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有感
读你的时候,你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时候,只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问你的时候,你却说“一蓑风雨任平生”。
——题记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随他走进历史洪流,触摸早已风干了的泪痕,或悲或叹,或思或悟,一时感动萦绕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岁月里,你陷于“乌台诗案”中,因心怀叵测的小人的恶意围攻,你被长途押解,贬谪黄州,风雪交加,空余你孤独的身影,一句“一蓑风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沧桑老者的热泪,打动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个后起之秀,名震文坛,作为苏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因此而落难,就像你弟弟所说的一样“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在监狱里,你被侮辱,被摧残,你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嚎着,哀嚎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经荒唐到底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浓妆淡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就这样,你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逼供,你闭了闭眼,就承认了,你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你的浑身脏水,孤独的走进了荒凉的黄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颠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虽然属于美丽,现实毕竟归于涩意,你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诉我:“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你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走到黄州赤壁,面对着赭红色的陡峭石坡,浩荡东去的大江,你闭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注入了意味,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不朽的篇章终于在黄州诞生了!余秋雨先生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你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你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黄州。
现实的残酷,竞争的激烈使你内心深处伤痕累累,但你却一贯保持着那样豁达的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你,想你,你的诗篇让我感动,你的心境让我震撼、感慨。
翼之魔法
世界原来是如此不可思议/站在世界边缘却不认得自己/面对着自己我只有逃避/奔向遗忘的角落被时光遗弃//
天使用她的手指/把人间的美好编织/梦中触碰不到它近在咫尺/醒来却发现它只是一首虚幻美好的诗//
幽幽的暗芒/映在柳絮飞扬/命运玩弄着奇异的花样/提醒你注意被你遗忘了的时光//
天使折断了翅膀/人间不会再有希望/只有无尽的黑暗合早已没有了美好的幻想//
曾经的美丽已经缥缈/星光已不再妖娆/而你也一口咬定这个世界已不早美好/我唯一思念的是消失在你脸上的笑//
当恶魔的脸已渐渐明显/世上的的光芒也只剩下最后一点点/你慢慢消失在时光的彼岸/我守望着黑暗心中装的是无尽的期盼//
夕阳落下去/黑暗成了永恒与永远/当我意识到再也看不到你微笑的脸/我从地上爬起来走向前/探寻着无尽的黑暗中你还在不在我的身边……
相关推荐
-
回忆余秋雨在寒假中,我偶然接触了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寻觅中华》,《摩挲大地》……记忆最深刻的是《千年一叹》这本书。是在作者于1999年写得。作者说想在下一个世纪到来之前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作者从中国出发。先到埃及,再依次到希腊、印度、以色列、伊拉克,巴基斯坦,约旦再回到中国整理一路感受。在希腊埃,拜访了迈锡尼遗址,了解了诗人荷马,知道了美女海伦。迈锡尼是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占据了整整一座山。而现在远远一看,只能见到满山颓败的城墙,早已一览无余。曾经的迈锡尼多么繁荣,而现在……迈锡尼灭亡的源头,是因为美女海伦。当时迈锡尼和特洛伊人就是为了争美女海伦而灭亡的。在人文学院的时候,得知埃及人做的两件错事:第一件事是在公元前47年,凯撒攻占埃及时,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七十万卷图书全部付之一炬,包括那部有名的《埃及史》;第二件事是四百多年以后,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禁异教。