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人等齐相聚,煞是热闹1200字以上

各色人等齐相聚,煞是热闹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读后感

合上书,脑海中一幅幅画面渐渐涌现。想起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盛败,想起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想起“金陵十二钗”最终收入“薄命司”,我不禁声声长叹。

贾宝玉,无疑是书中第一男主人公,然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其他古典小说不同的富家公子哥儿。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罢了。”这是一种反封建的观念。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宝玉的观念完全否定了这个观点。他同情丫鬟们,照顾她们。平儿被贾琏凤姐打骂时,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香菱的裙子出问题了,他让袭人把裙子给香菱换……当然,他并非是贾政等人眼中的好色鬼,这一切并非出自男女之情,而是一种怜悯,一种发自内心又不求回报的爱心。同时,贾宝玉厌恶讲仕途经济的人,但他却能和戏子交朋友;他甘愿把房门关起来,在怡红院内,开辟一个新天地……这一切的一切看出,他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在两百年前的清朝,这是一个新分子,一个崭新的形象。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精神支柱,是他的知音。她家爵位世袭三代,到她爷爷时,皇上加恩增袭一代,到她父亲时没有了爵位,可以说,她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她是作为一个亲戚住在贾府的。而自林如海死后,她已经一无所有,实际社会地位与香菱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比香菱多了个外婆,依仗着外婆,继续过着小姐的生活。然而,外婆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说不定哪天就归西了。那自己该怎么办?香菱被人卖做妾,自己不是也有这种可能吗?好不容易有了宝玉这一个知音,换来的却是没有希望的爱情,最终泪尽夭亡。

她的一生都十分悲苦,身份低于贾府,爱情饱受挫折,不被他人理解,又被疾病无情地折磨着……她的一生,便像她的《咏菊》中所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尽管她满腹才情,却无法改变命运!林黛玉的悲苦与无奈,正体现了当时无数闺阁少女的悲苦无奈。喜欢一个人,却又无法说出来,不主动去争取,只能等待家长安排,最后阴阳相隔,这,或许是时代的必然吧。

对于主人公之一的薛宝钗,我好生赞赏却又好生叹息。赞赏的,是她的才高八斗,她浑厚端庄的“蘅芜之体”;叹息的,是她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就是女工也还是第二件了。”这般有才学之人,竟是视读书写字为无德之事!可悲啊!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章中,她抽得的签是牡丹。的确,在旧时人的眼中,宝钗的确是“群芳之冠”。签上的“任是无情也动人”一语说出宝钗的性格特征:她住的蘅芜院冷冷清清;她的穿着单单调调,所用具是冷色;她吃的药叫做“冷香丸”。无疑,她是一个“冷人”,就如她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也形象地体现出她的过分随时和罕言寡语吗?或许现在很多人并不喜欢她,总认为她和黛玉在争“宝二奶奶”之位,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她是个实在的人,对任何人,包括黛玉,从她好心送燕窝就看得出这一点。她的问题就在,她是个封建主义者,是一个被封建道德观包围的少女,她一心一意地推崇封建制度,像贾母和王夫人一样。她想要宝玉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然而,她失败了,宝玉结婚后始终不爱她。

《红楼梦》中,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不是上面三位,而是丫鬟晴雯。

晴雯是怡红院中的大丫环之一,她是作者描写的处于奴隶地位的丫鬟中,描写得最出色的一个。她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是赖大家的买来当礼物送给贾母的。书中作者为晴雯花的笔墨并不多,但每个片段都很精彩。晴雯的性格是阳光的,她不像黛玉那样,精神上那么悲苦,也不像袭人那样悲屈,对待王夫人那样可以要她生,也可以要她死的主子,她不屈服。她始终以一颗平等无邪的心对待宝玉,就像对待一个好朋友。可以说,晴雯是大观园内唯一一个野性未驯的丫鬟,果然,她也是最悲惨的一个牺牲者。晴雯之死,或许是《红楼梦》中最缠绵悱恻的片段了,它不仅写出了真情,更是在控诉这个社会:袭人和宝玉是有私情的,但却大受王夫人的赏识;晴雯完全是清白的,却被骂作狐狸精,在她“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之际赶出大观园,当晚就悲惨地死去。晴雯的死,代表了封建社会许多无辜者的惨死。

《红楼梦》中,还有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读之,让人回味无穷。正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六年级:施瑜宁

