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后感
《百年孤独》,真是一本好书,当我决心要写这本书时,我竟不知道我的文字够不够分量去评价它。自己不是一名专业的文学评论者,不过作为一名学生,一位读者,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不错。借鉴一位网友的话,读外国名着,翻译者很关键,而我好像是恰恰读了一本不错的译版,整本书从头至尾,就像是作者的经历过的生活,虽然是第三人称写的,但还是有一种真实而奇特的感觉。
说实话,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段文字,脑子里顿时一片发麻,虽然开始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写,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绕来绕去的语言,感觉这本书一定很难读。后来我发现,书真的不好读,可是我居然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读完全本,合上书,再看看书的封页,“百年孤独”四个大字,顿时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惆怅与失落感涌遍全身,这可能就是整本书的伟大之处吧,让人从书中感受到现实。
偶尔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简介,我感到大为震惊,原来作者和中国还有一段崎岖历史。在1990年,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到访过中国,然而看到了当时中国随处可见的盗版作品,愤怒至极,并表示他死后150年内不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2008年,马尔克斯再次到访中国进行两个月的考察,并在2010,中国才终于获得《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看来《百年孤独》在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不过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一本着作的质量,相反,这段崎岖的历史更给了《百年孤独》这本神秘着作,更加丰富的神秘色彩。
《百年孤独》,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历史,从定居马孔多,到全镇消失在大风中;从第一代人的探索与衰败,到后来六代人的奋进与颓废;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到后来变成一个复杂奇特的“人群聚集地”,整个家族与村落的发展,细腻的与整个世界的变化结合到一起,既是对孤独的诠释与理解,又是对当时世界的映照与感触。全书充分发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既像是对一个家族的真实描写,又如同一个神话故事,书中语言巧妙,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但在传奇中不失真实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让情节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在看似普通的家族发展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点点侵来的孤独之感。直到读完全书的最后一刻,一种强大而又莫名的感觉出现,于是自己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孤独,这就是百年孤独的灵魂所在。
不过说实在的,读这本书真的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和耐心,因为作为一本大书,语言说不上优美,结构说不上巧妙,而唯一却又最能吸引人的,就是故事看似平常却有极大吸引力的情节,一个家族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一章,好像平平淡淡,但就是这种平淡让读者能真正进入到书中,直到读完,才发现原来家族变化了这么多啊。可又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描写,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又因为这是一本外国名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相似甚至重复的人名了,再加上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强大的想象力与耐心,真的很难把全书读完。可这又正是一本着作的伟大之处,只有读完了全书,书中的灵魂才会一下子贯穿读者全身,让读者感受到书中浓烈的精神。
值得庆幸的是,我确实把书读完了,我确实没有半途而废,所以我能看到了如此震撼的故事,如此伟大的着作。今天我又再一次拿起这本书,又再次认真的看了看极富震撼力的文字——《百年孤独》!
读《目送》有感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目送》里的一句话。
这学期,我读了《目送》这本书,作者是龙应台。书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年迈、儿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了人生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了对亲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这篇文章。该文是在父亲逝世不久后写的。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了父亲的坚强、好学、仁爱处人、忠诚处事的品质。文章最后一句“文字,彻底被你删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敬爱,而父亲人已逝去,就像删掉的文字一般,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蕴含哲理,令人不禁流连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细细品味。
