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棵老槐树访鲁迅故居
没有想到南半截胡同那样安静干净。虽然紧邻菜市口闹市,却一下子过滤掉了车水马龙的喧嚣。绍兴会馆很好找,就在这条胡同路西靠北,大门旁的墙上有块汉白玉的石牌,写着绍兴会馆。刚进门,一个壮汉对我说:是看鲁迅故居的吧,往里走,里面院子老大了!话里话外透着老北京人的热情和客气。
1912年5月,年轻的鲁迅从南京来到北京,像如今的“北漂一族”,先在菜市口东的骡马市大街一个叫长发客栈住了一宿后,就住在了这里,一住住到1919年11月搬到八道湾,住了七年半,是在北京住的时间最久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先是住在藤花馆西屋,然后搬到朝南的屋子,最后又住在西院的补树书屋。在前两个屋子里,鲁迅抄录了大量的古书和古碑帖,在补树书屋里,鲁迅写下了新文学的第一部划时代的小说《狂人日记》。
这三个住处在哪儿呢?
问跟着我一起进来的那个壮汉:知道哪儿是当年鲁迅住过的地方吗?
他说:知道鲁迅住过的地方的人都早死了。
便想起补树书屋前有棵老槐树,鲁迅当年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就又问起有棵老槐树还在不在?
这样说来,补树书屋,在最后的院子里,重门轻掩,小院闲昼,非常清静,应该是最适合写东西的地方了。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曾经是鲁迅先生最痛苦的时候。自以为找到了补树书屋,又去找藤花馆和那间南向小舍。南向的房子在院子里有好多,那间小舍,会不会在最北头的小院里?一直走进去,好几只黄猫白猫扑楞楞地蹿上房顶,睁大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有人说,院子里的猫,是老北京的忧郁的诗人,一点不假,不管白天,还是夜晚,突然从墙角和房顶窜出来的猫,睁大蓝幽幽的眼睛,就那样直戳戳地盯着你,会让你一下子跌进老北京幽深四合院的氛围中。这是和现在在居民楼豢养的猫决然不同的,现在养尊处优的猫,已经没有那样灵敏,更没有那样忧郁的眼神。
藤花馆朝西,院子里朝西的房子保存得最完好,有的屋老木窗棂还在,只是一溜儿长排好多间,不知哪间该是藤花馆?藤花不在,主人也不在,只有春风依旧,却物是人非,想就是鲁迅回来怕也难找到自己的老屋了。
告别之际,他指着抱鼓石门墩和红漆斑驳的老木门对我说:这都是老玩意了,我们街坊们天天都看着它,生怕那些收破烂的把它们弄走卖了去,那样这院子可就只剩下那棵老槐树弄不走了!说完他冲我无奈地笑笑。阳光正打在他的脸上和他身后的门墩和木门上。
坚守友情
最后一个夏天,我们不要说再见,十六岁的雨季,像花一样绽放,在这个年龄,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事,但是有时还没来得及珍惜,它就悄然离去,在这个七月我们就要说再见,虽然班散了,人分了,但是心还在一起,我们坚守这份友情。
2012年5月21日,楼道里传来一阵歌声:“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虽然它不是最动听的,但是它是最富有情感的。5月21日,谐音是:我爱你。而就在今天我们用歌声表达不舍。又到一年毕业时初三的我们即将分离,最后一个夏天, 我们就要说再见 ,很想知道你会记得我哪一点。最后一个夏天, 没有心情去海边 ,只想静静躲在房间翻照片。而我们舍不得说再见。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歌唱完了,泪水也早已打湿了衣襟,回首看看,那些画面好像就在眼前:我们因为一道题和老师争论的样子,我们因为考试而分秒必争的围在老师身边问问题的样子,我们团结一心拔河胜利的样子......站在我身后小童递给我一张纸,什么也没说。我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打破同学这层关系,我们是朋友,在这个屋子里的45个人都是朋友。班长举起手中的杯说:“我们三年前相聚在三班,我们相识在三班,一起经历风风雨雨,中间会有欢笑、有泪水、有汗水、有抱怨。但这只会让我们愈加珍惜这分情谊。请让我们举杯一饮而尽,一切尽在不言中。”所有的人都一饮而尽,这杯里充满了我们九年三班的故事。同学们都潸然泪下,有的相拥而泣,有的在抽泣。
“好了,好了,都别这么伤感了,好日子的,来来来,切蛋糕。”小沫见气氛不对急忙说道。“就是就是,咱赶紧切蛋糕,我都饿了。”小青摸着肚子说道。第一刀是班长切的,第二刀是宣传委员小齐,第三刀是学习委员小宇......
