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盛秦1200字以上

梦回盛秦

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梦回盛秦

——西安寻秦之旅

王轩宇

今年五一节前,我们学习了《秦兵马俑》一课,我格外向往那丰富、博大的秦文化;于是,到了五一节时,我和妈妈就开始了这次“西安寻秦之旅”。

(一) 秦始皇帝陵

到了临潼,刚下车,我就和妈妈马不停蹄地奔向此次“寻秦之旅”的第一个景点——秦始皇帝陵。

汽车奔驰在灰黑色的沥青面公路上,没20分钟就到了秦始皇陵。过了检票口,我眼前突然一亮,这里陵园内处处碧绿一片,道路两旁树荫夹道,

鲜花遍地。在绿树掩映间,有一条幽静的?石板小径,通向远处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小径的尽头是一块石碑,碑上用小篆写着“千古第一帝”五个大字;石碑周围开满了紫色小花,散发着迷人的?[香。绕过这儿,就来到了秦始皇帝陵前。秦始皇帝陵又方又大,像座小山,正中一条石阶路笔直而上,路边两旁是满目葱翠的石榴树和开满枝头的石榴花。远望?山碧黛,近看绿树红花,我不禁赞叹起秦陵的美景来。

踏着石阶,我们开始登皇陵了。宽大、厚重的石阶路两侧,是一眼望不见边的石榴树,整个陵丘象碧绿的海洋一下子包围了起来,一朵朵红艳艳的小花,在露珠的衬托下如同塑料花一般。将近十分?的攀登,我和妈妈终于登上了陵顶,俯视北面,田野、公路、城市,游人往来不断。眺望南方,山峦连绵起伏,络绎不绝。由于今天天气有点阴,远处虽有一层厚厚的云霭,但这些飘荡的云雾并没影响到秦陵的景色,反到给群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以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骊山脚下,当初赢政为什么要把他的陵墓选在这里呢?就是因为这儿的风景秀丽,群山巍巍,株壑(he)青翠。传说中的女娲就生活在这里,褒姒一笑失江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郦道元在《水》中说:骊山山南产玉石,山北产黄金,是个好地方。因此秦始皇特别喜欢这里,就把他的陵墓选了在此地。

秦始皇帝陵修筑的时间延续了三十多年,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第五次东巡在返回咸阳的沙丘时病死,始皇陵的工程还没有结束。他的遗体运回后,埋入骊山陵墓,秦二世让后宫没有生过孩子的宫女一律殉葬,并且活埋了许多修陵的工匠。《汉书•刘向传》中说:秦始皇帝时,“多杀官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

秦二世虽然做了一些始皇陵的扫尾工作,但由于农民的起义又被迫终止了,可以讲整个皇陵的工程并未尽善尽美。

(二) 精美的铜车马

游完秦始皇陵,我和妈妈又乘公共汽车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入博物馆里,我们先去参观了综合陈列楼。

在综合陈列楼内,通过漫长的台阶,我们先见到了两只放在玻璃展柜里的青铜鹅;这青铜鹅做的出神入化,为秦始皇帝陵陪葬坑中的青铜禽类,是2000多年前秦代珍贵的历史文物。

在青铜鹅展品旁有一条光线幽暗的走廊,通过这条走廊时我的心情激动极了,因为我终于可以看到精致、精巧、精细、独一无二的铜车马了。过了长廊,我眼前豁然开朗,在宽敞的展厅中间,两辆铜车马分别放在玻璃柜内,柜子上方有两盏发出微弱黄铜色的灯光,使这两辆铜车马更加显得古朴、典雅。

这两乘华美的铜车马是考古工作者1980年12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地面7.8米深的地方出土的。它是按照秦始皇御用车队中“五时副车”的形象仿造的,象征着秦始皇帝銮驾的一部分。尺寸为真实车马的二分之一,人、马、车全部青铜仿制,并配有大量金、银配件和彩绘装饰图案。这组铜车马按出行的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两乘车都是单辕双轮,前面有四马驾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等级最高、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架完全摸拟实物而且保存完整的铜车马。

一号车:古称立车,又叫高车、戎(rong)车,是一辆开道车。总重量1061公斤,通长2.25米,通高1.52米;戎车较短,整个车体小巧玲珑。车身为方形,驭车人立于中间的青铜伞下,伞面为圆形,表示“天圆地方”。在装备上以武器为主,车舆(yu)外侧挂有一副弓弩,左侧有箭?(fu),在轱(gu)?内还插着一面盾,这是目前在考古发掘上出土年代最早、形状最完整的盾牌。舆内御官俑立于伞下偏右侧处,他身佩长剑,腰系玉佩,头顶?冠,足蹬方口翘尖履,目光略略下视,神情专注。

