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唇边的微笑天使的眼泪900字

死神唇边的微笑天使的眼泪

0
0
900字 初一 记叙文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半死的月下,

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窗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残叶”是中国诗歌一个常用的悲秋的意象,但诗人不愧为“诗怪”,残叶后面跟一个“溅血”,立刻令这首诗不同寻常起来,都说“残阳如血”,想不到残叶也可以溅血,秋天黄叶纷纷落下,诗人想到生命的终结,把一地落叶和一摊血联系在一起,这是怎样一种彻骨的悲凉。而“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是多么令人胆战心惊的笑啊!诗人用一个巧妙的比喻,竟如此深刻地把生于死的辩证法诠释出来了。生命如此短暂,短暂得仅仅是一个微笑的时间而已。生命是那么脆弱,死神随时可以收起他的微笑。人生短暂,时间一去即不可复返,诗人只能在酒与爱的享乐世界里消除痛苦,“半死的月”,似乎暗示了这种行尸走肉的生活,诗人喝着苦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还想

投入爱人的怀抱,诗人用这种方法把痛苦宣泄出来。但诗人又怀疑爱人之间是否是真的知己,长期漂泊使诗人渴望爱,但他又因怀疑而羞怯,固守自己的孤独。诗人是矛盾的,他不甘沉沦、不甘于自暴自弃,反问自己,生命就该在这种饮酒狂欢、寻欢作乐的日子里度过么?诗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也没有试图去找到这个意义,结尾只是重提生于死的关系——生命是死神唇边的笑。开头与结尾重复,加强作品的音乐美,强化了诗歌主题,结构上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相对应,更添悲凉。

这是一首歌颂死亡的诗歌,全诗以颓废的观念审视生命和死亡,仅从表达的感情来说,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倒是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积极的意义。奇特的想象、新奇的形容词使诗中的意象如“半死的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诗中的颓废之感在读者心中慢慢淡化,诗中塑造的形象却活现于读者面前。

此外要特别强调一点是本诗的断句,一直很好奇诗人为什么采用这种奇怪的分行方式,如“溅血”一词,诗人居然把两个字分开两行,又如“唇边的笑”也别强行分成“唇边”和“的笑”不注意还以为自己手上的版本是错的呢。经过一番查证,才知道诗人是故意为之。“新颖的断句法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增强阅读者的接受效果。”

其实,我是无法理解人生短暂和放纵享乐之间的逻辑的,生命短暂就要放纵自己了么?既然剩下的时间不多,那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呢?人生短暂,那就抓紧时间、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用,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活出意义来,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那一次

600字 初二 议论文

其实并不是第一次走夜路。小时候,常牵着爸爸妈妈或小伙伴的手,在洒满清晖的羊肠小道上漫步,那时候,身边有个依靠,天上也有个依靠(有月亮哩!),不觉得有什么。

可那次不一样。没有月光和繁星的夜晚,独行。奶奶家所在的一个小村庄,和朋友出去玩到很晚了,坚持没让朋友送我回来。朋友担心我走不了乡村的夜路,我说我可以的。

和朋友分别的一刻我就后悔了。冬天的夜阴沉沉的,甚至看不见一点星光,“前不见公交,后不见火把,念乡村之寂寥,独行路而涕下。”算了,就这一条路,就这一个人,还是向前走吧,管它什么夜的黑。

凉风吹过,道旁的杂草摇曳着,发出嘘嘘的声响。明明说了不怕,却还忍不住一阵颤栗。摸摸口袋里没装手机,竟死了求援这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去。

走下去才发现黑夜并不是很可怕。这里离墓地还很远,是见不到“鬼火”的(奶奶早就提醒过我走夜路要防着“鬼火”)。冬天的夜倒也寂静,除了北风和杂草的轻声合唱,竟听不到什么杂音。走了十多年的路,第一次走在这么个脱离了城市喧嚣与嘈杂的夜路上,脚步竟也放开了。

走着走着就不怕了,反正离奶奶家还远。竟“欣赏”起一路若隐若现的“美景”来(后来想想还真有点后怕)。凭感觉和那一点微弱的视觉我能发现,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绕过了一大片树林子,冬天的树木裸露着并不怎么好看的枝叉,偶尔一晃一晃,似是在和一路的杂草道晚安。我也一脚一脚用“屐齿”吻着故乡并不温热的土地。不知不觉已发现,这样的景,这样的人,这样的旅途,这样的夜的黑,挺好。

后来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家门口。奶奶家那盏灯在院里一闪一闪,在乡村的夜里特别晃眼。我知道,夜的黑已不再。

夜色如墨,夜风如水,长大了,不怕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