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能生巧之我见
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过一篇文章——《卖油翁》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技当熟止尔”
。这是卖油翁能把油从铜钱的方孔里倒进油壶时问众的解释。乍一听,我觉得不无道理,可细细琢磨,真的是这样吗?
假如一个人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那麽他就一定能够得到通往智慧之宫的钥匙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人们只顾埋头苦干,力求熟练,却不去找窍门和捷径,只遵循客规律,不去打破成规陋习,一味的干下去,即使是拥有了再熟练的技艺,但社会是在发展的,这样,最终会被社会淘汰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们使用古老而又繁琐的织布机去织布料,为织得更多更好的布料,而去苦练织布技能,而不去改进和创新织布机,最终不能如愿以偿。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终究会被淘汰,这样的“熟”
能生“巧”
吗?
举一反三,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力求把课文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遇到常规的题目便去死套公式。即使这样,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了创新类型的题目,这样同学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满脑子的公式定义此刻却一个也用不上,无数个昼夜的努力全部都付诸东流。
可见,“熟”
不一定都能生“巧”
,关键在于熟练技艺的同时,要敢于开拓和创新,敢于寻找捷径和窍门,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熟能生巧。
自荐--提高自己能力的最好办法
自荐,就是推荐自己,以争取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做事情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讲到自荐,大家都想到毛遂。秦王攻赵国,赵王命平原君赴楚求助,毛遂自荐同往,毛遂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智,使楚王答应联盟,联合攻秦。由于毛遂的自荐,争得了为赵国服务的一个机会,解救了赵国的一场危机。自荐本身基于信心,如果不是对自己处理问题、完成使命有必胜的信心,毛遂大概不会有勇气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终日不决之时用自己的口才说服楚王,那么,自荐就成了可笑之举。
相反,如果不自荐,很多的人才就不会被发现,人才就难以有大的作为。有些人有才能,但不敢主动争取机会,只在那里怀才不遇,爱默生说:“伟人从不哀叹生不逢时。”当今社会,已不再像以前了,大学毕业后,不会再给你工作,而是自己去公司应聘,推荐自己。因此,竞争更为激烈,无论从抓住机遇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能力的角度看,自荐都是必要的。推荐自己在社会上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
因而,自荐就成了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一种生存技巧,一种知识,尤其对我们青少年更应如此。
打车记
唉,虽说是星期天,可我们作为本校众生的“头”,还是得照常上课。下午三节全是数学课,这可苦了同学们。一个下午在迷迷糊糊中渐渐过去了。等收拾好书包走出教室时,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中竟飘起了雨,密密的斜织着,形成一到透明的天幕。雨虽不算太大,但由于没带雨伞的缘故,很快,我们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全沾满了小水珠。走了一段路,雨比刚才明显大了些,为了保护好“革命的本钱”,继续“战斗”,所以我们不得不:大车。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一幕景象:我们三人冒雨站在马路边,满身是水,一见车就拼命晃起手臂。一辆,两辆……车辆不断地从我们身边经过,但都已经有人乘坐了,所以至今仍未打到一辆车,身体却被过往的车辆带来的风刮得一阵哆嗦。
又一辆车从远处驶来了,我飞快地扬起手臂晃啊晃。车子减速,最后停在了我们面前。三人欣喜万分,欢呼着“终于得救了”拉开车门准备上车。就在这时,事情发生了变故。在我们拉开门的同时,这辆车的另一扇门也被谁拉开了。一个小女孩爬上车来,在她后面,是位年轻的妈妈。小女孩大约有四岁吧,她穿着一条漂亮的花裙子,而且,裙子,是干的!那么……我把目光投向年轻的妈妈,她全身上下都被雨淋湿了,手中还提着一件湿淋淋外衣,大概是给孩子遮雨用的吧!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顷刻间涌上了我的心头。当年轻的妈妈看到车子另一头的我们时,她也惊讶极了。世间还有这么巧的事!双方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只有车中的小女孩笑得天真无邪。
雨又下大了……最终我们还是没有打到车,再所难免的,我们都成了三只“落汤鸡”。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被伙伴滑稽的样子逗笑了!
