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六国论>>
千年之前,一个名为苏询的文学家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气呵成六国论>>。千年之后的今日,我敢说:“六国都被秦国所灭,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赂’,而主要在于‘惧’,因为惧怕自己被秦国灭了,所以韩魏楚才会赂秦,所以齐才会亲附秦国,所以燕才会派刺客招惹秦兵,所以赵王才会听信谗言。”故曰,弊在惧秦也。
当然了,我承认苏洵“非兵不利,战不善”的观点。当时虽然秦国十分强大,但其他六国的军队也不是豆腐渣。名将谋士如孙膑、乐毅、廉颇、田忌、李牧等也不少。为数不多的几次仗打得也不是输得一败涂地。如果六国抱有必胜之心,敢于联合起来与秦对抗,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唉,不是秦灭了六国,而是六国自己啊。
六国之中只有韩魏楚三国曾割地赂秦,而苏前辈仅以一句“不赂者以赂者丧”轻轻淡过,实难服众。其实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六国有三为秦所灭,其他三国必然会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而灭亡。因此,齐燕赵的灭亡与“赂秦”是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的。齐国是六国之中最应该被唾骂的。齐本身也是一个泱泱大国,齐王却害怕同样强大的秦国,害怕有朝一日遭到亡国之灾,于是心安理得地弯着腰给秦当起了鹰犬。为了苟且偷生,齐对秦点头哈腰,做秦的“友国”,孰不知,此举破坏了六国团结,在韩魏楚燕赵亡之后,齐也被所谓的“盟友”吞并。赵王起初敢于与秦交战,“二败而三胜”、“李牧连却之”让秦不敢轻易大举进攻赵。不冷静的无畏只能称做匹夫之勇.还是一个“惧”,让赵王贪生怕死怕得整天惶惶恐恐,没有详细调查便轻易中了反间计,错杀李牧,导致国破身亡。燕国小力微,燕王因为“惧”,想快快除了后患,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假如刺杀失败的后果,于是,一个荆轲的失败断送了太子的美梦。至此,六国破灭。
反过来想想,假如韩魏楚不惧怕秦国的强大,就不会干出贿赂的蠢事,也就不会早早灭亡;假如齐国不惧怕本国被灭,就不会倒向秦一边,其他五国也不会孤立无援;假如燕赵能沉着冷静地敢于和秦国对抗到底,那么秦国便不会有好日子过。只有当六国消除了畏惧之心,它们才有可能走到一起,才有可能消除异心团结一致,对抗秦国。
也许,无畏的人们往往有更多的胜算啊。当年项羽破釜沉舟,可谓无畏;当年张飞桥上大喝,一人退曹可谓无畏;当年我国抗美援朝,可谓无畏;当年长征二万五千里,可谓无畏;当年……
驳“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大家都知道,在周敦颐着名的《爱莲说》里有这样的句子:“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在文中极力赞赏一如荷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性格的人,实际上是有意无意的自喻。通过写荷花超尘绝俗的独特品质,来寄寓自己的心志,表达自己决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傲世蔑俗的心态。
厌世事炎凉,叹人情冷暖,憎官场腐朽,赞洁身自好。
周敦颐通过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被凡俗之人推崇为高贵的牡丹及归隐自傲的菊花作对比,来突出这一难得的品质,固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诚然,谁也不会否认它的正确性。但是,依吾之愚见,白壁尚有微瑕,周敦颐此语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也有欠妥之处。
作者写莲花正直不屈,不为凡俗所玷污,故曰其出淤泥而不染。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赞美莲的同时,也暗暗地贬低了淤泥,甚至可以说是贬得一钱不值。这里的淤泥是反面事物的代表。正是由于淤泥的腐臭不堪,而莲在如此环境中孕育而生,出自淤泥却能不沾带一丝腐气瑕疵,反而倍显高雅纯洁。这样说,我认为不免有所偏激。试问,如果莲非出自淤泥,非受于淤泥的培育,又怎会出落得如此这般亭亭玉立,清雅纯洁?