二号车:古称安车,又叫(liang)车,是车主乘坐的车。二号车通长3•12米,通高1•06米,总重量为1241公斤。后面的车舆象只大乌龟,表示延年益寿。车舆分前后两部分,前室较小,是御官坐的地方。安车的御官俑与高车的御官俑相比,服饰大体相同,而神情却异,更显得谦恭?慎,安车后室宽大,有三窗一门,是主人乘坐的地方;车窗全部可以自由开合,所有窗板均镂空铸成菱形花纹小孔,用来调节空气,具有通风保温的作用,还能起到“猫眼”的功能。

铜车马的造型令人赞不决口,而它的彩绘更增添了铜车马精美的艺术效果,使铜车马更加光彩夺目,锦上添花。车体上的彩绘都是采用矿物原料,其中以白为主。在秦始皇庞大的车队中间,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所谓“五色”,指的是阴阳五行说,把空间和地域分为五个方位,用五种颜色来代表:南为红、北为黑、中为黄、东为青、西为白,五方各有神司,五行五色,相生、相胜,轮回不绝。这是一组以白色为主题色调的铜车马,它代表了西方方位。

这两乘铜车马由3000多个组件组成,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铆(mao)钉、子母扣连连接等十几种工艺。装饰的缨络采用青铜拔丝法,直径只有0.3—0.5毫米。更为精湛的是二号车系呐罡牵E圆型,面积2•3平方米,出土时已破碎为一百九十九块,修复时,专家发现蓬盖上没有焊缝,也没有锻打的痕迹,说明它是铸造而成的,最薄的地方为1•5毫米,最厚的地方只有4毫米。

看了铜车马,我们又看了铜箭,铜方中等珍贵文物,我心中不由得发出赞叹:秦代的铸造工艺水平太伟大了。

(三) 雄伟壮观的兵马俑军阵

欣赏完辉煌的铜车马,我和妈妈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综合陈列馆,来到兵马俑一号坑展厅参观。

刚进入展厅,一股淡谈的黄土气息就扑面而来。来到栏杆旁,我不禁怔住了,虽然在影视、书刊上见到过兵马俑的影像,可我还是对这宏大的兵马俑军旅陈列所震撼。俑坑中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排列成了一个庞大的军阵。

一号坑是三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兵马俑坑,它是一个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军阵,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古代军队作战要排成一定的队形,称之为军阵。一号坑是一种八方阵的布防,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组成。前端有列手持弓弩的轻装步兵佣组成的横队,每68个佣,计204个,这是军队的前锋。前锋之后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38路纵队,这是军队的主体,主体部队大都手持戈、矛、戟(ji)、弓等。在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面向后方,这是军阵的后卫,以防敌人从后部袭击。根据陶佣、陶马的密度推算,一号坑如果全部发掘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战车45乘。

二号坑是一个最复杂的兵马俑军阵。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还未发掘,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一半,约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质兵马俑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与一号俑坑不同的是,二号俑坑平面呈曲尺形。它由以下四个方阵组成:

俑坑的东北方是弩兵阵,共有332个弩兵排列在其中。它中间是160个跪射俑,四周是172个立射俑。这种编列与弩兵作战特点有关,立射俑位于阵表,跪射俑居于阵心,轮番射击,使敌人无有可乘之机。

俑坑的南端是一个驷马战车方阵,共排列战车八列,每列八辆,共有战车64辆,本为木质,已遭焚毁。现仅存遗迹。它的中部是四马系驾的单辕(yuan)车,车上中间为驭手,车左、车右各有一个一手持长兵器,一手作按车状。车的前后没有跟随步兵。

俑坑的中部是战车、步兵、骑兵结合的长方阵、计有战车19乘、骑兵8骑、步兵300人。这种战车在前,后跟徒卒,骑兵侧立于阵尾的编列方式,是商周以来车阵从未见过的情况。

俑兵的北部是骑兵阵,以6辆战车为先导,共有骑兵108骑,骑士立于马的左前方,四匹马一组,排成整齐的长方队形。这个骑兵阵的存在证明了骑兵在秦代已经是一个装备齐全的独立兵种。

这四个小阵合则成为一个大阵,分则成为一个个各自独立的作战单位,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特殊军阵。

三号俑坑的规模最小,已全部发掘,只有520平方米,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从发掘情况来看,三号坑可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木质战车1乘。目前可确定三号俑坑应是兵马俑军阵的指挥机关,理由如下:

(1)三号坑所在的位置正好处于一号坑、二号坑的后部。依此来推测三号坑为一号坑、二号坑的指挥机关。

(2)俑坑东端门道下车马房中出土的战车髹漆彩绘,车上有华盖,车上的乘员头带长冠,表明级别较高。

(3)另外北厢房发现有残鹿角1件,动物枯骨1堆,此厅可能是战前占卜、祈祷活动的场所。而南厢房可分为厢房、甬道、正厅、便房,均有武士分列警卫,可能是当时的议事之所在。