相关推荐
-
美丑之我见美丑之我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自然的美,使人赏心悦目;艺术的美,令人心驰神往。但是,追求美、创造美却不是人人都会的。这里就是美丑的问题。天生丽质,是一种美;生来就“对不起观众”可以看做丑。这种爹妈给的外表,很难改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只注重外表美,而忽视内心的修养,这样的美是片面的、浅薄的,缺乏力度的。不是吗?有些丑的,通过整容、装饰,可以暂时给人美的感觉,但时间一长,还是会觉得丑的。那么,什么算是美的重要标准呢?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可见,“可爱”才是美的重要标准。《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其外貌十分丑陋,但他却有十分美好的心灵人们同情他,为他的行动多感动。而那个太阳神,虽然有着美丽的外貌,却干着十分凶恶的事,还有什么人会觉得他是美的呢?其实,一个真正的生命力的美还在于心灵、思想、才干。俗话说,花美在外边,人美在里面。它凝聚了古今中外人们的审美体验。一切可爱的,都是美的;一切可恶的,都是丑的。400字 初一 记叙文
-
鲁迅之我见自知资历尚浅,在评价一位文学巨匠时无从下笔,也不曾想过,要把矛头对准一位已过世的大师,但终其一生,他的确令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将感受到一丝愚昧。对于他心中的“责任”意识,我是略有些无语的,他可以说是成功毁掉了一位花季少女的人生。朱安是包办婚姻里他的妻子,对于这个素未谋面的女人,鲁迅应了下来,新婚之夜,两人同床异梦,既是如此,又何必娶她?您觉得自己对她有责任,那么在你们未成亲前,总是没有吧,退婚对女性造成的伤害很大,可比起一个人孤独终老,这又算得了什么?因为“责任”,朱安这一生,便是毁了吧!其实两个人本不该成亲的啊!鲁迅会在后来遇上陪自己度过余生的许广平,而朱安也不至于每天都被“囚禁”在周家,看着自己的丈夫与其她女人成双入对。女人都是善妒的吧!她朱安再受老太太喜欢又如何呢?鲁迅正眼看过她?所谓责任,不过是自己的愚昧与自私融为一体。我这样说不是在批判鲁迅先生什么,只是就事论事罢!怎么说,他大抵是把朱安当作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就该自己掌控,那,朱安呢?莫名可笑。鲁迅终是负了她,也从未承认过这个是却不是的妻子。真正的人生赢家一步一步靠近鲁迅的心,二人最终有了位独子——周海婴。这一切,该是朱安梦寐以求的,只可惜,造化弄人。朱安还是输给了封建制度,输给了鲁迅口中所谓的“责任”。纵观其一生,可悲!鲁迅先生的光环笼罩了她一辈子,可自己还是没能步入他心。直至去世,她都不能与鲁迅葬在一起,这个原配妻子当的,何其悲哀!鲁迅先生啊,你在文坛摸爬滚打好些年,写了一辈子书,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甚至做到了让毛主席在评价你时都极尽欣赏、赞美之辞。可你,如此一位文坛大咖,仍旧败给了世上最庸俗的——感情。无论是夫妻之情,还是手足之情,你,都输了。700字 初一
-
鲁迅之我见鲁迅这名字带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气息,为了尽量拉近距离,我们不妨叫他老周吧。初识老周是读到他的一篇小说,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着实乐了我一天,心中的崇拜促使我去了解更多关于他的生平,却叫我大失所望:没有朱自清的儒雅,没有徐志摩的倜傥。印象较为深刻的是那乱糟糟的头发,总也睡肿了似的微眯的小眼睛,浑身上下一股呛人的烟味——这些都与我心中的大才子大大相径庭。不过,从此也算熟悉了。熟悉老周的人都知道,先生一生无甚嗜好,一辈子仅有的两个便是抽烟和骂人。至于抽烟,大抵由于经济不景气,成天拿个空烟斗在手,有事没事吸上两口,也算是老周的精神胜利法。至于骂人,因为没有经济限制,老周也便格外尽兴。在“骂坛”上连滚带爬十余年,深谙中国文化骂人之道,笔下的功夫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犀利的文辞,出神入化的隐喻,逼得敌人缴械投降跪地求饶。渐渐骂出了名堂的老周,却十年如一日地持之以恒,管他什么“主义”、“思想”,什么大官还是名人,只要老周瞧不上,又要掀起一场骂仗了。兴许由于树敌太多,他们谁也受不了那份刻薄,便有预谋的三五成群向老周“约架”,于是,他便常常处于被诸多墨客文人群起而攻之的惨境,然而老周必定是老周,常常面无惧色地迎头痛击舌战群儒,互骂个昏天黑地没完没了,翻翻之前的老杂志,还能看到那漫天横飞的唾沫星子。不知是抽烟太多,还是骂人太狠,折了阳寿,到50岁身体便每况愈下了,到56岁那年终于撑不住了,那时他的体重仅有78斤,肺已经烂掉了五分之四,内膜积水持续高烧。老周却一副毫在乎的样子,只要有书,有笔,能写文章,便满足了。老周死了,他的文章版了又版,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加以各式各样的阐释。他昔日为图一时口舌之快的骂人文章,也被各大教育家咀嚼出高度的文化性、艺术性、思想性,这定是他万万不会想到的。后来的人们,眼光要比老周更挑剔了——说他文章文白夹杂错字连篇,且语句不顺,简直是一派胡言,又说他抛母弃妻,是披着华丽外表的负心汉,诸如此类,文辞之偏激颇有老周当年风范。真正懂老周的人是不会在意那些肤浅无知的人为他下的盖棺定论了,同样,翻开一本语文书,“鲁迅”二字总是带着长长一串定语,这反倒让我感觉有些悲哀了,先生的名字不需要装饰,先生的人格不需要诠释,若是他看到自己被冠以“伟大的人民学家”,定是要再讽刺一通了吧。900字 初一
-
