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边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且读《边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教学导航——
这是一篇课外自读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外,在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而且课文较长,因此不宜精讲细析,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但又因为这篇小说缺乏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钻研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考虑: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边城》电影片断,或者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扩大学生的眼界。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情感。由于课文属于节选,学生对人物的情感理解不一定正确深刻,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当予以肯定。教师可在学生发言后,作适当的总结,重点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出入物的爱、矛盾与孤独的情感。具体内容可参见“课文解读”。
3.叙事技巧、结构艺术和语言特色的探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可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其中一项为重点)
(1)本文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1先说平中见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篇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但读节选部分,却同样能把我们的心始紧紧地吸引住。这是因为作者充分发挥高超的叙事能力,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就以“误会法”的运用为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节选部分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
2再来看静中见情。与本文的故事情节相适应,文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多少活动。以翠翠为例,我们看到她是经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干塔下”,“翠翠坐在溪边”,“她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上”,“翠翠坐在灶边的矮条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的话”,“翠翠于是坐到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依傍祖父坐着”……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的翠翠是一个恬静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过对话与心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她平静的外表下,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九曲黄河般的情感波澜,使我们热烈地感受到怀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3就节选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叙事的详略安排。例如,对祖父的船上活动写得略,对祖父安慰开导翠翠和试探天保写得详;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对歌的事写得详,而此后的事却一句话带过;写天保详,傩送则只出现一个影子……由于叙事疏中见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写虽是生活琐事,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2)本文的结构艺术主要体现在环形结构的设计上。就节选部分看,作者在文章中设计了诸多环形结构,可说是大环套着小环。这种环形结构,使文章处处呼应或照应,显得十分谨严而自然。如文章开头(13章开头)写翠翠做了个吓唬祖父的白日梦,中间(14章开头)又写了翠翠做摘虎耳草及听到歌声的梦。前者写翠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哀怨痛苦的心理,后者写翠翠渴望得到美妙的爱情生活的躁动心理,两个梦勾勒出翠翠的心理流程,形成了本文的一个大环。而祖父听到歌声与他为翠翠唱听来的歌,翠翠梦中摘到虎耳草与她听祖父唱歌后说又摘了一把虎耳草,祖父听歌后不告诉翠翠实情与他和天保见面后“不告给翠翠一个字”,祖父讲翠翠父母对歌的故事与他和翠翠谈论对歌的事,翠翠想象出走的情景与她问祖父“我万一跑了呢”等等构成了多个大小不等的环,这种传统上称之为“草灰蛇线”的结构艺术,使我们感觉到行文的流畅性和情节的合理性,同时也感受到立体化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3)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就节选部分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和一些湘西独有风物的描写上,如老船夫与天保的一段对话——“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啁!”简单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又充满了泥土气息,“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
——备课资料——
1.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涵的人情荚和人性荚,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潘旭澜《重读〈边城〉》)
