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读后感
生命因乐观而美丽
如是我闻:“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社会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是人心罢了。在《秋声赋》中欧阳修慨自然而叹人生,其中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实现自我超脱的愿望。
欧阳修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泊名利。《秋声赋》是欧阳修晚年所作,从“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中可看出,作者认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这领悟使得诗人与世无争,淡泊名利。
在《秋声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欧阳修。与其改变不了他人或物,不如先改变自己。欧阳修超凡脱俗的品质正是如此,正是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候,选择了退一步去改变自己。他的改变不是为了迎合别人,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献媚和屈膝,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让自己与世无争,能以更加愉快的心身更好地活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价值观中给他所带来的痛苦。
但其中不免有些消愁的情感。欧阳修借秋抒己悲,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宦海浮沉和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让人感受到一丝丝的悲伤情调,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责他们的消极情绪。在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中,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和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束缚,因秋而生悲的伤感情绪是必然的。的确,在不断奔赴理想的彼岸中,会有或大或小的烦恼,也许你因景而倍增伤感,也许你心态端正,砥砺前行,从而造就更好的自我。不得不说,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有莫大作用的垫脚石。少些忧伤,多些乐观,也就少了许多痛苦。
《秋声赋》虽包含了诗人丝丝消极的情绪,但他也感悟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种乐观的人生哲学,总体上还是偏向乐观豁达的。我们在对待传统古典文化时应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而是学习古人那种超然物外、自我超脱的品质,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现在起,对生活微笑吧!这样,你能察觉它的美!
落叶不扫
近日,某地在市内特定路段适合时间适合天气情况下,保留路面落叶,为美化城市环境增添新创意新做法,引发广州媒体和市民的热议。对此,本人是极大的赞同与喜欢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这都是极好的。正如老子提倡的“无为”与回归自然的观点一样,诸子百家中也不乏对此表示认同的。首先,该市的做法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时对地实行“落叶不扫”做法,并不是全然不去清理落叶,这种做法无论是从什么角度都不能认为其有重大的错误的。加入要说时间久了,落叶会腐败会发臭,那么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政府必然是会定时亦或是视情况进行清理的。
再者,在当今城市化普遍的情况下,来自大自然的几缕安慰相比会给快节奏的日夜奔波的人们带来几门闲适。假想一下,我们生活在没有绿叶,红花,只有灰墙,红瓦的城市中,来来去去都是现代千篇一律的建筑,没有一丝生气,那么人们将能生活多久?是否会有跟过的人患有独属这个现代的时代的“现代病”呢?达尔文翻开枯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昆虫,并以此为乐,写出了《昆虫记》;神农对脚下的草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发现了许多能治好人们病的草药;我们留下飘下的落叶,我们又会发现或干出什么了不起的事呢?啊!我们找到了自然。它很奇怪,我们摸不着它,但我们可以沐浴在它的恩赐中,感受不一样的芳香!
最后,我认为当今的环境日益恶劣,多少人惨遭雾霾的伤害,甚至不能一睹窗外娇花。但是,现在,我们做的只是短暂的把向着土地拥抱而去的落叶留了下来,让他们可以拥抱得更久一些,这又有什么不可呢?当您走在车来车往的路上,忽然驻足,发现几片落叶随风缓缓在空中左右飘荡,在空中划出一条不那么明显的优美弧线,你会知道,在这个冰冷冷的世界中还有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正在等着你的开启与探索。
落叶不扫,看起来不太好,但给落叶,土地与我们一点时间,你就诧异于这个久违的魅力,这应是我们正确的做法。
相关推荐
-
