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疤豺母》读后感_小学读后感1200字以上

《刀疤豺母》读后感_小学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四年级

小学读后感700字篇一_《刀疤豺母》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沈石溪写的《刀疤豺母》,让我加深了对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也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到藏族的尕玛儿草原一带去考察,因为怕不熟悉地理位置,于是雇个向导强巴,在高黎贡山发现了金背豺,领头的是一只脸上有一道刀疤的母豺,强巴看到这儿,让他联想到自己的爱犬雪娇是被这活吃掉的,于是发誓把恶豺全部消灭掉,于是,他几次捕猎只打死两只老豺,抓了一窝小豺,最后因为恶豺帮作者解了围,把小豺放归山林,之后召集整个村庄,往天空打枪,把豺群驱赶走了,造成红毛雪兔疯长,造成瘟疫和粮食减少,强巴悔过自新,跟作者去把金背豺请了回来,维护了生态平衡,让人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维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很多人们认为捕杀牲畜的动物就应该要杀死,如果做出反抗,就带领很多人一起把这种动物围剿杀死。这使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被打破,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人们蒙受损失,使它们后悔莫及,但是当人们醒悟的时候,原来的生态系统触底崩溃,导致人类的家园也遭受着破坏,让人们流离失所。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破坏生态平衡的案例:例如美国於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减至5000㎏,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中国大陆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这就是破坏生态平衡的下场。

读了《刀疤豺母》,让我明白了,维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我们一定要维护生态平衡。这样才能拯救地球,拯救整个我们生存的家园。

小学读后感700字篇二_《刀疤豺母》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名叫《刀疤豺母》的动物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通人性,懂甘苦,明事理的好豺,草原豺的头领,名叫刀疤豺母。却被强巴理解为是老谋深算,狡诈,罪大恶极的坏蛋。因为它曾带领草原上的一群豺和人类结下种种恩怨。强巴一心只想把这群世世代代都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豺赶出尕玛尔草原。但他不知道豺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功臣。最后,强巴领悟了食物链的重要性,费尽周折才把豺请回了尕玛尔草原。兔患解除了,人与豺的隔阂烟消云散。从此,刀疤豺母再也没有与村民产生冲突,也没猎杀过村民的牛羊。“仇恨是坚冰,感情是太阳。在暖融融的阳光的照耀下,再厚的冰层也会融解,化作一江春水。”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想想看猎人强巴因为豺群咬死了自己最心爱的猎狗雪娇而和豺结下怨,将豺群赶出了尕玛尔草原。以为从此这里万象更新,结果适得其反。雪兔泛滥,草原变得就像衣衫褴褛的叫花婆。再也没有从前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一来,豺反而成了“功臣”,雪兔则成了“坏蛋”。豺原本有效地阻止了雪兔的泛滥,捍卫了生态平衡,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遭到村民们的误解。并且豺通常全都是捕捉一些老弱病残的雪兔,帮人阻止了瘟疫的传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破坏了大自然的食物链就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大自然的食物链一经破坏,哪怕只是其中一根“链条”断了,所有生物都得遭殃,包括人类也是其中之一。当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因为种种人为的原因而灭绝的时候,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尽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豺不能多打,一旦把它们赶尽杀绝,破坏了大自然的规矩,超过了限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会带来预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破坏食物链,要吸取尕玛尔草原的这次教训,保护好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善待我们神奇的大自然。

我们要珍惜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豆腐趣事_食物的制作说明文

1000字 五年级

爸爸给我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从爸爸的爸爸那里传下来的。说:从前有个地主顾了一个长工给他干活,正餐最多两个菜:一个是豆腐,另一个是咸菜。那个长工就只夹豆腐吃。地主问:为什么只吃豆腐?那个人答道:豆腐就是我的命。一日,主人做了两个菜,一个豆腐,一个是肉。那个人这次却只吃肉了。地主不解地问:你不是说豆腐就是你的命吗?那个人答道:见了肉我连命都不要了。

要说豆腐算不上是珍馐美味,可也称得上是老白姓消费得起的佳肴了。今天晚上是周末,我和爸爸住一起。他说:“小雨,我给你讲一讲我们那时候做豆腐的事。”

我爸爸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过年一个主要环节就是腊月二十六磨豆腐。头天晚上把个黄豆用水泡上,豆子经过一宿的浸泡,吸足了水,一个个白胖胖的,肚皮鼓鼓的,呈椭圆形。第二天上午他们就支起石磨,套上驴子开始磨豆腐了。他说做豆腐的几个步骤如下:磨、过、点、压。

先说磨

一边往磨孔里加豆子,一边往里加水,比例一般是一比二,一勺豆子两勺水,边磨边加。随着石磨的一圈圈转动,白色胡状的物质便从石磨的周边流出来了,磨的底座有托盘盛着,一边磨一边收集这种石灰膏状的东西,直到把泡好的豆子磨完。

第二个环节:过

用两个一米长的木棒,中间用铁棍钉一起,做一个十子架,用绳子把它钉的位置掉在树上。把滤单(像纱布一样)的四角绑在十字架上,下面只上大锅,把磨好的膏浆穵到滤单里,一个人摇动十字架的两个角,豆浆便顺着滤单流到下边的锅里。当然,一单也只能过十来斤的样子,这期间还得往滤单里加水,最后还要用两根棍子夹夹,以求尽可能的把豆浆从里边滤出来。剩余的部分就是豆腐渣了。那时候家里穷,豆腐渣也不舍得扔掉,在锅里炒炒当菜吃。

第三是:点

把过滤好的豆浆倒到大锅里用大火烧开约10分钟撤火。就可以点了。这个过程就是让豆浆里的蛋白质凝固。可以用石膏水、卤水或者老浆。一般用卤水居多。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就是由此而来。把卤水慢慢地往锅里倒,并慢慢地搅动,这时豆浆里就有固体物质出现,开始是米粒大小,后逐渐到核桃大小,这就是豆腐脑了。等浆水变清,这个过程完成。

第四个过程:压

把单布铺在大的藤条框里,把点好的豆腐脑倒进去,再包起来,上面加上重物,把水挤出来。等没有水流出来了,撤去重物,打开包单,压好的整块豆腐便呈现在你的眼前了。

听完了爸爸的讲述,我觉得很有趣。原来我们吃的豆腐是这么做出来的。

爸爸说,现在磨豆腐不用石磨和驴子了,有专门的电动磨豆腐机了。不过他说还是传统做出来的豆腐好吃。

好了,不说了,已经快深夜12点,明天还有补习班要上,爸爸命令我谁也不许说话,不知不觉地我们都进入了梦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四年级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