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二月二”
外婆家的“二月二”
我平时住在外婆家,每到星期五的晚上,爸爸、妈妈才来接我回家。那天,我记得是星期四,是我正常上学的日子,可是,外婆一大早就叫我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说是让他们晚上来过节。
“过节?”我顺手翻开日历,一看那天是2月26日,便感到有点诧异,“没听说今天是什么节呀!”
外婆微微一笑,说:“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
“我怎么没听说呀!”
“嘻嘻,你看——连二月二是什么节日都不知道,我们家的‘小博士’真够孤陋寡闻了。”外婆扬扬眉毛,显得很得意。
我知道外婆分明是在“报复”我。前些天,外婆看见街上有很多人在卖玫瑰花,就问我那天是什么节。嘻嘻,连情人节都不知道,真够孤陋寡闻了。可是,今天的我却有点尴尬,连“二月二”是什么节日都不知道,让我这个“小博士”怎么在外婆面前立足呢?
那天临上学时,我给外公悄悄留了一个纸条儿,请他上网帮我下载一些关于“二月二”的资料,并且恳求他为我保密——我一定要在外婆那里找回面子。那一天,我听课时有些心不在焉,一直都在想着“二月二”的事儿。
中午,外公偷偷地塞给我一沓打印好的资料,我便关起门来“恶补”。原来,“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据说,“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农业节气有关。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俗称“龙抬头”。
哈哈,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想,只要我亮出“现买现卖”的关于古代天文学的一点知识,就准能把外婆“镇住”。
吃午饭的时候,我问外婆:“你知道什么叫‘龙抬头’吗?”
外婆还是微微一笑,说:“我外孙子今年小学毕业,而且要考重点初中,这就是‘龙抬头’啊!”
“这是迷信!”我还要继续说点什么,却见外公示意我打住,我就把后面的话咽下去了。外公小声告诉我:“这是民俗,不是迷信。在民俗里,总是寄托着老百姓最殷切的企盼,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
我凝神注视着外婆,发现他的眼神里闪动着一种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大概就是外公说的那种“最殷切的企盼”吧?望着慈祥的外婆,我的心里涌动着许许多多的感动。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怎么过“二月二”,不知道外婆会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我从资料上得知,在“二月二”这一天,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外婆是北方人,会怎么张罗这个节日的伙食呢?
“外婆,今天晚上我们吃什么?”我充满好奇地问。
外婆仍然是微微一笑,说:“保密。”
那天下午的课,我还是听得有些心不在焉。
晚上放学回家,我像猫儿似的悄悄溜进饭厅,只见桌子上摆了满满一盘年糕——好像是从红蜻蜓蛋糕店买来的那种,此外还有几个凉盘儿和一瓶我喜爱的百事可乐。原来“二月二”也没什么特别的呀!
我看见厨房的门欠着一条缝儿,便偷偷地去“侦察”。厨房里,外婆正在把切成薄片的猪头肉往一个大盘里摆。她摆得好精心啊,一片一片的很有顺序,猪鼻子挨着猪鼻子,猪耳朵挨着猪耳朵,摆好之后仍像一个不曾切开的猪头趴在那里。然后,外婆往猪头肉上撒了很多大块的葱花儿和各种佐料,最后放在锅里蒸。
糟透了,真的糟透了!我是从来不吃肥肉的,今天这个节怎么过?
晚上,爸爸、妈妈在桌上对外公、外婆表示感谢,说你们的外孙子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争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一定考上重点初中。
“轮到你说了!”妈妈拉着我的衣袖,“请‘小博士’发表祝酒词!”
我一直看着那盘子肥凛凛的猪头肉发呆,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
“不说就不说吧!”外婆把一大块猪头肉夹在我的碗里,“来,常常外婆的看家菜。”
外公也鼓励我说:“来,快吃吧,这道菜具有美容、健脑的神奇功效。”
在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妈妈四双眼睛的“监督”下,我不得不把那块猪头肉塞到嘴里——说实话,我原本是想趁他们不注意时再吐掉的。没想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后来我竟然大嚼大咽起来,外婆蒸的猪头肉,肥而不腻,入嘴即化,糯嫩可口,那可是相当香啊!