驱散了唯一能读古代文字的埃及祭司阶层,结果,所有古籍,很快就没人能解读了。我想当法老们把自己的身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变成了木乃伊。作者到特拉维夫的递件事情,就是去看拉宾广场。拉宾遇刺离现在已经整整十三年,作者回想那时在遥远的中国,作者和妻子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为他流过眼泪。一个年轻的极端分子,永远切断了老人呼唤和平的声音。作者面对拉宾的遗像感慨到:在充满战争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躲在坦克里,也不是捧着炸药躲在街角,而是那些冒死呼唤和平的人。到了耶路撒冷,作者就让他的妻子回中国了,而自己却选择踏上更艰难的旅程。到了伊拉克和伊朗的交界处,两国的边关都竖起一幅巨大的元首像,霍梅尼和萨达姆。作为国家的标志,谁呼一口气,对方都感受得到。全世界都看着他们打了很多年,熟不知两国总统的关系竟然这样好。作者每天工作到凌晨,把一路上的见闻写下来,再用卫星发回北京。余秋雨的文章还有一大好处就是他起的题目都非常吸引人。像“蚀骨的冷”,“海以哭而石未烂”,“伏羲睡了”,“想念秦始皇”,“我们不哭”,“一屋悲枪”,“把伤痕当酒窝”等。只看见他的文章简练而又不失文学气息,他的文章只报喜不报忧,因题目就想细细品味下面的内容。为他认为既然已经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他的文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东淄博张店区张店区实验中学六年级:王璐琳900字 六年级 写人
-
读《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东坡》有感(20091101周记)读《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东坡》有感苏东坡小时候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他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意思也不忽略。他父亲是当代大文豪,在父亲的指导下,加上他本身的聪明刻苦,他学习成绩很出众,他的家人和亲友对他赞不绝口,先生也很喜爱他。在一声声的赞叹下,苏东坡渐渐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天下所有的书,他乘兴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然后把对联贴在门口。有一次,一位老翁来问他一本书上的一些字,苏东坡满不在意地接过书,一看,他吃了一惊,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只好硬着头皮,如实告诉老翁这几个字他不认识。望着老翁远去的背影,这时苏东坡感到很惭愧。从此,苏东坡把对联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骄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日攻读,虚心求学,终于在文学史上博得了唐宋8大家之一的声誉。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有他这样的精神。考试得第一了不要骄傲,要虚心学习,还要多多读书,语文在于积累,光光课堂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外下功时,熟读万卷书,因为自己的知识只有苍苍在海中的一滴,很小很小,哪怕你学到老,也不能把天下所有的知识学完,所以,时时刻刻都要虚心学习,学而不厌。45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苏东坡挖宝苏东坡挖宝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有一年冬天到山上去赏雪。在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银色世界里,苏东坡清心涤虑,吟诗作赋,好不快活。突然,他看到一棵高大的桧树下,有一块约两尺见方的地上,竟然没有一点雪迹,他觉得非常奇怪。不久以后,他又经过这里,看见那块没有雪的地方竟隆起两寸多高。苏东坡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去问普门寺的长老和尚。和尚告诉他,这种现象表明那块地是仙人藏宝的地方,只能显示给有缘的人。别人没发现,你发现了,说明上天有意把宝赐给你,快去挖吧。苏东坡听了非常兴奋,马上跑回家去拿家什,准备去挖宝。王弗见他慌慌张张的样子,问明了原因,正色对他说:“你还记得先夫人不许发藏的教诲吗?”东坡一听,羞得满脸通红。原来,苏东坡小时候,住在眉山城西一个叫纱行的地方。有一年,仆人在花园里发现一块用石板盖着的地洞。大家都认为下面藏着金银财宝,纷纷提议把宝挖出来。东坡的母亲程夫人知道了,赶来拦住众人,说:“非份之财,谁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品德!”让仆人取土来,把洞填了,用夯夯实,还在上面垒了一座假山,下令今后任何人都不准去挖。经王弗这一提醒,苏东坡扔下家什,再也不提去挖宝的事。谁知这件事传到一个道士的耳中,他找到苏东坡,对他说:“我有一个祖传的秘术——点金术,准备传授给你。”苏东坡说:“你知道我不贪财,为什么还要向我传授点金术呢?”道士道:“贫道的点金术就是要传给像你这样不取非分之财的人。古人说,欲取者不与。如果把点金术传给贪财之辈,他们欲壑难填,有再多的金子也满足不了他们的。”东坡又问:“既然这样,那你把点金术传给我又有什么用呢?”道士说:“我把点金术传给忠厚无欲的人,可让此术传之后人,不致失传。倘若有一天你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可用此术济穷救困,保其一生清白。”东坡听了道士的话,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说:“照你这样说来,有困难时就可以去取非分之财了?倘真的如此,又怎能保其一生的清白呢?”道士无言以对。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800字 六年级