4.“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固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向刚《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5.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6.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全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7.《边城》是一首衷婉的抒情诗。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放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8.《边城》的地方色彩是极鲜明的,时代投影却是不易捉摸的,仿佛作者只叙述了一个故事,只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9.《边城》是老妪絮絮地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童话大多很美,但童话的毛病在于大过完美。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批评得比较中肯,她指出沈从文的小说“过于随笔化”,“于蛄构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时累累敷百言还不能选出‘中心思想”。不少学者也说沈从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仅是晓得他们一些情形,并不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没曾血肉相连”。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广阔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雾中的花,云中的月”,给人以“虚”的感觉。王瑶也指出沈从文“用散文漫叙故事,有时很拖沓”。
相似题目
-
且读《边城》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且读《边城》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教学导航——这是一篇课外自读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外,在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而且课文较长,因此不宜精讲细析,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但又因为这篇小说缺乏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钻研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考虑: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边城》电影片断,或者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扩大学生的眼界。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情感。由于课文属于节选,学生对人物的情感理解不一定正确深刻,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当予以肯定。教师可在学生发言后,作适当的总结,重点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出入物的爱、矛盾与孤独的情感。具体内容可参见“课文解读”。3.叙事技巧、结构艺术和语言特色的探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可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其中一项为重点)(1)本文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1先说平中见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篇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但读节选部分,却同样能把我们的心始紧紧地吸引住。这是因为作者充分发挥高超的叙事能力,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就以“误会法”的运用为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节选部分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2再来看静中见情。与本文的故事情节相适应,文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多少活动。以翠翠为例,我们看到她是经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干塔下”,“翠翠坐在溪边”,“她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上”,“翠翠坐在灶边的矮条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的话”,“翠翠于是坐到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依傍祖父坐着”……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的翠翠是一个恬静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过对话与心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她平静的外表下,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九曲黄河般的情感波澜,使我们热烈地感受到怀春少女的青春活力。3就节选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叙事的详略安排。例如,对祖父的船上活动写得略,对祖父安慰开导翠翠和试探天保写得详;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对歌的事写得详,而此后的事却一句话带过;写天保详,傩送则只出现一个影子……由于叙事疏中见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写虽是生活琐事,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2)本文的结构艺术主要体现在环形结构的设计上。