有句名言说得好:荷花虽好,也需要绿叶的扶持。这里我要说,荷花虽好,也需要淤泥的培育。如果荷花离开了它根生土长的淤泥,离开了这对它来说至关重要的肥沃养料,那么,今日被无数人所吹捧称赞的荷花想罢早已香消玉殒了吧?所以,我想,如果高高在上的荷花能被赋予灵性,那么,她也应对默默奉献的淤泥道一声感谢吧。在人们赞扬荷花的高尚贬责淤泥污浊煞风景的时候,又可曾想过淤泥在奉献之后换来的却是世人的谴责与唾弃抑或是不屑与鄙视?
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所以,当你惊叹于莲之高雅纯洁时,切莫忘记了在这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中,还包含有淤泥的执着奉献。
广而言之,人生亦如此,狭而言之,学习亦然。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之所以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肯定,除了他自身执着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之外,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人还有很多。一句鼓励的话语抑或是一个期待的眼神,都或多或少的对其成才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个人的成就不可能是完全靠自己得来的。试想,如果一个人与外界完全脱离,单匹马地只靠自己,不依靠任何人的帮助,他可能成功吗?当然不能。所以在诸多成功人士登上辉煌的领奖台时,总是不会忘记说一句:“感谢ΧΧ对我的支持与帮助,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的确,在拥有未来的同时,永远也不要忘记过去。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在人类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上也不过如昙花一现一般短暂。然而,在他成功的道路上,又有多少双热情的双手的鼎力相帮?过程虽是曲折艰辛的,然而其中却充满了温馨与温情。
所以,当我们惊羡于他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永远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不必为愁生计而奔波,也不为衣食住行而担忧,更不会因日常琐事而颦眉捋须,烦躁不安。父母们已为我们布置好了一切——舒适的环境,良好的氛围。一切源于外界的条件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样样具全。甚至说我们当中的有些人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也毫不过分。有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学习了。我们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中,若再不努力学习,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这些为我们付出过的人?
所以,当你在学业上有所成时,切记莫被眼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惊喜与兴奋冲昏了头脑,因为在你“寒窗数载无人问,一举得名天下知”的同时,有数双因为你操劳而愈显混浊的眼睛此时已噙满了欣喜安慰的泪水。他们,就是在你背后不断鼓励你,告诫你,劝慰你的父母!你最应该道声感谢的父母啊!
记住,请永远的记住,为“荷花”赢得“出淤泥而不染”美誉的“淤泥”!
相关推荐
-
豪论三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手持沉重的三国,品味着它的芳香,欣赏这它的文化,勉励着我的成长。处事悲凉的体现,人间真情的流露,化作拉你,化作成永不磨灭的你—三国。茫茫沙场谈爱情王司徒,王允,巧用连环激吕布,莽夫吕布为婵灭卓。一场被他人安排的三角恋,似乎缺少了点许真爱,但也是如此轰轰烈烈。刘,关,张之勇猛,拿吕布不成,貂蝉之脆弱,却玩弄吕布与手心。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脆弱之中包涵着强大。此爱情过于悲惨不愿多论。孔明之妻黄月英,相貌平平,只有一颗对孔明的真心。贤妻良母从中体现。这才是男人青睐的女性。不枉孔明临终之时,口中还绵绵吐出你的名字,月英。惨断月下吐友情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结义的不仅仅是你们的肉体,更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心。三人为蜀汉将来披肝沥胆。面对曹操之诱惑,关羽宁死不从,为什么?因为关羽心中有义。不愧为三国之义雄,此义惊天悍地,三人之友情需天下人所学习。此三人之友情,想必天下皆知,并论他人则已。友情遍天下,为百年不变之主题,永世被人称赞。所谓人事变迁不变的是情,处事悲凉温暖的是义。