我会记住这一天,记住九年三班,珍存。我们坚守这份友情。
初中三年,转瞬即逝,如星子滑过夜空,在这个花一样的年纪里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初中生活如一颗纽扣放在我人生的妆匣里,打开妆匣,泪流满面。
相关推荐
-
故居夜访我是在十年前搬进新居的,老屋子一时间就空在那里。今夜罕见的稀客亲戚到访,便一同应了旁人的邀到老屋里聚聚。然而稀客很忙,明日便要走了。我吃过晚饭,闲聊觉得乏味,便独自到屋外残壁下漫步起来。老房子依旧那般破败。在我迁进新居后,邻居亲友大都也重新做了新房。如今我的故居在这整齐高大的房楼中显得破旧苍老。老屋旁多是些亲戚朋友家,虽是新屋子,却难免叫我追忆起往日从前的那些个模样来。台阶之上伏满青苔,残垣断壁旁生出了些不知名的杂草,翠绿却不郁葱,仿佛如墙壁一般,即使是在这暖春之中也难绽放出一丝生机。地基之外隔着一条干燥的羊肠小径的是更为沧桑的篱笆墙壁,红砖颜色依旧,只是在晚风之中却显得十分脆弱,几乎要随着清风摇摆。篱笆墙围着的是农家菜园,庄稼确乎是没有田地里的农物高大了,但还透着绿意,在月光清辉之中,那娇艳的绿意几欲滴落到近旁的小小池塘中去。池塘彼岸,隔了几亩的油菜地便是不远的堤坝了,长堤上有稀朗的车声穿梭,隔着那段距离,却没有被田园的昆虫鸣叫所覆盖,传到耳边反而愈加清晰。那车灯便也在摇摆的树林里时隐时现,渐渐地来,也缓缓地走。月光如霜华,幽幽洒在脸上,便能熟悉的闻到漂浮在冰凉清辉中的那股久违的淡淡清香,仿佛无声坠下的细雨,渐渐渗进每一寸肌肤,仿佛每一个毛孔,都为之敞开!那浅蓝的穹庐之上,星辰棋布,在银河之外悠悠闪烁,如晶莹的明眸中动人的光芒,牵起了无尽的往昔。我在这迷离的景色中,不禁渐渐自失起来,好像要和这久违的明月清风一同陶醉,漂浮到这伴着幽香的夜色中去。记得儿时,这里并不如此,屋子都很破旧,没有高楼。但那时却很快乐,有许多玩伴,大人们也不尽是繁忙,总会带着孩子做到屋檐下,虽然还未到夏日,但其温热确乎是值得乘凉的时日了。那时也不看电视,只是聚到门口,闲暇的聊一聊,孩子们则枕在大人的腿上从低矮的屋檐下细数那半壁天空中的星辰。每每到了这个时节,堂姐堂哥还有哥哥都在的时候,总会拉起我一同玩耍:从那残破的青砖墙壁缝里掏蜜蜂;坐在积满灰尘的地基上折纸鸢;用系着蚯蚓的鱼竿伏在石板上钓虾;爬到红瓦屋顶上吹夜笛......明月依旧,清辉如水!轻风正爽,幽香扑鼻!只是,岁月无声,我辗转于人世之中这么多年,却很少重返故居,重温这段醉人的岁月。如今,大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了,尚在读书的都去了异地,没有读书的也都去了他乡。我也将近高考了,高考过后,便也同他们那般,鲜有回来的机遇。大人们也都外出打工去了,长长的一排楼房,在这人定时分的灯火却稀疏而渺茫——几乎是没有的了。他们也一样,为了追求新的更为美好的生活而闯荡他乡。心中,升腾起一种莫能言表的失落与悲哀。晚风吹在了脸上,仰望时的那冷月清辉如夜间灿烂盛开的百合,此刻却在飘摇中渐渐收敛绽开的片片银瓣。隔岸田地里的油菜花香夹着水面蒸腾起的雾气轻轻飘来,浮在水面上的那轮孤月便荡漾出模糊的影子。月光如水波,温柔的撒到这片祥和的土地上,依稀中仿佛看见许多精灵,自那片绿意中沁出,都翩舞着升腾,回到那片浅蓝的国度。幽香顿歇!微风已止!仿佛沉绵的岁月中有那么一个人,永远都被远远隔离。仿佛曾经的时光里有那么一个人,永远的静静守望着。——不曾离弃...我瑟缩着身子躲进曳动的密林,却不知脸上究竟是什么表情。便在无边的迷惘中漫步着走在林荫之中,或许多年以后,也会有那么一天,我会回来。远处,穿梭的车声被凉意的寒风拉得好远好远,那灯火之下的茶酒话别的言谈也渐而朦胧。我垂首望着被月光拉得长长的黑色身影,他就那么简单的随我,也就那么孤单的随我......1200字以上 六年级
-
鲁迅故居游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一家来到了历史文化名称之一的绍兴。一下火车,就感到了一种浓浓的春节气息:火车站里挂着红灯笼,贴着对联,玻璃门上贴着福字,一切都让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出了火车站,我们第一站来到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故居。坐在公交车上只见车外人山人海,一眼望去,除了高一点的房顶、路灯以及灯笼,其他全是一群群穿着五颜六色新衣服的游客。今年的游客比往年多了许多。即使人再多,也一点没有消弱我激动的心情。公交车还没有停稳,我就急忙下车,挤进人堆中。来到鲁迅祖居门口,我迫不及待的拿出门票,跟着导游的脚步,进入了鲁迅先生的祖居。听了导游的讲解,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还知道了一些旧时江南房屋的建筑风格。参观完鲁迅祖居,我们又来到了鲁迅先生的故居。这里是鲁迅先生成年后的住处。在这里,我进一步了结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介绍。接着,我们要去的是百草园。我激动万分,脑海里浮想联翩。“百草园那么美丽、那么有趣!”有人说“我一定要看个究竟。”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百草园门口了。进了大门,我大吃一惊:“那么漂亮的百草园,怎么会是这普普通通的菜园呢?”我大失所望。