-
永远的苏东坡人生如梦,再风流的豪杰都会随着大江东去,但是却有一个人,时间流逝,光芒更盛。有人说他三苏之一,有人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的人说他是千古书法家之一。他就是 被称为开创了豪放词派的苏东坡。这件事是他人生中的第三部分:乌台诗案,大难临头,因为他给皇上写信,在皇上那头,乌台的那些人,在皇上面前说苏东坡的坏话。皇上听见了这些话,把苏轼打入大牢。但苏轼在大牢外面有一个朋友。他和那个朋友有一个约定那就是如果没有事就送平时的饭菜,如果有事就送一条鱼。但是有一天这个朋友有一些事情,把这件事交给了别的人。这个人想,苏轼在牢中一定吃了不少苦,给他送一些好吃的吧!这一顿那个人送的是大鱼大肉。苏轼看有鱼心想完了,皇上要给我决罚了。皇上那头想,苏轼是不是真心说皇上坏话的。就派一个人过去,到的时候苏轼已经睡觉了。那个人也在这睡了一夜。但是那个人比苏轼早醒了一会,一看苏轼睡的很安逸。皇上听了那个人的话想:有心说皇上坏话的不能睡的这样安适。就把苏轼放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的逆境,要向苏东坡一样百折不挠不被困难吓倒。在杭州为官时,虽得不到朝廷重用却依然为当地百姓,修建“苏堤”,广泛种植荷花,杨柳,使西湖成为天下美景写这样几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00字 六年级
-
永远的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词歌舞无所不精,他就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轼。他少年之时才华横溢,机灵过人,三抄汉书,饮食抢菜。他壮年时期参加科举,高榜得中,路途坎坷,被贬杭州。但还高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中年之时卷入乌台诗案,蹲监坐狱,被贬黄州,潇洒创作,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老年时期一路高升,东山再起,朝廷动荡,星落常州,犹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是一个充满豪情的东坡居士,他的诗词更是如此,《定风波》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情”,表现了苏轼对眼前的贬谪生活所抱的达观态度。换句名言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不然的不出正确的结论。《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豪放异常,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报国杀敌的心愿如此强烈的令人觉得十分畅快。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胸怀呀!这就是豪放词的领袖——苏轼。他就是一个美食家,创造出令后人赞不绝口的东坡肉;他就是一位词人,开创的婉约派“分庭抗礼”的豪放词;他还是一位画家,在画竹石木等物可称一绝。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我的心中。500字 六年级
-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说起苏轼,无论在书法上,绘画上,还是在诗词文坛上,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时候,觉得他拥有和孔子一样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世界上,有三种对社会有益的影响的三种人,一种是名人,他在这个阶级里,属于最低层,其流传的时间与影响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种认识伟人,流传时间与影响比名人更深一层,但这阶级的人,人正反两面人都很均匀。而苏东坡,也是这三种人之中,最高级阶级的人——贤人。所被当时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受到赞赏也是最高的,而作为当时的苏东坡过着连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残酷的刑罚,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连苏东坡的弟弟也说:“苏东坡所受的这一切,源于大的才华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改良环境,改善生活,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乐观,智慧,为别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作为一代贤人,真不容易,同时,也为他们的经历感到悲哀。450字 高一 读后感
-
