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记忆1200字以上

古城记忆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近来晚上躺在床上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童年时家乡古城的记忆像一幕幕电影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名字叫义县,古称宜州。它自秦时设郡、汉武立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古老的小县城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东、南、西、北都可见到那被硕大的青色墙砖所包裹、用黄土夯筑的四道相连的城墙。它虽已是残垣断壁,时断时续,但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风貌。我就读的文昌宫小学地处城墙东南角。这一处城墙高耸,城墙顶端宽2至3米,厚实而坚硬的据说叫石膏石的硬壳覆盖其上,显得异常结实。老人们说,过去城墙顶上是车道,在那上面可驾马车行走。我们男孩子淘气得很,常常偷偷地结伴艰难地爬上这段城墙,采摘墙头上那鲜红的“狗奶子”,在那宽阔的城墙上面跑来跑去,嬉闹追打。玩过了以后,站在城墙上远眺,处处生机盎然,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近处的南礼拜寺和远处的广胜寺塔、奉国寺、北礼拜寺、火车站的水塔等高大建筑物尽收眼底;城根底下环城的护城河,河水清清,河两岸垂柳成行,枝条随风摇曳;城郭内一片片民居错落有致,炊烟袅袅。站在这段高高的城墙上,隐约看到断续的城墙把个小城紧紧地包围在里面,形成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古城。

古城虽城墙已残破,然而除了南门(永清)因战火消失殆尽外,东城门(熙春)、西城门(庆丰)、北城门(安泰)三个高大的拱形门洞依然保存尚好。门洞内、外墙用大青墙砖砌筑而成,更显得威武挺拔。城门洞内地面用鹅卵石铺着美丽的图案,经年累月,光滑闪亮。在这里,“叮当、叮当”的马铃声、“踢哒、踢哒”的马蹄声、“啪——啪——”的马鞭声、“驾——驾——”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在门洞上空回荡,演奏出一曲悠扬动听的交响曲

古城内仅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每条街道长不足千米,虽为土道却非常干净整洁。那个年代小街上看不到交警,也无须交警执勤站岗、指挥交通。记得那时候难得一见的是县委、人委共用的一部“高档”吉普车;偶尔才可听见“嗷——嗷——”尖叫的一辆“消防车”急驰在大街上;“大型”企业的大“解放”更是“凤毛麟角”;人们使用的最先进的代步工具只有“自行车”。那个年代“自行车”对于每月只有几十元收入的普通家庭来说实属“奢侈品”。徒步上班、上学,在当时是最常见的一道“自然风景”。

县城内小胡同纵横交错、名字各异,很多都带着古风遗韵,比如东西岳王庙胡同、翰林府胡同等。胡同里不时传来“冰棍——冰棍——,二分钱一根白糖冰棍!”“糖球——芝麻糖——”的叫卖声,“剃头——剃头——”“嗡——嗡”招徕生意的呼喊声;男孩子三五成群追打嬉闹、弹玻璃球、打木尜;女孩子们跳着“猴皮筋”、踢着毽子。小胡同里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古城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古城内杂居院落居多,多为砖石结构的普通平房。小小庭院户户相邻,和睦相处,民风纯朴。极少见的“大户”古宅,院门楼高挑,两侧安放着石鼓、石狮、上马石与拴马桩。朱红大门上镶嵌着铜狮门环,厚重而高大的门槛会挡住小孩子的去路。敞开的大门迎面是一道“影壁墙”,绕过影壁墙,才可望见那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高大瓦房。

古城内唯一的小“洋楼”,是人武部的小礼堂。每年冬季新兵入伍,只见一个个英俊青年身披红绶带(实为红色棉被面)、胸佩大红花、胯下骑一匹骏马,从遥远的村镇一路走来,汇集于这座“宏伟”的礼堂。看过电影,开过欢送会,午夜时分再从这里告别故乡、告别亲人,奔赴军营,卫国戍边。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去位于城内西南隅的建于大辽乾统七年的广胜寺塔,看夕阳西下之时,古塔上空群鸽飞翔、鸿雁起舞,晚霞映衬古塔雄姿的美景。我更欣赏那座建于辽开泰九年、闻名遐迩的奉国寺,它居于闹市,穷极伟丽,静听佛语天音……

