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我的故乡600字

东北我的故乡

600字 初二

“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啊,那里有……”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正是写了与田地为伴,大气不拘小节的东北人。

东北人说话很有特点。

有一种回答叫嗯哪;有一种重复叫磨叽;有一种聊天叫唠嗑;有一种愤怒叫急眼;有一种地方叫旮瘩;有一种直爽叫敞亮……这些富有特色的话十分“接地气”。在东北人民口中,带有一股铿锵又豪迈的语调,从不拐弯抹角,从不拖泥带水。

东北人的娱乐方式也有特点。

东北有一种民间艺术叫“二人转”。说到二人转,先从“手绢”说起。“手绢”看似简单,圆形红布,四外圈镶上金穗儿。虽说简朴,可却难以入手旋转。还有“扇子”,红、黄、绿颜色不一,扭动时像翅膀在空中飞动。

“哪呀咦乎嗨乎嗨……”一男一女扭动着腰杆,踏着小碎步,转起手绢,扇起扇子,唱着激昂宏亮的歌。歌中的欢愉,被这两位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台下是此起彼伏的哼唱声与掌声……

东北的天气也是一大特色。

冬天寒风凛冽,和冷峻的天气形成了冰。那东北人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滑冰。

每到冬天,冰结实后,就会在冰上看见大人、孩子,甚至一些老人在炉火纯青地滑着冰。如风般疾驰的竞技项目总会吸引许多人加入其中,形成东北冬天的一道风景。

东北人民朴素、踏实、肯干,依靠农业为生。

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色泽晶亮;一根大葱绿得翠色欲滴;一盘小鸡炖蘑菇香气扑鼻;一桌猪头肉、肘子肉让人垂涎三尺;一点儿凉菜清爽解腻;还有热呼呼的粘豆包是我的最爱……这都是东北人民的常吃菜。

我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爱东北人民的口音,爱二人转,爱滑冰,爱地方菜,更爱这生我养我的地方。

一支笔一段过去

650字 四年级

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着,流露出黑色的墨水。待我刚想擦去笔迹时,发觉已不是蓝色。时间还真快,转眼就换了两种笔迹了。

六年之前,我踏入了校园,立刻就爱上了这个美丽的校园。高大的教学楼耸立在我面前,传来学哥学姐们的朗朗书声。第一节课下课,我就迫不及待地参观我们的教学楼。走廊里有好多教室,个个窗明几净,图书角上陈列着古今中外的书籍。我们教学楼有五层,每一层都分布着教室,老师办公室或学校的各种活动室。令我最向往的是五楼多媒体教室,每个同学的精彩都在这里绽放。那时,我用铅笔描绘着心中的多彩瞬间。

三年后,我交到了许多朋友,与朋友相约在操场、玩耍在操场。春天,我们在操场上跳绳,踢键子,你追我赶。还记得我们最喜欢玩“老鼠偷粮”,每个人都想尽办法,有人负责吸引“猫”,有人负责“偷”,每一次都弄得“猫”手足无措。夏天和秋天,我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挥洒汗水。冬天,我们在操场上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用笔写出比蓝天还广阔的人生诗篇。

如今,我换上了黑色墨水的笔。我喜欢到学校的花坛里消耗时光。看微风拂拂,绿草茵茵,看春波中涌动着的绿意,焕发出勃勃生机。柳枝在风中招摇,如仙女的衣巾在摇曳。花儿开在了树上,丁香花丛中散发着淡淡清香,那种超凡脱俗的颜色在绿叶的映衬下温文尔雅。鸡冠花是深紫色的,透出深思熟虑的成熟。学校还有几棵有百年历史的松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早已长歪了,形态各异。我们在那儿聊天,谈天说地;我们在那游戏,斗智斗勇……我们已经长大了。

可是,当我再拿起铅笔,再拿起蓝笔,心中再也没有那记忆般的温柔、美好了。母校陪我走过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我已深深扎根这里,只有依依的不舍。

一支笔,一段过去,母校,我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