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冬天》读后感
假期间,我阅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一个人的冬天》,它是获得美国纽伯瑞文学奖、被评为美国100年来最优秀的50部青少年图书之一的《手斧男孩》系列中的一本。讲述了主人公布莱恩在原始森林的冬天里,没有食物、没有御寒的衣服、没有保暖的房子,但他像原始人一样自己制造各种工具好衣服,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的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技巧,还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布莱恩虽然只有13岁,但他非常能干,仅仅依靠一把手斧,就造出了弓、长矛等打猎的武器,又用兔皮、驼鹿皮缝制成连指手套、兔皮背心、驼鹿皮外套、鹿皮靴子、雪地鞋等防寒衣物,真是了不起。
布莱恩所处的原始森林是在北方,冬天非常寒冷,大雪封门,湖里冰冻三尺,有次,他撒尿时,尿液还没有落地就变成了冰,落到地上就摔碎了。如此寒冷,让我这个生长在南方的人觉得简直难以想象。
布莱恩在森林里学会了和一些动物友好相处,这对他非常有用。他有一个“邻居”——臭鼬贝蒂,他经常把自己煮的肉块分一点给它吃,久而久之,他们成了朋友。有一次,一头巨大的黑熊闯入了布莱恩的棚屋里来,横冲直撞,把棚屋撞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还准备攻击布莱恩,就在布莱恩危在旦夕的时刻,贝蒂挺身而出,把满腔愤怒的臭屁全部喷射在熊脸上,把熊臭得在地上不停的翻滚,最后落荒而逃。真是有趣极了,看得我都快笑死了。
冬天里,布莱恩的食物主要靠打猎。有一次,布莱恩遇到了一头雄鹿,他先躲在树丛中,然后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的慢慢向雄鹿靠近,他抓住最佳时机,抬起他的大弓,用力拉开,瞄准、放箭!箭像闪电般射向雄鹿,深深的刺进雄鹿的身体里。这是雄鹿像布莱恩奔来,想要攻击他,布莱恩又投出了一杆长矛,给了它致命的一击,结束了它的生命。整个过程真是惊险极了。这次打猎,布莱恩获取了许多鹿肉,够他吃好长时间的了,布莱恩还用它的皮做了件“皮大衣”,暖和极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候,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冷静的思考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有在森林里要学会和动物们交朋友,在关键时候它们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从布捞恩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努力地去寻找有利的条件,在危险中学会自救,学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这非常有用。
一个人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艰苦、磨难,乃至于意想不到的灾难。然而,如果你不被这些挫折击垮,你就会变得坚强,战胜挫折,你就会不断变得强大起来,取得非凡的成就。我们只要不怕这些磨难,就会尝到成功的滋味。我告诉你一个我领悟到的变强的方法:阴影只是一条纸龙!你别看它青面獠牙,坚不可摧,其实,只要你克服畏惧心理,它就弱不禁风。你只要牢牢记住这句话,你就能够像布莱恩一样尝到成功的滋味。
冬天的美是任何一个季节都无法复制的,让我们拥抱大自然,拥抱美丽的冬天吧!
《一公升的眼泪》读后感
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被特别的病魔缠上而已。
——题记
15岁,本应是花开的时节,考上了市重点高中,进入了最爱的篮球队,身边有一群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得到最爱学长的爱,一切美得近乎不真实。如花的年龄,充满激情,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然而,没有预兆的,病魔的魔爪忽然伸向她,将她拉入黑暗的深渊,万劫不复。
脊髓小脑变性症——一种不会遗传,没有征兆,无药可治的病。一种除了大脑完好,身体一切机能都会坏掉的病。
知道病情的时候,泪水止不住,不断的问:“病魔为何会选择上了我呢?”没有人回答,也没有人能回答。每天装的很快乐,满不在乎,然而夜晚吟泣,不敢入睡,怕醒来后的病情再度恶化。以花喻,花蕾般的人生,想要不留遗憾的珍惜着青春的始端。然而花朵还未绽放,便快逝去。想要做出时间的机器回到过去,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能做的只是珍惜现在。于是微笑的面对生活,无论是怎样的自己,都将接受。所有的心情只有日记知道。
你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学习是你唯一和大家平等的。然而上天为何连这样的权利都要剥夺。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你被迫离开心爱的高中来到残疾人养护学校。在这里,再不会有人嘲笑你,因为你和所有的人一样。但这并不是你所想要的,你要的是和大家一起读书,一起高考,一起上大学。想要做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事情,可是一想到未来……
慢慢习惯这里的生活,已经不说想要再回到过去,承认现在的自己,生活下去。摔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站起来就行了。摔倒的同时仰望天空,蓝蓝的天空今天也是广阔无边的微笑着。人不是活在过去的,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着急,不要贪心,不要放弃,大家都是一步一步行走前进的……
你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日记,感动了无数人,当有一天一个和你一样患有小脑脊髓变性症的女孩写信说读了你的日记受到鼓舞后,她不再自艾自怨,开始珍惜每一天时,你落下了泪。你知道你的愿望终于实现,终于有一天你也可以帮到别人。
病魔为什么选择了我?命运这样的字眼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生命是脆弱的,如轻舞飞扬的泡泡一般,一触即碎。24岁的你躺在花的海洋中,永远沉睡。你将遗体捐献,喜旺可以用你的身体做实验来帮助那些和你一样的生病的人们。直到离开的那一刻,你都不忘帮助人。
也许你只是个平凡的女孩;也许你只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也许你不会被记入史册;也许……但所有知道你的人都会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个坚强的女孩,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尽管生命短暂,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你依然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你总会问“我是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呢?”这是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思索的问题,至今仍未找到答案。但,也许,这是不需要答案的。
托你的福,很多人开始对生存这件事有所思考,认为能普通的度过每一天是很高兴温暖的事情。为和你同样病症痛苦着的人们,你,流下了那么多的泪水,由此而诞生出的你的话语,传达到了许多人的心中。
湖泊不会因为水鸟的离去而干涸,天空亦不会因为云朵的消失而褪掉颜色。无论是怎样的坎坷都不会左右你的人生,只给予夕阳的天空以色彩。
天空底下有一只什么鸟儿匆匆飞过?青色的羽毛反射着阳光,高昂着引吭高歌,一下一下的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它直直的飞向太阳,飞向希望……
亚也,在那边,已经不会再哭了吧!
