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半个月前,我在入团积极分子课上,偶然了解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在团组织的倡议和我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去新华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拿到书的感觉有两个——贵和重。带着“这本书为什么卖76块钱的”这一疑问,我开始了“好奇之旅”。在半个月的品读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本书是如何“贵”“重”的了。
贵在两个方面。从浅层的含义来看是中央党校出版社的精心出版:合理的排版,全彩的印刷等,无不体现其外表之贵。从内涵方面来说,更是物超所值。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精神之贵。青年习近平那诚恳老实、勤劳勇敢的精神,在29位各界人士的讲述中变得越发可贵。从“过四关”到被清华大学录取,从申请人团到被举荐为党干部,从“黑帮子弟”到“老农民”。这些变化是他践行自己精神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曾自述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重就重在情义重。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为民情怀。记得书中写到习近平本来下乡的第六年就可以申请去上大学的,他却认为自己是扎根农村的“老陕”,于是又在梁家河多留了一年。后来村民们才知道是习近平放不下老乡们,才不愿离开的。第七年,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他舍不得老乡们,尤其是他所寄宿的张卫庞一家,临走的那天习近平把他母亲所赠的绣有“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了张卫庞。由此就可见情义之重。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最后,我把习总书记对青年的一句寄语分享给大家:“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奋进新时代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万物存乎于变迁之中,我们的时代也不例外。我们的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时代。
从1949年的那个秋天开始,新中国在短短的十五年内爆炸了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003年研发的“神五”让中国成为当时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让“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首都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实现了中华名族的百年梦想。中国的新时代让世界为之震撼!今年是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周年,七十年的载路漫漫,它走过荆棘,跨越障碍;七十年的载路迢迢,它经历风雨,迎来光明;七十年的历程,它谱写了一首骄傲的歌曲!七十年尽管时代的沧海桑田,中国对于新时代的探索已经轻车熟路,但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跑”进新时代!
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当志存高远。老师说:“有志者处天地之间,当学曹孟德,神鹰展翅志在天,野骏探颈引长鸣;须效陈涉,具鸿鹄之志。”我们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志向能激发我们的热情,增强实现自己目标的信心和决心。立志能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使人的志向与实际的活动密切统一起来。但光有志向是不够的,要想成功,我们不仅要下定决心确定目标,而且要有达到目标的信心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
新时代的中学生应当注重实践。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向往课堂外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地完善自己,不让自己成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呆子”。
时代的步伐太快,需要我们“跑”进新时代,做新时代的中学生,创造精彩的明天!
相似题目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习近平爷爷说过:“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我们只有不断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才能不断成长。这个假期,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部分内容,深深为习爷爷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爷爷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当时的习爷爷白天干活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习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这一点是当时的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也是今天许多人做不到的。如果当时习爷爷没有这样努力地读书,学习知识,他能够成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吗?习爷爷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读书可以让我们聪明;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许多知识;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读书可以实现我们的梦想。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特别是我们这些少年儿童,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实现梦想就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500字 读后感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假期里,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心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完之后,感慨万千,心中不由得涌出一阵阵自豪。习近平是从16岁开始,到陕北插队下乡。在插队的期间,习近平也总不忘读书,他的行李箱里装的全是书。来帮他们抬箱子的村民们都说习近平的箱子很重。习近平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读书,放羊时读、锄地休息时读……总之,他随时随地的带着书,随时随地的在读书。从他当上村支部书记开始,他便一心一意想让村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些。当他了解到四川有沼气技术的时候,立即前往四川学习沼气办。他所做的一切,为的只是让村名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记者采访村民的过程中,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给村民们留下的记忆深刻,而且大同小异。村民们所说的,大多都是“习近平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的箱子里全是书”“习近平为我们办了沼气,让我们的生活条件更上一层”……由此说明,习近平是一个不分高低贵贱、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最有趣的,就是四大关中的“跳蚤关”。