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元宵600字

童年的元宵

600字 初二 散文

又是一年正月,寒梅傲雪独开,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南方的一月,从来就不似北方。

而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每年元宵,按我们那儿的习俗,是要自己包元宵的。至今为止,咂咂嘴巴,能感受到姥姥家那美味。

白白糯糯的元宵皮儿,煮得晶莹剔透,包裹着香甜的黑芝麻,伴着一碗飘着梅香的汁水,光闻着,就令人垂涎三尺,急急舀一颗送入口中。手工的元宵不比外面买的,弹性韧劲十足。那一个个胖胖的小白球,又香又软,又圆又滚,舍不得咬上一口,却又抵挡不住花香与芝麻无声的诱惑,轻轻合上牙齿,浓郁香甜的芝麻流淌出来,流过元宵,流过口腔;也流过心尖。舌尖挤压着小小的元宵,让黑芝麻充分融入口腔内的每一个味觉细胞,软!香!甜!妙不可言。哪怕是剩下一层皮的元宵同样美味,本就香糯的皮,绕上家乡独有的梅香,缠绕在唇齿之间。糯!甘!美!人间饕餮。

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家乡的元宵节前夕总是忙碌的。大人们要去选购上好的糯米与芝麻,而我们这群孩子,则快活第在梅园间穿梭。梅园不大,镇上的需要梅香,便遣我们前去。梅树也不多,因而谁也不会贪多,摘够了,就走。哪怕最爱美的女孩,也舍不得摘一朵插在发间;哪怕是捣蛋的男孩,也不敢再梅园里玩耍。

笑闹着,看远处一片殷虹,唯一枝白梅独傲。细心些,望一片云蒸霞蔚,淡香沁鼻醉人倾心。期待着,这朵朵梅花开,颗颗元宵香。

当夕阳被山峦留恋地吞下,大院里的灯笼就亮了起来,孩子们小小的手,捧上大大的碗,每家每户敞着门,等着我们送上一碗元宵,到最后,已轮流吃遍了每一个厨房。浓浓的温馨,在浓浓的芝麻,浓浓的梅香中流淌。

只是如今,回首才惊觉,我长大了,姥姥去了,梅花谢了……元宵虽在,却再没一番滋味在心头。

穷人的硬币

550字 初二 记叙文

夕阳西下男孩坐在自制的滑轮车上,身子前倾,以手撑地,缓缓向前滑行。

男孩十来岁的样子,下肢严重畸形,毫无表情的脸上挂满鼻涕。为能引起路人的注意,他不停地晃动着那个小铁盒。铁盒里那可怜的几枚硬币互相撞击,发出单薄的响声。然而,在这座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现代城市,人们对这些真真假假的乞丐与行乞方式早已司空见惯,冷漠与怀疑要远远多于怜悯与同情,没有谁愿意为一个下肢瘫痪的乞儿作片刻停留。

这时,一个衣衫褴娄的老人蹒跚走了过来。老人形容枯槁,蓬头垢面,手里端着一个有了豁口

、脏兮兮的粗瓷碗,碗里躺着可怜的几枚硬币。他擎碗的枯手在夕阳的映村下微微的有些抖。当他俩的目光不经意间撞在一起时,我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起了鲜活的内容。他迟疑了一下,停住了脚步。接下来,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为之汗颜的事:只见他抖索着从破碗中摸出几枚硬币,弯着腰放进了地上那个变形的铁盒子里。硬币没有发出那种居高临下的清脆响声,却一下子将我心弦击中。穷人怜悯穷人常有耳闻,但乞丐施舍乞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几枚硬币可能换回一只馒头,使他免遭饥饿之苦,但遇到比自己更弱的男孩时,他却毫不吝惜地献了出来。我想,这里面包涵着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呵护,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以及顾影自怜中对患难真情的渴盼。这也是一种弱者对弱者的关怀,它纤尘不染,如上天在人的灵魂种植下的一方净土,培育着纯净而慈悲的花朵。就在那几枚硬币从他手中滑落铁盒的那一瞬间,他已不在是穷困潦倒的乞丐,而是善良而慷慨的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