巍峨山上诉忠诚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卧龙纵观天下大势所趋,辅佐刘备。卧龙出山天下惊,一心向蜀为汉天。玄德白帝托孤,蜀汉命运送卧龙。卧龙一心只为蜀,两表一对现真情。一篇《出师表》诉出对蜀的忠诚。信心满满兴汉室,却遇阿斗无才能。孔明灯续命,为什么?为汉,为蜀,为报玄德三顾之情。却被魏言打翻,最后愿望也镂空。孔明啊,你忠诚,你向蜀,我崇敬你。忠诚的大臣是国存之根本,无悔的奉献体现出你的崇高。身处汉地惜蜀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怜蜀汉全部包揽,加上五虎上将之勇猛,却无法得天下。为什么?因为刘备之冲动,被火烧联营,七十万大军泡汤。也因阿斗之愚笨,不听孔明忠言。也因孔明之忠诚,玄德临终诉,阿斗如不行,丞相可登基。却由于诸葛的忠诚,最后希望也消亡。可怜同为汉人,看这结局又恨又喜。恨蜀汉无天下,喜天下之太平。可能命该至此,吾也无力归天。只能感叹,只能惋惜。绵绵雨下想人生读完三国像经历了一遍人生,我为之感叹。品完三国,感触甚多。我学习到如何对朋友,像关羽一样有义。更学习到遇困境如何对待,要从容面对。一本浓重的三国包涵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人世沧桑,我为之感叹为之叹惋。叹惋吕布的痴情,这也告诉我一个道理。一个再怎么强大的人,进入红尘都会被伤害。作为一个将要上高中的我来说,不在踏入红尘,不然会有吕布那样的结局。三国才读拉百分之七点六的我都忍不住发表感叹,可见此书之迷人。读三国,品人生,思将来。三国中弥漫的不仅是天下的大势,更是人生的真谛。高一:倪世豪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
驳“我高兴”好一个“我高兴”!乍一听,似乎理直气壮,颇有冠冕堂皇之理。是啊,“我高兴”是我的专利,不偷、不抢,何必还呢?因为那”捡“不偷摸,不是恐吓强迫,而是”光明正大“不费吹灰之力的高兴所为。且亦未见捡者必要还人,否则挨拳遭打。由此看来,”我高兴“可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理由了!不过,以上说法虽美妙,但可惜破绽百出。细细一想,即可知道,”我高兴“就可任其作为,用白取之法,图个不劳而获之利。”我高兴“即可做犯法之事,不义之事吗?”我高兴“此口头禅,是一种不良之风,它的危害可是不小的:其一,损害他人。”我高兴“可是对他人骂、打,可以偷取他人物品,让他人心急如焚。倘若影响他人,岂不等于害他人性命?!其二,终将害己。”我高兴“者,偶做一件更为高兴之事,便有庆幸好运之感!长此下去,便会任其所为,做出不道德、不合法之事。轻则违背仁义道德,遭人辱骂,自毁前途;重则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三,败坏风气。正因为”我高兴“其行为颇为潇洒自在,所以其危害更大。若人人效仿,都任”高兴“而做事,那么,只能导致道德沦丧,民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此观之,”我高兴“的危害十分大,切不可掉以轻心,让此种心理在我们心中萌芽。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向“我高兴,我作风”开战,以建设一种美好风尚而战,努力吧,朋友!450字 高一 演讲稿
-
驳“我高兴”当今,许多人把“我高兴”常挂嘴边。曾听到这么一件事,某君偶拾一物,藏于家中,数日后,邻居见而问:“为何不还主?”某君不但不听劝告,还理直气壮地说:“我高兴,我高兴怎样就怎样!”好一个“我高兴”!乍一听,似乎理直气壮,颇有冠冕堂皇之理。是啊,“我高兴”是我的专利,不偷、不抢,何必还呢?因为那”捡“不偷摸,不是恐吓强迫,而是”光明正大“不费吹灰之力的高兴所为。且亦未见捡者必要还人,否则挨拳遭打。由此看来,”我高兴“可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理由了!不过,以上说法虽美妙,但可惜破绽百出。细细一想,即可知道,”我高兴“就可任其作为,用白取之法,图个不劳而获之利。”我高兴“即可做犯法之事,不义之事吗?”我高兴“此口头禅,是一种不良之风,它的危害可是不小的:其一,损害他人。”我高兴“可是对他人骂、打,可以偷取他人物品,让他人心急如焚。倘若影响他人,岂不等于害他人性命?!其二,终将害己。”我高兴“者,偶做一件更为高兴之事,便有庆幸好运之感!长此下去,便会任其所为,做出不道德、不合法之事。轻则违背仁义道德,遭人辱骂,自毁前途;重则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三,败坏风气。正因为”我高兴“其行为颇为潇洒自在,所以其危害更大。若人人效仿,都任”高兴“而做事,那么,只能导致道德沦丧,民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此观之,”我高兴“的危害十分大,切不可掉以轻心,让此种心理在我们心中萌芽。因此,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向“我高兴,我作风”开战,以建设一种美好风尚而战,努力吧,朋友!500字 高一 议论文
-
