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疑900字

说疑

900字 初三 记叙文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出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测,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只是“氯化碘”。后来,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可尼就不可能设法不用导线把信号送过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是循环的真理;甩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随主观臆测乱下判断,不被陈规旧章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说真话

600字 初三 记叙文

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明明自己说的是真话,对方却固执地不肯相信。最后的结果总是自己百口莫辩,好不郁闷。这种情况,反过来也一样。

于是疑问冒了出来:真话,到底能不能说?该怎么说?

而我的观点是:真话自然是要说的,但要拿捏分寸。真话如同纯水,无香。至于是否要往这杯水里加糖加盐,那就得随机应变。

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不知道是谁的恶作剧,在教室的墙壁上写了一个同学的坏话,署名居然是我!面对那个同学一口咬定的指责,我委屈得嚎啕大哭。最后那个同学为了收场不得不说他相信我,但我知道他心里可不一定这样认为……我觉得很纳闷儿:有哪个人会傻到干了坏事儿还大声嚷嚷的?这个道理不很简单吗?我说的明明就是真话啊!

现在再回忆起来,我觉得也难怪。毕竟,当时大家都年幼,思想没那么复杂。再者,当时我的态度着实“激动”,可在那样的情况下越是激动别人越是无法理清思路,从而找出“真凶”。我应该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抽丝剥茧分析这件事,让别人的思维不知不觉契合我的思维……保持冷静的人,光是在气场上就高人一等。这说明,真话自然得说,但要讲究技巧。

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天真的孩子大声说出了真话:皇帝的身上什么新衣也没有!但是“皇帝继续趾高气扬地游行”。那么,怎么办?

如果我是那个孩子,也许我会忍耐到巡礼结束,然后用最甜美的声音,在皇帝耳边悄悄说出真话。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也许你会很郑重其事地写一封寄给皇帝的信,用你稚嫩但真诚的字迹……

这样,真水也可以“有香”。

生命的大树枝繁叶茂,恰当的真言真语是适时的雨水。

纵使真水无香,它也是至纯至净之物。不可玷污,但可雕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