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鲁迅故居
革命,鲜红的革命。他,骨头最硬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的本质写照,他就是鲁迅,鲁迅的精神就是——硬。
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鲁迅故居,这里充满着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心声,走在古老的石板上,是凹凸不平的感觉。四周掩映着古老的绿树,阳光透过绿树,零零碎碎的金光洒在了石板上,异常斑驳。烘托出一份陈旧而又优雅的意境。
我呼吸着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与气息,我听到了,他对世界的呐喊与倾诉。在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我不禁想到了他的作品:《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调明朗活跃,前半篇,他回忆儿时在百草园中经历的愉快童年,而三味书屋则是描述鲁迅先生在学堂中度过的学业生活,封建学术,无情束缚了当时儿童内心自由的本质。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有着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控诉,对受迷信影响妇女的同情……一篇篇文章,辛辣的讽刺,鲁迅敢于直抒自己的论点,淋漓尽致,正人君子,卑鄙小人。那个用人血浸湿的馒头,庸医的草菅人命,从古至今,引经据典,在鲁迅的文笔中,清晰可见。
怀揣这一份隐秘的向往,我走入了鲁迅的旧屋,虽是旧屋,但仍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昏暗的灯更显示出了一份文笔的闲情逸致。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鲁迅的书屋,他的学习之地,静静地沉浸着,文字的熏陶,艺术的美丽直至鲁迅的学才,都让我大为感叹,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欣赏的眼神。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在书桌上专心致志的学习,那份对文学的热忱,那对黑暗社会的憎恶都深深刻进了他的书中,他的书,是深的,这份奥秘,也许就为我们读者的心灵。
走出了旧屋,我仍意犹未尽,便又入了鲁迅亲人以及他所居住过的大房中。
餐厅、大厅、刺绣房,每一处都令我记忆犹新。抚摸着那精致的花雕,我的内心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鲁迅的精神永远是直的,他将战场搬到了他那支挥动的笔上,刺虐了黑暗社会中正人君子的黑色心灵,压迫人民,欺压百姓,鲁迅的文章就清晰的现出了这个场景。然而,许多人开始疯狂的报复,压迫鲁迅,但是我们的鲁迅先生不曾放弃,他认为,治疗人的疾病并没有用,一定要治疗人的内心。坚强的精神使他仍执着写着自己的作品,直到死去……
妈妈的叫喊声使我从自己的世界走了出来,一份执着的信念仍在我心中回旋荡漾着,一份温热在我心中升高。那是鲁迅先生的灵魂。
迈着轻快的脚步,我走出鲁迅故居。天已黑了,但我的心并没有黑,因为,我的心灵已受到了鲁迅文笔的熏陶,精神的慰藉,此刻,正是一片光明…
游鲍家花园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春游,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参加学校的春游活动。
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我们班是第二批出发,但在第一批出发的时间,我就来到教室里,教室里也有许多同学早早地来了。显然他们的心情也跟我一样激动。
不久,教室里的人差不多快到齐了,范老师也来了,范老师带着我们到操场上等没有来的同学。
终于,我们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出发前,我们在听校长讲话,讲的是让我们在春游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及注意事项,比如:在车上,手不能向外伸;春游时要讲文明;不能乱扔垃圾,要扔在垃圾箱里……
说完,我们就井然有序地上了3号车,向目的地“鲍家花园”出发,在车上,我们欢快地唱起歌来,我们的心情象小鸟一样早就飞向目的地了。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到了目的地,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鲍家花园”这四个大字,据我了解,这鲍家花园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了。
我们迫不急待地进入了花园,我们先来到了一片小树林休息。这是一片美丽的小树林,地上已经长满了嫩绿的小草,林间还有高大挺拔的松树,耸立在那里,树林的宽敞处还有石凳和石桌,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曲线,就象树木的年轮。
我们在树木里小憩以后,老师带我们到对面的草丛中去,我们来到了郁郁葱葱的草坪上。那里有斑斓多恣的山茶花,还有美丽的杜娟花……是的,春天是多么的美好啊!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还有我们天真嬉戏的学生们,这良辰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呢?再向前走去,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盆景,有的用小岩石和沙子来做的,还有的用岩石和大理石来做成的……各个都是雕刻精细。
过了盆景就是一片茂盛的竹林,边上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禁止拔笋,如果拔笋,罚款50元”,你瞧,春天竹笋正一根根争先恐后从地里冒出来,茁壮成长,就象我们自己。
接着,我们掉头向后面走去,我们来到了一个三层楼的凉亭。第一层的亭子最大,不是给游客坐的,而是用来拍照留念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是让游客休息,并观看园中的美景。
看完鲍家花园后,我们全体师生合了一张影,留住这美好的时刻,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走出了这美丽的花园。
