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悟道鲤鱼山
乙未羊年三月三庙会前夕,应陕西散文学会安康创作研究基地李焕龙先生诚邀,前往汉滨区四大名山之一的鲤鱼山,参加“观月河川道观光农业示范带,访千年古道观,交流宗教文化,探讨旅游文学”的采风活动。虽然山道多有陡峭和曲折,又突遇淅沥春雨,沿途七里香花开烂漫,沁人心脾,雾水泥泞路径中屡历跋涉之艰难,大家却丝毫未言及放弃,反而一路笑谈再登。这正好让众人思索悟道考验其虔诚之心。
凝聚了汉王山亿年万载天地灵气之沔水,满怀一腔豪情壮志,自汉中东南方向出发,一路穿城越池、绕行山川,留下了“曲莫如汉”的千古名言。
宛如汉王刘邦之汉家军,汉水荟萃了无数涓涓细流,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清流奔腾而下。一路畅通无阻流入兴安府石泉县界后,竟突遇地势地理异变,刚刚还一马平川,竟突兀而起一座凤凰山。是走,还是留?天无绝人之路,路的旁边还是路。经过深思熟虑,终由此拐弯绕行。
穿越陕南两岸高山耸立、峡谷众多之秦巴山地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冲到鄂西北丹江口水库后,汉水根据地质、地形的变化,因势利导,再流过襄樊,1577公里的艰难跋涉,终修成正果纳入江海。
李焕龙先生曾在安康电视台执导过大型系列记录片《走汉江》,今天再次聆听他关于汉水的诠释,令人不由想起道家哲学贵在“灵”与“柔”,而“灵”与“柔”又以水的特质来体现。水处卑下,善于迂回,知迂回则无损;水善于忍让,善于融通,在柔弱之中得以流畅。也许昔日那个泗水亭长刘季正因参透这番禅悟,才终于成就大汉王朝之霸业。
据《兴安府志•凤凰山记》载:“陕之关南则见安阳之凤凰山,绵亘三百余里,势若游龙,即天下之名山,似难出其右者,盖此山上百仞芙蓉,朵朵活泼,直逼青天,下有汉水迂,淙淙泉石,极桡幽韵,此亦终南一大名胜也……”。据此可断,安康 “凤凰山”得名至少有1700多年历史。
而横亘于汉江故道,月河南岸凤凰山东头之鲤鱼山,观其形酷若一条锦鲤,其势如卧波,壮美异常。此乃涛涛汉水外柔内刚、凤凰山外刚内柔成就之果。而已故王腾芳先生的《鲤鱼山的传说》,更令她佑护月河畔众生之美誉流传千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鲤鱼山海拔虽仅有785米,但因其势高耸于安康白菜心——“西路坝”之南岸,愈显得挺拔俊秀。长久以来,山之周围相继出现三圣宫、佛音寺、玄天宫等众多道家、佛家弟子在此潜心修行。而始建于唐代,上奉真武祖师的玄天宫,因其位居高地,山势险要,气势非凡,人气香火皆旺等声名远播于安康南北二山、汉江两岸。宫内详情,本人曾在《鲤鱼山踏青》一文中多有交代,不再赘述。
自五里集镇渡河后停车驻足,映入眼帘的“鲤鱼山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让人眼前一亮。项目规划总投资37370万元,规划面积17000亩。建成后年产无公害富硒蔬菜9800吨,带动月河川道发展无公害蔬菜5万亩。能有效解决当地农民就业600余人,带动1500余户农民发展……一幅幅美好愿景,让我们看到了安康老百姓明天餐桌的希望。
回眸月河,示范园所转变的经营体制、方式和理念也许正是由这悠悠河水启迪。善于吐故纳新,方才保持今天月河流域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科技农业的活力之源。
登临山巅,玄天宫前,环顾四野,阡纵陌横,月河川道,壮美如画,小城安康,恍若蜃楼海市。峭拔灵秀之鲤鱼山,松柏苍翠,渺渺濛濛如真似幻,越发显得仙风道骨。谈笑风生中,众人恰似一群腾云驾雾的神仙,个个皆飘飘然似已入了化境。
进得道观,迎接我们的是新任道长曹玄箓,一个精气神十足的青年,浑身上下透着股能干劲。端起新沏的热茶,饮一口是满嘴地清香和养心的味道。听闻他来自武当山,自幼习武,不仅一身功夫了得,且曾入道教学院获得真传。如今立志回乡弘扬传统文化,并发下宏愿毕生打造鲤鱼山道院,使其真正成为一处静修、悟道、健身、观景的道家文化净土。说话间,还拿出了宏大气派的“鲤鱼山规划图”,令人叹服。佛曰:有愿有行,无所不能。从道长那心如止水、坚定自信的眼神里,让人相信他定会成功。
“远看山头一片绿,近看荒草松树低”。长期以来,由于鲤鱼山没有得到有力的开发和保护,造成旅游资源极大浪费。古建筑人为破坏严重,特别是道观玄天宫年久失修,断壁残垣,几近破败。我们准备充分利用人文历史知名度,发挥鲤鱼山开发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用十年时间将其打造成集宗教事业、现代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5A级农业生态观光园。与当地两位村官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鲤鱼山灿烂的前景。
赏月河风光,观千年古观,品富硒蔬菜,养身心健康。鲤鱼山,实为吉祥安康一处不可多得集参禅悟道、观光游览、安放灵魂的好地方。来日方长,若得空闲时间,我定会再次携朋邀友登临此地。转山、看水、饱览这里让人身心沉醉的无限风光。
养成好习惯
“咚、咚、咚,”门外传来响亮而富有节奏的敲门声。“怎么搞的,不是有门铃吗?”我一边嘀咕着,一边放下手中的书本跑去开门。“啊,爸爸!怎么会是你?你怎么不按门铃?这玩意儿不是你前几天新装上去的吗?”爸爸摸了摸脑袋,笑着说:“哎,习惯了。”
家里有门铃就是好,,只要轻轻一按门铃,就会传出一阵美妙的音乐,听着音乐去开门,这多好啊!
“嘭、嘭、嘭,”几声急促的敲门声又从门外传进我的耳朵。我打开门,是表弟,只见他满头大汗,一副急匆匆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啊又去踢球了。我刚要开口说他几句,表弟却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忙说:“sorry、sorry!”“表弟也不习惯”我自言自语的说。对了,写几个字提醒大家吧。
于是,我拿出一张白纸,工工整整的写上了“请按门铃”四个大字,把它贴在门上,正当我转身要回屋时。一阵风刮来,把门关上了。“爸爸快开门!”我大嚷着还使劲的敲了一下门,当我再次举手要敲门时,一抬头,“请按门铃”那几个字顿时映入我的眼帘,哦,原来自己也是……
怪不得人人都说养成一个习惯难,改掉一个习惯更难。以后,作任何事情可都得注意养成好习惯啊!
相关推荐
-
悟道作文叶葱叶枯,四季轮回,又到一年冬来时,风冷的刺痛了骨,心凉的结成了冰,寒风修剪着衰败的季节,冻雨穿刺着落寞的时空,偶有几声沙哑的哀鸿敲打着麻木的耳鼓。迷失方向的人呀,鸟呀,虫呀,你是否依旧在困惑迷茫,任你身躯有多疲惫,任你精神有多沧桑,也得收拾心情,重整衣装,再出发寻觅你来年未知的生计。人,胜于虫鸟,是万物之灵,有了思想和感情,也添了烦劳和哀愁。生存伴有天道法则,顺则昌逆则亡,遵则顺逆则悖。冷暖不一,阴晴不定,盛衰不同,天、地、人终离不开无形的自然大律。芽遵春生,茁壮成长;枝遵冬藏,潜伏重生。万物皆有道,人性不可违?然,知道易,守道难。风削傲骨,志坚志刚—面对磨砺,要的是毅力;霜打幼芽,日出气华—否极泰来,要的是坚守;雪摧蓓蕾,花自芬芳—顺从法则,要的是忍耐;雨刺静湖,有容乃大—迎接挑战,要的是容量。天地生灵,皆能遵从?!!道亦有大道和隘道,人亦有志坚和屈弱。一枝坚挺,能刺透冬雪、萌生傲梅;一枝脆弱,会负重身折、雪落花亡。一人强硬,能独善其身、气度终成;一人屈弱,会心镜落寞、身存志亡。道有定道,性无定性,我道我独守,怡然自得沉浸于唯我唯美的世界里,孤寂凄楚为伴,自强屹立为美,拨开日月星辰,抛开恩怨情仇,是独道,也是智慧?——秋暮孤烟直悟道初二作文500字 初二
-
菩提悟道菩提树下终有悟,六界三世皆为苦。当年,释迦摩尼于菩提树下参禅,终有所成,菩提树也因此闻名。成名后的菩提树,依然保持着它的高风亮节。它的成名,不因为它有艳丽的花朵,也不因为它有可口的果实,更不仅仅因为它所庇荫的人的名气。菩提树的叶子似乎含有荷花的品质,不沾灰尘,宛若遗世红尘的仙子,不沾世俗之气。又似乎含有规则的外形,潇洒飘逸,充满了诗的情趣与韵味。古人大多用菩提的叶提诗,赠与友人。试想,翻开一本古朴的线装书册,一片翠叶滑过指间,飘然地落在地上,展开一首蕴藏着浓浓友情的小诗。顿时,心湖也为其掠起阵阵涟漪,回到那纯真美好的过去。这就是菩提树的叶子带给人的魔力,那碧玉般的颜色,不沾灰尘的特性,令人想起童年的歌谣,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纯真,那么令人向往!菩提树的花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其实,它和无花果一样,将自己的花隐藏了起来。这也许是它成为佛教“圣树”的一个原因。在佛教教徒的眼里,“花”不再仅仅是一个植株的一部分,而是“花花世界”的缩略语,会引发人们的“七情六欲”。我很难想像,作为一株理应安定从容的佛教“圣树”的菩提突然开起了艳丽的花朵,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有了那般艳俗的花后,菩提就不在是佛教的“圣树”,也不会是今天的菩提了。安定自适,深藏不露是菩提树的一大特点。与此相比处处比较,处处争名夺利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静坐下来,悟道参禅一番呢?550字 初二 散文
-
菩提悟道菩提树下终有悟,六界三世皆为苦。当年,释迦摩尼于菩提树下参禅,终有所成,菩提树也因此闻名。成名后的菩提树,依然保持着它的高风亮节。它的成名,不因为它有艳丽的花朵,也不因为它有可口的果实,更不仅仅因为它所庇荫的人的名气。菩提树的叶子似乎含有荷花的品质,不沾灰尘,宛若遗世红尘的仙子,不沾世俗之气。又似乎含有规则的外形,潇洒飘逸,充满了诗的情趣与韵味。古人大多用菩提的叶提诗,赠与友人。试想,翻开一本古朴的线装书册,一片翠叶滑过指间,飘然地落在地上,展开一首蕴藏着浓浓友情的小诗。顿时,心湖也为其掠起阵阵涟漪,回到那纯真美好的过去。这就是菩提树的叶子带给人的魔力,那碧玉般的颜色,不沾灰尘的特性,令人想起童年的歌谣,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纯真,那么令人向往!菩提树的花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其实,它和无花果一样,将自己的花隐藏了起来。这也许是它成为佛教“圣树”的一个原因。在佛教教徒的眼里,“花”不再仅仅是一个植株的一部分,而是“花花世界”的缩略语,会引发人们的“七情六欲”。我很难想像,作为一株理应安定从容的佛教“圣树”的菩提突然开起了艳丽的花朵,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有了那般艳俗的花后,菩提就不在是佛教的“圣树”,也不会是今天的菩提了。安定自适,深藏不露是菩提树的一大特点。与此相比处处比较,处处争名夺利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静坐下来,悟道参禅一番呢?500字 初二 散文
-
瑞雪心有所悟寒风凛冽,利剑般的刺进身体,仿佛凝固了所有的血液。我躲在温暖的家中,看到窗户上浓雾般的水汽肆意流淌,一滴一滴地落在地面上,滴水的声音厚重得几乎可以贯穿全身,然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是一个害怕寒冷的、孤独的孩子。所以总会在冬季里最为恐怖的时候蜷缩到角落的一隅之地,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光芒,时不时瑟瑟发抖。但是并没有人能时时刻刻一直保护,我十岁那年遇到了迄今为止回忆里如雷禁般不可触碰的伤痕,我人生中的第一场瑞雪。终究是有人来疯的人最遭罪,我在朋友的再三挑拨之下,似乎激发了我骄傲的本质。第一次触碰雪花,我感到那么亲切,于是我充满兴奋的悸动张开双手,任雪花撞个满怀,如天堂般美好的光阴。出乎意料的是寒冷其实已经盯上了我,一场小型雪崩好似潮水般覆盖住我仅存的天空,白茫茫的一片顿时淹没彼时快乐的心情,深深地把我拉进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渊,陷入其中无法自拔。雪花如棉被似得铺在我幼小的身躯之上,喉咙里一片混沌的呜咽怎么也不能把希望和委屈传达到地面,眼中一阵阵的灼热还没来得及挥发就早已被寒气压迫殆尽。所幸,近乎绝望的我终于从死亡的边境拉回一条腿,挣扎地再从痛苦的边缘拉回另一条腿。我想应该是父母的一句句问候化作无形的守护陪伴我吧,用一个成语就是所谓的“绝处逢生”吧!一个月后,我再次来到这个曾经可望不可即,几乎使我丧命的雪地,我看着渐渐融化的雪花化作一滩滩雪水,根据物质守恒原理所有物体有三种形态:液态、固态及气态。都会不断融化蒸发,这些雪水最终都会蒸腾成地球流动的空气,正好像我经历的危险最后还是消亡瓦解,逐渐变成回忆不再过问。大地回春,我第三次来到这儿,看着地面上干枯的血迹一点点陷进石头深缝里,那些是我为我的亲情所留下的斑斑痕迹,正如同春天的使者慷慨地散播温暖,告诉若干年后的父母我的情愫。瑞雪来临,残梦已去,柔情似水,我愿心安700字 初二 散文