相关推荐
-
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篇一:《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趁五一小长假的宅居时光,将华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读罢。没有想象的好,也不像有些评论人所说的那么差。总的感觉,就是一本全面而较为真实地反映那段特殊年代的文学作品,将那个时代的荒谬和惨绝人寰做了较为多层面的展现,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不顺从时局、有点独立思想的知识人的遭际作了全方位的展现。应该说,小说是时代和人性的记录。小说中,怀疑、打击是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词。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可言,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都开始不信任;打击别人则是为了自卫,打倒了别人,自己就暂时安全了,但可悲的是这个安全期到底是多长,没有人知道。人人处在危险感之中,毫无安全感,上到中央要员,小到平民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挖掘出“历史的暗角”,就会成为被打倒、被迫害的铁证,成为人民的公敌。书中,也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但着笔不多,控诉的成分也就看不出多少,但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好处是人相对“自由”了,当然思想的、表达的、言论的自由不在其内。看过全书,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不得不提到作品中大量的性描写。我没有做过具体统计,作品的主人公“我”到底有多少个有过性关系的女人,从有夫之妇林到学生萧萧,从就差实质性进入到孙雪荣到国外的玛格丽特和茜薇儿,而与自己的妻子也是在初见的第一次就发生了关系。不得不说,那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伦理的荒唐和道德的荒唐。不知道这是否与作者的思想有关,也许作者是个思想非常开放、极度个人自由的人,所以,性完全成了一种生理性的需要,无任何道德的情感的因素。《一个人的圣经》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半自传,说“半”是因为这是小说,自传色彩非常浓厚,从小说中的人物的经历,到小说中人物的设置,几乎是可以对号入座的,如小说中主人公妻子的“检举”,比如主人公手稿的写作和焚毁,比如主人公逃亡国外的经历,卖画、写作和自言自语,都是高行健本人的写照。这是个有勇气的作家,暴露自我,反思时代;这是个自由的作家,充分自由,不问其余。【篇二:《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第一次读高行建的小说,感触颇深。这些年读了不少有关“政治及人性”方面的书籍,例如乔治奥维尔的《动物庄园》和《1984》,都梁的《亮剑》中对文革时期的描写也非常具有现实性,个人感觉在此方面的认识日渐成熟,但没想到仍然被这部小说深深的打动了,小说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作者那戏剧化的写作方式,作者也正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不知能否有幸观看一次他的话剧。小说中的主人翁与其说是一个人,还不如说是两个人,一个过去的“他”,另一个是现在的“你”,在对记忆中那个红色恐怖时代的回忆中都是用的第三人称“他”,有种脱离了自己在看一部他人演绎的电影的感觉,而到了现在时,在一个游走于各国魅力都市和诸多女人的“幸福”时代,则都是第一人称“你”。在经历刚开始的不适应后,逐渐中你已经把“你”当作了你自己,“他”的时代更明显的被感知,这是一种人格分裂式的写法,或许正是这种人格分裂才能更清楚的认识那个时代,更深刻的批判自己,而哪些并无“人格分裂”的参与者,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时代后,竟然都成了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仿佛不曾发生过自己也沾染那鲜血的事实,因此这样一部作品是值得钦佩的。我个人实际上并不喜欢太多的内心的描写,相对更加喜欢纪实性的内容,这部作品对于“他”的纪实回忆的内容对我的感触并不能说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将那意乱神迷的内心描写巧妙的柔和与纪实性的描写,或者说用纪实性的描写来衬托内心的独白,让我看到的是一部诗歌,一部让人沉寂的悲情诗歌,“这是一个没有战场却处处是敌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处处设防却防不胜防的世界”。“我们终究是被毁了的一代”,“是被谁毁了,被这个时代,也包括你”。小说的高潮部分在于最后“他”与“你”的对话,这也是我为何对“你”的幸福生活加引号的原因,因为从对话中,我看出来“作者终究是已经被毁了的一代”,“你”身上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是应该被埋葬的,埋葬在女人的大腿间。正因如此,作者那压抑的内心世界让我喘不过气来,难道如路遥所说:“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你永远不会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你”甚至让我心生厌恶,对于我这样一个正要积极面对人生的人来说,我甚至怀疑是否应该看这样一部作品,因为“你”是懦弱的,“你”选择了“逃避”,以至于当“你”重返北京,在纪念堂里面对M老人家时的那段虚拟的对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他老人家以其“浮肿”式的沉默反击了“你”,作为被毁了的一代,“你”终究无法和他老人家在同一个层面,只能在若干年后用自己内心虚拟的道德法庭来进行一次无力的审判,审判的结果只能是对自己的被压抑的内心的一次释放,而“道德”与“人性”早已被“政治”抛到了九霄云外,用自己的“道德”与“人性”标准去对话“政治”,显的是多么无奈,因为从古至今“政治”始终是将“道德”与“人性”踩于脚下并淫笑着,只不过这次“你”和“你的女人”也被被踩在脚下。但不可否认我还是被触动了,这是事实,我想这部作品是给谁看的呢?正如作者在那边境小城的书摊旁的感触一样,这部小说是写给谁看的呢?如果不是写给我看的,那我的触动又从何而来,或许厌恶也是一种结果,这是这部作品的又一钦佩之处,但或许我应该再经历一些岁月后再看这样一部作品更为合适。小说讲的无非是那个时代的事实与那个时代的人的感受,“事实”是理性的,让我更加认清这个世界和人性,“感受”是感性的,让我更加的压抑与消极,我更应该了解哪个?或许两者都要?但如果要了解那个时代人的感受,我想高行建的《一个人的圣经》这样一部作品足以。“被毁了一代”是从“倩”口中说的,她失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这句话从一个女性之口说出是多么的贴切,女性牺牲到最后只有那胴体来“牺牲”,而男人牺牲到最后仍然可以从女人身上去获取瞬间的“麻痹”,如同吸毒。当然两者的精神都已死。时代的毁灭仍在继续,正如玛格丽特,她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但仍然是被毁的一员,她是被这个时代毁灭的。时代总是在毁灭人,正如我身边的许多女性,当她无法自己掌握生活的时候,只能依靠于命运,而命运有多少时候会将幸福降临在她的头上,因此爱无法让她集中与一点,一个爱她到死并陪她到死的男人怎么也不出现,只能将爱撒播于各个男人,而哪些男人仅仅是因为有那么一点符合她内心的那个模糊形象的憧憬。这样的生活距离她们希望的幸福是那么的遥远,不免让我心生一种感慨:我要让我的女人远离这样一个扭曲的世界,我要给她一个正常的幸福的生活。我超然于自己的身体之外看自己与周围的一切,那个在异乡打拼的人,他很普通,却被一些人认为有“前途”,因此也抱了世俗的价值观到一个陌生城市去,去忍受工作的郁闷、交通的拥挤和服务生叫嚣。“你要的是什么?”我问,“幸福。”他回答,“幸福是什么?”“一种感觉,一个自己深爱并也深爱自己的女人,一个海滩,棕榈树,阳光,白色沙滩上有海龟,一座两个人经营的海景旅店,有烧烤和icecream,两个人一起生一大堆孩子”,他露出狡黠的笑,“你太奢望了”“奢望没有什么不好…………"“幸福是什么?”