是仔细想想,童年时什么都是美好的,在那时的鲁迅眼里,即使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子也是美好的。我们又从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看见了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给学生们上课的教室和当时的一些情景。教室中间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戒尺。教室左上角那张就是鲁迅小时候用过的书桌,上面刻着一个小小“早”字,用来提醒自己。我不禁也暗暗给自己下决心。离开鲁迅故居,已经是晚上了。我们走在回宾馆的路上,路边的红灯笼都亮了,路边热闹的夜店人来人往,夜空中美丽的烟花竞相绽放,人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春节的气息当中。6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鲁迅故居一日游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记》 《阿Q正传》《呐喊》 《孔乙己》等等。他用笔来与敌人抗争,我非常崇拜他。于是,爸爸妈妈领我去了鲁迅的故居。“鲁迅故居”的陈设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家具也显得陈旧,衣架上还挂着几件鲁迅的衣服呢!“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屋中间挂了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树下。旁边就是鲁迅上学时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的“早”字,“早”字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鲁迅去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骂了他,鲁迅没有说情况,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人人都喜欢玩,鲁迅也是,“百草园”就是鲁迅玩耍的地方,下课时,他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游戏。我想: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到自己,我觉得有点惭愧,以后,我要像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敢于挑战。3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畅游鲁迅故居绍兴,是众所皆知的地方。在这里,闪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用它的光芒笼罩着绍兴。而他,就是鲁迅。终于,我在一次冬令营有幸近距离接触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这样,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更充实。我们先进了三味书屋。那儿弥漫着芬芳的、浓郁的书香味,是我们陶醉其中。这就是鲁迅先生在小时候学习的地方。我们走进教室,有一张桌子十分显眼,那就是鲁迅先生儿时学习用的书桌。那个“早”字和含义,我相信,已深深的印入我们的、鲁迅先生的脑海里了吧!事事早,应该早已成为鲁迅先生成功的诀窍之一。继而,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就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和家人一起居住的地方。这一幢房子古色古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在这里的笑容与泪水。百草园可是个神奇的地方呢!虽然没有奇花异草,可是一进去,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陶醉其中。而且,你瞧你瞧,不仅是我们入迷了,连蜂蝶也来助兴呢;你看你看,不仅是我们陶醉了,连蛐蛐也来叫几声呢!这仿佛如同仙境一般。也许就在这时,长妈妈在为小鲁迅讲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许就在这儿,小鲁迅已经捉住了几只蛐蛐;也许就在这里,鲁迅先生度过了一个充足、快乐的童年吧!也许……浙江杭州杭州市三墩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单恋相思的季节450字 六年级 叙事
-