-
以心养德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一朵朵在心上开花。——题记岁月的暖,漫过时间的河,抚过久闭的心扉,我在时光斑驳的深处,聆听花开的声音。去年初冬,草地上飘零枯落,丛林里繁花落尽。手伸进温热的口袋,沉思,止步。错过了秋枫冬雪,便会迎来春天的樱花。而那时候的我,心中全然没有希望……我十二岁那年,又步升一个年级。暑假中,揣怀着期待的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我常常听妈妈讲别人家的孩子,常对他们取得的成就羡慕不已。一直相信自己也能行,却只是心理准备,行动上毫无头绪。终于,盼到了那头。但接二连三的测验成绩浇灭了心中的热情,脸上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第一对于我来说已是渐行渐远。回想以前,那只是家常便饭。至此,我无心用于学习,从来没出门赴约的我竟向父母提出了要求;原本不常看手机的我,却被手机狠狠地捆绑着;原本其乐融融的笑声,只剩下平淡无味的三言两语。父亲找我谈话,就只说了一句。“羡慕从不盲从,知足也要知火候。”我回房后,倚在窗台上,沉思着那句话。直到月亮熄灭,繁星点点,终于想通了这句引领我的人生格言。我释然。黎明咬破黑暗的唇,绽开一缕暖阳。我坐在书桌上,任阳光抚摸我的脸颊。手捧书,静心读:“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字如音符般,在书上跳动,美文落入心中,映入双眸。熟悉的味道重回心尖,书香氤氲。我的心已不是含在嘴中的跳跳糖,而是字里行间无尽的漫步和醉人的乐音。静心养德,学有所成。都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而我只想“持书在手,弄书香满衣,即是人间理想,永不泯灭。”愿你做自己的太阳,轻轻地,轻轻地照亮心灵罅隙里的沮丧。静心以养德,揣怀自己的颜色,一心向往星辰大海,春暖花开。“避开喧嚣,修篱种菊。”德在心中,陌上花开。以心养德,生活上并不是被黑暗笼罩,而是在等待红绿灯。静心,方可养德,天道酬勤。种菊在心,静心养德,花开心上。纵有花儿朵朵开,取一朵放心上足矣。800字 初二
-
养心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尽管我有很多书,但我不是“书女”。看着那满满一柜的书,除了作文书,就是中外名著。这些书都太过正式,也难怪被遗忘在角落了。我不属于柯南口中那拥有精湛知识者的一类人,因为我喜欢阅读的唯一理由只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读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所以只有闲书,杂文才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喜欢那不受拘束、放任自流的文字。我最喜欢读的是贺麟的《人生的镜子》。我喜欢那种在悲观与乐观中来回纠结的文字,将这两种人生态度用自己心灵的理解来阐述的淋淋尽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那种阅读的心境与感觉。直到一天晚上,关灯后,我实在是耐不住它的诱惑,于是,躲在被窝里,拿出一个小手电筒。幽幽的冷光照在咖啡色的封面上,照在金色的字体上。我的心倏尔沉静下来了,有一种十分慰藉的感觉,就好像是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的时刻。连凄凉的月光,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唯美。悲观、乐观在我的眼里交织着。那一夜,我的灵魂终于释放了,变得无拘无束。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所有内容尽收于脑海中。终于明了,终于释然。我仿佛感觉到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我理解了悲观与乐观的定义,是决定于个人的感触、性情、态度、环境。因此我们最好是不悲观不乐观,实事求是,不动感情,受纯理智的指导,勿陷于主观。不过悲和乐是凡人皆有的情,一个人既不乐观亦不悲观也不大可能。读完书后回味起来,心情沉静了许多。原来,此乃养心之书也 。从前我总是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静夜独自阅读,我才得到了精神的安宁。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要想心灵澄澈,就要读好书。养心之道,阅读为上。700字 初三 散文
-
我与悟道现在大部分人都上了网,有了qq号,小学时我就注册了一个,昵称我用了一个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的名字,叫“爱德”(后来才知道叫艾德,带了个“爱”容易使人想入非非)。现在我长大了,想换一个,于是我便用了这个“悟道”。名字很多人都觉得土,我却不这么觉得。其实这个名字不是我胡乱起的,我也有了一些思考。我想:人,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死亡,我们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刚出生,一无所知,是真正的本真;长大一些,活泼淘气,是最顽皮的时候;青少时,雄心勃勃,是最有朝气的时候;成年了,稳重了,逐渐成熟;老了,心如明镜,一生,就会结束。这不正是一个逐渐觉醒的过程吗?我们在生活中接受历练,从生活中悟出了真理,于是,我们越懂越多,也越发明了(ming liao),这不就是“悟道”么?这便是悟道的由来。我起这个名字,是在初一刚开始想的。那时我刚上初中,极不适应,昏昏沉沉了两个月。这两个月我努力安慰自己,懂得了许多。我有一肚子的话。我甚至认为这两个月我的精神世界完全变了个样,因为我开始思考人生——我们的一生该怎么过?人生在世,究竟为了什么?终于,我得出了这个答案——追求真理,真理即为“道”,那便是“悟道”。或许,“悟道”这个昵称便是我悟出的第一个道。希望“悟道”能激励我,不断追寻,不断感悟;悟天下之理,明万物之道。500字 五年级 散文
-
听乐悟心人生如一支乐曲时而平缓有致,一帆风顺时而高低起伏,磕磕绊绊随之沉迷,随之而舞时而触景生情泪只是随着那一段感人的歌词而落心中难言的感觉随着我的轻声哼唱倾泻而出心中难语千言静静地呼吸那难以闻到的清香它缓缓流进我心底闭眼,享受,无言的感觉那一支乐忽而打破心中所悟让我感受人生百味倾尽泪水初一:许雨萱100字 一年级 散文
-
在生活中悟道14孤独一个暑假快要过去了,原先写作的习惯没有能够坚持下来,若要找理由,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让自己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去写。已然不像在武当山道学院的那一段日子,在没有外在的干扰下,如期的进行。当然,我不会自责什么,毕竟,生活是真实的,现实是多彩的,外部社会对内在的纷扰不是毫无缘由的。并且,这更让我加深了对独处的理解。我曾经忙里偷闲地给一个好友,发出过这样一段对孤独理解的信息:孤独是一种境界,是内心超然时的优越;孤独是一种状态,是精神安然时的恬淡;孤独是一种清静,是天人相应时的幽冥。孤独是精神强大者必修的通天之路。但凡世之人会害怕孤独、会忧惧孤独、会紧张地面对孤独,他们不能真正意义地去理解孤独,会在失去社会同伴时不安和痛苦,会在社会定义的关系中寻找慰藉。我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我们生而孤独。”我们投身人胎,在母亲的腹内,就是一种孤独!虽然,有时候我们的父亲会用心来感受我们;虽然,有时候我们的母亲会用手来抚慰我们。但我们在羊水之中依然是一种孤独!即使我们在母体里,意外有幸地遇上了同胞兄弟姐妹,但那并不代表我们不再孤独!出生之后,投入社会的怀抱,但我们依然会在某个时刻感受这一孤独感的存在。所以,我们会依恋我们的父母、依恋我们的配偶、依恋我们的亲人、依恋我们的朋友。残酷的是,即使我们希望用这种依恋的状态,来驱赶这无法驱赶的孤独感,但我们依然失败、依然在孤独感的侵扰下惶惶不安,依然在孤独感的笼罩下紧张忐忑。更残酷的是,有时我们连这种依恋的机会都会被无情地剥夺,孤独更像洪水猛兽张开大口无情地将我们吞噬。似乎我们在孤独感面前,将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法击败它、驱赶它、抹掉它!既然“生而孤独”已是事实,面对孤独,我们奈之如何?孤独其实不是魔鬼,有时她更是天使;孤独其实不是敌人,有时她更是朋友;孤独其实并不丑陋,有时她更是美丽。面对孤独,我们无需战战兢兢、彻底绝望,因为她不再是我们害怕的魔鬼,而是天使;面对孤独,我们无需咬牙切齿、恐惧不安,因为她不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朋友;面对孤独,我们无需四处躲闪、百般回避,因为她呈现给我们的,不再是丑陋不堪,而是美丽我欣赏孤独!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摘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900字 高三 散文
-
鲤鱼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是杨万里对荷花的赞美。走进鲤鱼溪,进入眼帘的便是那一片美丽的荷花塘。刚踏进荷花塘,一缕微风从荷花上方吹过,荷花们随着微风摆动着她那婀娜的身姿 ,整个空气中都散发着荷花淡淡的清香,荷花塘就好似被这清香所包围,前来赏荷的人们都被笼罩在这香味中。那粉中透白白中透红的荷花有的荷花含苞欲放,好似好奇的小孩想急切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的荷花只开了一点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荷花完全开放了,露出了淡黄的花蕊。看过了荷花,我们便随着人群去看鲤鱼。鲤鱼的数量不仅多,而且颜色也不同;鲤鱼有红的,白的,黑的,红白相间的,黑中透白的……有的鲤鱼三五成群她聚在一起,好像在说着悄悄话,有的理鱼悠哉游哉地游着,好似老爷爷在散步,有的鲤鱼停在那儿,好像玩累了在休息……你瞧,鲤鱼们的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还时不时吐出一串串的小泡泡,十分可爱。夕阳西下,暮色降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还带来了繁星灿烂夜空,整个夜空被寂静所笼罩着,只有溪水在缓缓地流着。400字 六年级 散文
-
