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很多,不信你看——一到春节,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都敲锣打鼓。小朋友们都去拜年、送贺卡。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怎么样,我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乡来过年吗?名师点评:小作者在这篇作文中,介绍了自己家乡过春节的各种风俗。从小作者的介绍来看,小作者是进行了认真观察的,让我们感觉到了小作者家乡过春节时的快乐和热闹。可是小作者的家乡在哪里呢?是不是应该先交代一下?要不然,我们怎么能到你的家乡做客呢?如果小作者在文中,能够把家乡过春节时,让自己感觉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风俗,详细地描述一下,作文的内容就会生动起来,感染力也会增加。
家乡的风景
又到了六月,在炎热的六月里,回想起我的家乡,心中有种抑制不住的兴奋的感觉。
我的家乡在袂花里的其中某一处地方。那里很平凡,有人家,有树……其中,我觉得一个地方的景色最美丽——那一片片翠绿的青竹林。
那里的竹子四季常绿,笔直笔直的,看起来像一群坚强的士兵,震撼威严。竹子前面有不少房子,在房子的楼顶上坐下来,抬头一看,一片蔚蓝蔚蓝的天空映入眼帘。蓝天并非全都是蓝的,其中还占有些微薄的白色。蓝白混合的颜色,使天空看起来异常美丽,格外可爱。还有奇异的云,变化万千,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它们看起来有些像少女在翩翩起舞,有些像威严的狮子在傲视前方,有些像温驯的小兔子小巧依人……走到屋檐旁边,抬头向前看,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布满了绿色。整体看上去,天空的蔚蓝、白云诡异和田野里的自然绿,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这就是我那可爱又美丽的家乡。
相似题目
-
家乡的风俗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在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习俗。在温州水头这一带,有许多很惊悚但又很好玩的习俗。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温州水头的习俗吧!首先,我们温州水头人大部分都是信佛的。每到除夕的时侯,广大群众就会选出一个有神或神运降临在他头上的人,让他从20多米长的,有火的,很烫的地面走过。每次见到那场面,都让人我看着直起鸡皮疙瘩。但是,那个人还是大胆地从有火的路面走过。一切好像真如有神助一般,那人就好像一点儿也没事,直挺挺地走过去。还有一个更让人激动地一蹦三尺高的习俗,就是——如果走过火地的那个人没事,那么就还得坐在一个“刺猬椅”。那是一个个长满铁刺的座椅。只见那个人就直接走上前去,用力地坐了下去,竟也没事,吓死我了!你说呢?温州的非文化传统习俗是不是很神奇很独特?是不是好玩又有趣呢?350字 四年级
-
家乡的风俗每当别人问起我来自哪时,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来自诸暨!没错,就是那个走出了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以画梅而闻名于世的王冕的故乡——诸暨。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诸暨的一些风俗民情吧。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天空中飘着雨丝,一个略带哀愁的日子。每家每户,从清明前几天就开始筹备了,筹备些什么?无非就是清明粿了,这个外表有青色,有白色的“果子”,外形各式各样,里面的馅儿,青的是豆沙,白的是咸菜豆腐的,制作起来尤为复杂,是诸暨人过清明节的必需品。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明粿,里面包含了太多对过世亲人的思念,味道也就大不一样了。准备好清明粿,就要去扫墓了。点上香火、白烛,烧上纸钱、元宝,再把精心准备的清明粿摆上,说上几句家常,再深深地鞠几躬。细细的雨丝打在身上,不知是谁的泪滴落在人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整个中国都十分重视的节日。除夕这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便是一年到头最大的慰藉吧。这顿饭在一阵爆竹声中开始,又在这爆竹声中结束。诸暨人年夜饭的餐桌上有什么呢:西施豆腐是头菜,随后有糖醋排骨,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清蒸鱼,有传统的梅菜扣肉等等。我喜欢梅菜扣肉,那诱人的排列整齐的扣肉,看得我口水直流,香味在我的鼻子中徘徊,迟迟不肯散去。其实我最爱的还是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那美味简直让人无法自拔。到了临近十二点的时候,爆竹声又开始了,这一晚大家都选择不睡觉,为了给自己“守岁”,还真是“一岁除”啊!