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启迪1200字以上

书的启迪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散文

读了些许的书籍,每每拿到一本好书总是爱不释手,同时怀着敬畏的态度领略书中美丽的句子。

我喜欢装订得很好的书籍,就如其中文字一样,或许这也是吸引我的一个特点。

我喜欢读不同的书籍,喜欢读三月桃花烂漫的季节,林微因的《一首桃花》是我最喜欢的关于描写桃花的诗歌,生动的语言勾勒,身临其境的意境,仿佛已经闻到桃花的味道。喜欢朱自清朱老先生的散文,《背影》以朴素平实的语言描绘的是父亲苍老的形象;《荷塘月色》则以唯美清新的语言描绘月下荷花绽放的景象。喜欢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主人公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爱情的故事。

我也喜欢不同的阅读方式,喜欢在一杯茗茶中度过与诗歌的浪漫,喜欢在一米阳光下度过与一部爱情小说故事的邂逅,喜欢在夜深人静的灯光下度过与心理导书的心灵碰触,一种自我与自我的灵魂交流。

古云书山有路,这是什么样的一条路,我想应该是花开两道,芬芳飘来,弯下腰便能倾听到花语,那么也可以诗意地理解为这是文字开出了花朵,在深情地与我四目相接,或者心灵和鸣。

文学就是如此优雅丰富,带给我们的也是若水的豁达和从容与优雅。如我业余时间也常常写一些零碎的文字,或诗歌或小说或随笔,或伤感或感悟或憧憬。这些其实也是一些人生的感悟,生活的积累,大自然万事万物都值得我们去感悟,去接受它们对我们的心灵洗礼,那么文字文学就是把心灵最深处的那些体会制作成一串串五颜六色的风铃,悬挂在书本上、指尖上、心灵上,只要我们的心弦一被拨动,它们便会发出叮铃铃的悦耳声,甚是好听极了,尽管有些体会是酸楚的,悲哀的,它也是构成人生的一个个音符,需要这些音符来完成一整首人生曲子。

我喜欢怀想,怀想借助文字的力量生出一双翅膀,这对翅膀带我去我想去的每一个角落,去大海、去森林、去高原、去草原、去繁花如锦的国度,也去那寂寥的荒漠世界。纵使这些美妙的经历都会成为过去的日历,但是我所能得到的不只是仅仅的遨游而已。也许繁花会凋谢,成为一场最美的梦,而潮起潮落的海音在海鸥远去的身影中于我也越来越远时,那么我不会简单地感到失落,相反我会感到很欣喜,因为我曾留下梦幻色彩的呓语,来自我对我的生命和人生的感悟,而这些也会成为我名人大家笔下最美的瞬间,我相信我的笔下亦可妙笔生花,留下厚重的一笔笔,于是荒漠长出绿洲,海音在我的笔尖渐行渐近。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修饰,对人生和对生活的修饰,如新房子的美丽涂料,是一种经过雕琢把最美最精华的东西保留下来,也有人说文学恰恰是对人生对生活最直白的表达,是一个人的灵魂的最直接的表达,来得比简单更简单,其实于我来说,文学和人生就是构成一幅画景的颜料和笔,只有颜料没有笔它的美无法展现出来,只有笔而没有颜料,显得黯淡无光。只是如何表达如何展现我想只有带着敬畏的态度才能领略到它的美和独特,才能透过文学与人生的交融,衍生出一种滋润心灵的东西,去温暖心灵。

人生是一门大学科,文学就是其中的一门艺术课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植根于人生这片土壤上,发芽、开花、结果。我喜欢充当一个园丁的角色,辛勤地浇花与耕耘,小心翼翼细心呵护。我想在我很累很疲倦的时候它可以给我一些慰藉,给我一些人生指导和方向;在我取得成功的时候记录我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同样在我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我会文学性的记录方式把一生都写来留给后人,给他们以启迪以智慧。

也许经历了人生太多的东西后,我能想象自己老态的样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一盏灯下,翻阅翻阅以前的一点一滴,或者继续写一些来自更灵魂的东西,恬淡的文字,纤尘不染的身影,以及一颗淡泊的心态,如水的淡然和豁达。我想到自己是一片云,悠悠地飘在蓝天白云,抛却尘世的纷扰和繁杂,独享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干净和与宁静,而这片宁静源于我对文学的喜爱,对人生的热爱和感悟。

桃花又开了,我仿佛看到林微因的倩影在一棵桃树下痴痴顾盼,我很想过去问问她此刻的心情,是喜是惆怅?转眼麦子也熟了,我又看到海子了,这年轻的生命他仿佛活过来了,正面对麦田满怀深思如何表达内心的情感,然而他们都不言不语,写下那些美丽的词句,以最美的文字描绘出来,我深深地想念他们。是他们铸就文学瑰宝,是他们的文学瑰宝铸就中华美丽。

我想该是拨动我内心风铃的时候了,这书上有路,开的是美丽的花,我亦是一个浇花的园丁,那么我渴求的是书路的更宽阔的地方是一方麦田,我将更是一个麦田守望者,一边静静地守着这内心的闲适的麦田,当然我依旧会精心照料我的花,我想我更有一种其妙的想法,花和麦子会不会衍生出另一种麦子花,我的人生会更加美丽。