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我们记得他如何退回人们藏在礼盒底的红包,又如何将自己口袋里最后一叠微薄的钱给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件小事。还记得在六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一名A同学忘记带画纸,只好找班上的同学借。很多同学都只带了一张画纸,其中有位B同学刚好带了很多画纸,于是A同学就去找B同学借,但B同学却把嘴一撅,摇了摇头,冷漠地拒绝了。A同学非常着急,怎么办?借不到画纸就不能在下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们都埋头在纸上沙沙地画着,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无措地焦急中。这时,另一名同学从身后传给他一张画纸,轻声说:“我今天刚好多带了一张画纸,你先用吧。”A同学万分感激,连连道谢。在同学的帮助下,A同学顺利地完成了美术课的作业。这件事让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连借一张画纸这样的举手这劳都不愿意帮助,那又怎么可能在紧要关头帮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文章中父亲仁爱处人的品质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我们要怀有仁爱之心,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要体现在紧要关头,而更多地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中。
相关推荐
-
读《百年孤独》后感_1200字《百年孤独》,真是一本好书,当我决心要写这本书时,我竟不知道我的文字够不够分量去评价它。自己不是一名专业的文学评论者,不过作为一名学生,一位读者,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不错。借鉴一位网友的话,读外国名着,翻译者很关键,而我好像是恰恰读了一本不错的译版,整本书从头至尾,就像是作者的经历过的生活,虽然是第三人称写的,但还是有一种真实而奇特的感觉。说实话,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段文字,脑子里顿时一片发麻,虽然开始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写,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绕来绕去的语言,感觉这本书一定很难读。后来我发现,书真的不好读,可是我居然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读完全本,合上书,再看看书的封页,“百年孤独”四个大字,顿时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惆怅与失落感涌遍全身,这可能就是整本书的伟大之处吧,让人从书中感受到现实。偶尔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简介,我感到大为震惊,原来作者和中国还有一段崎岖历史。在1990年,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到访过中国,然而看到了当时中国随处可见的盗版作品,愤怒至极,并表示他死后150年内不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2008年,马尔克斯再次到访中国进行两个月的考察,并在2010,中国才终于获得《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看来《百年孤独》在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不过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一本着作的质量,相反,这段崎岖的历史更给了《百年孤独》这本神秘着作,更加丰富的神秘色彩。《百年孤独》,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历史,从定居马孔多,到全镇消失在大风中;从第一代人的探索与衰败,到后来六代人的奋进与颓废;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到后来变成一个复杂奇特的“人群聚集地”,整个家族与村落的发展,细腻的与整个世界的变化结合到一起,既是对孤独的诠释与理解,又是对当时世界的映照与感触。全书充分发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既像是对一个家族的真实描写,又如同一个神话故事,书中语言巧妙,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但在传奇中不失真实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让情节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在看似普通的家族发展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点点侵来的孤独之感。直到读完全书的最后一刻,一种强大而又莫名的感觉出现,于是自己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孤独,这就是百年孤独的灵魂所在。不过说实在的,读这本书真的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和耐心,因为作为一本大书,语言说不上优美,结构说不上巧妙,而唯一却又最能吸引人的,就是故事看似平常却有极大吸引力的情节,一个家族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一章,好像平平淡淡,但就是这种平淡让读者能真正进入到书中,直到读完,才发现原来家族变化了这么多啊。可又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描写,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又因为这是一本外国名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相似甚至重复的人名了,再加上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强大的想象力与耐心,真的很难把全书读完。可这又正是一本着作的伟大之处,只有读完了全书,书中的灵魂才会一下子贯穿读者全身,让读者感受到书中浓烈的精神。值得庆幸的是,我确实把书读完了,我确实没有半途而废,所以我能看到了如此震撼的故事,如此伟大的着作。今天我又再一次拿起这本书,又再次认真的看了看极富震撼力的文字——《百年孤独》!高一:王一鹏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走向孤独的路上 ——读《百年孤独》有感“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摘自《百年孤独》)黄昏时刻,夕阳将世界蒙上一层朦胧的颜色,圣洁的只属于晚霞的孤独光辉照耀在每一个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上。