我再次问,他抬起头,默默的看着我,说:“我从列车上跳下,走在站台上,阳光撒满我的身上,手中的包裹变得轻如空气,我急匆匆的随人流前进,有一种莫名的清新空气围绕着我,我知道,那是我的期待,因为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女人在等我回家”。他的女人是幸福的,因为我知道,他爱他的女人,愿意陪伴她一生,他对她的爱让我心生妒忌,因为我知道那种感情无人能够超越,她是他的一切,她能够给他一个臂湾,让他依靠,那是一个心灵的港湾,在这样一个让人心情郁闷的下午,窗外的雨不停的在下,他更加的思念她,思念她的臂湾,虽然,每次都是她躺在他的臂湾里。【篇三:《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去国多年的高行健,凭借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於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事情,却因其内容涉及文革涉及老毛而不入国内媒体和文艺界的法眼。一个轮回之后我方捧读,实在慢了好几拍,未免心生戚戚。这是小说么?怎么看都像是自传、或者是历史,是一个人的传记,或者说是从一个人的角度书写的历史。从大跃进开始切入,那是“我”的母亲死亡的时间点;而文革十年贯穿全书,一点一滴,丝毫不轻易放过。若说背景,则远自40年代,那是“我”的童年,也是国共鏖战汹汹的十年,很多事端已经埋下了线索,埋下了未来,不仅个人,也包括政党。可那是“我”吗?不是的,全然不是。《灵山》中的“我”,已经被现实扼杀了,故而出现的是“你”和“他”。扼杀并非死绝,而是超然于乱世之上,借助“你”与“他”的称谓得以书写,而“你只陈述,用语言来还原当时的他,你从此时此地回到彼时彼地,以此时此地的心境复述彼时彼地的他,大概就是你这番观审的意义。”也就是说,此时此地的“你”,回看彼时彼地的“他”,这就是“你”与“他”之关系。如今的你没有主义,“一个没有主义的人倒更像一个人”,因而,“你的天地只在纸笔之间,不当人手中的工具,只自言自语。”,而当初的那个“他”,却是年轻气盛冲锋陷阵,死过几次又活过来几回。当头也不回地出离这个国度,“他”被留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你”却被带走了。说白了,“他”是“你”的过去,“你”是“他”的现在,而“你”与“他”诉说的,都是被现实扼杀了的“我”的故事。这不是自传么?只不过借助“你”和“他”得以叙述而已,人称代词变化了而已。1981年,高行健在国内出版文论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发文坛一番论争。《灵山》与《一个人的圣经》创作手法的先锋,是理论落实在写作实践上的尝试。当然,并非仅仅是称谓的改变那么简单。正是“我”之抽离,才具有审视的眼光。面对这段让全民族遭难的、后人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不能没有审视的眼光,不能缺省审视的思维。审视与控诉不同,控诉触及的是苦难,审视则希望进入哲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审视这段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的人及人性,才是作者最希翼、最着力的。作者严格按照历史进程,叙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十年文革中的生活历程及思路历程,并借助他的经历,全方位地切入彼时彼地中国大地上的疯狂与荒诞:政治泯灭了人性,人性的恶推波助澜了政治的丑陋;政治对人类的伤害,以及人在政治中的渺小与脆弱……。此前,有关文革的资料看过不少,甚至视频资料也见过一些。革命与反革命、造反与镇压,自杀与他杀,随着承受力的逐渐增强,心已不再诧异。唯有冷静到了极致的审视与思辨,方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你死我活的斗争把人都推入到仇恨中,愤怒像雪崩弥漫。一波一波越来越强劲的风头,把他推拥到一个个党的官员面前,可他对他们并没有个人的仇恨,却要把他们也打成敌人。赤贫与灾难原来也是可以歌诵的。他就要把生命消耗在年复一年长起来又割掉的稻田里。一代代生命如同稻草,人同植物一样,不用有头脑,岂不更为自然?人类的全部努力积累的所谓文化其实都白费了。自由是一个眼神,一种语调,眼神与语调是可以实现的,因此你并非一无所有。……自由不是赐予的,也买不来,自由是你自己对生命的意识,这就是生之美妙,你品尝这点自由,像品尝美好的女人性爱带来的快感,难道不是这样?说到性爱,这部沧桑之书俯拾皆是的性爱描写着实出乎意料。而且,在我看来,作者语言表述之美恰好停滞、阻隔在性爱之描写上。相比于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性爱描写之分量,该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境界及语言描述却远远不及矣。《查》给人美好之遐思,而此书的此类描述却相当粗糙甚至有点龌龊。文学作品之性爱描写不以追求快感为目的,美感远在快感之上,这正是文学与生活之区别。70年代的中国,性爱远不如今日之开放,断非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滥交,当时的社会也绝容不下如此之滥交。诚如书中所言,现实中得不到的,只能依靠想象去获得,视之为满足现实之不可得的幻想,可能较为恰当些。不过,两性关系原本就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从中窥视女性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个人命运,却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窗口。性爱描写之外,该书的语言臻于至境,当代文学语言似乎还未有超越其上者。它在西方获得普遍的认同,除了直面这段历史之外,语言的隽永当是折桂而归的重要因由。作者坦言,他与这个国度已经没有任何牵连,除了语言之外!【篇四:《一个人的圣经》读后感】终于,一切都结束了。时时蠢动的好奇,浮躁,沉重,心不在焉。看书的初衷就是为写这个东西,算不上书评,更无法升格为文章。因为初衷是功利的,所以无法真正静心来审视这本书。第一天看这本书时,心中的波澜如何也无法平息。愈读愈觉得这是本自传而非小说。因为这本小说的内容给人的感觉太真实了,一个声称“回忆对他来说就是地狱”的华裔法国作家,在香港带领演员演出他的新戏时,邂逅了一个多年前就曾见过、这次陪老总到香港出差的叫玛格丽特的犹太女人。玛格丽特在香港的三天,他们黏在一起,纵欲、尽欢、交心、倾诉。不对,不是“他们”,是“你们”。男主人公没有名字,且并非以第一人称叙述。现在的事用第二人称“你”来讲述,过去的回忆用“他”。“你”断断续续对玛格丽特讲了“他”家族尚未败落时的轻松童年,母亲老实地从城市到农场接受改造却因过度劳累溺死,父亲险些因为其银行职员的出身被打成右派,厌恶揭发自己的前妻,深爱过一个军医院的护士却在离开祖国时抛弃了她、现在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文革时和身份相差悬殊的作为干部和军人新婚妻子的林偷情;“他”逐渐由恐惧被批斗、时刻模仿周围人言行以保全自己的职员,变成“英雄的”反红卫兵的头头,然后又变成现在的“你”。在“你”不停委婉的追问下得知,玛格丽特十三岁被一个画家强奸,一直以来就是个“婊子”,现在她是她已婚老总的情妇,她痛恨自己的过早成为女人的肉体。三天过后,“你们”注定分别了。可玛格丽特的话语、观点却在“你”的心里留下了烙印,“你”的想法转变了,从“需要遗忘”到终于肯拿笔写下自己的往事,不为引人深思亦不为编进历史。这写得难道不是高行健自己的事?那个“他”难道不是尚未离开祖国的高行健?那个“你”难道不就是现在的高行健?只因太真实,这种错觉不时浮起浮现。看书过程中疑问太多。读到“你”在香港的时间是九七年香港回归前,“你”和玛格丽特在宾馆房间、酒吧几次互相问彼此这些店铺“以后会不会还在?”时,便想知道小说的创作时间,是否和书中时间重合。读到“他”文革时在中国的内容时,便想知道高到底什么时候离开的中国,高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文革?文中耸人听闻的口号真的有过吗?是高自己听到过还是在国外时看到的报道或者纪录片里的?几次都想放下书去百度,不过一次又一次及时克制住那些冲动,甚至小说后面紧接着的刘再复写的跋都未看一句。尽管有人说,除了名字小说的内容全是真实的,同样除了名字,历史的内容全是虚构的,但是我以为,小说就是小说,即使来源生活、显得多么真实,它还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而且我要看的是这本书,我所思所想的也必须是书的内容,而非高行健的历史。