如今,我童年记忆中的古老县城已是广厦万间、楼宇林立、道路宽敞、鸟语花香。唯有体无完肤的“安泰”北门,仍默默矗立在凌河南岸;修葺后的广胜寺塔英姿勃发;重修后的“奉国寺”更加雄伟、香火旺盛,跻身“世遗”候选名单之列。

古城的历史痕迹正在逐渐消失,但不会消失的是我对古城的童年记忆。

古城记忆

1200字以上 高三 记叙文

那年暑假的云城之旅,没留下别的,只有无限的回味了。记忆中最深的那一笔,则是丽江古城之游了。

才领略过山川之秀丽,就又被这古城韵味吸引了。先是陆陆续续的几个身着“披星戴月”(纳西族的服饰)的姑娘和两个挑着担子的商人进进出出,又有牧马人和马群走了进去。绕过一段曲折的街道,便真正步入古城了。盈盈一条河道映入眼帘,走在岸边的小路上,顺着河水流淌的方向走去,一架小桥贯穿在河面上,我从石板路的桥上走过了,在河岸对面的古道上漫步,我不尽想到马致远的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路上,桥很多,树也不少。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古道边密集了一幢幢木楞小屋,参差不齐,错落有致。不远处又是一架石拱桥,如果记得没错,该是这一路上最别致的了,它是这里的桥首。我们在桥上刻意颇久的停留,也便不经意发现它也宽不过四米,长十余米而已,但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大石桥,传说是明代木氏土司修建的。父亲告诉我:“站在这里,桥下能看见玉龙雪山的倒影。”我不信,但还是忍不住探头看了几眼,雪山之巅活灵活现,我也不禁感叹自然就是如此神奇。桥边两棵垂柳活泼俏丽,柳枝从高过桥头一两米的地方垂下来,有的半掩着桥身,有的斜搭在桥头上,有的似与河水相乐,宛若水上芭蕾一般,轻轻地在河面上踮着柳尖。就是这些柳树曾留下多少纳西青年的情。合影留念后就随意找了家客栈坐下来,原来我们是来品这方茶了,云南的普洱茶早有耳闻,而这还是第一次真正的品到。喝着这古城的水,坐在这古城的阁楼间,谁又能说我不感到留恋呢?

告别了大石桥,就到了当地最出名的四方街了。它因木府“威镇四方”的传说得名,整个街道也很像木氏土司玉玺的形状,周围小巷通幽,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也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街边的,路中走的,满是极富特色的民族商贩。堂姑带我到路边的一家卖民族帽的摊子上挑了两顶戴上了,祖母说我们就像是本乡本土的人,我们也笑呵呵的应上一句:“入乡随俗了!”堂哥在我们的带动下,买了个葫芦丝吹起来,尽管还不怎么会,却也弄得有模有样。

走过四方街又是些风宅和水了,这会儿已是傍晚时分,古城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美了。我看到河边有一位洗衣的纳西族姑娘,就向她取些小河的故事,这才得知,小河里的水是玉龙雪山的冰融之水,水质清,以前甚至可以直接饮用,而这些年却不行了。我发现了一个适合把脚放在水里的地方,顺着石阶下去了几步,我用水泼洒着岸上的家人们,即使水还有些冰凉,也依然阻挡不住我们快乐的脚步……

之后的游览多让人心生敬畏之情,如天雨流芳的书香味道,木府的风土人情等。说不尽的古香,道不尽的古色。路,不到尽头,我终于遇见了久违的水车,斑斑锈迹见证着它经年的风华,芊芊草木萦绕着它诗意的传说,水车旋着,就是这日复一日的旋承载了多少游子的心语心愿。

夜幕已经降下来了,古老的木屋和祥韵的小巷装点着红灯笼,红灯笼在风中摇曳着神圣的气息,气息是古城的梦,古城的梦是历史的痕迹,历史的痕迹是车辙与河水对这座城的雕琢,雕琢的是满城古香古色的的隽永。远道而来的游者要离开了,当然也包括我们,我们上了车,恋恋不舍得挥了挥手,我透过车窗看古城,看着古城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深沉……

那年的我还太小,还不曾懂得什么叫做世界文化遗产,如今晓得原来古城就是其一,也只能追寻着些许记忆来想念,相别有些日子了,只想对它说:“古城,安好。我听闻与你休戚与共的雪山已在人类高涨的生活热情中几度褪去了银装的光芒,不知你在繁华的喧闹中是否也会抱怨被热情的旅者拥抱得太紧,太紧……”高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