就节选部分看,作者在文章中设计了诸多环形结构,可说是大环套着小环。这种环形结构,使文章处处呼应或照应,显得十分谨严而自然。如文章开头(13章开头)写翠翠做了个吓唬祖父的白日梦,中间(14章开头)又写了翠翠做摘虎耳草及听到歌声的梦。前者写翠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哀怨痛苦的心理,后者写翠翠渴望得到美妙的爱情生活的躁动心理,两个梦勾勒出翠翠的心理流程,形成了本文的一个大环。而祖父听到歌声与他为翠翠唱听来的歌,翠翠梦中摘到虎耳草与她听祖父唱歌后说又摘了一把虎耳草,祖父听歌后不告诉翠翠实情与他和天保见面后“不告给翠翠一个字”,祖父讲翠翠父母对歌的故事与他和翠翠谈论对歌的事,翠翠想象出走的情景与她问祖父“我万一跑了呢”等等构成了多个大小不等的环,这种传统上称之为“草灰蛇线”的结构艺术,使我们感觉到行文的流畅性和情节的合理性,同时也感受到立体化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3)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边城》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就节选部分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和一些湘西独有风物的描写上,如老船夫与天保的一段对话——“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啁!”简单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又充满了泥土气息,“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备课资料——1.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涵的人情荚和人性荚,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潘旭澜《重读〈边城〉》)4.“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固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向刚《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5.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6.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全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7.《边城》是一首衷婉的抒情诗。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放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8.《边城》的地方色彩是极鲜明的,时代投影却是不易捉摸的,仿佛作者只叙述了一个故事,只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9.《边城》是老妪絮絮地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童话大多很美,但童话的毛病在于大过完美。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批评得比较中肯,她指出沈从文的小说“过于随笔化”,“于蛄构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时累累敷百言还不能选出‘中心思想”。不少学者也说沈从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仅是晓得他们一些情形,并不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没曾血肉相连”。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广阔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雾中的花,云中的月”,给人以“虚”的感觉。王瑶也指出沈从文“用散文漫叙故事,有时很拖沓”。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相关推荐
-
边城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世界,很难想象那副农村特有的画面。”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也许我们不曾想象,在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凄美的爱情。爱情,同那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也使那条小溪有了一丝热闹的气息。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自然。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门也容入了社会。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翠翠和顺顺的两个儿子,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兄弟两没有与别人一样,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然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他的兄弟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端午节,在小说中有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含义,二老在那天结识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与翠翠相遇。爱情在端午这天开始,鸭子,这一普通的动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小说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翠翠,一个封建时期女性的代表,”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而顺顺的两个儿子,他们崇尚爱情,又有兄弟情,鄙视金钱,敢爱敢憎,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1200字以上 高一
-
