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的父亲1200字以上

煤油灯下的父亲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停电了,出租屋里一片漆黑。我点燃一根腊烛,黄豆般大小的微弱火光在黑暗的包围中摇曳着、挣扎着。烛光中,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多年未归的故乡, 那位于湖南耒阳的一个小山村。在一间青砖黑瓦的小屋里,窗外是无边的寒冷的夜与凛冽的风,一盏正在燃烧的煤油灯散发出昏黄的光来。灯下,我和我的父亲、母 亲还有哥哥正围坐在一起谈笑着。父亲饱经风霜的脸时而微笑,眉心一条清晰可见的“八字”皱纹里挤出了快乐;时而紧皱眉头,心头的结久久不能释怀。青丝里的 白发也在灯光的撩动中若隐若现,颤栗着,诉说着……

生育我的小山村属于比较偏远的乡土,直到八十年代末尚未通电,家家户户都点着煤油灯照明。乡亲们通常所用来驱赶黑暗的煤油灯有三种。一种 被称作“马灯”:用铁制成,中间有一个圆玻璃罩,下部是盛油的底座,上部为透气孔。圆罩里有一个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火芯。乡亲们可以提着它到外面行走,不会被风吹灭。第二种称作“台灯”,比马灯简单,亮度也不如马灯,只是一个高玻璃底座上罩着一个薄薄的如葫芦般的玻璃灯罩,灯罩里是可自由调节火光大小的 火芯。这种灯一般只有村干部或文化人才用得着,如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民办教师之类。我家所用的煤油灯最简单,不仅比台灯矮小,而且火光也小,并且火芯裸露 在外面,没有玻璃罩子罩着。父亲说,有这样的亮度就够了,“你们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节省不少的煤油呢!”

冬季的夜是寒冷而漫长的。我家的屋后是一座立满青松的山头,不时传来呼啸的北风刮过松林的“沙、沙”声;屋旁的小溪,在此时水也大了起来,“哗、 哗、哗”地一夜响个不停,在寂静的山村里特别清晰入耳。我们与父亲围坐在桌前,桌下是畏畏缩缩的炭火,桌面上摆着一盏布满油渍的煤油灯,豆大的柔弱火光在昏黄中颤栗着,好像也怕冷一般。农村本来生活单调,在这夜灯瞎火的冬之夜,更是无甚活动可搞。我们吃完晚饭后便在一起闲聊,以此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这时,父亲通常会点燃一支“喇叭”状的纸烟或廉价的香烟,“叭嗒、叭嗒”地吸着,烟雾与昏黄便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嬉戏。这时的父亲,也不过四十来岁的年纪,但白发已早早地从青丝里钻了出来。但是此时的他,会露出平日里难见的轻松或微笑。不过,父亲与我们的闲聊,绝少会说一些无谓的笑话与闲话,他总 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话题引入以他所要说的领域。如今细细归纳,当年父亲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居然是全面的,几乎包括了文、史、哲等多门学问。

为人处世,是父亲常说常新的一个话题,他经历过的时代多,阅历丰富,又喜欢与村人交往,很多人情世故,他随口都能说出一大把。而我们对这些又颇有 兴致,不仅易听易懂,而且都是真人真事,觉得生动有趣。其时,他正好手上有一本发黄的线装书,书名曰:《增广贤文》。此书已严重磨损,黄纸已发毛,字为毛 笔竖写并多繁体,不知是那朝那代遗传下来的手抄本了。父亲原本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再加上《增广贤文》的微言大义与字多为繁体,父亲在给我们解读时便会 出现几多的误解。如“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父亲的解读是:“天上的‘相子’(我们方言管星星叫相子)整个天上都是,但知心的人又有几个呢?”此时, 我读小学,哥哥已读初中,对父亲的一些常识性的误解已能分别,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笑而不言,因为我们觉得父亲的误解也很有意思,很能结合实际,似乎比 书上的本意还来得有趣味。父亲总是能够瞧根据他的思想观念以及处世为人的准则来赋予《增广贤文》新的“内涵”,真是活学活用,与时俱进呀!所以,父亲对 《增广贤文》内容的误读,我们却能够熟记于心,至今也还记忆犹新,而学校里的老师所讲过的许多冠冕堂皇的道理,我早已忘到九宵云外去了。