秋声今天,我漫无目的的游历,突然,一个女孩娇俏的脸蛋,充满阳光的微笑映入我的眼帘,我情不自禁地点开了她的个人文集,她叫梁国杰,也是六年级,不过她好厉害啊,从一年级就开始发表作文了,现在已经发表了82篇了。真的好厉害,在她的作文当中,总是有一种细腻的情感牵着我,引诱着我,特别是《秋声》这篇作文,读到末尾时,我仿佛看到了梁国杰在秋天时的惆怅,寂寞,和准备迎接春天的期待。读起来让人津津有味,难以忘怀。特别是这些句子:不经意间抬头望望,树上的叶子已发黄,和着风的旋律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渐渐落下。看着南飞的雁影,听着沙沙的风声,闻着飘香的果实,一切都是凄凉的,萧条的……,这句子让我体会到了,梁国杰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看看那“明月松间照”,听听那“清泉石上流”,议议那“桂花香里说丰年”,观观那“露似珍珠月似弓”,我不觉为秋而醉……”从这些句子里面,我知道了,梁国杰的阅读量真的很大,而且,用的诗词真的很符合实际,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加羡慕嫉妒恨啊。同样是六年级,为什么我不能写这样充满诗意的文章呢?看来我要多多记一些古诗词了。争取打通这方面的路。在六年级文集这里,有一张她握着一本书,头发扎成马尾,嘴角的笑意不减……这张图片让我对她的评价脑海里面只有一个词:“才女。”4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前赤壁赋》读后感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6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一声梧桐一声秋那棵梧桐,伴着缺月,伴着细雨,似乎一直植在我的心土。梦里,依稀看得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自古就是喻愁的绝妙之物,文人墨客意淫的对象。秋天是少不了梧桐的点缀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月凉如水,院门深锁,桐阴深黑,满纸的愁绪就这样蔓延开来,不可抑制。这是李煜的愁,家破之悲,亡国之痛。“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他是那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本是心性豁达,但面对缺月疏桐,仍免不了凄意萦怀。东坡的梧桐,是清高孤傲的象征,寄托着他的寂寞情怀。梧桐是爱情树,梧是雄树,桐是雌树。“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墓地里的梧桐与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紧紧相拥。“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梧桐厮守,定会像鸳鸯一样终老不变。凤栖于梧,那是圣洁得令人醉心的爱情。满纸的苦涩,在齿间游弋。多情的梧桐忠实地守候在诗词里,编织着亘古的缠绵和凄美。萧萧秋雨,声声敲打着梧桐树叶,也声声叩击着女子那怀人难眠的愁苦之心。“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深宫中,古井旁,梧桐夜已黄。岁暮又至,年年盼宠的女子又在饱受夜寒霜重、孤眠不寐的折磨。玉枕无色,清漏无情,叫我如何去承受这份绵绵无期的寂寞?温庭筠在《更漏子》里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还有易安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把梧桐和细雨绝妙地糅合在一起,把一个女子盼夫的闺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哀伤得不能自已。经过一代代文人的惨淡经营,似乎我们一触及“梧桐”二字,那凄苦哀怨的美学意味就会油然而生。于是悟然:有些凄苦是必须有寄托之物的,比如梧桐,比如细雨,比如缺月。不然,便真是“无处话凄凉”了。可如今呢?我欲举杯邀月,却猛然想起天上之人不过是宇航员手中冷冰冰的石头,于是兴味尽失。那声声“不如归去”不再响起,杜鹃鸟早已成为我们的盘中物;连“梧桐更兼细雨”这般情景也变得越发稀少,桐木倒于斧锯之下,一片片人工林如何能表达我们难言的愁思?谁能告诉我,当杜鹃已尽,梧桐已残,连雨声都变得矫情,我还能到哪里去寻我的念奴娇,到哪里去觅我的外婆桥?!除了梧桐,谁能慰藉秋天的寂寞,谁能承受千古的哀愁?只可惜,“一声梧桐一声秋”的情景,正渐行渐远........900字 高三 读后感
-
《漏秋》读后感你知道什么是漏秋吗?没读《漏秋》这篇文章,也许你并不知道。漏秋就是立秋这一天下了雨,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有雨。可《小学生之友》重得《漏秋》这篇文章写的并不只是这点,它是一个小女孩叶子想上学的感人故事。叶子再过十多天,就可以和姐姐一样,去读书了。在这十多天内,叶子发现,奶奶不停地抬头望天,原来奶奶是在潘漏秋啊!果真,立秋那天下雨了。叶子正在小河边洗衣服。当洗到爸爸的那件大褂时,叶子一不小心,被大褂带下了水,之后叶子便死了。当奶奶知道这个消息后,后悔万分,再也不敢这样盼漏秋了。当我看完这篇文章时,我心里有一种涩涩的感觉:叶子好惨啊,她真不该死。她还没有上学呢!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很到位。以下是我觉得最感人的一个片段:过了三个小时,村里人帮忙把叶子找回来了,就放在厅堂中间。叶子肯定被吓着了,脸色苍白。爸爸把妈妈帮叶子准备的新书包和文具盒放在叶子旁边,说:“快开学了,你就到那边去读书吧,只是没有人陪你。”眼泪全掉在叶子的脸上。这时,奶奶像疯了一样从房间里冲出来,一边阻止别人把叶子抬走,一边大哭大叫:“叶子啊,奶奶真不该这样盼漏秋!奶奶再也不说漏秋了,你回来啊!”接着又不省人事了。叶子,虽然我知道你不是真实的一个人物,但是我真的被你所感动了。