边城它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它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它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给我们的只有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这就是边城。翠翠,一个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只能在梦中品尝到爱的甘露的一个女孩,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祖父,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他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他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直到最后他还是带着满心的不舍与无奈离开了她的孙女,那种无尽的忧虑与担心,还有那汹涌的爱,都随着那一夜的大雨哗啦啦的下着,下在了那小孙女的心里,会永远的甜着的吧!天宝,一个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的老实男孩,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浓重的手足之情,失败的落寞在那一刻主宰了他。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多好的一个小伙子啊!傩送,一个翠翠深爱着的男人,他英俊他潇洒他能干,他也是那样的爱着翠翠,甚至为了翠翠愿意独自守空船而不要一座磨坊,坚贞的爱情的力量就在这里。可是外界的一切还是不能让他们彼此维持着这份深深的爱,最终带着对哥哥的歉意,他离开了翠翠离开了这个他所爱的人他所爱的地方。每次读到那段文字——-——“那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眼前又出现了那样凄凉的画面,她——翠翠,默默地守在船头,心仍在被那晚的歌声牵绊着,她守着那承诺,那爱的信念在湘西水畔永远地守侯着他的回来。可怜一个好孩子,真的好心疼她呀!没有了爷爷,没有了疼爱,独自守着那份朦胧的爱情,却不曾知道是否会有结果,黑夜里如果再打雷,她害怕该怎么办?寂寞了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说话,没有人替她的船,也许再也不能在端午节去看赛龙舟。那是多么的凄凉的画面,常常一闭眼就能看见那船上的人影,独独一个人,注视着远方,肩上的白缎在风中飘拂着。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美丽善良的人最终却不能得到他们的幸福?若是大老不死,要是没有以碾米房招亲的事,要是翠翠能在最后一次二老渡河的时候为他撑一次船………那结果又是怎样呢?美丽的湘西畔啊!绿树丛阴的你,民风质朴的你,青山绿水的你,在这段唯美爱情的渲染下,似乎又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我相信,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翠翠和二老的邂逅,总有一天,二老会回来的,因为情未断,爱不会灭,二老忘不了翠翠,爱会让他们在一起的,不是吗?美丽的地方终会迎来美丽的结局,朴素的人们中会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在这里我衷心的为他们祈祷,明天就回来吧!1200字 高一
-
边城读后感人向往的是什么?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1200字以上 高一 读后感
-
《边城》印象沈老先生的一篇《边城》,一下子将我们拉到了他的家乡,那个有着吊脚楼、竹筏、小周的湘西水域。我似乎能呼吸到那充满水汽的空气,清新湿润,人被笼罩其中,仿佛净化了灵魂,脱离世俗,重获了新生。一阵和风吹来,夹杂着几分情窦初开的青涩与美妙,也带来了这个悲喜难定的故事。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情感,在这个自然淳朴的边城里毫无修饰地展开了。那年端午,在河边遇见了他或她,稚趣的言语,意外的邂逅,于是,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便毫无防备地触到了彼此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在那里生了根发了芽,以致夜里的歌声也仿佛插上了翅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坐在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我们和翠翠一起惆怅……我想,大概也只有沈从文才能写出如此宛若自然天成之作了吧。在外漂泊的生活,让他看透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更加激发了他对家乡题材创作的灵感,于是卸去世事,脱下尘俗,便有了翠翠,有了爷爷,有了天保,傩送,有了由内而外散发的纯善温润的人性之美。没有外界的浮华和喧嚣,边城仿若一个世外桃源,质朴自然,又似一曲清丽哀怨的田园牧歌,优美纯真。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沈从文的趣闻,是回忆他第一次做教授时上第一堂课的窘态: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第一节课害羞地站在讲台上十几分钟没说话,又用十几分钟讲完了原准备两小时的课,更在黑板上写下“这是我第一次上课,胆小所以……”的句子惹得学生哄堂大笑。读了《边城》,我才明白这原来只是他如水城一般质朴的真性情流露罢了。而世人将“国学大师”之称赠予他,则又归功于他那文弱的书生气下隐藏着的刚毅。《边城》中的翠翠没有因为爷爷和傩送的离开而寻短见,她只是平静而坚强的等了下去;天保也没有因为催促已心属傩送而颓废或哭泣,因为他是一个男子汉,他选择了下险滩,即使最后面对的是死亡,他也没有退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走的路。一部作品,其实也是作者某一面的真实写照,所以我坚信沈从文大师一定是位质朴、祥和、骨子里透着一股刚毅的文学巨匠。“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起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800字 高一 应用文
-
《边城》读后感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700字 高一 读后感
-
读《边城》有感民族的寓言——读《边城》有感高三(2)班张珂娃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在我初读《边城》一书时,书的内容似乎只是一个发生在湘西苗族异地略带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次细读两遍之后,其实沈从文还在全书中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除了爱情,更反映了当时湘西的一个社会。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1200字 初三 书信
