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叹大江东去,物是人非;慨风流人物,英雄折腰。
《三国演义》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它带我走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熟悉鲜活的面孔,烙进心里的是一股股纵横驰骋的豪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直达幽州,刘焉自知无力抵抗,便发出榜文,招兵募将——一段悲壮历史从此揭开。
从桃园结义到三国鼎立再到天下归晋,短短几十年间,烽烟四起,战火连绵。从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到百草丰茂的碣石,从七擒孟获的蛮荒之地到金戈铁马的汉中……有多少人他乡埋骨?有多少人马革裹尸?残阳如血,成败只在弹指间。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郭嘉……多少英雄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千古大戏。
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来到涿郡桃园,怒放的桃花间彩蝶飞舞,不时有几瓣凋落在头上,刘、关、张结义的香炉就在旁边,我有幸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轻飘飘的一句诺言,一生一世的相守。我的思绪随落花飘零,来到了明朝,一个孤独的年轻诗人也站在这片桃林下,他心如我:“莫道天下事不周,人情怎比水长流。除非桃园三结义,那个相交到白头。”
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长坂坡那黑脸虬髯手持长矛的不是张飞么?曹操的百万大军呐喊声由远而近,马蹄扬起的灰尘蔽日遮天,我心头一紧,浑身发冷。张飞就是一座雕像,威严地矗立在桥头——静静地。对面的喧嚣嘈杂声越来越小,直到完全归于平静,静得人胆寒。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不,不是吼,而是突兀的一声炸雷,我险些跌落下马,对岸又是尘土飞扬,不是过来,而是远去,静静地远去。我怎么听不到暴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也听不到那桥下倒流的江水?
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游走在烽烟四起的中原大地,穿越群雄逐鹿的百年时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战乱频繁,百姓流离,让人心碎。我突然恨起赤壁的东风了,为什么不帮助曹操,即便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怎比国家一统、人民安定?
乱世硝烟散不尽,到头来谁城不破?朝更代迭,谁不道三国?争来夺去为何?为何?
时光飞逝,往事如烟,依旧的仍是那挺拔的青山,不改的还是那抹夕阳。
黑龙江省望奎县第六中学初三:张琦
相关推荐
-
品三国话说天下大事久分必合,合久必分。余,夜读《三国》,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天下大事谁先知,惟有英雄挥血泪。三国鏖战白骨累,君王依旧坐殿窥。三顾不厌会孔明,一心只为天下事。一表成名身先死,鞠躬尽瘁又为谁?将士阵前半生死,中军帐下升蜀舞。铜雀台上纵广乐,昭明宫中昏君醉。纷争欲有谁逐鹿,铁马金戈不休纷。君王凋零在许都,汉祚不保蜀汉续。先主兴兵雪恨仇,彝岭山下尽墓坟。秦晋之盟山海誓,不敌司马虎愤军。新陈代谢乃天数,锁链天堑岂能阻。三君恶斗龙塌上,仲达渔翁利万本。赤县一统近在尺,两君俊杰识时务。乐不思蜀千古恨,时事所迫有谁知。汉祚天下终归晋,四海一同功千古。不肖一诗道不尽,勿怪字拙人不见。天下大事非凡人所识,三国一书道无限玄机······镇平三中初三:陈一准300字 初三 读后感
-
品品三国里的忽略忽略的,有时候是最重要的,如果历史上少了些戏剧性的忽略,今天很有可能会改变,但如果没有像这样戏剧性的忽略,似乎又觉得有些乏味了吧。 翻开历史的长河,打开三国的大门,三国中的忽略造成了文明悠久的历史。 曹操平定袁氏以后,为了完成统一的大业,遂率八十万大军南下,进攻孙刘联军。江水,阻隔了北方铁骑。虽然他们个个英勇善战,但是却不识水性。长江南边就是与其对峙的孙刘联军。如何是好?无奈、罢了,听了凤雏庞统的计谋,但却不知已经入了陷阱。 串联起几十艘大船,铺上木板,又能从容不迫的作战了吧,但是曹操身边谋士建议,此举徒劳,若一处被对方牵制住,整个大军都会陷于崩溃。此番话语应该被曹操所重视,如同一语点醒梦中人一样的。但是曹操却忽略了。这个“水上陆地”驶向江那边时,曹操却不知道已经中了连环计,最终落了个火烧赤壁、狼狈逃跑的下场。 无巧不成书,善于思考的刘备也没有想到日后会犯如等的错误,落得个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失败。 空城计。诸葛亮真是大智大勇,不然怎么会让颇有心计的司马懿反了个忽略的错误?木案上青烟缭绕,香烛也是静静的燃烧,轻轻挥舞的鹅毛羽扇显示出一份泰然自若。但是,司马懿却忽略了,挥舞的鹅羽毛扇恰好掩饰了诸葛孔明那留着虚汗的脸。琴声徐徐,但是孔明的手指早已哆嗦的不知从何弹起……远处马蹄踏起的尘烟漫天飞舞,带领大军南征的队伍紧随其后,兵临城下,司马懿本不相信探子来报,此时一见,心中起了疑心,但是他没有去看,没有仔细的看下去,只是心中的疑虑,孔明为人谨慎,城内应该有伏兵,一定会有大批的兵马……他没有看到诸葛亮额头上的汗珠,没有听到悠扬的琴声中带着畏惧,也没有看到城门口四个挥舞扫把的办成百姓模样的军士,和他们投来的许许掩饰的目光。他毅然退去,忽略了这一细节,以至后来咬牙不以。 再说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大雾漫天,曹丞相忽略了,没有看到穿上无法动弹的稻草士兵,也没有看到进攻的飞箭,没有缘由的放箭、没有头绪的放箭,无端端送走了十几船武器。 貂蝉的美貌让吕布失去了理性,也失去了男儿的血性,他忽略了,忽略了背后的一支利箭,正在瞄准自己。 忽略的故事很多很多,但三国里的故事确实让人觉的惋惜、感叹。试想,倘若没有这些忽略,将会变成怎样?就不会出现像火烧赤壁、空城计、草船借箭诸如此类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了吧,三国也会随之变得乏味了。 忽略的有时真的是重要的,任何人都会犯忽略的错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去犯,如果不小心的某一天,犯了一个这样的忽略,那就偶尔一次吧,让这些忽略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为我们的生活增色吧!1000字 初三 议论文
-