人们为活着奔波,不断重复着“出生—死亡—出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着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的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个人开始回到了一个人结束。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朱自清),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我们终将孤独”的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为这个真理而丢掉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人类世界该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能宿命般走向最终的孤独。林语堂写过:“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理想仅是一种相信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那是什么世态,只要和人类现在的事态不同就得了。”因为对自己终将孤独地死去而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有活着的希望。司马迁遭受宫刑,从此丧失了将家族发扬光大的能力,更丧失了以男人的身份活着的尊严,若是他就此颓废地走向孤独,那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由谁书写?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放弃,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成为不屈不挠的典范。经历过伤痛,倘若她从此因生死的轮回堕入黑暗,那她成为残疾人后写出的作品和成百上千被她鼓舞的人们将去向何方?霍金21岁患上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基本与活死人无异,如果他坚信每个人终将孤独地死去而失去希望,何来今日《时间简史》的辉煌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人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孤独的结局,但人生好坏与否并不止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作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一瞬诞生的处于孤独轮回的生命,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即使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诗一般的度过去”(林语堂)。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有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辉,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拒绝。“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1200字以上 高一 应用文
-
《百年孤独》读后感“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9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作为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与其逃避,不如享受孤独——《百年孤独》读后感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吧,一直没兴趣去了解秦腔,直到这次拜读贾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点皮毛。正如贾先生所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秦腔虽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雄而有神,女声秀而有骨,如回响在黄河边上的威风锣鼓般有气势。贾先生用满纸爱乡之情写这秦腔,其实何尝不是在写秦腔人,戏与人的性子简直如出一辙。我想,希望在秦川宝地闯出一番事业的人们,务必先听听秦腔,别嫌它闹心,仔细品着,里面饱含着多少最朴实淳厚的处事哲学!800字 高一 读后感
-
与其逃避,不如享受孤独——《百年孤独》读后感每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次看这本书,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的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家族中的许多女性,最后也跟随着成为了疯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以及最后出现的阿玛兰塔乌苏娜,她们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乱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牵扯到这个家族的女性,她们的改变究其根本还是两种不断循环的男性性格:奥雷连诺和霍阿华蒂奥。他们的循环推动着整个故事,并且使得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了魔化色彩。从创立小镇,经历许多循环与波折后,又从同一个地方终结。就像绕了一个圈,最后还是归到原点。整个家族的这种循环,同样也是整本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繁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楼盘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看着别人能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即使近在耳边,在眼前,却好像离自己很远,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孤独。