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大街上挂满了喜庆、鲜亮的灯笼。诸暨的一些乡镇上会举行舞龙舞狮、花灯展等节目。走上街头,大人们会在花灯前伫足观赏,小孩则是选择猜灯谜,不仅是为了那些精美的奖品,更是对自己猜谜本领的一个认证。还有不例外的就是吃汤圆了,家家户户准备的汤圆也各不相同,甜的吃腻了还可以吃咸的,自己烧的青菜汤圆,“迷道”不要太好哦!不过,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节日”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在“端午节”被邻国霸占的今天,各地的民俗被慢慢的淡忘,这些民俗习惯,我们应该重视,不让它们变成下一个“端午节”!800字 六年级
-
家乡的风俗又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我独自趴在窗前,望向楼下空无一人的广场。原本灰白空旷的水泥柱上,因为节日的原因挂了几只红灯笼,就连破旧的没了板砖的石桥上,也应景的贴了张“福”字。一栋栋楼整齐排列,沉默地静坐着,被风吹着摇曳的灯笼映出幽幽的红光。今年的年过的十分安静啊!安静的没有年节的气氛,也越发让人怀念以前的情景了。除夕本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里,其乐融融,满庭院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天空中绽放的一朵朵烟花,一闪一闪,似给天边挂上了霓虹灯,坠落的星火照映出人们幸福的面容,一闪一闪,似永远也不会停歇。耳边被接连不断的鞭炮声充盈着,忽远忽近,抑扬顿挫,此起彼伏。推开门,一溜长长的红炮仗静静躺在院中,大人拿着点燃的香头触及引线,火花立即沿着引线窜了过去,小孩们连忙捂耳后退。“嘭啪啪嘭……”,炸开的炮仗四处蹦跳,即使捂紧耳朵,也挡不住那隆隆的震动声。当小孩们只顾捂耳逃窜时,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尽头,只剩下红碎屑四处飘散,和那还未消散的浓烟与火药味。我喜欢老家的年,喜欢它那独一无二的气氛,喜欢它那得天独厚的环境。在那黄昏太阳还未消逝前,阳光象破碎的蛋黄倾泄下来,金黄的浓汁流淌天边。一望无际的田野与天在远处合为一线,微风轻轻拨撩着人们的鬓发,吹起黄河之水簌簌的波澜。火苗在风间跳动,吞噬着金色的元宝纸钱,直到它化为一缕细灰,随风飘散于天地间。村民们手拿香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祭拜着自己的祖辈们。这一刻,他们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壮阔的天地中。周围静默下来,只有风还在轻轻拨动人们的碎发。远处树林摇动,似是天地给人们的回声……风声过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来,灯笼依旧散发着幽幽的红光,漆黑的夜晚依旧冷冷清清。我离开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内。这么多年没有比在老家过的更好的年了。750字 初二
-
家乡的风俗《论语》说“敬如在”,这是说就算亲人过世了,也要像他们生前那样尊敬他们。爷爷住在台湾,家里的那张神明桌总是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桌上,除了家中历代祖先的牌位外,还会有一些民间传说中的“神明”。这些神明与台湾一般寺庙中的神明一样,都是用木头雕成的人像,身上穿着各式各样颜色鲜艳的衣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早到晚一直慈祥地看着我们。我住在爷爷家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总会看到爷爷和他手里的三炷香。爷爷每天都要这样,点起三柱清香,默默祷告,看着缕缕青烟袅袅而上,小时候不懂事,只觉得这很有趣,大一点了,才明白这是老人对未来的期盼与对过往的感恩。每次我回到台湾高雄的家中,爷爷必会拉着我去跟神明和祖先上香,感谢他们的保佑,让我身体健康,学业进步。爷爷每次拿香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好像拿的不是六根香,而是六根极细的树枝,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折断了似的。爷爷苍老的手将三根点燃的香递给我,我接过,学着爷爷,闭上双眼,向着神明和祖先拜了拜,随后把三炷香插在了香炉上面,紧挨着爷爷的那三炷香。有的时候,爷爷拿香的手会颤抖,眼里会涌出泪珠,甚至几度哽咽地说不出话来。从爸爸口中得知,爷爷在七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远在湖南衡阳的故乡,至今都不曾回去。这么多年来,故乡的模样恐怕也仅剩离开那天的鹅毛大雪了。爷爷每次想起故乡,就要把我叫到跟前,又一次讲起他的故事:“爷爷我,可是从湖南坐船来台湾的,湖南可冷啦!总是下雪,连我离开那天都没见着太阳!媗,你不是很想玩雪吗,我们今年去湖南看看吧……”转眼间好几个年头过去了,爷爷却总不能带我回到他的故乡,仍然一遍遍地讲着那故事,一次次无声地落泪。爷爷早晚的三炷香,据说是对曾祖父、曾祖母的晨昏定省,每天早晚从不间断。