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帆布鞋·红塔山1000字

胡同·帆布鞋·红塔山

1000字 初二 散文

【梦倾年少】胡同·帆布鞋·红塔山

短发飞扬,是我曾经的样子

——题记

胡同

和死党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十分悠闲。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似繁华街段一样嘈杂。突然,余光瞥到几个人的身影在后边,原来是初三的几个人….我没有理会他们,继续向家的方向走去。

其中以个男生跑过来:"我们奇哥看上你了!"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过去.一个又高又大的男生,靠着墙,手指尖儿中间夹着一只红塔山向这边看."成,我答应!"我说,那个男的很惊奇的看着我.我则身走开.因为他那凄美的眼神,落魄的背影,和那只幸福的红塔山,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那时,天挺蓝的!

帆布鞋

双休日,我连续火拼了两天才淘到一双和我意的彩色帆布鞋.下午上提高班时迫不及待的穿上内鞋.一路时不时低头欣赏欣赏它,美的屁颠屁颠的.到了那里,却看见了奇,我假装不认识想快步走过他面前,不想,他叫住了我:"喂,这双帆布鞋真的很好看."随后,在我的额头上亲了一下.我怔住了,抬起头,才发现他真的好高好高,高的我要扬起头看他……看他的同时余光也注意到:天,蔚蓝!

红塔山

后来,我们因为一点点小事闹崩了.随后的不久就分开了…..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靠着墙,慢慢的抽着那迷失幸福的红塔山.奇走了,宁的天空还会蔚蓝么

不知道……

尾记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也许每一个表情冷漠的人,

内心都有深不可测的寂寞。

只是有的人发泄,有的人隐忍。

习惯了一个人的日子.

一个人的日子有很多收集泪水的时光.

无数次的颓废和徘徊,

直到可以直接落在另一个人的肩膀……

习惯了一个人的远行.

没有牵挂,没有方向.

随着年轻狂想而释放自我的彷徨.

一个人的旅途并不是没有诗情画意,

当然……

两个人的世界会更精彩。

习惯了一个人去挑狗尾草.

虽然它是那样的漫山遍野.

可是却独爱那股带着童年岁月的芬芳.

其实也许这只是个怀念的借口,

难忘的是那个曾经与我一同摘草的人……

习惯了一个人玩骰盅.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赌博

和命运赌,我们永远是个失败者.

和生命赌,我们注定就是个天生的输家.

这些其实我都不在乎.

最关心的而是:

和爱情赌,会是个什么结局……

习惯一个人的音乐.

一个人的音乐是心灵最深处地呻吟.

也许只有自己才听得懂,

可是却依然希望把未来的世界来打动.

音符里是一份含泪的沧桑,无根的困惑,痴迷的绝望……

相信吧.

总会有一个人来听你的绝唱…..

习惯了一个人仰望天空.

这样的钢筋水泥让人约束得窒息.

这样的文明远没有田野里的原始让人亲切得舒服.

也许是我固执得缘故,

没有家的归属,一个不完整的天空……

完美的天空需要另一个人的补充!

习惯了一个人的习惯……歌曲中那淡淡的忧虑响起,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

胡同文化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六年级:lavely西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