在回校的车上,我还在想着鲍家花园,它很大也很美,它凝结着人民的智慧,向世人们传播着古徽州文化。它的面积大约有25公顷左右,也就是平方米左右,这是我目前见到的最大的花园也是最美的花园。
相似题目
-
游鲁迅故居冒着蒙蒙细雨,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我们撑着伞游览了鲁迅故居。我从书上知道了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从爸爸口中了解到鲁迅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思想家,今天又在鲁迅故居看到了这个有着“浓黑眉毛”、“浓黑胡子”的伟大作家的雕像,并了解了他光辉的一生。走进“三味书屋”,我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那里,我看到了鲁迅生活的“四角的天空”,还坐在鲁迅坐过的课桌前,想象着鲁迅小时候求学时的样子。在他那个大大的书房里,所有摆设都很简朴,只有柜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我在鲁迅博物馆里看到了,鲁迅原名叫周樟寿,后来改名叫周树人,爷爷是做官的,而从他爸爸这一辈开始,家里就变穷了。而鲁迅却很感谢爸爸,因为那段时间的磨练,让鲁迅知道了自己小时候想做医生的理想只能救死扶伤,而拥有知识,做一个用“笔”战斗的人却可以拯救一个民族。我还在这里认识了鲁迅在日本的恩师“藤野先生”,看到了鲁迅翻译的许多外国进步著作。看着照片上的旧中国和那个时代的人,我不禁感叹:鲁迅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中国人。也许,在绍兴的鲁迅故居里,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多。但我想,这是一颗种在我心里的种子,以后我还想到上海的“鲁迅故居”,去了解鲁迅更多的更伟大的故事。500字 三年级
-
游鲁迅故居前一天得知要去实地参观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竟一直兴奋到了第二天清晨。早早梳洗带装完毕等待出发心之向往的行程,抑制不住的兴奋全部都写在我的脸上,像阳光下盛开的花儿……迎着微微拂面的清风,呼吸到了自然的青绿味,顿时神清气爽!一路欢歌笑语,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鲁迅的故居。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大的鲁迅浮雕了,浮雕上的鲁迅,脸上带着些许微笑,这笑淡到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在笑。他的左手正微微抬起,右手正环抱着左手的手肘。左手上还正用中指和食指夹着一支雪茄呢。联想一下先生那吞云吐雾的样子,会不会让人忍俊不禁呢?进而向里深入,便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了,刚刚踏入三味书屋就有一股浓烈的墨香扑面而来,这墨香过了这么多年却仍然不曾散去,历久弥香,让人不禁浮想起鲁迅上课的认真画面:埋头苦读,奋笔疾书,对,一定是这样留下的。正是这里诞生了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等称号的名人:鲁迅!他影响了很多跟他一样有志向的同道中人,他是中国新的文化的方向。再移动我们的双脚,视线触及到的便是大家熟知的“百草园”了,那是鲁迅家的后院吧,我还在那里留了影呢。还记得鲁迅在自己的桌上刻的那个“早”字吗?这个字一直激励着他,也是他一生的写照。鲁迅一生坚守的精神便是:时时早,事事早。虽然历史一页又一页的掀过,许多人和物也物是人非,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在传承。走过百草园,一天的行程也将近尾声。而园内的景与物,还有故事却开在脑海里回放,余味深长。600字 五年级
-
游鲁迅故居今天是10月1日,也是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鲁迅故居.一走进大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原来这里种着两棵茂盛的桂树.所以这里叫挂花明堂.过了桂花明堂就来到了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向四周一看,到处都是房间.东首前半间是客厅,是鲁迅吃饭会客的地方.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她性格幽默,孙子们都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她和鲁迅性格不同,所以鲁迅对她无爱情可言.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百草园名称虽雅,但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天晒稻谷,但那是儿时的鲁迅的乐园.鲁迅经常和小伙伴到这里来玩耍,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会12岁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所以他非常留恋这个属于自己的乐园.走过长长的小路,映入眼帘的就是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台门内有一方400平方米的清澈见底的水池,水中的鱼儿们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假如我能像水中的鱼儿们一样,那该有多好啊!天色已经暗了,而我却还想在游览下去,不过没办法,我只能回家了.不过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名人之家!500字 四年级 日记
-