豪论三国_100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手持沉重的三国,品味着它的芳香,欣赏这它的文化,勉励着我的成长。处事悲凉的体现,人间真情的流露,化作拉你,化作成永不磨灭的你—三国。茫茫沙场谈爱情王司徒,王允,巧用连环激吕布,莽夫吕布为婵灭卓。一场被他人安排的三角恋,似乎缺少了点许真爱,但也是如此轰轰烈烈。刘,关,张之勇猛,拿吕布不成,貂蝉之脆弱,却玩弄吕布与手心。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脆弱之中包涵着强大。此爱情过于悲惨不愿多论。孔明之妻黄月英,相貌平平,只有一颗对孔明的真心。贤妻良母从中体现。这才是男人青睐的女性。不枉孔明临终之时,口中还绵绵吐出你的名字,月英。惨断月下吐友情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结义的不仅仅是你们的肉体,更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心。三人为蜀汉将来披肝沥胆。面对曹操之诱惑,关羽宁死不从,为什么?因为关羽心中有义。不愧为三国之义雄,此义惊天悍地,三人之友情需天下人所学习。此三人之友情,想必天下皆知,并论他人则已。友情遍天下,为百年不变之主题,永世被人称赞。所谓人事变迁不变的是情,处事悲凉温暖的是义。巍峨山上诉忠诚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卧龙纵观天下大势所趋,辅佐刘备。卧龙出山天下惊,一心向蜀为汉天。玄德白帝托孤,蜀汉命运送卧龙。卧龙一心只为蜀,两表一对现真情。一篇《出师表》诉出对蜀的忠诚。信心满满兴汉室,却遇阿斗无才能。孔明灯续命,为什么?为汉,为蜀,为报玄德三顾之情。却被魏言打翻,最后愿望也镂空。孔明啊,你忠诚,你向蜀,我崇敬你。忠诚的大臣是国存之根本,无悔的奉献体现出你的崇高。身处汉地惜蜀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怜蜀汉全部包揽,加上五虎上将之勇猛,却无法得天下。为什么?因为刘备之冲动,被火烧联营,七十万大军泡汤。也因阿斗之愚笨,不听孔明忠言。也因孔明之忠诚,玄德临终诉,阿斗如不行,丞相可登基。却由于诸葛的忠诚,最后希望也消亡。可怜同为汉人,看这结局又恨又喜。恨蜀汉无天下,喜天下之太平。可能命该至此,吾也无力归天。只能感叹,只能惋惜。绵绵雨下想人生读完三国像经历了一遍人生,我为之感叹。品完三国,感触甚多。我学习到如何对朋友,像关羽一样有义。更学习到遇困境如何对待,要从容面对。一本浓重的三国包涵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人世沧桑,我为之感叹为之叹惋。叹惋吕布的痴情,这也告诉我一个道理。一个再怎么强大的人,进入红尘都会被伤害。作为一个将要上高中的我来说,不在踏入红尘,不然会有吕布那样的结局。三国才读拉百分之七点六的我都忍不住发表感叹,可见此书之迷人。读三国,品人生,思将来。三国中弥漫的不仅是天下的大势,更是人生的真谛。高一:倪世豪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
驳“严师出高徒”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纪律在社会生活秩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共场所需要纪律;行军打仗需要纪律,学校教学也需要纪律。只有遵守纪律,才能明理树信。纪律也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一支军队没有铁的纪律,想取得胜利是不可想象的。红军建军初期首先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见纪律之重要。自古以来,不论哪一代贤帝明君,要想治国安民,立法严纪定是他们的首要之选。如果没有纪律,国家何以繁荣昌盛;如果没有纪律,社会何以安定有序;如果没有纪律,我们引以为荣的炎黄子孙又何以踏向成功的大门!所以说,人类的成功发展离不开严明的纪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进攻。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任凭烈火烧焦身体却纹丝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大火吞噬,壮烈牺牲。邱少云为什么能烈火烧身而不动摇呢?就在于它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性。为了不暴露目标,宁可牺牲自己。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他的英雄事迹也告诉我们:严明的纪律,是成功的保证,是胜利的保证!现在,学校乃至社会在遵纪方面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就学校而言,有的同学纪律观念淡薄,不遵守校规校纪,迟到旷课,打架骂人,有的在网上骂老师,还有的偷偷进入营业性网吧,有的在课堂上玩手机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守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课堂上,全神贯注,整齐严肃,老师上课的春风就会吹进每一个人的心田。集合时,全场肃穆,静心听讲,我们就能汇成激情荡漾的浪涛。纪律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享受。记住这句话:严明的纪律,成功的保证!让我们以严明的校纪作保障,共同创建我们的文明班级和文明校园!800字 高一 议论文