当时的知青们刚从北京城来到陕北时,一个个都是白白净净的,看得出来,他们没吃过苦。来到陕北,刚生活了一段时间,知青们的身上就长了一大红包,又痒又痛,简直让他们“生无可恋”。于是,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尽量使跳蚤减少滋生。慢慢的,他们身上的红包渐渐少了起来,偶尔有一两个,也不会像刚来时那样又痒又痛,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对这种毒素有了抵抗性。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生”。生活中的习近平也是这样的。他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常常有他的文章被发表在报纸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不觉一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用这些诗句来形容习近平是一点也不假。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读书的精神以及他对读书的渴望!700字 读后感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篇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周贤康寒假里,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本书是以访谈的形式来展现的,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让我知道了习爷爷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习爷爷15岁时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宝坻区王卜庄镇东蛤窝村主任助理张岩说。他经历了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转变,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这些工作和我预想的差太多了。但学习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习爷爷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习爷爷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爷爷曾经回忆说。这本书里,29位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习爷爷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篇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张杨子萍今年寒假,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后,不禁心潮起伏,感概万千,想不到国家主席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我心中一直认为国家主席都十分威严然而我错了,习爷爷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习爷爷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经历了千辛万苦,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下乡时,被分配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到了农村要过“四关”,分别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些关习爷爷样样过关。习爷爷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读书,阅读面十分广泛。为了找到《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多公里的路才借到这本书。习爷爷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爷爷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习爷爷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记者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没有错就要大家不折不扣的执行。比如: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打坝地、代销店、缝纫社……习爷爷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从他见了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到底,再联系他插队期间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学习,都说明了习爷爷是一个崇尚读书的人,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板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要向习爷爷学习,将来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篇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苏欣雨寒假里,老师推荐了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其实老师让我们读这本书,是想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习爷爷当年在陕北那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习爷爷。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的就是习爷爷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爷爷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知青时期,在梁家河的土地上,习爷爷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献给了那块土地,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习爷爷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该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得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别人从零开始,而习爷爷从负数开始。就在这艰苦的条件环境下习爷爷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习爷爷有很多特点,比如有强烈的使命感,辩证思维方式好,遇事有定力,肯读书善学习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特点就是有好的辩证思维方式。习爷爷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而不简单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已经不用面对习爷爷当年那种生活的艰辛,但在他身上的那种精神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篇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王源这个假期,老师安排我们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该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的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提升,认识得到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仍然把每个字写得很规矩,他一笔一画地写,每一个字都整整齐齐,清清楚楚。