如果你不是因为懂事,孝顺帮助奶奶,你就不会被河水冲走,如果你没有被河水冲走,那么你现在一定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啊!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像文章的结尾一样:以后的三天,天,一直阴着。六年级:朱艺妃5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阿房宫赋杜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首先,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首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突兀有力,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捷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接着,作者采用了现今所谓的“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动读者的视觉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覆压”“骊山”两句高空俯瞰,极绘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廊腰”一句属仰观,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气势非凡;“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角度去远看一组组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镜头而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缤纷画图之中。这里,作者先总后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宏伟豪华,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其次,本文观照现实,立意高远,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是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旷世济俗的情怀。本文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描写与铺陈,分别从宫室建筑、宫中美女和宫中珍宝三个方面详细叙写了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着重说理与议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犹如巨钹洪钟,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第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纵横交错运用,更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为“散赋”的开山之作,本文突破了骈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长短不一,骈散结合,句与句之间有相当的跳跃性,具有散文的意脉,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式,使文章带上了散文、散文诗灵动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修辞上,本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长桥”“复道”两句整体上看用了对偶,单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诘喻”,对偶使前后句子整齐划一,诘喻则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桥梁与复道的奇丽壮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六句整体上看用了排比,单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强喻”,强喻中又暗含比较、夸张修辞;这一段正是因为把排比、比喻、比较、夸张等几种手法综合起来交错运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宫内供统治者享用的各种物品之多,从而说明了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突出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
秋赋在常人眼里,秋是悲哀的。是啊!大雁西去、草木凋零,这个,世界是多么的萧瑟啊!然而在我眼里,秋并不是这样的。叶子虽然离开了大树,但是又获得了往日没有的自由——可以翩翩起舞。树枝虽然也变得干枯起来,但是它们的养份并没有流失,而是都悄悄地通过树干传送到了树根,只到来年春天,它又会再次披上绿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因此,秋实际上是一个孕育新生命,等待新机遇的季节。果子成熟后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离开了大树,但又可以再次生根发芽。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人也和常不是这样的呢?母亲自从分娩后代的那一天起,都盼望着男儿成为挺拔的高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就离秋日近了一天,待到儿女们都像燕子那样纷纷飞向天南地北的时刻,秋色也就染白了她的发鬓。