同执行的,术是君主所独自掌握的。
韩非认为,驾驭群臣之术是君主的特殊需要,其原因是“臣主之异利”。他认为,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自私的,所以,君臣关系只不过是一种互相利用的买卖关系,即“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因此,君臣之间的利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是以国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孤愤》)因此,韩非认为,君主要使臣下为自己效力,不能只依靠信义,使之不忍欺骗,而要依靠术数,使之不得欺骗,这就是所谓“恃术而不恃信”。韩非指出,君主如果用人无术,不是被智者欺骗,便是被愚者误事:“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无术以任人,无所任而不败……任智则君欺,任修则君事乱,此无术之患也。”(《八说》)这就势必破坏法制、削弱君权“法之息也,上暗也,上暗无度则官擅为。”(《八经》)如果君主用人有术,便能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使他们各尽所长,为封建国家服务:“使智者尽其虑……贤者敕其材”。并能达到禁止奸邪的目的:“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这样,君主就会做到令行禁止,法明势固,出现“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于下”的局面。
所谓“势”:吸取慎到有关“势”的思想,认为君主要握有权力,有了权势才能统治人民。
势同样受到韩非的重视。所谓势,主要指君主令行禁止的权势,同时也指造成某种事态的客观形势和必然趋势。韩非说:“势者,胜众之资也。”就是说,势是君主制服众人的凭藉。他认为,君主能否统治的关键不在于贤与不贤,而在于有势无势,犹如物的沉浮不在轻重,而在于有无船载所造成的飘浮之势。他说:“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功名》)因此,韩非认为,势是实行法治的前提和保证。他说:“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抱法处势则治,指法去势则乱。”为了巩固君主的权势并充分发挥势的政治作用,韩非提出了“处势”、“设势”、“用势”的思想。所谓“处势”,就是君主必须大权独揽。如果让大臣和左右专擅权势,君主必将受制于臣而失国。如果将权势借予臣下,就会有失位的危险。所以,君主是不可须臾离权的,就像“鱼不可脱于深渊”。怎样才能“处势”呢?这就是牢固地掌握赏罚二柄,这是掌握权势的关键:“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制君。”(《喻老》)他认为尤应紧握掌握赏罚二柄,不得分予臣下。否则,君将受制于臣。所谓“设势”,就是君主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巩固和加强权势。韩非认为,对君权威胁最大的是那些手握大权的“重人”、“大臣”和“左右”,他们经常进行不法活动,“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甚至“观时发事,一举而取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君主只有用术行法,严加禁止和防范才能巩固权势。其具体办法是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和制载“重人”、“大臣”,例如禁止他们占有城市,拥有军队,结党营私,市恩树德,拉拢人心。所谓“用势”,就是要善于使用权势推行法治。君主应以法为准则行使赏罚权,“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喜淫刑而不周于法”往往是亡国的征兆。
2.2法、术、势三者内在的联系
韩非认为“抱法”、“行术”、,必须以“处势”为基本前提。而“抱法”、“行术”又是“处势”的重要手段。“行术”又是“抱法”的必要方法。在“法“、”术“、“势”三者之中,“法”是最根本的,但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相辅以为用。
2.2.1.法与势结合--“抱法处势”
所谓“势”,韩非给它下的定义是:“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就是指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权势和地位。韩非作为一个绝对君权者,认为君主必须专势,不可使臣下擅势。韩非借用了慎道的一个比喻,将君主的权势比作“飞龙”,“腾蛇”赖以飞行的云雾,他说云雾一旦消散,龙蛇就会变得跟蚯蚓和蚂蚁一样,碌碌无为。韩非又将君主的权势比作“虎豹”的爪牙,“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韩非子•人主》),
人主失去了权势,就像虎豹失去了爪牙一样,必将为人所制。权势是如此的重要,“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孔子德行高洁,名誉海内,但却要臣服于鲁哀公,就在于孔子“非怀其义,服其势也”(《韩非子•五蠹》),因此君主必须牢牢地将权势掌控在自己手中。
既然权势是如此的重要,因此,韩非率先提出了法与势相结合的理论,即所谓“抱法处势”。一方面,势是法的前提,法不能离开势,“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只有以势作为后盾,法才能真正得以有效施行;另一方面,势又不能离开法,没有法的势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人治依靠的是圣人,但是像尧、舜那样的圣贤,“千世而一出”,而绝大多数的人主,都是“庸主”,只有中人之资,实行人治,他们就束手无策了。而实行法治,人主只要“报法处势”,掌握权势同时坚持法治,国家就能治理了.
