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其变,方为中庸之道
面对一项新活动,引领者冲锋陷阵,参与者随波逐流,质疑批评者滔滔不绝,唯有静静旁观者,冷静心智,静观其变。在我看来,冲在最前面并非一定就是成功者。静下心来,适时地做一个旁观者,三思而后,方为中华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静下心来,静观望,晓时势,乃是一个思考、总结、丰富自我的过程。二战时期,当世界各国战成一团,世界陷入一片混沌之时,美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不断总结敌方战术特点,以应对不测,以至于后来的参战能直接给予敌人有效的致命一击,体现的不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吗?子曰:三思而后行。于成功来说,经验无疑使通向彼岸的航船,通过旁观这一过程,思考、总结、归纳,在偏安的一隅,找到自己成功的哲学,乃通向成功之捷径所在。
冲在最前面,未免显得过于鲁莽,在后面指手画脚,也显得迂腐而懦弱,而处于中庸之道的旁观者,在我看来方为理想。纵观历史,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政党,以冲锋陷阵之姿态,成为革命的领头羊,然而,经验上的不足最终使他们以失败告终,还酿成了“巴士底狱”的惨剧。由是观之,冲锋陷阵,并非成功之良方。百年以前,新文化运动兴起于华夏大地,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遭到了不少守旧派、顽固派的质疑与炮轰,然而,迂腐的批评者终究未能得逞,“新文化”之花开遍了华夏大地,使中华文化拥有了新面貌。不难看出,固执的批评家们,终究会成为时代的弃儿。而相较于上两者,随波逐流的参与者又更显盲目、无主见。唯有静静旁观,显得较为无可挑剔。
然而,所谓“静观其变”,并非教导人们被动接受而无所作为。旁观者,乃是在旁观后适时参与,方显其价值所在,旁观所得之经验才不至白白浪费。旁观者不同于引领者,在与他们会总结思考;不同与盲从者,在与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与主见;不同于批评者,在于他们保守中又略带开放的胸怀。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只旁观怕是远远不够的,选择时机,适时参与,方为静静旁观之价值所在,方为中庸之道的真谛。
愿我们学会冷静,学会总结,学会旁观;也愿我们拥有开放,拥有勇气,拥有在静静旁观之后参与其中的胆识与魄力;愿我们都能体会中华文化里中庸之道的美妙,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
回不去的记忆
夏天要过去了,望着班中的一切,我想起了她的名言:下个夏天,教室又会坐满了人,只是不再是我们。是的,岁月不饶人,一代又一代,这个位置不会只有我们,但心中却总藏着一份希望,希望着时间的停留,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回忆.........
其实不用伤感,我轻轻抚摸着教室的每个角落:即使离开,这里也依然满载着一代人的回忆。或许将来,我到了不惑之年,再回来看看,就会想起一切,想起每一位同学,每一位老师。今日,我站在满柜的书前,思绪却飘到了从前,从前那个捧到书就满足的我;那个爱马小跳的女孩;那些陪笑猫一起哭一起笑的日子..........我都突然无比的怀念起来,只是......一切都回不去了........都有回不去了......