读《苏东坡突围》有感说起苏轼,无论在书法上,绘画上,还是在诗词文坛上,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时候,觉得他拥有和孔子一样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世界上,有三种对社会有益的影响的三种人,一种是名人,他在这个阶级里,属于最低层,其流传的时间与影响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种认识伟人,流传时间与影响比名人更深一层,但这阶级的人,人正反两面人都很均匀。而苏东坡,也是这三种人之中,最高级阶级的人——贤人。所被当时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受到赞赏也是最高的,而作为当时的苏东坡过着连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残酷的刑罚,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连苏东坡的弟弟也说:“苏东坡所受的这一切,源于大的才华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改良环境,改善生活,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乐观,智慧,为别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作为一代贤人,真不容易,同时,也为他们的经历感到悲哀。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说起苏轼,无论在书法上,绘画上,还是在诗词文坛上,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时候,觉得他拥有和孔子一样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世界上,有三种对社会有益的影响的三种人,一种是名人,他在这个阶级里,属于最低层,其流传的时间与影响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种认识伟人,流传时间与影响比名人更深一层,但这阶级的人,人正反两面人都很均匀。而苏东坡,也是这三种人之中,最高级阶级的人——贤人。所被当时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受到赞赏也是最高的,而作为当时的苏东坡过着连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残酷的刑罚,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连苏东坡的弟弟也说:“苏东坡所受的这一切,源于大的才华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改良环境,改善生活,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乐观,智慧,为别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作为一代贤人,真不容易,同时,也为他们的经历感到悲哀。500字 高一 读后感
-
读《苏东坡传》有感《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绍圣元年,苏轼因洛蜀党争被贬惠州,船到岸边时,苏轼惊喜的发现那里的父老乡亲都站在码头上迎接他,他热泪盈眶的写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虽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贫,行动还受到管制,但他并不泄气,依然每天读书,还为惠州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奸臣章淳见状,把苏轼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宋元符三年,苏轼被赦,结束七年的流放从海南回到朝廷。章惇的儿子章援,害怕他的父亲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苏轼,请他宽恕。苏轼立即回信:“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这种既往不咎,重情重义,以德报怨的胸怀,实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这样。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和章惇都是同榜进士,而且做了颇有情谊的好友。但在章惇当权后,因为政见的分歧,将苏轼降职免官。章惇不但在事业上对苏轼打击,而且在生活上也对苏轼处处刁难,不让他住在官宿,苏轼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风餐露宿,备受摧残。这样的压迫,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释怀的!但苏轼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说何益”一笔带过。这种宽宏大量,实在是少见。让人特别感动的还有,苏轼还常怀念与章惇的友谊,而且还为他的生活、健康而牵挂。在给章援的信中,苏轼叮嘱他好好照顾父亲章淳,苏轼还给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苏轼对章惇仍然像对老朋友那样关心,不计前嫌,如此宽广的胸襟,即使放在现在,又有几人能及?现在的人,一个个只顾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会上贪污腐败的风气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人类也是越来有智慧的,但是人类的道德已经慢慢的丢失了。