2.2.2.法与术结合--法与术“不可一无”
韩非认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韩非子•难三》)术即指君主掌握权势,公开或暗中驾驭官吏的策略和手段。法与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在表现形态上,法作为指导人民行为的规范,最好公开,“布之于百姓”,而术作为君主“潜御群臣”的工具,多以暗藏,所以说“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现)"(《韩非子•难三》);在功能上,法从正面控制着臣民遵循君王的意志,术是从反面考察臣民是否奉公守法或者作奸犯科。而更重要的,韩非主张将法和术结合在一起,他把法和术,比作人的衣和食,两者缺一不可,“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一下,此不可一无也,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他批评商鞅“徒法而无术”,结果“无术以知奸”
,“五年而秦不益(增加)一尺之地”,他同时批判申不害“徒术而无法”,结果被奸臣钻了空子,使得“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霸王者"(《韩非子•定法》)。两者的问题都在于“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然也”
(《韩非子•定法》)
2.2.3.术与势结合--术与势互为补充
一方面势是术施行前提,如果在没有势的情况下采用术,就会导致大权傍落,术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术又可以强化势,韩非说“故国者,君主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如果把势比作君主的马,那么术就是驾驭马的技艺,有了术,君王就能够非常轻松地实现宏图伟业了。
韩非主张法、术、势,所要达到的理想政治局面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就是说,具体事情由地方来处理,大权则归于中央,中央由君主来集权,举国都来为君主效力。这就是“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的局面。这种思想成了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指导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韩非虽然在秦国被陷害而死,但他的法治思想却在秦国绽放开来,并逐渐引导着秦国走向强大,也为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3.1历史地位
秦国的政治措施,始终和韩非的政治理论是分不开;可以说,秦国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韩非政治理论的具体表现
,韩非的法治思想逐渐被秦始皇认可和接受,并通过实践最终统一了中国,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最终确立了在秦朝独尊法术的历史地位。
3.2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2.1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韩非的思想一直是秦王朝君臣办事的直到思想,为秦王朝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秦始皇把韩非的法治理论用于实践,作为反复辟斗争的思想武器,实行了他的“以吏为师”、禁止“私学”的主张,采取了“焚书坑儒”的镇压奴隶主复辟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秦始皇又采用韩非的法家学说,作为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根据,创建了统一的封建国家体制。我们从韩非的法治理论和秦始皇的政治实践的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韩非“法治”理论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取得统治权力以后一段时间内的革命要求,在当时历史转变进程中具有进步作用。
3.2.2为摧毁没落奴隶制大造革命舆论
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为了摧毁没落的奴隶制,首先就运用了发展的历史观,大破儒家开倒车的复古主义缪论,为秦始皇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革命制造舆论。当时,奴隶主阶级面临日益崩溃的奴隶制,拼命叫嚣历史是千古不变的,古代的奴隶社会是个黄金世界。韩非正是面对着这样尖锐的斗争现实,对儒家的复古主义缪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发挥了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和荀子的“法后王”思想,提出了“世异事则异”,“事异则备变”的著名论断。韩非首先肯定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并论证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因此有与它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事实上,秦始皇在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过程中,就是立足于这种进步的历史观,坚持厚今薄古,同颂古非今的反动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的。在统一六国前,秦始皇镇压了宣扬“知古则知后,古今前后一也”的以吕不韦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阴谋复辟集团。统一六国后,针对没落奴隶主阶级常常采用“道古以害今”的阴谋手法复辟活动,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思想,甚至用《韩非子》中差不多的语句,一再申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的时代在“变异”的观点,严厉地打击发动派鼓吹复古主义的政治阴谋,并果断的采取了“焚书坑儒”等专政措施。
3.2.3为发展新兴封建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竭力反对儒家的“天命论”,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就体现了地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生气勃勃的可贵锐气。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他重耕战,崇功制,在《韩非子》里对于地主阶级理想的政治经济制度既描绘了具体的蓝图又作了理论的说明,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在经济方面,韩非继承了吴起、商鞅等前期法家的思想,大声疾呼要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韩非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地主占有土地和发展农业,成为秦始皇发展封建经济的重要依据。秦始皇是坚决采取措施来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比如公元前216年,就颁布了“令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在这基础上,秦始皇又大张旗鼓地奉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地政策,大力发展农业,这无疑是实践了韩非的“富国以农”思想,对封建经济地发展是很大的促进。在政治上,韩非进一步指出:“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他认为,当时的君臣关系是一种新的利害关系,这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的这种理论,是对世袭分封制的彻底否定。后来,秦统一六国后,没落奴隶主阶级及其反动儒生,几次三番跳出来要求废除郡县,重新分封子弟,妄图削弱中央集权;秦始皇都坚决予以反对,坚持“以诸侯为郡县”。另外,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思想,“运理群物,考验事实”,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建立起中央三公九卿到县以下的乡、亭、里的一整套国家行政机构和选拔人才的方法,用领取俸禄取代了以往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地主阶级国家机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2.4为镇压奴隶主复辟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失败的阶级从来就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从秦孝公到秦始皇这一个半世纪之间,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同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复辟和反复辟斗争,一直在激烈的进行着。这些搞复辟活动的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竭力施放“仁义”、“王道”的烟幕。他们鼓吹“爱人”、“泛爱众”,要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奴隶都爱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搞阶级调和,以便儒家思想肆意泛滥,奴隶主贵族放手复辟。韩非识破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这种阴谋诡计,他迎头痛击儒家的“仁义”学说,全面论述了法家的“法治”主张,提倡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反抗以严厉镇压。首先,韩非尖锐地提出:“仁之不可以为治既明矣”,儒家侈谈的“仁义”不仅使如拿泥土当饭菜一样可笑,而且将直接“卑主危国”,有害于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因此,他一再鼓励“明主举实事,去无用,不道仁义”和“远仁义”,要做到“君不仁”,才可以成霸王。韩非坚决主张“以法为教”,用暴力来加强地主阶级专政。他指出,统治者要把法令和各种各种刑罚规定公布于众,使人人皆知,并做到“不避亲贵”,不论旧贵族地位多么显贵,关系如何亲密,犯了法,都要以法惩处。这说明了他重刑法,对反抗者以暴力镇压,就是为了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秦始皇忠实地实践了韩非的“法治”思想,他以临位,就“始定刑名”,“制作明法”,并公布于众,使人人“咸知所辟”。对于阴谋复辟的反动分子,不管职位多高,势力多大,坚决予以镇压,决不手软,决不仁慈。总之,韩非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同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的激烈斗争中,总结和发展了发家学说,使得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直到行动的理论基础。
3.2.5过分走极端路线为秦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然而秦王朝误认为“法治”是万能的,繁法苛政,刻薄少恩,以致“奸邪并生,囹戊成市,天下结怨,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最终造成二世而亡的悲惨局面。正是因为一方面韩非法治思想受道家老子影响颇深,主张实行文化专制,反对诸子之学,尤其是对儒墨显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又主张禁言行,用法来规范人的思想,要将一切无用之学和无用之人统统清除,完全禁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后来被秦始皇所采纳,成为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韩非法治思想主张重赏严刑,只能严厉处罚违法臣民,却不能保障守法的臣民不受到非法伤害,韩非这样的权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给臣民带来恐慌,韩非的法治思想尽管可以帮助秦始皇成就一统霸业,却不能避免秦始皇人亡政息的悲剧发生,这也是极端的法家路线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
三.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影响