后来,我向外公、外婆敬了酒,感谢他们几年来对我地精心呵护,让我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我没有勇气卖弄关于古代天文学的那一点点知识,只是说,“二月二”是民俗,不是迷信;民俗是大海,我们永远都不能完全读懂它。我还发自内心地说,外公、外婆懂得的东西就是比我多,我要永远向他们学习。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过“二月二”,我希望以后年年到外婆家去过“二月二”。我将带着最美好的人生体验,去热爱外公、外婆。我一定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更多的东西,作为我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我会永远记住——外婆家的“二月二”。
我真的好难过
打开我记忆的小仓库,让我开心,让我难过的事有许许多多。有一件事让我好难过。
在一年的夏天,我接到了外公打来的电话,我的外婆因病情恶化而走了。当时我听了觉得这不是真的。我不相信,妈妈带我来到外婆家。外婆家到处都是白的,我感觉到,路边的花儿没有往日开的那样茂盛,岸边的柳树不再舞蹈。家中没有了往日的欢笑,大家的脸上只有泪水,只有那伤心的泪水,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为什么,为什么
在吃饭时,饭桌上,大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不见饭桌上的议论声,只有僵硬了的脸,我们小孩也不在蹦蹦跳跳了。这顿饭不知为什么,一点味道都没有。我们觉得饭菜味如同嚼蜡。
饭后,我们来到了火葬场,我在一个透明棺材里看见了我外婆的遗体,外婆的脸上还是那么的干净,那样的美丽,脸上有着美丽的笑容,笑的,是那样的灿烂,那么的美丽。当外婆您被送进火炉中的时候,外面传来了我们一家人的哭声。我多么想把您留住。您,知道吗?我们舍不得您走。
当您被化成骨灰的时候,我们把您的骨灰带到了坟地,把你埋在了绿树底下。
外婆,我还想对您说声对不起,在您生病时我拉着你陪我玩。外婆对不起,请原谅我。
外婆弟弟妹妹们在哭,他们也不希望你走。您听见了吗?树儿在为您唱歌,花儿在为您开放,河中的小鱼在为您舞蹈。外婆您听见了吗?您看见了吗?
外婆,我们需要您。我们离不开您。您快回来吧。我们永远等着您。
相关推荐
-
外婆家今天我来到外婆家,看见外婆家的两个冰箱都装满了东西。我问外婆:“冰箱装满了怎么办呢?”外婆说:“我想再买一个,”我说:“呀!还要买。”外婆便和妈妈、爸爸﹑还有我一起来到苏宁电器,我们左挑右选,看中了一台冰箱,而且是双开门的,又高又大。妈妈说:“这么大,应该够用了。”爸爸也说挺不错。导购员开好发票叫我们去收银台付钱,我便拉着外婆的手一起去付了钱,就等着送货员把冰箱送到家。150字 六年级
-
外婆家今天,我去了四年未光顾的外婆家。舅舅说要来接我,下午,舅舅开着一辆小面包来了。“真帅!”以前,舅舅还骑着一辆千疮百孔的自行车哩。一路上,我准备护着屁股,度过颠簸的小路。可我没想到,一条笔直的公路出现在我面前。在外婆家附近,“哇——”我瞪大了眼睛:一片水塘上浮着一群鸭;一旁的果园里结满了果子,田地一亩一亩。来到外婆家,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彩电沙发样样俱全,“嘎吱嘎吱”响的地板换成檀香木的。吃饭了,哇噻,昌鱼丸,炒肉片,青椒炖排骨城市里有的,这二样样有。吃完饭,舅舅带我去了后山,哇,杨梅,樱桃,苹果然后,我去了院子,嘿,鸡鸭成群,一个个鸡窝里,蛋还暖和着哩!啊!四年不见,农村大变样了!2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二月二,龙抬头在我们富饶的清徐县城里,有一个在万物复苏之际,东方苍龙初露头角的日子,那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清徐普遍流传,被大家成为“不成节日的节日”。这是为什么呢?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而在清徐,只和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二月二,龙抬头。”在山西民谚中便出现了这种说法。于是,在这一天,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希望!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惊蛰过去,二月二便也过去了。