鲁迅之我见世人皆赞扬鲁迅,把他供奉到神坛上,高高在上,我以前也这般认为。可他也有苦衷,他不是神,是人。鲁迅先生一生清而不贫。他清,是因他嗜好读书,可以说是“嗜书如命”了罢。即使是后来他自愿请出家门至大打出手时,也不忘自己的“书和器”。他不贫,因为他的文学才能能被有识之士赏识,便在国家机关“捞”到了不少钱。但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不得不说一声赞叹。鲁迅先生有其作为文人的风骨。他身为“匕首和投枪”,处处不留情—从内到外,从封建到资产,他革的是社会的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化更迭,社会黑暗,有太多值得批评之处,读上一篇《孔乙己》,便识人情冷漠,世间冷暖。我其实是很敬佩鲁迅先生的—他并非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宛如一位圣人般俯瞰人间,而是俯下身来,与人民站在平等的地位交谈,甚至为人民作牛马。他的风骨,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骨。然而,在成功的背后,是否也有不少烦忧?原配妻子朱安的封建,弟弟周作人与他的矛盾……“他革了社会的命,却未革成自己的命”。鲁迅在家庭中是老大,肩上不得不担负起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在他那犀利的文学背后,内心是否始终犀利?不,也是温和的一面罢:对原配朱安未始乱终弃,为小弟周建人托关系……正是这种种温暖的行为,才让他真正成了一个“人”!直到自己儿子做出贴上脸去要版税时,不知那清正的鲁迅先生,在酒泉下可有知。是否会扼腕叹息,败类!550字 初一
-
时尚之我见“时尚”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时代潮流,但在追逐时尚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懂得了它的真正内涵。开学伊始,学校建议女生剪齐耳短发,男生剪寸头,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值豆蔻年华、也想追求时尚的新生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现在的校园里,不难见到时尚的身影。女生化淡妆、染发、做指甲是“时尚”,男生卷发、长发、破洞裤也是“时尚”,但这些真的是适合我们的“时尚”吗?我认为真正的时尚是外在的健康和内在的丰富,而绝非外表的华丽。我们现在的年龄,正是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和心思都花在外在的“时尚”上。一位同学,每天穿戴朴素,专心学习,在一些人的眼里,她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土老帽儿”。但我认为不在物质上追求时尚的人,她在追求知识的增长,做着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讲,她才是走在时代潮流最前端的人,是真正懂得时尚的人,也是我眼中最“时尚”的人。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步入了全新的成长阶段,面对着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校,也面临着新学科、新要求、新标准。我们更应该用好时间,将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去,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时尚有很多含义,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领悟时尚的真正含义,更应该懂得精神上的“时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尚,也只有那些学习新知识,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才是真正的时尚者。我们要学习这种时尚,这种时尚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离开那些追求外在的没有意义的“时尚”,朝着新时代新的“时尚”奋起直追,相信它一定是任何一个时代所共同的“时尚”。600字 初一
-
开卷有益之我见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来鼓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所收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你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人们的学问越来越深,你不努力跟着跑,就会落伍,而且还会越落越远。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贯穿三界。从书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世界,可结交各色各样的朋友。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想做到真正的“开卷有益”,还必须有读书这个爱好,而且嗜好读书。读书,应该像爱锻炼一样,天天练,日日练。生病的时候练,刮风下雪也在练,烈日炎炎更在练,把锻炼当作一种爱好。凡是爱读书的人,他们在每一页书里都能感到浓厚的趣味。读书是在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带我们畅游知识的海洋,可以使人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书总是有坏书,但要分清利弊,利小弊大你就不读。弊小利大你就读,比如说车祸每年都会发生,但你不能因为怕有车祸就不坐车了。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是无价的,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在历史上,关于开卷有益的古诗也是很多的,比如,在宋朝,几位大臣编写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书籍的重要内容,全书共有一千卷。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逐步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心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要看,以免过度劳累。