所以,秋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生命的轮回。而人与动植物的生命轮回却有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区别,正是这个区别纵使人类的与众不同:如果把动植物的生命轮回看作为一个圆,周而复始,始而复周;那人类的生命轮回则是一条直线,永远不会断裂的直线。人类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而能够使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东西,唯独知识,是知识创造了一切!动植物也莫非没有这一信念,只不过在它们临终的那一刻,它毕生的知识就恰似一缕轻烟,化为乌有。而人类却并非如此,在人生的秋天,我们往往会把毕生的知识、人世间的感悟都传送给下一代,将自己未竟的事业托付于他,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是满含无奈的离开这人世间。人这一生如果能这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也就够了。秋,往往是我们经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多的季节,同时也是领悟这一生最深刻的季节。面对风雨我们可以逃避,面对失败我们可以再来,但面对秋这个生命的轮回我们只有两次。一次是在懵懵懂懂的幼童,一次是在白发苍生的晚年,我们不能逃避,是因为我们无法逃避,也不想逃避。秋,是一个浓缩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季节。也是我们平生最刻苦铭心、不愿忘记的季节……800字 五年级 叙事
-
秋叶赋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想到秋天,就觉得萧条,伤感。可是,在我眼中,秋天,有与众不同的美,秋叶,就是最美的证据。秋风徐来,叶落之,似舞者,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尽情舞动她的身躯。左转、右璇,前倾,后仰。时而忽左,时而忽右,时而把舞裙展开,时而又回眸一笑。好似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缓缦悠长的乐曲中,翩翩起舞,有时跳跃,有时跌落,有时又踮起脚尖跳望,有时清澈的眼眸中又闪出抑制不住的悲伤。踏秋而至的我,无意间看到这幅大自然的艺术品,眼球不禁被深深吸引住。方才,这片树叶在树上挣扎时,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风吹来,像是吹响了号角,警告着这片树叶,时间所剩无几了,别再挣扎了,随我去流浪吧,离开树,你也会快乐。可树叶和树却像连体婴,像是一对用线牵住的恋人。树叶怎么也不肯落下。她挣扎着,身躯随风摆动,在枝头颤动。风愈吹愈大,树叶也越来越飘摇。她和树紧握的手,在无情的风的掰扯下,松了,越来越松了。她恐慌、害怕,怕她与树的分离,怕树会放弃她。她高声呼喊,求救,心里越是害怕,声音就越大。“哗啦,哗啦,哗啦!”渐渐地,风小了,她的心也渐渐凉了,不再高声呼喊,而是低声呢喃,与树,与姐妹们说着最后的悄悄话。落了,叶落了,她为她们送上了最后的一支舞后,便流入了“叶流”中,消失了。我立即跑上前去,弯下腰,努力地寻找她的身影。我把她轻轻地捧在手心。她已经是风烛残年,土黄色的皮肤,上面还有虫子爬过,留下来的咬洞。她,不美丽了。她把她的一生全都献给了树。生前,为树唱歌跳舞,死后,化成肥料,滋润着树。她把她所有的时光、水分、营养全都给了树。岁月在她脸上抹上了苍老的养料,吞噬了她的美貌。“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我看着手中的树叶,深深感慨到。落叶,是多么美。她是秋的信使,树的恋人,土地的精灵。她的一生是如此短暂,不管结局如何,她把她的一切奉献给了树,给了大地,给了我们。落叶归根,比起春天的新,我反而更欣赏落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800字 六年级
-
聆听秋声转眼间,夏日乘着朵朵莲花渐行渐远,金黄的秋,已潜在日益变凉的风中悄然而至。秋风瑟瑟,白云飘飘,果实累累,好一派令人心旷神怡之景。细听“呼——呼——” 习习的秋风吹进林子里,使得空中的只只叶蝶翩翩起舞;习习的秋风吹进果园里,使得枝丫上累累果实立刻成熟;习习的秋风吹进心坎里,使得心中的片片阴霾烟消云散……秋姑娘不知道,她四处游荡时,不仅画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菊也已隐然被唤醒……“啪——啪——”听!菊花破苞而出的声音!一阵欣喜随之涌上心头。迈着欢快的步伐漫步在小区里,四处寻找着菊花——花中四君子之一——那韵味无穷的身影。找了许久,还是没有发现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不经意的一眼,瞥到了树丛里有隐约的金黄,一下子把我吸引了。快步走上前去,果然,片片菊花就这样在寒冷的风中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紧紧依偎在一起。这片片菊花远不止一种颜色。瞧!那一簇黄色的,好像刚从金黄色染料中提出来似的。再看这一朵,红得好似心中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为这凉意弥漫的秋天平添几分火辣的热情;更有一小片白似雪的菊花错落有致地长在万花丛中……那婀娜的身姿,如烟花般喷涌的花瓣,那绰约的风情,无一不让它成为秋的象征。秋真是位伟大的艺术家。菊花不似牡丹般娇贵,不似月季般盛气凌人,更不似芍药般低人一等。她不与桃李争春,只在这深秋寒风中默默绽放。傲然地,静静地立着,却让人震撼,让人折服。可你是否想到,是秋催开了菊,也是秋终结了菊。菊花把自己的靓丽与美丽都奉献给了秋,但同时,菊花也在秋天尽情地将自己的风姿深深地印在了人们心中……秋唤醒了菊,菊唯美了秋,你细细聆听,用心感受,菊花绽放的声音不亦是秋日最美的声音吗?做人更是如此:哪怕生命只有短暂的期限,哪怕自己无法生活于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也该努力,做得更好,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留在更多人的记忆中,将这个世界变成人人都向往的“世外桃源”!你听,你听,菊花绽放时隐约的秋声又在我的耳边回荡……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聆听秋声800字 初一