人们总是往前看,为什么不多回头学习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呢?7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苏东坡传》有感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8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读《东坡先生》有感翻开这本日记,密密麻麻的细腻文字已为它增添色彩,记忆着成长零碎回忆。第一篇文章静默着描绘苏轼,嫩稚而可爱。回想起某个下午的课堂,苏老师上《承天寺寻张怀民》,大力赞美东坡先生。很认真的听有关苏轼的生平事迹,亦大气豪放亦柔肠悲怀。那个心系朝廷百姓的好官,那个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那个艺术造诣最为杰出的大家。公元一零三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苏子诞生在美丽的四川眉山。他初出茅庐却名震京师,身历西宁变法乌台诗案,无奈派往岭南流放。一生经历大风大浪世事变迁,随着数个帝王的胜败起伏波澜,他的人生丰富多彩,在苦难中超越奋进。苏海浩瀚似本读不完看不透的书籍,耐人寻味。故东坡曰:“绚烂之极也!”第一次认识苏轼,是儿时朗朗上口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自慰无奈,酒中泛出淡淡苦涩,喉咙咽下的味道亦是如此。望团圆之时身处异乡,共赏一轮明月。渐渐的接触苏子,他有“乱世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气魄,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他有“明月夜,短松冈”的忠贞不渝。慢慢的了解苏子,他是纤尘不染的一江秋水,在天高云淡中悠然流淌空明澄澈;乌台诗案,用意志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原则,东坡的高洁傲岸令污浊时代寂静沉默。他是沃野千里的当空浩月,在墨夜星海中临风缱绻明媚皎洁;跌宕浮沉,却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东坡的放达情怀令天地黯然失色。他是舞动文字的曼妙精灵,在诗词悠扬中展臂舒怀轻歌曼舞;笔墨文字,兼并清丽婉约与豪放不羁,东坡的才华艺术令世人惊叹不已赞夸不绝。我本闲野鹤,不与百鸟争。苏轼以宽广心胸包容万物,以乐观心态感怀生命。苏子的诗词豪放大气,于是乎,就连狼狈也如此潇洒淡定。贬职黄州的寂寞沙洲冷,曾经许多挚友弃自己而去,那份失寞悲感深埋心中。“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空虚落魄的苏轼低吟诗句,叹笑万态变迁。十年生死把坟约,销骨凄凉来者阅。是怎样炽痛的痴情让你手植青松三万,却只是为那个再也无法兑现的诺言。是怎样无悔的爱意让你将回忆与娇妍深葬,却在十年后的幽梦中依然痛彻心扉。千里孤坟埋送了他一生的爱恋。半缺月牙见证了他一世的真情。松涛阵阵,像写在夜风中的梦,翻动着月下的句句风流。流淌着的伤痕,和着一串释然的幽思,独负羸弱的光芒。远到千里之外的哀愁站不成松冈上的一株思念,惟有在天涯的此岸惆怅盘桓。愿得青松双醉晚,为伊风宿梦十年。其实很多次提起笔总想写些甚么,却迟迟无法下笔不知从何说起。你扮演的角色太多,你的性格太丰富,你的才华太横溢,你的光环太耀眼。然,我只能不谓生死隔,今古共婵娟。在人间仰望你,子瞻……1000字 高一 应用文
-
苏东坡传我是十分喜爱苏东坡的,然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来解释我的这种喜爱。要硬是让我说出个所以然来,那我也只能回答:“他的所有。”林语堂所创作的这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平凡却又传奇的一生。或许他的一生,是坚持自我,坚守本真的一生。林语堂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极其贴切,幼儿是最真的,率性而为,而“顽”中又带着一丝倔,正是这股本真和随性,使他的一生过的快乐,闲舒。如他一般的人物,也许在这世上是不可无一却难能有二的。年少时参加应试,他的那篇论为政宽与简的文章被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正是他的基本政治哲学。然而却因欧阳修断定此文出此其友曾巩之手,将这本列为首卷的文章改为二卷。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二十及进士,以一流之学者闻名天下。在一个可以看作近似全才甚至完美的人身上,想挑出他的若干惹人敬爱的特点是十分轻而易举的。我们又何尝不可称他是坚守初心的乐天派,是体恤百姓的善官,是悲天悯人的道德者,是为人随性的诗人,是新派伟大的书法家,是佳肴的创新者,是饮酒成癖者,是皎洁月光下的漫步者,是瑜珈术的爱好者,是为官之道的坚持己见者,是生性风趣诙谐的人…然而这都并不足以来勾勒他的全部面貌。我若在人前一提苏东坡或许人们的心中自有自己的答案,并回以一个亲切却又满怀敬意的微笑。也许也正像描述耶稣的那样———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可望其项背的。他的一生保持率真淳朴,终身不渝。官场的那番勾心斗角自不是他所能适应的,这也与他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歌赋,或即兴之作,或不满而发,一切那么顺乎天性,自然流露,刚猛激烈,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必说“为作新词强说愁”那般了。而现代的人们是否早已遗失了什么,率真?随性?过的那么压抑,痛苦。