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些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是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是非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要做到“开卷有益”,还必须选好适合自己的书,让自己在喜欢的书中自由地生存、畅游。正如英国作家菲尔丁所述:“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了。”别林斯基说得更全面:“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要开卷,必须读一些有所选择、有所感悟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才能有益。否则,遇到什么读什么,不加选择,那就不一定会有收获,相反会成为书呆子。其实每一样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我们只能说做某件事情是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在我看来,开卷是利大于弊,当然前提是选择有益的书。100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水价问题之我见近来,水价上涨的呼声风起云涌,那么,水价该不该涨呢?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16.5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为了合理调配水资源,很多专家提出了涨水价。为什么那些专家会提出涨水价呢?原来目前水费占家庭收入的0.8%,没有反映中国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的治理成本。很多人认为浪费一点没有什么关系,便大幅浪费,导致现在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他们认为增加水费,达到家庭收入的2%时才可引起居民对用水量关注,从而节约用水。所以才提出涨水价的建议。我看过一个记者对老百姓,专家,官员的采访,大致有三种这样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强烈要求不涨价。被采访的是一户老百姓,他们对于涨价一说有的强烈的不满。他们平常就很节约用水,洗过菜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淘过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洗碗…没有浪费过水。可现在这水价一涨,他们的心里可不好过了,为什么他们这些平常节约用水的人也要参与到涨水的行列中来?他们日子本来就不好过,这样一来,就会多出一些额外的开支。第二种观点,专家认为,先测算每家每户用水需求量,在正常范围之内保持水价不变。一旦超出,就提高水价。第三种观点,由于水资源成本上升,中国城市自来水价格面临上涨趋势。一是本地水源少、调水成本高,不调水自然没水喝,路程远、管线长,成本高得看得见;二是水污染严重,污水净化及处理成本不菲,身边的黑水河要漂白是可以想见其难度的。水价一涨,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政府也就不需要夹在水企与民众之间为难。我们先来看看外国是怎么做的吧。在美国,水务完全国有,绝不允许外资进入。由于大部分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公司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多数以公有制为主,属于市、县和地区政府,所以水价一直低位运行。可以看出,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水和空气、阳光一样,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服务,根本不要打主意在这上面发财。而在法国法律明确规定“水是国家共同资产的一部分”,政府承担水资源的管理职责,并对私营水务公司进行监管。这样做既保障了城市供水网络的效率和水质,同样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将水作为稀缺资源垄断起来,进而漫天要价。我们借鉴国外治水的先进理念,面对国内涨水价的3种观点。我认为第一种这样的建议还是纵容了那些浪费水的人。使目前存在的问题依旧持续并愈加严重。这样是行不通的。那么第二点呢?这种方式在国外受到热捧,因为这种方式是最合理的,免去了那些穷人的抱怨,克制了富人的浪费。至于第三点,这种方法就是增加了平民的负担,水务改革最终目标还是在于一个“公”字,只有收费合理才能真正获得公众的掌声。在我们家,每次淘完米、洗完菜都不会轻易地将它倒掉,而是废水利用。用它浇花、洗碗、冲厕所……每次爸爸开着水龙头不记得关,这时妈妈就会马上指出来并将水龙头关上。如果每个家庭都如同我们这样,严格控制自己,不浪费一滴水,大力宣传节约用水。那就不会徒增这些昂贵的费用。每天都离不开水,每个家庭每天都有必须的需求量,我认为在这个范围之内,水价最好是能维持不变,或者小幅上升。但如果用水量超出需求量,就可以大幅增加。说到底还是具有自觉节约用水的意识最重要!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