然而,如果是父亲当天刚刚做完小买卖回来的晚上,便没有了这般轻松而有趣的闲聊了。这样的晚上,见到的只是煤油灯下父亲认真、严谨甚至忧虑而眉头 紧皱的面孔了。父亲为了全家的生计与我们兄弟的学习等费用,一年到头奔波忙碌。这寒冬里,本已是农民的“冬眠”季节,可当很多的乡亲们都是在温暖的被窝酣 睡或在暖洋洋的炭火前拉家常、打扑克之时,父亲却已在东方尚未露白之际,冒着寒风冷雨或纷飞的大雪上路了,他要赶到二十几里开外的集市上去买一担鸭蛋并在 天黑时分赶回来。中午连两毛钱的米粉都舍不得吃,可这一路上他要走过多少泥泞、爬过多少山坡呀!在当夜的梦乡里,我多次听到父亲止不住的咳嗽声。第二天, 父亲又是天色未白赶紧上路,将买进的鸭蛋挑到十来里远的集市上出售。如果在路上,一步没迈稳,摔倒在地,不仅劳动白费,而且血本无归。现在想想,当年在泥 巴路上担着一百多斤重物、气喘吁吁的父亲,还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

售完鸭蛋回来,通常已是夜幕深沉了,这时父亲也顾不上吃饭,甚至顾不上擦掉土布衣裤上溅满的泥水,就一头钻到煤油灯下,清点起当天的帐目来。这样 的时候,父亲的脸是腊黄腊黄的,没有一丝血色,这是整天的饥寒交迫在他脸上留下的杰作;父亲眉头紧皱,深深的皱纹里填满了担忧与紧张。我们都很“识趣”, 知道这时的父亲是不能打扰的,只是远远的看着。只见父亲从衣服的里三层掏出一把钱来,各种面额的都有。他用控制不住的颤动的手先将一张张纸币按面额分开: 五十元的放一叠,然后是十元的放一叠,再是五元、二元……直到五分的。分好之后,父亲先将此次买卖的本钱拿出来,再数剩下的钱。有时剩下的钱太少,父亲会 连声叹息;有时发觉数目不对,父亲便会一遍又一遍的清点,直到满意为止。但只要没有亏本,父亲在清点完之后,还是会露出几许笑容,尽管笑容里充满了无奈与 叹息。

煤海摆渡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在心里不止一次有一种印象:煤层是片海,煤矿是码头。

在脑海中不止一次有一个念头:自己要做一个煤海摆渡人。

同在一片海中,有的人是这片海中的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渡途中会顺道垂钓、采集海中的资源,从此岸到彼岸运送着彼此的需要,到达了目的地就离开;有的人,是海的子女,一代代沿海而生,靠着海而活,随着海的潮起潮落而兴兴衰衰,他们心中有海,有爱也有怨;有的人,是这片海的摆渡人。无论是过客,还是子女,只要你走进这片海,他就会撑起一只篙,划着一叶帆,带你领略到这一片海的美丽和魅力,沿途给你讲解这片海的传奇和故事,在船上,你相信:不管是否有风浪,到达彼岸时刻定会是彩虹桥下。

曾经的曾经,很少有人认识煤矿,也不愿主动认识。仿佛这朴实的外表下也有着同样黑漆漆的内在。煤、煤矿和矿工之间是怎样的联系,心中也只是有个模糊的印象。小时候,村子里一个邻居因家里揭不开锅,男的出去闯荡最后下了煤窑当了矿工。没过一年,家里传来了矿难的讯息和貌似“丰厚”的抚恤金。那时候,村子里人人在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的话题是煤矿是个充满危险的沼泽地,稍不注意就会丧命,日子还过得去,是没人愿意去虎口里讨生活的。