我之前不甚了解,爷爷已离开故乡那么多年了,故乡的亲人们也几乎都去世了,为什么爷爷依然要这么做?就算爷爷坚持这么做,已故的亲人也不会有回应啊!等我懂事了,才渐渐明白,老人的心一直在远方的故乡,如同七十几年前他离家的那天早上。三柱清香,拜别祖先,烟飘向远方。在大雪纷飞的清晨,爷爷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故乡,前往台湾,从此,这幅画面就深深刻在了老人的心中,成为了伴随他七十多年的挥之不去的乡愁。听完爸爸的话,我潸然泪下,那螺旋状的烟啊,你是在诉说爷爷的乡愁呢,还是给祖先带去爷爷的祷告?虽然爷爷的爸爸妈妈已经过世,但这么多年,在老人心里,他早晚的三炷香,是一种坚定,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思念。敬,如亲在……1000字 六年级
-
家乡的风俗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一个味蕾,好吃极了。我的老家在上海南汇,塌饼是家乡人的必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做塌饼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年轻人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因为一个塌饼就已足够。老人们也常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己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爱的笑容里……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她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个细节。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外婆将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么细致。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弥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安静不下来的。我总是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好不好?我保证不捣乱。”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因为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要求,在一旁慈爱地笑着指导我。外婆做塌饼的手艺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很多,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当然,我们也经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问外婆为什么大家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习惯。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900字 六年级
相关推荐
-
家乡风俗以上10点是我们温州人在过年时会准备的事情。在我们的温州的传统节日有:1、正月初一 春节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5、二月十五 花朝节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 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以上是我们家乡的节日与习俗。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350字 五年级 散文
-
家乡的风俗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从初二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五年级:广播稿1000字 五年级 叙事
-
家乡的风俗(4)每次回老家过年,总能看到门前放着几个红纸袋,大红的底上印着一个胖的可爱的孩子,抱着一条鲤鱼,拼命吸引人们的目光,遮遮掩掩似乎不想让大家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但我暗自欢喜,每次红纸袋出现在我家门前时,都预示着一个重要的习俗来临——送年。清晨,楼道里弥漫着蒸气。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楼道里,架起大锅。下面耐用的身经百战的火炉里,滚烫的炭红的发亮,窜起欢乐的火苗。开水咕噜咕噜的响着,一块块肉被丢进锅中,急不可耐的开始了了它们的“闭关修炼”。忙碌的人们穿梭在“仙气”中,仿佛成了如鱼得水的神仙。几十只好看的碟被齐齐的摆在桌上,只留得一声清脆的回音。与清晨相比,现在安静多了,人们回到家,准备起各式菜肴来。厨房里穿出一阵油特有的“滋啦”声,橙红的彩椒,金黄的油,七彩的食材,如同久别重逢的好友在一起“煮酒论英雄”。