虽然韩非来到秦国并没有被重用且最终因谗言而死,但他的法治思想却被秦始皇牢记在心并被大多数的采用,采纳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理论巩固君主专制并镇压了奴隶主贵族不断复辟,采纳了重赏严刑,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这些都为秦王朝得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统一后的秦朝更是把韩非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独尊法术,但后来由于秦朝过分走极端的法家路线,对韩非法治思想执迷不悟,最终使其土崩瓦解。但是韩非的法治思想并没有因秦朝的灭亡而戛然而止,而是得到了后朝的代代延续,并逐渐完善成熟。到了汉朝,封建专制制度日趋完善,其理论根据实质还是来自韩非的法治思想的,但这些都要得于与汉朝时期承前启后的法家代表人物贾谊和晁错的发扬光大,正是他们始终推崇法家的政治主张才得以一次次粉碎了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的反扑。到了汉末时期,一些政治家以刑名法术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名法思潮,主要以曹操为代表。在随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韩非的法治思想随着各个朝代的利用逐渐被吸收改造,并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内法外儒”的结合体,但是推行法家思想的人还是会在不同的朝代中时时出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唐朝的柳宗元批判儒家复古倒退的历史观,维护了法治思想;宋朝时期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倡导者王安石也是一个用法家的革新理论和进步路线,反对儒家的复古理论和反动路线以及明朝时期的著名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张居正也是推崇法家路线和法治思想,是著名的尊法反儒的斗士,虽然他们的变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儒生御史,并使得韩非法治思想得到了证明,甚至于后世的“东厂”、“西厂”、“中统”、“军统”,以及各朝代兴起的文字狱、大兴杀戮也都是韩非法治思想的极端必然发展吧。
四.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今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韩非法治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即使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借鉴、吸收韩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剖析其不合理成分并以此为鉴作为警示作用,对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当今我国法治建设的背景、现状及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总结过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经过几年的来法制建设,虽然在立法、司法、行政方面有所改善,然而收效并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君权至上”不平等的思想、漠视法律的态度,及人治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思想和制度的继承性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会在人的意识形态中打下深深烙印。因此我们现在法治建设出现了难以通过的“瓶颈”。
一是由于人们心目中所存在对权力的敬畏及对权利的漠视,出现人民对监督权的放弃。经过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磨砺,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一种观念只要安分守己,听从权力的支配,不去做违法的事,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一生。中国人古往今来最怕“摊官司”,特别是与行政机关发生纠纷,因为他们认为“官官相护”。于是有的人即使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也只是忍气吞声,不愿与行政机关发生冲突。受这种观念的束缚,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虽然一直在推行行政诉讼理念,而行政诉讼案件却一直很少。行政诉讼案件少不是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政,而是百姓对自己权利的漠视。
二是执法的无法性、任意性、任私性,导致政府信用度的降低。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受贿、有偿服务等现象屡见不鲜,行政执法人员运用手中的职权以权谋私,而非依法行政,造成执法不公正,严重影响行政机关的形象及法律的威信。这不仅使行政机关降低了信誉度,而且也使制定的行政法规难以贯彻执行。
三是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导致法律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不完善的法律体系,造成各项制度互相矛盾、漏洞百出,也造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滥施行政权以很大空间,同时各种腐败现象也接踵而来。进入20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发展任务将会更加艰巨,虽然我国现在不断在进行着体制改革,创造的提出要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运作更加的公开透明,司法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等,但是我国的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依然还是任重而道远。
2.借鉴韩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性
韩非子"以法为本"的主张得到现实的实践,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韩非子还强调"以法为教",也使我们更加懂得,除了制定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法律,运用法律,遵守法律,使这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韩非子的"术"是指君王统治的手段和策略,拿到今天来看,可以变为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如对被管理者要进行业务考核,要让其名副其实;对工作有成绩的给予褒奖,对工作不称职的给予责罚;在干部任免上要从基层选拔,韩非子说"使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对于保证管理者的质量至关重要."势"就是君主的权力和地位.在现在可以理解为国家权威,无论是在专制时代还是在民主时代,国家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权威都必须肯定的,否则政出多门,言出多家会导致混乱.我们国家正在深化改革,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搞活我们的经济,这就有可能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于统一的政令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致使中央的许多符合国家人民长远利益的法律.政策贯彻不下去,最终损坏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使老百姓对国家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国家的威信,以便使法律得以贯彻实施.
在当今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重提和借鉴韩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必须把"法"放在首要位置,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辅之以权威和手段,使我们国家更具竞争力,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
3.研究分析韩非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可以进行反思和得到启发教育.
在儒法斗争中,两家争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治理国家到底是主张德治还是法治,在韩非法治思想中他是一再强调"强化法治反对德治的".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受老子影响,在韩非的思想中他是很反对繁冗礼节的,太过于虚伪而不实际,所以极力批判儒家的这种思想,在当时那个战火风飞,百姓生灵涂炭的时代,是必须要以强权武力来统一中国结束纷争,因此韩非的法治思想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到了后来秦朝一味迷信韩非法治思想,并走极端的法家路线,实行暴政使得人民苦不堪言,最终在人民的反抗中土崩瓦解.这是韩非法治思想的一个最为局限的地方--太过于强调法治的极端专制主义.
3.1韩非法治思想的"强化法治反对德治"可创新提出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任何事都要有度,否则只会走极端.像韩非主张"强化法治反对德治"只能使国家走向暴政,人民终日生活在专制中而没有自由,这对于我们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是一个非常好的警示的例子,因为中国已经走了几千年的专制路子我们不能在走下去了这是行不通的,在警醒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当然我国的领导人也是这么做的,在结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创新提出了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睿智的思想.
3.2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联系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最终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也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使人们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就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当代中国人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这条路,这是为我们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国人一代代所要奋斗的终极目标.
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任何一种思想的研究都是十分有价值的,韩非法治思想对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先前的罢黜百家、独尊法术还是以后的阴法阳儒统治都说明了其在历史舞台上的不可或缺,当然在这其中既有它的合理性如:以法为本等,也有它的局限性如:重刑轻赏等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因此抹杀它的历史作用.总的来说韩非"法治"思想的影响和继承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从研究韩非"法治"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完善过程中出发就已经暗示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的产生决非偶然,这也预示韩非"法治"思想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吸收,继承和发扬了它的合理性同时也应该对它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和注意.今天,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多科学.多思维.多层面地研究韩非"法治"思想,势必会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本人相信随着不断深入和挖掘韩非"法治"思想的研究,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值得我们期待,但由于本人的水平资质有限.认识还不足.掌握有关的学术资料太少,只能暂时研究到现在这种程度,望各位老师予以更多的指导和补正使研究不断延续下去.
