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典故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好的书——《中华成语典故》,书中有个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会不会塌下来,地会不会陷下去。他担心得茶饭不思,一病不起。
刚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他好可笑啊,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他真是个胆小鬼啊!可是我想到自己每次跟爸妈一起去看电影后,吓得不敢自己睡觉的事,是不是也跟这个杞国人有点像呢?我那时候总会担心电影里的人物会从电影屏幕里跑出来,如大黄蜂,霸天虎,擎天柱……担心恐龙会不会复活,会不会一口把我们给吞到肚子里。特别是睡觉的时候一点点声音都会让我心跳如鼓,惴惴不安,都要想到很累时我才会迷迷糊糊得睡着,真是让我很烦恼。
后来,爸爸妈妈给我看了一些电影拍摄现场的视频和图片,我明白了电影特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也知道那些角色都是人塑造出来的,本身并没有生命的。这下我终于放下心来,可以轻松地欣赏我喜欢的电影了。故事中的杞国人最后也因为有人告诉他天空是由气体组成的,是不可能掉下来砸到人的,这才放下心来。
看完故事我觉得我们的担心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知识造成的,我们应该多接触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让科学说话,为我们开启未知的世界。而不应该一味地害怕,止步不前,变成一个什么都害怕担心的“小忧愁”。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烟鬼爸爸
我的爸爸高高的、瘦瘦的,嘴巴里的牙齿白白的,像雪一样,下面的牙包着上牙,是个典型的“地包天”。别看他外表斯斯文文,衣着得体,但他吸烟可是不分春夏秋冬,一有空就吸烟,经常把阳台弄得烟雾缭绕,人一进就会呛得马上跑走,没人愿意多留一秒。
有一次,我们一家吃过晚饭,爸爸说:“我去收衣服了。”妈妈听了,称赞道:“今天难得积极一次,你去吧。”听了这话,爸爸脚像抹了油似的,飞快跑进阳台,拉上窗帘,关上门。半小时过去了,爸爸打开门,一阵烟味扑鼻而来。妈妈闻到了问:“你刚刚在干什么?”爸爸淡定地说:“我在收衣服呀。”“你肯定又抽烟了!”妈妈一阵狮子吼,“收什么衣服?一身烟味……”
这事过后不久的一天夜里,我被尿憋醒了,一进厕所就闻到一股烟味。我翻开垃圾桶,一个烟盒被翻了出来,上面的“七匹狼”三个字格外醒目。我该怎么给爸爸一个“教训”呢?我灵机一动!有了!我把那个盒子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放学的时候,我趁着妈妈不在家,将那个盒子在爸爸的眼前晃了晃,不怀好意地说:“这是谁抽的烟?还不快快从实招来。”爸爸一见情况不妙,笑嘻嘻地想要讨好我:“你一个小学生不好好学习,却一天到晚去找这个,真应该去当侦探了。”“是呀,我确实有当侦探的能力呀。”我得意地说。爸爸很无奈,只好压低声音:“那这样吧,我给你5块,你帮我保密。”“不行,20块,而且这是最后一次了!”我坚定地说。“15块,不能再多了,我保证以后都不抽烟了。”“好,成交。下次再被我发现的话……!嘿嘿!”