-
读《边城》有感读了《边城》,不知是喜还是悲。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若加个结尾,又似乎是狗尾续貂,毫无意义。人生在 沈从文 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结成一个结捆住了翠翠。但这个结实际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悬崖,让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久,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折断了,翠翠的命运已无法稳定。她像坠入深渊,天保遇险丧命,外祖父的离世,傩送的出走,点动成线,悲剧似乎具有了延续性。 沈从文 先生也许心里也不好受,给了故事一个幻想。虽然是这样,悲剧的惯性仍然冲击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傩送再也没有回来。然而看惯喜剧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让人同时产生两种情感,这大概就是《边城》的魅力。我喜欢《边城》,但我更喜欢书中的边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个淳朴的世界里生活,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飞速发展,边陲小城无法容纳那样淳朴的民风,再也无法成为边城了。我无法再接受一个只在空间上是边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进象牙塔里,躲进《边城》,享受人生难得的安静。可是为了生存,我又无法逃避现实中的世界,我只想认同在某一空间某一时间,有一个边城,能容纳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书中,只有在心中。读《边城》,让我放弃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切繁杂的考虑推理,享受那份独特的淳朴。600字 初一 应用文
-
读《边城》有感在《边城》中,作者沈从文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900字 初三 应用文
-
读《边城》有感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 ,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尽管凤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鲜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但作者却有一种陌生感。回想一下,山还是那么的高峻,水还是那么的清澈,人还是那么的勤劳,天还是天,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变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顽童时是纯洁无暇的,天真的,那时侯未看到现实生活的丑陋,无奈。看到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了。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了挂念;因为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她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男人……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到了冬天,那个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凄凉朴素,忧伤结束了。所有心思浮动,所有山川日月沉静入画中,凝结画中。900字 初三 应用文
-
且行且珍惜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只顾着赶路,无意中会忽略掉很多很多,比如亲情,友情,以及生命中值得珍惜的太多太多的遇见。这些人生的滋味总能在不经意间撩拨起太多太多的思绪。一、亲情眼看着父母的脸上呈现出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的皱纹,头上的白发日益增多,腰身不再挺拔如初,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万千,突然觉得,父母正在渐渐变老。那苍老的容颜,是经历风风雨雨后的岁月见证,更是为了撑起这个家而默默无闻付出的人生积淀。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成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操劳,除了铭记,是不是更要好好回报呢?而这份回报,是不是当父母有时候说了一些不爱听的话,而任由自己乱发牢骚呢?是不是不顾及父母的牵挂和担心,一意孤行地我行我素不考虑后果呢?是不是把父母当做隐形人,只顾自己潇洒快活,而无视他们的存在呢?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父母都是是唯一的,无法复制,所以我们大家要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敬一份孝心:尽心尽力地做到让父母放心,安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痛,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悲哀。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把握当下尽孝的机会,学会好好善待父母,好好珍惜父母!二、友情真正的友情无关风月,而是人生经历中渗透着惺惺相惜的真情!生活中,我们不知道会遇见多少人,而许许多多都成了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那些音容笑貌随着时光的流逝,也便渐行渐远了。患难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一定有多么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但有一颗至诚至真的心,只要需要,他或她都会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帮助。这份友情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心守护,不要轻易地错过。或许,交往中也会滋生出一些莫须有的误解,但是都会在彼此的宽容中变得云淡风轻。