指导老师:金红英
我的大学梦
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了大概有十二三年时间了,这么长时间学习,一切都是为了考大学,为了一个大学梦。
大学,就是一个独木桥,只有过去了才会是阳光大道,那里星光灿烂,那里风景秀丽,那就是人间西湖,天庭仙境!不过这座桥却有很多不同类型,都会通往不一样的地方,在我的内心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木桥,有着向往的大学和美好的大学生活,我们都在追求最好的一座独木桥王。
在我的内心深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最初每一个学生都要依照自己的喜好和擅长之处选择相应的专业,因为这样才能让人有兴趣,才会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会对社会有极大帮助。
而大学的校园呢?首先占地面积要足够大,这样才会有足够空间让人利用,让人规划;其次,学校的图书馆的面积要大,里面的图书种类必须繁多,只有这样才会对学习有帮助,才会让人有兴趣看书,假如图书馆没有几部书籍,你觉得自己会去那里吗?这座图书馆应该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再而,校园里的绿化面积要先进,种一些漂亮的花草,种植一些对人身体有益树,校园内要有一条河流,有一个绿化湖,水流要是活水,一直保持新鲜,湖面上不能有漂流物存在,要注意美观,旁边可以修建一些建筑,学习,休息,放松都可以兼得;还有,教学楼要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建设,学生能够良好的学习,动手时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足够的设施才能把一个人的兴趣发挥到极致,这样兴趣才能产生影响未来的作用,才会使学生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未来生活才能有保障;再还有,学校的师资力量需要雄厚,老师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对学生的以后有极大影响,这是很多的人都知道的道理;不过,学生的住宿区也需要合理安排,四年时间生活在这里,这里就是另一个家,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归宿,同时宿舍尽可能能够临近体育场,这样闲暇之余可以导致学生去锻炼身体,如果太远的话,一些学生就会放弃这一锻炼身体的想法。最后,学校可以开放无线网络在晚上的教学区,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上自习,也可以缓冲一些需要的东西,一举两得;学校里要有诸多类型的社团,可以使生活不会枯燥,同时也可以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提前适应未来!
这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大学,虽然我知道很难实现,但是努力学习,考一个更好的大学,才会更加接近梦想,更加接近理想化的大学。
每一位学生都去努力学习吧!这样你们会离梦想的大学越来越近,你们的大学生活就会更加有趣!
人生因为这样才会精彩纷呈!才能不枉此生!
相关推荐
-
法治成长法律好比一艘大海上的船,在船上活动的空间是自由的。可一旦跨出了这艘船的底线,就会掉入海里——接受法律的惩罚!而犯罪呢?他是一棵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会让我们流血流泪。法律是神圣、神秘、威严、崇高的,它就像一个守护神,伴随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保护着善良的人们;法律,就像天空中无数的星星,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在那庄重的法庭上,在猎人们心中……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多名无辜群众和一名武警被杀害,部分群众和武警受伤,多部车辆被烧毁,多家商店被砸被烧。事实表明,这是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调集警力处置,事态得到有效控制而犯罪的恐怖分子,将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标准。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共行的法治成长。400字 初一
-
法治世界本周三下午,我校举行了一次大型法律讲座“青少年法律讲座”,通过这场讲座,我发现了其实很多事情在法律上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刚一开始,是赵文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莫言小时候上学时,当兵时候和他爷爷告诉他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青春期的一些冲动和自然反应。紧接着,赵文老师讲述了4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一个成绩优秀的人,他在上晚自习的时候,把苹果手机放在讲台下充电,被一名HTC手机的人看到了,偷偷摸摸的拿回了自己的宿舍。赵文老师用这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在马路上有一包钱不一定会捡起来,而马路上有一部名牌手机,就肯定会拿起来,因为名牌手机不仅是一部通讯设备,还是一个荣耀的象征,但是这其实是一种“虚荣”,还有一个人,父母的工资很高,他们家自然很富裕,但是他们的女儿跑到别人宿舍里面,敲掉了宿舍的衣柜,拿走了里面的苹果手机。说明了他们家虽然很富裕,但是还是抵制不住虚荣的诱惑……赵文老师后来讲述了其它的一些故事,并且把许多法律知识用反面教材告诉了我们,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了解更多和法律相关的问题。初一:破碎的天空400字 初一 散文
-
法治神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讲话,提出了法治中国是新时期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一体的法治建设新目标;指明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路径;确立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针;规定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因此,法治不仅是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实现法治,必须依据法治本身的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实行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内容和法治保障。法治是治国理论的基本方式,法治主要指根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既然要用法律来管理,那么我们就要走近法律。我们首先要懂法。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任何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法律,社会才能井然有序。法律为生活制定规矩,能够解决纠纷,协调关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生命的每一刻都不能离开法律。法律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来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条件,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保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制度支持,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律保障。法律是以独特的方式来保佑生命,在冷峻的外表下蕴含着对人生的丰富热情。我国现行法律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要求;体现执政党的性质;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法律总是通过确立权利与义务关系来发挥作用和功能的。我们每个人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遵守班规校纪,还要遵守法律。中学生虽然不能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要履行义务: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所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当然,权利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人的权利都不是无限的,绝对的权利必然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产生恶果。