游鲁迅故居踏过一条条青石古路;触着一堵堵青石古墙,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绍兴。 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文笔优美的王羲之,还有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但我最想了解的还是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既宽敞又明亮的房子,白漆刷成的墙,红木制成的瓦,青石铺成的地。爸爸带着我来到了鲁迅读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一块“三味书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画,画上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静静地注视着远方……看到这里,一群学生跪地崇拜的场景仿佛生动的出现在了我面前。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呢!这见证了鲁迅勤奋好学的精神。游过了三味书屋,我们来到百草园,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碧绿的菜畦,还有一堵长满青苔的矮墙。园中点缀着几棵高高的大树,虽然我分辨不出它们是什么树,但是想起鲁迅爷爷笔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就知道鲁迅儿时的百草园是多么的如诗如画!对丰衣足食的我们来说,鲁迅儿时的乐园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菜园,他读书的教室,只是一座古老、破旧的房子。但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走出了一个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有现代化的公园和学校,有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那么,从这里又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相关推荐
-
游鲁迅故居作文革命,鲜红的革命。他,骨头最硬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他的本质写照,他就是鲁迅,鲁迅的精神就是——硬。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鲁迅故居,这里充满着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心声,走在古老的石板上,是凹凸不平的感觉。四周掩映着古老的绿树,阳光透过绿树,零零碎碎的金光洒在了石板上,异常斑驳。烘托出一份陈旧而又优雅的意境。我呼吸着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与气息,我听到了,他对世界的呐喊与倾诉。在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我不禁想到了他的作品: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调明朗活跃,前半篇,他回忆儿时在百草园中经历的愉快童年,而三味书屋则是描述鲁迅先生在学堂中度过的学业生活,封建学术,无情束缚了当时儿童内心自由的本质。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有着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控诉,对受迷信影响妇女的同情……一篇篇文章,辛辣的讽刺,鲁迅敢于直抒自己的论点,淋漓尽致,正人君子,卑鄙小人。那个用人血浸湿的馒头,庸医的草菅人命,从古至今,引经据典,在鲁迅的文笔中,清晰可见。怀揣这一份隐秘的向往,我走入了鲁迅的旧屋,虽是旧屋,但仍是井井有条,一尘不染。昏暗的灯更显示出了一份文笔的闲情逸致。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鲁迅的书屋,他的学习之地,静静地沉浸着,文字的熏陶,艺术的美丽直至鲁迅的学才,都让我大为感叹,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欣赏的眼神。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在书桌上专心致志的学习,那份对文学的热忱,那对黑暗社会的憎恶都深深刻进了他的书中,他的书,是深的,这份奥秘,也许就为我们读者的心灵。走出了旧屋,我仍意犹未尽,便又入了鲁迅亲人以及他所居住过的大房中。餐厅、大厅、刺绣房,每一处都令我记忆犹新。抚摸着那精致的花雕,我的内心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鲁迅的精神永远是直的,他将战场搬到了他那支挥动的笔上,刺虐了黑暗社会中正人君子的黑色心灵,压迫人民,欺压百姓,鲁迅的文章就清晰的现出了这个场景。然而,许多人开始疯狂的报复,压迫鲁迅,但是我们的鲁迅先生不曾放弃,他认为,治疗人的疾病并没有用,一定要治疗人的内心。坚强的精神使他仍执着写着自己的作品,直到死去……妈妈的叫喊声使我从自己的世界走了出来,一份执着的信念仍在我心中回旋荡漾着,一份温热在我心中升高。那是鲁迅先生的灵魂。迈着轻快的脚步,我走出鲁迅故居。天已黑了,但我的心并没有黑,因为,我的心灵已受到了鲁迅文笔的熏陶,精神的慰藉,此刻,正是一片光明…1000字 初一 散文
-
鲁迅故居谒鲁迅文坛巨匠笔如枪,刺向敌人语似钢。噩梦奔流高呐喊,热风毁灭叹彷徨。家国败类三魂乱,反动喉舌五内伤。左翼联盟称主将,全球饮誉拜华章。50字 初一 诗歌
-
记鲁迅故居一游清明时节,我与母亲至绍兴一游,前来拜访鲁迅先生的故居之地。正值节假,人多的出奇。一杆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堵斑驳的青灰石碑屹立后方,“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高挂其上,一笔一画正是鲁迅先生所书手迹,质朴典雅,古厚自然。我看见石碑上分明的凿痕:寸把长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两道有棱有角的浓眉就像锋芒毕露的利剑,直刺敌人的要害。隶体“一”字似的胡须贴在鼻下,薄薄的嘴唇紧抿着,划出一道似有若无的弧度,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精神。他方正的脸庞,透露着凛然大气。一袭长衫以下,手上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枝烟嘴,轻袅的烟气一直延伸到小巷人家。我在石碑前伫立良久,游人们也在这里驻足而经久不散。直到导游嘹亮的喇叭声把我们唤醒,才后知后觉地跟上了大部队。鲁迅曾生活的所在都极其俭朴,大多都是一个样式,往往是正中梁上一块牌匾,其下一张画像或是两行对联,一两张方正的木桌,几把不胜简巧的木椅,便是全部的所有家当了。但真正让我惊愕的,是鲁迅先生自己所住的杂间。目之所及,的的确确只有一张床,一张桌,一幅肖像和两个笨拙简易的木柜了。