-
六国论余尝闻古人叹六国之破灭,其由甚众,而是非终无人论之。盖言之有理,即可为后世传千古,幸得有志,吾亦欲论之。俗语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问六国破灭之由,岂适此乎?非也,余观夏之春秋,虽始至一焉。然其曰之不合已非二三耳,岂可曰合久必分耶?余不赞之,窃以为秦之强已及四方,诸侯虽欲抗而终不得克也。古人云:“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然诸侯赂秦,其利何在?或曰:“欲得一日之安寝。”然诸侯抗之,岂非善哉?故其所以不拒而赂之,实为秦力之强矣。方此之时,秦之卒甚于六国之任一,秦之兵亦利于其也,加之谋士之众,可谓兵强马壮,势不可挡也。然诸侯较之于秦,智力孤危,鼠之巨象,无可量矣。或曰:“六国各弱,然合之为一,其必胜秦。余亦尝思之,觉其理应若此,后思之再三,认其不然。六虽合一,然终为六也,逢事必先思利之己也,向时,必从散约败,一分为六,后为秦之逐一击破,果亦同先。此非余片面之辞,有史为证也。向时六国约为合纵,缔交结一,集其兵将,聚其谋士,并力西向,扣关攻秦,后终为秦所破也。以故六国互丧,实乃必然,六国碎抗,功亦徒然。呜呼!六国破灭,理应若此,其道之克秦者,必尽其力务耕织于国内,养兵之日久,图国之力强盛以克也。今之国势弱于苏美,吾欲赶其而超之,必图发展,勿动兵戈,以此之日久,苏美较之必弱矣。竭吾之力,尽吾之志,为国之强盛尽己之薄力也。450字 高三 议论文
-
也论六国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秦王得以一统,何也?这段历史之所以如此津津乐道,引人入胜,只因它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关于六国灭亡原因,历史向来争论不休。贾谊曾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说秦,而非六国,秦一统天下之后,焚书坑儒、徭役繁重,总之就是不施仁义,所以十几年时间就灭亡了。然而六国也是如此的,所以才会为秦灭。苏洵曾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力,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当秦最强时,六国为了求得一息安寝,用钱财、城池去贿赂。然而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难逃大劫。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说他们都是自取灭亡,也是很有道理的,他们都不得民心,灭亡也在情理之中了。他们说的的确都很有道理,可惜他们说的都只是部分原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在统一前几百年就有如此大的野心,或曰理想,所谓有志者,事竞成,他们的成功也是在情理之中。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从商鞅变法后,他们的力量积蓄起来,到秦始皇时,已经很强大了,没有相当雄厚的力量或说资本,怎么会这样厉害呢。六国也是有责任的,他们贪图一时风平浪静,没有理想。主要赂秦后,此削彼长,力量悬殊越来越大,不输才怪呢。六国破灭原因,尚还需探究,从中找到……550字 高二 议论文
-
驳读书无用论现在的时代出现了很多流行词比如:拼爹。因为“拼爹”一词的新鲜出炉,很多人都发出了一种态度:“拼爹”时代,读书无用。这一观点的提出,受到很多人的拥护,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拥护这个观点的人都有很强的事例:据媒体报道一些高校、名校如:人名大学这所学校,众所周知是一所人人向往的但不好考上的大学,然而一些“爹们”会从自己的包包里慷慨地拿出一张写有100万支票的票据,做什么?自然是拿着100万为孩子砸开学校的大门啊。所以有些人就会说:只要你有一个身价很高的老爸,那么就不是学校选择你,而是你选择学校,只要你有一个实力很强的老爸,即使你的成绩用手指头都能表示出来(不是手势),那你照样上名校,上好单位,做好工作,但,前提就是你有一个“老爸”。但是,很多人持反对意见,李嘉诚,众所周知,他的钱财应该没有几家能比,他的权利,名望也足以让他的孩子上名校,做好职业,甚至可以不用工作,也足以养活后半生。但是,他这样做了么?回答当然不是。他不但没有溺惯他的孩子,反而让他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节俭,并且他的孩子都有真才实学。这么一个大人物,还让他的孩子自己有真本事,那些“拼爹”的孩子们应该醒醒了。现在你们的爸爸有权,有钱,能为你们开辟一道“光明路”,但是他们不能永远陪伴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本事,永远也成不了世界的主宰,要想立足,立深足,那么只有靠自己。“拼爹“的时代总会成为过去,我们还是用自己的学识、技能掌控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吧!初三:陈彦如550字 初三 议论文
-