选秀之我见我生活在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这不,吃完晚饭后,爸爸就上演了一场“闹剧”。吃完晚饭后,我守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着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这时,从爸爸的卧室里传出一阵“哎呦,哎呦”的声音,这声音惊动了正在洗碗的妈妈,妈妈脱下围裙,来到卧室,推开房门,只见爸爸捂着肚子,在床上滚来滚去,爸爸的神情呈现出一副痛苦难忍的样子,妈妈把爸爸扶起来,关切地问道:“怎么啦?那里不舒服?”这时,爸爸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又病怏怏地说:“肚痛难忍,哎呦,好痛耶。”妈妈紧张地说道:“你等一下,我看看有没有药。”说完,就把爸爸安顿好,爸爸看妈妈渐渐落入自己的圈套,嘴角又浮现出一丝微笑,妈妈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到药,妈妈对爸爸说:“药找不到了,走,我们上医院去!”“没关系,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睡一觉就好了。”“不行!必须去医院!小病就不是病啦,怎么能这么不在乎呢!”说着,就穿上外套,爸爸突然放声大笑,妈妈转过身来,觉得莫名其妙。爸爸冲着那疑惑的眼神,得意洋洋地说:“你上当喽!”“什么?”妈妈似乎明白了几分,“喔,你肚子痛是装的!”爸爸嘻嘻地笑起来。“药是不是在你那儿?”妈妈像审讯犯人似的审讯爸爸。“你怎么知道?”“因为我聪明呗!你干嘛骗我肚子痛,你敢耍我。”爸爸像哄小孩一样着妈妈:“跟你开个玩笑嘛,看来,你还是挺关心我的嘛。好吧,你怎么惩罚我都行!”“真的?”爸爸拍着胸脯:“男子汉说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妈妈想了一会儿,说:“那就罚你,洗一个月的碗,扫三个月的地板!”爸爸愁眉苦脸地说:“不要啊!”爸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看见我们笑得那么开心,自己也会心得笑了。这就是我的家,天天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息。5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展示交流之我见展示交流之我见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单一的重复的过程,而在课堂改革之后,出现了在课堂上的各种创新和各种新的想法,学生们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师则会对学生们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表现自己。传统的课堂,只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也许老师出错后,学生们也不会对此进行质疑,将错就错。而现在的课堂,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进行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将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牢固,理解会更深刻。而老师在犯错之后,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更多的想法。进行反驳。展示交流,重在交流,之后展示,交流,是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更多的意见和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有益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交流,会是课堂上的更大的一次风暴,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想禁锢,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展示交流,交流之后,进行展示,将对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小组的想法,来进行表达,使老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新的想法,使思想不再单一的理解。展示交流,对于学生,是拓宽了对知识的容纳量,是有了多种的解题方法,是增加了多重思想,展示交流,对于老师来说,是课堂上的友谊创新,一次重大的课堂改革。山西晋城山西省阳城县东冶镇初级中学校初二:马冰宇500字 初二 抒情散文
-
班级文化之我见班级文化之我见前几天,代老师让全班同学讨论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对此,同学们反响十分强烈。大家纷纷找措施,想办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我认为,我们班缺乏一种读书氛围。我们应该首先从培养书香气入手,营造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可以使你插上飞翔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我们的班风应该是:“以书为友,书香满园,共同学习,茁壮成长。”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好比一次灵魂的洗礼,读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士谈话,也是一次秘密的旅行。在读书中,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也清楚了所谓的丑与恶。知到诚实、谦逊、自尊等品质,也知道不是自尊、健康的坏习惯。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我在宝库中寻求着总也学不完的新知识,吸收着总也吸收不完的营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然,读书也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读,不能读非健康的书籍。