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1200字以上

龙文化

1200字以上 初二

寻找龙魂

他走在乱世的炮火中,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他在寻找龙魂。

这里是龙的故乡,中国。

他走在故宫里,这里是盛京,盛世之京都。清王朝的“龙脉”之所在。他希望这里有龙魂的影子,他开始寻找。他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看到了盘龙柱上的龙、殿门口戏珠的双龙、龙椅上的龙、壁画上的龙……到处都是龙矫健的身影,但没有龙魂,没有。

他来到了洛阳。这里有千古一帝的皇陵,这里是“十三朝古都”,这里是龙的起源。这里会不会有龙魂呢?他与兵马俑擦肩而过,登上丽景城楼,眼神掠过龙门石窟,却没有一丝丝停留。这里也没有龙魂,没有。

他终于来到了燕京。这里是幽州,是中国龙的龙角。如果这里也没有,那么这条龙一定已经死了。他在万里长城上穿梭,在天坛上眺望。但是没有。他来到了圆明园,他惊讶的发现曾经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竟然早已被外国的侵略者付之一炬!或许这条龙已经死了。他想。

他放弃了,他认为这条龙的龙魂已经死了,迂腐的统治者已经成了侵略者的殖民工具;龙的疆域已经成了他人的领土;祖先瑰丽的传承已经成了苍白的灰烬;龙的子孙已经成了他人的奴隶。他漫无目的的走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却无处可去。他走到雪山脚下,突然,他看到山腰上有一条红色的纽带,那竟然是人?他好奇的追上去,究竟是什么人要攀登如此高耸的雪山?那果然是一群人,老老小小,老的已经鬓生白发,小的却还不到及冠之年。他们都穿着破旧的衣衫,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向前,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和他们军帽上的红星相映生辉。这时,他听到了隆隆的巨响,他惊喜的发现:这是龙的心跳!这条龙还活着,龙魂还没有死!龙魂或许就藏匿在这支队伍的某一处!他偷偷的跟着这只队伍前进。这只队伍走过了雪山,穿过了草地,从渺无人烟的荒野走进灯火阑珊的村庄,他们为村庄里的百姓带来了物资和笑脸。他从村民那得知,他们叫做红军。他们就像一只红笔,走到一处,就染红一处。

不止一次,他们遇到白色的敌人。敌人们都穿戴着精良的装备,但他们从不会畏惧死亡,这个倒下了,下一个还会补上来。他在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他想找到的:龙魂。

红军来到了一条长河前,桥上不过寥寥几条铁链,对面是白军的碉堡。他知道,红军只有越过这条河才有生的机会,他也知道,如果他们越不过去,仅存的龙魂将会消散。

他担心红军会在这里折戟沉沙,那么龙魂就会在这里消散,如果龙魂消散了,那么中国这条巨龙,也会名存实亡。他闭上眼睛,为他们祈福。

红军发起了冲锋,冲锋号迎着白军的子弹发起了顽强的抵抗,红军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攀上铁索桥,又一个接一个坠落。血红的河水带着战士们的遗体流去,有些苍老,有些稚嫩。他不知道,为了所谓的龙魂,或者他们认为的什么东西,付出这么多,值得吗?近了,近了,终于,第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对岸,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这时,远处传来了枪响:是援军到了!

他仰望天空,天还是那么黑,连炮火都照不亮。但最遥远的天边,升起了一颗启明星。

天终究是要亮的。

公元2018,他站在上海中心的最高层,俯视下面的车水马龙。事实证明,龙魂没有死,或者说,又出现了新的龙魂。

他寻找了很多年,走过盛京的清皇宫,走过洛阳的皇陵,走过燕京的夏宫。以为龙魂在故宫里、在皇陵中、在龙袍上,但都不是。

龙魂,在人心里,名为希望。

论语

1000字 初二

《论语》,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著作,每个初中以上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几条。然而最近,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的“传统文化热”。电视上出现了很多以“名人讲解《论语》”、“领略千百年前的《论语》“等为题目讲解《论语》的节目,同时荧幕上也多了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有一部分人说:这是好事啊,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普及传统文化,让人们去重新回味已经遗忘好久的经典文化,固然很好,这是妇孺皆知的。然而,他们传播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看未必。

举一个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讲解名著的节目,当讲论语时,竟然说:“《论语》虽然只是孔子说的一些话,却句句引人深思——”天哪,这是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我们做为初中学生都知道,《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并非是孔子单单一人的言行。如今,那个节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类似误导世人的节目。其实,不单如此,还有许多错误的说法,弄得当时初学国学的我晕头转向。

再说说历史电视剧的事。因为传统文化热,最近许多历史电视剧开始热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姐姐,正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在看着什么。我见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于是向前瞅了瞅。呀,这不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吗?一向喜欢历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兴奋,便壮着胆子问:“姐姐,这个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却不离开屏幕。我想,看来我遇到同样喜欢历史文化的人了!可没想到,当我正想下车时,却听见她喃喃自语道:噢,男主长得多帅啊,真是看不够!瞬间,我僵在原地。原来,她只是对男主角的相貌感兴趣!一刹那,我仿佛看透了这类事件。原来,人们看历史文化的电视剧,大多是追求紧张有趣的情节,或是喜欢主角们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赏古代文化的,我想十个里不会超过三个吧?而那些剧组,也许追求的只是收视率。

其实,如果社会并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热”而重拾古代文学,反而接受了错误的观点的话,那么这么普及传统文化并不是好事。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些讲解论语的“文人”们,是否能完整地背诵《论语》的文学常识呢?是否能“晓古通今”,是否能将“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读成四声呢?——知道他们的答案后,也许你就知道这个“文人”,是真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错误知识的传播者了。

不得不说,曾经的《论语》到了如今确实变了味。但这变了味的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因为某些人的错误传播。我多么希望《论语》不再被错误传播!愿这错误的“传统文化热”能早日变为正确的“传统文化热”。

愿人们都能正确传播古典文学,让《论语》给人以借鉴和启迪,给人以感染和熏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让古典文学这颗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远耀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