未读之前我已有一丝成见,如果百度了高行健、这本书的背景及别人的评价,我必然会带着某种固执和偏见读下去,那么我所写下的一切都不再客观。所以,读之前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抹去自己的感受、拒绝作者的观点、以一双冷眼和炽热的心肠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这本书(一定要客观!),放在桌上警示自己。多么诡异的巧合,原来不只是我阅读时无法冷静下来,“你”(我更希望是是高行健)竟在创作时也同样为这个问题所苦恼,“你得找一种冷静的语调,滤除郁积在心底的愤懑,从容道来,好把这些杂乱的印象,纷至沓来的记忆,理不清的思绪,平平静静诉说出来,发现竟如此困难”。如果说所有的疑问都像刚才那些有明确的答案,那读书的痛苦约摸可以减轻大半,可是,最折磨人的偏偏是那些不知改向谁问起、吃饭喝水上课同人交流都积压在心里的困惑。小说中说“她需要搜寻历史的记忆,你需要遗忘”,怎么能遗忘呢,高或者“你”或者我不都是担心历史重蹈覆辙吗,“你”不是说“如果人不说,不揭露,不谴责,随时都有可能复活”吗,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读到四分之一,总觉得高自以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不由得想到正在读的《平凡的世界》和曾经同样让我绞心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和《随想录》。高行健、路遥、余秋雨和巴金都经历过文革,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文革,可是,虽然同样是荒唐惨烈,却总让我觉得格外不同。我苦苦回忆、思索才明白,这不同原来不在于这场浩劫的过程而在于人物的角度、心态和结果。《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多为农民身份,处于那场政治风暴的最边缘,虽然也有批斗、“反资”,但他们的生活依然主要在于劳动。因此,路遥与其他人的不同变得易于理解。但,高与巴、余,同样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受难,又为什么给我的感觉不同呢?巴金在文革初期曾自我堕落过,以为自己真的有错,于是认真劳动、写检查、喊口号,这有点像《一个人的圣经》里文革初期的“他”,之后,两个人都清醒了,巴金选择“说真话”、记录下曾经的点点滴滴编成了足足有五卷的《随想录》,更多的是从人而非政治的角度反思那场灾难,而“他”成为了“你”,和高一样选择永远地逃离,所叙述的回忆里,政治性批判无处不有,且一针见血。余的经历则和童年的“他”尤为相似,败落的家族,父亲曾自己被批斗、平反、晚年又担心余被批斗,叔叔尚未成家便被批斗而死,可是,文革中,余做到了高所说的“当一个社会疯了时,不能跟着他疯”,“他”却总让我觉得有些疯狂。逃还是不逃?其实,更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逃?杨绛在《我们仨》里有一段话,“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杨绛这样写,想必钱钟书也是这样想罢。为何同样是“天才”,高行健却一定要在“社会和时代发疯的时候,保全自己,选择逃亡”?高明明说,“文艺取决于个人,而非政治和社会环境”,“天才可以超越时代”,那么不逃又怎么能妨碍他成为“天才”呢?如果说逃离是为了看得更清楚,那么设身处地岂不更真实,更感同身受,更有切肤之痛?各种无不想干的人、事、话在脑海中交叉、碰撞,空间仿佛扭曲,时间仿佛倒退。十多年过去了,高行健的思想依然没变。谈到平常心:“你应该归于平和,以平常心看待这个世界,也包括你自己。世界原本如此,也还如此继续下去。一个人如此渺小,能做的无非是如此这般表述一番。”谈到没有主义:“如今,你没有主义。一个没有主义的人倒更像一个人。一条虫或一根草是没有主义的,你也是条性命,不再受任何主义的戏弄,宁可成为一个旁观者,活在社会边缘,虽然难免还有观点、看法和所谓倾向性,毕竟再没有什么主义,这便是此时的你同你观审的他之间的差异。”小说里说的和讲座里讲的几乎原封不动,如出一辙。于我而言,《一个人的圣经》是痛苦的,可是即便痛苦也要读下去,但此时已和初衷无关。或许不读这本书我会继续我平淡的生活,或许看完书后、各种思考、挣扎之后,我依然找不到那些问题的答案,但是,至少这种痛苦让我感受到心脏在搏动,血液在流淌,我还在思索,我还活着。化用《平凡的世界》中形容润叶的一段话:是的,我现在还不能从更高意义上来理解自身和社会。尽管我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懂事,甚至也有比较鲜明的个性,但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眼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知道你怎么想,是否也和我一样经历着相同的痛苦和折磨。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我也去过济南,不过不是冬天,是夏天。08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和他还在一起,他在济南上学,我就是去找他的。好像全国的夏天都是一样的热,我到济南的时候,觉得没比海南凉快多少,而且由于我和他个头差距太悬殊,没法打伞。导致那三天就那么赤裸裸地呆在太阳光下与济南的阳光来了次亲密接触。是的,我只在济南呆了三天,所以并没有彻底地感受济南的山水人情。三天的行程感觉时间特别紧,印象中自己一直在走、走、走,当然,那时候有他在身边,就那么一直走也觉得幸福。记得他先带我去的泉城广场。听说那是济南标志性代表性的地方。泉城广场,顾名思义,它就是个广场,有一座很漂亮的金荷花,其实是一个喷泉。我去那天正好在喷,当然,它每天都会喷。荷花雕像在水花和阳光中熠熠生辉,很漂亮。花的旁边是一半圈儿类似长廊的建筑。那里很凉快,有很多伟人的铜像,孔子啊、孙武啊、李清照啊、蒲松龄啊等等。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铜的。呵呵,这是废话。他们都是山东人。长廊特别长,伟人也特别多,从古到今。山东果然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跟好几个名人都合了影,可惜要不到他们的亲笔签名了……荷花的对面比较远的地方,是济南象征性的雕塑。天蓝色的,中间有一颗明珠,很艺术。不过我是俗人一个,不懂该怎么欣赏,也看不出它的意义。晚上的泉城广场特别热闹,跳舞的、练武的、耍双节棍的、滑旱冰的、遛弯儿的、卖东西的,反正我觉得比白天热闹多了。身处在这样的环境我也异常的兴奋,吵着嚷着让他给我买好吃的。最后他给我买的棉花糖,这是他第二次给我买棉花糖。也怪天太热,还没吃几口就都化了,弄得一脸一身一手都是,然后他再很无奈的给我擦。嘿嘿,总共我就吃两次棉花糖,两次都让我印象深刻,心里感动,觉得幸福。跑题了,我再说回来。济南三大名景: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这三个地方要是没去上一去,那真是白来济南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去了趵突泉。照了很多照片,都好好珍藏起来了。传说中的72泉眼(是吧?)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反正大部分已经不冒水了,变成一滩死水了。最著名的泉眼当然还在冒,不过也不像小学课本里的照片上那样那么壮观了。一汪池水清澈见底。那天是个大晴天,阳光照在池中明晃晃的。池底有很多亮闪闪的东西,我问他是什么,他拿出一枚硬币跟我说,许个愿吧。原来,这还是许愿池呀。后来他带我来到一个示意图那,一边让我看一边给我讲趵突泉冒水的原理,原谅我嘴笨,心里明白但是说不出来。反正由于地下水线下陷(?),导致了趵突泉很多泉眼不冒水,如果还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世界上不再有趵突泉。听的我好伤心。老舍先生眼中秀气的小山,我是在第二天体会到的。我从小住在平原地区家里还是个沿海城市,所以我从小就没见过真正的山。十多岁的时候,家里终于有山了,可惜是假山。不过当时也着实让我们兴奋了很久,隔三差五的就往山上跑。来到济南的第二天,我们步行到了一个游乐园,而在路上我突然发现,放眼望去,都是山。很高的山!如果这种高度的山还只是“秀气”,那真正巍峨的山到底有多高?山是绿的,很苍翠的绿,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我问他,那些山有人爬吗?