习近平不仅喜欢学习,还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平时我写字很浮躁、不认真,以后我一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认真写字,多读书、勤思考。【篇五: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周籽杉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习近平爷爷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主要讲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习近平爷爷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当村民们、知青们谈起当年的故事,记忆依然那么清晰,说起来依然那么激动,回味起来依然那么幸福。他们诉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40多年以前,珍贵的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中,但绝没有褪色。梁家河村史馆河知青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前,在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前,在赵家河的知青林前,在习近平爷爷当年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讲述着总书记与人民同甘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讲述着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讲述着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习近平爷爷在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里,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写东西、学习。可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也很少会有人主动找书看、主动写作、主动学习,更不要说在习近平爷爷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里了。习近平爷爷的身上有善良朴实、知难而进、谦虚好学、公道正派等等很多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只有我们学会了,才能为祖国母亲做出更大的奉献。【篇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朱洣麟在寒假中,老师安排我们读一本名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书,看到书名我想:“咦?是关于习大大的书,习大大的知青岁月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和我们现在一样呢?”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宝坻区王卜庄镇东蛤窝村主任助理张岩说。他经历了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转变,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这些工作和我预想的差太多了。但仔细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小学生,就应该多学习,少娱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树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出自己的道路;应该建立“学乐精神”,在坚持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总结提炼,以求内修于心,外践于行;在不断攫取知识的过程中滋养精神、洗礼心灵、升华思想。关上书,脑海里满是习大大的经历,做为一个小学生,我们难道不要像习大大学习吗?【篇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一本访谈录,通过当年曾和习爷爷一起下乡当知青的爷爷的谈话,我们对习爷爷七年的知青生活有所了解,习爷爷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奋斗的青年时代,做过中国最基层的农民,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人生经历中重要的起点,习爷爷的家庭按理说应该比一般人都优越,他父亲曾任过副总理,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因素,习爷爷所经受的磨难要比别人多得多,这种折磨是生活上、精神上的,但习爷爷没有被生活所打倒,而是通过这些磨难,更加理解中国农民的穷苦,通过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他能站在中国农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遇到困难和问题,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而不是退缩,在他带领下,梁家河有了水井、有了沼气,在他的当支书后,梁家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通过别人的访谈,从别人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习爷爷高尚的人品和坚毅的精神,正是他这种高尚的人格,所以才赢得人民的爱戴。1200字以上 读后感
相关推荐
-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子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悠悠的旋律,伴随着我的思想,每当这首歌划过耳际,脑海中映出了许多想法,平实的语句,却次次让我潸然泪下,我反复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院里的白杨为何苍老?喧嚣的街道为何如此寂静?是时间走得太快还是我走得太慢?青涩的黑发,被时间染上几许白丝,我反复思考着,却苦苦等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里面一篇《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幡然醒悟,原来,时间,在我们生命的每一秒。就像文章里的习主席,他抓住了时间,并且掌握着时间。习主席的时间,正如他所言,大部分被工作占有了,仅2015年度,他就开过大大小小会议上百次!老百姓们都十分敬佩习主席,觉得他是人生赢家,至高无上,而我们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习主席能把国家治理得那么好?在他的人生中,为什么他有一条宽阔的大道,通向成功的巅峰?因为习主席抓住了时间,他抓住了生活的每分每秒,他在工作之余,全部用来读书,在他的眼中,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说“有空就拿起书翻一翻,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只要探秘其中,便会终身受用。”上天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抓住人生每一秒,才会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想着,想着,我想到了自己,周六周日,完全不把时间当一回事,总觉得时间的每一次流逝,都是命运的安排。坐在书桌前,仰望正午的骄阳,想着,星期天作业又没写完,明天又要上学,还是得写作业。题目是那么的无情,冷酷,我和题目死死对视着,越看越烦,撅着嘴,闭上眼,脑海中突然出现了“时间”二字,我立马振奋起精神,拿起笔……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我的大脑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终于凯旋而来,我抬头看了看钟,四点半!心里一阵惊喜,我似乎也抓住了“时间”呢!“时间”,谁也无法描绘出它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见它的脚步,它不慌不忙地走着,它从你的指缝里流过去,它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只有珍惜它的每一分每一秒,才会拥有完美的一生。又到周六周日了,我再次翻开《习近平讲故事·时间都去哪儿了》,我要奔跑,我要拼搏,携手时间,向着“中国梦·我的梦”,奋勇前行……800字 读后感