相关推荐
-
静观其变 衡其利弊面对一项活动,有的人引领大家,有的人跟随众人,有的人质疑而有的人却先静静旁观。我认为,我们应该先做一个旁观者,察其利弊,究其根本,不能盲从。旁观,是一种静观其变,先想后做,不盲目行动的处世态度。有人说旁观是一种不积极,冷漠的态度,我认为并非如此。共产党埋伏在国民党中时,见到自己的同伴惨遭杀害,不去参与其中,也不反抗,这难道是冷漠?这是经过深思熟虑,衡量利弊所做出的行动,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生死。因此旁观是一种处世的方式。为什么我们要做旁观者,静观其变?当真相未明时,盲目参与并非上策,并可能引起社会的浮躁,引发社会的动乱。文革时期,青少年盲目追随毛主席,被四人帮利用,盲目参与到知识分子“批斗”大会与“批斗”行动中,造成无数知识分子的死伤,社会惶惶不安。同样的,香港“占中”活动中,许多愤青参与到活动中。这使香港人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引发了大陆人的愤怒。可谓得不偿失。盲目参与有时只会成为“领头人”利用的工具。静观其变,衡其利弊,方为上策。前段时间发生了打砸日本车,日本餐厅的事件,有的人盲目跟从。而有的人不参与,而是静观其变。他们说,虽然憎恨日本人,但这件事不能参与,这是在破坏自己国家的财物啊!国家还如何团结?再来,关于柴静近期的有关于雾霾演讲,许多人说她造假。很多人因此对她骂声一片。而部分人却不急于发表观点。因为他们认为:造不造假不知道,但她引起了人们对雾霾的重视,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地骂她。所以,只有先做一个旁观者,衡其利弊才能正确地行动。旁观者的精神是可贵的,他们不被“意气”与所谓的“大言大义”冲昏头脑。他们可以洞察是非,因而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是“参与”还是默默“离开”。而浮躁的社会使过多人盲目参与,社会缺少了洞察是非的“旁观者”。赵白鸽赶往灾区赈灾,同行人员发生了“名牌表”事件。事情一发生,人们纷纷批判,咒骂,没有人调查澄清事实的真相,这使原本的一件公益好事,变得复杂不堪。走红网络的歌曲“我的滑板鞋”被人盲目地追随与传唱。可没有人去看清它的真正面目,人们成了“虾米网”的赚钱工具。正是利用了人们的盲从心理,许多政治事件才可以通过控制人们的思想,而被操控。世界正是缺少静观其变的旁观者来点醒人们,点醒社会。社会需要旁观者。做一个旁观者,静观其变,衡其利弊。900字 高一 议论文
-
不妨静观面对活动,你是否选择一马当先,领众向前?又或是选择打成一片,与众相随?还是一旁静观,保持距离?我以为,引领也罢,参与也好,有时我们不妨于一旁静静观之,或许别有一番风景。引领活动虽好,但引领者需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与风险。每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引领者,陈胜吴广愤而杀尉,掀起反秦大潮,成为引领者;陈独秀身为共产主义传播者,面对迂腐的政府,率领学生走上街头,揭开“五四运动”的序幕,同样成为引领者。但引领者就真的能一直引领,风雨不动,善始善终吗?陈胜、吴广终因个人相离、外乱(敌)剿杀而身败名裂;陈独秀最终受胁于内外,不得不妥协于政府,最终身心俱颓,失去引领地位。他们的例子正表明引领者未必为最佳选择。参与活动也可,但殊不知当局者迷,有时参与者会身不由己或是失去理性。难道参与者让活动失去原有色彩或性质变坏的例子还不够多吗?“文化大革命”中无数红卫兵以破除“四旧”为由,大肆破坏我国的传统文化,批斗本无罪名的知识分子与国家领导人,他们中大多已经失去了理性,亦或有少部分在他人的裹挟与逼迫下跟随众人。所以,参与活动时需知自身的自由或理智可能会受到其它(他)参与者的影响,失去原有的清醒。那么,不妨让我们在活动旁静观吧!静静旁观,能使我们保持理性与冷静,使旁者(观)者清。正是在一旁静静旁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勒芒(庞)才能著成传世之作《乌合之众》,揭示了政客欺骗民众的无耻手段。试想,在那种乱世之下,革命者生,不革命者死,有多少人能像勒庞一样在革命旁静观其变,大多数人都选择追随不同的革命者,日后或是早早失去生命,或是成为排己害人的恶魔。所以,认真在一旁静观,或许有另一种收获。反观当下,我们的社会大多是一些“公知”“明星”“领袖”,他们大多是各种活动的引领者,各发各语,一呼百应;又或是一些“粉丝”“砖客”“水军”,他们大多是一些活动的参与者,相互跟随,游走于现实与虚拟,所作无非是添油加醋,无事生非。我们缺少一群静静的旁观者,真正的思考,为社会与国家作出默默的贡献。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是时候将自己从各式活动中抽离出来了,让我们不妨静静旁观。800字 高一 议论文
-
乐其志,方成其道_800字新芽破土,绿意抽枝,一日一寸,一岁一轮,这时的树应是快乐的。幼雏破壳,绒羽渐丰,一啼一响,一振一风,这时的鸟应是快乐的。浮世百生,霜天万类,无时无刻不在成长着,蜕变着。此时的我们,更应该享受这成长的过程,更应该整理好微笑,施然走上成长的旅途。 享受成长的快乐,快乐予人以动力。木心说:“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达成目标后,那短暂,而又令人回味无穷的幸福感罢了。”即使位于煌煌上庠中的我们。相比于不断受挫退步打击后的涅盘重生,更容易接受在不断向前中获取的快乐与不竭动力。快乐是一种兴奋剂,也是兴趣最大的诱因,倘若在前进的过程中失去了快乐的感觉,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咬牙走过崎岖的道路呢?那不断向前,不断接近的快乐,正是我们一往无前的动力所在。 享受成长的快乐,快乐予人以达观。道路不是一条坦荡,航海不是一帆风顺,就如同我们的学习生活特不是一直阳光明媚的。总有时我们会退步,会失落,会焦头烂额,一团乱麻。