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弘一法师1200字以上

致弘一法师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初中的音乐课本书上有一张弘一法师的图片,他的装束与神情总给我以悲凉的意味,就像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皱纹的老嬷嬷身上无处不散发着岁月无情的气息。他也许是有着漫长修炼的道士,给人以宗教般的吊诡。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余秋雨那篇着名的《道士塔》,文字中记载的神秘莫高窟,大敦煌静默的画壁。滚滚黄沙中走过的一排驮着死寂的骆驼和随处倒戈的器甲,黄土中沉淀着古画典籍琴弦古玩,可能是千年前一个伤心女子信手低眉续弹后留下的穿越千年的寻觅,也可能是那些文明人遗留下的化解不开的仇恨,怎么到如今还在闪烁着这刺目的光,是想刺得我们睁不开眼,不想让我们瞥见他们这般赤裸裸的羞耻么?

不禁哀从中来,话归来,归来泪满襟。如此矫情的文字越发让我感慨道:大师之身莫非是装盛历史琼浆的容器?如此顺从却又糊涂自然的历史这般一脉相承必是浓茶转淡而又自然回甘的,故曰为琼浆之露,因大凡历史之伤痛血泪都已悄无声息地沦为经验而不是记忆,可能我们少数的幸存者还保有一丝血脉,但我们的生命不会比我们世世代代用前赴后继的生命组成的历史更为长远。也许我们生之为人会是历史的仲裁者,但也会是装载历史甘之如饴之悲与痛血液的容器,时代与个人的剧集是由我们自己策划与导演的,好不好看并不是评判标准,也似乎并没有什么对与错,好像是与生俱来的责任不得不履行,给历史一个结局就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的一切结果,抑或是后果到最后还是由我们来承担,来完结一个时代的救赎,然后又承前启后迫不及待地开启另一个时代,然后最后再来救赎。如此便陷入了一个“百年孤独”的循环。百年孤独!我不由心惊胆战,我们一路前行的历史是否会像那个小镇一样被一阵飓风刮走,从此再也没有什么会记起我们曾经的存在?

是不是我们人类这个大单位的生命,只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运而生的?要知道不是我们创造出了这个自然,我们只是作为他创造的有思维的生物来给他以灵魂美感。这个自然外在的美感从不乏善可陈,那巍峨高山的皑皑白雪,广阔草原的风吹草低,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当然,这般细致的景物在没有富裕情感的时候也只能是金玉其外。我们真当为自然所骄傲,也许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给他的报答远远超过了他给我们的赋予。因为我们思绪的美好真挚,所以“沧海月明珠有泪”,所以“蓝田日暖玉生烟”,所以自然能够生机勃勃。但这样的美好是否被原原本本地继续了?

我们无法更变我们终将化作茫茫宇宙中一粒尘埃的这一事实,在命运面前我们有时候真的很无能为力,圣母院黑暗钟楼的那一隅上镌刻的希腊语或许会是一偈语。就在去年,我刚读到一篇名为《鱼的故乡》的文章,作者意到了生态伴随着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取而衰竭,他感慨故乡那条小河的鱼儿都跑哪儿去了?它们是跑去一个我们人类铁蹄还没踏上的国土去了,但他说终有一天那些鱼儿会回来的,等到那一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自己的尴尬处境,我们用了好几辈子的心力去建设,试图就在这里永远繁衍生息下去,但最终不得不屈服。我们似乎有一种“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无奈,因为故乡是鱼儿的,我们只是自然的寓居者。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是历史的仲裁者,却永远不会是自然的仲裁者。时至今日,我们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有一大部分的人仍然固执地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妄图去仲裁自然所以不合理地去改造自然了。于是,就像上文所说的:生态伴随着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取而衰竭。这例子多得数不胜数,我们所见所闻也多得数不胜数。想着想着我忽然有了点感伤,又想起了楼兰,也许甄士隐的一句话最应景:

“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然后我又想起席慕容的一段文字:

“我离家有四十余年,要谁去要回那一片北方的草原?”

淡淡的无奈袭上心头。

只想说,原始环境的存在是我们离开时应该有的结局,什么都不要留下,不要带走,除了把你们那些浩瀚的思想留给他们,作为我们活过的证据。

而我还想说,我猜想其实我们的古人应该早知道自己寓居者的身份,所以他们会说:“生有何欢,死有何惧”。但从某一角度来说,人是否要来走一遭不是自我能决定的,但很幸运我们可以来到这个世界,可以经历所有生命岁月的慷慨,繁华,刻薄,荒芜,然后有了情思,留给了茫茫宇宙以情感,印证了世界的沧桑变化。但我疑惑这是不是就是我们生之为人的价值所在?