论“国”无数人大谈“爱国”,他,真的知道何为“国”么?“国”是一种类似“家”的存在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的体现,故而人会对所谓之“国”的伟大,“国”的成就,一切关于这个“国”的真面形象,信息,而自豪高兴,反之亦然。这是一个你所在的集体,它的繁荣会给你带来真面情感,所以你会努力工作以“建设我们的中国”,实质上“爱国”就是这样一种不自觉的“团队意识”。国不一定可爱,因为世间可以同时存在多种正义,你凭什么说你是最正义的那个?但“国”依旧是一个“大家”,比家强大得多,约束性小得多,所以凝聚力也小——中国死了一个人,你不会像家中死了人那样难过。此方为国。初三:高哲200字 初三 议论文
-
论三国《三国演义》乃是一篇着名小说,里面的情景虽然大多数是虚构的,但里面的惊心动魄还是很好。小弟虽不才,但愿意说一说本人对三国的看法。《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罗贯中无疑不诸葛亮神话了,诸葛亮虽有知天象,晓地理的本事但不得不说罗贯中把诸葛亮的运气写得太好了,比如在草船借箭中如果曹操射的是火箭那诸葛亮就惨了,但我不知道是该说是罗贯中故意的还是说曹操太笨。除了这一点诸葛亮还有一个特点~~预知未来,如在刘备去周瑜那里,那三个锦囊不得不令我折服,还有在他死后告诉姜维那几个办法让我无语,他为什么知道呢?对于诸葛亮就这点看法。曹操大概是在《三国演义》最不受欢迎的了,作为一个奸雄,他有抱负有理想但在最后他所建立的国家为他人做了嫁衣我不知道是应该说他傻还是说他没想到未来。孙权作为最后的胜利者,他建立的王国作为赢家我觉得他胜之不武,因为不是汉太差,而是人出了问题,如果不是张飞喝酒误事,如果不是刘备想为兄弟报仇,汉应该作为赢家。但没有那么多如果,汉朝灭亡还是主要是刘备的儿子乐不思蜀。以上就是我对《三国演义》的评论,欢迎大家评论。东英初一:残血450字 初一 议论文
-
驳论阳刚作文阳刚作文,这是北大的孔庆东教授针对中学生作文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他认为中学生目前的作文娇柔做作、无病呻吟的现象因此提出“阳刚作文”,希望学生作文能写出真实、健康、豁达的作文来。“ 何谓‘阳刚’,顾名思义就是要寄真情实感于文字,要有深厚的内涵。确实,据我看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确实存在老套、娇柔做作、题材缺乏新意等问题。有的作文故弄玄虚,缺乏自身真实情感的注入;有的则是生搬硬套,内容牵强,纯为写作文本身而写;有的则是词藻华丽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其作文华而不实,没有思想。这在目前的学生中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摘自百度知道而我个人认为,阳刚作文的写作方式,无非是另外一种看起来更“宏大”更“向上”的“老套、矫揉造作、题材缺乏”罢了,和材料中所说的当前学生作文没有本质差别。首先,当前中学生所作作文中,确实存在少许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现象。但是事实上,能做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用各种华丽而虚无的词藻来装饰作文的,只限于作文分数普遍较高的尖子生群体。因为只有饱读圣贤书,寒窗苦读的尖子生,才拥有足够的词汇与脑筋去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在尖子生以下的中等生,除了少数极善于作文的之外,他们虽然没有编故事的脑筋、堆得比山还高的辞藻,却能凭借着平时没有用来学习的时间所经历的事情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感情的文章来。阳刚作文只是针对学生作文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问题。没有必要如此沸沸扬扬地拿到市面上来,再加上“专家”、“教授”之名,使其好似全体学生如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一样。至于“何谓‘阳刚’,顾名思义就是要寄真情实感于文字”一句,便完全是胡诌了。为什么阳刚就是寄真情实感于文字呢?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同志,其晚年悲苦之时所写的文章,大都是些人见人愁,看后使人无不为之叹惋甚至涕泪俱下的阴柔文章。却依然饱含着自己真实的满腔愁苦,但这确实是真情实感啊!你能说李清照的《声声慢》是阳刚作文吗?你不能。就算你是教授,你也不能。而至于故弄玄虚,可不一定是缺乏真情实感注入的代表。800字 初一 叙事
-