-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故,把典故与大众平民化的语言结合使用,让我们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往往藏着极其丰富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习近平生动讲述的故事,讲出一个个易懂的道理,不会像父母讲的睡前故事,那样让人困倦,而是精神百倍,迫不及待的想听下一个故事。在路是时代的这个小故事中,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试过的,就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学习也越来越紧张,只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脚步,就会被世界淘汰,我们应该爱学习、爱看书、爱读书。所于我每当我空闲时,就会跑进我的小天地——书屋里去,里面有我从小到现在一本本积累起来,对我有深刻意义的各种书籍。里面有名著类的,有文艺类的,有奥数类等等各种各样的书籍。找一本书,坐在椅子上,翻开书本,这时我好像一条小书虫,爬行在书中,津津有味地吃着书本上的知识;书就像知识的瀑布,我是一条小鱼,在瀑布下畅快的游来游去;书像一棵大树,而我是大树上一片小小的叶子,在大树上吸收着大树为我带来的营养。当我看书时,就会忘记外面一切的吵闹,就算妈妈叫我吃饭也会没听到,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呈现在我脑海里,仿佛自已身临其境,无发自拔。从这书里,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书就像一位人生导师在指引着我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书是我的精神食粮,能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在提醒我们,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想增长才干,唯有通过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多学习,多读书,把读书学习摆在首要位置,才干会增强,刀刃便锋利。从书中摘取深有感触的故事,如滴穿石、信仰的力、跟上时代、友谊铸就坦赞铁路等等的小故事,如果我用饱满有感情娓娓道来,用自已理解加以描术,我是不愿意错过故事中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都有内在的道理在里面。假如我不看书,不学习,我就不会知道这些故事,更不会懂得其中的道理。开卷有益,困意全无,我如何能放下这本书。900字 读后感
-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多指书面的)。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欢迎阅读。趁着这个时间,世界是平的读后感。我想放松一下,写写我读了《世界是平的》的读后感。因为有一些人说过:我不想看,要不你看完给我说说你的读后感。我想也许有很多人都这样光想看读后感吧,因此我把它写了出来,顺便说明一下我最近的心态:一般人是这样吧,尽管我身边的人是这样。当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我向身边的人问起,有没有看过这本书?答案一律是“NO”。可能是我们这一类人不是看这种书吧,上网搜了下简介是属于“经济哲学”类的,的确,平时我去图书馆也不会看这种书,一些什么美国经济全球畅销书的,或者只有在电影中的外国佬才会去翻这类书本吧。我看它的原因,是因为何老师要我去看看。看毕!的确不是我们这一类人的看到书,或者也是经管类专业看会去看的吧。一本经济类的书,光是翻翻目录就可以放下了,然而,我今天早上把它打印了出来,看了一个早上,看完了!这是一本讲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书。全球的合作,通讯的发达,信息的共享,等等都把这个世界铲平了,任何小公司和大公司,甚至是个人,都可以站在同一个高度里看问题,去竞争,在同一个平台上利用全球共享的资源。能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并能利用它,制造自己的特色出来,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继承和发展...这是这本书的内容,其实说出来大家也许会觉得无味。这类书都这样子,由外国直译过来没有趣味性可言。但是,对于我来说却真的把他一字不漏地,看完了(是我的那个版本)。世界是平的,我们的却没有好好把握。看过一次后我还不是很明了里面的经济学知识,也有版本问题,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从中找到我需要的信息。对比于我们的现状,似乎是完全处于一个“白痴”的阶段。因为我们不了解当前世界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的每天都在发展。总是有种感觉,这个“全球”的概念离我们很远,有些人的方向局限于自己的家乡、珠三角、广东省、华南地区、中国?其实,我们却没有想过,全球这个概念,然而,现在世界真的是平了!离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网络这个东西。但是我看到我们使用的,仅仅是娱乐这一个方面。完全沉迷于一种“白痴”的状况。这个也是老师在提的“那一种”人。这怎么不会关我们的事呢?起码,我们现在已经是20来岁的人了,我们是有思想的,你怎么不想象一下外国的这个年纪的人已经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他们入学的时候在看这些书,而我们却是在看学生手册,读后感《世界是平的读后感》。咱们中国还有这么多的人都是这样子?好吧,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那么请自己去梦想一下,做一下梦,自己接触世界的情况。而不是小小地呆在一边。当然我们还是有那么地一部分人在努力,就是大家认为把你觉得繁琐,不可能做到的事交给他们办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有能力去实现了这个资源共享的功能。他们也会给自己的国家、家庭带来幸福。至于其他人?可能就是成为将来的某一个劳动力吧。那么作为中国的新一代,作为中国的未来,我们只能看这一部分人了...。而其他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人实在是可悲,记得老师说过,你想做你爸妈那样的人吗?我自己是没想过的。而我不如我们反过来地问自己,你有想过你儿子将来和你现在一样吗?你也不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吧?我们自己本来就是这个时代的人。写到此,突然想起了一个小对话:记者问:"你为什么放牛啊?"娃娃答:"为了攒钱呗!"记者又问:"那攒钱干嘛呀?"娃娃说:"为了讨老婆."记者继续问:"为什么要讨老婆呢?"娃娃又答道:"为了生娃!"记者追问着:"为什么要生娃呢?"娃娃思考了几秒,答道:"为了放牛啊!"........我们能做什么?每个人都会说,我很平凡,又不平凡。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共性和个性,但是假如你的一生事只是在做一件平凡的事,些平凡人做的事。那么,就算你多么自命不凡,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凡人。宇宙中一粒小小微尘。我现在也很难说出是要做什么才算是不平凡。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分辨,因为我也曾是和大家一样的迷茫一类,或者到时候毕业走到社会上对于就业感到更多的迷茫。但是,还有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应该会看到多,会改变,因为我现在已经发现自己的目标了!