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读《童年》后感《童年》是以主人公阿辽沙彼什科夫展开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阿辽沙在童年时期的艰苦岁月。他只上过两年学,为什么会有那么高尚的精神和学识,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吧!居在一个暴力家庭,他的两个舅母先后被两个舅舅毒打致死,他的继父也常常毒打她的母亲,就连年迈善良的外祖母也逃不了被外祖父打骂的厄运。这种暴力环境怎能给阿辽沙一颗善良的心呢?阿辽沙遭遇外祖父的一顿毒打后就生病了,在这期间他曾产生过一个想法“好像我的心上的外皮被人给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是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这是阿辽沙的心灵已有了一丝“污染”。我们先来看看历史:阿辽沙的两个表哥在这种没有温暖的残酷环境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毒打和侮辱损害着他们的人格,雅各步的萨沙从一开始的等着被打到后来染上恶习,他没逃过厄运。而米哈伊尔的萨沙则表现出与他年纪不符的沉默,忧郁。的确,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误入歧途呢?当我们思考着为什么阿辽沙没有受恃强凌弱的现象影响时,你有没有注意过那些“发光体”?外祖母善良,宽厚,热爱生活,老匠人格里高里正直本分,丘尔卡通情达理,哈比天真善良,就是这一个个微小的“发光体”将阿辽沙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地方。是“发光体”的高尚品质引导了阿辽沙走正直的路。是外祖母该阿辽沙进行了有益的教导,她的谆谆教诲给了阿辽沙高尚的贞节和坚强的力量以应付艰苦的生活。就这样阿辽沙被“发光体”拯救了。现在社会中也有“发光体”,可被感化的又有几个呢?正如阿辽沙的两个表哥和舅舅,同是一个环境为什么差异这么大?诺大的社会有善恶两面,有“好人”教导,也有“坏人”误导,只有自己能决定选哪一个。谁都不能影响我的人生之路,因为我是我的世界的主宰者!650字 初三 书信
-
读《三国演义》后感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800字 初二 应用文
-
读论语后感《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600字 初一 应用文
-
读《牛虻》后感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首小诗,是牛虻最后的字迹,写完它,他就上了行刑场,然后他死了。他死得很艰难,因为给他行刑的士兵,都是那么爱戴他,他们拿枪的手在颤抖,他们的泪在脸上淌,可他们还是必须杀死他,那是工作。在无数发子弹声后,牛虻还是死了,全身都中了弹,可是死得那么坚强,那么灿烂。蒙泰尼里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是他亲手杀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儿子之间,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弃了自己那么可怜又那么需要爱的儿子。他注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他注定被自己逼疯,最后,伟大的红衣主教还是疯了,还是死了,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没有因为他的忠诚而对他忠诚。亚瑟是可怜的,琼玛的一个巴掌把他从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难,他全忍了下来,终于,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见到了琼玛,他们相爱,却得不到永远。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时间,她也痛苦着。而正当她知道他还活着,她可以释然,她可以渐渐忘记自己曾经的错误时,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亚瑟在17岁时,明白了上帝只不过是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他最亲爱的Padre骗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亚瑟在苦难中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憎恨那些虚伪的祷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无论如何,他还是爱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够在余生好好爱他,他就会满足,他就会得到幸福。可是蒙泰尼里没有这样做,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可是他的选择依然是上帝,只有上帝……作为伟大的红衣主教,选择上帝是理所当然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注定是慈悲的,他注定可以接受所 有人的忏悔,而他能做的,也仅仅是接受忏悔而已。他并不能为人们做什么,他不能,他救不了蒙泰尼里,更救不了亚瑟。可是蒙泰尼里不懂,一直都不懂,他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是多么得不公平,可是他却不了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里只有那个空洞的上帝。而当蒙泰尼里终于醒悟,而真的必须面对天堂抑或地狱里的那个上帝时,他又会说什么,他还爱上帝吗?还坚持自己的信仰吗?他会后悔,一定会。他会明白,并把上帝砸成碎片,他会把上帝从心里扔掉,他真心爱的,是自己的儿子。可是这一切已经晚了,天堂是无限高的,地狱是无底深的,他永远也找不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了……900字 初一 应用文
-