品《三国》_9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叹大江东去,物是人非;慨风流人物,英雄折腰。《三国演义》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它带我走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熟悉鲜活的面孔,烙进心里的是一股股纵横驰骋的豪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军直达幽州,刘焉自知无力抵抗,便发出榜文,招兵募将——一段悲壮历史从此揭开。从桃园结义到三国鼎立再到天下归晋,短短几十年间,烽烟四起,战火连绵。从樯橹灰飞烟灭的赤壁到百草丰茂的碣石,从七擒孟获的蛮荒之地到金戈铁马的汉中……有多少人他乡埋骨?有多少人马革裹尸?残阳如血,成败只在弹指间。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郭嘉……多少英雄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千古大戏。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来到涿郡桃园,怒放的桃花间彩蝶飞舞,不时有几瓣凋落在头上,刘、关、张结义的香炉就在旁边,我有幸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轻飘飘的一句诺言,一生一世的相守。我的思绪随落花飘零,来到了明朝,一个孤独的年轻诗人也站在这片桃林下,他心如我:“莫道天下事不周,人情怎比水长流。除非桃园三结义,那个相交到白头。”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长坂坡那黑脸虬髯手持长矛的不是张飞么?曹操的百万大军呐喊声由远而近,马蹄扬起的灰尘蔽日遮天,我心头一紧,浑身发冷。张飞就是一座雕像,威严地矗立在桥头——静静地。对面的喧嚣嘈杂声越来越小,直到完全归于平静,静得人胆寒。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不,不是吼,而是突兀的一声炸雷,我险些跌落下马,对岸又是尘土飞扬,不是过来,而是远去,静静地远去。我怎么听不到暴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也听不到那桥下倒流的江水?我骑着赤兔马任意驰骋,游走在烽烟四起的中原大地,穿越群雄逐鹿的百年时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战乱频繁,百姓流离,让人心碎。我突然恨起赤壁的东风了,为什么不帮助曹操,即便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怎比国家一统、人民安定?乱世硝烟散不尽,到头来谁城不破?朝更代迭,谁不道三国?争来夺去为何?为何?时光飞逝,往事如烟,依旧的仍是那挺拔的青山,不改的还是那抹夕阳。黑龙江省望奎县第六中学初三:张琦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第二次品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三国的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为他们的忠义,智谋,武艺所折服。我很早之前就读过《三国演义》了,却有囫囵吞枣之嫌,对许多章节不求甚解,等到第二次通读《三国演义》时,心中的感受发生了许多变化。第一次读原着时,只顾好看,我就选取其中着名的故事翻阅,再加上对许多字义不理解,所以就只晓得关羽之勇,诸葛亮之智了。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对三国的故事更加熟悉,对其中的人物也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当我第二次捧起原着时,看得极其认真,对许多文字都是与真实历史现实相对比,加以求证。读到“草船借箭”时,我知道这本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事情,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故移花接木,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读到“关云长义释曹操”时,我不仅敬佩关羽的仁义之心,更明白了“释”背后的玄机:倘若杀了曹操,北方必定群龙无首,群雄会再次纷争,中原大地又将经历一场浩劫。其次,当时刘备实力远不及孙权,倘若没了曹操的威胁,孙权能容得下刘备吗?我还从其它书籍中得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越读到最后,心情越是无奈,一篇《出师表》可歌可泣,怎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真应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苦苦纷争,谁料国土悉数落入司马氏之手,可悲可叹!第一次读三国,只顾欣赏文字的妙处,故事的精彩,第二次读三国,学会了去揣摩人物性格,事物的因果关系,感觉大有不同。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乃受益匪浅呀!广东清远佛冈县佛冈县城东中学初三:贺贵龙550字 初三 日记
-
第二次品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三国的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为他们的忠义,智谋,武艺所折服。我很早之前就读过《三国演义》了,却有囫囵吞枣之嫌,对许多章节不求甚解,等到第二次通读《三国演义》时,心中的感受发生了许多变化。第一次读原着时,只顾好看,我就选取其中着名的故事翻阅,再加上对许多字义不理解,所以就只晓得关羽之勇,诸葛亮之智了。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对三国的故事更加熟悉,对其中的人物也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当我第二次捧起原着时,看得极其认真,对许多文字都是与真实历史现实相对比,加以求证。读到“草船借箭”时,我知道这本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事情,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故移花接木,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读到“关云长义释曹操”时,我不仅敬佩关羽的仁义之心,更明白了“释”背后的玄机:倘若杀了曹操,北方必定群龙无首,群雄会再次纷争,中原大地又将经历一场浩劫。其次,当时刘备实力远不及孙权,倘若没了曹操的威胁,孙权能容得下刘备吗?我还从其它书籍中得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越读到最后,心情越是无奈,一篇《出师表》可歌可泣,怎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真应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苦苦纷争,谁料国土悉数落入司马氏之手,可悲可叹!第一次读三国,只顾欣赏文字的妙处,故事的精彩,第二次读三国,学会了去揣摩人物性格,事物的因果关系,感觉大有不同。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乃受益匪浅呀!550字 初三 读后感