游鲁迅故居踏过一条条青石古路;触着一堵堵青石古墙,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绍兴。 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文笔优美的王羲之,还有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但我最想了解的还是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既宽敞又明亮的房子,白漆刷成的墙,红木制成的瓦,青石铺成的地。爸爸带着我来到了鲁迅读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一块“三味书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画,画上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静静地注视着远方……看到这里,一群学生跪地崇拜的场景仿佛生动的出现在了我面前。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呢!这见证了鲁迅勤奋好学的精神。游过了三味书屋,我们来到百草园,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碧绿的菜畦,还有一堵长满青苔的矮墙。园中点缀着几棵高高的大树,虽然我分辨不出它们是什么树,但是想起鲁迅爷爷笔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就知道鲁迅儿时的百草园是多么的如诗如画!对丰衣足食的我们来说,鲁迅儿时的乐园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菜园,他读书的教室,只是一座古老、破旧的房子。但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走出了一个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有现代化的公园和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那么,从这里又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550字 高一 记叙文
-
访诺贝尔故居在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之际,我来到瑞典,自然要去看看这位大科学家生活的地方。故居环抱密林中,最多的是白桦树,故名白桦山庄,其实并不见山。一片大草坪伸展开去,如绿绿绒毯,那座红顶白墙长方形两层楼建筑坐落其间。楼后可见一池碧水,楼前鲜艳花坛中,竖一柱大理石方柱,柱顶是故居主人铜雕头像。浓浓的胡须,沧桑的面容,面对着他仅住了两年的旧宿。我轻轻拉门进去,有一种走进教堂般的心情。这是一个因勤奋忙碌而无暇享受的富有的人的居所。迎门是宽大的橡木楼梯,两边是会客室、工作室、大餐厅,所有的家具插着蜡烛的水晶吊灯,摆着鲜花的高台矮几、墙上的大幅人像油画以及那座嵌金饰铜高大白瓷壁炉,都显得高雅和华贵。二楼楼梯口转弯,是一排雕镂精致的大书柜,插满厚重的大书。大办公室正中,摆一张硕大红木办公桌,桌上翻开着一本足有一尺长、半尺厚的大记事簿,密密麻麻写满字迹,画着图形和表格。比起卧室的简单,诺贝尔试验室可谓丰富无比,琳琅满目。柜子里、桌子上、大案上、甚至地板上,摆满了实验用的器械器皿、瓶瓶罐罐,大的半人高,小的巴掌大,令人眼花缭乱。地上一座大塑像,是诺贝尔神情专注,低头启动爆炸装置。放映室里放映着老旧的影片,纪录着诺贝尔在野外,在矿山,在远离人烟的海岛上进行着劳动强度和危险性都很大的爆炸试验。那是怎样的献身精神!几十年艰苦奔波,生活动荡,几十年与各种化学药剂爆炸硝烟打交道,严重损害他的健康。写好最后遗嘱的第二年,诺贝尔仅63岁,与世长辞。他将天火带给人间,将希望、鼓舞,巨大的精神和财富的力量留给人间,走入永恒。诺贝尔试验室和瑞典现代兵器展览馆,也是故居的一部分。当年诺贝尔建设的军工厂大厂房,现在都作了展览厅。那昂首云天的长身大炮,炮弹有半米长,一分钟数百发的高射机枪,令人惊叹。晚风中白桦林沙沙响,更显出小城的宁静。瑞典多森林,森林中多美丽小城,小城中都有喷泉雕塑的广场。但只有这座广场,以诺贝尔命名。一位老者孤独地坐在年代久远的长椅上,招呼我们:“嗨!诺贝尔?”卡斯古卡的居民们,显然以他们那位非凡的老邻居为荣。800字 初二 记叙文
-
访钱学森故居今天,我们在假日活动中心的老师的带领下去访钱学森的故居,吊唁钱爷爷。我们穿过马市街,走进一条幽静的小巷,很快就来到方谷园二号,这就是钱爷爷的故居。这房子白墙黑瓦,周围绿竹环绕,房子是砖木结构的,分为二层,显得那么整洁、雅致。钱爷爷三岁以前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们走进房子,通过仔细阅读刻在黑模板上的介绍知道钱爷爷是科学巨匠,他具有不懈的科学精神,他在原子弹和氢弹还有航天火箭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并且,他有伟大的爱国精神:1995年10月8日他突破重重阻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他从美国回到广州下飞机后说:“我就知道,我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他还有一种不朽的人格,就是:淡泊名利,姓钱但不爱钱。他数十年如一日,过着简朴的生活。钱爷爷今年10月31日早晨过世,享年98岁。