文学使人生更加充实、完美,文学是人生的升华,拥有了文学的人生,必定是一个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充满希望的人生。

风铃响起来了,该是合上书本的时候了,因为我将沉醉在书路不知归路。

书的味道

1200字以上 初一 日记

据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酷爱读书,而他们教导子女读书的方式也很奇特。在书本上涂上蜂蜜,然后让小孩子闻。于是,犹太孩子从小便产生了这么个感觉:书本是甜的。

我的父母非舞文弄墨之人。在他们的时代,除了一本语录,其它的书一概被打入冷宫。社会告诉他们,书本是毒的。到了我生活的时代,我既没有犹太孩子那么幸运,从小就受到如此诗意化的良好熏陶,也没有沉重枷锁的束缚。书本是苦是甜,需要我自己去体味。

外公是我读书的领路人。他是自学成才的骄子,因此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外公的思想正统、严谨,所以我几乎没有接触过小人书一类的画册。至今仍留有记忆的最早的一本书是《儿童成语画本》。里面的每个字都标着拼音,图画也都简单明了。我看时几乎是不看拼音的,有不懂的字就跳过去。结果一遍看下来,只记得几幅图和一个囫囵的大概。外公听说我读完了,便要考我。一问三不知的结果令他非常生气。“看书最忌走马观花!”他一板一眼地教训我。那时我才六岁。

之后在上学的日子里,接触最多的自然是课本了。我最喜欢语文书,总是要妈妈把它包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一边闻着油墨的香味一边一课课地翻读。常常是上午拿到新书,下午就把书看完了。后来得知三毛也有这个习惯。并且三毛还更为大胆地向语文老师提出课教得太慢了。我很荣幸能与三毛有个共同点,虽然我没有她那么勇敢。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第一遍读课文时觉得文章真是精彩,但到课上老师开始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时,便觉枯燥乏味,再也品不出文章的好来。

课本只是书的极小的一部分,并且我越来越反感里面的大道理。一本正经的外公推荐的书也同样一本正经,根本提不起我的兴趣。我开始自己选择课外书。一开始我爱看优秀作文选,并且很“不知好歹”地认为自己有深度。所以当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毛丫头时,就不屑于《小学生文选》了,我喜欢看中学生写的记叙文。看得多了,笔头也觉得流畅了,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后来,我不知怎么迷上了历史小说,于是很有耐心地啃完了厚厚的《上下五千年》。还记得我在图书馆踮着脚指着那本大部头时,管理员老婆婆透过厚厚的老花镜仔细打量了我好一会儿,才迟疑地有些不放心似的把它交给了我。之后我便四处搜集一些历史人物的正传、外史、小传,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个阶段,特别迷侦探小说。晚上看得毛骨悚然,却还忍不住往下看。亚当·罗宾,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有一个记不清名字的日本惊险小说家,都成了我崇拜的偶像。记得我连着好几个礼拜去书店徘徊,原因是我看中了一套四本的《福尔摩斯全集》,却只能对它的“天价”望洋兴叹。

进了初中,班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名着热”。于是我像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原来还有这么重要的一个版块我没有接触过。我走马灯似的不停地借书、还书,再借书。凑够了钱便不时买进一本大部头。《简爱》《雾都孤儿》《永别了,武器》《高老头》《飘》《傲慢与偏见》……也不管是不是囫囵吞枣,反正就这么一口气读下去。《红楼梦》是最让我回味的一部。在我借来看了两遍之后,终于还是忍不住自己又买了一本来,再细细地读第三遍,第四遍。读到后来竟觉得里面每个人物都那么熟悉,那么可爱,简直都辨不清善恶了。名着读得多了,也渐渐发现有些书根本就是被强套上“名着”的桂冠,价值并不大。于是我不再追随那些别人封号“名着”的书。

自认为思想有了些“深度”,便开始接触散文。起初还只是一些简单的哲理、人生小品,像刘墉、三毛的一些文集等等,后来便觉得有些“肤浅”。开始拜读一些名家的文笔,将冰心、梁实秋、徐志摩、张爱玲、叶灵凤、石评梅、丁玲、胡适、林徽因等等一些平时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家一一品味。每读一篇,便觉得有了新的感悟,有了新的提高,而再读一篇,又顿觉刚才的我是多么可笑。有时简直觉得自己的思想正在被这些名家操纵,再容不得一点自己的观点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书的范围也在扩大。从时政报告到纪实文学,从风土游记到地理杂志,从流行时尚到科技论文,几乎什么都看。对于争议很大的武侠、言情,看则看矣,不言褒贬;对于评价很高的名家美文,看后又再默默回味;而对于真正意义上不朽的名着,则是一面看第n遍,一面从内心的深处发出第n次赞叹。

尽管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也不可估量,但还是喜欢捧着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慢慢地翻,细细地品,喜欢那种触手可感的厚实的感觉,仿佛自己正搭着文豪们时而激昂时而和缓的脉搏,在与他们一起感受文化的心跳。

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书的确是甜的,很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