这时,总是那些整理好自己的心绪与微笑的人,早早走出泥潭,继续向前迈步。美国心理学家迈克阿尔戈特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看他的能力有多大,而要看他遇到困难时,心里反弹力有多强大。”在我看来,正是快乐的情绪,予人以达观的心态,从而使人获得泰山临崩于前而面不改,刀斧加之于身而色不变的勇气。那不断充实,不断激励的快乐,正是我们笑论峥嵘的达观心态所在。 享受成长的快乐,快乐予人以专注。成长的快乐来来之不易,那一步步收获的快乐,更令人倍加珍惜。我们在学习时总会感到倦懒,分心。唯有感受过进步与人的快乐,我们才会为了这份快乐去努力保持,我们才会对给予我们快乐的事物产生兴趣,随后便是更为专注的投入与付出。我们总归是有这个感受,当我们感受到快乐,感到兴趣时,我们更加投入而不知时之将过;而当我们感到索然无味时,我们更愿意盯着时针默默读秒暗叹度日如年。那不断投入,不断沉浸的快乐,正是我们会心如深的专注之因所在。 在成长的道路上,唯有感受快乐,感受快乐予你纵使山高水长也要勇往直前,感受快乐予你即使雷雨大作也要放声而歌的达观;感受快乐予你纵使风嘶涛吼也自巍然不动的专注;才能且行且歌,恣意前进。800字 高一 叙事
-
何为顺其自然今天看到一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尽力了,才有资格说顺其自然。突然间我感觉,原来顺其自然也是那么的难,的确,仔细的品味这一句话,尽力了,才有资格说顺其自然。如果没有做些什么,想要顺其自然又有何难,但真正的结果真的能让自己满意么。就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对待一件事情,当我没有能力完成它的时候,我总会对自己说,不管了,顺其自然吧,但是心中还是充满了害怕,因为我怕自己看到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么,何为顺其自然。有人说,当一件事情你不能做的时候,要顺其自然,说不定会有一个好结果呢,当然还会有人说,我不相信顺其自然,有些事,我能做,我就尽力做好它,不能做,我宁愿选择放弃,也不愿等那些自己不能确定的结果。自己的选择总会有自己的道理,每个人的思维也都不相同,我相信,顺其自然的人肯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当然也许会缺少一点上进的心吧。350字 高一 日记
-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历初中三年苦读 我梦寐以求的踏上了我心中理想中学。可正当我依然沉浸在新学期的喜悦当中时却迎来了残酷的军训生涯,那些酷热的骄阳及持久的站军姿都让我痛苦不堪 我抱怨这种生活,因为这些与我憧憬过的高中不相吻合。正当我回到家自怨自艾的向妈妈委屈的诉说着这讨厌的高中生活的时候。我妈妈随口说了一句“你应该向毛主席学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同时令我茅塞顿开。想不到我妈妈这种水平也能说出那样富有哲理的话来。中华文明曾几何时引领世界潮流,另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之向往。可这辉煌的历史却在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以后戛然而止。欧洲地区利用鸦片侵蚀中国人民的体魄。致使我中华民族背负着半个世纪的“东亚病夫”的恶名,更另欧洲列强随意瓜分凌辱。这段惨不忍睹的历史想必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展现出一个现代悻悻学子的良好风貌,以良好的体格优异的成绩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纵观中国历史上层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而最终却因病英年早逝的人才。例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军事家,官至大司马,封冠军候,横扫大漠致使匈奴远遁漠南无主庭。保护了中原不受外邦骚扰侵害。遗憾的是霍去病二十三虚岁时候因病去世,再如东汉末年曹操之子曹冲,曹冲称象这一典故至今可谓妇孺皆知。可曹冲却尚未成人也因病去世。倘若他们都平常注重体育锻炼养成强健的体格之后我相信以他们的才华必定能让中华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些历史告诉后人光有良好的文化水平而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都难有更大的作为。600字 高一 议论文
-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是执两用中,行事稳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了“中庸”,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庸”已经不仅是教科书上一条简单的教条而已,如果你愿意,中庸会为你铺平今后的道路。就朋友关系而言,孔子认为与朋友相交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这时我们就应该想起中庸之道,学会把握分寸和把握度。或许在平常生活中,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是回比当事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所以想和自己的朋友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往往都是无果。如果性子执着些,想必一定会不厌其烦的、见缝插针地和朋友提意见,当然这只会引起朋友的反感罢了。所以孔子曾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既然他愿意撞南墙,而你也已经做了该做的,接下来不如就让他去撞个头破血流好学乖吧。所以,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与朋友关系之间的调和剂,当我们过于亲密时,应该退一步给对方留出自由的空间你们过于疏远时,应该多些问候和交流。中庸之道也可以说是一根风筝线,如果风筝线拉的过紧,可能会被扯断;可如果风筝线太过放松,那么风筝是飞不高的,因为过犹不及,所以我们在放风筝是,需要一拉一松,需要在这条长线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的风筝才能放高,我们的友谊才会更加和洽。450字 高二 议论文