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胸开阔,善解人意,会时时处处替对方考虑:急朋友之所急,忧朋友之所忧!博大的胸怀和赤诚的关爱,让人情不自禁的陶醉在那诱人的友情芬芳中,享受那弥足珍贵的真情。也许,很多人会渴求爱情的地老天荒,但我想,友情的心心相念是不是比爱情更可贵呢?彼此懂得,彼此激励,彼此珍惜中所开出的友情之花,会历久弥新地闪耀着光芒,点缀着平凡的人生之路,入心且珍贵。三、遇见每个人都会在红尘中邂逅林林总总的人,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缘起缘灭,缘深缘浅,并非我们每个人所能左右的。源于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于是所有和两个人有关的故事都被划上了休止符。即便一切不再重演,但还是无法克制一再想起当初美好的心念,太多的纠结和不舍,总会让人有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深陷感情的泥潭,欲罢不能。生活开始远离明媚的色彩,怎么都无法泅渡痛苦的深渊。有时候,人为什么就这么傻呢?宁愿守着荒芜的情感苦苦挣扎,也不愿调整自己的心态,朝着阳光的方向奋发。毕竟我们都是凡人,很多事情都是无能为力的,与其在苦不堪言中继续“执着”,何不选择一种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洒脱地转身,微笑着重新面对生活呢?每个人并不是因为某个人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值得自己珍惜的人太多太多,至于不懂得珍惜自己的人,何必苦苦眷恋?那份千疮百孔的感情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应该学会适时的舍弃,才能使人生轻装上阵,才有足够的精力去珍惜值得我们珍惜的所有的人。如果说这个世界有爱才永恒,那么每个人就该在且行且珍惜中继续从容,演绎出?人生不朽的宏伟篇章。初一:冬的温度1200字以上 初一 书信
-
且行且读任平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在这个文明古国里,有恢弘瑰丽的北京天坛,有“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苏州古典园林,有集“四绝”于一身的黄山奇景,更有古今华人为之骄傲痴迷的国学文化——它是信仰一样的存在,以文字为房、标点做窗,这里是诗词筑成的乐园。走进这方天地,用思想去触摸诗词的温度:安宁和乐的《桃花源记》,赠予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淡泊名利的《爱莲说》,铸就我们高洁明志的品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冰冷文字,唤起了每一位国民的良知……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留存的那一首首深情真挚的诗篇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去年寒假里,我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推出《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节目。在年度总决赛的赛场上,选手们对答如流、镇定自若,如入无人之地的表现着实让我佩服。我随着场上的选手答题,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大多数题都不会,只好认真观看节目。在“觅迹寻踪”环节,有道题要求说出一部小说的名字,已给出了三个线索:明代小说、神仙斗法、武王伐纣,我看得一头雾水,选手龚裕阳蓦然答道:“《封神演义》。”我不由得惊讶道:这本书我只听说过,还没有看过呢!仅仅这一题,我就发现我的国学储备是多么匮乏,我才明白平日里看的书的范围有多小。我暗下决心:以后要多读文学名著、积累国学知识,有朝一日定用武之地。接下来又有一道题,要求说出一条古代贸易通道,在只给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两个线索时,龚裕阳便抢答道:“茶马古道。”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主持人赞叹不已,其他选手也佩服他的博学,我更是自愧不如。因为我从未了解过有关“茶马古道”的知识,这回还是第一次听到。经郦波老师介绍,我才知道:茶马古道是海拔最高的一条商贸通道,也是一条民族融合之路,意义重大。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国学知识,是由文字串连的巨章,经诗词歌赋的熏陶,在炎黄子孙们的心中,泛着悠远璀璨的光芒,永不褪色,永不消亡。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让诗词国学、古韵文化充实我们的思想,充实我们的生活。当你看到某种景观或物体时,总能脱口而出几句相符合的古诗词,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想想看,长句亦段在古代竟然能浓缩成一两句精妙绝伦、意味深长的诗赋,可见古代诗人们所花费的心血以及智慧所在。欣赏完《国学小名士》,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到万里之外,静静地思索着,追寻着。我看到愈加发达的祖国,看到在电脑或手机上玩游戏、码字、刷朋友圈的人们,看到汉字的叹息,以及那缕似有似无的墨香。汉字,它沉淀于历史的百转千回,带着松的苍劲、竹的坚韧、梅的魅力,泼墨转锋之间,化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象征之一。中国几千年的跃进,几千年的根基,都伴随着汉字的改进,繁简之分、草行隶篆之变——它,见证了中国的成长。因为有它,无数文人骚客得以泼墨挥毫,抒写豪情;因为有它,我们得以交流沟通;因为有它,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让人们渐渐摒弃了书写工具,字只靠指尖敲打而出,使得许多人拿起笔来都不会写字了。要么书写潦草,要么提笔忘字,闹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这些例子,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汉字是烙在中国古老根基上的历史赠礼,它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母语——它的棱角分明,是在教我们正气不卑;它的优美笔画,是在教我们堂堂正正性情做人;它带着墨客的情怀、庄重的气质,它是中华民族的特殊标志,诠释了“无用之用是大用”……新时代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书写汉字,因为它是中国的根。先祖留给我们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学文化,美好向荣的传统文化,我们就有责任将它们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拿出一支毛笔,饱蘸醇香浓重的墨汁,一笔一画,中华文化的弘扬就从你的笔下开始。虽然《国学小名士》节目已经结束了,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却成为我们不懈的目标。我要努力学习古典诗词,在漫漫人生路上,感悟国学的精粹、历史的变化,让国学诗词伴随我的一生!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1200字以上 高三 观后感
