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50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50字 初三 议论文

在距离二战将近六十年的今天,大部分国家都在寻求和平,寻求安心的发展,可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却在不断的惹起纷端,稍微触犯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便不断的以强权欺压,与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道而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精华所在,无论是生活中为人,还是国际中处理事务,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至少受益的国家也不在少数。而美国一些霸权国家,本该积极维护世界的安定却打着为了世界的安定,招摇撞骗,强权欺压,将联合国置之度外,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企图谋取大量不义战争之才也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公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直接轰炸科索沃,直接削弱了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能力,也是给世界的人民一个最为显目的警示,是值得这些国家的人们深深的深思,到底有没有将别人不愿意承受的强加于别人。

乃至现在,前阵子发生的乌克兰事件,在欧盟的软硬兼施希望乌克兰加入的情况下,乌克兰极端的分子不断挑起事端,俄罗斯一面竭尽所能拉拢,原因也就是乌克兰的500多公里的防线一旦归欧盟所有,那么俄罗斯的导弹将会被大大的削弱,这么迫切的条件下,俄罗斯也不得不出动军队。所以欧盟与俄罗斯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乌克兰人民的身上,乌克兰国家成为了大国权势之间的炮灰,导致最后国家分裂,苦不堪言。想一想,像乌克兰这样的国家世界又何尝少呢?

如果大国之间愿意用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那么这些纷争,这些动乱恐怕就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够以俩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的代价而警示,我们就更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懂得珍惜生命。那么我们必须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初三:轩少丶

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700字 一年级 议论文

这是一篇比较短的文章,前后不过1000多字,(对于一个大作家来说写的自数和我们青少年一样多也太那个了。)文章谈的是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的事。文章讲了在二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主妇,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参加了传递秘密情报的工作。在一次工作中,伯诺德夫人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把秘密情报放到小金属管中,藏在了半块蜡烛中,本以为天衣无缝,可以松口气了,可没想到晚上来了敌人,他们其中的一个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一旦蜡烛烧的金属管就会灭掉,那也同时意味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死亡,为了保住家人的性命,三人全力设法拿走蜡烛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时真为她们一家人捏了一把冷汗,幸好伯诺德夫人换了只亮的,拿走了藏有情报的蜡烛,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但是好事总是不得长久,可恨的德国鬼子再次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这使我刚刚放下的心又一次悬了起来。眼前那微弱的灯光就好比是她们一家的生命之火呀!孩子是懂事的,他们也清楚一家的处境,在这危难的关头大儿子杰克从容的拿起藏有金属管的蜡烛说:“天气冷,我去生把火,拿走了那盏灯整个房间里瞬间就暗了下来,着可惹怒了那个中尉,他拒绝了杰克的恳求。在这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的等待着死亡。此时此刻那盏灯已经成为屋里最恐怖的东西。我虽然没有在那个环境下可也深深的体会到了那种感觉。突然小女儿奎琳说她想去睡觉,楼上黑她想拿一盏等去睡觉,人心都是肉长的,那名少校也有一名与奎琳同样可爱的女儿,望着眼前的奎琳少校想到了自己的女儿,终于同意了!奎琳端着蜡烛走上楼梯到楼梯最后一节的时候蜡烛刚刚熄灭。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让人心惊肉跳,不过最后始终还是化险为夷,可见人们遇到困难不心急,沉着冷静慢慢思索才是最好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议论文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