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为学而哭550字

邴原为学而哭

5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邴原为学而哭

七二班

孟凡印

邴原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邴原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非常渴望学习,可家里这种情况,哪有钱供他念书啊!

邴原家的隔壁就是一间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里面传出来的琅琅书声,他真想像那些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一天,他又从私塾的门口经过,想起读书的事情,他心头一阵难过,不禁伤心地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听见哭声,走出来问他怎么回事。邴原抽泣着说:“那些能念书的孩子大概都有父亲或者兄弟,我却没有,而且我家很穷,我既羡慕他们不孤单,又羡慕他们能读书,心里一难过就哭起来了。”老师听后,很受感动,觉得这样渴望念书的少年是很难得的。

老师对他说:“孩子,你要是有志向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的学费。”邴原一听,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连连向老师表示感谢并发誓一定会好好学习。

邴原的确很珍惜这个机会,一点儿也没让老师失望,念书非常用功。当时,《孝经》、《论语》这两部书,别的孩子已经学了好几年了,可邴原一个冬天下来就全会了,成了同学中的佼佼者。

邴原长大后依然求知若渴,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因此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后来他在辽东定居的时候,一年中来向他求学的人就有数百名,在他的家里,诵读之声不绝于耳。

勤学启示:

学生们,也许你们觉得上学是件很寻常的事,可相对于因念不了书而难过得直哭的邴原,能够无忧无虑地坐在教室里读书,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幸福,所以你一定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才行啊。

——《让孩子更勤奋的100个勤学故事》

调查中的小插曲

650字 三年级 叙事

调查中的小插曲

作者:李晓明

文字,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通过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劳动最终古猿变成了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也是最具有聪明才智的。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字,用它们来交通彼此的感情,作为沟通的工具,文字更显示出它们跨时代的意义。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可人们又是怎样知道过去的事呢?历史不是空白,它留下了大量的记载。就是有了这些文字的记载,才能使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感知未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也以奇特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汉字发展的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汉字的数目也是越发展越多,于是,人们在写字时不免出现一些错别字。

星期六,我带着老师给的任务独自一人来到了街上调查。我来到步行街,各商店的招牌真是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呀!我到处走来走去,突然,我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鸡蛋,猛的一看,啊!发现了一个错别字,那个老婆婆把鸡蛋的“蛋”字写成了元旦的“旦”。我想过去帮老婆婆把错字改正过来,可这对胆小的我来说是个难题。经过深思熟虑后,我鼓起勇气,决定去向老婆婆说。于是,我走到老婆婆面前,说:“老奶奶,您把……鸡蛋的“蛋”写成了元旦的“旦”了,您应该把它改正过来。”老婆婆慢条斯理的说:“噢?是吗?我也想把它改正过来,但是,我是从乡下来的,没有什么文化,况且,我卖鸡蛋,哪会带笔出来呀?小姑娘,你能帮我改正过来吗?”听了老婆婆的话,我掏出口袋里记录笔记的笔帮老婆婆改正了错字。老婆婆会心的笑了,我也兴高采烈的回家了。

随后,我们在快餐店发现快餐店的“餐”写成了“?x”,招工启事的招写成了“抬”……

回家后,我会想起这些“小插曲”,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如今社会在进步,而中国的文字却在“退步”——错别字却在出现,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平时不写错别字,写规范的中国字,做真正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抒情散文
5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