总之我也希望大家能加快自己的脚步,寻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路:虽然不确定哪条路适合我们,喜欢哪个方面,但是我们可以排除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还有就是时间很宝贵。最后,在此乱写了一篇读后感,文学水平不好但是我能写下我要说的。世界是平的,我也能够去接触那些遥远的地方,世界现在每天都要在发展,我不知道你懂不懂我在说什么,不过在你打瞌睡的时候,世界已经在不断地创造财富了,当然这个和你没关系.....世界变得平坦,是不是迫使我们跑得更快才能拥有一席之地?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了解经济全球化。世界被十辆推土机推平了,各肤色各人种的竞争机会平等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向读者阐述了可能大家都在经历但却没有认真思考或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世界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让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平坦后的世界,竞争环境变得公平了,大家的机会也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均等了。这些观点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该如何面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变革,如何调整自己来迎接这场变革。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长篇新闻通讯加狂想。事实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很严谨的经济学类的书籍。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众人皆知的事例,以及所有人都必须正视的热点问题,讲述了全球化的状况,以及它对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作者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给我们描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及其原因,他将全球化分割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级即其所定义的全球化1.0版本,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碎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级即是他所指的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这时,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第三个阶段即全球化3.0版本,世界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微,人们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走向全球,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全球化3.0版本的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弗里德曼以他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他在书中援引了很多热点话题,介绍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开发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联合搜索技术等被描述成为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而中国、印度等国家和一些站在全球顶尖位置的公司和机构,则被描述成为变平的世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把所有的这一切编织在一起的时候,却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它正随着那些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整本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细微之处仍需研读,《世界是平的》将竞争和合作的平台延伸至整个世界,在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的驱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思索,努力使我们自已以及国家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赢得先机。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不断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丰富自己管理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在这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世界竞赛,正在被抹平”,这个观点多次在书中出现,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罢,竞争的环境及外在因素尽管有差别,但也应该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缩小。竞争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竞争的行列,学会运用平行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改变我们的经营思想,以创新的态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及外界的变化。对于处于经济全球化中的我们,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体,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做到:第一,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第二,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第三,不断地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只要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永远保持很强的竞争力,才能在平坦的世界竞技场下拥有一席之地。第四,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潜力可挖,我们应该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一个不能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事业必然会失败。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