我们不是不可以行使权利,只是应该要依法享有权利。我们在行使权利时,不得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不能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社会上的一些青年有时会伤害我们,我们不应该害怕,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勇于揭发犯罪分子,敢于与他们作斗争,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认为这也是要建设法治中国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人们也难免发生纠纷,我们也可以运用法律来协调关系。有些人觉得法律约束了自己,甚至还对法律持不满的态度。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法律其实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使被违法行为所侵害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建设法治中国,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法律。法治,终将让中国成为一个民主、文明、富裕的国家。而我们也要为法治中国的建设作出努力,做守法的中学生!1200字以上 初一 议论文
-
思想繁花有凋落的时候,鸟儿有飞走的时候,生者有逝去的时候,万古的顽石有风化的时候,那么浩瀚宇宙又有什么是永存的呢?答案是思想。歌德很形象地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思想是人类心灵不熄的火花,是艺术王国里一枝鲜活的奇葩,是苍茫天宇中永不坠落的星辰。思想不朽。 岁月的脚步匆匆忙忙,总不停歇,只是遇上佳景方停驻稍作眷恋,这些凝聚历史眼神的正是思想。 思想会给历史刻上深深印痕,可能不明晰,却掷地有声气贯寰宇。它犹如一棵沧桑大树的年轮,简约却亮眼,隐匿却清晰;它宛若劲竹的节节印痕,突出却又内敛,实在而又硬朗。逝者如斯,思想者远去,而思想却以耀眼的光芒亮彻青史,引领后人。 思想又是文化的本质,一个高亢的思想音符也许要靠几生几世的演奏才响彻寰宇。 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它活生生存于诗人心中。它极具韧性,在黑暗中,在迷途上,在死寂里,寂静一片,然则思想还可进行。思想家是真的勇士,不会堕入传统的因袭抑或世俗的偏见。思想家光辉的思想会让一个理性崩溃、信仰沦丧、思想冰封、良知隐退的社会闪发光芒,会给一潭沉寂的死水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他们都有着澄澈的眼光,超脱的灵魂,不羁的性格。 艺术家没有思想,其作品就似一堆烂草,只会速朽。作家没有思想,其文章就像抽干水分的枯萎的花瓣。没有思想的躯壳就如没有火车的火车站,没有生命的死水。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闪光的思想。惟其如此,人才具备了社会意义上的内涵,才可能达到体质与思想的双重健全。一个人没有思想,无异于一枝干柴,一个物质符号的存在。一个民族没有思想,便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巨人会令其所处的族群熠熠生辉,而这亦源于人民,他的力量来自全体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历史良知。 思想形成的过程亦是成长成熟的过程,思想的硬朗与明晰通常是因为有苦难和磨练做伴,痛苦和忧郁为朋。伟大的思想者就像一棵树,正因为饱尝过众多苦涩,咀嚼过许多风霜,所以才能结出无比甘甜美丽的果实。内在的实力永远决定魅力,思想故而彪炳史册。 思想永存800字 初一 散文
-
思想这并不表示你没有思想每个伟人的思想都不同难道你赞成每个伟人的思想吗?我想不会吧!其实你能选择一个思想,就不能说你没主见伟人的思想主见,也不是一时而成他们是经历了人生的各种酸甜苦辣才凝结而成我想你现在一定还小思想中伟人的思想是被传授的你不一定要按伟人的思想去做事那不过是给你的一点启迪100字 初一 抒情
-
思想碎片世界碎成了几千片,眼中却依然充满空虚,我的灵魂感觉针扎般的疼痛,你消失在了何处?不可理喻的思想碎片,是关于那过于寂寞的人,如今它丝丝缕缕缠绕着我,象电流穿过,刺痛我自己。就像秋风中的枫叶,山谷中的菊花,我将从记忆中清除自己,清除自己。。。。。。1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思想教育船与帆,要人们眼里是平常不过的了,可船没有帆会怎么样呢?会被风吹倒、翻船……如果船有帆就不同了,就算遇到大风也不怕翻船等事件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也许许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却不行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遇到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可又有多少人伸出援助之手呢?当然这只有一小部份人。人们,觉悟吧!只有人与人相互扶持、互补,才能创造一个人们心中的完美世界!(2)生活生活都会遇到困难,只是看你去面对还是逃避。我们经常看见花从里飞来飞去的蝴蝶,可你又知道它的心酸吗?蝴蝶经常要五颜六色的花中丛中飞翔,可它是色盲,美丽的颜色在花朵上灿烂绽放,可蝴蝶却看不见,小小的蝴蝶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活对它的不公平,我们人们却不能,不觉得惭愧吗?生活会刁难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应该勇于的面对还是逃避呢?我相们我们会决择,用行动来证明。30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思想品德与思想品德长相伴这个世界与思想同在,与品德共存。思想品德是一门学科。即字而论,便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它让我们学会人与人之间该宽容对待,在与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是礼仪,以及对待学习该不停追赶。它所涉及的内容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亦离不开它。你是否在你的身边看过诸如此类的场景?在公交车上,甲人踩了乙人一脚,两人破口大,最后甚至大打出手;在操场上,躺在地上的泥浆因甲人的奔跑而溅起在乙人的新衣上,甲人连声道歉,乙人却破口大骂并要求赔偿。你应该时常看到,我也经常见到。有时候我想他们或许心情不好,其实只是这样的小事,并不值得发这样大的脾气。而后,思想品德书告诉我,是他们都不够宽容。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宽容。哲学家康德曾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我们若想要活得潇洒,就必须学会宽容。宽容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宽容是忘却,忘记先前别人对自己的谩骂与责备。;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其次宽容也需要技巧,它不代表一味的纵容,它亦不是无原则的。仅仅只是给犯错人的一次机会,如果犯错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一样的错误,那我们绝不应该迁就。通过学习思想品德,我认识到,我们身边绝不可缺少的便是礼仪,而我们却常常忽略它。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名族的尊严。我们可以看出礼仪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小事,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又有很多不同的礼仪。今年8月,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了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全世界的人都将目光转向中国。在举行奥运会期间,从各路所来的中国志愿者、游客以及北京市民,在短短的16天内将中华的文明礼仪展现给了全世界的人们。他们感叹之余,更打从心里喜爱上这个有礼貌的国家。思想品德将一切摊在我的面前,它说地球在转,我们不能停在原地。曾经听一个老婆婆说,不前进就得后退,后退就得挨打,后退就得挨饿。这个世界它在义无反顾的前进,你有两种选择,停留原地或无论如何跟紧它的脚步。后者是比较费力且痛苦的。但如果你选择前者,例如老婆婆说的,别人都在追而你不动,也只有落后的份了。上天没有馅饼掉给任何人,他有的只是机会。当他送机会给你时,还得看你有没有把我去接住。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那些在前方阻挠他的一切。挫折是个坎儿,每个人都会遇到。关键看你是否有勇气去跨过它。我们应该做一个勇敢的人。