床是最简单的样式,四四方方的像一个大盒子,只挂起了白色的床帐;桌子也不过一米长,上面并排放着俩个小小的木柜,加起来倒有十来个屉子,很是实用。一张黑白画像系上了条细绳,衬着干净的黑框底挂在白墙上,整个房间便空荡荡无一物了。这样一眼看去,我的心底便油然生出一股崇敬,不自禁地要感叹。再说到要令我最哭笑不得的地方,便是鲁迅先生所写过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百草园了。老师曾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解过这篇课文,其笔触之妙美简直让每一人都如同即将前往蓬莱仙境般期待。然而,当导游领着大家来到此地实物参观时,我却觉得自己是被鲁迅先生大大地忽悠了——这分明就是自家小院再普通不过的菜园子啊!可恰恰我又难以恼怒他开的玩笑,若一一核实的确是有这些物什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或是“趣味无穷”的泥墙根一带……这时候,我不得不惊叹于鲁迅先生的笔法之妙、文采之长。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法实在是让人望文兴叹的。出了园子,我又看到了一座石碑,赫然是“民族英雄”。是了,可歌可敬的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看见他仿佛从那石碑里走了出来,浓眉墨须,牙黄羽纱。这位顶天立地的战士!900字 初一 记叙文
-
从小桥到都市·鲁迅故居华东之旅绍兴之鲁迅故居第一天早上,大家都是三点多就起来了,匆匆忙忙赶到旅行社前,四点半准时出发到厦门去乘飞机。那时窗外还是黑糊糊的一片,看不清什么,只能勉强看到稀少的小点灯火。大家在车上却没有睡意,都很兴奋地与导游瞎扯,很快就打成一片。尽管不是特别的了解,但也有了大致的印象。六点钟左右到了厦门的高琪国际机场。开始买票、办理托运、安检等等。我们乘坐的是7:10的飞机。八点多到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又坐车到绍兴。这才真正开始了我们为期五天的旅行。这趟华东之旅到的第一个地点给大家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绍兴市区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之类的建筑,有很多是古朴的黑瓦百墙建筑,这种房子在这带被称做“粉墙黛瓦”。鲁迅是绍兴人,所以我们去的这个景点便是鲁迅故居,此处就是鲁迅从小生活的地方。一下车,就可以看到一个广告牌,右边是鲁迅先生夹着支烟正抽着的模样,左边是鲁迅故居从大门看进去古朴的道路,上方用连笔写着“鲁迅故居”四个大字。进去后导游带我们参观的先是“德寿堂”。这块方形的匾额下挂的是鲁迅的祖父与其两个妻子的画像。鲁迅祖父的原配旗子在鲁迅祖父的左手边,续弦在右边。因原妻去世得早,续弦则是与祖父相伴到老的,所以在画上看起来原妻比续弦还要年轻。在另一间屋子里,我们看到了和德寿堂里一模一样的布局。大家奇怪了,两座房子里面怎可能一样?导游不紧不慢地说了,其实在以前,这间屋子并不是这样。由于当时鲁迅的家族衰败了,无奈,只得将这间屋子卖给别人。而以前的人都是很迷信的,买下这座房子的人,认为鲁迅的家族衰败,不吉利。当地有个习俗,像这种觉得不吉利的,必须掘地三尺。于是这户人家便开始挖掘。、在这座房子的后面一间有一个很高的台阶,那便是这户人家掘地三尺的痕迹。但是,当时开始了革命,这些地并没有掘到三尺,这座房子的里面便被破坏了。到后来根本就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样子,大家只好按照德寿堂的样子把里面重新修建起来。在这里的房间分得还很仔细。有女孩子绣花的房间,书房,厨房、卧室等等等等。据说以前的小姐们绣花必须特别厉害。男人看重的就是这点。于是少爷们在读书,小姐们就绣啊,绣啊……记忆比较清楚的有一张小姐床和一张少爷床。两床的花纹都是镂空的,雕得很细致,足以算得上是精品。但是其中有个很大的不同,小姐床仅仅是镂空,而少爷的床还要在镂空周围镶金。导游说到这里时,队伍里嘘声四起……{什么重男轻女的制度……一边去吧……}在书房里有许多样子和棺材很像的的东西,导游说那是装书的。棺材在现在人看来极其的不吉利,可是在那个年代,棺材棺材,寓意就是升官发财。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是两个极端。厨房里有一些大缸啊坛坛罐罐啊地窑啊什么的,这些都是用来装粮食的、茶米油盐的。接下来到的地方是重头戏了: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百草园和风情园。也许百草园很多人都会和我们一样误解为是有很多草的园子。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个菜园。刚进时看到的是鲁迅小时候爬上爬下的栏杆,然后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绿树如卫兵,环绕在园子四周,许多游客在树下乘凉、聊天,尽情地感受着百草园的魅力。接下来的到的是风情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在左侧的塑像。这应该是铜像吧。而这个塑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和煦的世界……后面坐的是鲁迅的祖母,正和蔼地给鲁迅讲《狗·猫·鼠》的故事。看呐,鲁迅听得多认真啊。头顶是大片大片的树叶,太阳透过缝隙淘气地钻过来。偶尔,祖母身旁的猫咪睁开睡意朦胧的一老一少,低低地呼唤几声……在一个水面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的池塘中央,有一个古朴的亭子。亭子里有一个姑娘正唱着绍兴那里的乐剧。{到底是什么剧来着……}姑娘一身粉色的长裙,舞动长长的袖子,“咿咿呀呀”地唱着谁也听不懂的东西。最后就是三味书屋了。虽然说我们没看到什么值得一写的东西。{我错了……}我们开始是从马路走进来的,出去时做的是乌蓬船。乌蓬船真的很“乌”,通身是黑油油的。水路旁边就是我们平常走的马路,在河边种了很多柳树。在乌蓬船上有惊无险地摇晃,看着水面被我们一次又一次荡开层层涟漪,笑着诉说游完鲁迅故居的感受,下船时还恋恋不舍地说“怎么这么快啊……”贴了两遍图还是不行。图下篇再发……郁闷。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
-