-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第1篇】寒假期间,我拜读了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说实话,这是学校推荐我们读的书目,一开始只是在被动的读,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急切想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会认为“世界是平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更被作者所描述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所震撼,也更加深刻认识到自身现有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所以,阅读《世界是平的》一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匮乏所导致的紧迫感。《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描述了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且产生了赢者更赢、输者愈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观的理解。很多人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的是前途未卜,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会对未来产生恐惧感。同时《世界是平的》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我们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虚荣行为的出现,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知识匮乏。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世界成为平的,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变成一个大舞台,这种环境可以迫使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竞争中来。利用网络的平台,一切都将变得没有距离,这个事实既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同时为竞争的惨烈感到一丝恐惧。当今中国,随着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有大量的工人正在制造业中失去就业的机会,并且其数量要远远超过美国。同时,这种失业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并且这一模式正是多年来发展中国家一直在遵循的。这样的模式还要持续多久?恐怕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也决定了中国今后的发展,非但是接受知识的国家,更要成为知识输出的国家。因为如果没有知识,我们虽然拥有无数的工厂,但所做的许多都是低附加值的工作,高端的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了。因此,中国必须要改变,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们必须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设计”、“中国研发”,必须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才是中国强大、民族富强、百姓富裕的必由之路。【第2篇】世界是平的?咋听起来你一定会觉得奇怪,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地球是圆的,但当你读完托马斯.费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后,你就会相信这个观点,因为这本书不仅能带给你来一种不凡的震撼感受,而且其中的很多观点更值得我们深思。之所以说是震撼,其一是因为笔者独特的观点,关于这世界是怎么开始抹平的,包括书中提及的抹平世界的十台挖土机与三大汇流,以及現在发生了什么?我从中看的了许多新的资讯和概念。按作者的观点“世界本不是平的,可是因为所謂的十大推土机,世界已快被铲平了。从柏林围墙倒下那一刻,任何人再也无法確定,抢你工作饭碗的是哪一国人。” “十个推土机”推动的是世界的互补与合作,电脑, 网络, 科技, 交通的不断進步,搭建了连接全球的网络平台,这使各种知识得到了分享与分配,也给世界变平带来了机会。通过阅读,我觉得世界变平是个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在这种快速变化大环境中, 如何让自己或企业具有竞爭力, 才不至于被抺平世界的推土机給推走,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世界竞赛,正在被抹平”。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发展中国家也好,发达国家也罢,竞争的环境及外在因素尽管有差别,但也应该看到差距在逐步的缩小。国内的许多企业也正在逐渐的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像中国、印度等一些国家,他们不仅拥有较好投资的环境及廉价的劳动力,同时自己本土的企业也正在逐步的迈向国际市场,可以讲世界的扁平趋势是难以抗拒的。而世界扁平化同样也给象海信这样的企业带给了机遇与挑战。机遇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通过海信长久以来的严格管理及对待技术严谨的态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把百年海信的基业变为现实。挑战是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竞争的检验,学会运用平行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改变我们的商业习惯,以创新的态度修正自己的理念去适应新的环境及外界的变化。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世界就是个足球场,你警觉心一定要够,才能留在场上。如果你不够好,就只能坐着看人比賽。就是这么回事。”看到這句話,你是不是和我的感触一样呢?不学习、不创新,工作上原地踏步,到最后只能被企业和社会淘汰。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要知道即使你用有高学位,还是要跟別人竞争,而且随着世界变得越平,这种竞争力就会越大。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心中对作者犀利的评论而感动的同时也生出几分感慨,是啊!世界在变,不是吗?在书的底面有这一句話:“抹平的世界,也是无限商机的世界。”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吧,这确实是一个好机会!【第3篇】当看到书名的时候:世界是平的,那时自己就在不停地点头。是的,地球是圆的,但世界是平的。发展中的社会,发展中的世界。这本书主要介绍给我们的是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书中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主要的论题是“世界正被抹平”。全球化的趋势不停地被强调,不停地在推进。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展。全球化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讲述全球化状况及其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强调今天的全球经济体让人才的竞争和流动更加直接和快速,并产生赢者更赢、输者更输的残酷现实,直接冲击了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确定,忧虑随时会失去工作,因此对未来产生恐惧。但《世界是平的》同时又启示我们:理解一个人,应该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虚荣行为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欠缺,否则,人们就会根据情形做出理智的行为。全球化,当世界没有独裁,自由竞争的时候,带给我们的是更加多的动力与空间。没有谁可以在没有竞争的时候成为英雄!也没有谁可以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上成功!全球化,强调的也是竞争与合作。竞争,获取在世界上的地位,合作,赢得世界里的掌声。这让我想起了李开复先生写的自传,他的经历不也是在这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吗?各大跨国际的公司机构,在这全球化的圈子里,为技术,为人才,为市场而不断地发生争取与合作。除了全球化,书上还描述到全球化的不只经济,也还有我们身边的环境。