国学·悟道·人生国学·悟道·人生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在一本本经典中沉积下来。《诗纪》、《礼记》、《论语》……从这一本本经典之中,我感悟到了————惜生命。《周易》之中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大的道德竟是生存、是生命。正如《庄子》所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是的,只有生存,才算得上有德性,也只有爱惜生命,才会爱身边的事物。但有些人却不会去珍惜他那宝贵的生命。有一个男子,竟为欠债还不上就准备跳楼轻生。这样就是不应该的了。钱乃身外之物,如果你死了,那不就真成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牺牲品了吗?而且,如果真为钱而放弃了生命,想想也不值呀。可是有人说,珍惜生命是贪生怕死。不,不是这样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十年,卧薪尝胆,吃遍了苦头,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保住性命,报那覆国之仇。只有有了生命,才懂得珍惜生命,才会懂得去爱惜别人的生命。——贵宽容。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宽容了每一条河流,大海才如此辽阔;正是因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天空才如此美丽。宽容也是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品德。唐朝的唐临有一次去吊唁一个朋友时,仆人却拿错了衣服,但唐临去说他今天不宜伤心,也没有去追究这事了。还有一次,仆人为他熬药时熬得不够精细,唐临也不说破,只是说:“今天天气阴沉,不宜吃药,这药,就倒掉吧。”这怎么不是一个大丈夫所应有的宽厚仁慈之心?但是去有许多人抓住别人的一点错误不放,这样的处世之道是不行的,我觉得应该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才能算得上有包容心的人。——尚勇敢。“见义不为,无勇也。”勇敢,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有一个小女孩,在一次庙会中被人别走,但她却勇敢地与强盗周旋,在他身上留下了记号,最后还机智逃脱,这就是勇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的体现。我觉得勇不一定必须要斗歹徒、抓盗贼,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小事之中。如主动提出老师讲错的地方,主动承认错误等。“悍戆好斗,似勇而非。”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看上去挺勇敢,但这不是。像有些人在马路上放开车把骑行,闯红灯,这些不是勇敢,而是危险而又鲁莽的。所以勇敢是在危急时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所做的正确措施。——别善恶。“勿以晋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分别是一点点积累的,但是,是不是坏人就一定是不可饶恕的呢?陈寔是东汉人,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小偷为偷他家的东西而藏在房梁上,他没有说明,只是召集子孙们说:“不要沾染上那些坏习惯,否则,久而久之,品性就坏了。房梁上的那人就是这样。”那小偷听了,急忙下来磕头认罪。陈寔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坏人,想必是被生活所迫,回去要深刻反省自己呀!”说着,又叫人送了两匹布给他,那小偷千恩万谢地走了。你看,善恶本是一念之间,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平时的坏习惯而使品性败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相信古人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为我们带来帮助的!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点评:论据充分有力,分析透彻合理,哲理性较强。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1200字以上 高二 议论文
-
养鱼之道前些天和外婆去街上买了20条海鱼回来,水族馆的人来我们家把鱼缸精心布置了一番后,便开始给我们灌输养鱼的知识。待到他们走后,我就和外婆坐在那旁边观赏。这些小鱼是很鲜活的生命体,看它们在水中穿梭,我想它们应该是很快活的,住在这样一个别墅里,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又有我们这样照顾它,怎么不开心呢。但是好景不长,它们在这里住了一个晚上,就死了两条小鱼。第二天早上发现的时候,它们已经肚皮泛白,身板僵硬了。外婆着急的很,四处找原因,最后发现是那安装人员把氧气管堵住了,想想小鱼儿就这样憋了一个晚上,心里很不舒服。这些鱼都是很有个性的,比如说那条浅色的虎皮鱼,总是沉在水底,面对着假珊瑚发呆,还有一条玻璃鱼总是躲在加热棒后面。另两条颜色较深的虎皮鱼倒是挺适应环境的,从买回来的那天他们就在鱼缸里追逐打闹,至今还黏在一起。希望它们是一公一母,那样到时候就能生一堆小崽崽了。养的都是些鱼苗,小巧玲珑地很灵活,在水里游来游去。另两条黑色、大一点的鱼就显得有些笨拙了,拖着两条白色、像胡须一样的东西,还时常卡在水草里。外婆给它们俩起个外号叫老人鱼,它们倒是挺符合这称号的,看了些日子,我也真觉得它们有些痴呆。弱肉强食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平日里,这些古灵精怪的小鱼儿总是欺负这俩“古稀老鱼”,卖的人告诉我们买回去的五天内不要给它们喂食,但我看这些鱼实在是饿的不行,小鱼都在啄大鱼的尾巴,大鱼可就惨了,既没有食物吃又被它们咬。那条浅色的虎皮鱼倒是与世无争,从不和其他小鱼起哄着欺负大鱼。我妈说它是思考者,是智者。可我外婆却说它是营养不良导至脑子不灵活。这也不是没道理,它的颜色和纹路确实比另两条要浅。以前我听说过大鱼吃小鱼,也知道以大欺小,但这又怎么解释呢。今天早上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但也只能怪那条大鱼自己。早上我去给鱼缸滴庆大霉素的时候,发现一条黑色的大鱼把嘴倒插在石子儿里,长尾巴露在外面,很滑稽。我以为它在倒挂金钩装水草。不一会,一条平时很凶狠的金龙鱼游过来啄它的尾巴,在平时它早就很快游走了,可今天动也不动,我不禁哑然失笑,应该又被卡住了。我赶紧拿渔网“拯救”它,出来后可能因为长时间缺氧它元气大伤,游也游不动了,只能随波逐流,在水中飘啊飘啊的,你还能在蠢一点吗!不一会儿,那些机灵的小鱼都围在大鱼旁边开始啄它的尾巴,但他却动也不能动,这又要什么办法呢,我也只能在一旁眼睁睁地看,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几分钟,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拿起渔网想帮它驱赶这些“乘鱼之危”的狡猾“小人”,我妈连忙阻止我,她说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你别去管它,如果它命不该绝就一定不会死的。想想这也不无道理,像我们这学期学的一篇课文,不就是在说让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或征服自然,即便是善意的。也许这里一定得有一个强者,才能让它们有生存的动力,时刻保持警惕,这样生命也才有了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吃喝玩乐,动物也有它们的生存之道啊。很不幸地,那条大鱼还是死了,经不起这些小鱼儿的追逐,这已经是第三条鱼了,我们都心疼极了。将死鱼捞起来后,这些小鱼显得更欢快、自由也更嚣张了。它们又开始欺负仅存的那一条大黑鱼,那条凶凶的金龙鱼更是掩不住嚣张的气焰,带头啄那条鱼的尾巴,原来这不是以小欺大,而是以多欺少。外婆可不乐意了,急着想把那剑拔弩张的金龙鱼扔掉,她可不管那么多,只要这些个鱼安安全全地活着就行。但是,假如没有了那条鱼,其他小鱼儿不也没有了战斗力,成了自由散漫、无所事事的群体了吗,即使活着,那每天也一定是度日如年的无聊感觉吧。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
-
生活中悟道七两只袜子一壶水上周日,陪朋友冒雨去武当山朝圣。雨水打湿了衣衫鞋袜,而神圣沐浴了心灵。回到学校,将衣物一洗。唯独留下道袜一双,实在太脏,不想掺在其他衣物一同洗去。心想,抽空单独刷了吧!这一想,又过几日,才抽出空来可以去刷。可真一刷,由于泥水已近渗透入里,白白云袜,愣是横生出多条黑影。再怎样刷,依然难除。去脏即是除过,需在当下,不得犹豫,日积月累,原本可除之脏、可改之过也变得困难重重,辛苦百千!今日晨起,吃过早餐,回到宿舍,拿出茶叶,准备冲壶热茶。看看壶中还有少许昨夜之水,尚有温度,仅够冲出一杯。壶中无水,本欲去打。只一转念,先品香茗,再去打水。两分钟后,同学来房。借些茶叶,倒些热水。茶叶虽有,热水已用,奈何?同学借走茶叶,却未能泡成热茶。其虽口有感谢,但心存遗憾!此是一念之差,未成他人之想,造出方便,做如无做。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此言果然!动念之际,顺手之事,为在当下,来不得半分拖延,一分等待。成人之事,举人之功,尽在我之心先一念!阳念之后必有阴念,心机触动之时,不用犹豫,为之于无为,顺势而为!观身观天下,尽在此理!举止动念间,已定成败盛衰!治大国,若烹小鲜。摘自《道德经》第60章话如飞刀、伤人无形今天三月三,真武祖师圣诞,静乐宫内一天都有庆典。我的任务是和几个师弟一起发《祖师宝训》。下午,班主任走来,和大家轻松的交流。期间,提到了我某种场合说话不注意控制,虽然话语间充满思想和道理,但语气更象小李飞刀,锐利锋芒,同时让人感到杀气,挫伤了对方敏感的心灵。晚饭后,和师弟一起散步,聊到某人说话时总是充满不屑一顾、否定他人、自是之气,一提到这人,似乎有种不平之气,隐然而生。班主任曾经问过“酒色财气”之“气”,当时大家在某种角度,讲诉了这种“气”。但到今天晚上,我已经深刻体会出平时并没有十分注意到的这种“气”。人的感觉是敏锐的,不用去关注说话的内容,对方就能感受到你说话时的这种“气”,并从内心真切地体会到,是在真心帮助他、关心他,还是带着某种虚伪的社会属性,伤害了他。真诚和虚假在这“气”面前,一下分地一清二楚。这种气是有心而发,分阴阳两种。阳之气是内心利人之气,随着话语散发时,会让你周围的人如沐春风,如登春台,为之吸引。阴之气是伤人之气,是内心有了阴性因素汇聚,让人感受到阴冷和压抑、挫折和憎恨。我终于体会到,不是言辞本身利人、伤人,而是蕴藏在言辞之中的“气”能利人、伤人。道德高深之人,修得纯阳之气,即使不开口,也有爱人、护人、暖人之功,而与之相对应,人们即会爱之、近之、喜之;修为短浅之人,未脱阴寒之气,即便不开口,也有恨人、怨人、憎人之心,终使人远之、离之、躲之。我终于明白,阳气得人,阴气失人。得者德也,得人即德人。此德为心之真德,纯阳之气所聚!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摘自《道德经》第60出离群迷面对孤独今天中午没有休息,在网上和人交流思想,时间一长,结果耗了神。之后呢?下午师弟来向我学习周易预测,几年前断准的卦,居然今天没能断准。让我诧异之余,反思。耗神失智,这是没有断准卦的表浅原因。如何会耗神失智呢?网上与人交流,时间超过限度,是耗神失智的原由。那么,交流时间为何会超过限度呢?功德之心涌起,助人成为动因,虽是好事,却执着于此,没能放下,反倒成为过失之事。成为什么过失之事呢?教导师弟,断准卦例本是好意。却因耗神失智这一过失,让师弟心生轻慢,不是又造一过吗?原本两件功德,却成两件过失。功德变过失之一,本在助人,却成伤神失智。功德变过失之二,原本师弟求教,却生起轻慢、疑惑之心。错皆在己!耗神失智又是源于网络之上用时超限。难道是网络误人?非也!人自误也!是网要迷人、误人吗?不是,是网络背后的人群,迷住了人、粘住了人。是网络背后的人群误了人、迷了人吗?不是,是人自己去迷、自己去误于这网络背后的人群啊!世人孤独之感纷扰内心,由来许久。但当面对孤独和虚空之时,便生起求伴求群之想。修道之人本应身在凡尘,心已离群。奈何须臾松懈,又入凡网,孤独不得,清净不得,皆是自找。应物不迷之训,不知已然飞向何方?