他说有,他说有时间带我去。可是第三天我俩实在太累了,就没去成。话说我们走到了那个游乐园,里面有一个湖,湖里有荷花,白色的,很干净,很,纯洁。我原来一直不喜欢花,觉得俗。可是真正看见了感觉就不一样了。家里的公园也有荷花,可都是残荷,凋零的可怜。济南的荷花真的不一样,充满生命力,一朵朵争相绽放。我照了很多照片,却不敢跟花儿一起照,觉得花是那么干净,我站在旁边会亵渎它们的,对了,他还带我去了一个小吃街,叫“芙蓉街”,里面都是卖吃的的。我以为他会带我从街头吃到街尾,可是没有。他说这些东西看看就好,吃的话太不卫生……虽然心里有点不甘心,可还是听了他的话。唉,有点小遗憾。由于种种原因,济南之行就这么草草结束了。回家的路上,他跟我说,等明年暑假(也就是今年)去找他,再带我去大明湖和千佛山。我满心期待着,以为一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的。确实很快,不过比时间更快的,他已经离开我了。我没再去过济南,也没再见过他。没关系,以后我自己去,两个人的约定,我一个人也可以完成。好吧,这已经不是一篇读后感了,算是一篇回忆吧。借着回忆济南之行来回忆他。分开大半年了,我有时还会想起他。忘记?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又何必强迫自己忘记呢?平静的想念,也未必是坏事。嗯,就到这里吧,我的济南之行。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明了地点明地点,节令。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先生还善于描述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下是一篇《济南的冬天》读后感: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蓝水晶般的景,彩笔画般的城,小姑娘般的山,烘托出济南仙境般的冬。这便是我在看了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一文之后,对济南之冬的第一印象。原来在我眼中,冰冷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变得温暖起来;原来在我眼中,死气沉沉的冬天,变得生机勃勃;原来在我眼中,寂寞的冬天,变得令人神往。老舍的文章,真是叫人拍案叫绝!他把济南冬天的美景与可爱之处描绘的淋漓尽致,跃然纸上。让人看了,便有一种温暖之感笼在心头。这便是济南的冬天啊!真美,真好,真惬意!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山城一片枯黄,黯然失去了多彩的世界,这是我感觉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毛主席诗中的冬天。而老舍笔下的冬天,确是“响晴”的,而且是常绿的。济南的冬天像一个慈祥的妈妈拥抱着美丽的济南城。她把小山编织成摇篮,哄着人们安然入睡。人们见到这小山,心中便有了依靠,因为妈妈是不会亏待孩子的。太阳似乎对济南情有独钟,总是冲着济南露出笑脸。小雪中的济南更是别有姿色。本来就美丽的小山,穿上小雪赋予的花衣,更是若若欲仙。济南的冬天的树,也不是枯黄一片,而是“常绿”的。是啊!在绿的小山中享受温暖太阳光的沐浴,多么美好的感受。难怪老舍先生要用那么多漂亮的词句描绘这一片在冬天的季节中若有似无的“春景”呢!我所拥有的冬天,是使人冷得发抖的。而济南的冬天无限温暖。老舍的这篇文章让人感到的温暖,也许是老舍先生用笔从济南带来的吧!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竟然比令万千众生钟爱的春天更加美,美得摄人心魄。济南的冬天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能使人迷恋冬天,甚至不过分去迷恋春天!600字 初三 读后感
-
一个人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以前一个人可以无忧无虑的干很多事,去玩去逛街,不需要去计较些什么,不需要去照顾别人的感受。一个人活着,不需要看别人的说法过日子,一个人活着,可以不用去猜另一个的想法,会心累。自己散步,自己听音乐,自己看书,多好。但因为他的出现,我的生活被彻底打破,曾经的曾经,多么开心,现在的现在,又只有我了,以前喜欢一个人,但你的出现让我不习惯了,可是,你也走了。我明白了那句。所以我想你了。200字 初三 日记
-
一个人的冬天读后感成功=智慧+坚持这一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布莱恩的男孩,坠落在了大森林里,只有一把手斧自救。可他没有放弃而是用这手斧潜入飞机取医药包。用这手斧做了三把弓和箭,用它去打猎小到鸟,大到驼鹿。用这把手斧野外救生的故事。说到智慧和坚持,我不禁想起了三年级的一个下午,英语老师“命令”我们背所有的单词,一听到“所有的”这个词我们大家不约而同的说:“这么多。”全班同学如同被霜打的茄子——蔫了。老师看了我们的表情。为了激励我们,陈老师拍了拍手,嗓门提高了八度说到:“谁背的单词越多谁就可以获得整整十张成长卡。”同学们都被巨大的奖励给诱惑了,我轻轻松松的背着,不一会就背掉了一大半,但我没有停止,嘴里还是不停的背着单词。渐渐地后面的单词越来越长,也越来越难。好像要费尽千辛万苦才能记住一个单词。突然我的脑袋里跳出两个醒目的大字——智慧!如:把星期一到星期天的单词,把day去掉记前面的。可是到了后面,只有十个单词后,我对那巨大的奖励没了兴趣,刚想放弃,胡文涛好了,我大吃一惊的说:“背的这么快,我也不能落后。”说完我的脑袋里又跳出两个字——坚持!我又用最后的自信心把所有的单词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并得到了我应得的奖励。这一本书告诉我们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而是要用智慧和坚持去面对它,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500字 读后感
-
《冬天》读后感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便被文中的情感感动着。那仿佛是春天哪。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到的是那无边的寒冷,然而朱先生不愧是写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冬天,没有漫漫的白雪、飕飕的冷风,而是可以一家围在热腾腾的炉子边享受着白水豆腐的天伦之乐,几个人在西湖上泛舟赏月,这样的冬天其实寄托了春天般的情,如温暖的春天,一种人间温情充盈其间。“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当我再次朗读的时候,文中那朴素而温馨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也洋溢在我心间,相信每一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感染。“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这篇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是一种非常平凡而朴素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特别温暖、温馨!很多文人都写不出这种感人的意境。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句话是全文最打动我的地方:即使自己的妻子已死了四年,但他的希望并未消失。“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我想这就是他最真切的感受吧。朴素洁净的文字,暖人心灵的细节,略带写忧伤的情怀——这篇短短的散文凭借着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动让心间充盈真情的暖流。朱先生的散文很美,真的很美,我很喜欢轻声细读他的文字,细细品位着字里行间的韵味,细细地品味那些辛酸往事。一切的底蕴只是淡泊。500字 初一 读后感
-