读懂孤独孤独不是孤单落后,而是孤身一人独自前行,赴往成功彼岸。——题记“孤独”这个词条,只听只看,很伤感,很凄凉吧。我起初也这样认为,渐渐的,我接触了它,细细品味一下,原来孤独是块酒心巧克力,苦涩的外壳下,是香醇的美酒,惹人陶醉。很多人疑惑:孤独是什么呢?想一想,它是灯火阑珊处独舞的凄美,是无人问津巷口的鲜花,是强迫自己坚强的无奈,亦是曲尽人散时的各奔东西。这样的孤独好像很深沉,可是再仔细想想:独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惊鸿一瞬,鲜花给巷外路人带来了馥郁芳香,强迫给未来自己带来了成功希望,离别给过去以后带来了完结开端。这样一想,孤独,其实很励志。孤独是很多人眼中避之不及的“瘟神”,他们害怕它,厌恶它。可惜,总有路要自己走,总有风景要自己领悟,孤独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考验。待人度过寂寞的煎熬,越过无无星的夜空,略过失败的痛楚,孤独就会给予你心灵上的平静、精神上的毅力,恭喜你向云端又迈了一大步。那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孤独并不可怕,虽然它是忧愁的伴侣,但它亦是精神活动的挚友。孤独,一点都不悲凉,相反,它很温柔。它会在一个人遍体鳞伤时给他一个安静的世界,让他抚平身上的疤,净化心中的伤;它会在一个人迷惘失意时给他一次仔细的思考,让他清楚人生方向,重扬拼搏之帆;它会在一个人假笑成瘾时给他一面真实的镜子,让他摘下虚伪的面具,恢复自我本态。这无声胜有声的温柔多么“百媚生”啊,怎么会有人认为它是堕落的象征呢?孤独是一种品质,是一笔财富。孤独不一定是孤单,它只是一段坎坷的人生低谷期,会丰富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更认真,更冷静,更清醒。而这段时间是开始新生活的过渡期。现代心理学家表明,孤独和人类文化的创造息息相关。当世界喧嚣时,自己一个人待在安静的角落里,远离喧嚣,伴着纸笔,享着孤寂,置身桃源,文思泉涌——这是创新的前兆;当屡屡受挫时,自己一个人倚靠在窗边,看窗外世界,回忆曾经失败的点点滴滴,质问自己:“这你就放弃了吗?”在一片来自孤独的平静中,心中的激起奋斗的欲望——这是成功的催化剂;当万物俱寂时,自己一个人心如止水,无关非异,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翻翻书籍,享受生活,这一刻,欢喜与忧愁,聚散与离合,在孤独旁萦绕,最后消散——这是解放自己的时候。孤独是藏在纯巧克力下的好酒,蕴藏春秋,中和苦味,细细品味,还有清冽的滋味。尝一颗接一颗,渐渐痴醉,酒劲之后,便与人相遇,重享相伴的美好。9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百年孤独.》笔记今晚,也许是因为正值月神的小小假期,或是垂老的造物主在他漆金的扶手椅中睡着了,天色灰茫,窗台上的金鱼缸中的鱼在杂乱的书卷中孤独的游着,半浑的水反射着白的乏力的白炽灯光,或许是手中的书的魔法不小心自行解开了封印,小小的房间中充斥着白炽灯混着孤独后发出的气味。也许是长时间没有读过这样的好书,掩卷一睹,时针竟然已悄悄爬过水平线……书的扉页上画着看不甚懂的魔法阵,只认得黑体写就的“百年孤独”几个字独自寂寞的赏着与他相视的孤单读者……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在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隔绝的小村——马孔多的传奇而又坎坷的经历,中故意重复运用“阿尔蒂奥”,“ 奥雷良诺”,“ 雷梅苔丝”等姓名,并制造一个个相互独立又彼此相互连接的时间体系,使读者看到一个周期循环好像是不可摆脱的命运一样的家族历史:七代人都抱摆脱孤独的宿愿,却又最终回到孤独中,不能自拔。书中每一位人物都包含着作者深深的创作意图,奥雷良诺参加了内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一生都被命运戏耍了——旧统治者和新的统治者一样昏庸残暴,保守派和激进派都一样是不顾民生的混蛋,于是他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锅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第四代的阿卡迪奥第二则清楚的意识到从战争中摆脱孤独感的可笑之处:战争只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恐惧。而这两位参与了战争的人的结局也一样令人深思:奥雷良诺最终也没能看清他的热情只不过是他的孤独,而阿卡迪奥第二则四处诉说他亲历的那场大屠杀的真象——军警杀掉三千多工人,并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却被人们斥为疯子。这点上他的曾祖父与他相似——他的曾祖父——布恩迪亚的精神世界与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于是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们都被周围的人逼到了孤独的脚落。作者运用魔幻的语言,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同时,作者又将大量的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运用在小说构成中,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另外,作家将时间变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将所有事在一个时刻爆发,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其对现代文明的孤独的批判,作家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或许真正的孤独不是人的孤独,而是这个社会的孤独。那么在这孤单中过活的我们,究竟是被什么所羁绊?记得日本禅宗中有这样一宗公案:学生问:怎样才能摆脱轮回的束缚?师回:什么束缚了你?或许真正束缚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既想孤独却又惧怕孤独的心……夜色像半浑的水,不知这水中孤独游着的金鱼,是否有福气只有四秒的记忆来忘记这孤独。1200字 初二 读后感
-
《百年孤独》读后感结束了上个学期一整学期的忙碌与奋斗,各种教学工作和考编,到期末的时候其实已经觉得很累很累。考试失利,我本以为我会为这个懊恼一整个夏天,我甚至以为我会放弃这门工作,可是我好像依旧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美好。爸爸一直都说:“只要女儿开心,考不考编,在哪里,干什么都一样。”妈妈就会和我一起总结各种原因,他们失误的和我欠缺的,并鼓励我再来一年。不管怎么样,我喜欢依旧充满自信的自己,这一年我也会总结失败的经验,把这件事真正放在心上,好好准备一年。微薄里有这样一句话:“要不读书,要不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我的暑假就是这样充满意义。一放假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用了二十几天去了国内外三个地方,美丽风景,动人旋律,畅所欲言,说不出每次旅行的意义,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8月回来,我开始心灵的旅行,我阅读了两本书,《窗边的小豆豆》和《百年孤独》。