济苍生,利万物,自是功德。但道行不深,心有动而念红尘,自然离迷不远。是啊,修道之人尚且心有所乱,境有所迷,况于世人?迷乱自有迷乱的根由,阴阳之道。向道者归于道,非道者离于道。皆是自然,不可妄求!修道难,难于上青天。修道易,易在日常里。修道难,难在迷群里。修道易,易在出群迷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摘自《道德经》第2飞蛾与蚂蚁晨起,去上早课,微湿的路面上躺了只小甲虫,背甲覆地,胸腹向天,几只脚爪挣扎着抓绕着地面,试图翻起身来,躲却危险,爬进草丛,求得生存。念完早课,返回时,那只小虫已然不见,估摸是翻起身子,钻进了草丛,躲到了一个安稳的地方去了。又走前几步,斜角不远处,却见一只小飞蛾,就没了那份幸运,破损的翅膀微弱颤抖着,可以看出小可怜差不多没了活气。周围成群的蚂蚁正围着她忙碌起来,商量着将这天赐的食物,如何搬回洞穴。以前,听过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当时为佛祖那大慈悲、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但超越精神之后,回到现实,面对这扑腾的飞蛾和忙碌的蚂蚁,我们能够怎样?将飞蛾捡起,找些饭粒,喂给蚂蚁,尝试学着佛祖那种慈悲?蚂蚁虽然有了饭粒,飞蛾能否活起?也许,再过一秒,飞蛾的生命已然褪去。再扔进垃圾桶内?或者埋掉?埋掉,还是蚂蚁的食物,何必当初的捡起?慈悲的心难道非要慈悲的行体现吗?表现出来的慈悲行,难道真有慈悲的心吗?我们要慈悲,我们是要有慈悲的心,还是要有慈悲的行?亦或两者可以有更融通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要尊重生命,我们又要如何尊重生命?这让我想起“农夫与蛇”和“东郭先生与狼”,当时,老师教导我们不要去拯救坏人,否则身受其害。基于这种现实的残酷,我们如何再去理解老子所言的“德善”和“德信”?在自然面前,我们只需顺应。蛇没有向我们呼唤“救救我吧”,我们无需捡起它来,因为我们捡起了他,就是打扰了它的冬眠。狼也未曾向我们求救“救救我吧”,所以我们无需理会狼的饥饿,他自有生存的方法。如果我们站在荒山野岭,没人陪伴,那么我们将遭遇这种生存场面,这个时候,自然法则将主导一切,我们不用怨责!谁让我们脱离社会去面对这饥饿的狼呢?狼没喊我们去荒山野岭,你去有为,那怪得了谁?在社会中,老子提出了“德善”和“德信”,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再是自然,而是由每个象我们一样具有人性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当然在这个社会层面,人性也是有阴阳法则主导的不同状态,所以也会在不同场合,表达不同的社会性善恶来。而老子告诉我们用“德善”和“德信”去应对这所有的社会关系。当然,这种“德善”和“德性”的作为是从无为中开始,而不是刻意去“德善”和“德性”;如果是刻意去这样做,当然会有祸事发生,即“妄作,凶”的结果。所以,对于任何社会关系,不论善恶,如果你“妄作”,超过事物的平衡点,必然会凶!我们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让我们可以无情起来,自私起来,冷漠起来。无情、自私、冷漠,不论对方是不是向我们伸手、向我们求救、向我们呼喊,都一概拒绝,一概回避、一概否定,是将自我深深地躲藏起来,恐惧地将我们的心门紧紧关闭,永远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而不愿意同阳光沐浴,与他人共欢。这同样是妄为,是另一个极端的妄为。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昨晚为“玉树地震”捐款的事来。我们需要慈悲,我们也需要尊重生命,但我们更需要知道这慈悲和尊重生命背后的道理来!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摘自《道德经》第59章中午时分,梦之岛电脑城的小华打来电话,问起昨晚梦境中去寺庙一事,有所何指?稍作回答后,她向我倾诉了一些家中的琐事,并提到了婆婆在她心理上带来的压力。是啊,人际交往中,婆媳的关系比较难于处理。记得以前在山上解签时,曾经有个50多岁的女人,对她婆婆的仇恨到了咬牙切齿、恶毒诅咒无以复加的地步,短短的十几分钟交谈中,好像沉浸在这份怨恨中而获得满足。我不知道,人的仇恨和幽怨,为何能够如此长久的在人心中烧炙着。恨一个人似乎是牢牢记住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来,即使更多的善和好,在恨面前也不值一提。佛教有八大苦之说,其中“怨憎会”是人心痛苦之一。那些让人怨心四起、憎恶横生的人和事,总在生活中不断出现,挥之不去,想清静而无法清净,想安乐而无法安乐。为何?心是太极,阴阳变化。内在阴怨之心应照外在阴怨之人、阴怨之事。外在的一点小事,频引内在阴怨之心,是人心不定,心随境动的表现。所以吕祖告诉我们:“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所以宋朝高道陈景元告诉我们学会:“虚心以待物”。皆是此理!皆是告诉我们不要让外在的人或事,外在的境或象来搅扰我们清净之心。在生活中,我时常去倾听人们讲诉,讲诉他们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的种种争执、冲突和矛盾,还有因此而引发的内心凄苦、隐痛和不平。是啊,我能理解他们在种种的环境中,被外在的种种阴气冲入、流入,激动起心中的阴怨之气。心中的太极,永远与外在阴阳变化相应和,而表达出人心的喜怒哀乐来!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越来越不会去恨责人,越来越不会去怨尤人了。也许是在人生经历中将“自我”粉碎;也许是在心如太极中将物镜看透;也许是在悟道修道中将阴怨淡却。尽可能在平淡中,关照万事万物的太极阴阳变化,而不去心有所动。有时,我会看到有些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依旧在一份阴怨和狠戾中,挣扎着度过他那仅存无多的岁月。这不仅让我联想起,人死了之后,如果还是带着这份阴怨和狠戾的话,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阴怨之鬼,胸中那口永远散不尽的阴怨之气,飘荡在地府。亦或,一不留神,来到人间,让这份阴怨之气传染阴怨之人。最后以至于,整个世界纠结的阴怨之气充斥于天空,侵扰尽祥和,最终成为招致天道反常变化的祸首来。昨天,有个朋友在网上告诉我“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之所以说这句话,是他看到了当年凌云壮志的同学,现在却满腹牢骚抱怨着整个人生、抱怨着整个社会。好像这时,他已看到了这阴怨之气冲荡在他们头顶,阴翳的天空似乎又暗了一些。于是,他想起了这句话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摘自《道德经》第58昨日,刚写完《人间正道》,就有以前在白云洞找我算卦的女孩,在网上留言,让我帮帮她,她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并诉说了让她心理害怕的原因。原来昨日上午,她去了某个“香头”那里问事。结果,那个“香头”说她和家人身上有血光之灾。如果不花一万元,找人破灾的话,“香头”已经看到有一垛垛的坟头延伸开来,而女孩和她的丈夫将在生离之后还要死别。危言耸听至极!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伎俩叫做,恐吓。而恐吓生死,却是这伎俩之中最卑劣无耻的。我本不该去指责什么,因为当我去指责的时候,也许会打搅了我的清净,生起了我对境触情的动心。但面对这种依靠恐吓生死的敲诈,我不得不说点什么。对于信仰有多少人了解?对于生命有多少人了解?难道磕头拜神见到所谓种种的灵异就是对神虔诚的信仰?而通过这种所谓的通灵,来伤残他人的心智,来压迫他人的精神,来枷锁他人的灵魂,是真正对神灵的崇敬吗?显然不是。对于那些根本不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来说,不择手段获取私利,膨胀私欲,也许是他们真正的信仰!当然,我能理解那些狭小心理、阴暗心灵的背后,也是对生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出于对于物质的执着,以至于他们认为,只有更多的占有物质资源,就是对生命的终极保障!真的是这样吗?老子所传清净之道,在于清净人心、抚慰人心。道教所授神灵之道,在于护佑苍生、济苦拔难。而对于这两者的的信仰,构建了我们向道之人,对于生命最根本的认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早已告诉了我们,飞来横祸也罢、天官赐福也好,都离不开个人的修为。所以,道教中人高喊了一句:“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天道鬼神不会无端加害众生,邪魅阴精也伤不了正气之人。那人的生死,天道有力量来决定吗?有,当然有。人虽然不能够决定自己如何去生,但人都能决定自己如何去死。而天道既可以决定人如何出生,更能够决定人如何去死。这种决定万类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1说到此处,不禁想起四年前,舅妈不堪疾病之苦,喝药自尽,只留下遗憾、只留下嗟叹。这是个人自己决定了自己如何去死;不禁想起三年前,一位同学至友突然辞世,毫无预兆、毫无警示这是天道决定了个人的死亡;不禁想起两年前,汶川地震的亡灵来,这是天道决定了人群,自然决定了人群的死亡。这个时候,又想起“玉树震灾”来。我不知道震灾中的亡灵,走的时候是否挣扎,执着牵挂生的渴望;我不知道震灾中的亡灵,走的时候是否安然,出离摆脱生的痛苦;我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生命还在这生和死之间徘徊。但是,有一点,我非常清醒的知道,我将会和他们一样,去直面死亡的到来。无论这生与死交错的时间还有多长?长至百年?短至数秒?我相信,我不会恐惧、不会不安;我相信,我不会挣扎、不会留恋。我想,我会柔弱地死去,因为坚强里的柔弱已经成为我的信仰!我想,我会清净地死去,因为激动中的清净已经是心灵的皈依!我想,我会自然地死去,因为,我本自然!原本想为“玉树震灾”中的亡灵写篇祭文,但是学校组织的追悼法事,今天下午就要做。已经赶不及去写祭文了,即使去赶写祭文,也失去了祭文的意义。如果上面这一段文字,可以当做祭文的话,那就当我写给这些亡灵的祭文。如果自己可以给自己写祭文的话,那就将上面这一段文字,当做我写给自己的祭文,无论过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也可以让后人来追念!昨日有位朋友告诉我,在面对异性时,很难把握好分寸,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因为,当他对异性稍微好点,他人眼里就会闪出异样的眼神,似乎能从这眼神中读出,自己正在做对不起家人的事来;而对异性冷淡些、避而远之,一言不谈,他人又会用另一种眼神来看你,似乎能从这眼神中读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来。他实在不知道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感叹做人很累来。是啊,不仅是对异性如此,对同性何尝不是如此?不论对谁,只要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总会面临一个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问题来。记得,以前学校里有两个同学,一开始好的要命,一饭桌吃饭,一屋子睡觉,一凳子上课。可谁曾想,物极必反,没到半年,居然横拳相向,一人把对方的下部给打伤了,最后两人全都离开了学校。同样,青春年少的男女谈恋爱时,也是卿卿我我,海枯石烂,可结了婚,开始过日子,柴米油盐,家常里短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不约而同,一起奔将出来,最后竟然分道扬镳。