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①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②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这类议论文常称为“驳论文”。阅读“驳论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观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批驳。其次,弄清反驳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把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力量和说服力。A、反驳论点:即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直接反驳即直接指出对方的荒谬。这种方法有的是引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有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解剖和分析。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一些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敌论点露出马脚,以此驳倒对方,即归缪法。另一种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即反证法。B、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错误,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驳到了论据,就使论点站不住脚。C、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在议论中,虽然有立论、驳论两种议论方式,但并不是完全分割开来的,因为破的目的也是为了立,所以在运用时,立论和驳论常常是相互联系,交替使用的。点评:例证丰富,选材得当,描述详略得当,较具说服力。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语势,又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800字 一年级 议论文
-
论《三国》《三国演义》乃是我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一部著作,它其中具备了精湛的语言、动作描写,将人物的心里描写的淋漓尽致。但几百年就这样过去,确实在没有人读懂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它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我个人认为罗先生是比较偏向于刘备的,因为纵观全文,只要一讲到和刘备有关的事,罗先生就会用很多的心理描写侧面衬托刘备公的深明大义。不过,它的在中心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为了描写“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还是“三位乱世鬼雄争霸天下,最后却被另一位鬼雄一统了天下?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看看《三国》成书的时期。《三国演义》写于元末明初,当时不仅是元朝大乱之际,更有朱元璋等人赤手空拳打天下,这其中暗喻之意,也就不必我多说了。至于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跟是让人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我想是为了暗讽两人论尽天下豪杰,最终自己的实力却被司马炎所夺。正是响应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道理。《三国》写的是乱世,是枭雄,不懂的其中含义的人只能看懂它表面的打打杀杀,但真正有哲学的绝不止看到这些,说来惭愧;在下也算一个不大不小的三国迷,曹操此人也算有勇有谋。当年他孤身一人就敢献七星宝刀给董卓。后又用“假死”的诡计骗过了武功天下第一的吕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时他也是其他势力的“大哥”,此等人也只能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来比拟了。对于刘皇叔的争议就比较大了,意见主要分为两派:1、皇叔所作所为都在掩饰他的假仁假义。2、皇叔是一个大慈大仁的英雄。关于这些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但从他宁可拉着10万百姓逃命拖延行军速度,也不愿将他们留下送死可以看出,他也算一名好汉。三名主公,最年轻的也就是孙权了。他大哥的死一只是个迷,刘表手下的人,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这么及时,也是一个疑点。但他治国方面却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三国演义》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晚辈后生,我也不好意思去揣度罗贯中先生的心思,也就只能让《三国》伴随着罗先生的逝世而永藏于大地之中了。800字 初三 议论文
-