-
谈静观我在风景秀丽的肇庆北岭园林里,见到有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静观自得”四只字,我觉得这是我欣赏园林的要领,也是我了解生活的要领,我们对生活一定要静观才能自得。文章最可贵的就是自得,所谓自得即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见人之所不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文章才称得上有个性,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个性,只是见人之所见,人云亦云,大同小异那就很难在读者心里长期留存。记叙文的三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如果文章里的人物没有个性的话,那是因为作者未能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未能写出来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未能静观,未能静观就难以自得,只能言人之所言,见人之所见,文章人物的个性就会被人为湮没掉。个性来自于自得,自得来自于静观,静观才能自得。不过了解生活与欣赏园林有所不同,园林是个小地方,而生活却是汪洋大海。看大海既要看天涯海角也要看海边飞溅上来的浪花;既要站在海边的岩石顶上,把天涯海角极目远望,也要把脚板上,从海边上飞溅上来的浪花仔细打量。了解生活时可以走马看花,可以说这是静观的开始,不要把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对立起来,这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是了解生活的一个过程,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归纳和演绎从来都是了解生活的两种方法;是交叉使用的双重手段。一般来说,从走马看花到下马看花,从一般了解到深入研究,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深入应该大于了解,演泽应该甚于归纳。所以,我们要在静观上下功夫。所谓静观也不是傻看,不是只看不动脑筋。静观与动脑一定要同时进行,静观而又动脑,我们对待事物就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广东肇庆中学高三:植颖650字 高三 议论文
-
谈静观我在风景秀丽的肇庆北岭园林里,见到有一块大石头上,刻着“静观自得”四只字,我觉得这是我欣赏园林的要领,也是我了解生活的要领,我们对生活一定要静观才能自得。文章最可贵的就是自得,所谓自得即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见人之所不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文章才称得上有个性,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个性,只是见人之所见,人云亦云,大同小异那就很难在读者心里长期留存。记叙文的三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如果文章里的人物没有个性的话,那是因为作者未能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未能写出来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未能静观,未能静观就难以自得,只能言人之所言,见人之所见,文章人物的个性就会被人为湮没掉。个性来自于自得,自得来自于静观,静观才能自得。不过了解生活与欣赏园林有所不同,园林是个小地方,而生活却是汪洋大海。看大海既要看天涯海角也要看海边飞溅上来的浪花;既要站在海边的岩石顶上,把天涯海角极目远望,也要把脚板上,从海边上飞溅上来的浪花仔细打量。了解生活时可以走马看花,可以说这是静观的开始,不要把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对立起来,这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是了解生活的一个过程,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归纳和演绎从来都是了解生活的两种方法;是交叉使用的双重手段。一般来说,从走马看花到下马看花,从一般了解到深入研究,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深入应该大于了解,演泽应该甚于归纳。所以,我们要在静观上下功夫。所谓静观也不是傻看,不是只看不动脑筋。静观与动脑一定要同时进行,静观而又动脑,我们对待事物就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广东肇庆中学高三:植颖600字 高三 议论文
-