唉!我怎么能摊上这样的老爸呢?我多么希望他能少抽点烟,保重身体。
相关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暑假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其中一本叫《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时而让我兴奋,时而让我嚎啕大哭,时而让我又惊又喜,时而让我……这本书有许多成语,成语里面的故事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活灵活现。让一个个生动的成语故事映入我的脑海里,有的人简直是个饕餮,比如秦桧,是南宋著名奸臣,内外勾结,陷害忠臣岳飞,加速了南宋的灭亡,他去世后,世人把秦桧夫妇像铸成跪像,赤身长跪于岳飞坟前,遭到了世人唾骂;有的人却心地善良,比如陶侃,东晋人,他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去世后,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受世代人祭拜,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有的人却足智多谋,比如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发明家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有的人强词夺理,比如郭默……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不少成语的来历,比如拔帜易帜,讲的是刘邦的手下,张耳带着士兵攻击赵国是怎样胜利的故事,意思是拔掉其他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多比喻取而代之;黔驴技穷,这个故事描写的很生动,驴看着很生猛,其实没有什么本事,被虎活活咬死,也揭露了一个真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现在多用于一个人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还有很多很多成语:四面楚歌、狐假虎威、邯郸学步、四大皆空等等。写作文时,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成语从我脑子里跳出来,仿佛在说这时个时候用我最合适。如果大家对《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感兴趣,强烈推荐大家看看!650字 读后感
-
《成语故事》读后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后,我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书中的成语故事给我深深的启迪。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又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人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超高的智慧。《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合奏吹竽,并赐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不会吹笛,但自称是吹笛高手,便混进了吹竽的乐队。每次合奏时候他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即位,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喜欢乐师们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非常害怕,赶紧溜走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它的意思是,指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负荊请罪》讲的是战国时期,蔺相如因为多次在外交为赵国立功,官拜上唧,地位在廉坡之上。廉坡是赵国大将战功赫赫,他认为蔺相如金平口舌之功就比他地位高,心里不服气,于是处处刁难蔺相如。当蔺相如处处相让的原因后,廉坡就背着荊条,到蔺相如家请罪。廉坡知错就改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一些人做错了事,有的不承认,有的抵赖,甚至还诬陷别人,这些人真应该像以廉坡好好学习学习。书中还有很多故事给了我不同的启示:《一诺千金》告诉我诺言的重要性,《邯郸学步》让我发笑之余警醒,《纸上谈兵》告诉我实践的重要性……我喜欢《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古人的超高智慧,让我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6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成语故事》读后感一本名着,是一杯清凉的水,能滋润别人的心灵。高尔基先生也曾说过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就酷爱读书了。在茫茫的书海里,我最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了,它能让我学到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它能让我们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夸夸其谈,要有实战的经验。我们学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背再多的公式,定理,不会应用也一样是白费功夫。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以多练为主,熟能生巧,吸取《纸上谈兵》的失败经验。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后,我深深的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也体会到了主人公那虚心好学的精神。它主要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叫杨时,他虽然已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人了,但是他仍不断地学习,请教别人。有一天,他遇到了难题,便去请教老师,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而老师也在休息,他一直在门外等候了两三个小时,等老师发觉到,他脚下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手脚早就冻僵了。杨时这种虚心好学、尊敬师长的精神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呢?然而,令我映像最深的还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那知错就改的精神太值得我去学习了,他能跪下来,背着荆条诚恳的认错,而我呢?做错了事情不但不认错,还说别人有错在先,死都要承认自己是对的。我和廉颇比起来,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现在,我明白了知错就改这个道理,做错事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能不能承认,肯不肯改正。“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书不但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成为了我德、智、体、美、劳五面发展前进的动力。它像一条江河,源源不断地流入我那知识海洋里。五年级:邵琳涵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6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成语故事》读后感《成语故事》里的成语故事多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 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小栏目。让我们在认识成语的同时对当时的背景与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妒贤嫉能”这个故事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古至今,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失败者。《成语故事》里关于三国的故事也有许多,还可以一边补充对三国的认识。有个“名落孙山”的故事让我苦笑不得,讲述的是一个叫孙山的人和同乡去考科举,结果自己最后一名,而同乡没有居榜上,结果回到家,同乡的父亲问他儿子的成绩,孙山还委婉得意的说最后一名是自己,你儿子榜上无名。