全球化的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变暖,空气污染,这也是我们21世纪要面对的问题。赞成与反对,减排与控制,在我们生活上演一场。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和环境一起全球化,是善意的,进步的,发展的。对于我们自己,也是这21世纪的发展者之一。作者在书中所述——“平坦的世界的精神内涵,是每一个劳动者将逐渐对自己的饭碗、风险和经济安全负责,而政府和企业只是帮助人们形成这种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到自己在这块平地上的一席之位。不然只有被社会淘汰,被世界遗弃。这也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世界是平的,我们继续把它推得更平。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读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有心而出,赞美一个带有智慧与奋斗的少年;有感而发,敬佩一个带有民族灵魂与使命的知青。历史的无情,并不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力,民族的缩影,并不能减退一个人的艰苦奋斗。当我读完这本书,仿佛对xxx总书记又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并还颇有感触,他的这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三句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在书中谈到“饮食关”时,内心有点波动,书中提到:“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非常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有时候,我们能吃上小米饭,这就算是最有营养的了。”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我们的反映可能是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但这段话带给我的是熟悉与亲切:在成长的路上,父亲也会经常提起他的故事,他也曾吃过野菜和玉米糁子等等,更重要的是教给我珍惜现今生活,尊重每一份劳动。所以这段内容让我读到心坎里,深刻体会到当时农村的艰辛生活,也读到了xxx总书记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磨练与挑战,他把这份苦咽了下去,成为自己要改变中国,发展中国的动力。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比为学。--《荀子·大略》与xxx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与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到深夜。”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xxx之所以能担当国家大任,不仅与他有高尚的品格,还有在读书中得到的思想认识与精神升华是密不可分的,他成为我们年轻人奋斗向前的标杆,多读书,使人睿智,明辨是非,感知世间常态,收获人间百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与人。--《三国志》xxx总书记在知青岁月的那段艰苦历程中,他从来没有抱怨生活艰辛,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为一家人。他常领干部,群众大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等等,只要是村门民需要的,他都是尽力去完成。勤劳踏实,善良感恩,真诚包容,勇敢担当,这都是他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时间不等人,到同时也造就了人。xxx总书记汗水交织在这片黄土地里,让他更加对中国土地爱的深沉。《xxx的七年知青岁月》真的让我收获不少,让我真正明白了:在泥泞道路上,要勇敢前行;在虚伪的世界上,要献出真诚;在繁华的都市里,要脚踏实地。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为民族之复兴而努力,要为中国之崛起而战斗。学习一个人并不是纸上谈兵,哪怕只是一件微小的事肯为他人奉献,这就是成功,xxx总书记一直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更应该向他看齐!1000字 高三 读后感
-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养心立志,报效祖国那天,徐老师从书店里买了一本《习近平讲故事》,借给我看。当时身边的同学还笑话我:“国家主席的书应该很深奥吧?你看得懂吗?”我心想:这是习主席在给我们少年儿童讲故事,我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一定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事实的确如此。“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习主席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首先一定要做一个大写的真正的人。东汉人杨震“四知拒金”,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子产事必躬亲,子贱知人善用,西门豹严厉督责,受世人敬仰。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被一些私利所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大家一定都熟悉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金锁的扮演者范冰冰吧,听我爸爸说她因为偷税被判以天文数字的罚款,让我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我认为她应该在忙着拍戏赚钱的同时,抽空听听习主席讲的故事,就能明白养身必先养心的道理,守着一颗纯洁、清白的心,不做违法的事情,修身养性,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这本书中就讲述了许多有高尚品质的人,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为国忘家,默默奉献;方志敏生活清贫、洁白朴素,面对敌人坚贞不屈,这些老一辈共产党人能“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看到这里,我不由地脸上一阵阵发烧,因为我曾经因为桌上没有喜欢的菜就浪费了粮食,买的新衣服才穿了几次就不要了……我们不能忘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更不能抛弃了革命先辈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品质。“自古英雄出少年”,习主席在书中告诉我们:青年力量体现中国力量,青春奋斗承载中国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岳飞自幼得到父母恩师的教诲,涵养出忠肝义胆、一身正气;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唐代文人王勃6岁能写文章,文笔流畅,所以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自小就应该树立起崇高的梦想,勤奋学习、刻苦拼搏,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实实在在地做一个优秀的学生,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报效祖国。看完了《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我一下子醒悟了:从现在开始,不能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要修身养性,保持一份纯真的心,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并为实现这个志向而努力前行,长大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在我迷茫、犹豫的时候,感谢有这本书给了我精神上的指引,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000字 读后感