知其本质,方能哓天下知其本质,方能哓天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网络使消息能够更轻易、更方便地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但过度的宣传却带来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带来这种不同的原因,无非都是个人和现实的选择,而我们所要做的并非是纯粹地接受和拒绝,也不是去提醒别人不要这么做。而是尊重事实,选择那些该听的去深入了解,那些夸张的过度修饰简单忽视,这才是相对合理的方法。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宁静并不是避开车马喧市,而是在心灵修篱种菊,这才是真正的宁静。”我们在面对轮番宣传时,是否也应该让心灵沉静下来,去听听那些被光鲜外表下隐藏的真实。不是避开车马喧市,也不是拒绝相信一切。拒绝、不拒绝都是你自身的权利,然而若是被外物所牵引,没有自己的主张,那么人就是没有主见的,不过是空洞的躯壳罢了。当我们能够更深入了解那些消息的内容,抽取主干之后,我们或许就会知晓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就好比朱塞佩所导演的《天堂电影院》中,有一句台词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看透问题的本质,生和死就好比是鱼和熊掌,也好比是真实和谎言,并非只有贤者有是心也。然而,我们也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那些本应该告诉事实的媒介,却是在做一些属性转移的事?当今社会,是不是真的因为人的欲望而变了质?《论语》说“小人喻于利”,是否也该理解媒体真正该做些什么,虽然我们个体没有改变媒体性质的权利,但是我们是否也该深思一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够挽救一些什么呢?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所带来的毒剑,还是挺身抗击一切现实的苦难?是继续持有接受的态度,还是依然置身于事外,都源于你对于本心的选择。圣心并非我们人人都具备,但是那份追求真相的好奇心,那份看透事物本质的慧眼,我们却可以修炼,可以从细小事物中一步一步地走出来,从而进一步达到圣心的境界,人的智慧,对于其主观判断和客观影响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知其本质,我们才不会被虚假所蒙骗,也就能去感悟天下。不为乱花迷人眼信息时代媒体传播各色动听诱人消息轮番不绝,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不仅自己存疑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导致信息成为人们将生活的必需品,欣然接受者是想紧握时代脉搏却不免成了诱惑的俘虏,乱花迷眼而失明辨之慧眼。漠然不为所动者不受诱人香气役使,心澄如明镜,可却有与现世脱节的危险。最后一种人抵制诱惑的同时还保有一份警戒他人之心,可谁知他是否是消极抵制还将己所认为强加于他人呢?由此可见,此上种种人所需都是一种面对诱人消息时明辨的能力,若是具备这种能力,选择接受或不会所动便都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揭开被遮蔽的双眼,以洞悉的目光审视事物,便可作出明智的抉择。“收秦关百二山河,其谋独远。”白云深处的张良看清时局所向,明澈内心所往,在刘邦大封群臣时辞出朝阁,不为功名利禄所诱,隐入修篁蔽日的山林。入世为雄出尘为仙,他是明眼人而选择“做自觉的神仙”。不像同时期的韩信因太过笃信而得了那般下场。相似地,在浊流中见清明的还有“独步当世”的蔡襄,他与张良不同,他选择了投身于造福一方百姓的事业,却又如张良一样澄明的是内心,是他作为一代封建文人的灼灼良知,可见面对诱人之物,人可欣然接受可不为所动,面对名闻利养的隐退面对八闽故土的热情,有明心见本质即明抉择。历史的车轮行到当下,这道理更是世所需人所乏。“信仰危机”的出现可见大众的视线与心灵的盲目已到了一种境地,我们缺乏清醒的头脑因此无法遏制信息的肆虐,无论是接受抵制或是劝诫他人,在不经历深思明辨前的行为都无法阻止精神果实与品位质地的颓势,无法拯救真正洞彻的理智于动听诱人消息那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士大夫屈原的人生状态,其中的“清醒”正是我们应对一切诱惑漫天传播的态度,我们时而接受,时而冷漠,时而为他人鸣警钟都应源于一个已明了的对事物的认知。以己之明去创造一个信息更真正的社会,减少虚伪揭下信息所谓“动听诱人”的面罩,人们将会从中大受裨益。欣然接受,不为所动,劝诫警示,种种选择都因我们不为乱花迷人眼,心若洞彻行自明。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
议论文中庸之道义与利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 “折中、不上进”,不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中庸之道不仅被永久的载入历史的功劳簿,以后也必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果社会过于强调法治,那么美德何去何从?如果过于强调经济效率,那何来经济公平?如果过于强调物质文明,那我们岂不是就失去了精神文明?过分极端,缺少中庸,我们的社会终将停滞不前!个人:治病用药 吃饭做人正所谓“人为财死”,许多人放弃义,仅仅却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罢了。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收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多少医院为了利益见死不救,多少药厂为了利益制造假药,多少医生为了利益小病大治。