游绍兴鲁讯故居今天是十月一日国庆节,我们一家人兴高采烈来到美丽的绍兴—鲁讯故居游玩。刚下车,眼前美丽的景色让我不由地想起了一句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虽然没有枯藤老树昏鸦,但小桥流水人家可一点也不假啊!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了大厅。里面宽敞明亮,摆放着许多古色古香的家具。听说这就是鲁讯会客的地方,我们穿过长长的弄堂,一间间,一排排的古老房子,里面的摆设都大同小异。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讯的卧室。一顶雪白的蚊账后面有一张红木制成的床,结构复杂、雕梁画栋,真是巧夺天工啊!让我感爱到了清朝的文化艺术工艺。走,我们去看三味书屋。妈妈的这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了三味书屋。那就是鲁讯小时候的学堂,八张桌椅还完好无损的摆放着,其中一张是鲁讯爷爷座过的。我把脸凑过去看了看,发现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妈妈告诉我,那是鲁讯爷爷有一次上学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后来他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这个早字就会时时刻刻的提醒他,时时早,事事早。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恍惚大悟,我以后也要向鲁讯爷爷学习。看了三味书屋,我们来到了鲁讯爷爷小时候与小伙伴玩耍的地方,——百草园。我以为里面一定是开满了奇花异草,走进去一看,原来和普通的菜园差不多,也种满了瓜果蔬菜。听说他小时候很喜欢这里捉蟋蟀,抓鸟雀。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调皮的鲁讯爷爷。时间不早了,我还意犹未尽,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回家了。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名人的故居。600字 初一 日记
-
游茅盾故居今天,我们去了茅盾先生的故居,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很多都收录在我们的课本里。茅盾是先生的笔名,他的原名叫沈雁冰。先生的家坐落在浙江省一个叫“乌镇”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情韵。清晨,我们踏着小镇上青青的石板路,沿着清清的小溪水,在小镇上漫步,垂柳把小辫子甩到水里,平静的水面荡起片片涟漪;小鸟在枝头清脆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远处的小拱桥静静地卧在水面,和水里的倒影一起编成一个大大的圆;这里的老房子都是白墙黑瓦马头墙,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宁静而安详。茅盾故居就坐落在老小街中间,走进里面,房子里布置了先生小时候读书写字的课桌、课本,墙上挂着他写的字,柜子里摆着他写的书,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端坐在客厅中间,许多人都在铜像前留影,我也让妈妈给我照了一张,望着先生慈祥的笑脸,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350字 四年级 散文
-
故居故居记忆中的故居,已空无一人,印象却也模糊……从我记事开始,每个周末,爷爷奶奶总会带我去二十多里外乡村的故居。那是由石块垒成的几间石房,外覆一层薄水泥,随着时间的久远,早已脱落不少,露出青灰色的石骨。据爷爷说,这几件老宅,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我们的先辈,全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完成的,经过不断修葺,才保存如今。那个时候,我最喜欢从杂物房里拿出一个缺了一角的木凳,一把锈迹斑斑的钢镰刀。坐在院子的小块田地便,用镰刀挖几棵野菜,或在松软的泥土上刨坑梗出几个小坑,向爷爷索要几棵杨树的种子,买入,再灌以一桶水……那时,还有几乎邻居,和邻居家放养的羊……那个时候,每周末回到老家,便是最幸福的一件事。随着时间的腿与,爷爷奶奶日益老迈,前往故居的次数也日益减少,但仍是每年坚持回去一次,放两挂鞭炮,除除草,贴上对联。年复一年。或许,随着我的长大,从小生活在充实的我,已然厌倦了充满乡村,泥土的气息,不愿再前往那破旧不堪的故居。甚至直至今年春节,我已经三年未踏入老宅大门一步。今年春节,除夕那天,我终于还是拗不过爷爷,细想也是无事,便一起回到老家。大门的木板,有了几道深邃的裂纹,门廊的上顶,结满蛛网,漏雨的原因,还有几片暗绿色的青苔附着着。爷爷拿出早已写好的福字和春联,用面粉做成的胶浆,贴在门板上,一点一丝细细抹平。门前往年留下的火红的鞭炮碎屑,已然变成暗红色,一年年堆积着,却始终无人清理。。走进大门,田中的野草在无人打理的情况下,长度长到一尺由余,更有甚者,超过两尺,没过小腿。杂物房里放置的,还是那只缺掉一角的木凳,和那把锈迹斑斑的镰刀,物是,却早已人非……屋舍十几年为有人居住过,除却每年在门板贴上红纸写成的福字和春联,一层覆着一层,一年掩过一年……十几年积攒下来,形成很厚的一层。不知不觉中,我仿佛收到一股缥缈的召唤,拂开扇扇斑痕满满,竟是沧桑的门,扑去灰尘和蛛网,静静停留……贴好福字,锄遍田中野草,在大门外,让放两挂鞭炮,再次堆积在门前的土路上,在风雨和泥土的侵蚀下,逐渐化为虚无……颇有些花锄葬花之意。我仍站在门前,细细体悟时间的变迁,海田之沧桑。原有的几户邻居,仅还有一户古稀有余的老夫妇,只是,却连那几只白羊,也不再放养。年轻人,又怎肯留守在这荒僻的农村?都前往富饶的城市,追求永无满足的功名,利禄。或许早已被蒙蔽了双眼,忘却了本心,忘却了文化的传承,忘却了忠、孝、仁、义、信,忘却了沧桑的故居……不忘本心,才有可期之未来,方有“人”,便成“家”。今年春节,故居老宅,再添一抹火红……1000字 初三 散文
-