这几天吊唁他的有:学生、教师、等杭州市民,连外来的仰慕者都纷纷前来追悼他。中间的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张遗相,遗相上的钱爷爷淡淡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似乎还在望着我们。遗相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祝钱学森同志永垂不朽。遗照的左右两边写着;一代伟人颂扬华夏外交之雄,两弹一星成就中国行天之父。周围还放着菊花花篮。大家默默的从灵堂走过,一片庄严肃穆。回家到时候,我一直在想。我要向钱爷爷一样严谨勤学,努力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500字 四年级 叙事
-
学校有棵老槐树116400辽宁庄河市实验小学四年二班许雅茹清晨,走进那亲亲的校园,第一眼看到的是谁?当然是我们校园里的那棵老槐树。它多像一个勤奋的老人,这么早就起床了,伸展一下全身的树枝,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爱怜地看着我们在它身边走进又走出。我们全校师生都应该感谢这棵老槐树啊,它像一尊保护神,时时刻刻地保护着我们的安全。这是一棵多么高大的老槐树呀!近百年的岁月,它长得又高又粗,它的身高都快超过了我们学校的四层楼了,它的腰围要我们三四个人才合围才能抱住它,老槐树的枝干毫无规则地向四面八方伸展,把我们学校的半个操场都笼罩在它的绿荫中,树叶儿密密匝匝的,下雨的日子,它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毫无怨言地给我们遮风挡雨。夏日的中午,太阳喷吐着火焰,我们都快热疯了,老槐树展开它那一树茂密枝叶,伴着温热的夏风,像是母亲轻轻摇动的扇子,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清凉,好舒服,好温馨。晚霞在西天燃起多彩的火烧云,学习了一天的我们也该放学了,望着一队队有序归家的同学们,老槐树像一位尽责尽职的家长,静静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我们,直到我们的身影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它从1927年就站在这里了,建设这座学校的张作霖大帅在建校之初就栽下了它,那时的它还很是一棵不大的槐树苗。近百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栽种它的主人早已作古,一批批小朋友从它身边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许多人都老了,而这棵老槐树还是这样蓬蓬勃勃,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一看到它,就有几分亲切,就有几分敬佩,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段难忘的历史。老槐树爷爷,您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给了我们温暖,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像您一样走过沧桑,挺立于天地间。指导教师郭训民7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学校有棵老槐树辽宁庄河市实验小学四年二班 许雅茹清晨,走进那亲亲的校园,第一眼看到的是谁?当然是我们校园里的那棵老槐树。它多像一个勤奋的老人,这么早就起床了,伸展一下全身的树枝,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爱怜地看着我们在它身边走进又走出。我们全校师生都应该感谢这棵老槐树啊,它像一尊保护神,时时刻刻地保护着我们的安全。这是一棵多么高大的老槐树呀!近百年的岁月,它长得又高又粗,它的身高都快超过了我们学校的四层楼了,它的腰围要我们三四个人才合围才能抱住它,老槐树的枝干毫无规则地向四面八方伸展,把我们学校的半个操场都笼罩在它的绿荫中,树叶儿密密匝匝的,下雨的日子,它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毫无怨言地给我们遮风挡雨。夏日的中午,太阳喷吐着火焰,我们都快热疯了,老槐树展开它那一树茂密枝叶,伴着温热的夏风,像是母亲轻轻摇动的扇子,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清凉,好舒服,好温馨。晚霞在西天燃起多彩的火烧云,学习了一天的我们也该放学了,望着一队队有序归家的同学们,老槐树像一位尽责尽职的家长,静静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我们,直到我们的身影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它从1927年就站在这里了,建设这座学校的张作霖大帅在建校之初就栽下了它,那时的它还很是一棵不大的槐树苗。