致张玉刚精神永垂不朽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我们黄岛有一位故人,他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勤俭廉政、无私奉献的精神曾广泛被人们传唱,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精神成为后人的标榜与楷模,曾被改编成话剧在全国轮番巡演,他就是灵山卫北窑村支书—张玉刚。

对张玉刚的认识,源于一次电视纪录片。张玉刚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土生土长的黄岛人,原黄岛北窑村是个封闭式一穷二白的小村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村里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隔壁的山外开发兴建,北窑的村民望而兴叹。年轻的张玉刚是个满腹志向的小伙子,开始他先去积米崖学习焊接修船,后做海产品生意,因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几年下来年轻的他已资产几百万万。这对于常人来说,事业鼎盛应该大展宏图继续稳打江山,但是张玉刚没有。也许张玉刚从小就有改变北窑村贫穷的志向吧,从起初的一个穷小子,到一个有志青年,他的心从来没放弃过他那远大的理想,就是要改穷了几辈子的北窑村,他先是俯身于草莽之中卧薪尝胆用最快捷的方式让自己先富起来,借助这股力量才有能力改编北窑村,我想这应该是张玉刚最初衷的想法吧。话说当年张玉刚凭自己的本事赚的金银满铂时,毅然卷起行囊重返家乡。放弃了大好的前程,这对于常人来说无易于疯了,而张玉刚不顾别人持怀疑异样的眼光,毅然迈开大步开启了他的另一程人生路。

张玉刚秉性沉默,少言寡语不苟言笑,是个不太善于表达的人。他回村第一件事就是投身于村子里到自来水,用自己的钱带领村民买材料布管,让一辈子靠肩挑吃水的村民顺利的吃上了自来水。要想富先修路是不变的硬道理,接着张玉刚带领村民自行开荒修路兴建厂房。他先是利用村子里废弃的碎石厂建成了三百多平米的通用厂房,让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让荒芜几辈子的北窑初见兴旺,小有收成,而这直是个开始。后因山区保护性开发厂房遭遇拆迁,他又力排众议用补偿款购得40亩地建成了新的厂房招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北窑村的支书看这个小伙子是个脚踏实地靠谱真心为民的青年才干,于是毅然为张玉刚入党让贤。那些初始持怀疑眼光看张玉刚的人们不得不对他对另眼相看了,这个年轻人有想法有理想有目标,没有私心,一心为民,是真心想改变北窑村现状带人们走向致富路。有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寡言的张玉刚还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无闻为北窑村继续开辟他永不停止的梦想。

起初村子里拿到厂房的补偿款时人们心情是何等的兴奋,而张玉刚却说,如果把这笔钱分下去每个人得到的是几万元的补偿款,不如把这笔钱做买地投资,那样的话钱是活的是我们以后稳定收入的保重。后来这个说法被验证了。几年后当时开发的项目赚了钱,人们每天坐在家里钱源源不断的流来。北窑人们更加另眼相看他了,支持他的劲更足了。

从此北窑村脱胎换骨,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城里人的好日子,村子里各项福利待遇日臻完善。做就要做好,是张玉刚永恒不变的追求,他带领村民乔迁新居—珠山新苑。北窑村从以前的一片瓦房变成了如今的高楼林立,在抓阄分房时有村民因家中人口多抓到了套二房而住不下,从不回家的张玉刚又一次次回家做通爷爷工作让其把房子让出来,他的行为真的感动到人们。铁打的心也会被溶化,北窑人们认定了他们的好支书说起来人人都竖起大拇指,真正的做到了一人称的百人心!他用锐利深远的眼光和拳拳之心建设开发北窑,只用了十年时间让北窑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清冷走向辉煌。

在任十年他为人勤俭朴素,脚踏实地;不张扬不造作。在任十年他为官清廉勤勉,无私奉献,廉洁为民,两袖清风。跟他送礼的人说你不如去为我的村民办点事。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怀揣一颗丹心为人们履行幸福的人!

后续张玉刚继续发展北窑,他在任十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回家,晚上很晚回家,早晨天不亮就去村外考察,就算是拆迁时期村民住的分散他也一家不落走访入户,了解村民需求嘘寒问暖。他心里面全装着人们群众,家里人心痛他理解他,他的儿子通常是早晚两头见不到爸爸。而实际上他更是整个北窑村的支柱,头顶天脚踩地一个铁铮铮的巨人,他是在用生命践行一个承诺让北窑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村民含着眼泪说俺支书他是被累死的。在张玉刚生命的最后时期,他放不下的依然是村子里还在投建的几个项目,当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依然没有提他的家人,张玉刚走后村里整理帐务时发现还欠他的工资八万多。张玉刚精神值的我们沉思,他像蜡烛一样焚烧自己,把光亮奉献给别人。质朴的张玉刚落地三尺男儿,走在人群里是多么朴实无华,心里却装着无私大爱,一生短暂平凡却轰轰烈烈为民鞠躬尽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就是张玉刚一如他的名字晶莹剔透刚直不阿,他的品质是闪亮的,他的人格带着光彩,他的思想带着力量,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