父母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将儿女带大,孩子要金有金,要银得银。可不料,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又总在我们身边发生。小弟忠心不二跟随老大,拼死拼活,可一到危难来临,老大卷卷铺盖跑了,留下一屁股烂帐却等着这自称兄弟的去收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是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在经历着这种阴阳变化的法则,让人们无法面对、不能理解、无所适从,真不知道,何时才可以解开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纷扰扰来。烦恼由此而生,郁闷由此而生、冲突由此而生。社会啊!社会啊!叫我如何是好?“以不变应万变”!不知道,谁说了一句。“不变”的是什么?清净正一之心啊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摘自《道德经》第56章今天下午,有外来人员到我们学校二号院大会议室学习。而原先这个会议室暂时作为我们的画室使用,昨日我们已经清理了各自的画板、纸、笔、调色板。贴在窗户上临描的永乐宫神仙图谱,老师同意暂时不取。但是今天下午上完课,回二号院,却发现窗户上的临描画被人取下来,而且受损了。当时心痛了一下,毕竟是十多个小时,聚精会神自己慢慢描下来的。一下子,造成了破损,心中还是有些不甘的。是的,我可以放下物质,别人借的钱可以不去追讨,但精神上呢?体现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和信仰,当遭到他人的践踏时,却还没能放下!执着还是存在!此时,我想起唐朝时期,道教有“重玄论”思想:即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最后连这执着的状态也荡然无存。这种思想理论是当时人们修道的一种心法体现。我感谢祖师给予了这次经历,对于这种心灵体验,使我意识到在整个修道过程中,我暂时处于哪种层次。宗教体验和宗教感情本身,是修道过程中的实践行为,只不过这种实践是体现在心灵上的经验。当这种实践体验,一次次来冲撞着“我”这个本体时,这正是验证道教所言的修性过程。撕破的画,让我知道,我还执着于无。离不执的状态,当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到底有多长,我不再关心!也许,下次不再是撕碎的画,而是给人砸下的神像;也许,还有更大的整个道观给人摧毁。到那时,我不知道,我会怎样去经历。说到这里,不禁想起玉溪道人闵爷来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摘自《道德经》第79章梦想与现实怀揣梦想,路走孤零,由南而东,又至于北。在激昂的一个又一个梦想中,似乎让他忘却冷冷的现实。但现实还是无情地将他拉回了必须面对的人生。小邓曾经来白云洞求签问卜,希冀在他的虔诚面前,灿烂而梦幻的生活,能够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他。他属于那种不羁社会束缚的性情之人,从军旅生活跳跃到市场贸易,又从市场贸易奔向金融证券,就这样躁动着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梦想来。每次当冷冷的现实将他从不着边际的梦想中拖拽出来的时侯,他总会想到,给我打个电话,请我占上一卦,让我帮助他再次进入梦想。而每次,我会告诉他现实和梦想间的距离是遥不可测时。他自己又总会从卦上,找些能够安慰他自己的信息来。我不知道,他用何种信念去支撑着这种追逐梦想的热烈;我也不知道,他在冷冷的现实面前,又如何去重拾梦想;我也不知道,在梦想和现实交错中,有何种神灵可以抚慰他的心灵。我能做的,只是帮他断个根本不需要解的卦。或许,我对于他而言,只是在他追逐梦想时的一个见证者,见证他的起起落落、跌跌荡荡,见证他的无畏无惧而又无可奈何。我能做的,只是毫无作用的劝戒和引导。或许,我对于他而言,只是在他被赶回现实来的一个记录者,记录他每次在现实里被击打的次数,记录他每次在现实里被冲撞的伤痕。今天,他又打来了一个电话。告诉我,昨天他失业了,在他帮助公司完成一个项目后失业的;告诉我,他还欠别人一部分钱,但会想办法还。我没有问原因,只是给他解卦,告诉他一些卦理。当在社会上稳定地生活下去变成一种幸福时,不知他会怎样想?在他骨子里有一种精神,可以说是乐天,可以说是自由,也可以说是叛逆。在自我的人性和大众的社会两者之间,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至于这种选择是否能够适应生活,我不能评说、我不想评说、我也不会评说。突然记起,吕祖唐诗《劝世》中,有这么两句:“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摘自《道德经》第80章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在生活中悟道九碗面的痛苦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当痛苦来临之时,我们都希望有一种方式可以将其化解和喧泄,不同特质的人,用不同方式来处理。有人达成了自我消解,有人把自己的痛苦同样传递给了他人,有人甚至给他人制造痛苦来转化自身的痛苦,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内在的感受。在外力的作用下,人们经历痛苦。在内在的引发中,人们感受痛苦。有时候,痛苦帮助人们成长,那是心灵强者真正的锤炼。有时候,痛苦彻底击毁生命,那是生之失败者最后的绝望。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我们又如何解除痛苦?前天某件事情影响了我,睡眠也不好,抵抗力也下降了。于是,昨日在卧铺车厢中,肠道好不舒服了。车上吃了碗面,正是这碗面加重了我肠道的负担,可更不巧的事,车开到某站停了下来,按照列车规定,停站期间卫生间的门是给锁起来的。肠道的痛苦快到了极致,在这种肠道的痛苦中,我必须去想办法解决。我找到了在车厢内的列车员,告诉了我的状况,希望他能理解并给予帮助。这是在这种环境下,我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列车员很同情我,但他也要执行规定,他说到:“再等等,车子一会开,铁道部规定,不能开,我也为难的。”。听完这话,我想这下完了,要丢人现眼了。到了这个时候,我唯一剩下的只有我的信仰了,我开始念金光神咒,在最痛苦的时候,把希望寄托给信仰。奇迹发生的很微妙。那列车员看到我这种状态,很好心的说了句,“要不你去前面的车厢看看,有时会有不锁门的。”。于是,我来到前面的车厢,果然有卫生间的门开着,并且是两个卫生间的。肠道的痛苦终于得到了解决。痛苦的出离,只在那微妙的一刻。痛苦的出离,只在那轻轻地点拨。痛苦的出离,只在那最后的解脱。我很感激这列车员,我更感激我的信仰。不失其所者久--摘自《道德经》第33章慈昨天晚上,和一位有了几十年交情的老同学、老兄弟一起吃晚饭,感谢他前几天为我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老同学虽然样子没有太多的改变,但当年的锐气已经没有了,家庭的责任,单位的负荷,社会的周旋,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锐气。用他现在的话说,都看透了,单位还不错,也不要象以前那样争,领导让他挡酒就挡酒,要他跑业务就跑业务,要他出差就出差,这都是工作上的本分。不能像以前那样和领导对着干,那也是和自己过不去。“要是明天领导让我去看大门呢?要是明天领导让我去做保安呢?今天能有这样的职务岗位,也知足了。”他也是在现实之中略有感悟之后,这么说了几句。他年轻时,无论在学校、在单位都好强、好胜。为人也义气、注重感情,心地善良,也经常帮人解决困难。和我的感情也比较深厚,从小学就开始了这种友情,这种三十年的友情也是人生中很难得的。能有几个人有这三十年的友情呢?一如既往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照,无论岁月流逝多么久远,真情依然丝毫不改。如果说要学“羊角哀全义”,非要选择一个对象的话,我首选会想到他;如果说“伯牙断琴”是为钟子期,虽然我不会抚琴,却也愿意为他长啸声绝;聊着聊着,老同学告诉我他九十岁的外婆,就在前一段时间过世归位了。说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干净、很利索,没有给小辈一点拖累和负担。没有任何遗愿和要求,坦坦荡荡,简简单单。小的时候,我就认识老人家了,慈祥的老人在当地是很有名的一个“香头”,乡人敬畏地叫她“山老爷”。在老人家一生中用最慈祥、最柔和地神情同每个拜访她的人交流。虽然老人家没有上过多少学,但讲出来的话是富有人生哲理的;虽然老人家没有学过什么医,但为当地百姓看好了许多病。虽然老人家没有多少钱,但也在当地做了许多铺路架桥的功德事。看着老同学似有怀念的心情,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快乐和美好来。修道之人若纯讲修炼,那要远离人世的好。因为情缘会牵挂,无论这真情友善来的多么纯,当要出离五行三界,这些是带不走的,反倒成了牵挂。有人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何许多高道都能斩断情缘呢?我没能很好的回答,因为,说实在的,我还不是高道,我无法回答,对于这些真情友善我还会牵挂。不由想起,经文中赞叹祖师的“大慈大悲”这四个字来,这慈和悲,不也是祖师对我们的情真意切吗?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摘自《道德经》第67章持咒的镜明下午,好友镜明来我家看我,一进门,就见精神爽朗的他,已不是年初时那略显神情低落的感觉了。我就知道,这段时间他能全然放下了思想上的包袱。这几年事业上的不顺,从一个高峰步入一个低谷,让他在心态上有点急于求成了。做大事,做大项目,做大投资的想法一直在他脑中闪现。去年的时候,我还是告诫他,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做,从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做,久远的事要想,但做还是从最小处去做。就这样从去年开始在心态上一直调整,到现在,基本调整到位了,他又能从头开始了。他告诉我,又回到刚起步的那家金融公司,重新合作,重新去建立客户关系,心态放的特别平,特别低了。并且从去年春节前就开坚持诵大悲咒了,一直到现在,无论多么忙,再晚回家,总是早晚坚持去持诵,信仰之虔诚,意志之坚定,有时甚至超出了一些出家人。对此,我很是感佩和敬服。当然,他也向我讲述,今年春天的一些经历,来坚定这种信仰。今年阳历三月,他开车去宜兴见个客户。车正在一条不宽的马路上开着,突然,不远处右侧有个小岔路口,彪出一辆摩托车。镜明连忙将方向朝左急打,但还是没避开,那摩托车擦着汽车后轮撞了出去。他下车赶紧去查看,同时拨通了事故处理热线。下车一看,居然是个七十来岁的老人,当时老人没有什么反应,过了几分钟,才苏醒过来。警车一会就来处理了,老人被拉进了当地医院,住院检查后是轻微脑震荡,观察一段时日,就出了医院。老人和他的家属也很和气,也没有任何无理要求。就这样,这事平息了。后来,椐当地交警部门反映,那个出事地段,去年就有了六条人命发生。镜明感慨了一声,不幸中的大幸啊!无论如何,这个被撞的老人能捡回命,自己没有惹上祸事,都算是一种福报啊!他更坚定了持咒的信念和奉道的信仰。信仰如何坚定,就在平日一事一物的体验,在细微处,感受这冥冥中的神奇力量。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摘自《道德经》第23章吃过午饭,带着小黑去散步。小区里的花都早已开了个遍,含笑的香味浓浓弥散在我们周围,红枫之叶透过阳光,格外显得透亮。小黑今天特别的精神,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这里嗅嗅,那里蹭蹭,晴朗的天气给了它一个好心情。