-
品三国看完三国演义,就想到这些……有很多评价三国人物曹操的人,说他是奸雄,是枭雄,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不忠。如果以这个为出发点,曹操的确就是一个奸雄,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平民不得不反,先是董卓篡位,汉献帝根本就是一个傀儡,如果说汉献帝还有些作用,那就是帮助曹操,使他成为乱世英豪,这样也算是为天下苍生造福,再者说,汉朝的昌盛时期已经过去,也该改朝换代了,与其让董卓祸害苍生,不如让曹操成就霸业,我是赞成曹操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曹操真的是一位乱世英豪,大家想一想,在哪一个战乱的时代,还会有诗词歌赋这些东西,诗词歌赋能代表什么?能代表曹操子民的幸福指数。反过来说,如果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只能代表曹操是个有智谋的人,曹操更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当时董卓在朝廷称霸,曹操手持七星剑,闯入董卓房间,虽然没有刺杀成功,但这足以证明曹操的勇气过人,像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怎能不成就霸业!再说关羽,他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崇拜的人物之一,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勇气过人,手拿青龙偃月刀,天下无敌,只是他太自大,失了荆州,丢了性命。其实司马懿是三国人物中最有心机的人,利用曹丕斩除后患,不然后来三国怎能归司马家呢?再说周瑜,他其实是三国中最完美的人了,有勇,不然怎能号令水师,有谋,不然怎能成为鲁肃的知音呢?只是肚量小,竟然被诸葛亮气死了,诸葛亮能做到这些也是本事啊……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欲知后事如何,请见下回分晓。初二:王宗瑞550字 初二 读后感
-
品三国我很爱看《三国》,其中我喜欢智勇双全的姜维,喜欢求贤若渴的刘备,喜欢赵云的勇猛,更喜欢诸葛亮的智慧。说实话,我很最敬佩的人是诸葛亮。在书中,他有些仙风道骨,半仙半人,足智多谋,几乎百战百胜,极会调兵遣将,会天文,会地理,神机妙算,几乎无所不知。在《借东风》中,他先走一步,让周瑜计谋失败,同是还让吴军胜利,在华容道中他网开一面,这么多的事能是巧合吗?不,不能。是他头脑中有一种思维和逻辑,有虚拟的事情结构。最主要的是读书多,知道很多的知识才行。在书中他还会些仙术呢。我还很敬重徐蔗,是他推荐才能,要不然诸葛亮一生也等不到刘备,这就是“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很爱看《三国》,品《三国》,能悟出许多道理。西平行路小学五年级一班 刘培龙3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品三国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过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慨和社会的认知。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忠肝义胆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中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战争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猜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谱写。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似乎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认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断就杀掉准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中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归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分吧。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一年级:繁星雨夜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读后感
-
细品《三国》读了《三国演义》三遍,总是全神贯注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百读不厌,使我受益匪浅。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古典名著。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归一发生的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之作。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张飞的勇猛,关羽的忠义,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当属关云长,他虽然为人骄傲自大,以致败走麦城,但人无完人,尚且他为人忠义,武功超人。与刘张桃园三结义,曹操打败刘备时,关羽因带着二嫂,又被张辽说动,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操、准时给粮、一旦发现刘备行踪,即刻离开,然后投降,足以见云长之侠义,无愧“一世枭将”之称。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刀光剑影处,唯其独尊!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又一欣赏的人物,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出茅庐,就已定天下三分。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足以见其神机妙算,但魏延一生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却稍有冷淡,以致其造反,锦囊杀魏延,却小有不妥。