鲁迅鲁迅,曾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一文,随即国内便引起了巨大轰动,文学界似乎也开启了新方式。可是,前世文人发表如此多的文章,为何鲁迅先生后来可得如此高成就?为何他的文章可得如此多人关注与称赞?那便是因为:他在人人说假话的年代,却说了真话。有很多人都将鲁迅当做自己的偶像,我恰巧也是。但又与现代“偶像”不大一样,我们追求的更多是鲁迅先生的那种精神与他所散发出的魅力。鲁迅先生贪精神食粮,我们也正像他一样,贪他的精神食粮。于是,便有人说:“你若觉得迷茫,不妨读读鲁迅”。的确也是,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每读一遍都能让人有新的体会,他的语言也不像其他大文豪一般故作深奥,他更提倡“懂”,他的语言从来都是幽默风趣,且又正义无畏,他爱为这世间受尽不如意的人打抱不平。他也曾评价郭沫若道:“远看是狗,近看原来是郭沫若。”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剥削的年代,官僚地主们自是与旧中国的清政府一同腐败,而鲁迅先生又怎会同流合污?他不愿像其他人一般活的浑浑噩噩,他即使在那样的年代也要活的明白。他弃医从文,提倡实业救国,他看事情很明白。他也很明白,他要救,他要救国,要救这些昏昏沉沉的民众,要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古人都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鲁迅先生从小上私塾,是受过教育的人,自是明白这种习俗在以前是有多重要。那么,可想而知,当他剪掉具有封建专制和传统压迫的辫子时,是下了多大的决心。也是从那时起,他正式踏上了救国之路。是什么在支持鲁迅先生呢?我想,是他心中希望中国不再落后的那份愿望,是他希望愿望变为现实的那种强烈的爱国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他的精神也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认为臧克家的一句话便是用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我们的中华源远流长,他是我们中华的民族魂!750字 初中 散文
-
潇湘故居一一片绿叶,是大自然的儿女。一棵绿色植物,是大地的宠儿。雨滴滴嗒嗒,在绿叶上舞动着。一阵阵旋律之后,雨停了。然而,还是有着“嘀嗒”声响,绿叶下,颗颗雨珠顺着叶滑落。雨滴拥抱着涓涓流淌的小溪。小溪在岔路口分别时,“思念”这词便开始。夜晚,星星眨着眼睛。白天,浮云悠悠飘着。小草慢慢长大。绿色的旋律便开始。爱也便从此开始!二绿色,是大自然的纯正颜色。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旋律,姗姗而来;旋律,匆匆而去。一阵风吹来,旋律便接踵而来。“唰唰”,绿叶唱着欢快的乐曲,一阵阵旋律之后,风停了。然而,还有着“唰唰”声响,绿叶余声未止。风播下绿色的种子。当播种在山脊之时,“坚强”这词便开始。夜晚,种子沐浴在夜色之下,慢慢成长。白天,金黄的阳光下,种子在茁壮成长。芽儿慢慢长大。绿色的旋律便开始。爱也便从此开始!……三【终曲】绿色随雨而来随雨而逝小溪在流淌思念便开始星星眨眼浮云飘动小草长大绿色随风而来随风而逝种子在长大坚强便开始芽儿长大绿色的旋律便开始爱也便从此开始!350字 初三 散文
-
乌镇茅盾故居乌镇的茅盾故居,我已经在书上,电脑里,电视里瞻仰了好多次了,惟独没有亲眼看见过,亲手触摸过,亲身到达过。在2006年5月2日那天,我不但有幸来到乌镇,还见到了茅盾的故居。走入乌镇老街,观赏着街边古香古色的墙壁,走过高耸的石桥就来到了沈爷爷家门口,看见了大门口写着“茅盾故居”四个陈云同志题写的大字。这个作家的小时侯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不禁想走进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我走了进去,在屋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茅盾的雕像,他右手握着一支细长的笔,似乎在奋笔疾书。在第一展厅,上面有茅盾本人和他父母、弟弟的照片和他小时候的“宝墨”。其中有一张茅盾小时候的照片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在乌镇老街上照的,而且背景就是他的故居的大门,我忽然看见了茅盾在自家大门口玩耍,他小时候的练字本也保存了下来,上面有他童年的日记。在二号展厅,是茅盾爷爷的照片,其中有他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还有1920年他加入共产党时的照片。在第三展厅,是我们不可不看的地方,里面有他老人家的作品原稿,有《蚀》、《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和着名的《子夜》都被保存在了这里。走出了展厅,我似乎看见了人们秋收时的忙碌情景,看见了子夜时美丽的夜空,感觉多读了十年的书。在天井,我们看见了沈爷爷亲自种植的棕榈树,棕榈树似乎是受了文学的熏陶,郁郁葱葱。而他却于1981年与世长辞,但他的名字会与这棕榈树一样与世长存!5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游鲁迅故里初“识”鲁迅是在一个下午,平素不善言辞的爸爸忽然抑扬顿挫地朗诵一大段话:“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被这段朴实无华而但意境深刻的语言震撼。妈妈搬出比砖头还厚的两本《鲁迅全集》,自此,我走近了他的世界,很想知道写出这种文字的他曾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于是在一个闷热的雨天,我探访了他的故里。鲁迅故里在一条古街。街首一面简洁的白墙上,抽着烟斗的鲁迅神情淡然地“看”着面前来来往往的行人。顺着街往里走,右侧一个建筑的门上方写着“鲁迅故居”,这里就是承载他幼时悲喜生活的地方么?经过了鲁迅卧室的窗户,往里看。最显眼的是一张罩着蚊帐的大床。靠近窗户的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本子、笔和墨,这就是鲁迅先生学习和写作的桌子吧!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鲁迅先生坐在桌前奋笔疾书的样子。跨过一个圆门,就进入了百草园。里面的几棵大树把繁茂的枝叶搭在了围墙的墙头,攀爬植物也趴满围墙,围墙像被装饰过一样。一块大石头立在百草园中,上面刻着“百草园”。曾经的百草园现在已经变成了菜园,里面种了毛豆、南瓜等蔬菜。“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儿时和他的朋友经常来这儿玩。给他那显得枯燥的童年学习生活中增添了很多乐趣,他把百草园记录在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学习的私塾。墙的最上面挂着“三味書屋”的匾额。匾的下面是一张中国画,上面画了一只梅花鹿趴在一棵树下。画的前面摆放着一张紫檀木色大桌子和椅子。故居旁边就是鲁迅纪念馆了。纪念馆里展示了他各个时期辗转各地的生平事迹,还有当时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生活的年代,中国积弱贫穷,是被列强欺辱的时代。鲁迅与旧文化旧思想努力斗争,用文字揭露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端,为中国社会的思想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鲁迅曾去日本学医,希望毕业后回国救治病人。有一次课上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麻木地围观。鲁迅觉悟到,要改变中国,第一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生活经历了波折、苦难,可他依然勇敢面对。就如他的《野草》所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900字 六年级