后来,再后来,电视上,书本上,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矿区,认识了矿工,和煤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带来了更多讯息。有人说:那不是一片沼泽,那是一片海。越来越多的人来了,我也来了。

第一次来到煤矿,感觉并没有那么恶劣,相反,他很伟岸;第一次认识了矿工,他们并不觉得讨厌,反而很可爱;第一次下井也并没有太多顾忌,像是第一次去海边,并没有担心惊涛骇浪、地震海啸会发生在如此美丽的海边,我心里一直坚信着:走进它就是一个发掘宝藏的传奇旅程。在井下,我看到丰富的煤层,源源涌动的煤流和现代化下的煤矿建设,我的第一次与煤相识竟是一个惊喜的“艳遇”。认识了她的美,迷上了她的内在。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似乎有道理而又似乎不全面。聚集在一起,在煤海里弄潮的不都是贪图了海的资源而忽略了海的美丽的人。进入煤矿成为矿工与煤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慢慢地,自己更加认识了煤形成的伟大历程,矿工工作的艰苦和毅力,不仅感到自己的最大财富之一,除了这片海里的元素——煤,就是我们的矿工兄弟了。亿万年内在的修养,煤是让人仰望的岁月留下的宝藏;而同读岁月,海边拾贝的矿工是可敬可爱的一群人,并不是一群只知道劳动的“啃海族”。

在相知相处中,别人摆渡了我,让我深深爱上了这片海,爱上了这群人。

一直从事机电工作的我,在工作上一直立志要用技术服务生产,用辛勤回报认可。我知道自己不是工作之后就沉睡的人。爱一个人,爱一种事物,应该是全部无保留的付出,不是吗?我想是这样的,面对对煤和矿工的爱,工作岗位下来之后我也要用另一种方式——文字表达出来,并传达给更多人。曾经我为矿工写过一篇文章,并获了奖。在颁奖会上,面对很多德高望重的前辈们,我说出了作为我们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要有思想,不应该是麻木工作的、沉闷的机器,年轻人的思想和活力应该洋溢在地面,发挥在井下:把地面的阳光带到井下,把井下的动力开掘到地面。或许他们从我身上真正看到了年轻一代矿工的活力和思想能在阳光下激荡出一朵更晶莹的浪花,我的想法获得了不少前辈们的认可,并在生活中获得了不少帮助。中国作协主席刘庆邦老师和我的师父肖锋老师对我从事的机电工作给了很大鼓励,对我们年轻人有思想,有活力的新风貌给予了认可。我心中日益坚定一个念头:我要把自己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的思想活力和热情传播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做这片煤海的一个摆渡人。

煤,不只是黑色,其实他和钻石一个本质;矿工不只是无素质、无思想的劳动机器,其实我们也是优秀的建设者。

我爱着这片海,用我的内在,用我的热情。有不少人说:技术工作是个枯燥的苦差。我自己却未曾发觉,自己常常思索着把思想的火花和技术的严谨结合起来,灵活应用,这片海中,一定会是个出色的舵手。工作时,我热爱自己的技术,能一点点在进步中提高自己,和矿工兄弟们一起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用源源不断的煤流将井下的动力开掘到地面化为更多光明和温暖;工作之余,我又喜欢和这片海里的老舵手们——那些见证了神东成长的老前辈们交流学习,用自己的笔墨将历史的传奇和年轻人的阳光传送到井下。

慢慢的,自己的把对煤的感情,见闻和思想传播给了家人、朋友、同学、越来越多的人。父母曾经那种不知名的担忧和外人面前不谈儿子工作的习惯也慢慢变了,过来看一看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了。同学中,当初对我选择与煤相伴的不解也慢慢变成了一种认可。

相处相知中,我也摆渡着他人。

如何成为摆渡人呢?摆渡人有自己为海做贡献的忠心,处理风浪的能力,熟知历史的知识,讲述传奇的内在。作为摆渡者,我欠缺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很还长,但我坚信。

海的这边还有不少人尚未上船,到达彼岸;也有不少人未能全面认知这片海、这座码头、这群子民,摆渡者的路还很长。

客官,上船,这里风景独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