于是,在二月二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驱毒活动: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清徐有的地方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有的地区,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有的地方,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总之,各种各样的习俗,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经常说:“过了二月二,整个过年才算结束。”的确是,二月二,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职工子弟二校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侯翔500字 六年级 叙事
-
介绍家乡的二月二在我们富饶的清徐县城里,有一个在万物复苏之际,东方苍龙初露头角的日子,那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清徐普遍流传,被大家成为“不成节日的节日”。这是为什么呢?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而在清徐,只和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二月二,龙抬头。”在山西民谚中便出现了这种说法。于是,在这一天,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希望!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惊蛰过去,二月二便也过去了。于是,在二月二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驱毒活动: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清徐有的地方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有的地区,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有的地方,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总之,各种各样的习俗,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经常说:“过了二月二,整个过年才算结束。”的确是,二月二,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是辞旧迎新的节日!550字 六年级
-
二月在晴天里,蓝蓝的天空上万里无云,阳光撒在人们身上,感觉暖暖的,很舒服!在雨天里,银针般的小雨常常飘到人们脸上,一丝丝凉意也随之而来,虽然偶尔让你的衣裳多了一些“花”,但是还是很讨人喜爱!在雪天里,雪儿姑娘用自己的身躯盖住了大地,为大地保暖,此时此刻,不论是大人小孩,都忍不住去抓一把,又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在玩耍中一点儿也不觉得冷,雪娃娃也时不时与你亲热一会,多凉爽!二月,已聚集了春、秋、冬三季的天气,真是“多变之月”啊!200字 六年级
-
外婆的家外婆的家骆荟汁过春节了,爸爸妈妈带我回外婆家。经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外婆家所在的村庄。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在我的眼前展开:淡黄色的梅花,发出了一阵诱人的清香。瞧,那海棠就像一颗颗红玛瑙挂在枝头,随风摇动,就像是在迎接远道的客人。还有那萝卜,萝卜圆圆的,表面的皮白而带青,六片青绿青绿的叶子都向上竖长着,叶子下的萝卜便躲在土里;仿佛像一位害羞的胖娃娃似的。还有那翠绿色的麦苗现在大约已经长到四五十公分了,那麦穗已经出在枝头,就像是在和春天打招呼。油菜苗绿油油的一大片,已经含苞欲放。在这里我见到了一种奇特的菜——儿菜,它的四周挤满了小儿菜,仿佛像一群小朋友围在妈妈的周围,吸取母亲乳汁而成长。一栋两层楼的楼房映入我的眼房,楼上楼下各有三间房屋。进入室内,发现房屋装修一新,家里竟有了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空调,等等。我不觉惊呆了。在我的印象里,外婆家是低矮的茅草房,家里一贫如洗;一旦烧火做饭,浓烟四起。才短短的一年时间,却不知外婆家已大变样。