-
读边城后感读边城后感200字放弃碾坊,而要继承一个渡口,在这种物欲横流的年代,算是清新的超俗;她长得很好看,就像是观音,这是千年英雄难过美人关的定律,那样血浓于水的手足也没能打破。每一个女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歌声托着灵魂在岩边采摘虎耳叶,每一个女子心中都装过夹着盐巴的蜜糖,涩涩地甜;多少男子都想天真的想走回浪漫的马路,在月亮升起的初夏,为心上人在山头上放声歌唱……不是每种放弃都要选择生命的完结,会水的鸭子溺死在水里,谁都有理由去怀疑!不是单纯善良就可以逃离生老病死,再亲的亲人,不论我们怎样的依恋,仍就会在生活的轶迹里越走越远,直到我们阴阳两边,所以,要会学给自己一些空间。那个人或许永远都不会回来,或许明天就会回来。生活总是这样模凌两可的给人希望,可是,我们真的需要,不是吗?我关上灯,藏在被子里,瑟瑟的抽泣,为了生命中一切无法挽回的远离……读边城后感200字边城写的竟然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写到人心里去的故事。小城故事,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儿,整个故事就像那条湘西小城的河流一样流过我的心,洗去浮躁,留下清清的溪水在荡漾。好多人都说这个故事不存在,而我却相信真的有这样的爱存在。我相信翠翠在13岁的端午节见到傩送的第一次就没能忘记他,我相信像翠翠这样的女孩会让船总家的大佬和二佬都喜欢,我也相信翠翠在爱情面前的不勇敢。有人说,翠翠的爸爸妈妈虽然真心相爱但情商太低了,否则怎会双双殉情呢?翠翠他们也是,不然就不会这么个结果。可是我说,这就是他们的爱情淳朴的地方,两情相悦,却又扭扭捏捏,不知该如何表达……读边城后感200字边城,小说不是很长,内容也不繁杂,以致看完后回想内容只几句话可以概括了。只有那么一种感觉,一种很清新的感觉,久久不去。前些时候,关于革命,我还说它席卷了中国的边边角角,看来,这边城是个例外。老船夫的纯朴,小姑娘的清纯,小伙子的示爱……无处不是一种悠悠的感觉。小说中有悲苦的情节,如大老的落难,最后老船夫的离世……作者文笔下也没有破坏那种清新的感觉。情节或我不久就可以忘掉,但那种感觉是不会忘的。最后做点无聊的考据。这是沈从文先生的书,我不知这边城指哪里,不会是湖南凤凰城吧?可湖南有解放战争时有名的将军村,也就是那个地方当时很是悲苦,又何以有这种世外桃园的境地?看来我的肤浅与妄论不小。读边城后感200字你们看过沈从文的《边城》了吗?那里面描绘的小城是那么的清新,没有城市的硝烟,有的是朴实的人。翠翠是那么不知世事,让我感到很难受的是她爷爷所承受的压力,在自己面对垂老的时候,想让翠翠有所依靠,可是,不能直接表达自己感情的翠翠却让她的爷爷担下了很多事,要是她直接说喜欢二老,或者说嫁给大老,我想他的爷爷还能在活些日子的。我想说,我们的生命很短暂,有什么想法或者感情都要及时的说出来,不要放在心里,这样也许你能获得意外的惊喜。读边城后感200字周日送孩子学舞蹈,在等她下课的时候随意在运输小学门口的路上闲逛,看到很多卖书的,认真挑选了几本,其中有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回家后先看的《边城》,因为看介绍的时候很吸引我,说是文笔极优美,书里描写的景色很美,充满诗情画意,人物质朴单纯,民风淳朴厚道,就像是人间的世外桃源,是一部极好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是二十世纪仅排在鲁迅先生的《呐喊》之后的一部中篇小说,评价之高可见文章之好了。更多的介绍我现在已经记得的不多了,只是在后来的几天我只要有时间就在看这本书,很快看完了,却回味无穷。1200字以上 二年级
-
读《边城》有感《边城》故事很美,美的惊心动魄,却终未拥有。“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这官路靠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从这淡淡的意境中露出她原始纯粹的裙裾,尽情而含蓄的漾出一只蒙胧悠远,哀伤无尾的调子。它缓缓漾出,淌入人们的本质世界,如一缕柔美的青丝交揉着内心最圣洁的角落。故事发生在湘西,一个遥远,与世无争的地方,一个人性闪耀的梦幻天堂!青翠的竹林深处,升腾起一股自然之气。雾霭微薄,天空澄澈如眸,似山川溪流般温情恬静。溪上清凉的晓风,使竹林晃荡,如激起千层绿的涟漪,直逼人的眼。独特的吊角楼,精致的笼灯,一幅宁静致远的诗意图卷。“吱呀——”一声,木窗被开启,勤劳的当地人民开始了一天的序曲。湘西,如晨雾里水中的仙子,清新脱俗,不染尘世分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在这儿成长,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身边的小黄狗亦如翠翠般可爱真诚。可亲可敬的爷爷挺直了一辈子腰板,支撑着渡船,如一株风雨中的苇草,颤动却坚稳。三年,端午,大老天保,二老傩送,翠翠,命中注定的相遇……天保与傩送,同时喜欢上翠翠。也许二老先种下了情愫,小女孩青春羞涩的悸动,使翠翠时不时的出神。爷爷问:“想什么?”翠翠先是沉默,接着说:“我想的很远……”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出落成一个健康美丽的姑娘,也有心事了。爷爷有意无意的说些新娘子的话题,翠翠,只是脸红。十五六岁,年少懵懂的年岁,在这及格年青人的心路上撒下了青春的萌动。大老走的是车路,聘人说媒。二老走的是水路,隔岸对唱。大老没有得到回应,二老也没有得到回应。可没得到回应并不意味着没有回应啊。翠翠在梦中听到一种歌声,又软又缠绵。她说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多真切的回应,却跨不过那条窄窄的碧溪,攀向二老的心口。我想走马路唱歌那夜是天保与傩送真实的为爱努力吧。大老真诚执着,不愿二老为其代唱,他要保持自己最真的一面给翠翠,丝毫不许做作。但听到二老竹雀般的歌声时,他认输了,不,他不认输,他只是心裂了。两颗纯净如水晶的心,一颗已碎。第二天,大老对爷爷说:“你把宝贝孙女送给竹雀吧。”他心里隐痛着,但他深知二老喜欢翠翠,翠翠也中意二老。翠翠与二老没有过多的交流,最真切的也就是那个端午吧。“悖时砍脑壳的!”“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这几句充满童稚的话,便让翠翠失了神,让二老坚定的对大老说:“她的心里必定有人了。”“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信任与纯真如碧溪溪水一样澄碧,透明。让人难以甚至不敢触碰,仿佛一碰便会染上污浊,毁坏这洁净的灵气。碧溪上,渡船来来往往,却依然平静依旧。正如人心般温暖柔和。有人说,感情总让人忧愁。