精神生活贫瘠不堪,人们总是在抱怨,懊恼身边的处境,却不曾从自身出发,从心出发,去寻找心中的世界。我们又何不学习苏东坡的心态,安之若素,顺乎天性。或许会说苏东坡的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远超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的作品无一不吐露真情本性,而今吾辈读其文,别无其他,只因他写的那么美,那么回归本心,那么朴茂健雅,字字随性。他一生,皆本性,皆初心,不因外界所扰而改变。他不接受人间苦难的说法,而是享受人生的每刻时光。或许肉体是躯壳会死会腐烂,但他的精神却确确实实一直存活着,滋润后代,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我们为何不像他一般,坚守本心,顺乎天性,不去被世俗琐事所压迫着,在人生旅途中去欣赏每处沿途的风景呢?所以,苏东坡,他一生过的快乐随性,无所畏惧,正如清风流水般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苏东坡传1000字 初三
-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曲大江东去,两赋流传千古。一种情怀,泯然自尽。苏东坡,一代传奇才子,文化巨擘。而《苏东坡传》正记叙了苏轼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仕途。而读懂《苏东坡传》,方读懂了苏东坡随遇而安、刚直不阿的根源。初读此书,确实晦涩难懂。毕竟为著《苏东坡传》,林语堂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苏轼的书简札记百万余言,须一一细品,方可著成这部震撼的作品。正因如此,我也曾几度有过抛下此书的念头。然而静下心来静静咀嚼,唏嘘过后,方知苏子人生之坎坷,身世之浮沉。久而久之,方领略到其中的乐趣。苏轼的一生大多是在贬谪与诗文中度过的。“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南迁了大半辈子,感叹世事无常之时,也难免为一腔壮志难酬而愤懑。一路受贬,又怎一个“愁”字了得?看着百姓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苦不堪言却无能为力,又何尝没有受到心灵的拷打!流放在外,内心悲苦,也惟有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聊以自慰罢了。然而,妻子病故,老父病逝,朋党之争,仕途不顺,种种困苦都未能压倒他。原因为何?惟有苏轼的人格支撑着他啊!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世间诸人,有的以道德立世,有的以才华闻名,而苏子既可化雄鹰搏击文坛而夺取桂冠,亦可翻越高墙以人格立世!贬谪拗不过他的人格,身处异乡,他从未放弃过上书朝廷,去反抗那祸害苍生的新法——尽管石沉大海。纵使神宗一味支持变法,但他不曾阿谀奉承过,不曾溜须拍马过。以人格而立世,又怎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其不得开心颜?其人格如此,顶天立地,世人又怎不会被他折服?荣格曾说过:“一切文化最后都将沉淀为集体人格。”人格是文化的精粹,人格是民族的灵魂与标志!谈及人格,不禁想起了台湾作家林清玄,三十岁即名扬四海。却一反当红作家的风格,摒弃名利,潜心问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不正是佛家文化沉淀而成的人格吗?正如林清玄一般,古今中外,我们都不缺乏有人格的人在。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杜工部可以不因强虏所迫而所屈,哥白尼可以坚守真理而被大火焚身,梵高可以不因非议而贱卖其画。正所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苏轼宁在《念奴娇》中怀古自伤,也不愿向他人示好,可见人格对一个人又有多大分量。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一个人能否以人格而名垂千古,仍需后人评判。人格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正因为蜕变,我们的人生才有了辉煌。然而当今世上,先人的优良传统正在消逝,为了利益,人们可以舍弃人格,是亦不可以已乎?我们确有改变现实的责任了!因为历史向我们证明: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衣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读《苏东坡传》,如品一盏清茶,品得久了,那馥郁的清香方能沁入心脾,那崇高的人文情怀方能烙印心头。读完苏子,顿悟人生。1000字 高三 读后感
-
读东坡先生有感_10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翻开这本日记,密密麻麻的细腻文字已为它增添色彩,记忆着成长零碎回忆。第一篇文章静默着描绘苏轼,嫩稚而可爱。回想起某个下午的课堂,苏老师上《承天寺寻张怀民》,大力赞美东坡先生。很认真的听有关苏轼的生平事迹,亦大气豪放亦柔肠悲怀。那个心系朝廷百姓的好官,那个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那个艺术造诣最为杰出的大家。公元一零三七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苏子诞生在美丽的四川眉山。他初出茅庐却名震京师,身历西宁变法乌台诗案,无奈派往岭南流放。一生经历大风大浪世事变迁,随着数个帝王的胜败起伏波澜,他的人生丰富多彩,在苦难中超越奋进。苏海浩瀚似本读不完看不透的书籍,耐人寻味。故东坡曰:“绚烂之极也!”