他们没有清楚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这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人们都视见义勇为者为英雄,视损人利己者为丑类的原因吧。在突发灾难面前,身为记者,是先救人还是先抢新闻?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选择了前者。义在利先,是我们生活处事的不二法则。除了利益,社会上还有道义值得我们去捍卫。今天你帮助了别人,或许某一天你在遇到危难时,别人也会及时伸出救援之手。可以看到,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立刻败得溃不成军。当“义”遇到“利”,前者不但向后者缴械投降,甚至有时还鸣锣开道。人们对“义”已经一无敬畏,遂以“利”来量度一切事物: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孔子的儿子子思在魏国,穿的是破袍子,二十天才吃几顿饭,贵族田子方听说后,就派人把珍贵的白虎皮裘送给他,怕他不肯接受,特别交代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就忘了,我送给别人的东西就算是扔掉了。”子思不收,田子方又说:“我有你没有,我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收呢?”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东西抛弃在沟里。我虽然贫困,但不忍心把自己当做臭水沟,所以不敢收。”在“利”面前一个人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坚持用“义”来衡量,义然后取。对于别人主动送上门的“利”,必须要“见利思义”,合“义”的取之,不合“义”的要坚决辞之。大千世界,“利”海沉浮,或金钱、或美色,无处不在的“利”时时诱惑着人们。如果见利忘义,经不起“利”的考验,就会陷于不义,被动、失节,悔之不及。为了一点小利,污了一身清白,是不值得的。1200字以上 高中 议论文
-
中庸之道从小,就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耳濡目染中开始好奇了,读《三字经》时闹出的笑话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都已经是回忆。现在,我爱看《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我尤其喜欢“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段话无论于古于今都有其积极意义。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处在下位的人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他先要获得朋友的信任。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信任,他先要孝顺父母亲人,不孝顺父母亲人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亲人是有途径的,他先要自身真诚,自己不诚心就不能孝顺父母亲人﹔使自己真诚是有途径的,他先要明白善道﹔不明白善道就不能使自己真诚。真诚,是天赋的品德﹔使自己真诚,是人为所得的品德。天赋真诚的人,不必勉为其难就能符合善道,不必苦心思虑就能获得善道,从而从容不迫而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使用自身真诚的人,他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坚守不渝。诚实,是儒家学说的典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朱熹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应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孔子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即仁、义、礼、智,进而又推导出了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三达道的三达德﹕智、仁、勇。而后又从知行关系的层面,论述了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次等次。孔子认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才知道了“修身”治人知治理天下。天道就是诚,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励,不用思考就可以从容而达中庸。人道则往往不减,必须经过自反,紧紧抓住一个“善”字,才能达到中庸思想。希望人们能按“诚”来“明善”、“诚身”,坚持儒家思想,恪守中庸之道。800字 初一
-
中庸之道(2)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题记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800字 初一
-