吆喝

1200字以上 高一 叙事

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凉面的叫卖声了。经常是由一个女性发出来的,“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那声音很委婉,也很铿锵,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但每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我听了后就马上伸出窗外去看。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发现一个骑三轮车的中年妇女,她身后是一大堆琳琅满目的调味料,一会儿就人晃不见了。这下急了,于是,打开衣柜随手抓一把钱就往楼下窜——咚咚咚。两三下就到了楼下。

还好,卖凉面的女人还在,正被一群花花绿绿的人围着,每人手里都夹着一张钞票,争先恐后地往女人手里塞。我满嘴酸水地跑了过去,“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声音越来越近了,我眼前浮现出一碗碗红彤彤的凉面,口水随风乱飙,不一会就飙到了脸上。终于到了,好不容易挤了个缝进去,发现一个中年妇女利索地操练起各种佐料:红的辣椒,绿的葱花,黄的姜水……粗糙的手上爬满纹路,脸部暗淡无光,还有些许斑点,但也总笑着。等她给一位顾客弄好了后,从她的嗓门里又发出了一声:“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这一次,我听得更清楚了,那声音怪里怪气,但很好听。于是我叫她给我一碗,她又熟练地操控起了佐料,放点葱花,加点酱油。我眼睛始终没有从她手上移开,正在我想的时候,她已经将弄好的凉面端到了我面前,我使劲嗅着这喷喷香的面条,将几张皱巴巴的钱递给了她,她接了钱,装进了肩上挎着的灰色包包里。

我用筷子夹起一团面,使劲往嘴里塞,嘴巴被填得鼓鼓的,那一股香气不一会儿就弥漫了全身。“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这时,叫卖声又钻了出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围满了那辆破旧的三轮车。

现在这种声音大概也已销声匿迹了吧,都通过喇叭来宣传,那种沙哑的声音真让人吊胃口。久而久之我也没去买了。

还有种吆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就是卖麻糖的老人,那是一种无声的吆喝,“叮叮铛,叮铛……”这声音会让我想到那粘粘的麻糖。一般,老人会在秋天才出来,一个脏兮兮的背篓背在肩上,脚下踩一双破烂的草鞋,啪吱啪吱,走起路来歪歪扭扭,手上还拿个一头弯一头平的铁皮,然后“叮叮铛”很有节奏地敲击,总会惹来一些年轻人异样的目光,但还是有一些人把老人叫到,然后老人找一个地方将背篓放下,用粗糙的大手掀开盖在麻糖上的白布,这样一大块白花花的麻糖就显现在面前了,麻糖老人用那块铁块对准那块麻糖边缘,“叮叮铛”两下就敲下来了,随手从背篓边扯下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装好后就递给那个人,那人打开看了一会儿,然后捏起一块放在嘴里咀嚼,最后满心欢喜地飘走了。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叮叮铛,叮铛……”的声音一直诱惑着我,看着老人远去的身影,和远去的声音,摸摸兜里才发现没有钱。卖麻糖的老人后来不知怎么就再也没出来过(大概是去世了吧),现在想起来都感到惋惜,后悔当初怎么没去买(现在几乎没有卖的了)。每次听到外面有“叮叮铛,叮铛……”的声音时,我就会伸出脖子去看,结果是工人在修路,满脸沮丧地缩回来,接着是一阵沉默。

在家乡还有很多吆喝声,比如收废品的:“收~废品喽,收冰箱,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前面一个字要拖很长,后面的就很有节奏,很响亮的叫起来。那收废品的人经常背着一个背篓,背篓里还装有一杆秤和几个装米的袋子,也有拖着板板车来的。当有人要卖废品,他就不慌不忙地上去,交易过后,又开始吆喝了“收~废品喽,收冰箱,彩电,洗衣机,电风扇……”在一些比较宁静的巷子里你会听得很清楚,由于现在都开了店,这种吆喝也不见了。过去常常听到一些中年人或老年人在外头喊:“磨刀哎——磨剪刀菜刀……”前面那声长音好像是跟收废品的学的,但却很洪亮,清脆。这种游走形态的生意现在已经没有了。

每次路过步行街就会发现,一些促销商店门口会有几个女的站在凳子上拍手,一上一下,颇有节奏,“啪啪啪……”不是也会从口中发出一些洋腔怪调:“快来看快来看,促销促销……”周围也是音乐环绕,悠扬动听,不断有人进入商店。

肃然现在人们以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吸引顾客,但我还是怀恋那消逝的吆喝声,仿佛时时在我耳边萦绕,比起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纯朴自然。

高一:赖小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