《三国》给予了我太多,我只有一句话要说:多行不义必自毙。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品三国》读后感当我们再把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的鬼话讲出之前,前面还要小心翼翼地加上“在旧的封建等级制度里”的时候,似乎我们正沐浴着无比明媚的阳光,然而“追求幸福”的人们当真就能在这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里自由的呼吸吗?这显然不是嘲讽,这是一个笑话,一个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我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读到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的。而在此之前“魏晋风度”于我还只是一个美而玄妙的形容词组,如同一幅古朴的画作挂在某个历史长廊的壁龛里,神秘而遥远。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了我当初的”好的制度能否撑控在好的人的手里是个棘手的问题”的问题显得既愚蠢又幼稚而天真。是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我的视角与位置存有问题,那就是:君主制的泥潭。而这种体制下的监管失灵与卑躬屈膝以及迎合献媚才是不治与无治的根本。也是在今天,当台湾的百万民众走向街头反腐倒扁的时候,又让在座的各位见证了和平静坐“嘉年华”般温情反腐的新模式,不得不令人感叹这一文明的进步与理性的发展下的又一束暂新的曙光。让斗争来得不妨再游戏些,不妨再诗意点儿吧!当“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成为一种迫切所需时,学术的力量就弱之又弱了,正像易先生本人所说的那样:“一个新制度的建立决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看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曹操”似的实干家,而非是文人相轻的百般叫骂。在张艺谋以华丽的《英雄》的巨作来展现帝王君权之威慑起,至今电视机里满频道皆是长辫子与黄马褂的乱窜之景之时,易中天能于侃侃而谈中注入“德治”与“法治”的利刃之锋芒,并且又是如此的成功,将一种思考化作万般春风细雨,洒向华夏一片春绿,无论形式还是方式都不能不让人佩服与敬重,我自喜爱这种滋养,我期待着下集尽快出版,我喜爱这种方向的引领与指向,也希望它能在它本应的土壤中自由成长。7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品三国》读后感我以为媒体及出版社,对易中天“品书”的炒作应适可而止,还是应当引导人们去读原著为好。例如:对三国史有兴趣的人,应去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而对文学有兴趣并希望增长智慧的读者,应多读《三国演义》。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这样的品三国可以休矣!8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品三国》读后感《三国志》和《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出世。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地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吴国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8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读经典,品三国在我房间的书柜上,陈列着许多的书,有中国的四大名著,有外国的《鲁滨孙漂流记》,有沈石溪的动物系列等等。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平时只要我一有空就会与他们作伴,与他们亲密交谈,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吸引我,谁因为它荡气回肠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等等书中黑豹一场场战争描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百看不厌,书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赵子龙单骑救主、七擒孟获等。如果说三国演义中那精彩壮观的赤壁之战,让我惊心动魄,难以忘怀,那么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了。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在当时的周瑜和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莽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到了十万支箭,不得不令周瑜刮目相看。这一切都关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巧妙安排,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也一样的吗?凡事都要动动脑子,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气茶,警察叫烧开水清洗杯子,已经分放茶叶。烧开水大约需要十分钟,洗杯子越要三分钟,分放茶叶大约需要2分钟,这样一来总共就要要花将近15分钟的时间,可我机灵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方在烧开水的同时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为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海烂客人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骑救主”的赵云的倒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说恶过,轮到我了,神帕帅叫的我急得额头冒冷汗,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个"嘴啃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耐心的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大胆的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了同学们的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真不行啊。