静观人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落窗台湿林梢。——题记斟一杯香茗,任思绪在心间萦绕;抿一唇茶,在丝缕甘甜里品味悠悠茶韵。一个人的夜晚,静静地,一个人躺在藤椅上,在阴暗的月光下看着远处的书架,今度悲伤,注定今夜无眠。突然,无神的眼睛里搜索出了目标,《安妮日记》,这是一本什么书啊?满心的疑问让我从藤椅上站起来,笔直的走向书架,拿出那本让我好奇的书,坐在床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战争和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魔爪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她,安妮 .弗兰克,就因为是一个犹太人,就应该被杀死吗?不,不,我为她呐喊。她在离集中营解放的前一个月去世了,上帝不偏爱她,她从不是命运的宠儿。听,远处传着诵读赞美的声音,浑厚而圆润的噪音萦绕在我们的耳际——人性的光辉。看完这本书,已至深夜,知了却还在不停地叫着,午夜不安。看着窗外,天空深邃,我仍为安妮叹息。哎!我虽未有李清照那“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愁,也未有林妹妹那“轻怜葬百花,流泪女儿家”的凄凉,没有那鸿鹄壮志,也未有那甘做无名之人的决心,轻言放弃,不如为理想拼一把。陶居士种豆南山,无不是将自己融于天,这是小桥流水的悠然,这是与世无争的清高。诸葛鸿儒甘居隆中,等待贤士请他出山,不为名利,夺天下,扶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之下,二战更残酷。正如杏子林所说,我要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做更多的事,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有人把爱读诗的女孩比作一泓清泉,处在多梦时节的我,对它更是情有独钟,正如吴延康所说:“读书身健既是福,种树开花亦是缘。”读书,亦乐哉;读诗,亦趣哉。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道远”的修身养性。对于一介弱女子,怎不能实现?谁言:"焚书坑儒"。我笑他:“太疯癫”书乃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知天下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以这种心态面对生活,足矣。人生。无论你怎么面对,都有不同的结果。众所周知,无言以对。伊人倚门,烟花易冷,红装倾城,墨香犹存。800字 初三 散文
-
有血有肉方为人何为人?兴许在化学中看来,人是由原子与分子各微粒构成的一个个体;又或是从历史而看,人是由猿而进化而来的物种。人们美丽,机智而又勇敢,这是不可否认的。仅仅是这样么?我想,不是的,不只是这样。在这个科技先进的现代化社会,人工智能随处可见,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近些年来,苹果公司的产品可谓是红得发紫,愈演愈烈。或许他们的产品功能令你为之大惊,但更令人发指的是总裁库克先生说的一番话: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向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细细想来,若人真的与计算机一般思考,岂不是吓人了些。于是说,人们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独立思考,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自我的价值观。假使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那么计算机也便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岂不是美滋滋。反之,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却会坏了很多事。举些例子,计算机化的人类不能再有情感,对于些喜悲的事充耳不闻,闻而不动心,不动心则无情感。倒有些许像是机器人了。再说,像计算机一般思考,人们还能顾及他人,为他人着想么?大抵是不能的吧。人类不再有血有肉,实则失了心,便无了爱,又何来情。网络发达,公众常能知道,某某名人又如何的有善心,为灾区,贫困地区儿童给予了如何的帮助,我们称之为有同情心。大众不知道的,或许是平日繁琐生活中,邻里关系和睦,谁家邻居又为他赶在下雨前替他收了晾衣竿上的衣服,谁又与邻里分享好东西。我们便称之有人情味。不光光是情,计算机化的人类也未必有价值观,无法判断是非对错,也真是糟糕透了。没有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又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呢。我们如今熟记于心,常诵上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便用不上了。文艺的说,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是啊,人类怎能在现代化科技中迷失自我,丢了自己的真性情呢?计算机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人类,并非改变人类。失了人情味的人类所构成的社会,便显得有些冰冷了。人们有时会生气得捶胸顿足,高兴地手舞足蹈,悲伤地泣不成声。人们会用自我情感,思考,产生爱。这是计算机万万不能的。保持自我,即使有些个人不同的脾气,却更显不人类更可爱不是?于是说,有血有肉方为人啊!800字 初一
-
文显其品,方动人心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800字 初二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