《一个走运的人》读后感这个暑假,妈妈推荐我阅读《哈佛家训》,我很好奇,书一到手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我阅读了一遍又一遍,感悟多多。里面有一篇文章《一个走运的人》,我印象特别深刻,它就像一杯菊花茶,淡淡的,有沁人肌肤的清香,有感人肺腑的朴实。可能大家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走运的人,更不会说:“真走运呀!”可主人翁玛萨就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走运的人,因此,她每天都很快乐,同时,她也把快乐带给了大家。故事中,玛萨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真走运呀!”可在“我”看来,她并非特别幸福。她开着一家杂货店,总是坐在那里,微笑着招呼客人。有一次,“我”被她做的一个笔袋吸引,淡绿色的,很像嫩绿的草。”看“我”这么喜欢,她说:“真走运,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我”买下了这个笔袋,并永远记住了这个人。又有一次,“我”在店里买了个发卡,“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绾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去店里,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她来,便匆匆赶去。可是,杂货店虽没关,却换了店主。“我”问起她来,新店主说:她去世了。”我怔了许久,问:那你知道她去世前去爬过黄山吗?这时,新店主突然停下手中的活说:“爬山?不会吧?”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一个残疾人,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而“我”,由于她阳光一般的笑脸,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她,是一位可敬可爱的残疾人,她虽然下肢瘫痪,但自食其力,坚强面对生活;她心灵手巧,安详而知足,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充满真诚;她有阳光一样的微笑,对每一个人都给予真诚的祝愿,充满感恩之心。读了这篇文章,你也会感到自己是一个“走运”的人吧。因为,你健康,你快乐,你可以自由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每天给自己一个灿烂的笑容,然后大声地对自己说“快乐的一天开始了!” 快乐——生命跃动的和弦,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你就赢在了成功的起点,相信总有一天,你一定可以与梦想握手、与快乐拥抱!7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你能回答我一个问题吗?你的家园正在荒芜吗?也许你会向我投来疑惑的目光,你在喧嚣中步履匆匆,却从未思考自己做过些什么。毋庸置疑,当时代裹挟着各种碎片倾泻而下,人人都想看清一切,却又在等待戈多般的梦境中糊涂老去。步步铿锵在自己设想的蓝图,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仓促的一生能沉淀出几多痕迹?《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作者在大西北土生土长,他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他“常常扛着一把铁锹",作为唯一的旁观者,和那些偶尔路过的村庄,看到几个生活场景就激动不已,大肆抒怀的人相比,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作者用淡淡的、粗砺的而又带着浓郁天真的文字。带我们品味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刘亮程笔下的村庄是他的回忆,是不少人的过去,我也不愿看到这景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日渐荒芜。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笔下的两种情景:过日子的人忙忙碌碌地度过一日——天黑了。慵懒的人悠悠闲闲,日子已经过他们——天黑了。天从未为哪个人单独黑一次、亮一次。正如朱德庸所言,对于时间,我们其实永远是被动的,我们只能在这个被动的时间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刘亮程是愿意做一只小虫的。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中,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一生蹦哒完。或许只有真正与土地不可分割的人,才能体悟"与虫共眠"的乐趣。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家园为什么会荒芜?作者在书中隐约给出了回答。“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青,黄了黄。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作者想表达的也许是时间吧,时光流失让不少人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当我们在另一条渠碰响水桶,已是别处的早晨。”作者自然是不甘于被时间冲刷的。他用来抵抗光阴的方式便是观察与留心,并回忆每一个美好的清晨与太阳落山前一个时辰。念想着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我想说的是,独立于自然时间点之外,我们可以有个人时间点,你可以用你的记忆进行怀想,回到你希望记住的时间点,感受当时的心情、空气和味道。人生要活得像庄稼,毋使荒芜。做自己的收获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800字 读后感
-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缄默不言的黄昏你说:“很多年前我们都在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等候。那时我们似乎已经知道,日后能够等候我们的,依旧是静坐在那些永远一样的黄昏里,一动不动的我们自己。”黄沙梁,风起了。你写众狗狺狺的夜晚,寂静飘远中一条冥然入睡的老狗来回的走动,眼中浮现出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你写人们全朝某个地方飞奔,你像是被遗弃似的落在后头,而你仍慢悠悠地走。你写当一切已成结局,时间改变了黄沙梁和你,老掉的一代人在黄昏中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你写你的孤独和乡愁,写你的永恒的心和黄昏。你的孤独像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你的乡愁像永远年轻的人的热泪。你的永恒的心是荒凉,你的黄昏是心上的永恒。你是,是一个在心中的故土上,大雪纷飞的人——黄沙梁,风吹啊吹,吹散故土的风藏在梦中。寒风吹彻,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纷纷扬扬的雪飘进你经历过的岁月里,远在冬天以外的地方也躲不过这场荒野一般的疼,即使那个黄昏似乎并不比以往要寒冷。这风,是你自以为温暖火热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袭来的。你突然意识到,再厚的棉衣也无法抵御寒风,生命的冬天已经到来。你是,是不为人知的,每一个孤独的瞬息——黄沙梁,风停了。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个人的村庄是你的半生。你说,人心中的荒草,不是手中的这把锄头就能除掉的。抬手摸摸自己粗糙的面颊,落不尽的黄沙猛的扑来。人在兜兜转转中失去了耐心,在跌跌撞撞中磨掉了热情,踌躇地回到原地却发现早已不是残梦中的村庄。谁曾意气风发地离开,谁又满目酸涩地回来。人们都想要挡住时光的流逝,却只能在看见自己比熄灭还要寂静的一场燃烧后熄灭。而你,不知为何逃出了火堆,幸运而孤单地朽掉,被故土掩埋。你好似从没有回答过世界,只因黄沙梁它没有答案。你的心在尖利的黄沙中,徘徊不定,最终停在了黄昏前。你是,是一挥手就成风,是一转身就成故土的眷恋——归期九月,故土已老,黄昏已然苍苍。也许,你的孤独就是:“黄昏时,等人来敲门。而敲门的人走错了时间,也在等黄昏。”800字 读后感
-