各色糕点在眨眼间占领了桌子,像一只待命的军队随时准备去攻下一座城池。或许,它们先攻下了我的心。桌上摆出两个蜡烛台,用银仔细的漆过一遍,挂了串火红的流苏。加上烛火摇曳,映照出一缕令人敬畏的古铜色。好像真的有神灵降临,来品尝这道独特的宴席。在神秘的烛光里,红的糖,绿的菜,彩的果,让人眼花缭乱,望而生畏。随后点起的三只香火,轻烟袅袅,熏陶出了不一样的韵味。送年一过,我便彻彻底底的沉浸在吃的海洋里了。然而,每当冬日的阳光照在幸福的我身上时,我总是在期待下一次,与红纸袋的美食之约。55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家乡的风俗习惯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五年级:尹浩楠2014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400字 五年级 写景
-
家乡的风俗习惯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五年级:尹浩楠2014400字 五年级 写景
-
咱家乡的风俗咱家乡的习俗六(2)班 梁颖怡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新会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最大、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然而这一天还得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其中含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450字 六年级 散文
-
家乡过年风俗——广东肇庆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900字 六年级 散文
-
元宵节的风俗“将坛酿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正月15那一天。正月15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为古人称夜为宵。所以就有了元宵节这个名称。古人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请君随我一同共度我家乡的风俗吧!元宵佳节,每当黄昏之时就少不了舞狮子,戏台上放着五个梯子。那只狮子先拿到绣花球,谁就是赢家,不但赢走了奖品,还赢走了一年的好兆头。吃完晚饭,天黑了之后,就迎来了元宵节的压轴戏一一猜灯谜。我和小伙伴来到街上,只见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笼,不登陆下面的便是灯谜了,不但灯笼的颜色多,样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像西瓜、有的像金鱼、有的清一色是红灯笼。看到感兴趣的字谜,如果想出答案,就到光束灯的人家家里说出答案,并在摆满礼物的桌子上徐走一个。字谜配吹出来的人家屋里的人吧,等你换好之后再挂上去。有的礼物是糖果,有的是玩具等等灯谜的活动一般就到深夜才结束。那时候孩子们回去睡觉了,大人见街上没有了人,变瘦了灯笼,夜晚才会付了夜色。“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是我们纪念青龙的日子,还体现了古人对青龙的尊重,不知道你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呢?450字 六年级 散文
-
春节的风俗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都有约定俗成的风气。别的不多说,先来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吧。除夕之夜,燃放鞭炮、吃团圆饭,同各地一样,但又有讲究。一是给家中的猪、牛、羊圈和鸡笼鸭埘贴张红纸,点根蜡烛;给房前屋后的桃、李、梅、桔等果树和松、竹等也贴张红纸,祈求来年六畜兴旺、果实丰收、林木茂盛。二是要先祭拜祖宗。在祖宗的牌位前点燃香烛,摆上贡饭贡酒和三鲜(指鲜鱼、鲜肉、鲜鸡,当然都是蒸熟的,而且是热气腾腾的)。从家中最年长的开始,依次按辈分给祖宗跪拜。接着才是全家上桌吃团圆饭。饭后,一家老小围炉烤火守岁。小孩向长辈辞年,长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小孩发压岁钱。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350字 三年级 散文
-