-
游鲁迅故里在暑假,我读过了《小学生鲁迅全集》,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一个个触动着我的心弦。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以及姑父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一天的游览使我感触颇深。体会到了鲁迅犀利似剑的文笔,感受到了鲁迅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感受到当家族饱受艰难时鲁迅的潦倒际遇。先进入鲁迅故居,看到了他小时候住的地方。虽然房间不大,但房间很多,竟有数十间。前庭后院,廊道似迷宫。不难看出鲁迅的祖上给家族留下一笔丰厚的家产。接着,走到了“三味书屋”,这是鲁迅读书的地方。不够气派,不过是三间柴门小屋罢了。更准确地说,只有第三间才是读书的地方,里面有一张桌子,两边有两排椅子。极为简陋,但却是我驻足最久的的地方。三味书屋的三味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写的《我与三味书屋》里鲁迅读书的样子。据说在鲁迅的课桌上还刻有一个“早”字,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被先生狠狠的批评了一顿,鲁迅便在课桌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再走就踏入鲁迅笔下十分传神近乎传说的“百草园”。只见碧绿的爬山虎占领了一大片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茂密的竹子细心给游人投下一片硕大的阴影,挡住了夏天难耐的炎热,知了在树梢上欢快的叫着,似乎在热烈欢迎游客,一朵朵不知名的小花在摇曳的草丛中时隐时现,飘出几缕幽幽的暗香。但鲁迅笔下的覆盆子、何首乌已不见其踪影,可能在岁月的时光中被淘汰掉了。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它使我更加了解了鲁迅的一生。从这里面我了解到鲁迅在日本留学,他当时学的是医学,因为他不想让更多像父亲的人在疾病的痛苦之中离开人世。但当他返回祖国时,从报纸上看到俄罗斯人在枪毙我们中华人民的时候,鲁迅十分悲愤,但周围的人们却一个个神情麻木,没有一丝的愤怒和反抗。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字来唤醒人们的感知。在博物馆里,我还看见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一位老师拍的照片,看见了鲁迅自己写的诗,看见了鲁迅在家族困难时记下的每一笔账,看见了鲁迅儿时的玩伴闰土哥,看见了鲁迅和他妻子以及刚出生一百天的周海婴的全家福……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了鲁迅爱国爱民的精神,那种决心要用自己的文笔来唤醒人们在自己的同胞被残杀时却无动于衷的表情的精神,来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的精神,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应有的气质。900字 六年级
-
游鲁迅故里周末,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一起去了绍兴。去绍兴前我翻了资料,了解了绍兴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人之乡。名人有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秋瑾……使我对绍兴越来越期待,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马上飞到绍兴!大概开了1个半小时的汽车,我们到了鲁迅故里,它坐落在中兴路,是一条保护比较完整的“老街”。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过一段话: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鸣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实在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排队进去一看究竟,可是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块普普通通的菜地,没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也没有蝉、黄蜂、云雀,我问爸爸为什么他能写得这么美?爸爸说他从小就喜欢看书,钻研,运用美妙的文笔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我很惭愧,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以后成为有用的人!从百草园出来我们坐了乌篷船,这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篷被漆成黑色而得名。船的两头有竹篷,船身比较小,我们只能坐着,船夫叔叔说不能站起来,容易失去平衡翻船,我吓得靠着爸爸一动不动。船夫叔叔可厉害了,一只手一只脚就可以滑动船桨,让船稳稳地前进。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三味书屋,爸爸告诉我这里是私塾,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是上学的地方,很小的一个房间,正对着门的墙上挂着一块匾,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字,匾下面是一幅画。放着几张桌子,靠左边墙角的位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当年他为了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在书桌上就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不迟到。鲁迅先生不愧是一代名人,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值得我们学习一生。我们又去了沈园,越王台,鲁迅祖屋……学到了很多成语,典故,古诗,这趟绍兴行让我受益匪浅,等我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还要再来一次,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心情!900字 五年级