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第一盘菜是外婆做的红烧狮子头,接着是白果炖鸡汤,芹菜炒鸡杂,凉拌猪耳朵等等,满满一大桌。好丰盛呀!看着都食欲大增。想过去回来,外婆都是愁煮什麽给我们吃。吃完饭后,我思考了一下,发现外婆和外公的生活真正比以前提高了许多,比如:现在外婆的家里有了洗衣机,而原来却是用搓衣板洗衣服;还有外婆家的房子,以前是稻草房,现在却是水泥筑成的楼房;原来是台14寸黑白电机,图象模糊的根本看不见人影,而现在是32寸高清液晶彩色电视机。听着爸爸在感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到了实处,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复的改变。这次外婆家之行,让我明白了国富民强的道理。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争取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700字 一年级 状物
-
外婆家的罗汉松我的外婆家长着一株高大又挺拔的罗汉松,这棵罗汉松听外婆说,这棵罗汉松已经有80年得历史了。罗汉松树冠广卵形。叶条伏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楔形,两面肋隆起,表面暗绿色,背面灰绿色,有时被白粉,排列紧,螺旋状互生。一到5月,罗汉果渐渐结果了,先是红色的,到了9月份罗汉果成熟了就变成深灰色的,罗汉果就像银杏一样。罗汉果成熟后,我就摘了一个尝一尝,味道鲜美又爽口,经过我每天给罗汉松浇水,果实长得非常饱满,我摘下了一些给大家一起分享。经过罗汉松这棵树,我懂得原来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只要用心地去栽培,不管怎么样,一定会成功。250字 四年级 状物
-
外婆家的菜园我的外婆住在一个小村庄里,这个村庄叫芦田村。芦田村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没有繁华拥挤的大街,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更没有烦人的汽车鸣叫声,有的只是小溪叮咚的声音和鲜花的清香。我很喜欢到外婆家玩,尤其是到菜园里玩。外婆家的菜园非常美,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菜园在房子的东北角。一进菜园,两棵高大的杨树就引入眼帘。这两棵高大的杨树就像两个坚强的士兵,笔直地站在门口,不让小偷进来偷菜。如果你晚上朝菜园望去,你会真的以为有两个士兵站在那里呢!杨树的左边就是菜地了,那原本硬邦邦的黄土地经过蚯蚓弟弟仔细地松过土以后,土地变得比以前松软多了。外婆就在这里种了许许多多的蔬菜,第一排种的是辣椒,晶莹剔透的辣椒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挂在枝头,好看极了;第二排种的是小白菜,长大了的小白菜可爱极了,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急着从草地里探出头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丽;第三排种的是茄子,茄子的颜色大多是紫色,也有的是青绿色、白色的。茄子可以蒸着吃,可以炒着吃,还可以凉拌。可我特别爱吃外婆做的油淋茄子。每到星期天,外婆都要摘一些新鲜的茄子,先把它切成长条,再在油锅里翻炒,然后加上辣椒、蒜米、香葱,那香味飘向四面八方,叫人垂涎欲滴。油淋茄子茄子吃起来又松软又可口,真让人受不了。平时只吃一小碗饭的我,胃口大开,都要吃两小碗饭。菜地的右边是鸡舍,鸡舍里住了母鸡妈妈和公鸡爸爸还有可爱的小鸡。小鸡刚出生时可爱极了,它的羽毛是黄色的,摸起来毛茸茸的,舒服极了。每天傍晚,他们就在鸡舍里散步。公鸡爸爸走在最前面,小鸡排在中间,母鸡妈妈走在最后面。他们一家三口就在鸡舍里悠闲的散步,其乐融融。鸡舍的西北角是一个小凉亭,里面放了一些柴火。到了晚上,大人们就在这里聊天、下棋。我们小朋友就在这儿看书、做游戏。小凉亭的前面种了一棵橘子树,橘子成熟时,黄色的橘子像一个个金黄的小灯笼挂在枝头。外婆会把橘子摘下来,分给我和妹妹吃。外婆种的橘子不像我们在集市上买的橘子那么酸,外婆种的橘子很甜,很甜,一直甜到了我的心里。外婆家的菜园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里面有许多说也说不完的美丽风景,我爱外婆家的菜园!800字 四年级 状物
-