春节的风俗春节是人人都喜爱的节日,这个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会贴红色的春联,放鞭炮。听爸爸说这个习俗有很大的来历呢,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年的妖怪,在每年到腊月29度会出来,以人和牲畜喂食,就在这一天,大伙多往山上逃去,一个老头到这乞讨,有一个好心的老奶奶,给了他一点食物,劝他赶紧走,老头坚决不走,老奶奶也无奈,就走了。年兽来了,到村子里看见只有一户人家的灯是亮着的,就张开血盆大口冲了上去。只见老头出来,她穿着一身红,门口贴着红纸张,手里还拿着鞭炮,年兽见了立马就被吓跑了。村里人回来了,老头告诉他们年兽害怕红色和响声,后来人们就定下了这个习俗。在大年30的晚上,人都会守岁,也叫熬年,那天晚上除了一些非常小的孩子以外,所有人都会守岁。每个人手续的寓意不同,老辈守岁是珍爱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正月初一,全村都很安静,没有出息那么热闹,因为大家都忙着去朋友家拜年,小孩都很积极,因为可以收到压岁钱。正月初八,我们村的中心有个小广场,广场上面会闹社火,虽然大都是大人,但是小孩也不少,小孩子们不是看社火的,而是在在这个时候卖糖葫芦,棉花糖......都会出来。小孩们都会很积极地拿着自己的压岁钱去买。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就是年的最后一天了,在这一天,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一个个形状不同的孔明灯,飞上天空,街上有放花灯的,猜灯谜的。最主要的就是那圆圆的汤圆了,一口咬下去,嘴里满是只有黑芝麻味的桂花味的……可好吃啦!元宵节结束了,也就意味着春节也结束了,这些独特的风俗会更让这个节日热闹非凡。600字 六年级 散文
-
民族风俗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12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有趣的风俗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去北京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风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就这样,万年发明了太阴历。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春节的来历了吧!现在我就说说春节时的当地习俗吧!早上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乞丐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有趣吗?12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插柳的风俗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人间有个说法,那就是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1200字 高二 说明文
-
彝族风俗作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有歌声飞扬的壮族三月三歌会、载歌载舞的傣族泼水节、有花香弥漫的藏族采花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快乐无比的彝族年,你如果走进凉山彝家山寨,你会被彝族淳朴的风土人情深深地折服,你会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深厚重而拍案叫绝,而走进彝家的彝族年,你一定会驻足不前,流连忘返。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重要节日。彝族年一般选定在农历的十月,是庄稼收割完的日子,是丰收的季节。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彝族杀过年猪十分讲究,过年猪一般要喂养一年,喂得越肥越好。经过腊制后猪膘越肥、越厚,就表示主人的勤劳,是富裕的象征。过年前一个月,家家户户就准备好一坛荞麦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彝族年的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阿玛(外婆)家四周就响起了一阵刺耳的尖叫声,每家每户都在杀年猪庆贺这一年的丰收。阿玛家也不甘落后,爸爸和舅舅合力拉出早已准备好的年猪,将它摁在地上,猪侧躺着,四脚朝左,拼命地挣扎。爸爸赶紧双腿跪在猪的身上,手脚并用让猪动弹不已,舅舅拿着一把锋利的尖刀刺进猪的喉咙,顿时,猪的尖叫声震耳欲聋,刺破青天。渐渐地,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弱,身体也停止了挣扎。彝族年砍猪肉也非常讲究。一般人们会将最好的猪后腿整块的砍下来给老人拜年,有的地方也将猪头肉整个拿去给老人拜年,以表敬意,祝愿老人们幸福健康、长命百岁。剩下的就砍成小块小块的放到火盆里烧烤,等考好后放在碗里。撒上盐,供奉给死去的先灵,烧肉敬仙灵之后全家人方能坐在后盆边,吃着烧烤,喝着美酒,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拜年是彝族过年的一大内容。彝族年猪宰杀后的第三天,各家各户都要外出向亲友、长辈、家门拜年,哪怕路程再远、路途再艰辛,也要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去拜年。一到彝族年,县城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只见背背篓的、提竹篮的、挎口袋的人络绎不绝。