这样,不仅使你迷上他,还会使你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我们而言,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类书籍,而一些益智类的,如童话,卡通等相对肤浅、单调的书,就要少读一些。在读书中,我一次次地接受灵魂的洗礼和升华,一次次的被书中的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而难过。他么的生活好像就是我在体验,体验他们的生活的忧伤和快乐,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奢侈……让我们用智慧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吧!让我么爱书吧!我相信,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成了爱书之人,我办的书香分为自然就浓厚了。班级文化建设会达到新的水平!6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作文之我见你们知道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我希望,永远都不要写作文!真的,我从小学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作文,甚至厌恶它!每次老师留作文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是生气,还是抱怨?我自己都搞不清楚。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有硬着头皮去写,颇有一种被逼无奈的感觉。小学时,每到寒暑假,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老师要留十几篇甚至是几十篇日记,我真的很想偷懒,可是我的奶奶总是那么严格。我的每一篇日记她都要认真检查并修改一番。因此我的日记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还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虽然我心里挺高兴的,但我对作文依然毫无一点兴趣。六年的小学时光转瞬即逝,美好的记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不可磨灭。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六年里,我写下了数百篇日记,其中包括几十篇作文,奶奶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这可是我的劳动成果啊,我应该高兴才对,但不知怎的,我始终没有快乐起来,仿佛生活在作文的阴影里。小学毕业前,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她说我的文采很好,让我以后多加练习,在写作这方面有所发展。我当时不想让她失望,便答应了。奶奶也常常说:“你要多写写作文啊,万一以后能成功呢!”我却不这么想,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写作没有兴趣的人怎能成为一个作家呢?刚上初一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发现了我的文采。她要求我们每周写一篇日记,内容不限,这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我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编织着一个个五彩生活的摇篮。这一年,我的很多日记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并在全班面前朗读。这使我很欣慰,毕竟是我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此时奶奶已经很少检查我的日记了)。到了初二这年,因为换了语文老师,我很不适应,便再也没有认真学过语文。一年下来,我只留下几篇乏味的作文。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地溜走了,作文水平不断下滑,我还能怎样?转眼之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升入初三,面对着升学的压力,我怕了!所幸的是霍老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在她第一次讲作文时,点到了我。她说:“我记得七年级时XX的作文写得挺不错的,不知现在如何了。”我的心怦然一震,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惭愧、后悔的情感涌上心头,无地自容。那一次,我彻底觉悟了。我完全改变了对作文的态度,我会用心写好每一篇作文,努力提高水平吧!我相信,中考的那一天,我一定会用最美丽的语言答复初中生涯的最后一份答卷!着作权归本人所有侵权必究!!!900字 初三 叙事
-
作文之我见你们知道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我希望,永远都不要写作文!真的,我从小学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喜欢过作文,甚至厌恶它!每次老师留作文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是生气,还是抱怨?我自己都搞不清楚。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有硬着头皮去写,颇有一种被逼无奈的感觉。小学时,每到寒暑假,是我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老师要留十几篇甚至是几十篇日记,我真的很想偷懒,可是我的奶奶总是那么严格。我的每一篇日记她都要认真检查并修改一番。因此我的日记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还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虽然我心里挺高兴的,但我对作文依然毫无一点兴趣。