外婆家的葡萄外婆家院子里的架子上爬满了葡萄藤,那是外婆前几年种下的。转眼间,夏天来了,葡萄藤长满了绿叶,绿油油的叶丛中,一颗颗小葡萄像调皮的孩子一样拼命往外张望。那碧绿而晶莹剔透的,像翡翠球儿;那紫红紫红,滴溜滚圆的,像玛瑙珠儿。密密麻麻的葡萄,是夏姑娘提醒人们夏天已到的喜讯,还是送给人们消渴解馋的礼物?要不怎么会如此让人赏心悦目?我漫步在葡萄架下,陶醉在这误以为用珍珠缀成的世界。“啾啾,啾啾……”可爱的小麻雀唱着歌儿飞来了。它们停落在架子上,低着头,尽情地享受着葡萄的酸甜。呵!葡萄可真有魅力,那香味把麻雀都引来了。这时,外婆拿起一根竹竿,轻轻地在架子上敲打几下,麻雀受了惊吓,害怕极了,胡乱扑闪着翅膀在空中盘旋几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吃葡萄啰!”只见外婆微笑着端来一大盆饱满的、圆溜溜的葡萄。我犹如一只饥饿的狼,早已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拿起一颗葡萄,快速地塞进嘴里细细地咀嚼。哇,一股酸甜的清凉瞬间涌进我的心扉,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外婆却不吃,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我吃得越多,她脸上的笑容就越是灿烂。每年夏天,院子里的葡萄成熟时,外婆总是会把最大最紫的留给我。每当我捧起这一把把珍珠似的葡萄时,就仿佛如一股泉水透彻心肺。而现在的我呢,每当我慢慢品尝着葡萄时,都会突然勾起从前我与外婆的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会深深感觉到被外婆的爱包裹着的那种幸福和美好。500字 六年级 状物
-
外婆家的小鸡在我五岁时,外婆家养了一大群小鸡。它们是那么活泼、可爱,过路的人总得赞上十句八句美言。外婆告诉我,小鸡平时要多走,才会长得又肥又大,吃起来才嫩。早晨,“叮铃铃……”闹钟响了,我从梦中醒来,嘴里还不停嘀咕着:小鸡呀!你越不长肥,我就越要你长得又肥又大。这样说着说着,耳边就传来外公的嚷声:“孙女呀!起床了,太阳快要晒到屁股上了,再不起床,就赶不上吃早点了。”我胡乱刷洗一番,悄悄地走进小鸡身边,然后猛得跑起来,吓得小鸡心惊胆跳,乱跑乱窜,这回我可得意极了,哈哈哈!这回你还不上当。我就不信,每天坚持这样,你就不肥。接着我又紧追不放,虽然累得汗流浃背,但我非常兴奋,因为小鸡们中了我的诡计,我很快就可以吃上又香又滑又嫩的鸡肉了。想到这里,我口水都流了出来了。可一个星期、二个星期已过了,怎么还没有吃上又香又滑又嫩的鸡肉呢?我怀着好奇心,问外婆:“怎么还不可以吃上又香又滑又嫩的鸡肉呢?”外婆笑了笑说:“傻丫头,哪有这么快呀,起码要等小鸡长到二、三斤,才够你这缠猫吃呀!”这时我才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心急,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400字 五年级 状物
-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我的家乡——北京,是个繁华的大城市,可虽说是大城市,却还保留着乡村的习俗。说到北京的老习俗,那可多了去了,什么清明节踏青,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破五晚上吃饺子……可我认为最有文化特色的还要数二月二了!二月二,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二月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写着的《岁华纪丽谱》当中就记载着: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了二月二日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在我们北京这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蔬菜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欢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还有一些北方地区还会食用猪耳朵、猪蹄来庆祝二月二。此外此俗唐代已有记载,可见它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关于“二月二”,还有许多的诗歌呢!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如元费着《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等等。“过二月二的美食,风俗,以及诗歌可真多呀!”我不经感叹道。这时吃饭的时间到了,我又看到了我的弟弟,咦?弟弟怎么剃头了呢?难道这就是剃龙头?对,一定是,那么过一会我们是不是还要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呢?真有趣!看着我面前的春饼,它色泽金黄,上面还有一个个扁平的,大小不一的“小金豆”,再看看配菜,有的绿,有的黄,有的红,有的白,真是五花八门!在把它们卷起来,咬上一口,真是美味极了!我想,这就是城市人的“农村心”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是在繁华的北京,你依然可以看见那朴素,质朴,还保留着那些民风民俗的北京,我想这就是北京的魅力吧!1200字以上