只有勇敢的人他才会有资格取得成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与探究中,我学会了许多在别的学科学不到的东西。例如,如何利用法律在生活中保护自己?怎样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我已不再把思想品德当做一门学科去对待,它在我的生活中亦不再是可有可无。我已习惯把它所说的运用到生活里。在学习或生活中遇见一些让我很犹豫的事,它总能告诉我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它已深深的扎根在我的生活里。我们的成长在思想品德下得到见证。它伴随我们一路走来,亲吻过我们的快乐,抚摸过我们的苦闷。它犹如一位知心朋友,我愿与他不离不弃、长相伴。12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我思想我思想只因我是一朵美丽的花千万年后蝴蝶的呼唤透过温暖的阳光来震撼我小巧的花瓣初一:陈诗源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湖南邵阳新邵县新邵县太芝庙乡太芝庙中学初一:李娇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老子韩非列传读后感一“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历史小说,作者以农民起义为材,塑造了有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是一部封建时代腐败的证据。下面为大家搜集的5篇“名著水浒传读后感3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说中不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智取生辰纲、大闹清风寨、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一系列故事情节都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百读不厌。“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二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种琐事后,坐下来看了一篇:列传第三篇—老子韩非列传。这一篇写了老子李耳、庄子庄周、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属于老子学派。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老子不用说了,著名的虚无飘渺的道家学说创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古往今来有无数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为理解了他,但是他从不出来作出权威解释,所以大概至今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说的是什么。不过他的很多名言成为人们处世的指南。刚才把《道德经》调出来快速浏览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觉很玄,充满思辩的味道。“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庄子最有名的故事是庄周梦蝶,因为小时候经常写作文写某人睡着了就写梦周公了,好象说的就是庄周。好吧,我又去看看庄周梦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庄周睡着了,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乐,醒来发现自己仍是庄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这个,也很玄,不过透出一种悲哀,说明他还未参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学说,未达到老子那样超脱的境界啊。不过史记这一篇里倒没写这个小故事,主要写了庄周著的书啊,拒绝做官啊等等。用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申不害比较入世,曾在韩昭侯时期在韩国为相,令韩国当时“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非是韩国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谈,但特别能写。他写的《说难》写尽了游说的难处,全面实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东二道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无论是人还是家畜,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会有灾难存在。淹死过小猪,用泥巴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人们有的让拆墙,有的要种树,就是没有人呢让把大坑给填平了。这是从文章中的第一章出现的。它让我感触到,那时候的人是多么愚昧啊,在他们的心目中就应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一个悲剧的人物,最大的悲剧是他自始自终都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有多可悲。鲁迅先生描写的是一个流浪农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当时的社会或者更加普遍。无知无赖的人格特质,以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辱骂别人当成是快乐的,把取乐别人引起哄笑当成是骄傲的。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人嘲笑人,人贬低人,人取乐人的社会,由此写出人性。只是他们或许也是善良的,无知造就了单纯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却也无法意气奋发的唱出几句戏词来。1200字以上 高中 读后感
-
思想一直想写点东西,可是却无从下笔。不知道该写点什么,脑中一片空白,但是意识之中却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冲动。看《春风化雨》也快有一个多月了,似乎影片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强烈的,可是在时间的流逝下,人们正在渐渐的淡忘,忘记了船长,忘记了尼奥…。。错?到底是谁的错?是船长?还是尼奥?大多数人认为错的不是船长也不是尼奥,错的是尼奥的父母,学校,显然这不是公正的判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到底是谁的错?其实是船长的错,为何?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他应该知道当时的社会制度,他也应该知道他是不可能改变学校的,更别说教育制度了。是他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也正是害了他们,使他们学会了反抗父母,反抗制度,反抗命运,可是就凭借那么一点力量是不足以使冰山融化的,在他们面前的是巨大的冰山而不是薄冰。他们的热情还不足以融化冰山,所以基丁老师犯下了这个致命的错误,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他没有考虑环境和社会,而学生更是无辜的,也许他们知识教育改革的牺牲品罢了!就好比化学老师教学生浓硫酸有腐蚀性,那么学生用硫酸泼人也就是老师害的。因为如果老师不和学生讲硫酸,那么这也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语文老师教学生语言学生学会了说脏话,那么这便是语文老师害的,如果学生不会语言,那么学生也就不会脏话。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多么荒谬的事情,简直是无稽之谈。可是当一个学校把分数,升学率放在第一位,那么老师给学生带来的自由快乐边是罪过,当学生用硫酸除了事故时,老师便成了替罪羊,只为了学校中所谓的“名誉”罢了。在现在的学习中,不免一些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确是好事,有思想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来。可是当这些思想侵犯了学习的利益名誉时,和老师所谓的尊严发生冲突时,和教育制度背道而驰时,你的思想便一无是处。有是的人是痛苦的,就好比一个持有火种的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可是每天却必须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只怕火种熄灭,可是 又有多少人能体谅他们,在其他人眼里他们不是常人,是异类。偶尔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罢了。学语文是切忌有思想的人的,这必然回带有一子红公里心去学习,那么做事便会事倍功半,虽然有独到的见解,但在考试中却不使用。因为独到的见解,那么作文便会与众不同。