近百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栽种它的主人早已作古,一批批小朋友从它身边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许多人都老了,而这棵老槐树还是这样蓬蓬勃勃,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一看到它,就有几分亲切,就有几分敬佩,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段难忘的历史。老槐树爷爷,您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给了我们温暖,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像您一样走过沧桑,挺立于天地间。指导教师郭训民6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游鲁迅故居革命,鲜红的革命。他,骨头最硬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的本质写照,他就是鲁迅,鲁迅的精神就是——硬。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鲁迅故居,这里充满着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心声,走在古老的石板上,是凹凸不平的感觉。四周掩映着古老的绿树,阳光透过绿树,零零碎碎的金光洒在了石板上,异常斑驳。烘托出一份陈旧而又优雅的意境。我呼吸着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与气息,我听到了,他对世界的呐喊与倾诉。在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我不禁想到了他的作品:《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调明朗活跃,前半篇,他回忆儿时在百草园中经历的愉快童年,而三味书屋则是描述鲁迅先生在学堂中度过的学业生活,封建学术,无情束缚了当时儿童内心自由的本质。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有着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控诉,对受迷信影响妇女的同情……一篇篇文章,辛辣的讽刺,鲁迅敢于直抒自己的论点,淋漓尽致,正人君子,卑鄙小人。那个用人血浸湿的馒头,庸医的草菅人命,从古至今,引经据典,在鲁迅的文笔中,清晰可见。怀揣这一份隐秘的向往,我走入了鲁迅的旧屋,虽是旧屋,但仍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昏暗的灯更显示出了一份文笔的闲情逸致。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鲁迅的书屋,他的学习之地,静静地沉浸着,文字的熏陶,艺术的美丽直至鲁迅的学才,都让我大为感叹,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欣赏的眼神。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在书桌上专心致志的学习,那份对文学的热忱,那对黑暗社会的憎恶都深深刻进了他的书中,他的书,是深的,这份奥秘,也许就为我们读者的心灵。走出了旧屋,我仍意犹未尽,便又入了鲁迅亲人以及他所居住过的大房中。餐厅、大厅、刺绣房,每一处都令我记忆犹新。抚摸着那精致的花雕,我的内心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鲁迅的精神永远是直的,他将战场搬到了他那支挥动的笔上,刺虐了黑暗社会中正人君子的黑色心灵,压迫人民,欺压百姓,鲁迅的文章就清晰的现出了这个场景。然而,许多人开始疯狂的报复,压迫鲁迅,但是我们的鲁迅先生不曾放弃,他认为,治疗人的疾病并没有用,一定要治疗人的内心。坚强的精神使他仍执着写着自己的作品,直到死去……妈妈的叫喊声使我从自己的世界走了出来,一份执着的信念仍在我心中回旋荡漾着,一份温热在我心中升高。那是鲁迅先生的灵魂。迈着轻快的脚步,我走出鲁迅故居。天已黑了,但我的心并没有黑,因为,我的心灵已受到了鲁迅文笔的熏陶,精神的慰藉,此刻,正是一片光明…900字 初一 散文
-
老槐树-碎瓦遍地的老家,立着一棵老槐树。它孤零零地站在那儿,四面灰土飞扬,挖掘机的“隆隆声”不绝于耳,它就那么孤零零地站在那儿。童年的时候就听老家的一个长辈说过,奶奶的小名就叫槐花。奶奶出生的时候正是满村子槐花盛开的季节,奶奶的小名就叫“槐花”。奶奶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奶奶和她的哥哥相依为命,后来嫁到爷爷家,全家从很远的地方搬迁到现在这个地方,就不再叫“槐花”的名字了。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有了爸爸那一代,现在又有了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的一年四季,常常出现槐树的身影。初春时节,槐树冒出一层绿油油的嫩芽,探头探脑的,像是试探周遭的一切。