-
二月秋天就要过去了,树上也只剩下几片枯叶零落地挂在枝头,风吹过,光秃秃的大地上又添了几片新叶。枯草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冬天快要来了。“红雪花,红雪花……”一个头发凌乱的女孩在荒原上唱。她的声音让草儿的种子不自由的落下,野兔子也跑来了,似乎这已不再是人类了。大概它们认为这早不能算作人类了。下雪了。雪落无痕,一个吹着萧人走来,落雪无声。那诡谲的萧声在荒原上回荡,清远而幽伤,似乎在寻觅什么。忽然,萧声停了。他的瞳孔里出现了一个面孔,他笑了,灿烂而诡异。他把她带回家,但她一直不肯脱下那长袍,那破旧的却不脏的长袍。他唤她“柯儿”。她却像没听见一样走开了,而且还在唱“红雪花,红雪花……”雪下得又猛了,但仍无声。雪地里氛氲的气息在向她慢慢袭来,她感到温暖,熟悉的温暖。这时,熟悉的歌声在雪地里响起。红雪花,红雪花,潇潇人未还。红雪花,莫徘徊,路边清溪融君悲。点点花溅泪,灯影里,雪凝彻。问君几多愁时,莫把颜色效。红雪花,载心漫溯罢!自由纷飞,别归,别归。柯儿的鲜血在雪地里蔓延,她在用力染红那每一片雪花,但红色只停在空中,一滴一滴掉下。然而,不是雪花模样。她倒在雪地里,嘴里叫着“二月,二月……”他放下萧,抱着她,他看见柯儿眼角残留着几点泪痕。他不禁想起十年前大雪纷飞的季节。温暖的小木屋,温暖的壁炉,烧得红红的火上有“滋滋”的小铁锅,一只大狗趴在炉火旁,闭着眼睛打盹。弟弟总站在雪地里,任雪花飞扬。他说:“哥,你说我们什么时候回家,我好想红雪花,好一片自由的天空,和你一起自由的飞。你说爸妈为什么叫你萧子而叫我二月,为什么他们总说:快了快了,终究还是要来了,哥,哥,哥。“可他从来都不说话,总是站在雪地里,微笑着看着远方。接着,他不敢再想了,他看到了怀里的柯儿醒了,又拿起萧,远去。雪早积到脚踝了,还在下,怕是不想停了。柯儿还站在那儿,害怕刚才的气息跑掉。她刚才明明看见二月了,穿着那件白色的长袍对着她说:“红雪花,你是我的红雪花,我们永远在一起飞。红雪花,红雪花,潇潇人未还。“红雪花,晨徘徊,路边清溪融君悲。点点花溅泪,灯影里,雪凝彻。问君几多愁时,莫把颜色效。红雪花,载心漫溯罢!自由纷飞,别归,别归……”可他就莫我其妙的消失了,她好想追上他,可他去了哪儿!她醒了。她看见了箫子,然而箫子也走了。柯儿在在雪中唱,肆无忌惮的唱:“红雪花,红雪花……”她又晕倒了。箫子抱起柯儿,放进他的黑色长袍里,他想到弟弟的话:“哥,哥,我好冷,好冷,抱着我,抱着我……”他不知为什么,总感到柯儿就是他的二月。柯儿感到温暖,多么熟悉啊,她的二月每次都会这样抱着她唱:红雪花,红雪花……她仿佛看见二月了,他在向她微笑,她笑了。夜匆匆来了,雪停了。箫子看见柯儿笑了,他拿起箫,他不敢面对那段往事,可它们却像蛇一样缠着他。“哥,哥,哥……”二月的声音在寒冷的风里漫溢开去,久久不息。可他,他站在岸边,看着弟弟绝望的眼神,他冲过去,他叫着:“二月,二月……”可他丝毫不能动了,一只大手沉沉钳住他,他看着弟弟在夜色中沉没了。他想自己真没用,爸妈走的时候让他照顾弟弟,他哭了,他向黑夜那边追去,可他只看到无尽的黑暗。他看见远处一双眼睛,思绪停下了,那目光熟悉却陌生,转瞬就消逝了。他把柯儿放进屋子,转身又出去了。他的箫声又在这没有月亮的夜晚响起,他听见弟弟在哭泣,看见黑夜中全中弟弟的影子,他忽然想起弟弟写得那首词:红雪花,红雪花,潇潇人未还。红雪花,莫徘徊,路边清溪融君悲。点点花溅泪,灯影里,雪凝彻。问君几多愁时,莫把颜色效。红雪花,载心漫溯罢!自由纷飞,别归,别归。他觉得自己像丢了自己,是的,十年前,当弟弟被带走的那一刻,他便丢了自己,弟弟常说:一个人,总有他的中心,当他丢了他的中心,他的人生将不会完美。他确是丢了他的二月,他的中心。他疯狂地练习魔法,将雪花变成春花的模样,好晶莹的春花。雪,在朝阳边上下起。不知为什么,全是春花的模样。柯儿又在唱:红雪花,红雪花……这次她好像很高兴的样子。满天的春花落在她头上,她的声音慢慢变大,变得凄厉。箫子感到一股强烈的杀气从柯儿那边透过来,他冲出去,可一切都迟了,柯儿躺在地上,鲜血汩汩流着,雪花,白色的春花变得那么鲜红,那么刺目。箫子看见那双眼睛,那个夜晚的眼睛,他感到了悲哀,只是莫名的悲哀,他用自己冰蓝的血液凝成古魔法天门最后一招——天地共悲。箫子看见了那双眼睛竟有泪滴。他没有力气移动,撕开面具,他看着柯儿,他喃喃着:“二月,柯儿,红雪花就是红色的春花,只有鲜血在二月流动时,雪花会是最灿烂的红雪花。二月,二月……”但他永远不知道,他刚杀的那个人就是二月,为了救他的中心而自愿坠入魔道的二月,箫子的中心。柯儿的中心。红雪花,红雪花,潇潇人未还。红雪花,莫徘徊,路边清溪融君悲。点点花溅泪,灯影里,雪凝彻。问君几多愁时,莫把颜色效。红雪花,载心漫溯罢!自由纷飞,别归,别归。1200字以上 高三