这便是一步险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栽了。因为背离了作文的原则―格调健康向上,就好比中华活页文选第8期第81页的那篇文章,为什么会得0分,虽然作者的每句话都很实际,所以有思想的人学好语文是很难的,在其他功课上也一样,毕竟对于高中生来说,3年内学好9门功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曾经见过或听过有多少伟人是一位“博学”家,况且那9门功课只是为了3年后的几张废纸,也许在你的剩余的生活中几乎不会用到。我能怎么做,我还能怎么做?压力,已使我汗流浃背,思想尤使我如负千斤。我已经心力交瘁,如果我还有精力,我还得想想怎么把自己的英语提上去。我不是天才,我也不是人才,我只是一个蠢材而已;我不是圣人,我也不是伟人,我只是一个凡人而已;我不是富人,我也不是达人,我只是一个穷人而已。所以我必须为我3年后的将来做个打算。我没有权利去改变制度,所以我只有妥协,放弃思想,也许那是邪念的根源,也许那才是我最终的宿命。灵魂在消逝,多的不过又是一具躯客,不过再多一具又会怎样呢??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寒韩和韩寒自从十年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以一篇《杯中窥人》拔得头筹,从此平步青云,由一个高中学生刹那间成为中国文坛一颗新星。随后韩寒出版了《三重门》《毒》等一系列小说,在文坛掀起一阵“寒风”。后来,韩寒又加入了车队,成为一名职业车手,从此过上了他自由的生活,成为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偶像。寒韩今年上高二,是韩寒的铁杆“粉丝”之一。他不但欣赏韩寒讽刺辛辣的文笔,更加欣赏韩寒敢为敢说的性格,并且一直梦想成为偶像那样一举成名的少年作家。于是乎,寒韩一直从身边小事写起,努力练习写作,某日上学突发奇想,写了《坐车》一文,给老师斧正。摘录如下:“中巴车的司机戴着墨镜吹着口哨,神气十足地开着车,车上的男女老幼紧紧地抓住把手,脸上均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表情。学校外面的沙石路当真是一块艰险之地,其中乱石挺立,沟壑纵横,大风一吹就是风沙漫天。偏偏那司机将一辆破旧小车当做越野三菱开,小车在路上左摇右晃,时不时碰到石头还要原地蹦一下,处处挑战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的极限。终于到了学校,我被人堆从车上挤了下来,手中的车票也早已被汗浸湿了。司机一看人下了车,立刻踩着油门扬长而去,车后又是一片黄沙漫天……”老师戴着特大号啤酒瓶底镜片的眼镜瞧了半天,抬头怒喝:“你这不是给学校抹黑吗?你说你,写什么不好,偏偏喜欢写这个?”……同时挨训的还有同学王硕、郭精明、饶雪蛮等人,理由是写作思想不健康,题材狭窄……寒韩该写的不写,学韩寒揭露时代的不是。饶雪蛮也是,写什么爱情故事《离歌》,足足离了三大本,在学校未成年读者中引起“不良反响”。还有郭精明更加不对,写什么《天亮说晚安》,明显没在学校宿舍熄灯时按时就寝,生活习惯不好要扣分。而且题材总是重复,还被怒斥哪来那么多青春的感伤……训斥半晌之后老师大喝一声:“明白了吗?”四人异口同声答道:“明白。”其实刚才大家神游天外谁也没听明白,不过根据以往经历来看,全都不明白就等于全“明白”了,一旦大家都“明白”,也就完事了。寒韩去厕所狠狠洗了把脸,冲掉了脸上的唾沫星子。他心中万分委屈,为什么韩寒当年以一篇《求医》揭露医院丑闻大快人心,自己写篇坐车的故事就成了造谣学校的不是了呢?寒韩灵机一动,明天刚好周末,自己这几天刚好有点肚子痛,不如求医一次,回来再写一文,请老师斧正,投稿以圆作家梦。第二天寒韩一大早便来到了医院,看着前面长长的挂号队伍不禁被吓了一跳,不过转念一想随即放下心来,去医院哪有不排队的呢。三十分钟后,寒韩伸头一看,前面的队伍不但没短,反而好像比开始更长了,他心中一惊,但又不肯插队,只得老老实实地站在原地等待。好不容易轮到寒韩,只见厚厚的玻璃窗后坐了个戴口罩的护士,看人的目光就像在看一只蹲在笼子里待宰的鸡。“拿着,钱。下一个。”寒韩小心翼翼地接过护士从窗口扔出来的钱,点了点问:“还有5毛呢?你少找了我钱。”护士立即挥挥手不耐烦道:“没零的,下一个。”寒韩正想争辩,只见身后众人纷纷怒喝:“几毛钱要什么,赶快走……”寒韩回头见众怒难犯,只得咽了口唾沫乖乖走开。几番问路后,寒韩终于找到内科诊室,站在门口伸头一看,一个年轻的医生正趴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玩手机。“请问这是内科诊室吗?”医生一听有声音,急忙把手机塞回口袋里,抬头一看是个病人,这才慢条斯理地整了整衣襟:“是,看病进来。”寒韩走进诊室,小心翼翼地坐在椅子上,还未说话,医生便发号施令:“病历拿来。”寒韩心里觉得奇怪,但还是乖乖地把病历交了出去。医生接过病历翻开就写,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一写就是二十分钟。良久,医生满意地看了看手中的杰作,这才抬头问:“哪里不舒服?”寒韩看着病历只剩下一小行空白,心中慌乱不已,半天才憋出一句:“肚子痛。”“哦。”医生恍然大悟,“你怎么不早说!”随手在空白处添了几个字,边写边说:“回去记得吃药就好了,行了,回去吧。”寒韩一听只得接过病历出了门,回头一看,医生又掏出了手机继续研究。寒韩拿着一大袋药走出了医院大门。原本的肚子痛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阵阵头晕。寒韩知道,今天的一切还是不能写进文章里去。因为他不是韩寒,只是寒韩。寒韩失落地往家中走去,忽然看见学校门口挤了许多人,正围着墙上的通告指手画脚。寒韩挤过去一看,原来是上次作文比赛的获奖名单。第一名是训导主任的儿子黄小喜。1200字以上 高三
-
法治护航读后感众所周知,在法制的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的我们更要从小就学法,知法,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义,远离邪恶。我们作为高中生应该学会自己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例如,王蒙、刘震云、张抗抗、毕淑敏、张洁和张承志六位当代著名作家,集体起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未经允许,擅自在网站里传播他们的作品,侵犯了他们的著作权。1999年9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一审判决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败诉,停止侵权行为,向六位作家公开道歉,并赔偿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这件事,网络及网络文学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而网络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也被关注。所以我们作为高中生要善于运用法律解决问题,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铤而走险,例如,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8月31日在沈阳开幕。为了保证竞赛公平,本届全运赛兴奋剂检查数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575例,包括2300例尿检和275例血检,比上届全运会增加约12%,并将首次进行运动员生物护照检查。反兴奋剂中心在全运会提前决赛的竞走、马拉松、网球、现代五项、女排等5个项目的兴奋剂检查、检测工作中进行了184例尿检,42例血检,并进行了24例运动员生物护照的检查检测。何珍文透露,从已经组织实施的提前进行决赛的十二运会5个项目的兴奋剂检查检测工作来看,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究其原因,何珍文认为,一是检测出的药物出现新情况。二是误服误用食源性、药源性兴奋剂问题时有发生,运动员肉食品安全依然存在较大隐患;营养品中也易出现问题。据介绍,为避免食源性兴奋剂事件发生,体育总局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采取了多项预防措施,一方面严格规范运动员肉食品进货渠道,一方面建立肉食品留样备查制度,确保从源头做好运动员肉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法律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呢?概括地讲就是第一要明确目的,第二要端正态度,第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法律常识》课,是传授法律知识的中学教科书,也是广大青少年获得法律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广大青少年了解法律的概念、本质和作用,了解起码的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帮助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预防和减少犯罪;培养青少年敢于同任何不法分子、违法乱纪、非法专横行为作斗争的精神,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目的明确了,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首先,教师要认清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绝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担负起把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灌输到千千万万青少年心灵中去的任务,是十分光荣的。