我们悠悠地走着,在拐角处,有朵蒲公英静静地悄悄地站在湿湿的泥地上。我喊住了小黑,生怕它把这朵蒲公英给踩了。我赶紧几步,走上去,弯下身子,轻轻地拔出了这颗蒲公英,小心翼翼地拿在手上,幸好没有风,要不然,吹散了那些小伞兵,可不得了。我喊上小黑,“走,回家!”。小黑还是有点不大愿意,但我的命令,它还是遵守的,怏怏地跟在后面。“老婆,蒲公英,快出来!”我站在院子外,朝屋里喊了一声。妻子应声从屋里走到了院子中,双手伸过栅栏,快乐地从我手上接过蒲公英。她仔细地端详着这些绒毛球组成的种子,然后,嘟起嘴,用劲朝着绒球吹去,这些绒球霎时四散开来,一个个小种子,顶着绒毛,忽忽悠悠地飘荡开来。有的飘落在了凤尾竹的青青叶面,有的飘散在了山茶花的粉黄花蕊,有的降落在湿润的灰泥。妻子开心的笑了,像个孩子。以前,妻子给我讲过,她小时候吹蒲公英的故事。那是一个春天,她还好小,上着幼儿园,家人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去逛公园。不知在哪,她找到了一颗蒲公英,也是那样地去吹,也是那样的开心。她的快乐竟然感染了周围的游客,游客也快乐地看着她吹蒲公英的样子。居然,有个外国人,走过来抚摸着她的头,送给了她一个小熊,她更快乐了。她时常跟我讲这个故事,告诉我她那时的快乐。告诉我,吹蒲公英的快乐。我想,甚至在那刻,她已经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忘记所有的外在。似乎只有那刻,对她而言是最完美的。蒲公英的种子,带着无限的生命,不知飘向何方。只有命运之神,告诉他们最后的结果。当他们在快乐的人手里,他们也变得快乐起来,似乎,每个生命的种子都会成为快乐的源泉;当他们在善良的人手里,他们也变得善良起来,似乎,每个生命的种子都会成为善良的源泉;当他们在真诚的人手里,他们也变得真诚,似乎,每个生命的种子都会成为真诚的源泉。当他们在美丽的人手里,他们也变的美丽,似乎,每个生命的种子都会成为美丽的源泉。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摘自《道德经》第23章前几天,好朋友一直想请我上他家去吃晚饭。今天终于有时间安排去他家了,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他开车来接我了。我家离他家也不算远,一个在太湖大道的西面,一个在太湖大道的东面,十分钟不到的车程就到了。他妻子小芳跟我也算熟,今天下班回家稍稍晚了一点,。去年年初开始,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她患上了抑郁症和强迫症,时轻时重,需要靠西药控制。但西药的副作用,导致了她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因此从心理上对西药产生反感和记恨。但又由于这些症状不得不去服西药,为此她心理上也就痛苦起来,这种状况也导致她一直希望用其他方法来替代西药。但急病乱投医的情况下,始终也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她脱离这种状况。去年寒假,我去朋友家时,和小芳进行了一次思想沟通和精神交流,但由于时间持续不长,虽然当时有了些效果,但还是未能维持下来。过年后,她过于急切地停药,导致症状的加重,不得已,西药的药量又回到了去年原先的水平。吃过晚饭,我们坐在一起聊天,谈到了她的这个病症,小芳希望我能继续给以帮助。我鼓励她讲了很多亲身体会,帮她建立去除疾病的信念,并建议她慢慢用中医替代西医,逐渐摆脱西药的依赖。并辅助适量的运动和自我精神的调整,最后摆脱外在药物的影响,以到达痊愈。谈到这段时间生病时的体会,小芳真诚地说:“从小到大,都很顺风顺水,也没个灾啊难啊,工作也顺利,嫁个老公也不错,生个孩子也很听话。没想到,去年突然有了这个病,我亲身经历了以前重来没有经历过的种种状况,好像幸福的人生一下子变成痛苦,晴朗的天空一下子变得灰暗。有时候,根本就想不通,为何会在自己身上发生这些?但慢慢地在这过程中,开始感悟到了一些东西,感悟到人生之中,非常宝贵的一些物质以外的东西。”小芳很深刻地对我说:“通过这次疾病,意识到健康是如此的宝贵。以前根本不以为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发病过程中,居然变的如此难驾驭和控制,就是想好好地睡上一觉都成了奢望;就是连安安稳稳地去工作个两、三个小时,都变成一种困难;就是要想摆脱脑中不切实际的强迫意念都是那么不可能。对我而言,恢复了健康,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已经是一种幸福,已经很是满足。”最后,她告诉我她现在最大的愿望也是将来不变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早日康复,回到原来的精神状态,并从此珍惜这一切,很简单地工作和生活。临走时,我微笑着告诉她:“病会好的,健康会来的,经历这一切,才使得一生更加完整!”得重病的时候希望病症能够轻点;不健康的时候希望早日健康;健康的时候希望永远美丽;美丽的时候希望一直年轻。虽然人们有很多的美好愿望,但现实却没有按照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实现,还是一如既往地生老病死,还是一如既往地按照某种规律进行着…这个晚上,小芳聊的很释放,很适意,也很轻松。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摘自《道德经》第46章昨日下午三点,在敏清的陪同下,去拜访了当地一位挺有名望的气功师—冯老师。这是第二次与冯老师见面了,记得上一次是在金坛的三星观奠基仪式上,这次是在他家中。去冯老师家的一路上,敏清告诉我,冯老师已经吃素二十多年,打坐修炼也二十多年了。自从二十多年前,他辞去高级工程师的职务,同时也放下了钢材生意的事业,在体育局下设的气功协会干了整整二十多年,也一心一意在修行的道路上,整整走了二十多年。于是不由的,心中自然敬佩起来。一进他家门,冯老师迎了上来,还是那一脸的祥和,一脸的慈善,一脸的低调,一脸的静逸,还是与上次在金坛见到时的感觉一模一样。走进客厅,随处可见地上、柜上摆着许多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石头。冯老师称其为天宇石。因为我对石头从没了解过和研究过,但一看到这些石头,也不知为何,心里就感觉挺舒畅。冯老师说这些天宇石是他从全国各地,花费了很多心血才搜集回来的。他说宇宙中有许多奥秘,其中,石头的奥秘也不少,有能量的石头奥秘当然也不会少。看着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我想冯老师对他们如此珍爱,不会毫无道理的。也许,只是我的智慧,还没有开发到能解读出其中的奥妙来。当然,大道创生万物时,也创生了这些石头。话语间,冯老师谈到了修炼问题。他告诉我:修炼到最后,不论是最后回归与道合真也好,还是成佛寂灭也好,都要经历到这“不动”的状态。当然是身动应化于世时的“心不动”,就像这些石头一样,“心如磐石”。有时候,我在赞叹生命的时候,淡忘了那些存在我们周围的无生命的事物。但这些无生命的事物有时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没有意义。他们如此安静,他们如此恒久,他们如此没有目的性,只是存在而存在。比起那些随日月变化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的扰攘和不安;比起那些受外物影响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的变动和应化;比起那些经历生老病死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的痛苦和不幸;比起那些执着渴求的生命,他们没有任何的需要和索求。寂然不动、安然不动、如如不动似乎是对他们最好的赞美!我尊重和敬佩冯老师,他能够在尘世中,不为外物、外事、外人所动,坚守这二十多年走修行之路;并放下一切外在的、物质的、短暂的俗世俗物,专心致志从事自身修炼,用磐石不动的精神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一生,多动之心,纷纷扰扰,熙熙攘攘。到最后呢?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和途径,还是要归于静寂不动。在尘世,让多动不安之心真如磐石不动,的确很难。我们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少动不安之心呢?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摘自第《道德经》39章赌昨晚,好多年的朋友小杨和他妻子来家里看我,还很客气地带了洞庭山的碧螺春。有一年多没见面了,他似乎比以前的样子要胖了些,神情比原先更爽朗了,乐观的精神依然是原来的老样子。小杨比我大一岁,初中同学,毕业后直接去做生意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时间比较早,但由于染上赌钱的不良嗜好,总是在经济上起起落落。不过,有一点,无论如何他都能对自己的错误去负责,去承担,去接受。记得98、99年时,我介绍他到一家医药公司,稳定的干了两年。但随后的十年里,总是没有固定长久和稳定的工作,并且还有债务缠身。每每外来的压力,特别是因赌欠债的精神压力折磨他的时候,他总会想到我,找我来交流,诉说他的痛苦。我在能力范围内也资助过他,也给予一定的安慰,每次开导他能出离这种痛苦。他也会经常告诉我,种种在赌上的经历和见闻到的内幕和黑暗以及有许多赌徒的悲惨命运。诸如不负重压跳楼自尽的,为逃赌债远走他乡永不回家的,为赌丧失人格没有良心、没有尊严的等等。极力想改变和脱离这种不堪的生活状况,变成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几年他终于静下心来,不再涉足赌博了,总是在找一些事做,去偿还以前的过错。时常和我通通电话,感叹自己以前的经历。并且学会了非常有耐心地生活,非常有耐心地等待,等待命运之神的眷顾。今年春节后,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不错的工作--给一家正在发展的公司老总开车。这几个月里,老总暗暗地观察留意他的为人处事,最终给以了认可和信任,并有意培养他,让他慢慢承担起了管理工作。工作上的改观,事业上出现希望,生活也慢慢好转。命运之手重新给了他机会。用他的话说,“我没有放弃自己,再难,再苦,再有压力,我没有放弃自己。今天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我明天去想办法。我唯一懂的道理就是,对自己做的事负责,不能因为自己的错失,去伤害了他人,去坑害他人,去逃避做错的责任。”他临走时,还拉住我的手,“其实,这么多朋友中,我最佩服的是你。这么多年,我找你借的钱,你从来没有向我要过。就是冲着你这样的精神,我许多时候都让自己坚强地生活。”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临走时,告诉他,“好好生活,其他都不重要。”只要我们拿出勇气,去经历改变的痛苦,就能更好的生活;只要我们懂得自重,去肯定自我的人格,就能更好的生活;只要我们学会珍惜,去接受命运的锤炼,就能更好的生活。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摘自《道德经》第72章陶笛住在隔壁的师弟,收到了远方寄来的礼物,一个精致的陶笛。一有空就卖力地吹奏起来,虽然他学的时间不长,学的曲子也不多。很用心地去练习着,很用心地去吹奏着,很用心地去感受着。这低呜着的音调没有太多的韵律变化,从小孔中传来的声高也不算响亮,原来从未有过如此用心的师弟在如此用心地练习着,却凸显着这支陶笛的与众不同来。一件小小的礼物,从远方送来;一个小小的心愿,也从远方送来;一句暖暖的问候,也从远方送来。鼓励和支持如此重要,信任和希望如此重要,关怀和慰问如此重要。通过一个小小的陶笛,带来如此不同一般的情谊。给以期望,给以关注,给以认可,给以来自内心的阵阵温暖。人心不是铁石,人心不是冰霜,人心不是没有任何反应的死寂。