年幼的到长辈家拜年、弟妹到兄姐家拜年,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回家拜年、亲朋好友们偕老扶幼也加入到拜年的队伍中……有彝家谚语为证:“每到彝族年,天有大雁过,地有拜年人。”拜年的人个个脸上喜气洋洋。每到一家都争着唱丰收歌、说祝福词、送拜年礼物,主人家热情地端上美酒、拿出佳肴款待来客,其情其景令人难忘。“过年三天尽情地吃,没有吃错的道理。”彝族年就是嘴巴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全家团聚,丰衣足食,共享天伦之乐。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彝家山寨,您一定会被彝家美酒的香甜所陶醉、被彝族人民的热情所感染、被彝族人民美满的生活所感动……1200字 高一 叙事
-
霍邱风俗霍邱县是安徽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西与河南省固始县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地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点行蓄洪区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试点县,是安徽省九大水产基地之一。春节 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点灯、点烛、焚香、放鞭炮、烧纸磕头,喜气洋洋迎新年。今仅保留点烛、放鞭炮。早饭过后出门拜年,遇熟人拱手互致问候:“恭喜发财”;今多握手互贺:“新年好”。来客,敬烟茶、糖果、糕点等食品;关系亲密的拜年者多带糖果、烟酒等礼品,被贺人家要留酒饭。旧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之俗,今仍保留。初一至初三,早饭有初一挂面或饺子;初二汤圆;初三饺子或挂面的规矩。为了吉利,初一、初二禁忌颇多,如不能动针剪、扫地、挑水、煮新饭、不可向外泼水、出外讨债、不借钱、不打人骂人、不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等。初三早晨“送年”,形式同初一。送年后,撤掉供品、倒掉垃圾、泼掉废水,开始煮新饭。挑第一担水时,要在井旁烧香、放鞭炮,表示解封敬井,一切活动恢复正常,亲朋好友来往无所禁忌。初四为忌日,初四租“戳事”谐音,谓之出门有事;叶集、姚李一带,视初五为“破五”,是日,不走亲戚,不串门子,商店不开门;周集、石店一带从初一至正月十五日,家家忌吃“面疙瘩”,说“吃了面疙瘩好长疮”。新中国建立前,新年间店铺要关门5天,于正月初六开市。作坊于正月十六开工。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但工厂、商店和服务行业的职工仍坚守工作岗位(轮换休假)可领取自己工资的加班费。初一至初二,文艺团体和机关学校宣传队到厂矿、机关、街头表演丰富多采的文艺节目。机关、团体举行团拜活动。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向驻军部队进行慰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向烈军属、老红军战士和残废、复退军人发慰问信或送慰问品,谓之“拥军优属”。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人员与当地驻军进行军民联欢,谓之“拥政爱民”。机关单位、厂矿企业1980年以后,往往以团拜会形式互贺新年,减少互访,以保证职工假期休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夜称元夜,也叫“元宵节”、灯节。“正月十五大似年”,是旧时春节的高潮,家家户户门前挂红灯,早中晚点烛、放鞭炮、焚香叩头,此俗今已消亡。早上食元宵(糯米汤圆);西乡石店一带,农家中午蒸馍馍,谓之“争风”,预示收割,扬场有风;晚上菜肴丰盛,饭后炒花生、瓜子,谓之“炒虼蚤”(含卫生之意)。农村还有照黄萤的习俗。晚上,有龙灯、狮子灯、彩船、高跷、花鼓、花挑、走阁和大头和尚戏柳翠等各种灯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谓之“闹元宵”。南乡姚李、叶集一带,是日早晨到庙上抢“红子”,抢到的“红子”送给久婚不育人家,预示“添丁进口”。晚上,要给死去的先人(父母保持三年)送灯。正月十六日,是走亲访友的吉祥日子,谓之“跑百病”。妇女们互相拜访,一直持续到正月底。建国后,其余习俗基本消亡(农村有所保存),放焰火、闹花灯、灯会等习俗仍沿袭至今。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又叫“春龙节”,为传统吉日。男女婚嫁、长工上工、商店开业多在此日举行。俗谚说:“二月二,龙抬头,打不得碾子使不得牛”。禁忌打碾、使牛。是日,吃“龙鳞饼”、“龙须面”;晚间,玩“龙灯”。此俗50年代已消亡。但城乡男女婚嫁仍喜欢选择二月二,以图吉利。寒食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是日,家家不动烟火,吃冷食。建国后,讲究卫生。霍邱的风俗习惯,是我们霍邱人都必须知晓的事情。1200字 初三 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