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家乡的石板路650字

踏踏家乡的石板路

650字 初一 记叙文

家乡的那条石板路,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大年龄了。

岁月的风雨在它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一些石板的边缘也被磨的光溜溜、青幽幽的了。瞧!偶尔几块凹凸不平的石板上,还刻着哪个朝代的字迹呢!让人忍不住想去翻开那古老的历史,

然而,久经沧桑的青石板,它的四季,却是各具风采。不信,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春夜的青石板路,洒满月光的足迹,街上偶尔还会升起一层薄薄的雨雾哩!朦朦胧胧的月色会让你心旷神怡。深蓝色的天空下,长街像张硕大无比的宣纸,月光透过枝叶,在宣纸上映下参差斑驳的光影,俨然一幅绝妙的写意水墨画,如诗如梦。那轮皎洁的明月好似一盏巨大的路灯,照亮了长街的任何一处。这时候的青石板路,静寂、温和而又美丽。

炎夏的青石板路,是清凉的。骄阳酷暑,烈日当头,在你口干舌燥时,只要一走到长檐下的青石板路上,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凉啊!”只觉着,脚下不时冒出一股股凉气,直透心窝,爽滋滋的!这时的你,一定不愿意走向那令人烦恼的燥热世界了,只愿呆在此处,沐浴凉风,再也舍不得离开这片清凉的青石板路啦!

缠绵的秋季,我会挑个雨天,撑着小花伞,与你一起去街上欣赏那动人的美景。脚踏青石板,走在这烟雨蒙蒙的街上,只见水滴顺着屋檐“滴答滴答”往下淌,更有那调皮的雨点儿敲打着屋顶上的瓦片儿声,这一切,组成了一支欢快的奏鸣曲。低头又见一滴雨珠坠入脚下的小石坑内,溅起了一朵晶莹透彻的水花儿。瞧!这水珠儿也在欢迎你呢!

白雪皑皑的冬日,雪夜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青石板路铺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雪毯”,脚踩上去还会发出“吱吱吱吱”声,令人觉得特别温暖厚实。这时,我会同你去青石板路上踏雪。雪地中,会留下我们两双可爱的小脚印,会回荡起两串银铃般的笑声,是那样温馨……

啊!家乡的那条青石板路,一年四季风格迥异。同学们,有空,请来和我一起踏踏青石板吧!

初一:邓梦涵

书到用时方恨少

800字 初一 散文

曾经,十年寒窗仅为一朝功名,《四书》《五经》孜孜不倦地研读,唐诗宋词夜以继日地吟诵,发榜之时,喜获升迁,一顶乌纱帽算是读书生涯的完结,心中还未免窃叹,此生足矣!

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多数古人那种功利性的读书方式,吾实不敢苟同!读书若仅为功名,仅为升迁岂不令天下的读书人汗颜?

罗素曾云: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不错的,这大概便是在倡导一种更为纯粹的读书方式,不为名利,不为升迁,仅为自我充实,仅为乐乎其中……

人就应在这种叠加的快乐中变得有积淀,有底蕴,东坡即如此,身居高职未忘品咂诗书,贬谪黄州更加如饥似渴,读书,大概已成了这位大文豪人生的最大乐趣;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儒道诗书,日日品读。当“乌台”的余波散尽,千年的黄州闪射出奇异的光芒,人们的目光投向黄州,黄州的目光投向苏轼,苏轼的目光投向那奔涌的江水,一曲《念奴娇》便成了永恒。试想,若没有平日里的细心琢磨,没有心中的文化积沉,鲜活的江水岂能开启东坡豪放的诗情,而这大概就叫作厚积薄发吧……

一个远远走来的苏轼足以给我们太多的启示,是啊,读书不就应该如此吗?忘却世俗的诱惑,忘却仕途的牵绊,独处于幽静之所,沏一杯香茗,悄然地关注着历史的冷暖,纵情地解读着世间百态,如此生活,岂不美哉?

其实,由读书多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与追求,大凡心如止水,潜心思考之人都酷爱读书,而这类人又大多是为人所敬重的学者,他们所读的也绝非那类为生财升官做铺垫的书,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茶余饭后漫无边际的涉猎,这其中所诠释的便是一种洒脱,乐观的人生节奏。

是啊,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读那些“无用的书”实在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再者,书,乃人类进步之阶梯,而所谓“无用”也只是狭义上的近指,就长远而言,那些眼下的“无用”终会派上用场的……

假设这样一幅场景,一列奔驰的火车上,三四个人促膝而坐,谈天论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万物苍生,无所不谈。而你,孤独地坐在一旁,憋得面红耳赤却找不到说话的机会,或许平日的积淀在此刻方能显露无疑,这是何等尴尬……何等悔恨……

因此,请切记,书到用时方恨少绝非一句空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