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年锦时》有感1200字

读《素年锦时》有感

1200字 高三 读后感

安妮宝贝的新书《素年锦时》是一本杂文集子,作者以自说自话的形式写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忽略了小说的场面和繁华的舞台。像生命,过滤了人情世故,剩下的只是这些最朴素的东西。

安妮的小说写的是物质男女,欲望和内省,却看不到烟火气息。我喜欢这种清冷的调子。好像人和人生来就是疏离的,没有人能够走近你的内心里,包括你自己。一种深水般的孤独。

这本书安妮回忆了她的家乡,南方,大宅,村庄,河流,祠堂,池塘,桥,食物。在这些场景里母亲一直贯穿其中。还有她去世的父亲。写父亲的时候她一直是很冷的情调。我们只所以要书写是因为内心的冷,因为不相信感情的细水长流,所以要写温暖。因为做不到和世间融合,所以要书写温暖的结局。

《月棠记》是书里的唯一一部小说,两万四千多字。安妮喜欢称呼自己为写作者。每个写作者的内心都是很冷的,把自己交付给书写,那么对人世的感情就会变得淡薄。我们自己做不到放下自己去依赖一个男人,那么在自己的小说里一定要有唯美的结局。安妮变得越来越平和了。

她称自己的这部小说为成人的童话。孩子的心,成人的故事。我觉得她写的是现代的人,古代的心。

在《食物》那一节里,他提到了母亲的疼爱和童年的西米露。食物就是那样,奢侈的食物会舍不得下口,看着心里就是很欣喜。安妮喜欢古书,把自己当成一个古代女子那样刺绣文字,难怪她的文字没有烟火味了。

抑郁和孤立这两个话题在这本书里依然没有跳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就是这样的下场。忧郁,要安眠药才能入睡,不能和人沟通,千言万语没法对人倾诉。唯有书写,对着电脑写下一纸闲愁。

安妮的小说是有些矫情的,她总是把无边的寂寞泛滥成灾。不过还好她的寂寞不廉价,她的调子有那么多人在学习,安妮终究只有一个。

作家是要有个性的,这让你区别于别人。安妮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她不喜欢热闹,不喜欢迎合。这现代都市,这都是致命的缺陷,换成别人可能就无法存活了。但她是安妮,这种狭隘的性格正好成就了她的书写。

《月棠记》里,安妮真诚的面对自己和读者,这是难得的。她还写了自己喜欢的易经,书里设置了一个卜卦者预见了她的未来。这本书她依然是写自己,还是散文的笔调,只是把情节赋予其中,于是成了安妮风格的小说。小说的场景是北京,而主角却像一个古代的女人,依旧喜欢银镯子和绣花鞋。重光,这名字的寓意是不是和天地重合呢?也许是,也许不是。这依我们的喜欢而定,写作者只负责把她的心事写出来。我们有各自的世界。我们都是对别人的幸福望梅止渴,而真的幸福,却需要你慢慢的放下心中的自我意识。

在我看来安妮不是自信的女人,自信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书写,该在现实里为自己找一个美好的结局。因为不自信,所以要写书自信,人事都是互补的。

也许是由于怀孕的关系,安妮笔调没有以前冷了。她开始相信必有愿意为她赴汤蹈火的男子。其实在书写里一个人自给自足固然好,但内心还是渴望安全感,渴望生命。所以她打算把理想交付给自己的男子,然后他们的孩子来完成他们共同的理想。一个写作者做到这样的妥协,她的内心里一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迁。

我们都是喜欢安妮的孩子,希望我们最喜欢的作者得到她自己认为幸福的归属。作为默默爱她的人,这样的祝福她会感激。

读《红楼梦》

12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六年级:尚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读后感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