说三国论曹操曹操可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因为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导致看三国演义的人都讨厌孟德。再我看来,不过是因为自身的正义感在作祟,说实话,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时不喜欢曹魏,喜欢聪明的孔明。看事物,很多人往往喜欢追随他人的意见。导致孟德有很多黑。没错,孟德是有许多不足,他多疑、虚伪、好色。没错,这我并不否认。试问,谁关注了他的诗词?例如《观沧海》十分霸气,还有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突出了他的才华。曹操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可惜,自身的多疑害了自己。曹操有着明君的一切特点惜才、谦虚。为什么最后不是曹操一统天下?1.他不信任华佗,认为华佗会害他。三国乱世里,谨慎多疑是普通的,可惜他过了头。2.知音郭嘉的早逝。郭嘉,这个名字对于你们可能有些陌生,因为许多翻译的《三国演义》里都省略了他。“郭嘉遗计定辽东”郭嘉与曹操“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可谓曹操心腹。郭嘉是颍川人,本来投靠在袁绍那里,可是觉得袁绍这人难成大器,于是便到了曹操那里。在曹操灰心时提出了“十胜十败”,官渡之战上也是屡献奇谋,才有了官渡的胜利,后来,袁绍残党逃到了乌巢,郭嘉用遗计定了辽东.....因而孟德统一了北方。若我是曹操,我一定杀刘备,款华佗,揽赵云,保郭嘉。可惜可叹,孟德十分看中郭嘉,如“且奉孝乃之孤也,天下人相知甚少,反而以此痛惜”又如写给荀彧的`信“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之周旋十一年。艰难险阻皆与之共之......使吾心肠崩裂矣!...奈何!奈何!”再亦如赤壁战败他写的“惜哉奉孝!哀哉奉孝!痛哉奉孝!”“若奉孝尚在,孤,不止于此”,可见,若郭嘉活到赤壁,历史一定会改写,奈何!奈何啊!曹操被人以小人称,而我却认为应是君子。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看懂《三国演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段历史,不能被人忘怀的历史,记载了曹魏辉煌过后衰败的历史。也是一本,记载了曹操一生的自传。“君子,应晓以大以。应惜才,应是性情中人。”孟德,在各路诸侯中,你终究还是赢了。即使不太漂亮......800字 高二 记叙文
-
梁山英雄论三国话说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自聚义以来,很是快活。这日,宋公明摆酒席宴请众好汉,酒足饭饱之余,众英雄谈论起了《三国演义》。宋公明先道:“诸位兄弟,如果让国人推选最有智慧的人士,诸葛亮肯定得票最多。这位最有智慧的人所做过的最有智慧的事中,‘草船借箭’又堪称典范,为人们津津乐道。但现在都讲究在思维上有所创新,今日我们不妨来谈论一下,如果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末满十万支,各位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先来的是军师吴用,他感慨地说:“是啊,‘草船借箭’成了智谋的象征,被后世诸多人顶礼膜拜,并被借鉴到各个领域。这个是最有趣的一种假设:诸葛亮把箭载回了,最后一清点,未满十万支。那结局又何如呢?依我看,结局有二:其一,周瑜依军法处决了诸葛亮。其二,诸葛亮凭三寸不烂之舌,据理力争,周瑜不得不承认自己所下达的任务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最后不了了之。现在诸位哥哥就来谈论一下这两种情况。”那边的“小旋风”柴进道:“第一种结局当然是,孙刘联盟解散,曹操加速统一全国的进程,百姓早日盼来和平岁月。唯一可惜的是我们的大智儒草草断送了性命,实在让人心理上难以接受。”众人在点头称是,风流浪子燕青接着道:“第二种结局我认为比‘草船借箭’顺利成功的意义更大。对上司的指令逆来顺受、不敢说真话是国人的一大弱点,诸葛亮若能以自己的雄辩智慧,让说真话的人看到成功的希望,将杜绝多少武断、荒唐的决策呀!再则,这次的挫败也会让诸葛亮意识到计谋只是权宜之计,从而花心思去研发弓箭的机械制造,我国工业时代很可能因此提前进入”。话正说着,突闻有人仰天长叹,正是那“呼保义”宋江:“是啊,如此一分析,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倒是一件幸事。的确,我们向来不缺机谋诈变之士,缺的是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缺的是刻苦钻研的科学家,缺的是诚信致富的企业家。而后者,常被称为‘傻子’。想起了一句话:‘聪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属于傻子的’。哪一天,当我们把推崇的目光投向做实事的‘傻子’,把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成果视为最有智慧的举措,不再为一些小计谋的得逞自矜自夸,我们的国人才真正开始变得有智慧。”话已到此,众位英雄多唏嘘长叹。800字 高三 议论文