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800字

心桥

800字 初三

每日放学,经过那出,我总会望一望的,望一望那落日,望一望那座不复存在的桥。

我的姥姥是在我四岁那年从遥远的北方搬北京的,细细追忆,我仍记得初见时她的模样。齐耳的短发,眉眼弯如月牙,而嘴上总会带着慈祥的笑,她将我抱起,用她短短的卷发轻轻蹭了蹭我的脸。我反手抱住她,很亲昵的模样,是我和她的初识。

再大一些是要上学前班的年纪了,她总会带我早出门30分钟,带我看看我想看的日出。她身材臃肿,却总要带我上天桥看看日出,这成了我们的私密时间,我总会跟她说一些“只会跟她说的话”,而她也不是只像我的父母一样,她总会给我很诚恳的回答。我们之间仿佛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因为我知道她在尊重那个小小的我。

真正搭建起“心桥”是在夜晚,我的父母吵完架后相继摔门而出。偌大的房子里,只剩下我和我姥,我嚎啕大哭,问我姥,我是不是再也没有人爱我了。我姥迟疑了一下,把我抱的更紧,一遍一遍地回答我,说:“不会的,恩恩就算失去了一切,也还会有姥姥的。”她带我出门,走在桥上,四周都没了人,我在桥上同她絮了一夜的话,她也不厌烦,如往常一样,她仍然会认真思考并给出她的想法,却又不一样。我们之间搭建了心桥,是她用她给我的安全感搭建的。因为我知道,从此,会有人认真思考我说的蠢话,会伴在我的身旁。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与我立黄昏。

她陪我成长,我们依然每天早上到桥上看日出,依然会在夜晚絮上一夜的话。

其实,我常常想,如果这个世界真如我笔下世界这般美好便好了。

后来,她去世了。那个冬天,她要回趟东北,她说,等把那里的事解决完就不再回去了,会好好的在这边陪伴我。我们拉了勾勾,那个冬天是我最期待也是最难熬的冬天,而她,被尘封在了东北的漫天大雪里。

故事总是有结尾的,那座天桥的拆除成了我们之间的句点。我看着工人收拾桥的残骸的样子,仿佛在拾走我的美好回忆,我的童年。我想哭,想叫,想逃离,嗓子却苦涩的厉害,腿却沉重的厉害。我知道,再也没有人会像她一样牵起我的手,陪我走出黑暗。

我再也没有看过日出。

故乡

700字 初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凡是长别故乡、再次归家的人们,都不免有此番感慨。然而,我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时的心境是悲凉的,晦暗的大气、呜咽的冷风、萧瑟的荒村衬托出了那悲凉的气氛。老屋出卖了,多年聚居的亲族都离散了。这一切都会牵动着人的心,感伤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乡愁并非主要的,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却是闰土的巨大改变。那个金黄圆月下西瓜田里的闰土不见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捏着长烟管裹着薄棉衣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农民。闰土凄苦的生活是什么造成的呢?这一切都让人感伤。

乡愁夹杂着我对故乡破败的感慨,不免有万种滋味齐聚在心头的感觉。惟有希望才会让人在寒冬里感到心底的一丝温暖。

我曾与闰土一起守瓜田,捕麻雀,思绪不知不觉就回到了童年。但当闰土来时,一句“老爷……”打断了’所有的回忆,我和闰土之间,好像突兀出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好像突兀出一面无法捅破的窗户纸。童年,早已远去。鲁迅先生为这种封建制度,为这种“中国式”的奴才主义所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层窗户纸,可它保持了几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沟壑,却从没有人想去填。

那悲凉的倾诉——“……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悲哀的行为——“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这看似平凡又啰嗦的文字,其实正恰恰表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愚昧,又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悲哀。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纵然是“无望之望”,鲁迅先生仍怀抱希望。这令我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