-
游刘氏故居今天,我们去参观刘氏三兄弟的故居。刘氏故居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普通的清末江南民居。走进大门,院两侧的天竺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天竺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珊瑚珠似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为这儿添了几分高洁、幽雅。从它细弱而又倔强生存的枝干上,我似乎看到了刘氏三兄弟的影子。迈过一道门槛,我进入了第一进序厅。正中墙上高挂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冰心奶奶的亲笔题词呢!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他们都微微含笑,默默地注视着人们。这就是刘氏三兄弟: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左右两侧的墙面上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仔细一看,让人不由得啧啧赞叹。起初还以为刘氏故居土得掉渣的我,一下子被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故居在我眼中也高大了许多。正堂右侧是刘氏兄弟的父母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左侧便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那是孩子的课桌。当年三兄弟和周围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刻苦地学习着。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而是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穿过中间的天井,我们踏着幽幽的青石路,走进故居的第二进,中间是思夏堂,是刘氏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卧室不足十平方米,摆上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显得很拥挤了。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时时演奏的乐器,是他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厨房间”,我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儿——竹园中。那几枝细细的翠竹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显得小巧朴素,可这小园留下了刘氏兄弟多少童年快乐的记忆。难怪,刘半农用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千古传唱的诗作为世人讲述了这深深故乡情!走出故居,回首遥望,《光明行》高亢激越的旋律仿佛在我胸中升腾,刘氏兄弟执着奋斗追求光明的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900字 初二 记叙文
-
只有一棵老槐树访鲁迅故居没有想到南半截胡同那样安静干净。虽然紧邻菜市口闹市,却一下子过滤掉了车水马龙的喧嚣。绍兴会馆很好找,就在这条胡同路西靠北,大门旁的墙上有块汉白玉的石牌,写着绍兴会馆。刚进门,一个壮汉对我说:是看鲁迅故居的吧,往里走,里面院子老大了!话里话外透着老北京人的热情和客气。1912年5月,年轻的鲁迅从南京来到北京,像如今的“北漂一族”,先在菜市口东的骡马市大街一个叫长发客栈住了一宿后,就住在了这里,一住住到1919年11月搬到八道湾,住了七年半,是在北京住的时间最久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先是住在藤花馆西屋,然后搬到朝南的屋子,最后又住在西院的补树书屋。在前两个屋子里,鲁迅抄录了大量的古书和古碑帖,在补树书屋里,鲁迅写下了新文学的第一部划时代的小说《狂人日记》。这三个住处在哪儿呢?问跟着我一起进来的那个壮汉:知道哪儿是当年鲁迅住过的地方吗?他说:知道鲁迅住过的地方的人都早死了。便想起补树书屋前有棵老槐树,鲁迅当年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就又问起有棵老槐树还在不在?这样说来,补树书屋,在最后的院子里,重门轻掩,小院闲昼,非常清静,应该是最适合写东西的地方了。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曾经是鲁迅先生最痛苦的时候。自以为找到了补树书屋,又去找藤花馆和那间南向小舍。南向的房子在院子里有好多,那间小舍,会不会在最北头的小院里?一直走进去,好几只黄猫白猫扑楞楞地蹿上房顶,睁大明亮的眼睛望着我。有人说,院子里的猫,是老北京的忧郁的诗人,一点不假,不管白天,还是夜晚,突然从墙角和房顶窜出来的猫,睁大蓝幽幽的眼睛,就那样直戳戳地盯着你,会让你一下子跌进老北京幽深四合院的氛围中。这是和现在在居民楼豢养的猫决然不同的,现在养尊处优的猫,已经没有那样灵敏,更没有那样忧郁的眼神。藤花馆朝西,院子里朝西的房子保存得最完好,有的屋老木窗棂还在,只是一溜儿长排好多间,不知哪间该是藤花馆?藤花不在,主人也不在,只有春风依旧,却物是人非,想就是鲁迅回来怕也难找到自己的老屋了。告别之际,他指着抱鼓石门墩和红漆斑驳的老木门对我说:这都是老玩意了,我们街坊们天天都看着它,生怕那些收破烂的把它们弄走卖了去,那样这院子可就只剩下那棵老槐树弄不走了!说完他冲我无奈地笑笑。阳光正打在他的脸上和他身后的门墩和木门上。9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