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1200字以上

京兆尹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秦以内史掌治京师,汉武帝时分置左右内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分原右内史东半部为其辖区,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参与朝议。治所在长安。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官名改称太守。西魏、周、隋仍称郡,改太守为尹。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尹,并增设少尹,以理府事。后世不置,但习惯上称呼京师所在地行政长官为京兆尹。 官职为正四品上。满清即划其京都及附近30余县为一特别行政区,称顺天府,长官称顺天府尹。民国初年仍沿清制,其辖区缩小为宛平县等20余县。1914年10月,改称京兆,其行政长官称京兆尹,颁布了《京兆尹官制》,设立京兆尹公署,京兆的地位与省同。1928年废《京兆尹官制》。

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定名京兆,显示出一个大国之都的气派与规模。

京兆在汉时被形容为辇毂,意思是在天子的车轮之下。离天太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唐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写到:“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虽说是在描写建筑物,但用在人事方面,也是惟妙惟肖。治理这一块地方相当不易。

京兆尹溯折叠

唐代初期并没有设立京兆府。京师所在地的行政机构是雍州府,以高资格的亲王担任雍州牧,唐太宗、中宗、睿宗未即位之前都曾担任过这一职务。实际上这些亲王主要是挂个名,总大纲而已,真正主管雍州事物的是州府长史。

唐开元元年,玄宗李隆基设立京兆府,第一任京兆尹是孟温礼。

唐时京兆府办公地点在长安城西部的光德坊东南隅,京兆尹一般情况下为从三品官秩,手下有京兆少尹两名,还有功曹参军、司录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兵参军、司仓参军、司士参军等相当于现今局一级的官员。京兆府下辖二十三个县,分别为万年、长安、礼泉、户县、蓝田、咸阳、三原、云阳、泾阳、栎阳、高陵、渭阳、昭应(临潼)、金城(兴平)、富平、武功、宜寿(周至)、好畤、美原、同官(铜川)、奉天(干县)、华原(耀县)、奉先(蒲城)。

其中,万年、长安县为赤县,其余二十一县为几县。同全国的行政区域一样,京兆府的辖县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比如唐代宗大历年间就曾分别将好畤、周至、兴平、武功划出。

唐朝中期以前,京兆尹住在自己的私宅里,每天走班。大中年间,唐宣宗特批钱两万贯令京兆尹韦澳在京兆府办公院内营造官邸。韦澳指派长安县尉李信主持建设工程,两万贯钱建成一座尊贵府邸后,还有余额上缴,在连续两次官员政绩考核中,韦澳都给李信打了上之下的高分。既然史料中刻意记载下余额上缴一事,可见当时的工程造价也是有相当大的水分的。

唐朝的京兆尹同汉代一样为官不易。关于唐时京兆尹的更换频率,白居易在其《赠友五首》之四一诗中写到:“京师四方则。王化之本根。长吏久于政,然后风教敦。如何尹京者,迁次不逡巡。请君屈指数,十年十五人。”诗中没有明指是哪十年,但从此诗的风格来看应是白居易前期的作品。白居易诗风的转折点在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仅从手头能够查到的资料看,从元和元年至元和十年八月,担任京兆尹的就有十四人次,“十年十五人”当不是虚指。

早在神龙年间,御史中丞卢怀慎就曾经直言官员更换频繁所造成的弊端,他认为“人之知吏之不久则不从其吏,吏知选之不遥有不尽其能,偷安苟且,脂韦而已。”脂韦的意思是圆滑、阿谄。白居易诗中“长吏久于政,然后风教敦”也是表明官员应该有稳定的任期。

称作由官折叠

唐宝历二年,在唐敬宗李湛的坚持下,时在外地任职的裴度重返京师。十七岁的李湛虽然爱玩,但从其处理李绅和裴度二人的事上看,此君颇有己见。

在裴度举办的一次家宴上,京兆尹刘栖楚在裴度耳边说悄悄话,侍御史崔咸因而罚裴度吃酒一杯,理由是“丞相不应许所由官咕嗫耳语”。

所由官一般是指操办具体事务的基层官吏和差役,京兆尹虽然官役。

唐代有相继再任京兆尹的,如刘晏、李岘、黎干、李鄘、第五琦、柳公绰、郗士美等。有父子先后担任京兆尹的,如柳公绰、柳中郢。有兄弟任京兆尹的,如李仲通(鲜于仲通)、李叔明(鲜于叔明)。有叔侄任京兆尹的,如韩迥、韩皋。

还有一个叫王甫的禁军将领自己任命自己为京兆尹,最后被郭子仪杀了。

而玄、肃宗时期的崔光远则创造了另一项纪录,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三任京兆尹。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派人杀死了刑部尚书兼京兆尹郑元规,十多天后,又威逼唐昭宗迁往洛阳。长安城中的百姓也被迫按坊移民,整个长安城变成了野蛮拆迁工地。

曾经辉煌过的长安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失去了大国之都的地位。

京剧的文化

1200字 高一 记叙文

原来我一直以为京剧只是依依呀呀喊,再往脸上瞎涂一大堆五颜六色颜料,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京剧。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着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