《三国演义》真是棒,我成长的好书。8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三国》,品周瑜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的是豪情满怀而一震群雄,却最终成为后世笑骂的人物。他就是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论本领,他曾率领东吴兵马大战沙场,使得骄横一世的曹家军望风而逃;论地位,他年纪轻轻就身挂帅印,执掌兵权,可谓炙手可热;论功绩,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不但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与才能,更从侧面有力的形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这样一位风流人物,却因无法克服嫉妒这一自身缺点,而遭世人唾骂。出于嫉妒,他曾无数次谋害才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数次斗智失败后,他又带者满腔的怨恨惨然地奔赴黄泉。最后,也就成为了“三气周瑜”中那个可憎的反面角色了……也许有人会问,这段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很多年了,现在又旧事重提,意欲为何呢?其实, 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带给我的是一个深刻的启示:嫉妒是人生之大敌!不是吗?周瑜出于嫉妒屡次谋害诸葛亮,使得抱憾终身,郁郁而终;曹操出于嫉妒杀害杨修留千载骂名,使得一世英明毁于一旦……诸多事例,不胜枚举,历史上无数惨剧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看历史,睹今日。依然如此记得在小学六年级时,班上有一对好朋友,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各方面都不相伯仲,两人你追我赶,在发奋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后来,在一次评选“三好学生”活动中,一个被评上了,而另一个却落选了。于是,嫉妒使他们的友谊宣告终结。没有被评上的那位同学炉火中烧,不但不认真斟酌自己落选的原因,反而整天挖空心思挑好朋友的毛病。结果,精力分散,成绩日益下降,最后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中学。而当老师、家长为她感到惋惜时,她说了这样一句发人生醒的话:“嫉妒,你害了我!”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就说明了这一道理。对强者产生羡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情绪,是让它成为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还是恶性发展演变成为嫉妒?如果是后者,那么,无疑,它将成为你进步的障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甚至严重到使你的一生彻底毁灭。仰望头顶这片天空,历史因你们而多彩,明天将因我们的创造更加斑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演变为现实!800字 初一 抒情
-
读《三国》,品周瑜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的是豪情满怀而一震群雄,却最终成为后世笑骂的人物。他就是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论本领,他曾率领东吴兵马大战沙场,使得骄横一世的曹家军望风而逃;论地位,他年纪轻轻就身挂帅印,执掌兵权,可谓炙手可热;论功绩,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不但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与才能,更从侧面有力的形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这样一位风流人物,却因无法克服嫉妒这一自身缺点,而遭世人唾骂。出于嫉妒,他曾无数次谋害才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数次斗智失败后,他又带者满腔的怨恨惨然地奔赴黄泉。最后,也就成为了“三气周瑜”中那个可憎的反面角色了……也许有人会问,这段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很多年了,现在又旧事重提,意欲为何呢?其实, 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带给我的是一个深刻的启示:嫉妒是人生之大敌!不是吗?周瑜出于嫉妒屡次谋害诸葛亮,使得抱憾终身,郁郁而终;曹操出于嫉妒杀害杨修留千载骂名,使得一世英明毁于一旦……诸多事例,不胜枚举,历史上无数惨剧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看历史,睹今日。依然如此记得在小学六年级时,班上有一对好朋友,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各方面都不相伯仲,两人你追我赶,在发奋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后来,在一次评选“三好学生”活动中,一个被评上了,而另一个却落选了。于是,嫉妒使他们的友谊宣告终结。没有被评上的那位同学炉火中烧,不但不认真斟酌自己落选的原因,反而整天挖空心思挑好朋友的毛病。结果,精力分散,成绩日益下降,最后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中学。而当老师、家长为她感到惋惜时,她说了这样一句发人生醒的话:“嫉妒,你害了我!”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就说明了这一道理。对强者产生羡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情绪,是让它成为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还是恶性发展演变成为嫉妒?如果是后者,那么,无疑,它将成为你进步的障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甚至严重到使你的一生彻底毁灭。仰望头顶这片天空,历史因你们而多彩,明天将因我们的创造更加斑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演变为现实!800字 初一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