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与翠翠,下河淹死了。二老傩送,愧疚万分,离家远走。两个善良耿直的青年,就如此的定下了翠翠的命。可怜的翠翠,只能无法抗拒的接受命运的宣判。一夜大雨,挟以吓人的雷声。下醒了翠翠怯懦的心,也打落了爷爷的生命。爷爷,一个爱翠翠至深的人,而过分的爱却如一鼓股暗流,默然的推动了翠翠的命。迟疑与木讷,善良与自卑,一切在冥冥之中,使翠翠的幸福悄然远走。爷爷是爱翠翠的,他老了,不能,决不能让翠翠的母亲的故事重演。他已无能为力再酿一汪眼泪像哭翠翠母亲一样哭翠翠。他无法在再背负任何东西了,他累了。《边城》,一个发生在美丽边缘的故事。凄美动人,无华丽的辞藻,无绞缠的情景,有的只是催人落泪的人性真实感。人们认为《边城》是悲的,是悲剧。但我坚决的说:“不!”悲剧是把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边城》升华了,美已注入人们的内心,沉淀成一颗天然永恒的珍珠。翠翠,一个无知无欲的女孩,就这样与幸福擦肩而过。她的命运会如那坍圮的白塔重又修复吗?无人回答。从此,翠翠与渡船在流动如泪的碧溪上,孤独而执着的守望着……万千错综的情感有时像一绺纠结的发缕,需人来解。翠翠的命谁来解?大概,一定只有傩送吧。呼唤归来,呼唤人性本质。什么时候解,无人可知,正如那无结局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1200字以上 初二 应用文
-
《边城》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十四、五岁时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著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而两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为女子,翠翠却真是特别的。她不应仅仅只是爷爷疼爱的对象、男子梦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难消逝的情结。再读时,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率真,也爱她的含蓄。因为这才是每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心中最纯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应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1200字以上
-
《边城》朋友,当你在工作之余感到累了想休息的时候,当你感慨世态炎凉想寻求一方净土的时候,当你背上行囊准备出发又担心旅途疲劳的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打开一本好书,给自己来一次无需旅途疲劳的心灵之旅,相信这本好书一定会给你的心灵之旅一路增添美景。一直就喜欢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给学生讲课文节选的《边城》内容时,我把这部中篇小说又看了一遍,还带学生看了一遍电影。好的东西是百看不厌的,就像《红楼梦》:戏曲、电影、电视连续剧都演过,现在再次重拍,人们的热情照样不减。这次寒假,再次拜读了沈先生的《边城》,再次被文中的美景所吸引,再次被文中古朴的民风所感动。这里的水真清。你看“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如果你站在这样的溪水前,想必你一定不忍心去动一下那溪水,因为你生怕自己的手会把水弄脏了,生怕自己的手会把鱼儿惊扰了。这里的山真绿。你看“两岸多高山,山中是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山林里,想必你一定会为这生命的绿所震惊,一定会流连忘返。清的水、绿的山,再加上山上的白塔;四周空气是那样的清鲜,色彩搭配是那样的和谐,一切的感觉就像在画中一样。一看到这儿,我就感觉好亲切。小时候,我所在的村庄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春天到来时,桃花、杏花开得到处都是;山下的小溪也是清澈见底,游鱼成群的,山脚下的一两处还有汩汩向上冒的泉水呢!河面不宽,没有渡船,有一座由两根木头搭成的桥。母亲还经常带我到河对岸的粮店去买米、面之类的东西。记得过这座桥时,母亲的手总是把我的手攥得紧紧的,虽然河水并不深,桥离河面也并不是很高。《边城》里的景美,《边城》里溪边的摆渡人,桃花处的人更美。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是美丽的。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天真、勤劳,和爷爷一起撑渡船,对爷爷关怀备至。端午节赛船,放鸭子,她想去看,又舍不得把爷爷一个人留在家里,因而答应爷爷的事又变卦……她善良,不贪财,即使人家告诉她铜板是送给她的,她追出去好远,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这是少女成长中所特有的清纯的美。后来,翠翠路遇了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和羞涩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中国传统女子所特有的娇羞美在翠翠身上可谓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文中的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对爱情的那分执著“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着东方的传统的美德。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二人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高洁。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品中的老船夫是美丽的。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在船上还准备为过路人方便用的东西。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更是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虽然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不能说没有他的原因,但却更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对孩子的无尽的爱。当他感到孙女的婚事无望的时候,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这样的老人难道不可亲可敬吗?在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