-
听秋声“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今文人墨客的笔下,秋,都是冷清、悲伤的代名词,殊不知这秋才是四季之最。当芬芳的桂花从树上落尽的时候,当枝头的绿叶被染成金黄的时候,当成群南飞的大雁从头顶掠过的时候,秋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黄昏,蛐蛐早早地登上了舞台,唱起了歌。温润的秋风伸出温软如玉的手轻抚我们的脸庞。秋雨,来得轻快敏捷。不像春雨那样润物无声,不像夏雨那样狂躁易怒,也不像冬雨那样寒冷刺骨。它总是适可而止,是那么循规蹈矩,安分守已。加快了树叶落地的步伐;催促着动物冬眠的节奏,告诉田间劳作的人,休息了吧。它总是让人捉摸不透,黑云聚拢来却迟迟不见雨点落下。哦,它是在为赶路的行人争取进间吧。终于,秋风搂着秋雨柔若无骨的腰肢,温柔的雨水轻抚枯黄的树叶,陪伴着它们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每一滴雨敲打着屋顶、窗沿、地面,亲吻归根的落叶,拥抱零落的花瓣。它在送走夏天的脚步,它在收获秋天的喜悦。许多生命都在这个短暂的季节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然后进入寒冬的睡眠。静,都安静了。没有人潮喧嚣,没有车水马龙,整个世界出奇的静,静得只能听见雨到来的脚步声。多么顽强的秋雨,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从天穹来到人间,亲吻地面发出声响,是旅途的终点到了。雨后的阳光会再带它们回去,带着种子破土般新生的喜悦,在春天降临时,唤醒沉睡的生命。它们是冬之前催人入眠的歌谣,它们又是春之后唤醒生命的使者。秋天赋予它们如此光荣而重要的使命,让它们使生命结束,又使生命开始。秋风如同那微带凉意,如兰如麝的呼吸轻轻抚在这世界略带倦容的脸庞上,感受着这世界逐渐平静的心。雨,停了。它就是这样,完成自己的使命,绝不留恋红尘,不带走一片云彩。但它带走的,却是那一份“雨打芭蕉”的诗意。四季如同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热情似火,秋的五谷丰登,冬的沉静内敛。唯有秋的雨,使四季的特点既不突兀,也不矛盾地水乳交融。带着落地的生命,孕育如花的新生。我爱这四季,更爱听秋雨淅沥的声音。800字 初三 抒情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进了秋天,雨总是悄悄而至的。不经意间,从窗外袭来一阵凉意,也许就是秋雨绵绵地来了。接着,就会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有节奏的声响了。秋天的雨,似乎是蒙在天地间的一层纱,所有的树木、花草、果实和动物,都在雨中萧瑟不宁。漫天的乌云,遍地的苍黄,传来的是不尽的沉闷和忧伤。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每逢秋雨,自然就会想到历史画卷中那一个个豪气干云的侠士。他们头带着尖顶的斗笠,身后斜背着木壳的长剑,目光如炬,或在旷野中独行,或在江河边凭栏,或仰天长啸,让人不觉间顿生出苍凉古朴的千古遐思。在乡间长大的孩子,都会珍藏着秋雨的记忆。秋雨绵绵长长的落着,下个不停,下的也不大,淅淅沥沥。几个小伙伴,或在小河边,或在场院里,或在大树下,或在街巷胡同里,任凭雨水淋湿了衣服,雨水顺着头发不停地流,也没有回家的意思。直到母亲从家里出来,满街喊着你的乳名,唤你回家,才发觉天已经黑了。曾经有一年,大约是七八岁的样子,在一个秋天的下午,也许是一个周末吧,下着雨,我背着书包去了村后的寺庙。寺庙里每天的早晚都会想起悠远的钟声。寺庙里有一个和尚。我一间一间地看庙里的塑像,问和尚那些塑像的名字。我似乎在领悟着什么,以致和尚催了我几次都没有离开。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秋天的雨天里,寺院里的一切向我传递了什么信息,但是,我似乎在那里得到了灵魂的升华。那个须发皆白的和尚,那布满青苔的灰瓦,似乎带我进入了远古的世界。也就是从那一个雨天,我后来每一次走到那里,都会感觉到有一阵阵的凉气袭来。即使后来我离开了故乡,那个在秋雨中苍郁古朴的寺院,也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在我的眼前,似乎总是给我着一种引领,一种暗示。对于南方来说,秋天的雨与其它季节的雨,区别并不明显,都是那种呼啦啦地来了,又戛然而止的结束。所以,只有在北方,秋天的雨才是富有诗意的。《红楼梦》里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自然是才子佳人对秋雨的感伤。而那“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滴滴答答的雨落在芭蕉上,哪个诗人能不顿生诗情?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诗人在一条悠长的雨巷中,希望逢着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像丁香一样的,结着幽怨的姑娘。我想,那雨巷,一定是秋天的雨巷。秋天的雨,总是让诗人沉醉的。800字 初二 记叙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