一个温暖的冬天以往的冬天让人觉得寒冷,也让人觉得无比的孤独,所以我讨厌冬天。然而,这个冬天却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在冬天里的一天,雪花飘扬,我走在马路上准备去公园玩,突然,我看到路边上有一团像雪一样的东西动了动,我走故去,听到非常微弱的“喵、喵”声,开始我以为我幻听了,因为我们小区不是没有流浪猫,但是那些猫有黄色的、黑色的、灰色的……但是就没有白色的呀!我走近把小猫抱了起来,发现这只小猫大概才出生几天,小猫长的非常漂亮,它有一双棕色的眼睛,这双眼睛盯着你,好像能看到你心中最深的想法,它的鼻子小小的嘴巴也是小小的。小猫的皮毛也是白色的,摸起来舒服极了,我叫到:“真漂亮啊!要是我能收养它该多好,但是妈妈不让我们在家养动物。”我看小猫已经饿的喵喵叫了,便想回家拿些面包给小猫吃,但是又怕有人发现小猫并把小猫抱走,正在左右为难时,我手指上一阵痛,低头一看,小猫因为太饿了,直接咬我手指了,我只好先把小猫放下,尽量把小猫弄的舒服一点,我对小猫说:“你在这里等一下,我回家拿面包,你要乖乖的在这里,不许乱跑啊。”小猫像是听懂了一样,眨眨大眼睛,好像点了头,看到小猫这样乖巧,我便以我生平最快的速度跑到家里,找到面包后,我看到桌子上有一袋纯牛奶,便一同带过去了。拿好吃的喝的后我便以百米冲刺速度跑到小猫那儿,在跑的时候我心里像有块石头一样,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但是一看到小猫仍然坐在那里,平安无事。我心里的石头才松了。我赶紧把面包和牛奶给了小猫,看小猫吃的那样高兴,我也非常高兴,我用手摸了摸小猫的皮毛,很暖和。小猫很快就吃完了面包和牛奶,叫了一声,用舌头舔了舔我的手,大概是在像我表示感激吧。接着,小猫用爪子抓了抓毛,想在伸懒腰,然后,小猫就慢慢的躺下,闭上眼睛,睡起觉来,我想,总不可能我一直这样喂它吧,它迟早要被发现的,正想着,我突然听到一阵脚步声,有人来了!我想把小猫抱起来,但又转念一想,说不定是一个好心人呢,于是,我便赶紧躲起来,我看到一个大概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走了过来,这时,她发现小猫了,她叫道:“好可爱的小猫啊!我正想养只猫呢。”就在这时,她可能察觉到了这是一只流浪猫了,但她还是把小猫抱了起来往回来了。这时,小猫醒来了,它往后一看,发现了我,朝我叫了两声,好像在感谢我。我的心里好像有股暖流流过,在寒冷的冬天我感受到了满满暖意,那位年轻女子的善良,小猫对我的依恋,使我的心即使在冬天也不会觉得寒冷。这真是一个温暖的冬天。1000字 四年级
-
一个人越长大越孤独。打小我对这样的话深信不疑。我一直觉着成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社会很乱,世界很脏,大人都很功利。但后来我发现,在这个科技发达,无奇不有的21世纪,孩子的世界未必比成年人的世界简单多少。现在的孩子心智都特别成熟,哪里都是一个小社会,随时都是一场勾心斗角的宫斗大片。真是可怕啊。什么东西都超前,品味孤独的时间也超前了。几年前我陷入了一个怪圈,爱把自己写的很孤独悲凉。现在想来不过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所幸这一场矫情的风暴来得快,去的也快。小时候以为自己的思想可成熟了,早早体会过孤独的滋味。但我其实是很幸福的,家人安康,也没遇到过什么过不去的大坎儿。现在想来,以前自以为的孤独,其实都不是孤独。直到现在,我还要很多事是没有一个人做过的: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星巴克,一个人去书店,一个人去趟远门。我想我不会是温室的花朵,更不会是受风吹雨打的野草,我可能会是寒风中大树枝头那一片不凋落的树叶。我唯一感受到一点真正孤独寂寞的时候,大概是走在一个人从书法老师那儿回到家的这一段路。从老师家出来,先会路过八中,每次会记一下八中的大牌是谁题的,但记完就忘。然后右拐,直走是一条大路,车水马龙,人流颇多。右手边有一家手撕面包店,每次排队的人多到离奇。有一次母亲忍不住好奇去买,回到家给我尝了一口,难吃到想哭。其实不是真的难吃到这种地步,只是觉得排这么久的队买一个味道很一般的面包,简直吃了开天辟地第一大亏。左右两条人行道我是随意选择走哪边的。有一次晚上走在左边,看到一位醉酒大汉扶树大吐,有一次走在右边,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蹲在小路岔口痛哭。夜晚总是容易发生故事啊。每每看到他人成双成对或是许多人谈笑风生,总觉得自己真是可怜,只有矮短的影子相伴。母亲是不让我走天桥过的,说是会遇到乞丐什么的,不放心我。但我是一个很专一的人,我就是想走天桥过,于是我折中了一下,白天走天桥过,晚上走大路。不过如今的课总是在早上,走天桥已经是双脚决定脑子了。有一次非常有心的记了天桥上头的名字和书法家,但如今是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天桥上很冷很荒凉,我走了这么多次,一个乞丐都没碰到。大概是连乞丐都不愿上来。冬日里我把自己裹成熊走在上面还是冷,比大路冷。可能只是心里暗示,但只有我一个人的天桥,真的,特别冷。有时我站在天桥上向下望见川流不息的车辆,感叹着,一个人走,真好。最可惜的就是看不见夜晚霓虹闪烁时的模样,总存着个念想。在这条路上,我一个不经世事的人,悄悄窥探出了一点点世界的模样,冰山一角,让我一时百感交集。一个人走,真好。1000字 初二
-
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暖洋洋的阳光撒在老家大门口的桂花下,坐在门口石凳上的我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此时,看到爸爸在旁边捣鼓着他那些心爱的装备,我就知道爸爸又要去钓鱼了。爸爸说:“宝贝你那么无聊不如和我去钓鱼玩吧?”我说:“好呀!好呀!”爸爸说:“首先我们得准备鱼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房屋旁边的空菜地里挖蚯蚓。这也是河里的鱼儿最喜欢的一种食物。”说干就干,我撸起了袖子,爸爸拿上锄头去挖蚯蚓去。爸爸用力挥舞着锄头,我跟在后面捡第一次触摸这东西有点软绵绵的,滑溜溜的而且不停的动,吓的我哇哇叫。爸爸说:“不要怕,它不咬人。”于是我鼓足勇气去抓,一条、两条、三条……。突然爸爸说:“宝贝这条不能要”。为什么呢?难道肥大的不是更好吗?爸爸解释说原来太肥的蚯蚓串在鱼钩里不牢固,钓鱼时被水流搅动几下就自然拖钩了。我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呐。不一会我们就挖了满满一玻璃瓶了。小河就在家门口不远的地方,我们走路来到了河埠头旁,我说:“爸爸,我们就在这里钓吧”?爸爸摇了摇头,不行哦,必须要在和埠的下游深水潭才可以。因为这河埠这么高鱼儿是游不上来的。哦,原来如此!此时对爸爸有了更加伟大的精神,好像爸爸有世界上无所不知感觉。穿过几片芦苇地我们总算找到了河水的地方,爸爸熟练地放好东西,在旁边扯了两把干草铺好,叫我坐那耐心的等就好。爸爸松开鱼线拉、出鱼竿、串上蚯蚓用力一抛,不偏不倚刚刚好鱼钩抛在了水潭的正中央。两个人整理整理座位,爸爸手扶鱼竿这就算正式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也知道是不能有太多说话的干扰声的。哗哗的流水声夹杂着阵阵冷风扑面而来。我们四只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波光粼粼水面上的浮漂,生怕错过了什么好事似的。等待的时间真的是难熬,过去二十分钟了这么还没有有点动静呢?我有点不耐烦了站起来。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眯眯的说:“宝贝别急,钓鱼就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就像你们在学校的跑步比赛一样,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利的人。学习当中也是这样,碰到困难不要被吓倒,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他你才是最优秀的”。话音未落,爸爸说有了!有了!只见他手起手落间,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已经在岸上跳舞了。哈哈……有鱼了!有鱼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最后我们花了三个小时钓上来了大大小小的鱼有八条。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兴高采烈的提着今天和爸爸一起的战果回家了。妈妈看到我们回来了也很开心,马上动手准备帮我们烧这个加餐菜。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猜得到了,那天的饭菜是我到现在感觉最香最美味一次……1000字 高三 叙事