情感的体验是人在群体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缺少了这种体验,深远的天空不再明亮;缺少了这种体验,多情的春季不再温暖;缺少了这种体验,芬芳的花朵不再诱人;缺少了这种体验,清凉的泉水不再甘洌。物质有时承载着情感,以至于此物突然变得贵重起来,以至于此物突然变得性灵起来,以至于此物变得美丽起来.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树叶、哪怕是一支轻轻的陶笛、哪怕是一碗白白的米饭、哪怕是一杯香香的清茶。当此物在两颗心灵,甚至许许多多颗心灵之间传递时,同一种情感的体验,自然在这两颗心灵、在这许许多多颗心灵间穿透!有时情感却可以不需要物质,幽幽于空中回荡。母亲深望远方的眼神里,妻子轻依窗台的叹息中,甚至是家有小黑的凝眸间。但远方的人,却也能在冥冥中,似乎感受到这种深深的眷恋。所以有一种感情就是牵挂。牵挂是一份情,牵挂是一份爱,牵挂是一份世界上最紧、最牢的线。无论走到哪,无论在何时,都将线两头的心深深地拴着。天有心吗?天有情吗?为何总有一种感觉,我的心被天紧紧地拴着,还有那隐隐的痛!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摘自《道德经》第52章吃过晚饭,在电脑上整理着前两天陪妻子上武当山拍的一些照片。照片上,妻子的笑容又恢复到了往昔的灿烂,透出精神来的眼神中充满了欢愉,也许是山中的雾气渗透进了她的皮肤,红润的光泽更显出水灵来。这些照片,使我想起,好几年前,我们一起去了张家界;这些照片,使我想起,好几年前,我们一起去了湖南湘潭。也像前几日去武当山一样,就我们两人,一起在山水中游玩,一起在山水中喜乐。也许以前我们一起经历过的风景,不再记得那么清晰;也许以前我们一起走过的地方,不再记得那么明白。这些不再重要,至少,在我们心灵中,共同拥有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作为我们永久的记忆,可以随时拿来咀嚼和品味。每个女人都希望留下最完整的美丽;每个女人都希望留下最年少的青春;每个女人都希望在青春和美丽中,得到心仪的男人的欣赏和仰慕。虽然或者也许,在美丽背后也会有那么一点的不完整;虽然或者也许,在青春背后也会有那么一点的不年少。但无论如何,当我们用青春和美丽的心,去欣赏这份上天赐予的自然时,我们所爱的人,不会因为这背后的不完整和不年少,而失去她那美丽和青春的光芒。我们在人世中,每天经历和感受着,有缘的每个人和我们所建立起来的联系。如何认识他们,如何欣赏他们,如何关注他们?世人总喜欢用善恶来区分外人,世人总喜欢用好坏来区分外人,世人总喜欢用良莠来区分外人。人真的是用这种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认识的吗?脾气暴躁的人,也许善良;性格乖张的人,也许孝顺;气质优雅的人,也许小气。人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人是一体的,不可决裂的。而用来认识外在的心,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分割,被我们决裂。我们时而会用善良的心看外在,我们时而会用邪恶的心看外在;我们时而会用温和的心看外在,我们时而会用粗暴的心看外在;我们时而会用宽容的心看外在,我们时而会用狭隘的心看外在。因此整个外在的世界变的复杂起来,因此整个外在的世界变的烦扰起来,因此整个外在的世界变的不可认知起来。如果,只是如果。我们用简单一点的心,简单一点的眼,去认识我们的外在世界,这些外在的人和物,是否整个世界也会变的简单起来?如果,只是如果。我们用善良一点的心,善良一点的眼,去认识我们的外在世界,这些外在的人和物,是否整个世界也会变的善良起来?如果,只是如果。我们用真诚一点的心,真诚一点的眼,去认识我们的外在世界,这些外在的人和物,是否整个世界也会变的真诚起来?也许,有人会很现实的对我说,这是不可能的,世界就是复杂的。是的,我会尊重他,尊重他非常现实的生活。但,我不会因为他的话语而改变自己。我依然会用属于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方式去生活,去对待每一个我所经历的有缘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摘自《道德经》第28章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在生活中悟道(10)武术课今天下午改上武术课,幸好下午有些小雨,天气也算凉爽,不像前几次,顶着火辣的烈日,又没有丝毫微风。钟老师认认真真地教,我们也认认真真地练,那套太乙玄门剑也学了个一大半来。学习任何技能或知识,都要耗费精神、心血、体力、功夫,耗费了这些看似无形,却又是人本身潜藏的一些能量。当我们耗散这些能量、耗费这些精神的同时,由于在这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变得经验丰富起来,技能熟练起来。以及在以后,能够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体现出某种价值,并用此来帮助和愉悦他人,满足他人各种不同的需要。这种耗散精神与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了一对阴阳平衡。但学习的过程,却也算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不熟到熟,都是需要磨练,需要刻苦。这种积累渐进的过程,正是人对某种技能、某项学识或者某个领域,由无知到认知、由认知到熟知、由熟知到权威,对此认知度向上递加、灵性巧妙转化的痛苦过程。许多人惧怕学习,惧怕经历学习时的痛苦。是因为某些学识或技能,并非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去学,并非是他们兴趣所在,完全是因为外在的压迫以及社会关系中他人的影响。选择轻松,远离痛苦,无论何种形式的,都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谁又会愿意,在没有任何前提下去经历痛苦和磨难呢?曾经在公交车上,看见这样一幕: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大哭大闹,就是不肯上公交,母亲在她旁边拿着她的新书包,又哄又骂,想着法让孩子上公交,好让孩子能去学校上课。孩子们的天性是玩,无忧无虑,没有束缚,没有压抑,没有外来的痛苦。但社会是不允许这样的,孩子要成长,要学习,要适应社会,要能够长大后,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为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学习怎么可以呢,不在痛苦的学习中成长,怎么可以呢?所以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必然会影响和诱导或者压迫孩子们去学习,这是一种由来以久的传统,是毋庸置疑的习俗,是社会的必然。天性不得不服从制度,人为的制度,很少有人能够去颠破。为了适应社会,孩子只有学习。当然学习的目的,可以是适应外在的社会的需要,也有发自内在的意愿。真正发自内在意愿的学习,是出于兴趣,是自我愿意用一生去经历这种学习的过程。它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刺激和鼓励,不需要任何外人的评价和欣赏,完全是一种乐趣,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中的感觉。甚至能够成为一种内在的信仰,来坚定自己一生学习于此的整个经历。有时那些习武之人、音乐家、美术家以及其他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自我痴迷的状态,是令人敬佩和赞叹的。对于我而言,学与不学,都只是一种安时顺命的经历。绝学无忧--摘自《道德经》第20章北京与兰花上周六、周日去了趟北京,虽然以前也曾去过两趟北京,但这次去,却与以往的感觉大有不同。以前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虽然也接触了北京城而有所感受,却没有像这次一样,如此深刻地在这个城市中更有所感受了。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内在,就像一个人同样有一个人的内在,不同城市会展示不同城市的内在。对于不同的人,接触到北京城,会对北京城的内在,产生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人会感受到庄重;也许有人会感受到大气;也许有人会感受到雄浑;也许有人会感受到威严。但从我的感受出发呢,感受到的却是,北京城的内在有一种深深地黯然!在拥有2000万人口的首都,对外开放、稍具规模的道观,仅有两座,这对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来说,是一种遗憾和感慨!我感到了黯然!离北京中苑宾馆不远的早点小餐厅里,服务员笑着说我们是几个“和尚”;而与此相对的,当我们晚上站在天安门前的人行道上,观赏天安门时,有三个老外居然会说着“武当”要求与我们交流。这对道教在国民认识和理解来说,又是一种遗憾和感慨!我感到了黯然!在攀登长城的时候,遇上两北京人也领着两个喇嘛在爬长城,在一番对话后,知道是这两北京人请外地的喇嘛来家中念经。这对于土生土长的道教,在民间的祈禳消灾的社会功能,基本已让位于其他宗教的现象来说,更是一种遗憾和感慨!我感到了黯然!在白云观退居楼前的大银杏树下,大家围座在一起论道时,陆续有香客走过来听道、问道,而其中有人说,现在想听道也不知上哪听去,想听法也不知上哪听去,顶多有些居士在传些法,谈些道。这对于以弘道、传道为己任的道教徒来说,也算是一种遗憾和感慨!我感到了黯然!两天北京之行回来的路上,在遗憾和感慨中黯然,在黯然中遗憾和感慨!难道只是如此吗?今天周一,有北京人民大学来的教授讲课。课间休息的时候,送我兰花的宋师弟,来宿舍玩,忽然发现,那株兰花有了不同。他告诉我,兰花中有“奇花异草”之说。我不解,问他何为兰花中的“奇花异草”?他就告诉了我,“奇花”指兰花的花在原有基础上忽然有了变异,比如,原来三瓣的花变成了五瓣,原来花瓣上忽然长出了角像蝴蝶;“异草”指兰花的叶在原来的基础上变色了,比如在晚上变成了暗红色。而他说,我的那盆属于“异草”。原来那深绿的叶,现在从根部开始变成淡绿了,如果下次开花,花上有所变异的话,就是真正的“奇花异草”了。师弟走了之后,我想,也许这兰花是有了灵性吧,因为我经常在祝福着她、欣赏着她、关注着她!看着这株兰花,我不再黯然,不再遗憾和感慨!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摘自《道德经》第41章四月十二,子时明天去买票妻子准备周日回家了,由于她不太熟悉丹江的地理环境,所以我要提前给她准备买回家的车票。可是呢,火车票预售处中午却是不办公的,而我在学校上午、下午都要上课,就抽不出身来去跑一趟买票了。这可怎么办呢?请假吧,耽误学校里的学习课程,再说前一段时间,已经请过一些假了,老请假就不太好了。不请假吧,让妻子人生地不熟的,有点担心她不一定找得到火车票预售处。短信间,问妻子如何是好?她回答说这很简单,丹江地方也不算大,打个车直接去就是了,只是要转换车次才能回家,怕搞错了转换车次时间,就耽搁了回家。于是,妻子要我上网查清转换车的车次和时间,明天才好去买票。可学校断网了,到哪去查啊,我想明天还是让妻子直接去预售处,去咨询这些具体事项。妻子却在短信里,发起嗲来,就是要我查,我当时就没弄明白,错怪她不讲道理,故意要为难我呢。于是又习惯性的做了回“唐僧男”来,这下可真弄毛了妻子,惹怒了她,让她骂了我几句不说,还一下子扫灭了当时两人间的情趣来。自己连忙赔礼道歉,已然来不及了,妻子不理我了。瞧,这事办的!要是当面两人商量这事,断然是不会发生上面的误会的。但在短信中,面对毫无表情的手机银屏,用不正确的理解来错怪妻子,我只能做自我批评了。怪不得手机不能传情,要责怪的,只是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每个短信中妻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啊。反思自己,虽然这从表面上看,要做到完全感受到妻子每言每语中的情感,似乎难度很高,但如果真是很用心的话,还是可以感受出来的啊!