趁机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但其实在别人看来,滑稽了点。“程门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为看了《恰同学少年》的缘故,看到了毛泽东借鉴前人“袁门立雨”,在外人看来是可笑的,为什么一定要一动不动呢?特别是“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因为老师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门口,下雪也不进去,这种行为其实可以称为“愚昧”,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半对半错,毕竟是初次登门拜访,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们不一样,因此评论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他们的老师也都被这精神感动了。“害群之马”这个成语见的多,它的典故却是才了解,原来治理国家和放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对马群有害的坏马罢了。朝廷上,只是将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扫除而已。这个以小见大的道理,就那么简单。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涵大道理,“勤能补拙”,既然我的基础不好,就要“亡羊补牢”了!6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成语故事》读后感《成语故事》里有很多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刮目相看》、《锦囊妙计》、《乐不思蜀》、《迷途知返》、《望梅止渴》、《偃旗息鼓》和《大器晚成》。我就给你们讲一个《刮目相看》的故事吧!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屡立战功,三十一岁就升为中郎将。吕蒙识字不多,孙权希望他能做到文武双全,因此他努力读书。两年后,东吴都督鲁肃来到吕蒙防地,两人谈起了国家大事。吕蒙分析军事形势时,引经据典,很有见地。鲁肃惊讶地说;“你不在是原来的吕蒙了!”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就该刮目相看,这变化你知道得已有些迟了!”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用陈旧的眼光看人,往往看不到对方进步的地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全面而正确地评价对方,才是正确的。2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成语典故:脍炙人口“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500字 小学
-
成语典故:侃侃而谈“侃侃而谈”这则成语的侃侃是刚直而从容的样子。比喻说话时,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样子。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口口(口口为左足右叔和左足右昔,音cuji,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在周朝的等级制度中,大夫是诸侯下面的一个等级。其中又分为两等,最高一级称为卿,即上大夫,其余称为下大夫。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个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在当时的地位仅相当于下大夫。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并提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所以他是一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在家乡,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说话,和下大夫说话,他都有不同的举止和言语。平时,在家乡与乡亲们谈话,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但在祭祀和朝见的场合,他却十分善言,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当国君不在场时,与下大夫说话,他言谈毫无顾忌,侃侃而谈,显得从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说话,他和颜悦色,十分谦恭;如果国君临朝,在国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仪去做,小心谨慎,还怕有不妥之处。应该说,孔子提倡的礼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使从现在来说,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500字
-
成语读后感要不说说全书的感想、启发结合自己再谈谈。或者找几个典型的故事谈谈自己啊社会啊之类的比如: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小故事大道理》里面的《狐狸与葡萄》,还有《凿壁偷光》。《狐狸与葡萄》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狐狸想吃长在很高的葡萄,由于它太矮了,所以怎样跳也摘不到葡萄来吃。后来它盘算着那些葡萄该是青青的,肯定又酸又涩又难吃。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句话是来自这里的。它是用来批评一些人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便说那东西不怎么样,这只不过是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想法。《凿壁偷光》是讲从前有一个名叫匡衡少年,非常好学,很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于是他只好去别人家里借书了。但那个有书的大户人家要匡衡帮他清洁才肯借书给好他,还限制他白天干活,晚上才能看书。于是,夜晚,匡衡就拿着书在柴房里看起书来。但没有光怎么看,他只好在别人的墙壁上凿一个小小的洞,让光照进来而看书了。匡衡发奋读书勇于进取,他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深思的是:我们现在拥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珍惜呢!有些人浪费时光,得过且过。在这短短的假期里,我觉得自己受益良多。我的知识的“口袋”里好像又装进了一点点的知识。我会继续努力,让它装上更多更多的。5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_650字【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释读】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500字
-
《成语故事》读后感《成语故事》系吾国著名作家,他把古代成语订成一本书而成。今已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书,下面来讲讲我读了这本书的深刻感受吧。一是安步当车。相传战国齐有一位名士,他整天赋诗游乐,快活极了。齐景公想领教一下他的学问,便将他请来切磋切磋。名士进了齐都,来到景公宫殿。令景公与诸王大臣吃惊的是:这个白面书生竟然长揖不拜,还大声说:“座上的家伙,为甚么不给吾叩头?”齐景公大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车裂。名士毫不畏惧,大声说:“当年恒公的项上首级还不能抵算名士之家,你有何理斩吾?”景公才下令赐坐,可那名士一甩袖长,扬长而去。景公想用车载他回山也被拒绝。这个成语故事让我懂得了人不但要有物质上的富有,也要有精神上的富有。二是囫囵吞枣。从前有个自作聪明的文人上街去玩,有一老爹对其称道:“吾所买之砀山梨益齿而损脾。”他买了两个大的,付了钱,咬下一块梨,嚼嚼后吐掉说:“这样不就不损脾了吗?”又有一大汉夸道:“吾所卖之沧州枣益脾而损齿。”他买了一纸袋,一个个地不嚼嚼便囫囵(即整个)吞下,自语:“这样不就不损齿了吗?”且处处宣传自己比诸葛亮还聪明。旁边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你这样囫囵吞枣不是办法!”他只好面红耳赤地跑开了。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认为告诉人们做事不要断章取义。《成语故事》里还有许多美轮美奂的故事,里面都藏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和深奥的道理,等着我们去学习、“开采”呢!5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