六年的小学时光瞬即逝,美好的记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不可磨灭。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六年里,我写下了数百篇日记,其中包括几十篇作文,奶奶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这可是我的劳动成果啊,我应该高兴才对,但不知怎的,我始终没有快乐起来,仿佛生活在作文的阴影里。小学毕业前,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她说我的文采很好,让我以后多加练习,在写作这方面有所发展。我当时不想让她失望,便答应了。奶奶也常常说:“你要多写写作文啊,万一以后能成功呢!”我却不这么想,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写作没有兴趣的人怎能成为一个作家呢?刚上初一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发现了我的文采。她要求我们每周写一篇日记,内容不限,这给了我很大的发挥空间。我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编织着一个个五彩生活的摇篮。这一年,我的很多日记受到了老师的好评,并在全班面前朗读。这使我很欣慰,毕竟是我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此时奶奶已经很少检查我的日记了)。到了初二这年,因为换了语文老师,我很不适应,便再也没有认真学过语文。一年下来,我只留下几篇乏味的作文。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地溜走了,作文水平不断下滑,我还能怎样?眼之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升入初三,面对着升学的压力,我怕了!所幸的是霍老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在她第一次讲作文时,点到了我。她说:“我记得七年级时XX的作文写得挺不错的,不知现在如何了。”我的心怦然一震,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惭愧、后悔的情感涌上心头,无地自容。那一次,我彻底觉悟了。我完全改变了对作文的态度,我会用心写好每一篇作文,努力提高水平吧!我相信,中考的那一天,我一定会用最美丽的语言答复初中生涯的最后一份答卷!着作权归本人所有侵权必究!!!辽宁辽阳文圣区辽宁辽阳第四中学九年二班初三:金晔900字 初三 记叙文
-
作文之我见提到作文,有的人兴奋,娓娓道来;有的人痛苦,叫苦不迭;有的人麻木,应付凑合;有的人镇静,有作文书呗!说句难听的,沿用政治老师一句话:“一猪生九胎,连母十个样。”作文,作文。我记得韩寒曾说过:“要想作文写得好,不如把语文书扔一边去。”这说法我不苟同,没有语文这本“启蒙书”,肯定连词语、句子都不会用,又何来这作文呢?不过他所提倡的有主见、有思想,不照本宣科,不附庸风雅,的确该做。毕竟,这语文书,这老师把我们的思想锤炼得快成金刚石了。就我而言,我总觉得学语文就是为作文服务。从字、词、句子,到文章通通都是这样的。我们学习的应该是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理解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欣赏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篇文章,一种人性,一种美感。可是,现在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文章中到处都是标准答案。不然我们的思想就会换来考试中的不及格,一把把红叉叉。因此我们读文章少了一份欣赏与洒脱,写作文少了一份风采与飘逸,看文章不敢有个性,写文章不敢有个性。而人缺少个性,怎能不在对文章的麻木中增加对作文的反感,甚至选择逃避?其实只要我们的思想,在这个范畴内,又何必打入“冷宫”呢?在语文书里,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文字。我感动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父爱深沉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得丝丝入扣,令人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无私的爱;感动于三毛的《天使》,文笔委婉沉凝;感动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动于《军神》中刘伯承的英雄气概――许许多多,许许多多。在多次面对伦理,面对道德,面对理性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决心,更多的信念,更多的付出――而把这一切自己感觉到的点点滴滴付诸于文字时,又是怎样的一种轻舞飞扬的痛快呀!其实我们真的不必反复背着在测试中加以量化的“知识点”而失去文学塑造人的个性的神奇魅力。在支离破碎,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中,教育的人文底蕴,人的情感、价值可怕地消失了。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我最感动的是痞子蔡《榭寄虫》中老师教他们写作文的片断。“老师,写什么呢?”我小心翼翼地问。“随便。”“老师,用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呢?”又一同学问。“孩子们,如果你们长大后,到台南来看老师,老师一定很高兴……”同学们都望着老师。“而我又何必在乎你们是乘飞机、乘火车,还是坐地铁来的呢?”同学们笑了。这是一种释然的笑。我希望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让我们释怀一笑,写下篇畅快的文章。900字 初二 议论文