还有,如果自己能完全了解妻子平日里的言行举止和音容笑貌间所蕴涵情意的话,也不会发生这事啊!于是,我问自己,我真的了解生活在一起十来年的妻子吗?显然没有完全了解。如果连这么近的人,都不能全然的关心和了解,我还能全然地了解与此更远的其他人吗?认识了解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已经是很难的一件事了,而认识了解他人,也是同样很难的一件事哦!那么,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完全的认识自己或认识他人呢?面对这种难事,难道只是停留下来,发出哀叹吗?不!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乎,我们更需要在生活中好好悟道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摘自《道德经》第33章四月十三丙子情感激荡的人,当他沉浸在暴风骤雨般的爱与恨中,会不顾一切,肆无忌惮,毫无遮掩,即使整个社会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着他时,他依然会将这种真实的情感迸发,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之中。社会有时是必须用斯文礼节来压制情感,因为社会的制度需要得以维护和持续,而法律和道德是这一切的保障。我们尊重法律和道德,因为这是我们得以正常秩序生活的共同信条。与社会相对,人的个性,人的生命真实,人的情感需求,人的思想却在种种现实的限制下,无力和无奈中颓丧起来、压制起来。极力地突破或者奋力地挣扎,有时必然用身心的痛苦作为代价,在煎熬中,不断认识真实地原我以及外在的一切,以期待有朝一日,彻底地感悟。自然本真的天性,如何最终能够真实地在整个一生中认识和穿透、展示和表达?似乎社会与个体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牺牲自我融入社会,用看似虚假的外衣,包裹内在心灵的真实;还是张扬个性无视外在,用自我的特立独行,来屏蔽外界的烦扰。超越于世俗,不再融合社会?还是让社会来认同,放下自我?两者都可选择,也可同时选择,或者根本无需选择。心灵的修炼来不得一点虚假,真真切切地审视自我的缩减,感受心灵在各种环境的冲撞和烦扰,是否依然宁静?心灵的修炼来不得一点松懈,无时不刻地关照自我的消融,感受心性在各种外在的侵入和交融,是否依然不动?心灵的修炼来不得一点介怀,丝毫不爽地注目自我的分解,感受心念在各种他境的转动和变迁,是否依然无化?整个心灵的修炼,最后淡然到只有一个原点的存在。这种淡然,以至于变成一种永恒的品质,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安宁。这种淡然的安宁,以至于变成一种有常的根本,空透于整个生命的静寂。这种淡然安宁于静寂,以至于整个生命,最后全然地浓缩于心灵最初的那个原点,而这原点也恰是宇宙初生时的瞬间。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能臣。--摘自《道德经》第32章青烟之雪送妻子从武汉回去了,自己一人坐在回襄樊的火车上。看着夏日的斜阳照在满野的庄稼,黄色的早稻熟了、割了,三五一堆的火燃着青烟,飘在天空。看这青烟,不知为何,让我感觉下起了雪!想起下雪,似乎天地间变得特别美妙。原本是地之水,被热量蒸腾成水气来,我不知道在这蒸腾的过程中,这地之水是否在经历煎熬?但是地之水毕竟变成了水之气。水之气不再是地之水,她那轻轻之态,已将原先在地之有形化成了无形,但这似乎无形之中却依然有象。蒸腾的煎熬也许就是这升华的代价!在万里的高空,无人去理解这水之气,因为她虚无而渺渺,没有人去关心这不切现实的无形之物。然而,水之气却并不在意世人之想,因为她已经知道,自己不再是那原同世俗的地之水。她已经与众不同!她已是天之水,而非地之水!但万里高空之中,毕竟孤单、毕竟飘渺、毕竟虚空、毕竟静逸。在这份孤单、这份飘渺、这份虚空、这份静逸中,上天却又重新赋予了天之水的使命来。于是,严酷的寒冷再次作为代价,再次让这天之水历练这份降世的苦难。于是,天之水凝结成了美丽的雪。她是如此的美丽,用六合之态做成了手,用圣洁之白做成了躯,用最完美的空灵之静做成了心。在这悠悠扬扬中,舞动着这份美丽,重新来到了人间。她飘落在世界之巅的伟岸之峰,孤高地俯视眼下,她知道将在下面的一刻,她将会用她那最宽广的美丽,来装点整个世界。于是,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她的兄弟姐妹们,用她们的神圣和纯洁、美丽和仁爱,融入了这五彩斑斓的世界。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份神圣中,在这份纯洁中,在这份美丽中,在这份仁爱中,也变的洁白起来!自然是如此的美妙!像青烟般的雪是如此的美妙!正如这青烟般的雪,修道之人是如此的美妙!而化生这自然、化生这青烟般的雪、化生这修道之人的大道,更是如此的美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摘自道德经第25章四月十八子时(辛巳月辛巳日)感动后的感动晚饭后,南京的高灵菲发来留言,告诉我她的一个音乐老师,生病住院了。她很关心她老师,很希望我能在电话里慰问一下她的这位老师。这种尊师重道,慈心悯人的精神在灵菲的身上,得以充分的展示。她不仅自己去关心慰问自己的老师,甚至想到了要发动一个,她老师从来不认识的外人,来关心和慰问。这样的精神真的很让我感动。我随后就给这位老师发去关心和慰问的短信。这位老师也很是感动,给予了“非常感谢”的回复。虽然短短四个字的“短信”,份量却实在是很重。在这四个字中,沉淀着不一样的感动。并且是三个人各自不同却又相同的感动。这位老师感动于她的学生以及我这个外人;高灵菲感动于老师对她的恩情以及我给予的支持;而我感动的是在这感动之后的感动!这感动之后的感动,又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呢?在南京,只见过一次高灵菲,当面也只谈过一次话。而这也只是发生在大半年前了,就是这么一个因缘,又奠定了今天的感动!试想,如果两个毫无干系的人,能互发慰问和感谢短信的背后,一定有种联系,一种感应。初看,是某人建立起了这中间的联系。但不仅又想,如果换成一个其他的人,不是灵菲,能有这种因缘吗?在这大半年里,在我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他们的亲朋好友等等社会关系,也必然有人生病住院,因为我从所认识的人口中,听到了好多次他们谈论他们周围的人得病住院之事。但恰恰只有高灵菲,在今天,想到了这种让人如此的感动方式。而这个时候,也正是我在思考以后怎样用道教真正慈心悯人的精神去实践、去应化的方法。于是,这个因缘就来了!天人的互感,来的那么微妙,简直就是大道精心的安排,我能不感动、不感激吗?大道是需要去体验的,这种真实的体验,这种让人惊叹的体验,我能不感动、不感激吗?信仰本身不需要验证,但正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微妙,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大道的微妙吗?信仰在巩固的基础上,一次又一次的得以升华,当到达至诚的巅峰,才是通达大道真相的触点。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摘自《道德经》第73章澄心止浊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去体验不同的情感和心灵的变化,时而激越,时而清凉,时而汹猛,时而淡漠。在这些体验之外,有一种特殊的体验却是很微妙。这种体验就是大道对我们的推动力,这种很微乎的推力,在我们忙碌时是毫无知觉,在我们慌乱时是毫无感受。唯有当我们能够静下来的时候,在隐微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种微妙来。一旦这种体验成为我们必修的课程时,我们才能与大道走的更近,才能在这种微乎中去追随她的踪迹。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精神超越性,否则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多的人,忙忙碌碌地在各自地领域中很勤奋地去展示。正是希望在取得成功的目标下,用精神去支撑自己的一切作为来。无论这种作为在社会的属性看来是善还是恶,但对于这个人的精神而言,是他行为的动力和源泉。但还有另一种方式来作为我们的人生,来体现这种精神超越性,却是更来的超脱和平静。这种方式就是在领悟大道给予我们的使命后,投身其中的自然之态。这种状态中,没有疲惫,没有焦躁、没有不安、没有苦难,只有感受使命之后的喜悦,开创事业的高尚,前行进取的快意。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内在真正神圣性的外在表达,是大道给予我们的奖赏。这种状态就像,春天到来,雨露之后,万物芸芸时的生机勃发、新意盎然。这种状态就是自然的状态,是大道关注使命之中的道性体现,是共同参与者的合道之心。当然,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那么来的顺利和容易,就像土地中透出的嫩芽,也都会随时被不屑的路人踩踏,或者被扔来垃圾压垮。但真正是大道化生出来,希望你能成就大树的嫩芽,大道会很巧妙地给予安排,让这颗嫩芽在有惊无险中长大,最后长成大树。只需随时保有那向往大道的虔诚之心,大道自然会有眷顾。一个人的心灵发展,也是如此。自我一旦狂热地冲破了正道之心,那不可思议和不可理喻的种种夜郎自大式的狂妄,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而此时,最能帮助我们得以回到中道上来的,只有两点:第一是信仰,第二是朋友。信仰是所有一切的基石,也就是当我们不可自制,无力摆脱种种负面的内心状态时,大道会给予我们指引。她的指引方法很特别,她不会直接来告诉我们应该需要怎样。只是通过那个被大道推动到你面前的朋友,来转达这种忠告。朋友转告的方式,当然也不会是非常直接的,也许只是随意说的一句话,也许是不经意的一个表情。由此,靠你自己去领悟而已,领悟到了,自然超越了这种不良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固守阴暗的牢笼。我们可以冲破牢笼,因为大道在指引我们;我们可以超越自我,因为大道在指引我们;我们可以心灵自由,因为大道在指引我们;我们可以成就神圣,因为大道指引我们!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摘自《道德经》第15章四月廿五戊子日子时小论“牧人以德者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往今来,天理所在。入世教化,凝聚众生,唯以道德。世间为有形之世间,则以显形之德运化。有德者,集众人之心,超世俗,脱沉沦。众生心中自愿归于道德,归于上天。众人虽有道性,然亦有俗质,故俗心与道心挣扎之时,须道德者导之,引之,化之,才能使人心渐离俗态而归道德。“牧人以德者集”,所用“牧人”一词,专言德者,而非道者。“牧人”者在于驾驭、在于占有、在于控制。如人牧羊,人是羊之主,人是羊之君。古之时君王牧人,将相牧人。当今之时,已无君王,众生平等,民本是主,民本是君。君王可以有德,非君王亦可有德。故人人可修道德,人人可行道德。只在归心发愿而。真道者,不牧人,禀“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之心,任自然之化,达无为之事。心灵超脱云际,思想拔出凡俗,唯神圣、仙道为本。故有“一流的神仙、二流的帝王”之言。入世修行,人无贵贱,有道则尊。舍俗念之尊卑心,弃世间之贵贱想,才是混迹俗世,和光同尘之真理。《素书》谈人世治理之说,实是良言,作入世教团组织之用,也是良方。真常应物,应物不迷。绝圣弃智,可成修真之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摘自《道德经》第19章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