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像片所想到的1000字

由一张像片所想到的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爸爸给我手机上发来一张图片,我当时看了以后想:图片里一个老人坐在一张堆满书本的旧木床上,身上盖着个不知是旧毛巾被还是旧床单,屋子里这么雍挤、这么昏暗,看起来旧麻麻的,可能是他家很穷,买不起房子才窝居在这里……大概是爸爸又给我“忆苦思甜”了吧!

仔细一看,这张床很特别,它应该是一张很大的双人床,但只用了半边来睡人,另外半边用来放书,睡人的半边的床头另外加配了一个好象是废旧沙发的靠背,放书的半边的床头还露在外面(大概是为了节约材料吧)。睡人的半边的后面有两盏有些陈旧但还盖着布灯罩的电灯,左边陈旧的小床头柜上有一个普通的茶杯,一个烟灰缸,一本厚厚的书(也可能是字典),一叠稿纸(也许是其它文件)上有两支不一样的笔,显得十分拥挤。再仔细看,右边堆码的各种大小不同的书至少有六垛,最高的一垛的高度有三尺左右,和坐着读书的老人的头顶一样高,紧靠身边的三垛的每一垛中都有几本没有看完的书翻叠起来,有的没法翻叠的加着纸当书签,看来他常常是同时在阅读好几本书,分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霸……再仔细观察,他左手拿着书,右手拿着铅笔在上面标注着什么,那全神贯注的表情,那非凡的气度,总觉得有些面熟,再仔细观察,这不是毛泽东吗?对,他不是别人,他正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即使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长征途中,有时在马背上都在坚持读书。据说他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说﹕“我如果再过十年死,那么就要学三百零五十九天……”。

他的确爱书如命。

据说毛泽东晚年疾病缠身,他在与病魔抗争时也不忘读书,甚至在病危的时侯都不忘读书。据人民网报到,他在病危时,还在病床上重读了《二十四史》、《历史研究》、《自然辩证法》,还经常阅读报刊、杂志。逝世前半个月,他还向工作人员提出要读《容斋随笔》……

毛泽东是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的知识面很广,各个方面他都懂,他一生能够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是与他博览群书分不开的。

“书是记载一切信息的载体”、“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开往知识海洋的小船”、“书是攀登知识之峰的阶梯”、“书能改变人的一生”、“书能让我们受益终生”……

后来爸爸问我看了这个图片有啥感想后还叮嘱说:“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养成读书的习惯,常常看看我们从书本上获得了不少的知识,想想因为读书而解除了我们的一些困惑、消除了我们的一些烦恼,就会觉得读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也就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至少我们还应该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和掌握在这个时代求生存所必须的知识与本领’,而这些知识和本领还是得从读书中得来……”。

我会记住爸爸的话,会经常看看这张图片。经常提醒自己不忘读书。

由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说开去

1000字 初一 议论文

9月3日,最热的词条非“大阅兵”莫属。班级的学生QQ群和家长QQ群里,大家讨论最多的也是“大阅兵”。那种自豪、激动、兴奋的心情,通过他们敲打的文字、分享的图片表现得淋漓尽致。

突然,家长QQ群里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照片中的孩子面对着电视,随着电视中的国歌声情不自禁的站立起来行着队礼。其中,一个细节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孩子赤着脚站在地上。我猜想,估计是孩子之前躺在沙发上准备舒适的欣赏着“大阅兵”,但国歌声一想起,他条件反射的站起来,因为时间短暂竟顾不上穿鞋了。心怀疑问,我便“小窗”问了家长,家长的回答印证了我的猜想。

作为他的班主任,我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里很少表现自己,更不要说做出一些吸引人眼球的事情了。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他居然能够以如此庄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的确出乎了我的意料。我把这张照片又转到了班级学生群,顿时引起了大家的讨论,他们纷纷给这位同学点赞,也有不少表示“意外”的。或许是被大家的表扬弄得不好意思了,一直“潜水”的他终于“发声”了:看阅兵,有点小激动。

这让我想到《人民教育》公共微信刊发的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教育》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认为:“仪式活动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内可以养性,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外可以修行,通过手势或者姿势、模仿、表演,外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提高其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仪式行为与活动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仪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相结合,让仪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甚至是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基。

每个周一,我们的学校都会组织升旗仪式,在参观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时,也都有相应的仪式,很多学生都表示通过这些仪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定自我的价值、有助于形成和强化归属感和使命感,这其实就是一种凝聚功能,是集体意识养成的重要前提,其最终结果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对于国家精神的认同与内化。以那个听到国歌声起来敬礼,连鞋都顾不上穿的孩子为例,那一刻,“爱国”二字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上,不需要任何言语,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仪式不等同于“走过场”,不等同于“形象工程”,更不能为了“例行公事”而举行一些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仪式,这样不仅弱化了仪式应有的教育功能,也会让人心生厌恶。尤其在学生主体性地位日益彰显的当下,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着眼他们的终身发展,应成为教育的共识。

“大阅兵”已成“过去式”,留给所有人的感动与激励却不会那么快就消失。于我而言,除了感动与激励外,还有一份有关教育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