-
最文学之我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事事都要评个“最”,如最先进的科技,最先进的城市,最先进的人物等等。文学也不例外,走进书店一看,满眼看到的尽是“最文学”的:《最故事》、《最小说》、《最推理》、《最文摘》等书刊,以及那些醒目的广告“最具人气的,最受欢迎的,最值得珍藏的小说诗歌”等。在这样的“最时代”下,产出的“最文学”就真的是最好的吗?翻开那些带有“最”字标题的书刊,里面的内容在我看来就是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只不过是换个人物、换个说法罢了。那么,这样的书为何会如些热销,各大出版社为何要热衷于是呢?这就要联系到当代青年对文化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难得的短暂的闲暇时间里,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去看一些易懂通俗的|“文学”,娱乐娱乐便作罢。而那些真正的文学,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文学,就被人们抛到了九霄云外了。还有一方面就是当代青年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他们对文学的曲解,在没有压力且舒适的环境下,许多青少年似手都患上了无病呻吟的毛病,而这些“最文学”的内容恰恰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再他们看来这些内容与之产生了共鸣,所以一期又一期地买回家,看着小说的悲伤情节,然后顾影自怜一下,掉几滴泪眼,以求满足。正因有了以上的等诸多因素,出版商见有利可图,就大量发行这些与“最文学”有关的书刊,导致了庸俗的“最文学”的泛滥。“最文学”好比我们生活在的快餐,看似方便美味,实则没有任何营养成份。这样的“文化快餐”真的能节约人们的时间吗?我看未必,人们只不过是把时间浪费在看这些无意义的书上罢了。许多青少年更因看了某些悲情的小说,整个人也跟着变悲观,对生活失去了兴致。在这样的“最文学”影响下,人们的眼光永远只盯着“最”字,却摒弃了真正的有内涵的文学作品。问问当代的青少年,对孔子了解了多少,他们只是略懂略懂而已;再问问他们,郭敬明是谁,他们能说出一大堆,甚至连人家的私事他都能给你说出来。可见“最文学”对当代人们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似乎该反省反省自己了,当你的书架上摆满了《最小说》、《最故事》之类的书时,不如在你的床头放一本《论语》来得实在。快速读许多篇毫无意义的小说,不如慢慢品一本有“营养”的名著。文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欣赏无限魅丽的真正文学。900字 高三
-
作文之我见,作文作之我见提到作,有的人兴奋,娓娓道;有的人痛苦,叫苦不迭;有的人麻木,应付凑合;有的人镇静,有作书呗!说句难听的,沿用政治老师一句话:“一猪生九胎,连母十个样。”作,作。我记得韩寒曾说过:“要想作写得好,不如把语书扔一边去。”这说法我不苟同,没有语这本“启蒙书”,肯定连词语、句子都不会用,又何这作呢?不过他所提倡的有主见、有思想,不照本宣科,不附庸风雅,的确该做。毕竟,这语书,这老师把我们的思想锤炼得快成金刚石了。就我而言,我总觉得学语就是为作服务。从字、词、句子,到通通都是这样的。我们学习的应该是作者的写作技巧,我们理解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欣赏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篇,一种人性,一种美感。可是,现在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中到处都是标准答案。不然我们的思想就会换考试中的不及格,一把把红叉叉。因此我们读少了一份欣赏与洒脱,写作少了一份风采与飘逸,看不敢有个性,写不敢有个性。而人缺少个性,怎能不在对的麻木中增加对作的反感,甚至选择逃避?其实只要我们的思想,在这个范畴内,又何必打入“冷宫”呢?在语书里,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字。我感动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父爱深沉被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得丝丝入扣,令人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无私的爱;感动于三毛的《天使》,笔委婉沉凝;感动于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动于《军神》中刘伯承的英雄气概――许许多多,许许多多。在多次面对伦理,面对道德,面对理性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决心,更多的信念,更多的付出――而把这一切自己感觉到的点点滴滴付诸于字时,又是怎样的一种轻舞飞扬的痛快呀!其实我们真的不必反复背着在测试中加以量化的“知识点”而失去学塑造人的个性的神奇魅力。在支离破碎,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中,教育的人底蕴,人的情感、价值可怕地消失了。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我最感动的是痞子蔡《榭寄虫》中老师教他们写作的片断。“老师,写什么呢?”我小心翼翼地问。“随便。”“老师,用议论还是说明呢?”又一同学问。“孩子们,如果你们长大后,到台南看老师,老师一定很高兴……”同学们都望着老师。“而我又何必在乎你们是乘飞机、乘火车,还是坐地铁的呢?”同学们笑了。这是一种释然的笑。我希望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让我们释怀一笑,写下篇畅快的。湖南宁乡煤炭坝能有限公司子弟校贺姣(贺姣《中国中学生报》第1014期)900字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