第一次认识苏轼,是儿时朗朗上口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自慰无奈,酒中泛出淡淡苦涩,喉咙咽下的味道亦是如此。望团圆之时身处异乡,共赏一轮明月。渐渐的接触苏子,他有“乱世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气魄,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他有“明月夜,短松冈”的忠贞不渝。慢慢的了解苏子,他是纤尘不染的一江秋水,在天高云淡中悠然流淌空明澄澈;乌台诗案,用意志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原则,东坡的高洁傲岸令污浊时代寂静沉默。他是沃野千里的当空浩月,在墨夜星海中临风缱绻明媚皎洁;跌宕浮沉,却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东坡的放达情怀令天地黯然失色。他是舞动文字的曼妙精灵,在诗词悠扬中展臂舒怀轻歌曼舞;笔墨文字,兼并清丽婉约与豪放不羁,东坡的才华艺术令世人惊叹不已赞夸不绝。我本闲野鹤,不与百鸟争。苏轼以宽广心胸包容万物,以乐观心态感怀生命。苏子的诗词豪放大气,于是乎,就连狼狈也如此潇洒淡定。贬职黄州的寂寞沙洲冷,曾经许多挚友弃自己而去,那份失寞悲感深埋心中。“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空虚落魄的苏轼低吟诗句,叹笑万态变迁。十年生死把坟约,销骨凄凉来者阅。是怎样炽痛的痴情让你手植青松三万,却只是为那个再也无法兑现的诺言。是怎样无悔的爱意让你将回忆与娇妍深葬,却在十年后的幽梦中依然痛彻心扉。千里孤坟埋送了他一生的爱恋。半缺月牙见证了他一世的真情。松涛阵阵,像写在夜风中的梦,翻动着月下的句句风流。流淌着的伤痕,和着一串释然的幽思,独负羸弱的光芒。远到千里之外的哀愁站不成松冈上的一株思念,惟有在天涯的此岸惆怅盘桓。愿得青松双醉晚,为伊风宿梦十年。其实很多次提起笔总想写些甚么,却迟迟无法下笔不知从何说起。你扮演的角色太多,你的性格太丰富,你的才华太横溢,你的光环太耀眼。然,我只能不谓生死隔,今古共婵娟。在人间仰望你,子瞻……高二:云之彼端丶1000字 高二 读后感
-
侠骨柔情的苏东坡我对于苏东坡这位伟大诗人最初的了解是在语文书中东坡的词赋中,那时对苏东坡只惊于他才思敏捷的字句间儿,我好奇的是,这位写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全貌是怎样的人写出这样惊为天人的句子,于是我买来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如果说当初对所有朋友的了解是一个面,那现在大概就是立体的吧算是对苏东坡的文人逸事感到有趣,读到情不能自已处,总会热烈盈眶,义愤填膺。像在书中看到的一段“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战争。”“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苏东坡关注民生,为国为民不惜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怀。相比司马光的至高无上的胸怀,苏东坡则是遇到厌恶之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性格。他是一个不够圆滑的人,也因这些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诗在朝廷厌恶轻议时给自己招惹了不少的麻烦。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气派的蔑视也深受后人的赏识与钦佩。而更让我动容的是他对他第一任妻子的深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从苏东坡的许多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个任情放纵,放荡不羁的人。他喜爱酒筵征逐,和女人逢场作戏,作诗唱词,性情十分随和。他对杭州这个地方的喜爱不亚于他的故乡,他在这的时候就写下了很多扬名千古的诗句,这同样也是他自得其乐,饱餍风光之美的一段日子。在往后被贬的时光里,南方的秀美温情,仍使这位苏大诗人梦寐难忘。另外他与弟弟子由深厚的感情,也是让旁人煞羡不已的。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喝酒作诗,无话不谈,这二人虽然性格迥然,但都是才思敏捷,光风霁月的人。在读苏东坡的故事时,很是欣赏他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他能看得开人生,看得清境遇。苏东坡的后半生命运多舛,多次被贬,人生的大起大落非但没让这位诗人哀怨怅然,反而使他对人生更为不屈不挠,更没抹去人生的快乐。他不仅在诗词文书等方面登峰造极,他的人格精神体现出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更使他闪耀在中国历史里。有时候我常常想,高中的学习生涯那样的艰苦,豁达乐观一点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呢?但苏东坡如此优秀,为何后半生命运坎坷?我想这与他天生耿直的性格有关系。被王安石派和老朝臣派先后参奏。那在现实中我想这样耿直于社稷民生为好,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是否要委婉一些,稍微圆滑一些。才不至于处于尴尬境地。苏东坡的这些不圆滑往往都要请教他的第一任妻子,自然,第一任妻子给了他的处人方式有了更好的升华,夫妻间互相。互帮互助琴瑟和谐,这是许多人羡慕不来的。苏东坡,是侠骨柔情,是令人倾佩!1000字 高中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