清明时更多的嫩芽争先恐后的生长,一场春雨过后,便有了满眼的新绿。每到这时,奶奶便会拉着我的小手,那是一双温暖而粗糙的手,教我念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类的诗词。奶奶小时候的家境不错,上过几年学,一到闲下来的时候奶奶总喜欢带起老花镜读书,并且还不时教导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春末初夏时,槐花密密挂在枝头,有了开花的树,普通的家院也变得诗意葱茏。每到这时,奶奶便会拿起簸箕,在槐树下铺上干净的布,用长竹竿打下槐花,然后洗净,晾干。盛夏时节,家人拎着大包小包带我来奶奶家避暑,穿过小巷,眼前的槐树投下的阴凉让人顿生欢喜,树叶早已不是春时的新绿,而是浓浓的发亮的绿,一直持续到了夏末。在奶奶家,奶奶常会包槐花馅的包子。奶奶把干槐花泡好,拌进肉馅里,说来也奇怪,奶奶的手就像一把秤,装进皮里的馅不多也不少,个个包子都很精致,不一会功夫,包子就全部包好了,再过一会就闻到香喷喷的包子味。一口咬下去,清甜的槐花香味刚好中和了猪肉的油腻,我能一口气吃上好几个,撑得肚子圆鼓鼓的,甭提有多好吃了。奶奶怕我孤单,还专门为我做了一扇秋千,秋千绳一头固定在院墙上,另一头就系在槐树上。秋日的傍晚,坐在秋千上,看落日余晖,看看秋日槐叶纷纷飘落,看奶奶扫院子里的落叶,扫帚划过的地面有清晰的纹印,一棵槐树在我们头顶,我想这就是岁月静好的最美诠释了吧!可是春去秋来,奶奶终究老了,槐树老了,村庄老了……阵阵拆迁的轰鸣声传来,一切都成为从前。多么希望还能像从前那样,坐在那棵大槐树的秋千上看风景啊!900字 初二 记叙文
-
记鲁迅故居一游清明时节,我与母亲至绍兴一游,前来拜访鲁迅先生的故居之地。正值节假,人多的出奇。一杆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堵斑驳的青灰石碑屹立后方,“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高挂其上,一笔一画正是鲁迅先生所书手迹,质朴典雅,古厚自然。我看见石碑上分明的凿痕:寸把长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两道有棱有角的浓眉就像锋芒毕露的利剑,直刺敌人的要害。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贴在鼻下,薄薄的嘴唇紧抿着,划出一道似有若无的弧度,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他方正的脸庞,透露着凛然大气。一袭长衫以下,手上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枝烟嘴,轻袅的烟气一直延伸到小巷人家。我在石碑前伫立良久,游人们也在这里驻足而经久不散。直到导游嘹亮的喇叭声把我们唤醒,才后知后觉地跟上了大部队。鲁迅曾生活的所在都极其俭朴,大多都是一个样式,往往是正中梁上一块牌匾,其下一张画像或是两行对联,一两张方正的木桌,几把不胜简巧的木椅,便是全部的所有家当了。但真正让我惊愕的,是鲁迅先生自己所住的杂间。目之所及,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幅肖像和两个笨拙简易的木柜了。床是最简单的样式,四四方方的像一个大盒子,只挂起了白色的床帐;桌子也不过一米长,上面并排放着俩个小小的木柜,加起来倒有十来个屉子,很是实用。一张黑白画像系上了条细绳,衬着干净的黑框底挂在白墙上,整个房间便空荡荡无一物了。这样一眼看去,我的心底便油然生出一股崇敬,不自禁地要感叹。再说到要令我最哭笑不得的地方,便是鲁迅先生所写过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百草园了。老师曾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解过这篇课文,其笔触之妙美简直让每一人都如同即将前往蓬莱仙境般期待。然而,当导游领着大家来到此地实物参观时,我却觉得自己是被鲁迅先生大大地忽悠了——这分明就是自家小院再普通不过的菜园子啊!可恰恰我又难以恼怒他开的玩笑,若一一核实的确是有这些物什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或是“趣味无穷”的泥墙根一带……这时候,我不得不惊叹于鲁迅先生的笔法之妙、文采之长。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法实在是让人望文兴叹的。出了园子,我又看到了一座石碑,赫然是“民族英雄”。是了,可歌可敬的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看见他仿佛从那石碑里走了出来,浓眉墨须,牙黄羽纱。这位顶天立地的战士!900字 初一 记叙文
-