下面就简单的谈谈看完《百年孤独》后的一些感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虽然是初读这本书,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还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许这本书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却又常为我们所忽视的一种内在情感。人属于社会,有群体性;人又是独立的个体,孤独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冷静,善思,让我们浮躁的心有一份清凉。尤其是现代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更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利用孤独。只是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是可怕的,因为它放大了孤独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独折射出民族的孤独,地区的孤独。它的孤独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人为痕迹的,那是特定时期拉丁美洲的孤独,是有害的,是令我们忧虑的。是人们,尤其是给它造成孤独的国家、政治家们应该关注的。看着书桌上的《百年孤独》,我知道,一段时间之后,我还会再次打开它,细细品味,相信那时自己会有更多的收获。12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西游记》后感历史的遗留,经典的汇聚,灿烂文化的发展,经历着历历代代的流传。我国明清时代的四大名着,更是脍炙人口。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富有那时期人民的具体特点一一通过小说向如今的我们传递着那时的信息。当我看到“中华经典阅读——读一本好书”的作业时,我陷入了沉思:什么书能代表经典呢?突然,灵光一现,就是他了——《西游记》。一个喜欢快刀斩乱麻,有那么点的冲动,但目的却是很实际的一个形象。他因为一时忘了本性,变得目中无人,入地府销死籍,上天宫盗蟠桃……故此受到五百年五行山压身,吃铜丸喝铁水之劫难,后来经历漫长岁月的悔悟,终于点醒,一路保护着唐僧与队友西天取经,不怕困难,有较强的责任心,作为团队中的重要一份子,每分每秒照顾着队友的安全,至始至终尽着自己的力量——他当然就是孙悟空啦。“师傅被妖怪抓去了”又肥又厚的大嘴唇上下嘟囔着,一对白嫩嫩的双掌纠结着——我们闪亮亮的猪八戒登场了。他有着一大堆的缺点: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但是他却有着他鲜明独特的个性:性格温和,力气大,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作者吴承恩还创造了一个中和角色——沙僧。不属于孙悟空的冲动派,也不属于猪八戒的懒惰派,而是经常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我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憨厚。唐僧就是在这样一群各具特色的徒弟的保护下,沿途降妖伏魔,饱览如梦如幻、恍如仙境般的沿途风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我认为他们四人能够经历险阻,勇往直前,到达胜利的彼岸。最重要的,靠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技艺,而是他们在一起的团结与自信。有人说:“有一种爱叫团结,它可以创造奇迹!”当孙悟空被唐僧污蔑、面临着羞辱之时,也义无返顾的冲向第一线,从恶毒的妖怪手中抢回了唐僧的性命,没有为什么,兴许就是这份爱,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他是我的师傅。爱是万千事物的附属品,无论他或她是善良或是邪恶,始终拥有着一块软肋——渴望被爱。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爱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团结也同样是生活中的一大好帮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不可能”这个词语,又怎么会出现呢!就比如:拿一根筷子,一掰就断了。可几十根筷子放在一起,力气再大的人,也不可能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同时掰断。家就犹如综上所述的,爸爸妈妈以及孩子,相互关怀,相互照料。让我健康、茁壮成长,我爱我家。家也有矛盾、也有纷争,但是每一位成员都渴望它是温暖的,所以家是昨夜依旧未眠的严父,家是今晨忙碌不休的慈母,家又是我们可以任意发牢骚却不用担心他人责备的地方。《西游记》是一本经典的荟萃,需要我们如品味咖啡般,慢慢斟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作者都希望读者有所收获,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善与恶的理解,等待着人们去感悟、去享受这份收获。上海市闵行区北桥中学初一:潘婧怡1200字 初一 读后感
-
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读《走向世界的中国》后感我喜欢读书,尤其是《走向世界的中国》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跨着稳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我特别喜欢读《奥运会“零”的突破》和《北京申奥成功了》这两篇文章。《奥运会“零”的突破》讲的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北京申奥成功了》阐述了中国北京申奥的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而自豪。每次读这两篇文章,都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分…… 一百多年以前,侵略者的嚣张和猖狂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中华民族被他们唾弃,被他们 称为“东亚病夫”。其实,难到不是吗?在全世界都在为奥运会欢呼时,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直到奥运会举办了近十届,我们才送出第一名运动员,但没进复赛就退场了,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清政府不过就是这个仓促而来又悻悻而去的唯一的一个运动员的缩影罢了。