综观秦俑军阵,可以反映出秦军作战并非仅使用单一兵种、阵法,而是常用多兵种、多单元、多手段、多样战术的合成阵法击敌。秦俑一号坑步兵军阵坚固有力,二号坑技术兵种机动灵活,三号坑警卫队戒备森严,这种合成阵法具有高效能、战斗强的的显著特点。

秦兵马俑是秦统一中国后的历史文物,秦的政权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取得的。秦兵马俑这些文物珍品,再现了秦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了解秦帝国的历史提供了有据的佐证。

现在的发掘仅仅只是秦文化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谜在等着我们刻苦学习后去探索、去研究。

作者所在学校: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初级中学 初一•十班

作者通信地址:渭南市胜利大街105号    邮编:714000

武当-天下第一山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抒情散文

武当山集幽、奇、秀、美为一体,四季风光不同,景色各异。

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飘雾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季银装素裹,冰柱撑天。

登峰远眺,群峰犹如繁星点点,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清风送爽,玉宇澄清,飘飘欲仙之感,油然而生。

相传,黄帝治世,有静乐国太子在武当得道升仙,后,受封为

玄天上帝荡魔天尊

,春秋之老子、尹喜真人均在此山修行,南北朝时,更是隐修此山者四百余人。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武当功夫辉映后世、照耀千古。

武当派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苍苍河岸,雾色茫茫。梦里佳人,宛若水中央。

红笺小字,道不尽平生惆怅。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林灵素放下手中狼毫青管,深深的叹了口气。窗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天来了,满山的青翠,草长莺飞,姹紫嫣红。

往年的这个时候,自己都会陪着函芝师妹去踏青,放纸鸢,欢声笑语,重重叠叠。

那年春暮,庭院里有一树才吐艳的石榴。他折下一枝送给师妹,微风里,颤颤初开的红花朵,灿烂如霞。

师妹的脸淡淡地红了,清晨阳光下鸦髻低垂,白皙的尖尖面孔,近于半透明。

红晕,一层柔糯地漫上来。

他以为满心的爱恋,会如那石榴一般,开花,结果,水到渠成。

哪知花影入水人入梦,幽幽独眠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只落得这满目漆黑的昏盲。

自从那状元郎黄裳来到武当山,师妹的眼里、嘴里、心里,看到的、念叨的、想的便都是他。

才子佳人,花开并蹄,蝶生双翼。朝朝暮暮,两心相悦。

林灵素看在眼中,痛在心里。

他岂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世上八荒四极,六道轮回,也只有一个函芝师妹而已。不是不明白的,只是天意如此。

说到底,所谓青梅竹马,所谓两小无猜,在师妹心里也不过都是兄妹之情。

到头来竟是什么,什么都不曾拥有。

他知道黄裳来武当山是奉皇命来收集各种道家经典,为的是刻印全版的《万寿道藏》。

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

自然有许多典藏的经书。

师父张玄素乃第三十二代张天师,武当派的现任掌门人,也是函芝师妹的亲生父亲。

师父的普通经书经常借给朋友和徒儿们观读,但伏魔殿中珍藏的一些失传的典籍却从不外借,甚至于自家徒弟都未曾见过。

据说是因为师父年轻时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一个让他终生后悔的错误。

那是四十年前,师祖在一本失传的北周的《玄都经》的空白处写下了小无相功的秘籍,这本是逍遥派的独门心法,神奇独特,但由于师祖和无崖子私交甚密,得此武功口诀。

后来,师祖仙逝,却没有将此记载告诉师父。多年后吐蕃和尚鸠摩智前来武当山借阅《玄都经》,师父欣然同意。

以至于小无相功流入吐蕃,给中原武林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师父后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终得于事无补。

从此以后,便立下规矩,伏魔殿中的典籍不得外传借阅。

黄裳于是吃了闭门羹,许多早已不在世间流传的道家经典依然无缘得见。

林灵素明白黄裳的失望,但于私心是希望他快些离开的。

师父曾说,武当武功有“五不传”之戒,

即“柔骨质脆,心险,好斗,狂酒,轻露”者,不可传。

他自己也知道,身为武当弟子,要仁义为先,心襟开阔。

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能相舍,不如相忘于江湖。

林灵素清楚,这是谎话。最起码,他是做不到的。

特别是当他不经意间听到了黄裳和师妹的谈话,得知黄裳要师妹帮他翻阅道经的时候,

愤怒充满了那颗野性咆哮,蹄如奔雷的心。无尘的皮相内中,怒尘滚滚滔天。

他说要去师父那里揭穿他们两个私授道经的事情。

然后他看见师妹的一泓秋水般的双眸如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细雾,

那雾后面,

似乎有一个人的影子。

他的心又被一种叫做爱恋的东西撕扯,

隐隐作痛。

三十年来寻刀剑,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他终究狠不下心来做任何对不起她的事情,只徒增悲伤在自身罢了。

可武当多少年的经典秘籍,就要这样公布于众吗?

师父真的什么都不会发现吗?

一切都在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抒情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