-
外婆家的路除夕的钟声刚刚敲响,妈妈又重复她每个年头必说的话:“依依,我们明天去给外婆拜年!”一听这话,我像触电似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条坑坑洼洼、毫无生气的羊肠小道。我的头摇得像泼浪鼓:“不去!不去!我才不想大年初一就走那条烂泥路呢!那太不吉利了!”记忆中,外婆的家坐落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外婆家的路是一条凹凸不平的、弯弯曲曲的水和泥的路。回家乡,要坐将近两个小时的车,再走十几里山路。要是遇上雨天,山路更是泥泞不堪,在那条上路上,记不清我到底摔了多少跤。荒山野岭,只有稀落破旧的土砖屋来欢迎我们这些远方来客。每次回去我都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然而,再苦,我得忍着,那里有我妈妈的妈妈呀。出于尊敬,我口从心不从。然而面对软磨硬泡的妈妈,面对疼爱我的妈妈,最后,我只得含泪点头。然而今天却出乎我的意料,妈妈并没有像往年那样苦口婆心的劝我,而是神秘的一笑,说些让人半天琢磨不透的话:“依依,这次不去你可不要后悔哦”“后悔!?不会吧!我才不会后悔呢!哼,想让我上当,远着呢!难道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马路?难道低矮的农家小屋变成了旅游景点?不可能!我不去,外婆才难过呢。要有后悔的事,您慢慢道来。”可母亲硬是咬紧牙关,不透半点风声,像保守国家机密似的。最后,母亲只丢下一句话:“去不去由你!”这倒是个难题……初一清晨,我便和母亲拎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开往外婆家乡的汽车。车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售票员满面春风地招呼着,祝福,问好。而往年的客车破烂、冷清,售票员像借她一斗米,还她一斗糠似的。没等多久,车子开动了,方正的铺面远去了,笔直的水泥路远去了,车子进入山区。奇怪,山上怎么有那么多挺立的小树?山路怎么成了水泥路?莫非坐错了车?我还是不明白怎么回事,不时看看妈妈,妈妈也在看我,相视一笑,忽然我发现妈妈似乎年轻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也不是那么清晰了。很快到了“目的地”。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平整的水泥大道。这不是通往外婆家的那条羊肠小道吗?“依依,是在这等摩托车还是走路过去啊?”妈妈的话把我从疑惑中拉了出来。是的!展现在我眼前的已不是泥泞小路了。好奇心再一次促使我下决心步行前往。妈妈露出了笑容。我一蹦一跳地走在妈妈前面,仿佛听见妈妈在自言自语:“还是改革开放好!要想富,先修路啊!”踩在平坦的马路上,走在蓝天白云下,身在青山绿水旁,扑鼻而来的是泥土的清香,清脆的鸟啼盈耳,甘甜的泉水沁脾。我全身心轻松,有使不完的劲!我不再怀疑外婆家乡的变化,不再猜测妈妈的笑意,我明白了妈妈说的“后悔”的含义。如果不来一饱眼福,的确是个遗憾。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外婆家门前,眼前是一幢外墙都贴上了白色瓷砖的楼房,漂亮极了!不见了那破烂不堪的土砖房,不见了凌乱不洁的农具。大舅一家人见我们来了,满面春风出来相迎,燃放鞭炮,盛迎远方来客。我们互道祝福,其乐融融!“你们怎么才来呀!”是外婆的声音,闻声望去,只见外婆穿着她的大红棉袄从漂亮的屋子里走出来,她牵着我的手说:“依依,怎么样?外婆这里变了吧!一路上没有摔跤吧!”“怎么会呢,外婆。我来了十几次,摔了几十跤,把山路都感化了。”我冲外婆一笑。“依依,要不是搞山区开发,你摔几十年也是白摔,只怕摔得我的外甥女都不敢来了。”大舅发话了,“山区要开发,修路先上马。”“是呀,是呀,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运输方便,山里的东西运得出去,外面的东西运得进来。我们就靠它富裕了!”外婆家乡的路,是一条开发之路,与时俱进之路,奔小康之路!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
-