于是,接下来的半个世纪,我们一直被“东亚病夫”这个耻辱的帽子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但梦始终在觉醒着,朋友,记住这一天吧,1984年7月29曰,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二十七岁的选手许海峰最后三声响亮的枪声,挑破了阴云,唤醒了这片大地上空的太阳。第一枚金牌被在奥运会史上从未得到过金牌的中国选手夺得了。中国健儿以此举干净利落的洗刷了旧中国“鸭蛋”的屈辱。“零”的突破,“东亚病夫”这个辱名的烟消云散预示着中国正在重振雄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亿万人的心情随着李小双的720度翻滚而翻滚,跳水小将伏明霞跃入水中的一瞬间被永远地载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王义夫闭眼打出最后一发子弹,晕眩在赛场上时,泪水盈满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那块银牌的份量远远超过金牌,因为那里饱含了我们中国人的最高敬意!当王军霞冲出终点,身披国旗绕场慢跑在会场跑道上时,唱的是永恒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眼中是那红色的旗帜,心中则是一个信念——中国!北京时间XX年7月13日22时,所有中华儿女都会永远记住这庄严时刻。当国际奥委会将要宣布XX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时,记得那时我们全家人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静静地,我屏住了呼吸,似乎是怕那空气的震动会改变奥运会官员手中的“决定”……当奥运官员们从座位上陆续走过来的时候,我们知道第二轮投票已经有了最终结果,几分钟里,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走过何振良身边奥运官员们的表情,想从那细微的一个颔首中找到结果……在萨马兰奇爷爷宣布“ bei jing”的一瞬间,我几乎是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形下,从内心发出“啊”——那是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我想那一刻,北京“爆炸”了!久违了的鞭炮声、礼花声响彻了北京的上空……北京沸腾了,神州大地沸腾了。北京,这是你是光荣,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所有的努力,甘苦与期待都在这一刻心情地挥洒着。人们欢呼着、相互拥抱着,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都会因这个共同的喜庆彼此绽放出最美的笑脸!这就是奥运吗?这就是亿万中国人民魂牵梦萦的“奥林匹克”梦吗?是的!这已不再是梦想,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中国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12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历史书读后感历史书读后感八年级的历史书中的内容是中国的历史,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当我看到辛亥革命成功,可却最终成果被袁世凯夺取时,我的心很疼很疼。有多少人为了这革命而牺牲了啊,可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当我看到日军侵华时,我又是多么的悲哀埃亿万子孙却无法抗击敌人,可恨又可怜又可悲埃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看到了希望,中国也强大了。看了八年级的历史书,我经历了中国的近代史,这令我明白了,要想住过富强,只有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研发科技。我愿为祖国的腾飞做奠基石。《浪潮之巅》是今年的新书,不过网络版在07年就开始在谷歌黑板报上连载。由于IT业的节奏本来比较快,加上08年金融危机加速了IT业的变化,本书出版的时候作者对网络版做了不少修改和补充。作者是google科学家,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加入腾讯。这本书是我近年看过的第三本写作水平空前的希望不要绝后的书。前两本是《圈子圈套》和《侯-卫-东-官-场-笔-记》。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作者曾经或者还站在时代浪潮的高点,得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具体到这本书,作者的优势在于:熟悉具体的IT技术,熟悉IT业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隐含的商业逻辑,另外由于职位的原因,视野比较开阔。概括来说就是高度、深度(IT、商业)与广度上超过大部分的IT书的作者或者IT业记者。本书采用传记体来书写,通过给许多大公司写传来叙述整个IT业的发展脉络,忽略了许多小公司、小事件,结果就是整本书显得很有条理。另外由于作者的技术背景,对书中涉及到的大部分技术问题,都能解释的比较清楚。如果没有技术背景的写手,略微深入的问题就容易出错。本书提到了许多IT界的逸闻轶事,也澄清了一些不实传闻,由于作者的职位、经历,我认为书中的叙述相对比较可信。《浪潮之巅》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夹杂在书中的或者独立成章专门叙述的商业逻辑的分析。同样由于作者所在的高度,作者可以直接与许多美国IT业大佬直接沟通,许多IT业的商业方面的观点比我以前看过的更合理,比如对摩托罗拉为什么衰落,分析的很透彻书中写到了许多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例子,作者也给出了原因。不过我认为《创新者的窘境》对这个现象的总结与分析更胜一筹,因为作者发现这个现象不仅在IT业出现,传统的制造业如挖掘机制造、炼钢厂也出现了这个现象。书的最后作者对未来的IT业大趋势也有一些个人的判断。作者认为手机业、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市值上千亿的公司。国内的公司作者看好阿里巴巴和腾讯。书中立传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国人熟悉的。书中虽然涉及到许多技术细节,我认为不明白可以跳过,不妨碍对本书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显然有资格像吴晓波《大败局》一样成为MBA教材。历史书读后感1200字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