老槐树下的成长门前冗砌在枝头的槐花纷纷扬扬地掉了一片又一片,最终,爷爷还是咽了气。从此,奶奶的世界就小了,窄到只能通过记忆中折射出爷爷的影子。三姑二姨全都跑来劝奶奶,奶奶只做内讷神情,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偶尔也会哼哼小调,那是年轻的爷爷喜欢的。我们都明白小调里含着什么,也都明白曲后那一串晶莹的泪珠里的咸与涩。毕竟,那是爱了一辈子的人。寒风将槐树的叶子吹得一片不剩,光秃秃的枝干摇晃得很干脆。新的一年在各种热闹声中来临。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姑姑提议拍张照片,将喜气保留下来。亲戚中都陆续跑到相机前,唯独奶奶一动不动地坐在饭桌上。见此景,爸爸去扶奶奶:“妈,来拍张照片,添个喜气!”沉默了几秒,奶奶蹒过去,叫到:“人都没了,还拍什么照!”说完,便又驼着背走了,只是觉得,奶奶的背影越来越模糊了……寒风对这儿并不留恋,春天还是来了,槐树又生了新枝,发了新芽,嫩叶微微颤颤地被风舞弄着。一天下午,奶奶拖着驼得严重的背来到槐树下。她努力将腰板挺直,伸手碰了碰那深色的树干,若有所思地盯着老槐树跳跃着的嫩叶,咕哝着什么。那眼神里满是迷惑,不解与惊喜。之后,奶奶便总来到树下,仰着头,闭着眼,一口一口地呼着树下的空气。阳光透着嫩叶流到奶奶的脸上,连同抚平了奶奶的皱纹。似乎一切故事都在四十年后再次交识,那个在老槐树下,翩翩舞步的女子,等着自己的爱人。伴着流光,一切都澄清了……一天放学回到家后,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循着香气,走进厨房,只见不动厨的奶奶挥着铲子,随着铲子一起舞动的是米和淡粉色的瓣状物。当香气最浓郁时,奶奶盛起来:“娃儿,尝一尝槐花炒饭。”我接过白净的碗和热腾腾的饭,深吸了一口,细细品尝。我抬起头,看到奶奶噙着泪水的眼睛,也是第一次,我看到了奶奶噙着泪水的笑。她喃喃地说:“原来,还有人喜欢吃槐花炒饭啊!”奶奶将这一年的槐花全都收集起来,放在了她的床头柜里。她说,留着好做给最爱的人吃。是啊,不管是多么大的痛苦,记忆还能回到四十年前,不管发生了什么,风在夏天吹动,叶在秋天飘散,雪在冬天纷洒,槐花在春天绽放。一切变亦不变都不能阻止心灵的前进,都不能阻止美好的亘古如新。这些,现在的奶奶应该最懂了。这一年奶奶在除夕夜提出要拍照,她抬了一张小椅在身旁,一只手放在空椅子上,一只手牵着我。这张照片上,奶奶最精神。透过这张照片,我仿佛闻到了槐花的味道,一如既往地芬芳……900字 高三
-
一棵老树的独白我是一棵老树,在灵宝市朱阳镇的一个小村庄边伫立了上百年,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巨变。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周围被青山绿水,竹林翠蔓环绕着。在离我前方数十步远的地方,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底是数不尽的色彩斑斓的卵石,石下布满了细小而雪白的沙粒,虾蟹在石缝间栖息,石上总有一群群淡黄色的小野鱼在嬉戏玩闹,几只甲鱼时常游到河边晒太阳。我的身上,栖息着许多不知名的小鸟。它们时常站在我的肩上唱着婉转动听的曲子,声音清脆而嘹亮,与清风流水应和着。那般景象美极了!可就在十年前,村子里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绿水青山的价值,他们看到了在河道里挖沙采石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一窝蜂似得蜂拥而来。这样做的后果是河道下陷,一眼望去满目尽是深浅不一的坑,虾蟹和鱼儿没有了踪迹,甲鱼则被送上了人们的餐桌。竹林被砍伐了,从山脚向山上望去,满目的竹茬令我不寒而栗。此时,有个村民打起了我的主意,打算把我卖到木材市场,所幸的是,他和其他村民发生了地界纠纷,我免于一死,但身上还是留下了一道刻骨铭心的疤痕。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原本罕见的泥石流越发猖狂起来。一次暴雨中,疯狂的泥石流从土黄色的山坡上奔腾而下,以惊人的力量轰塌了房屋,埋没了庄稼,村民们死的死伤的伤,我却暗自冷笑:“破坏自然的人们,你们终于遭到报应了!”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他的倡导下,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增强,他们大规模清理河道垃圾,整治河道,也填平了沙坑。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曾经那碧波荡漾,鱼虾群舞的景象又出现了。他们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草,使曾经荒废了的土山又变得一片生机盎然。他们还修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每天都有数以千记得游客拜访这里,我作为一棵“百年树”,更成为游客们的闪光灯的焦点,看着游客们欢欣的笑脸,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广场上一个个鲜艳的身影在舞动,新建的校园里传出朗朗的书声,电脑走入了家家户户,农村淘宝网店更便利了村民们的生活。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笑容洋溢在了人们的脸上。短短百十载,家乡的变化翻天覆地,所幸旧貌换新颜!勤劳的人们用自己智慧的双手美化家园,敢叫日月换新天!900字 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