-
最美的一个冬天“下雪了,下雪了!”随着一声声的叫喊,冬天的使者——雪,跳着优雅的舞蹈,从天空悠悠地飘了下来,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雪白的被子,让原本冷得瑟瑟发抖的大地安稳的睡了。“雪停了,雪停了!”伴着一声声的欢呼,雪停了。爸爸妈妈都出去了,家里只剩下了我一个人。静的似乎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我有点儿害怕。在家也是无所事事,于是我就想着出去看看。推开门,映入我眼帘的竟是一片粉妆玉砌,冰清玉洁的天地,大地上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面,雪白雪白的,美丽极了!关上门,我沿着墙根,慢慢地,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尽量不踩着这圣洁的雪,一步又一步,我是那么的小心,好像我周围的不是雪,而是一个个小生灵,生怕踩着了她们。但是很快便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映入了我的眼帘: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雪地上肆无忌惮地跑,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不规则的脚印。看着这平滑的雪地遭到如此的践踏,我忍不住了,小心翼翼的追上去,并大声喊道:“小妹妹,请你停下。”她转过头来,用诧异的目光瞅着我,“你看,这么漂亮的雪,就这样被踩的一塌糊涂,你不觉得可惜吗?再说,雪是有生命的,你这样踩她,她会疼的。”她瞅着我,摆弄着自己的小手,显得极为紧张与不安。不多会儿,竟是呜呜地哭了起来,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由于贪玩,她和她的家人走散了。我安慰她,并拉起了她的手,和她一块儿寻找他的家人,我们两个的后面留下了两串深深的脚印,我再也顾及不到这雪是否疼不疼了,我突然明白,路是让人走的,不管上面铺的什么,总归还是要被破坏,我后悔刚才不该用那样的口气教训小女孩。但又想,如果不是当时我喊住小女孩,小女孩可能真的就走丢了,这也许是我唯一值得安慰自己的吧!我们两个终归还是没有找到她的家人,外面很冷,小女孩已冻得瑟瑟发抖了,于是我暂且把她带到了我家,拿出我的零食让她吃,并且找出一件自己的衣服帮她穿上。小女孩可能真的是累了,一会儿就在沙发上睡着了。爸爸妈妈回来了,看见沙发上躺着一个小孩,问我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的经过给爸爸妈妈说了一遍,爸爸妈妈直夸我。快中午的时候,我听见窗外有人在喊一个人的名字,我把小女孩叫醒,听!是不是在叫你的名字,小女孩揉了揉眼睛,兴奋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是!爸爸妈妈的声音!”我和她一块儿冲出屋外,她直接奔向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的爸爸妈妈一下子把她拥到了怀里,说:“宝贝,你上哪去了?你可把我们吓坏了。”这时我的爸爸妈妈也从家里走了出来,并嘱咐他们出门时一定要看好孩子,他们一家谢过了我们,就和我们告辞了。他爸爸背着她,一脚踩进了雪里,小女孩忙说:“爸爸!别踩疼了雪!”我冲她笑了笑,她看见了,冲我摆摆手,又大声的喊:“别踩疼了雪!”四个大人把眼睛全转向了我们,诧异地看着我们。这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所以我们会心的笑了,大人们也跟着稀里糊涂的笑了。如今,每当我想起了这个冬天,我的嘴角都会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这笑不是因为我帮助了一个小女孩,而是因为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和我一样的女孩——会说别踩疼了雪的女孩。在我心中,这就是最美的一个冬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冬天。1000字 初一 散文
-
一个了不起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他而言了不起的人,我心中了不起的人,不是建国功臣——东姑阿都拉曼,也不是创办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面子书的人——马克·扎克伯格,而是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什么是他呢?就让我与大家说说关于他的事迹吧!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呱呱坠地。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商人。母亲宝琳·柯克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是很有造诣的钢琴家。在耳濡目染下,他也渐渐喜欢上了音乐。爱因斯坦的母亲希望他学习小提琴,他便在5岁时便开始接触小提琴,但那时他并不喜欢小提琴。13岁时,他接触到了贝多芬与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后,便渐渐地爱上小提琴。从那时起,音乐在爱因斯坦的生活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在爱因斯坦4岁或5岁时,有一天,他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只罗盘,他深深地被磁针展现出的奇异动作所着迷,这是他以后对于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1896年,爱因斯坦成功通过瑞士高中毕业考试,大部分学科都获得优良成绩,特别是在物理与数学两个学科,都得到了最高分6分。1905年,他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的四篇论文,在物理学的四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该年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根据这理论,他预言,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时会被弯曲。1919年,这预言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对于1919年5月29日日食的观测结果所证实。全世界的新闻媒体很多都以头版报导将这惊人观测结果,爱因斯坦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物理学者,同年11月7日,英国泰晤士报的头条新闻标题宣告,“科学革命,宇宙新理论已将牛顿绘景推翻”。爱因斯坦在69岁时被被诊断出患有腹主动脉瘤,着名肠胃科权威医生鲁道夫·尼森是他的开刀医生,他用玻璃纸紧紧包住葡萄柚尺寸的瘤,试图促使血管纤维化,降低破裂的风险。爱因斯坦可能因此手术多活了几年。1955年4月13日,爱因斯坦的腹主动脉瘤破裂,引起内出血。他于18日过世,享年76岁。爱因斯坦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并为物理学立下了光明的里程碑。爱因斯坦被誉为是“现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纪世界最重要科学家之一。他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原创性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爱因斯坦一生为这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在于他能得到什么。“爱因斯坦的一生就如一本精彩的故事书,让人回味无穷。我不奢望我能如爱因斯坦般聪明,我只希望我能为这世界做出一份贡献,哪怕是一分也好,不要成为这世界中的米虫。在我心中,爱因斯坦是自古以爱最聪明的学者,最了不起的人。1000字 五年级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