-
七年七年走过,并未有任何察觉,不知是被这井然有序的生活麻木,还是俨然成了木偶,没有想法、没有心绪地按着时刻表过着早已制定好的日子。小的时候总天真地以为我永远是上幼儿园的小孩,妈妈也永远是穿着高跟鞋和裙子的漂亮女士,我们的周围不会多出谁也不会少了谁。可这“长大”,在未经我允许便一步步将我从幼儿园送至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直至七年前,祖奶奶去世,我才真正体会到这“长大”。生活中,既然随着时间前行,便免不了有人来到,有人离开。七年前,我们家十八口人,总为我们的四世同堂感到自豪,而今我们家依旧十八口人,四世同堂。唯有不同的便是七年间姑姑出嫁了,小叔娶了小婶子;姐姐出嫁了,哥哥给我娶了小嫂子;还有七年前那个刚刚出生的小弟弟如今已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看似什么都没变,我们却在兜兜中、在时光岁月中不知漂流了多少个来回。庭中小园的斑竹已经不见,那攀着枝干朝上爬着、在夏季散发幽幽香味的金银花也不在了,还有那园中最为骄傲的牡丹花也不似以前那样神采奕奕了。现在的园中有了娇贵的水仙,还多了几株傲气的玫瑰,月季花也开始在其中争奇斗艳,伴着牡丹还栽了几株芍药。我是一个爱花、惜花的人,却不是一个好的养花人,对于花草我从来只是欣赏而已,园中多了谁少了谁,对我,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偶尔翻开照片会看到: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却是不同的景。伴着我成长的不只是园中的花,还有后院的果树,大片的果树,独独对那棵青苹果和那棵香蕉梨情有独钟。而今,依旧怀念那青苹果和香蕉梨的味道,时令到时,便会买来吃,可总觉着味道差点儿,我想,不是苹果和梨的味道变差,而是树变了,情变了。其实,对那园子有特别的感情或许是因为有我的第一张全家福便是在园中拍的吧,那时我还在襁褓中。二十多年过去,我们已很少在那园中拍照了,最近的一次全家福还是三年前的冬季,在照相馆约的师傅来拍。就在昨天,还和叔叔翻着一张张合照,看着我们一张张皴红的脸变得白皙,不禁感慨,同时也惋惜着,惋惜今后的团聚会很难。哥哥和姐姐大学毕业留在了兰州和安徽,叔叔在四川,大伙儿开始天南地北开始自己的朝气人生,爷爷奶奶对儿孙满膝并常伴左右的愿望已难实现,就连逢年过节人也很难凑齐,就更别提全家福了,不知何年何月才会有,而那时照片少又添了谁,少了谁,又有谁说得清呢。七年的时间走得让我没有一点儿感觉,若非弟弟提及,我仍会觉得那一幕幕就在昨日。我知道我是一个感怀的人,我留恋岁月留下的点点滴滴,舍不得每个裂缝洒下的丝缕阳光。我感怀在记忆中,感动在文字里,我相信在我丝绪卡壳的时候,那些情感还在。1000字 初二 散文
-
知青生活作文我们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地处岫岩县东,距县城20多里地,进城是我们的一件乐事,也是调整身体和精神的一种方式。有时情绪不好,就想进城;有时干活累了,想去放松一下;有时犒得想进城改善一下生活。农忙时,队长不给假,我们就编故事想办法进城。开始进城途中,我们挥手搭车。有的司机还高高兴兴停车,问寒问暖,聊得很投机。后来再搭车,怎么招手,人家也不理你,我们就彻底放弃了搭车的念头,走着进城。当时的岫岩县城,其实就是有一条大街的小镇。镇边有一个柴禾、牲口集市,镇上有百货公司、大车店、饭馆酒馆、小照相馆、以及老乡住的茅草房子,房子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院墙是用树条子编成的篱笆,房沿下挂着一挂挂老玉米,窗前垛着劈好的木柴,就是典型的东北农村小镇。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打破了这个小城镇的平静。当地的人们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唯一的小二层楼百货公司,售货员听我们说话就笑,问他们笑什么,他们笑答,你们说话真快听不懂,就像唱歌。我们呢,看到周围的一切也很新鲜,尤其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身穿肥大的红袄绿裤,土得掉渣儿。有一次进城,到一家小饭馆,服务员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你吃驴肉包子吧,过了这个村可没那个店。我从没吃过,经他这么一说,就买了两个,还没等品出滋味来,就没了,我又买了两个,这回细嚼慢咽,越品越香,4个包子进肚,就像掉个枣肚里。县城的小照相馆我也光顾了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1年底我回城,同学们为了送我,到县城小聚后进了照相馆,照相师看白永旭留着小胡子,就是不给照,非让他把胡子剃去。当时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和他发生了争执,差点动手。无奈下他勉强给拍照。取照片时,发现照相师把白永旭的小胡子用白色给涂抹掉了,照片看着十分别扭,我们真是哭笑不得,至今这张照片我还珍藏着。我进城最大的趣事,是到离城4里地的另一个知青点和同学相聚。与他们聊天叙旧,互诉辛苦,侃够了再混吃一顿,真是美哉。岫岩是一座玉城,我们在进城的路上,经常见到原始玉石,个个晶莹剔透都挺大的,那时破四旧,根本不知道玉石还有价值。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如果捡来收藏,还真是值钱。昔日的小县城,那知青向往和放松的集散地,如今已面貌大变了!当年的模样基本上看不到,已经崛起了一座新城。处处耸立的高楼大厦,浪漫的站前音乐广场,拔地而起的居民小区,休闲健身的城内公园,气派的东洋河大桥连接着城乡结合部,乡乡通油路使我们开车可直达知青点。四十年过去了,记忆的链条变得断断续续,经历的事变得有些模糊。但那个有着浓郁东北气息的满族小县城——岫岩,在脑海中成了永远不能抹去的记忆……。1000字
-
流年岁月总觉得自己像条小舟,很小很小的舟。穿行在似水的流年中,无奈的,茫然的,却又不得不向岁月低头。岁月确是很伤人的,美好的它带走了,不美好的也带走了。可是心头的伤痕是谁留下的呢?我就这样若有若无的生活着,守着心里的那一点点私密的东西。1岁,空白。3岁,我咿咿呀呀的说着现在自己听起来觉得很搞笑的话。心里总有一团有一团的疑问,天上到底有多少星星啊,为什么那么多呢?那时候的我满脑子都是关于星星的问题,因为我趴在爸爸肚子上睡觉的时候,爸爸总是给我讲星星的故事。三岁,我的心事就是星星。5岁,5岁时我已是在上大班了,虽然仍是学些简单的唱歌跳舞,但也有了些意识。于是,我就开始和伙伴们抢玩具,幼稚园墙角边的那一大筐一大筐的玩具仿佛还不够我挑的,总是喜欢和别人抢。抢不到就赖,实在赖不到就哭。反正,不管怎样都要弄到手。玩腻了就扔掉。到最后,自己都觉得自己够卑鄙的。五岁的时候我就想着怎样把别人手里好看又好玩的玩具变成自己的。7岁,我整天背着书包游走在学校和家之间。瞢瞢懂懂间我发现我就7岁了,就已经走进了小学的校门了,就已经上上一年级了。我再也不是那个没事哭鼻子就为了和别人抢玩具的不知死活的我了。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我接触了数学,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兴奋。所谓兴奋就是我看的数字时的那种迷恋吧。我就这样疯狂的爱上了数学,平时老师教的那些知识,我学的如鱼得水。长大后也时常会想,为什么那时候的我能将现在学的不很好的数学学的那么棒呢?七岁,儿时的玩伴们都说我的脑袋里有一条名叫数学的魔法虫。8岁,8岁这年本应跳过的,可时光总在不经意间留下些不可磨灭的痕迹。譬如,爷爷走了,外公过了70大寿。爷爷对我不怎么好,是众人皆知的,我也知道,我曾一直痛恨爷爷的重男轻女,可他走之后,我反思,这是谁的错呢?真的是爷爷吗?相反的,外公从小就疼我,一看见我就笑咪咪的,人前人后都夸我聪明,懂事。7年前他70岁,我很兴奋,笑着为他祝福:生日快乐!八岁那年我曾想过,人间为什么会有悲欢离合呢?11岁,11岁那年我成熟了些,不再那么孩子气了,也收获了很多。友情?爱情?是的,友情,爱情,但它们并不全都是我收获的。身边的朋友给的温暖是友情。而爱情呢?那时的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多年之后我证明了,这个敏感的词曾经来过,就在我和邻院的小C牵着手一起去买东西吃的时候。只是当时的我还读不懂它,就已无情的将它拒之门外。直到现在我也认为我的决定是明智的。因为我是个乖孩子。十一岁那年我收获了友情,与爱情擦肩而过。15岁,今年我15岁。0-15。一个漫长的过渡,我一个人。1000字 初三 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