有了这种光荣感和责任感。就会更好地钻研业务,克服困难,把教学搞好。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不满足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而是重在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精神实质,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在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则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理论就是指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实际就是指当前的社会实际和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当前的社会实际是,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干扰,法律虚无主义严重,十年动乱,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尚未彻底肃清,致使社会治安情况不好,而青少年的犯罪案件占一半以上。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实际是虽然总的趋向是好的,并且越来越好,但仍有一些人受外部的邪恶势力的影响,所以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呈下降趋势。所以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会遵守法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合法保护自己。法制护航,护我成长。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研究报告晚饭后,北京第13中学的白麟和妈妈在街上散步,突然,前头“哐当”一声,只见一个男孩子把一大捆废纸扔进了垃圾箱。妈妈摇头叹息:“就这么扔了,多浪费呀,这废纸还可以回收和再利用的。”妈妈在造纸厂工作,有一种节约用纸的职业习惯。白麟心中一惊,像这样随手扔纸的现象在班里是司空见惯了的。他是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环保小组的成员,一直为自己没能为环保做点事而烦恼。今天听妈妈这么一说,顿时来了灵感:废纸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何不做一个关于废纸的研究课题?他把这个想法与同小组的好朋友张鹏凯一说,“好!”两人一拍即合。刺激的跟踪行动正是三伏天,明晃晃的太阳无遮无掩地直往行人身上倾泻。白麟和鹏凯在街上四处找收废纸的小贩,热得满头大汗。研究废纸的回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垃圾堆中废纸所占的比例,以及被丢弃在垃圾堆中的废纸与被顺利回收的废纸的比例。在这方面,收废纸的小贩自然是权威。可他们在几个住宅小区晃了大半天,竟连一个小贩的影子都没见到。沮丧之际,忽听前头拐角处传来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收废纸喽……”他俩精神一振,拔腿跑了过去。“叔叔,您每天能收多少废纸?”小贩警惕地打量着他们,一看他们这么小,就放心了,认真回答完后,还好心地加上一句:“你们也要收废纸吗?这活不赚钱的。”这天,他们决定到一家垃圾回收站去做实地调查。可垃圾回收站在哪里呢?小贩们为了少一些竞争对手,都把回收站的地址看作是商业秘密,轻易问不出来。鹏凯动了动脑筋,他们决定秘密跟踪,顺藤摸瓜,这可够刺激的。寻找了近一个小时后,他们盯住了一个小贩,两人骑着自行车远远地跟在后头。小贩东街问一声西街吆喝几句,不紧不慢的,可把两个人急坏了。眼看太阳从中天溜达到了西山顶,小贩停,他们也停,小贩走,他们忙跟上去,一直向北过了三环路,又过了四环路,路越走越荒凉,风沙也越来越大,这样骑了七八公里路,终于远远地看到了一家垃圾分类回收站。研究数据出乎意料傍晚时分,估计大部分家庭都把垃圾清理了,白麟和鹏凯顾不上吃晚饭,拿着弹簧秤在一个垃圾箱旁忙开了。他们把整箱垃圾翻出来,一股怪怪的气味直往鼻子里钻,他们的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定了定神后,他们开始称垃圾的总重量,然后,把垃圾里的废纸一张一张地挑出来。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抽样统计,来得出废纸在日常垃圾中的比例数据。做完了最后一个垃圾堆的取样调查,两人有说有笑地往白麟家走去。门开了,白麟妈妈圆睁着眼瞪着他俩,径直把他们拉到镜子前。哈,镜子里出现了两个蓬头垢面的人!他们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自我解嘲:科学家嘛,就是这样的。当晚,数据出来了,垃圾中废纸的比例平均占46%,最高的竟有68%。每回收一吨废纸可节约原木0.7吨,煤0.4吨,水300吨。北京市日产垃圾上万吨,这些垃圾大都被掩埋了。依此计算,光北京市每天就有7000吨原木、4000吨煤和300万吨水随垃圾被白白掩埋掉了!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数据面前,他们震惊了,废纸的回收和再利用问题刻不容缓!在一个垃圾箱前,他们拦住一个刚倒完垃圾的阿姨问:“您知道废纸是可以再利用的吗?”阿姨满脸疑惑,茫然地摇了摇头。白麟和鹏凯心里装着那个沉甸甸的数据,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们查阅过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国外回收废品的成功之道在于宣传和教育,使男女老少都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应分类投放,废纸甚至还要分新闻纸、包装纸、卫生纸三类投放。可我们的垃圾箱只有一个,里边废纸、塑料和各种烂菜叶混在一块……那天晚上,鹏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当前我国的废纸再利用问题应当把宣传放在首位,强化居民的废纸再利用意识,在学校里重新喊响‘节约每一张纸’的口号。”一不小心成了名人2001年3月,北京市隆重召开市政协会议。会上,每位委员桌上都摆了一份提案,废品分类回收和再利用问题作为国家大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在660天调研的基础上,白麟和鹏凯写就的几万字的论文《废旧纸张的回收与再利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相继报道了两位中学生关心国家环保事业的事迹,一时间白麟和鹏凯成了校园内外的小名人。2001年5月20日,喜报传来,他们的论文荣获北京市青少年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专家们高度评价:论文拥有大量第一手资料,数据翔实可信,达到了研究生的论文水平。“目前废纸回收率仅为20%,也就是说每5张纸中,有4张不能回收!”同学们很惊讶。北京第13中学提出了“节约每一张纸”的倡议。小东是白麟的同桌,这天他拉住白麟开玩笑:“小专家,我可是你倡议的坚决拥护者,你看,我的考试卷子都变成黑纸了,够意思吧?”原来小东把做过的考试卷又用来当草稿纸,连背面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整张纸几乎没有空白。自从看了他们的论文后,班里同学意识到节约用纸就是为国家节约能源。从此,值日的同学又多了一个任务,每天打扫卫生时,他们会专门把垃圾中的废纸收集起来。前一个学期用过的作业本,以往都是随手扔了,现在大家都要把剩下的白纸撕下集中起来装订成册再利用。白麟和鹏凯的论文在学校里刮起了一股节约用纸的旋风。有一天鹏凯放学回家,上楼梯时,迎面碰到邻居叔叔拎着一大捆废纸下来,叔叔一见是鹏凯,忙热情地招呼:“鹏凯,放学啦,你们写的论文我看过了,我家现在打印机用的纸把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了。”叔叔边说边把手中的废纸举起给鹏凯看,“我们全家坚决响应你们的倡议,废纸决不乱扔。我这正要把这个月积起来的废纸拿去卖呢。”鹏凯听着,心里甜滋滋的。叔叔下楼去了,刚走到拐角处,却又把头探了回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鹏凯说:“初中生写出了研究生水平的论文,了得!”鹏凯听了,心中一动,想:只要不忘了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踏实地去干,其实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可以为社会做一些事的。1200字以上 初二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