外婆家的小院这些天来,总是会梦到外婆家的小院,也许这是人内心最深处潜意识的一种发挥,因为对小院最近的记忆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我知道,有关外婆家的小院,我早该写一些东西了,我怕记忆经不起时间的冲刷,那些心底最深处的点点滴滴,也许会在许多年以后逐渐退色。或者等到那个时候,我就再也记不起外婆家的小院了。??外婆家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到了我们这里落户在乡里的一个小村子里。故乡有一个大水库,故此我们乡便得名库区乡,而从外婆家的小院往南看正可以看到不远处的水库。外婆家没有堂屋也没有院墙,似乎小院也因此开阔起来了。堂屋所在的地方只是一块隆起的倾斜空地,再往后是两米多高的土阶,土阶的上面靠边是一条路,路里面又是住户人家,像这种地形在我们丘陵地区是很常见的。外婆家里东西各有两大间房子,西边两间房子的南边又有两间草房,正对草房的宽阔通道便是外婆家的“大门”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堂屋的那块空地是我和表姐表哥的游乐场所之一。土阶上面边沿尽是长着密密的灌木丛,有的成了小树,从边沿伸向了空中,于是树上盘旋缠绕的菟丝子便会接二连三的从上面垂下来,有风吹来左右摆动,仿佛跟门帘子一样。在这块空地所能留下的记忆,除了我们经常玩过家家之外,其余的都模糊了,再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随着回忆脚步的前进,我很清晰的往事都是发生在那两间草房前面的空地上了。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水池子,是作什么用的倒记不起来了,反正里面会经常有水,我会到水库边上捡了海蚌放到里面、捉了小鱼小虾养起来,然后没有事的我就天天看我的小宠物玩。舅舅再我后面专心的作着木工活,不时的传来锯和刨子得声音,我会拣起一个很长很宽的刨花,把它扯平,戴到眼睛上,仿佛是真正的眼镜一样。??空地下边是一条小路,小路的边上长着并排的几颗大柿子树,那是外婆家刚迁移过来的时候栽下的,长了多少年了连外婆也说不清楚,总之尽管我一直试图能抱住它们,但我从来也没能完成我的心愿,站在它们面前,似乎我永远都是那么渺小。夏天来的时候,几个大树组成了遮挡阳光的天然屏障,树阴底下就成了避暑的胜地,每每这个时候外婆总会在地上铺一张草席,我就躺在上面午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是睡不着的,我在想隔壁的伙伴什么时候会来找我,我们下午能去什么地方玩呢。外婆早已心知肚明,就开始给我讲故事,大多是陈谷子烂芝麻的故事,不过也有比较吸引人的,听着听着我就进入了梦乡。这些曾经有一定吸引力但是老的发霉的故事,现在我却一点也记不起来了,可是那几颗茂盛的柿子树和那些鲜红透亮诱人的柿子后来经常在梦里出现。??从我记事起,外婆一直都是烧香拜神吃斋饭的,而且外婆总是会把任何一张带有字的纸塞到墙缝里,哪怕是一个小纸屑。外婆住的东边土房子山墙上的缝隙里,几乎满满的塞着纸,外婆还不让别人动那些纸。这个原因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外婆是不识字的,也许外婆把带有字的纸看的很神圣吧。??外婆家离水库很近,但是外婆从来不允许我一个人到水库边玩,因为水库的水太深。外婆忙着别的事的时候,我就会偷偷的跑到水库边来。往远处看,有很多打鱼的船只来回的移动,汽船突突的马达声和小船木浆划动的声音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在我附近的岸边,有捡海蚌捉小鱼嬉戏的小孩儿,和钓鱼钓虾的老头。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就会坐在石头上看水面上的倒映出来的通红的夕阳,直到听到做好饭的外婆远远的叫着我的名字。??记忆载不动那么多的往事,到头来我才发现我所能写出来对外婆家小院的描述实在是少的可怜。想想外婆去世也有七八年了,可我始终没有在外婆去世前见外婆最后一面。希望写的这短短的一些文字能补偿一些我对外婆的歉意,告诉九泉之下的外婆,我一直没有忘记外婆和给我带来快乐童年的外婆家的小院……1200字以上 高一 叙事
-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故事一: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故事二:民间相传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实质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二月二剃龙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